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C、大哥(25岁) D、二哥(22岁)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 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 别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 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 实行了内阁制 C 实行了分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夏:
1.公权力 2.王位继承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夏商与西周制度
商: 1.内外服制度 2.神权色彩 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 目的: 分封制
巩固和扩大周王统治 分土地和人民给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1.形成等级贵族制度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方面的矛盾,维护分封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大宗、小宗体 系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证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史
D宋朝的枢密史
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 武帝:
“推恩令”
收精兵: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权与调兵权
宋:
削实权:1、夺权 2 、通判 3、文臣做地方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积极方面: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4.“齐人”“鲁人”“楚人”“宋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 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 制度因素是()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李萌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 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介绍,深入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商、周两代。

商代开始形成了初步的王权集结制度,而周代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认为天子作为“天下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明确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明确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天子为中心。

天子扮演着最高领导者的角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力。

欧洲历史学家孟德斯鸠曾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

3.2 中央政府地方行政一元化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地方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指派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官员完全受中央政府的指挥。

这种一元化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3.3 知识分子和士人的重要性中央集权制度中赋予了知识分子和士人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被视为一个国家的精英,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对国家决策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央政府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才选拔和使用。

4.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1 高效的决策和执行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和执行的时间和成本。

中央政府集中了权力,可以很快做出重要决策,并通过地方官员迅速执行。

4.2 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各地行政工作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保持国家的统一。

4.3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北宋中央集权的体制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 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 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 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 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 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 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 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 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 衣卫等。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
中央集权制度
商周 建立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核心 的早期政治制度 主要 表现 体系,将政治隶 属关系与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形 成“家国一体” 的政治框架 单元 主题 集中
秦汉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时期,秦朝最早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西汉 通过解决“王国问 题” ,进一步巩固了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 窃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 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例 2】 (2012 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 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 之名而称 “皇 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C.突出个人功业 ) B.承袭华夏传统 D.标榜君权神授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 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答案:D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2. 封建制度:秦朝之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

封建制度中,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各地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事务。

3. 三公九卿制度:西汉时期,采用了三公和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则负责各个部门的管理。

这个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4. 八议制度:东汉末年,八议制度被采用,八议包括议郎、议监、议校、议律、议狱、议操、议禄、议秩,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工作。

5. 科举制度:唐朝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管理了人才选拔,也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6. 考试制度:宋朝开始实行文选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
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管理人才的制度。

7. 农田水利制度: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制度是管理灌溉和水资
源的重要制度,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朝代都有所
发展和改变,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管理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周王成 为 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诸侯国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前 1600 年〕(1)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 特点:消灭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 商朝〔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1)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 特点① 商王对外服的掌握力有限② 商朝是神权颜色深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王朝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 分封制⑴目的:稳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 宗法制⑴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冲突⑵内容①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分散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 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 带有深厚的部族颜色。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构造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确实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 一些诸侯擅自进展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 周王室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一、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

在古代中国,皇帝作为国家和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皇帝通过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家和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国家决策更加高效,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礼法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礼法制度。

礼法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礼仪和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法律则是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礼法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和稳定性。

三、州县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州县制度。

在古代中国,国家将全国划分为数个州和县,每个州和县都设立了官员来管理和治理。

这种州县制度使得国家的治理分级有序,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权力的下放,保证了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四、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之一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合格人才担任官职。

科举制度以其公平、公正的特点,使得政治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人才得以更好地发展和运用,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五、军队制度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礼法制度、州县制度、科举制度和军队制度。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具有高效性、秩序性和稳定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概念:【(1)早期政治制度(先秦):①商:内外服制度②周:分封、宗法、礼乐③春秋战国:分封崩溃(2)秦至明清政治制度:①黄帝制②郡县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行政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文明史观看单元体系---规律远古→权利萌芽→部落酋长夏朝→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权力传子制度→→→→→→→→→→→→→→→→→→→→→→→专制→→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附属国)(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垄断神权强化王权→集权→→秦西周→封邦建国→天下共主→→→→→→→→→→→→→→→→→→→→→→→→→→→→→→的趋势→※分封制(封邦建国):(1)含义(目的、作用):保证周王室强大,广封建国,拱卫王室(2)分封对象及主体: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3)封国与天子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4)作用: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扩大疆域。

(5)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宗法制:(1)含义(目的、实质、核心、体系):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制度(2)作用:确立制度、保障特权、强化王权、贵族政治(3)与分封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受爵)→汉武帝(察举征辟)→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南北朝(家世门第)→隋唐后(科举制)※易错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最早不是在秦朝出现。

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绝对的受到削弱,如元朝。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 ①君主专制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选官制度体现 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和军机处的 设置等方面。 ③君主专制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 特征。
返回目录
考点三、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拓展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 发展趋势 (1)不同
类别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分封制 血缘关系 诸侯王位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 应的爵位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 概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主题二 史料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巧思妙记] 用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4)法律制度:呈现了细密、严苛的特点。 (5)用人制度:秦朝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
度。
4.意义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 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统的____________ 础。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 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返回目录
2、清:设军机处 雍正 年间。 时间:清________ 原因: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 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 ________高度发展。 (2)认识:皇权加强,不断提高决策效率;皇权加强, 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负责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1. 古代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萌芽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夏商周时期,这一制度中贵族通过封地和封爵等方式获取特权和权力。

然而,这种制度下的权力分散导致了政权不稳定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朝在建立时秉持“天命”思想,通过封国和宗室征服各地,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格局。

2. 秦朝统一秦国与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的事件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节点。

秦始皇通过强力统一六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推行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大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3. 汉朝的皇权与地方豪强势力的对抗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汉朝初期的皇权并未能完全压制地方豪强势力。

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逐渐抬头,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和对抗。

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如设立太尉、太子太傅等高官,实质上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与控制范围。

4. 隋唐时期的高度中央集权统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巅峰时代。

隋文帝和唐太宗等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权力。

例如,隋朝实行明断陈规、推行均田制等,而唐朝采取了察举制、科举制等措施,使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更加严格,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5. 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并存。

北宋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地方官员,使得地方政权对地方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局面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又出现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中央集权之功
京 杭 大 运 河
最早的国道
长城
四、中央集权之功
材料:历史上各朝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救灾活动 的责任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官办救 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 政治: 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经济: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大型公共工程, 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民族: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五阶段:元完善
元:行省制 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秦 汉 唐 宋 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秦 分封之弊 郡县制 汉 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唐 安史之乱 封节度使、科举制 宋 藩镇割据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 疆域辽阔 行省制,加强边疆管理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二阶段:汉巩固
1.王国问题的由来? 郡国并行 2.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什么问题?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3.汉武帝如何破解难题?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则无邪心. —贾谊<治安策>
全国划13州,置刺史,刺史秩六百石,所察对象 郡守为二千石.监察内容:郡守对抗中央,欺压百姓; 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 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 能;郡守拉帮结派;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
有告之者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 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 矣.”……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 实之了解 .。 ——钱穆《国史大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中央重大事务的决断权由皇帝个人掌握。

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正确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

从这个历史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或地方的权力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变化;中央权力被削弱,加强的往往是专制主义,地方权力被分散,加强的往往是中央集权;与皇帝权力、中央机构权力、地方机构权力变化有关的政治制度都可以看作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分制度或子制度。

2、产生发展原因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私人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逐渐确立;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

政治:中国国土过于广阔,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并展开变法改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成为中央集权制建立发展的理论基础;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改造后,强调“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阶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成长壮大。

历史教训: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教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演变过程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从秦汉到隋唐,主要起进步作用:北宋时开始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

在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而到明清大臣只好跪着了,这就鲜明地反映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全面统治各地区。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封建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通过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各地。

早期的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对各地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

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将地方政权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年间实行的察举制,通过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洪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做出统一决策,并对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地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中央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决策可能存在局限性。

此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1)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特点①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②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宗法制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⑵内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结构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一些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⑴皇帝制度①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②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⑵三公九卿制⑶郡县制度⑷选官制度⑸法律:秦法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影响: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3)元朝行省制:① 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②其余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积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之风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3)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造成人民的愚昧落后。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 图籍律令、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①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② 郡县长官均由 皇帝任命。
②无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在宫内设军机处 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简单,办事效 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决策大权集中于皇帝。 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选官制: (1)汉代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唐朝: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制的作用(影响): ①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①内容: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 郡县制;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2.建立(1)皇帝制的创立:帝国的最高统治着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其下设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对后世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至元)1、“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继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即“郡国并行制”。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内(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唐朝时完善。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如:内重外轻、更戍法、重文轻武。

4、元朝——行省制: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3.意义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 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行更加完善,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 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 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 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 (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 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 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 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 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 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 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 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最 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 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 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 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zhidao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
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内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 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容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 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 1.汉高祖巩固政权 2.汉景帝平息叛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 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 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 刘启继位之初,面临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刘邦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他们具有很大的自主 权,对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巨大的威胁。在晁错的建议下,刘启决定实行“削藩”。公 元前154年,以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启调兵遣将, 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诸侯割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中央集权 得以巩固。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 制
1.发展概念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 改。
三省六部制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3.“三冗”积重难返
•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 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 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 求高阶军官们交出手中兵权。
• 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 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 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 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 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 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 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 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 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 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 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 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 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 回燕云十六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 师,六月卒,年 39 岁。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 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权力慢慢地被朱元璋削弱,最终被废除。而废丞相的理由, 则是胡惟庸案。
• 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而之前 朝代的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明成祖设立了内阁而废除 了宰相或者说取消了宰相的职务,体现君权的加强
• 清朝政治上承袭了中央集权的帝制,这和原先女真的贵族合议制是最大的不同,是清 承明制的最大表现。还继承了六部制、内阁制、行省制和主要官职。
执事”这一制度的羡慕和赞叹之情,也暗含了对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的不满。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 事中,监察六部和主管机密事务的上传下达等,弱化了中 书省参与决策的权力。1377年,设立通政司,大臣的奏章 要经由通政司才能到达君主的办公桌上,君主的旨意也经
其下达百官,于是丞相就失去了处理奏章的权力,丞相的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 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 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增添了许多节度 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 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 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 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 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 影响。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盛唐的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的形成 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 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 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 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 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 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 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 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 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 经济上更加重农抑商。其他的军制、民治有很大区别,而且废除了厂卫制。中央集权 制,科举制度,行政制度,国家机关设置上,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国家结构;清朝对 于前代法律文化的态度,是继承与发展并举,汉族文化与清朝自身特色并重。大体而 言,在涉及纲常名教、尊卑伦理等根本性问题上,清朝不折不扣地继承了中国几千年 封建传统文化的精髓,甚少改易;但在有关国家具体运作体制层面,则因应满族统治 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多所变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四、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 • 1、朱元璋废除丞相 • 2、明成祖设立内阁 • 3、清承袭明朝制度
•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建立后,参照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 总理政务,以丞相负责,丞相具有统率行政官僚和辅助君
主处理国家政事的权力。朱元璋在即位之后,就开始了限
制相权。他时常流露出对西周时期天子“总六官,六官总
•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 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为解决皇权和相权 的矛盾,历代不断改革宰相制度和中央机 构,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唐宋以来, 清晰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 到压制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虽化, 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导致了一 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的局面。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2.组织构架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 •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落实政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