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3.意义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避免 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皇 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行更加完善, 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 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 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 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 (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 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 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 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 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 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 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 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最 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 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 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 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 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zhidao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
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内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 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 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容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 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 1.汉高祖巩固政权 2.汉景帝平息叛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 生息的政策,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 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 刘启继位之初,面临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刘邦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他们具有很大的自主 权,对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巨大的威胁。在晁错的建议下,刘启决定实行“削藩”。公 元前154年,以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启调兵遣将, 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诸侯割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中央集权 得以巩固。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 制
1.发展概念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 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 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 改。
三省六部制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3.“三冗”积重难返
•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 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 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 求高阶军官们交出手中兵权。
• 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 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 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 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 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 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 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 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 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 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 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 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 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 回燕云十六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 师,六月卒,年 39 岁。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 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权力慢慢地被朱元璋削弱,最终被废除。而废丞相的理由, 则是胡惟庸案。
• 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而之前 朝代的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明成祖设立了内阁而废除 了宰相或者说取消了宰相的职务,体现君权的加强
• 清朝政治上承袭了中央集权的帝制,这和原先女真的贵族合议制是最大的不同,是清 承明制的最大表现。还继承了六部制、内阁制、行省制和主要官职。
执事”这一制度的羡慕和赞叹之情,也暗含了对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的不满。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 事中,监察六部和主管机密事务的上传下达等,弱化了中 书省参与决策的权力。1377年,设立通政司,大臣的奏章 要经由通政司才能到达君主的办公桌上,君主的旨意也经
其下达百官,于是丞相就失去了处理奏章的权力,丞相的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 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 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增添了许多节度 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 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 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 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 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 影响。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盛唐的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的形成 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 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 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 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 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 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 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 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 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 经济上更加重农抑商。其他的军制、民治有很大区别,而且废除了厂卫制。中央集权 制,科举制度,行政制度,国家机关设置上,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国家结构;清朝对 于前代法律文化的态度,是继承与发展并举,汉族文化与清朝自身特色并重。大体而 言,在涉及纲常名教、尊卑伦理等根本性问题上,清朝不折不扣地继承了中国几千年 封建传统文化的精髓,甚少改易;但在有关国家具体运作体制层面,则因应满族统治 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多所变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四、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 • 1、朱元璋废除丞相 • 2、明成祖设立内阁 • 3、清承袭明朝制度
•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建立后,参照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 总理政务,以丞相负责,丞相具有统率行政官僚和辅助君
主处理国家政事的权力。朱元璋在即位之后,就开始了限
制相权。他时常流露出对西周时期天子“总六官,六官总
•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 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为解决皇权和相权 的矛盾,历代不断改革宰相制度和中央机 构,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唐宋以来, 清晰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 到压制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虽化, 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导致了一 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的局面。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1.发展概述 2.组织架构 3.意义
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2.组织构架三省六部制 ——最严密的一套中央官制
•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 •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落实政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