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合集下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
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2.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换药
3.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
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4.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
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避免局部受压,防备褥疮产生;如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形应立刻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避免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避免烫伤。

6.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按期搜检受压部位皮肤,避
免局部皮肤
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7.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
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2024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岗位责任制范例(五篇)

2024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岗位责任制范例(五篇)

2024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岗位责任制范例医院感染管理科,作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执行机构,直接受医疗副院长领导,其核心职责在于全面管理并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业务。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及应急预案,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同时,负责协调各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监督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二、承担医院感染病例、消毒灭菌效果及重点区域环境卫生学的监测任务,对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反馈问题,并据此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

定期向医院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感染控制的最新进展,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对于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将迅速组织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实施全院范围内的综合性监测,持续监控所有临床科室的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数据分析与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控制措施。

四、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措施、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指导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五、组织医院从业人员参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同时指导并监督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实施。

六、联合药事、质控、医务等相关科室,共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指导、监督与干预工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七、开展耐药性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八、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严格审核,并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与检查,确保使用安全。

九、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积极参与本单位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及工作流程的卫生学评价工作,对是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提出专业意见与建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wei)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者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培训制度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使全院医护人员都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多重耐药菌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强化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控意识,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防控相关新观点、新方法,制定全院在职医护人员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制度如下:1、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接受多重耐药菌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标准的培训;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耐药机制;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接受多重耐药菌新进展、耐药新机制、相关的消毒、隔离方法、防控措施的培训;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危险因素等相关知识,为指导医院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培训方式: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班及学术活动。

2、微生物工作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最新的检测技术、正确判定方法及实验室感染控制知识,学习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接受预防与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制度与措施的培训,掌握职业卫生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相关知识。

培训方式: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讲课、座谈等。

3、医护人员学习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耐药机制方面的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消毒隔离、手卫生、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方式: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兼职监控员、座谈、面对面指导、科内学习等。

4 、工勤人员不断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所处环境的消毒、清洁流程、医疗废物处置、手卫生知识、个人防护的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训方式:讲课、座谈、现场面对面等,每年不少于1次。

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制度: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范文(三篇)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范文(三篇)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范文一、引言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机构生命质量和安全的保障,对于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减少医疗机构内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以下是本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职责与义务1. 医疗机构须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与组织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方案,并监督执行情况。

2. 所有医务人员须参加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并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职责。

3. 患者及其家属应配合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与制度。

三、感染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食前和处理污染物品后必须正确洗手。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分类、封存和处理符合相关法规。

3. 所有医疗器械、设备和护理用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其安全使用。

4.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预警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可能的感染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5.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监测和管理,遏制感染的扩散。

6.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备的住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发布感染发生率和相关数据。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监督和评估1. 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2. 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向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关的感染预防措施和知识,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

3. 监察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监督,确保其合规运作。

五、惩罚与奖励1. 对于违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惩罚,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2. 对于积极参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包括奖金、荣誉称号等。

六、附则1. 本制度所指的医疗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

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1。

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

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

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

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皮肤软组织感染是指皮肤和软组织受到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蜂窝织炎、脓肿、蜂窝组织炎等。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较为复杂,且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份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示例:一、引言1.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的皮肤软组织医院。

二、感染监测与报告1.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等数据分析。

2.设立感染报告制度,所有感染事件都应进行及时上报。

三、环境清洁与消毒1.对医疗器械、床单、手术用具等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2.保持病房、手术室等工作环境的清洁,定期消毒。

四、患者管理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包括术前浴、剃毛等。

2.隔离管理: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应进行严格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3.伤口护理:对于患者的伤口应进行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清洁干燥。

4.感染控制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其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认知。

五、手卫生和个人防护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的操作规范,包括正确洗手、消毒等。

2.医务人员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降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风险。

3.定期检查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防止患者感染医务人员。

六、废物处理与污染控制1.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分类、包装和处理,避免传播感染源。

2.对有污染的物品进行正确处理,避免污染传播。

七、定期评估和改进1.定期对感染预防控制制度进行评估,检查是否执行到位。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改和完善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以上是一份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示例,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医院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通过建立和执行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工作程序1.建立和完善感染管理政策,制定相关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标准。

2.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感染管理政策和工作程序,对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二、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1.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对疑似和确诊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

2.加强感染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及时报告感染发生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加强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宣教1.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使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

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宣教,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和掌握个人卫生习惯。

四、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1.建立环境清洁与消毒制度,明确消毒频率和方法,确保医疗设备和床铺等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2.定期对患者病房、手术室、创伤处理室等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五、加强手卫生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1.强调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的手卫生习惯,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和酒精消毒剂等。

2.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六、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建立和完善抗生素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包括抗生素的选用、剂量、频次和疗程等。

2.鼓励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的药物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出现。

七、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1.手术室需按照洁净手术室标准进行设计和装修,确保手术环境的洁净和无菌。

2.手术室应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手术器械和麻醉设备的使用和消毒,减少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

八、加强医疗废弃物的处理1.建立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方式。

2.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和传播病原体。

以上所列举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医院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流程一、医院感染重点部位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一)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控制基本措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特定本措施。

1、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必须遵循我院手卫生制度和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正确管理病人体位,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450。

3、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没2-4小时一次.4、鼓励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起下床活动。

5、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6、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通常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亲到在室内地面,防止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10、其他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剂灭菌操作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有关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

11、消毒剂外科、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旋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送供应室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现在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处理。

12、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污染来预防HAP、VAP;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1.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1)正常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皮肤感染的最简单措施,应避免磨擦皮肤,尤其是被汗或尿等浸润的皮肤,避免床单皱褶、绷带及夹板边缘对皮肤的摩擦;还应定期变换体位,使骨突部位轮流承受身体重量,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危险迹象时,立即采取措施。

(2)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擦洗后外用保湿润肤剂;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防止长期应用超强度糖皮质激素。

2.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3.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 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

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

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

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

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

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

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方案,做好医疗废物监管工作。

三、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把清洁、消毒、隔离、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制度执行到位,并将医院感染纳入医院医疗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

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的规范要求。

四、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检验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等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五、协同医务部、药剂科应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六、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的监测,对下呼吸道、尿管相关尿路、皮肤软组织等部位感染有预防控制措施。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主要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了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中关于医院感染监测和调查工作制度,加强我院对导致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的监控指标管理,规范我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实施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2.各临床科室/部门医务人员应遵守本规程,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对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二)各个主要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下呼吸道感染(1)建立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响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程度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仍更换(一般情况每周更换1~2次,若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降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门诊、住院、急诊、手术室、康复科等各个科室。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感染发生情况、开展感染原因分析和调查等。

四、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洗手、手消毒。

3. 皮肤清洁: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尤其要注意皮肤皱褶部位的清洁,避免过度摩擦和损伤。

4. 伤口处理:对患者身上的伤口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6. 医疗器械消毒:严格按照医疗器械消毒规范,对诊疗过程中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

7. 环境清洁:保持诊疗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8. 健康监测: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

五、控制措施1. 早期识别: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临床表现,早期识别和诊断感染。

2. 及时报告:发现皮肤软组织感染病例,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展开调查。

3. 隔离措施:对确诊为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 感染源控制:对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感染扩散。

5. 治疗与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加强病情观察,防止感染恶化。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加强住院病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等,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内肺炎(HAP)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应注意:(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

(4)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

(5)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6)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或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

2、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3、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打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4、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尿液。

5、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8、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 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2. 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换药
3. 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4. 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6. 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7. 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
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8.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10.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11.严格环境消毒。

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后的环境,应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12.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中焚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