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_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_马秋芳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

(一)综述研究关于旅游地理学综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王凤慧(1987)阐述国外现代景观地理研究发展趋势。

郭来喜等(1990)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孙文昌(1991)介绍了应用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进展,提出了应用旅游地理学是以区域旅游开发为中心,侧重对旅游资源、旅游区规划和旅游区划的研究等观点。

陆林(1997)对《旅游研究纪事》、《地理学报》等国内外15种主要地理和旅游刊物,同时参考有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状况。

刘锋(1999)全面回顾了我国旅游地理学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和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最后还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吴必虎、冯若梅等(2000)对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做了综述、研究了旅游地理学者的背景、研究特点,以及人才教育状况。

金波、蔡运龙(2002)在全面回顾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西方国家旅游地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

汪德根、陆林等(2003)全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4大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从综述、旅游地、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景观、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等7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保继刚、张骁鸣(2004)对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了检讨与反思,提出中国旅游地理学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存在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薄弱、研究内容范围较为狭窄、重复工作较多且整体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

马秋芳、杨新军(2005)通过搜集1994—2003年《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10种期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将期刊分为两大类,从文章的数量、基金资助、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解释了中国旅游地理10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特点。

基于游客的旅游资源分类及旅游空间模型构建_以西安_十一_游客为例_马秋芳

基于游客的旅游资源分类及旅游空间模型构建_以西安_十一_游客为例_马秋芳

基于游客的旅游资源分类及旅游空间模型构建———以西安“十一”游客为例马秋芳1,杨新军2,王军伟3(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3.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西安710069)摘要:选取西安国内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合图法(c o -p l o t )综合游客的特性和游客造访的景点(区)特征对西安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西安旅游资源划分成四大类,属于同一类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旅行特征和资源特性方面存在共性,各类之间的旅游资源在此两方面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构建了西安的游客旅游空间模型。

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合图法在图形展示上具有传统多元统计方法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基于游客和资源的综合分析为旅游资源分类和旅游空间模型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 键 词:旅游资源分类;合图法;旅游空间模型;国内游客;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 59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9)04-0081-04收稿日期:2008-07-28;修回日期:2009-05-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01008)作者简介:马秋芳(1976-),女,湖北阳新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市场与旅游经济研究,(E -m a i l )a r k i q i u q i u @163.c o m 。

1 引言旅游资源分类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确定旅游开发项目重点的基础性工作,也一直是旅游学界众多学者多年教学科研工作中接触最多的问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案成果已有多个,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是郭来喜、吴必虎等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系统》;其二是2003年5月推出的国家标准G B /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其三是一些专项旅游资源分类,如地质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的分类与评价。

基于Web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比较研究_马秋芳 (1)

基于Web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比较研究_马秋芳 (1)

, 国内的旅游地
研究视角显得较为 单 调, 更多停留在定量的实证分
。 符形和符 号 对 象 之 间 构 成 了 表 征 关 系, 符
形和符释构成了意指关系 。 由于品牌旅游地的特殊 性, 旅游地品牌符号 体 系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比 艾 特 纳 的 “ 符号三角 ” 体系更加复杂 ( 如图 1)。由于旅游广 告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 游 客 的 消 费 行 为, 或许可以略 在 旅 游 开 始 之 前,媒 体 已 经 完 成 了 对 带夸张地说, 旅游者的 规 训,规 定 了 他 们 对 景 观 的 期 待 和 满 足 感,尔后的旅游不过是这一规训的实践而已

[ 2] [ 1]
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文章在 旅 游 地 品 牌 符 号“三 位 一 体 ” 系统构建基础上 , 基于政府旅游网站对中国各省域旅 游 地 品 牌符号表征进行比 较 研 究 。 网 站 上 研 究 的 符 号 主 要 包 括 当 地的旅游宣 传 口 号 、 视 频 影 像、 图 片 及 网 站 的 语 言 设 计 等。 首先 , 根据荣格原型理论把各研究样本旅游地的旅游 宣 传 口 号分成 4 大类 ; 其次 , 随机抽样进一步探讨各旅游地所有品 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和商业网站旅游 牌符号的匹配性 ; 最 后 , 地口号的对比研究 , 分析旅游地宣传口号的流行趋 势 。 结 果 显示 , 部分旅游地网 站 旅 游 地 宣 传 口 号 缺 失 , 同时网站上各 中国省域旅游 地 口 号 符号表征内容存在不和谐之处 。 目前 , 反映了 3 种不同知觉原型 , 并且官方网站旅游符号 的 打 造 反 意识形态发挥主导作用 。 通过官方 网 站 与 映了权力的操作 , 整体上旅游地品牌口号愈来愈 趋 向 于 商业网站的对比发现 , “生活方式 ” 抽象 的 诉 求, 在商业旅游网站中意识形态的竞 争日渐让位于意象形态的主导 。 [ 关键词 ] 省域旅游地 ; 品牌符号 ; 原型理论 ; 宣传口号 ; 网络 [ F59 中图分类号 ] [ A 文献标识码 ] [ 1002 - 5006 ( 2011 ) 03 - 0043 - 07 文章编号 ]

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_地理学报__省略_和_自然资源学报_发表的旅游地

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_地理学报__省略_和_自然资源学报_发表的旅游地
第 18 卷 2003 年第 1 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近 20 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3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 《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
汪德根 ,陆 林 ,刘昌雪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 摘 要《]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 学报》是我国地理学研究 4 大权威性核心期刊 。本文全面回 顾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4 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 进展 ,从综述 、旅游地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景观 、旅游者行 为与旅游市场 、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以及理论与方法研究等 7 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 4 种期刊进行了载文数量的时间分 布 、载文作者的地域分布 、论文作者单位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 法的统计分析 ,并总结了 4 种期刊关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成 功经验 。 [ 关键词 ]地理核心期刊 ;旅游地理 ;文献 [ 中图分类号 ]F59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 5006 (2003) 01 - 0068 - 08
究机构都相继在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 进一步拓展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方兴未艾 。
20 年来 , 我国取得了大量的旅游地理研究成 果 ,其中 ,科技文献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 。科 技文献主要通过文献之间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 ,展 示科技文献的源流 、发展历程及社会价值 。被美国 《科学引文索引》(SCI) 收录的期刊及论文数量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期刊的国际 学术地位 。1995 年 ,我国出版了首部科技论文引证 的工具书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CSCI) ,这为评 价学术机构或科学人才的学术水平提供了“量”的指 标(发表论文数) 和“质”的指标 ( 论文被引证数) 。 1995 年 ,在“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 500 名排 行表”中 ,具有权威性的地理学研究 3 大核心期刊 ———《地 理 学 报 》、《地 理 研 究 》与《地 理 科 学 》居 前 列[2] 。我国地理学的又一核心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发表的科技文献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 ,被引频次数 也较高 。这 4 种期刊是我国目前地理学研究的主要 信息刊源 ,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学科发展动态 和科技研究水平 。另外 ,我国旅游学研究权威性期 刊 ———《旅游学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方面的论文研究 水平也较高 ,具有一定影响力 ,这里暂不作主要分 析 。1984 年第一篇以旅游地理为主题的论文发表 于《地理科学》[3] 以来《,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 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充分展示了旅游地理学 研究成果 ,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为旅游地 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更加全 面了解上述 4 种期刊反映的旅游地理学研究态势 , 笔者对 1980~2001 年 4 种期刊 86 篇旅游地理学文 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使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有 Excel 和 SPSS 等统计分析软件 。 2 4 种期刊的文献分析与比较

01绪论——精选推荐

01绪论——精选推荐

01绪论第⼀章绪论§1.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的概念研究⼈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

郭来喜(1985)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类的旅⾏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门学科。

“休闲与游憩地理学”(Geography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闲暇地理学”(Leisure Geography)、“游憩地理学”(Recreation Geography)、“休憩与旅游地理学”、观光地理学(Sightseeing Geography)游憩(recreation):闲暇时间内所进⾏的各种活动旅游(tourism):离开居住地和⼯作地,短暂地到⼀⽬的地进⾏活动闲暇(Leisure):扣除谋⽣活动、睡眠、个⼈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候、⼟地、河流、湖泊、⼭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可分为⾃然环境(或⾃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然环境和⼈为环境或次⽣⾃然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化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经济量的增长(如国民⽣产总值)、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如经济稳定、⽣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活动是在⼀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旅⾏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等;旅游者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的地参观、游览后再回到居住地这⼀⼈⼝流动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旅游客源研究旅游的起因及其产⽣的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为规律以及旅游流预测等2)旅游资源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和类型及其地域组合,各类旅游资源产⽣的条件、特征和分布规律,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等3)旅游规划开发研究旅游区(点)规划开发、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交通和旅游路线设计等4)旅游区域影响研究旅游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影响等5)旅游区划研究旅游区划的理论依据和区划⽅案等6)旅游信息研究旅游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旅游地图的特点、种类、功能及其编绘,旅游信息库建⽴等旅游客源地旅游者的居住地,旅游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地⽅旅游⽬的地旅游者到达、短暂停留和参观游览的地⽅旅游通道旅游产⽣的条件和地理背景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区划、旅游规划开发等旅游者的⾏为规律、旅游流⽅向和强度(旅游需求预测)、旅游影响、旅游交通等图1-1 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与旅游系统三、旅游地理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1.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的关系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个分⽀,旅游资源的⾃然部分与⾃然地理学关系密切。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保继刚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_保继刚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作者简介:保继刚(1964-),男,云南个旧人,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研究。

E-mail:eesbjg@1506-1512页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要: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

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

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者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

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发展报告;学术规范;学术问题;中国1中国旅游地理学最新进展1.1学科研究进展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

30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学科声望不断提高,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中国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中国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三、结果与讨论
1、时空分布格局
通过GIS技术的空间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西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属 于集聚型,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四焦点、一团带” 的结构。其中,四个焦点分别是新疆的喀纳斯景区、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青海的 青海湖景区和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一条旅游带则沿着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由东 向西延伸,串联了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份的主要旅游景区。
2、外在动力
社会经济水平和交通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重要外在动力。社会经济 水平的提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推动了A级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 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和景区的可达性,从而影响了A级旅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 该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状态,且集聚程度具有先强后弱的演 变特征。省会城市和主要交通节点城市附近A级旅游景区的核密度较大。
2、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经济、旅游绩效、交通区位和地形地貌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布的 主要因素。其中,人口经济因素对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这可能与 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以及景区的可达性有关。旅游绩效因素则反映了不 同景区的吸引力大小和游客满意度,对于提升景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交通区 位因素对于景区的可达性和游客流量具有关键影响。地形地貌因素则影响了景区 的自然特色和旅游体验,对于发展特色旅游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了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其中地形地貌和水文 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生因素,社会经济水平和交通是重要的外推动力。 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各地需要深入挖掘当地自然 和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加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提高交 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旅游地理文献综述

旅游地理文献综述

1.国外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主张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欲望”的观点,为探究教学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探究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他反对当时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育,他认为人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他必定要有预见的能力,所以人们发现在解决问题和解答问题方面,最有成效的方法是理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探究的方法。

为此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科学探究法”、“反省思维”、“经验的方法”。

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立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等,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蕴涵探究思想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萨其曼、施瓦布等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并从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掌握,而不是注重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的思想中构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以萨其曼所主张的探究训练式教学模式为例,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先天的好奇心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培养,该模式的步骤是选择问题,激发探究——介绍过程、展示问题——收集信息——形成理论假设并验证假设——解释理论并阐述相关的规则——分析过程——评价。

2.探究式教学在国外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快速上升趋势,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在经济上,为提高综合国力,世界各国纷纷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特别是美英两国,先后出台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1998年教育改革法案》大力倡导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英国高等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和培养智力的职能,进而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求,即学校教育的“社会相关性”,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才。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马晓龙;保继刚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0()1
【摘要】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5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的差距较大,而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差距则较小,高效率城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模效率是影响总效率的直接原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不同城市资源投入水平差异,并最终导致规模效率空间差异和总效率空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文章最后讨论了提高不同地理空间上城市旅游效率的建议。

【总页数】7页(P105-110)
【关键词】旅游效率;数据包络分析;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作者】马晓龙;保继刚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中国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融合态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J], 彭志敏;吴群琪
2.基于超效率DEA-ESDA的中国西部物流效率空间格局及差异性研究 [J], 高康; 张步阔; 王茂春; 赵楠
3.福建省城镇化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研究 [J], 苏凯; 魏道智; 林文雄
4.公平与效率视角下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 [J], 余芳芳;李智慧;王凯
5.公平与效率视角下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 [J], 余芳芳;李智慧;王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 第一章 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 第一章  绪论


4.季节性与节律性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5.时代性与变化性


首位太空游客
时代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不同的生产水平下,所形 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 文旅游资源其特点、风格 也会不同,会打上时代的 烙印。 变化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 展、旅游需求的变化和人 类开发旅游资源能力的提 高而使旅游资源范畴不断 发生变化 。
(三)中国地理概况及气候特征
1.中国地貌轮廓特征 (1)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分布于中国西部,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主体,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高山、高原及其间的河 谷平原和盆地构成。如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 山——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山脉、羌塘高原、拉萨河谷平 原等。 第二级阶梯由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之间的一系列高山、高原、 盆地构成。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准噶尔盆地、塔里 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 第三级阶梯分布于第二级阶梯以东,由广阔的平原和丘 陵构成。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 三角洲等。
2.中国气候特征
(1)典型的季风气候 (2)大陆性气候明显,雨热同期。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第三节 中国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和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1.旅游区的概念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 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 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 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 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一)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简介 区划方案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考虑: (1)旅游资源、旅游条件发展现状的相 似性; (2)行政区划体系的完整性。

最新近十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教案资料

最新近十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教案资料

最新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现状教案资料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摘要:旅游地理学是出于⾃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地理学科。

旅游地理学经过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已初步奠定⾃⼰的学科地位。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均有着不同程度和⽅向的发展研究。

研究主题拓宽,内容多样化,从过去的局部转向全局性的⼀系列卓有特⾊的研究⽅向;学科研究⽅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增多;在实⽤主义下注重理性主义的回归。

关键字:旅游地理、中国、国外、发展旅游,关乎地理,地理则阐明旅游。

这是两者间的⼀种普遍联系。

旅游,游于各地之间,这便产⽣了旅游中的地理问题。

旅游地理学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发展起来。

随着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莫⾥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地利⽤的关系》⼀⽂,正式拉开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序幕。

在此之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学者和决策者提出了⼤量仍需解决的问题,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开拓新的思路。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地理学均有着长⾜的发展,开拓思路、延伸领域、多元⼿段,下⾯就近⼗年来的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现状进⾏阐释。

⼀.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现状1、研究主题扩宽作为⼀门边缘科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领域相当⼴阔。

在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宏观研究的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要求地理学者从更⼴阔的⾓度研究问题。

世界旅游业⽅兴未艾,不断有新的待研究的课题涌现。

因此,世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是极其多样化的,包括⼈们的旅游⾏为,旅游流的宏观空间格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等。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便从过去的着眼于局部转向把握全局,也保留和发展了解剖性的⼩区域和专题研究,并以T R E D为⼀条研究主线。

贯穿于整个旅游地理研究领域,并持续下去。

总⽽⾔之,从之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拓展到从相互联系的⾓度对资源、时长、环境的系统研究。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摘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探讨了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存在的研究空白、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缺乏跨学科合作以及需要加强理论框架建设等方面。

在提出了加强研究问题意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拓展研究方法等建议,以促进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旨在引起学者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现状的关注,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议,推动学科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空白、研究方法、跨学科合作、理论框架、研究问题意识、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拓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在研究实践中,中国旅游地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单一、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等。

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对于推动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地理问题,为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地理学研究可以帮助发掘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地域广阔,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研究旅游地理学可以为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旅游地理学研究还有助于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的实践,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践意义,对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名词解释:1、经验主义方法论:通过观察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

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的方法。

2、实证主义方法论:从观察者对现实世界样本的感受入手,通过设计实验或者其他形式的测试,来证明针对这些样本的解释的正确性,当这些想法得到成功验证时,从而得出概括性结论的方法。

3、人本主义方法论:强调人类认知、人类能动力、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方法。

是理解生活事件的目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

4、结构主义方法论: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对整体的强调。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被孤立的被理解,而只是将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中,即把它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归纳(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1、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2、时间地理学方法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1、系统分析方法评估2、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三、查阅2008年以来人文地理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书。

《200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由于很喜欢旅游,所以选择了旅游地理这个主题。

在谈2008年以来的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过去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

根据有关学者对1998—2004年期间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发现期间我国旅游地理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这一方面的论文比重占了42.16 %;另外关于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综述、旅游环境等内容的研究也有所增长,其他内容的研究则处于低迷状态。

九十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突破──评《旅游地理学》一书

九十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突破──评《旅游地理学》一书

九十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突破──评《旅游地理学》一书潘秋玲;王兴中;宋保平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1995()1
【摘要】九十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突破──评《旅游地理学》一书潘秋玲,王兴中,宋保平(西安外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系统地进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

十余年的发展,使旅游地理学科呈现一派勃勃生机,具有一定水平的旅游地理学教...
【总页数】2页(P71-72)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旅游开发;九十年代;旅游目的地;新突破;地理学体系;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内容
【作者】潘秋玲;王兴中;宋保平
【作者单位】西安外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99
【相关文献】
1.近1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 [J], 林爽;
2.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 [J], 汪德根;陆林;刘昌雪
3.实事求是评价中国的旅游环境--评周进步等《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 [J], 普罗
4.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评《人文地理学概论》一书 [J], 陈才
5.社会背景中的个人阐述——评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 [J], 唐晓峰;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一、本文概述《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独特视角,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对故乡与他乡的理解和感知。

文章将围绕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表现展开讨论,进一步揭示旅游地理学如何揭示出故乡与他乡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接着,文章将回顾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故乡与他乡之间关系中的特殊作用,揭示出旅游活动如何影响人们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对他乡的好奇心。

文章还将关注中国旅游地理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章将提出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展望,以期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中国旅游地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乡与他乡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活动如何在这一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旅游地理概述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地理风貌之丰富多样,旅游资源之独特魅力,举世无双。

中国的旅游地理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从自然景观的角度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景观应有尽有。

如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高山峻岭,东部的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以及众多美丽的湖泊和海岸线,构成了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地质、气象、生态等科学领域的重要基地。

在人文景观方面,中国更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风情。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到现代的都市风光,从北方的长城、南方的水乡,到西部的雪域高原、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魅力。

1994国内学术界关于新疆旅游形象的

1994国内学术界关于新疆旅游形象的
1994国内学术界关于新疆 旅游形象的研究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新疆旅游形象概述 • 新疆旅游形象的历史演变 • 新疆旅游形象的现状分析 • 新疆旅游形象的塑造策略和建议 • 结论和贡献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
01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 大和升级,*的旅游形象有望 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推广。
通过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机构 的合作和交流,*的旅游形象 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 的认可和知名度。
07
结论和贡献
研究结论
01
*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历史遗产。
02
*旅游形象在国内外游客中具有较高的 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研究*旅游形象,可以进一 步推动*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 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的*旅游信息,有助于提高 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0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参考文献1:*旅游形象研究-1994年 -张三-《西部开发研究》
该文献主要从历史、文化、地理、经 济等多个角度对*旅游形象进行了深 入探讨,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 护及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03
*旅游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壮美的自然风 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 情。
04
然而,*旅游形象在旅游设施、旅游服 务和旅游营销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研究贡献和价值
提供了对*旅游形象的深入理解 和评价,为后续的旅游开发和 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和质量,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 展。
早期的*旅游形象主要强调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如“塞外江南”、“西域风情”等,同时也开始出现对当地 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和塑造的研究。

城市大遗址的土地利用规划_马秋芳

城市大遗址的土地利用规划_马秋芳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9)11-0031-05城市大遗址的土地利用规划马秋芳 赵 荣 杨新军1摘 要2 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城市大遗址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城市大遗址土地利用规划的双目标性,然后着重论述从城市大遗址区土地目标规划、保护区划与功能规划、结构规划三步构建城市大遗址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最后,认为通过对大遗址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的五点要求以及城市大遗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本目标相整合,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城市大遗址区的可持续发展。

1关键词2 景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大遗址;可持续发展1中图分类号2 TU 984.18 1文献标识码2 A1作者简介2 马秋芳(1976―),女,湖北阳新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赵 荣(1959―),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杨新军(1972―),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

1基金项目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02j az j d790026))))西部资源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文物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1收稿日期2 2008-04-221修回日期2 2008-06-12中国的大遗址概念,主要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巨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

它们的占地面积,小的几十公顷,大的可达几十平方公里。

目前,在我国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遗址数量约占三分之一[1]。

根据1996年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统计,在6000多处中属于大遗址的约2000多处[2]。

同时,这些大遗址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带,与现代居民点相重合。

许多处于城市的内部或边缘地带,占据城市的黄金地段。

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例,中国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绝大多数现代城区与古代城址相重叠,有37个为重要的古都所在地[3]。

评杨载田

评杨载田

评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当我第一次捧起杨教授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的时候,当我看清主编上三个熟悉的名字—杨载田时,当我知道教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就是杨载田杨教授的时后。

我心潮澎湃,心中涌起无数浪花。

有人说太骄傲了不好,但这次我一定要好好骄傲一回,应为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能够受到大名鼎鼎的杨教授知道我倍感开心。

也许你还不清楚我们的教授,那么就让我向大家介绍我可敬的杨教授吧。

杨载田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我国地理学界泰斗,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教授,在衡阳师院资旅系担任系主任18年之久,被院领导亲切誉为“院宝”。

中国徐霞客研究学会学术委员、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全国都市农业协会理事、湖南休闲农业协会特聘专家。

休闲农庄星级评审组副组长,并被聘为俄罗斯生命科学院院士,广东嘉应学院客座教授。

并且担任过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

现任衡阳师范学院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全国高师院校地理教学改革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64 年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去上海工作。

1979 年3 月调入本校工作,负责地理系的创建工作。

自此前后主持地理系工段达十八年之久,主持创建了衡阳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

2003 年调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办任常务副任,为全力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建设工作,2004 年回到教学岗位。

一个个的头衔也许证明不了什么,但是他为中国旅游所做出的共享是不可磨灭的。

主持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以及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1世纪湖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高校21世纪课程——中国旅游地理”等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1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研究5项。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先后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农史、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 多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9-06; 修订日期:2004-10-10作者简介:马秋芳(197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E-mai l:mqf0714@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马秋芳,杨新军(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摘要:通过搜集1994)2003年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等10种期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将10种期刊分为两大类,从文章的数量、基金资助、研究涉及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旅游地理10a 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

关键词:旅游地理;文献;地理期刊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1-0092-040 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急剧增加,高质量的论文愈来愈多,刊载旅游地理论文的刊物不仅数量在增长,版面也在不断扩充。

刊载的旅游地理文献中,鲜有立足刊物视角研究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态势的论文,尤其缺乏对近10a 多种刊物的旅游地理文献的综合分析。

基于此,本文选取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等10种国内主要地理期刊,对其1994)2003年刊载的旅游地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找出中国旅游地理10a 来的研究进展状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旅游地理研究。

部分学者总结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郭来喜等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1];陆林对国外的5旅游研究纪事6(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3种刊物和国内的5地理学报6等12种期刊在1980)1993年发表的文献作了分析,反映旅游地理学研究现状[2];刘锋将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划分为初始(1979)1985年)、发展(1986)1992年)和深化(1993年))3个阶段,并阐述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绩,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以及旅游地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述评[3];吴必虎等基于问卷分析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旅游地理学进展进行了研究[4];汪德根等研究了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在1980)2001年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对其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5];张宏梅等对5旅游学刊6在1999)2003年发表的论文及其运用的研究方法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6]。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CNKI 清华同方和维普数据库对旅游地理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查阅相关资料,运用Exc el 和SPSS 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国内5地理学报6等10种地理期刊的旅游地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统计分析与比较本文将这10种地理期刊分为两大类,以便更好地分析我国10a 来旅游地理研究特征:Ñ类为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Ò类为5经济地理6、5人文地理6、5地域研究与开发6、5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6(原5地理学与国土研究6)、5干旱区地理6、5热带地理6。

分别从期刊的载文数量、论文经费来源、文章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111 载文数量分析与比较载文数量为指定时间内期刊载文的绝对数量。

通过表1和图1可知:1)不同期刊登载的旅游地理文献在数量上呈现差异。

两类期刊在1994)2003年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比例将近1B 8(101B 769)。

2)两类期刊所载旅游地理文献数量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不一致。

第Ò类增长速度快,而第Ñ类增长不明显。

故旅游地理文献总量增长与第Ò类期刊旅游地理文献数量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

地理学期刊上发表的旅游地理文献总量逐年增长,特别在1998年后有一个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60篇增加到1999年的101篇)。

陆林对1980)1993年12种地理期刊(另包括5自然资源6和5山地研究6)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统计结果是220篇[2],相隔近10a,文献数量增长到870篇。

旅游地理文献快速增长的历程与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过程相匹配,得益于1998年后地理学者不断承担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第21卷 第1期2005年1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 graphy and Geo-Infor mation ScienceV ol.21 No.1Januar y 2005表1 1994)2003年期刊载文数量Table 1 Number of articles on tou rism geography of tengeographical journals,1994)2003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合计地理学报312231434124地理研究311222322321地理科学020*********自然资源学报111053236022经济地理3681182135252532174人文地理912181572314333532198地域研究与开发812109161518191322142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912121091313121512117干旱区地理114569564647热带地理775571089181591合计4455616365101107114129131870图1 1994)2003年第Ñ、Ò类期刊文章数量增长情况Fig.1 The increas ing trends of articles in twokinds of journals,1994)20031.2 研究论文的经费来源比较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不断扩大,通过各类基金资助的旅游地理类科研项目也在逐年增多。

1994)2003年10种期刊发表的870篇论文中,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检索共计129篇(表2),占全部论文的1418%。

表2 10种期刊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旅游地理论文数Table 2 Nu mber of articles s 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 ral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论文数百分比(%)平均(%)地理学报102441.7地理研究122157.1地理科学113432.440.6自然资源学报82236.4经济地理1917410.9人文地理2819814.1地域研究与开发111427.711.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711714.5干旱区地理54710.6热带地理8918.81.3 文献研究区域分析与比较由于5干旱区地理6和5热带地理6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在载文区域比较分析中不予考虑。

经过初步检索和统计,有301篇文献是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研究,或者是作者用一具体地区进行实例阐释。

以中国(未计台湾省)2002年31个省级行政区为空间单元,建立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7]以及旅游地理文献数量的洛伦兹曲线(图2)。

横轴是31个省区各要素从大到小的排序,纵轴为累积百分比。

图2 旅游地理文献研究区域及国内、国际旅游收入洛伦兹曲线Fig.2 Lorenz curves of region discussed in articles,incomeof domestic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图2显示旅游地理文献数量和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空间分布均为集中型,但又存在差异。

一是旅游地理文献地区分布与国内旅游收入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相似,而国际旅游收入集中度偏高。

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测算,得到旅游地理文献和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的地理集中指数分别是0149、0147和0169。

二是三者集中省区不重叠(表3)。

从另一方面看,旅游地理文献的研究区域具有广布性,除了对天津的有关研究是空白外,其他区域都有涉足。

对各省旅游地理文献数量(P)、国内旅游收入(D)和国际旅游收入(I)从大到小排序(表3),根据三者的名次变化幅度,分析旅游地理文献数量与旅游收入的吻合程度。

名次变化幅度在5以内的省份是吻合良好,5~10是吻合较好,大于10是吻合不好。

通过分析得到吻合良好省区和吻合较好省区各有11个,占71%;吻合不好省区有9个,占29%。

说明各省区旅游研究文献数量与旅游收入吻合度高。

引入地理集中指数公式中R 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此处R 为100/31,表示省区在各要素平均分布时所占的百分比。

各省区旅游地理文献数量所占百分比大于R 为研究热点地区,小于R 为研究冷点地表3 各省区有关旅游地理文献数量(P )、国内旅游收入(D)及国际旅游收入(I )排序Table 3 S equences of number of articles (P),income of domestic tourism (D)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I)广东安徽江苏云南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浙江辽宁福建陕西广西河南新疆P123456789101112131415I 116215146101158122117726D 12159138151767410122022黑龙江贵州吉林山西宁夏上海甘肃江西河北内蒙古青海海南北京重庆西藏天津P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I 20242322294281913273025318319页93第第1期 马秋芳等:1994)2003年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文献及其评价区。

一个省区国内或国际旅游收入的百分比超过R,被认为是旅游高收入地区,反之为旅游低收入地区。

据此把上述31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4个集群(表4)。

表44个省区集群(按旅游收入和研究冷热划分)T able4Four region clus ters(divided by touris m income andnu mber of articles)研究热点地区研究冷点地区旅游高收入地区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四川、辽宁、河南北京、上海、天津旅游低收入地区安徽、云南、湖南、陕西、广西新疆、黑龙江、贵州、吉林、山西、宁夏、甘肃、江西、河北、内蒙古、青海、海南、重庆、西藏在301篇文献里,第Ñ类期刊所载旅游地理文献41篇,占1316%,研究热点地区为安徽、黑龙江、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其次有江苏、山西、河南、贵州、海南、新疆、上海和湖南;其余的省份为研究空白地区。

文献中除涉及广东、江苏、河南三个旅游高收入地区外,其他多为旅游低收入地区。

说明第Ñ类期刊所载旅游研究文献数量与该地区的旅游收入吻合度差。

1.4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与比较旅游地理学研究主要有描述性、概念性、模型和数理统计4种方法[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