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空缺与翻译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指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词汇上的差异,即汉语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这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是汉语文化的特有词汇,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二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汉语中有些词汇可以用一个词表达,而英语中可能需要几个词才能表达出来。
针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采用拆分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拆分成英语中的几个词,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二是采用描述法,用几个英语词描述汉语中的一个词;三是采用拟人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四是采用拟物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
总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翻译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秦玉君摘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词汇空缺的理论内涵八手,分析了汉莫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英汉语言在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解决词汇空缺的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关键词:词汇空缺;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翻译的目的是在译人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即词汇空缺(Lexicalgap).二,词汇空缺定义词汇空缺现象也被称之为”词汇空白”,”词汇空位”或者”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自引入我国外语学术界以来,以往诸多学者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空缺现象加以阐释,定义.对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谭载喜(1980)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周玉忠(1991)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王秉钦(1993)认为”空白”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陈喜荣(1996)则认为词汇空缺即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现象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以上各专家对词汇空缺这一现象的解释,定义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解释,定义的角度略有不同.其中陈喜荣先生的定义最为宽泛,而郭爱先先生对词汇空缺的定义则更全面,也最为科学:不仅包括了完全空缺的词汇也包括了语义有所不同的词汇.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观音”,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译为I,yourhouse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四)不同的文化内涵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古代皇帝的儿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四,汉英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纸老虎( papertige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politicalpowergrowsoutofthebarrelofa gun),丢脸(1oseface)等.(二)音译法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概念的词,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叩头(kowtou),乌龙茶(oo1. ung)”;英语中的”~onsx(声纳),radar(雷达),”等.(三)意译法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如:”狗改不了吃屎”可以翻译为”Afoxmaytumgray, butneverkind.”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四)加注法加注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如”鸳鸯火锅”仅仅译成”Y uanyanghotpot”,恐怕难以讲清其含义,也难以让西方人了解其原料和味道.所以,宜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处理:Yuanyang hotpot(withawork,partitionedintotwoparts,oneofwhichisfilledwithhot —spicysoupandtheotherofwhichisfilledwithnon—hot—spicybroth).五,结语必须指出的是,词汇,词义上的空缺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1]Baker,M.(1992)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 [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Nid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In-nerMongoliaUniversityPress[3]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1998,21(5):42—45.[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6]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c].见:杨自俭,李瑞华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l一137.[7]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c].见: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28.作者简介:秦玉君(1989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I.117?。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一门语言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概念或词汇无法用当前语言的词汇进行准确的表达或翻译。
这是在跨文化沟通或者翻译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也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如何翻译词汇空缺的问题,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进而进行有所取舍的翻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避免使用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的固定翻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
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中词汇所指的概念、语境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英语中有“awkward”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困窘、尴尬,但如果直译成中文,不能充分表达原意,因为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其次,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以借助“描述式翻译”来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比如,对于英文中的“happiness”这个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一词语可以完全对应,但可以使用“幸福、欢乐、快乐”等不同形式的词语来描述这个概念,从而在翻译中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第三,为了充分表达原文中的概念、情感和文化内涵,有时需要进行语用翻译,换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叙述方式和表达习惯,以增强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例如,当某一种文化中存在某些特殊的概念或习俗时,需要将这些习俗或概念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便理解和接受。
最后,对于想法或概念无法在语言文化间直接翻译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类比或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比或转化,寻找与目标语言或文化的对应或相似之处,从而实现符合文化习惯的表达。
总之,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上下文等方面因素,以灵活的态度进行翻译处理。
这样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沟通的顺畅。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摘要]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
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本文通过对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
因此,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考虑各种语言的个性和词汇的空缺现象,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pizza”、“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汇。
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
而在英语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
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
这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个词汇空缺。
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某种语言中不存在特定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描述某个特定的概念、情感或体验。
这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因为翻译者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或短语来传达原文中缺失的意义。
下面将对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进行浅析。
词汇空缺可能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因此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独特的概念或情感。
日本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森林浴”,指的是在森林中漫步,通过与大自然亲近来恢复身心健康。
这样的概念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很难准确表达,因为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意义。
在翻译时,翻译者可能需要借助相关的描述或解释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词汇空缺还可能源于某些社会或科技发展的新现象。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的概念、产品或行为,这些新事物可能在某些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社交媒体中的“点赞”或“分享”是近年来兴起的现象,它们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原生的对应词汇。
在翻译时,翻译者可能需要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或借用其他语言中的术语来表达这些新现象。
词汇空缺还可能源于某种情感或体验的独特性。
有些情感或体验可能在某些语言中没有专门的词汇来表达。
德语中有一个词叫做“Schadenfreude”,指的是对别人不幸感到幸灾乐祸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一个简洁的对应词汇,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需要通过解释或使用多个词汇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对于词汇空缺的翻译,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
在遇到词汇空缺时,翻译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翻译难题:1. 注释或解释:对于某些独特的概念或情感,可以在翻译文本中添加注释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
2. 借用外来词:如果其他语言中有对应的词汇或短语,可以借用这些外来词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但是需要注意词汇的使用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境。
3. 创建新词:针对某些新的概念或现象,可以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其含义。
但是需要确保新创造的词汇能够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一种语言中缺乏表达特定概念或情感的词汇。
词汇空缺的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词汇或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的原因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食物、传统习俗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命名和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一些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也有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缺乏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词汇空缺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传达不到位。
词汇空缺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词汇空缺也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结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无法真实地反映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应对策略在面对词汇空缺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更为抽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空缺,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补充或替代,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来寻找更为贴切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词汇空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翻译者可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以实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
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更加注重词汇空缺的存在及其影响。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2019年精选文档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1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党成员潜入民主党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最终迫于压力,处境尴尬的尼克松不得不在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Watergate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2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2.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2.2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词汇空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
本文将对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进行浅析,并探讨应对词汇空缺的方法和技巧。
一、词汇空缺的概念词汇空缺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某些具有独特文化、习俗或传统的语言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中。
词汇空缺反映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常见的难题之一。
词汇空缺通常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所致。
某些特定的概念、行为方式或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因此在翻译和交流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在翻译中,遇到词汇空缺时,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和技巧: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即将源语言中的词汇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中最接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但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能会导致意义不清晰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2. 解释法解释法是指在翻译中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来表达原文中的词汇空缺。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信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翻译的长度和难度。
3. 转换法转换法是指在翻译中通过转换语言结构或传达方式来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
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或者引入类似的概念来实现对原文的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但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创造力。
三、应对词汇空缺的方法和技巧1. 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在翻译中需要以源语言和文化为基础,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背景。
通过深入了解原文中所涉及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
2. 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3.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处理词汇空缺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包括直译法、解释法、转换法和借译法等。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本文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若干方法,特别提出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标签:英汉互译词汇空缺注意事项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词汇空缺现象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而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为此,语言翻译者应高度重视有关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由于长期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人的语言习惯,一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如在我们见面时经常问:“吃过了吗?”通常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外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甚至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少对自己特有传统文化中人或物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女娲补天”之说,其中“女娲”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我们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
词汇空缺及翻译
词汇空缺及翻译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摘要:当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本文从生活经验、世界观、语言文化三方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借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词汇空缺世界观双关语Lexical Gap and TranslationAbstract: There are sometimes no equivalent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at’s what we call lexical gap. The thesis aims at improving translation by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perience, outlook on world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Key words: lexical gap outlook on world pun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大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不同的语言是可以相互移译的。
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找不到对等的词。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①。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概括为三大类②: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存在,那么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饺子”是中国的名吃。
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却分别指“汤圆”和“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
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词汇空缺及翻译方法
词汇空缺及翻译方法作者:衡清芝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6期翻译的目的是在译入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
虽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一切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雅可布逊,1997)不同语言间的相互翻译是可行的。
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同,即词汇空缺(Lexicalgap)。
本文拟就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方法试作简论。
1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1954)首先提出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holes in patterns)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eancy)理论。
产生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极为罕见。
2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2.1不同的风俗习惯世界各族虽处于大致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却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世情风俗,导致了巨大的文化空缺。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
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
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
十二生肖在民间的影响很深。
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
2.2不同的宗教信仰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数目庞大,在翻译中形成了词汇空缺。
汉语词汇中有“混元”、“阴阳”、“乾坤”、“太极”、“羽化”、“升仙”、“涅槃”等,英语词汇有Puritanism(清教主义)、paganism(异端)、Reformation(宗教改革)、monk(僧侣)、Protes,tantism(新教)等。
日汉翻译教程第6章
译文1:家家户户的房檐直伸出去,支 撑着它一端的柱子并排立在街道上。好像 江户城里叫“店下”的廊檐,在这雪国旧 时把它叫“雁木”。积雪太厚时,这廊檐 就成为往来的通道。通道一侧,房屋整齐, 廊檐也就连接下去。
……
同样是在雪国,但驹子所在的温泉乡, 房檐并不相连。岛村到了这个镇子,才头 一回看到这种“雁木”。好奇心促使他走 过去看了看,
译文:忽然,他又醒来,环顾室内,原来没
有点着的油灯,已发出了冷清的亮光,晚饭也在 屋角摆好了,自己身上却依然穿着西服。丑松估 量着已经睡了一个多钟头。窗外秋雨潇潇。他坐 起来把餐盘拉到身边,一面瞧着那本刚买来的书 的黄色封面,一面吃饭。
例2:真直なものは喧嘩をしても心持がいい。 赤シャツのようなやさしいのと、親切なのと、 高尚なのと、琥珀のパイプとを自慢そうに見せ びらかすのは油断が出来ない、滅多に喧嘩も出 来ないと思った。喧嘩をしても、回向院の相撲 のような心持のいい喧嘩は出来ないと思った。
译文1:一个正直的人,那怕和他争吵也感到 舒心。我想,像红衬衫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心地善 良,待人亲切,品德高尚,洋洋得意,卖弄琥珀 烟斗的人,万万大意不得,不便轻易同他吵嘴, 既然吵起来,终将不能像回向院的相扑那样来得 痛快。
译文:父亲的故乡真可说是阳光普照 的一方宝地,不过,一年当中的11月和12 月里,就是一丝云彩没有的大晴天儿,每 日也会下四五场阵雨。我想我心情易变, 可能就是受了此地风情的浸染。
例7:不図目が覚めて、部屋の内を見廻した 時は、点けて置かなかった筈の洋燈が寂しそう に照して、夕飯の膳も片隅に置いてある。自分 は未だ洋服のまま。丑松の心地には一時間余も 眠ったらしい。戸の外には時雨の降りそそぐ音 もする。起き直って、買って来た本の黄色い表 紙を眺めながら、膳を手前へ引寄せて食った。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范本)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一、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 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 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 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 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 n idle l ife),“吃香”(be ver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 n one an stand,too mu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以及相对等的翻译方法
识。
的认知和规则, 而这些认知和规则会体现在语言上。如最早出现
在三 国时期 的“ 童养媳 ” 这 一词汇 , 这 一名词概 念在 中国所独有 的, 它指 的是 由于在 中国的古代某些贫 困的家庭没钱娶媳妇儿就 跑到外地 抱养一个女孩从儿 童时期在婆家 养着 , 待长到十 四、 五 岁时 , 就让她 与儿子圆房 。这一概念 在西方文化 中根 本不存在 , 那么这种 词汇在英文 中也根本没有一个 能与其对应 的词 汇来翻 译, 这样 “ 童养媳 ” 一 词就成 为 了翻译 词汇 中的一个 空缺 。又如 “ 八 股文 ” 是 中国明 、 清两朝考 试的一种制度 , 也是 中国历 史发展 中留下来 的词 , 是其他 文化无法理解也很难去诠释 的词汇 。 第二 , 地域风俗 的差异 。 词 汇的空缺很 大程 度上是 由于不 同文化所特有 的不同 的风 俗造 成的 。风俗是指每 种文化独特 的节 日庆祝方式 、 衣着 、 生活
第三 , 语义转借 。 语义转借 是指 要翻译 的源语 言在 目标语言 中没有确切 的词 汇表达 , 但是有类似 的, 相近 意义 的词汇 。比如说 , 在中国有 种迷
信活动 叫做 “ 算卦 ” , 这是 中国道教 中的一种行为 , 在西方 “ 算卦 ” 这一 概念 , 但是 有类似 的 , 目的相 同的行 为 叫做 “ c r y s t a l g a z i n g ”
第二 , 直译。 直译是指将源词汇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用 目标语 言翻译过来 , 由于我们讨论 的是 出现词汇空缺的词 , 那么直译过来的词汇肯定 是 目标语言 中所没 有的 , 而且 在理解上也会存在 一定 的困难 , 但 是我们选择直译 的词汇通常是可 以通 过字面上的意思 推论 出本 身的含义的词汇 。如 “ 纸老虎” “ p a p e r t i g e r ” 这个是 在英 语 中所没 有的短语 , 但 是从字 面上可 以理解 出“ p a p e r t i g e r ” 所指 的是 虚张 声势 的人 , “ 如履薄 冰” “ t o b e o n t h i n i c e ” 这个 词汇在 中文 中是一 个成语 , 在英语 中没有 同样 的成语可 以翻译 , 但是 从字面上我们 可以 了解 “ 在很薄 的冰上 ” 表示处 在很危险 的情况 。这一系列 的 词汇我们就可以选 择直译来解决词汇空缺 的问题 。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指的是在某些场合下,人们发现自己无法描绘某种感觉、思想或者经验,同
时也无法使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该经验或感觉很特殊且稀有,或者
因为该词汇从未被创造出来。
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促使许多文化和语言形成了一
些特定的术语,以便减少这种词汇空缺的情况。
当我们试图将某种词汇难以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就会遇到翻译难题。
这种情况可能发
生在各种语言直接的相互翻译中,或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由于各种文化和语
言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存在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无法被翻译成另一种
语言。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英语中的“home”(家庭)需要翻译成中文,我们可
以用“家”来翻译。
但是,当我们需要将中文的“家”翻译成英语时,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成“home”或“family”都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表明了单词或翻译的不唯一性和
多样性。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翻译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才能在保持原
意的基础上,用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翻译。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
些解释性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更加准确地表达原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和学习需求,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
越明显。
通过翻译,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世界日益一体化,
翻译家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浅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翻译策略——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excical Gap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浅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学生姓名邓美玲学号201107010303专业班级英语11103班指导老师周碧兰2014年12 月11 日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excical Gap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浅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学生姓名邓美玲专业班级英语11103班学号201107010303指导教师周碧兰教研室(或外聘单位) 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起止时间2014年10 月31 日至2014 年12月10 日毕业论文任务、目的与基本要求:B. A. Thesis BibliographyBibliographyBakers,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Nida,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E.J. Brill.196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贾影.“零翻译”还是“不可译”.[J] 中国翻译2002(6):75-77吴有富.国俗语义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肖辉. 语言文化翻译之误译[J]. 上海翻译科技, 1997.夏延德.翻译与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摘要: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种种词语空缺现象,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产生原因解决对策引言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应明白这样的事实,由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英汉两种语言成分在意义上不完全对应的情形,也就是有时彼此不能在对方的语言里找到相应的对等词,即所谓的词汇空缺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个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策略的前提。
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汉语的谚语、典故、成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作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历史渊源。
如:“隔墙有耳”、“四面楚歌”、“东山再起”、“名落孙山”、“胸有成竹”等,若直译只会令英美读者费解。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饭了吗?”则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没吃过饭你会请我吃?”有的还会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2.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如paint the lily,从《圣经》天使报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合花在基督教艺术中被当做贞洁、清白、纯正的象征,显得格外高贵和美丽。
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是徒劳无益的事。
如果仅译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等汉语习语,则文化差异丧失殆尽。
汉语习语“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含有褒义,而原意略带贬义,二者修辞色彩不一致。
“画蛇添足”又令人联想起中国文化中有关蛇的传说故事,与原文文化背景不符。
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方法
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方法杨东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江苏常州213001)收稿日期:2006-04-26;修回日期:2006-09-29作者简介:杨东杰(1966-),男,陕西城固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文化与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语言。
“文化的不同几乎自然而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
一种语言表示的文化中最受称道的,往往难被他种文化接受。
”[1]一种文化中常常出现的某种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闻所未闻,例如,清朝末年,在《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等书刊上,随处可见美利坚国“选举皇帝”、“皇帝四年受代”等字句[2]。
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或概念表达的侧重点和视角也可能迥然不同,例如,日语中“给”的概念就有三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三种异于汉语思维的“授受关系”。
可见,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导致理解困难和障碍,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就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语汇来表达源语的全部意义,因此,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
一、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在国内讨论翻译中词汇空缺问题的论述不多。
周方珠认为翻译中存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并用实例分析了产生的原因,但没有归纳翻译的方法[3]。
讨论最全面的是谭载喜,他概括分析了词汇空缺产生的五大原因:“(1)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2)由于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4)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5)由于语言以及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4]76笔者认为,透过一种语言可以管窥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形态,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并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语言系统蕴涵的文化信息会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不时地展示出来。
因此,词汇空缺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各个文化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特殊性和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空缺与翻译
[摘要]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的一种文化障碍。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现象称为词汇空缺。
本文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补偿手段:音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造词
[关键词] 词汇空缺原因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词汇空缺现象指由于文化的差异,各种语言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不同的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不同的语言中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
所以,一种语言有的词不一定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对应的词。
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尤其在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词汇空缺现象给英汉互译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分析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王振亚将词汇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王振亚,1996)。
众所周知,语言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
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汉语中的“麻将”“哪里”“旗袍”在英语中就属词汇空缺。
英语中的“cheesecake”,“americandream”等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地表述。
2.2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 包括的东西很多、很广 ,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
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平洪 ,张国扬,2000)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往往选择吉日办事,在大多数地方,人们忌讳在单日办事。
百年好事,总想选个逢双日。
在西方人心中,单双日没有什么区别,但他们认为“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对它很忌讳。
就像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单双日的特殊含义感到莫名其妙,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中不吉利的“十三”也很陌生。
2.3价值观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具有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owl象征着智慧,词组 as wise as an owl就是典型的一例。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的象征意义不同了。
大多数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联,认为碰上它要倒霉,所以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例如“夜猫子进宅”表示厄运将至。
此外,猫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可爱的动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有不好的名声,成语 a cat in the pan (叛徒变节者)就是
一例。
2.4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不
同的文化传统。
(平洪 ,张国扬,2000)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
而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
教 , 因此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 这类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片空白。
而英语中的“god”, “love”也并不等于汉语中的“上帝”“仁”。
以上只是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不同语言之间词汇空缺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客观对待。
三、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对策
翻译是把承载一定文化信息的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符号的信息转换。
既然不同语言间词汇空缺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在翻译中应该采用积极的补偿手段,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
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时,译者要遵循的原则是:译文不但要通顺
流畅,而且要能够将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准确完整地转述出来。
所以面对词汇空缺现象,在翻译中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文化背景
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于空缺词汇的翻译,不能采用一般的转换方法,而必须采取特殊的补偿手段。
本文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音
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和造词、现分述如下:
3.1音译
音译是按照读音直接引入的方法,也是处理词汇空缺最为简便的方法。
一些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单位词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来表示时,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如:英译汉:gauss高斯, engels 恩格斯, new york纽约, congo刚果, radar(雷达),olympic(奥林匹克);汉译英: 道tao,豆腐(toufu),饺子(jiaozi)。
此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有时需在其前或后加一指类或限定名词。
例如:尼龙布nylon,waffle华夫糕,楚chu kindom,高尔夫球
golf ,hamburger汉堡包,saxophone萨克斯管,jeep(吉普车)。
3.2直译
直译与音译不同,它是按照词语的字面意义翻译的。
一些生动的,含有浓厚的原文语言、文化特点的词汇和表达法,音译成译文有失语言的生动,并且音译过多会影响阅读理解,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例如:
(1)英译汉:show one’s cards(摊牌), right wing(右
翼),supermarket(超级市场),hot dog(热狗)等等;
(2)汉译英,纸老虎(paper tiger),咸菜(salted vegetable),丢脸(lose face)等等。
3.3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
概括化就是在翻译中,把下义词转换为上义词,也叫词义的宽泛化。
例如:汉语中表示“携带”之意的词根据“携带”方式可分为:
提、背、抬、扛、担、拿、带挎、挑、载、荷等。
但在英语中没有一一对应的词,翻译时可用carry来替代以上所有名词。
同样,英语中的say、talk、state、remark、speak等翻译时均可译成汉语的说。
词义的具体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把上义词转换成下义词。
例如,汉语中动物的“叫”,可根据情况转换成英语的。
quack 鸭子叫;bark 狗叫;bellow 牛叫;hum 蚊子叫; yelp狗吠。
同样英语中uncle可根据具体情况转换成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
3.4 意译
意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意思来译。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并且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词,
就得采用意译法。
填补语言中的空缺词汇,意译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英译汉: cape of good hope 好望角,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by hook or by crook(不择手段)
汉译英: 落花流水(be shattered to pieces),气虚: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3.5 造词
除了上述方法,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另外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造词。
用造新词的方法来表述一种语言中特有的词。
例如:
英译汉: hardware:硬件。
汉译英:哈哈镜:magic mirror。
四、结语
翻译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词汇系统,从而在不同语言之间产生词汇空缺。
很多时候,一种语言里不言自明的东西到了另一种语言里会变得非常复杂难懂。
[8]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要将其翻译出来绝非易事。
因此译者在翻译词汇
空缺时要灵活处理,依据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无论译者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关键是实现翻译的目的,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2.
[2]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8.
[4] 王振亚.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商务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