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六经治痛风吴雄志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
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吴雄志先生论中医方法及辨病辨证吴雄志先生言:1.方法需要突破。
中医多成分,多靶点,重个体,重整体,传统的西医研究方法直接照搬到中医很难得出全面深入而科学的结论。
但是近年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系统化学、人类基因组等系统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很好的研究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效应。
所以今天,方法不是问题。
2.思维需要突破。
需要深入思考中医学或中医思维的一些本质特征,寻找更好的研究切入点与突破口,这就需要研究者跳出中医看中医,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认识中医的学术特征(特色和优势,甚至是不足)。
论辨证论治:我们常说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可是中医最早的系统理论是辨病的!1.伤寒论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显然是先辨病,在此基础上再辨证。
2.吴又可提出一病有一方,一病有一药,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药或方,所以需要辨证论治。
3.民间所谓偏方专药其实就是基本不辨证的。
4.病证结合张仲景做得很好。
比如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治疗白血病就有效,其实就是雄黄的疗效。
但是,雄黄用了头痛,花椒可解。
便秘雄黄容易蓄积中毒,大黄可解。
白血病血虚,有当归鳖甲。
从中医理论上,此方升降并调,阴阳并进,其实是更好的发挥了雄黄的疗效,并减轻其毒副反应。
只是病证结合的典范,类似例子很多。
5.瓜蒌瞿麦丸,瓜蒌根与瞿麦是子宫内膜特异性药物,辨病的,附子茯苓山药是针对阳虚夹饮证,治疗阳虚夹饮的内膜疾病就比真武汤疗效好,这就是病证结合。
目前中医的'病名'有四个:1.六经病2.症状作为病名,比如咳嗽(见中医内科学,此处不评价)3.中西医对应病,比如乳岩对应西医乳腺癌4.西医病中医辨病就是辨这四中病:1.六经病;2.症状作为病名;3.中西医对应病;4.西医病病与证:有的病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有的病可以分为几个证,有的病的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病证结合,既有病的特异性,又有证的针对性,合二为一,化于无形。
不是简单的辨病基础上加辨证,也不是简单的辨证的基础上加辨病。
医述之抓独法(完整版)作者:吴雄志先生
医述之抓独法(完整版)作者:吴雄志先生吴一、抓独法的特点1、抓独法源流今天我们讲抓独法。
我们研究伤寒论有五法,有标本法,有聚类法,有平脉法,有截断法,还有我们的抓独法。
抓独法呢,它是有源流的,在伤寒论的平脉法就讲到了。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平脉法说得了疾病以后,它一定是有有它特殊的表现,所以“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你要会了抓独法的话,看病就会独见若神。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指柴胡证的主证,只要见了一证,就可以,不必悉具”。
我们知道,柴胡证有主证,有或然证,主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张景岳也说了,独处藏奸。
大家可以看到,抓独法是有源流的。
2、抓独与抓主证的区别大家都常明白用经方,需要抓主证。
为什么需要抓主证?证是由主证加次证组成,我们讲症候是症状加体征,体征主要是舌苔、脉象。
主证往往是2-5个症候,主证加次证,也就是伤寒论讲的或然证,或然证有多有少,少的有两三个,多的有七八个。
为什么我们经方要抓主证呢,这是因为主证反映了我们这个处方所代表的病机,次证是或然证,根据这个病人的体质或疾病当时的情况,出现一些或然证。
所以用经方要强调抓主证,但这与我们抓独不一样,因为我们抓独,抓的是反应基本病机的特殊症候,这些特殊症候往往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抓独是去看这些特殊症候的基本病机,所以叫独证,抓的是独证不是主证,这是独证与主证的区别。
我们还是以柴胡证来说,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我们说口苦,口苦最常见的原因是两个,第一个是返流,由于什么呢,小肠的食物往胃返流,再往食道返流,最后刺激舌根引起口苦,也就是胆汁返流,我们叫碱性返流,这种反流我们用乌梅丸就可以治。
乌梅丸可以见到口苦,口苦的原因还是返流的胆汁引起的。
第二个是胆红素升高,黄疸的病人基本都口苦,不黄的也可以口苦,隐形黄疸就可以口苦,胆红素正常的也可以口苦,我们观察它基础胆色素升高就会引起口苦,它升高可能还没升高到异常值,就可以口苦。
黄帝内经:痛风虽是尿酸高,桂枝芍药知母效
黄帝内经:痛风虽是尿酸⾼,桂枝芍药知母效今天为⼤家讲解的是,痛风虽是尿酸⾼,桂枝芍药知母校。
西医学认为痛风最重要的⽣化基础是⾼尿酸⾎症,急性发病患者⼤多与饮⾷相关常在进⾷海鲜、动物内脏或饮酒后发⽣,或者是劳累剧烈运动后发作。
中医学认为痛风当属弊病范畴,何以未必。
说⽂当中说到壁虱病也素问痹论当中说到风、寒、湿三⽓杂⾄合⽽为痹,其风⽓胜者为⾏痹寒⽓胜者为痛痹湿⽓盛者为主必也,必在愚⾕则重在于脉,则⾎凝⽽不留在于今则曲谱⾝在于⾁则不仁在于⽪则寒。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并结合门诊⼤量临床实践,提出痛风病及特点如下,⼀、失⾎为基础,痛风患者多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受累关节肌⾁⿇⽊,重着肿胀。
⽽且设置偏淡苔⽩厚腻正合适。
知性重浊黏腻难却之特点,故湿邪为痛风发病。
这基础⼆含⾎为关键痛风发作时,关节常常疼痛难忍,⽽且固定不移与寒主收引急性明智之特点相和古寒邪为发病的。
关键三、风邪为诱因,临床上,痛风患者常因天⽓变化或受寒⽽发,⽽且关节痛常有游⾛的特点使,⽽这个关节痛是其他关节⼜疼痛。
这和风邪善⾏⽽数变着特点,故风险为发病着诱因。
根据对痛风病机制分析,我在临床上提出治疗痛风,当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当中。
说道,主治节疼痛,⾝体傀儡脚肿如脱头眩短⽓晕,晕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特点如下⼀句诗,三焦分治⽅中⿇黄、⽣姜发表去上市⽽悬臂⽩术健脾曲忠实⽽除蔽之魔⼒下⽔⽽消肿。
⼆、⽌痛温通为主。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弊病之痛。
那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不通⽽⾄,那么何以为同。
泣⾎之痛,赖之以瘟⽓、⾎得温则⾏,得寒则凝,故弊病之痛,当以温通为主⽅中桂枝、温经通络,附⼦温阳,除弊即是此意。
三、飓风防风有功。
根据病机分析可知,风雪为痛风发病着诱因,风邪善⾏于周⾝成⾻节游⾛性疼痛⽅中,防风祛风胜湿。
神农本草经认为,房峰主峰⾏周⾝⾻节痛必四、缓急⼿竿壁⽤。
中医学认为,朱秉着规律为出病在⽓久病再续痛风多呈慢性,⽽且。
精讲!吴雄志教授讲六经分治失眠。
精讲!吴雄志教授讲六经分治失眠。
为什么讲这个模型呢?这个模型可以套到很多疾病之中去,比如我们讲的失眠问题。
失眠的人易早醒,早醒我们说阴不敛阳用乌梅丸,阳不入阴我们用交秦丸。
如果他的脾胃不舒服,导致心火不能下降,睡眠不好怎么办?在交泰丸的基础上加人参、半夏、干姜。
这不就是黄连汤嘛!还有一种情况,假如说他不是脾虚,而是胃气不降,也可导致他失眠,因为胃气通于心。
这种胃气不降的失眠往往伴有烦躁,可以用《伤寒论》的生姜半夏汤,“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加上栀子豉汤,合上交泰丸,如果大便再不好解,来上3~5g 大黄,我们从阳明经去治,也是可以的。
如果这个患者早醒,早醒的除有阴不敛阳,还有少阳病,如果用了乌梅丸不见效,可以用四逆散,或者用我们的验方也可以。
还有一种情况,他在白天很困顿老想睡觉,晚上他却睡不着,为什么?因为白天应该兴奋,晚上应该抑制,他是因为白天兴奋不够,所以它晚上也抑制不够,怎么办?你白天给他吃兴奋剂,晚上给他吃镇静剂,他就能好好睡了。
白天用什么兴奋剂?麻黄附子甘草汤,让他白天精神很好,到晚上他就困了,这就是说失眠都可以六经分治。
这个六经模型可以往各个疾病上去套的,然后,我们连时辰都讲了,在哪个时辰会出现什么问题都说过了。
我们说了六经分治失眠,厥阴病,阴不敛阳我们说用乌梅丸,他早醒,并且越睡越短,但是,你知不知道早醒还是一个什么病吗?早醒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学精神科的人都知道,抑郁症的人就容易早醒,所以,他不仅是阴不敛阳的厥阴病,少阳病的人也可以早醒,他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所以,用乌梅丸十之八九都有效,如果见到没有效的人怎么办?你要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有抑郁症?是不是个少阳病?如果是少阳病,可以用我们的吴门验方合欢汤,这个合欢汤不外乎是郁金、合欢皮、夏枯草、胆南星这些,都是入肝经的。
假如你不会用合欢汤,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龙骨牡蛎汤也可以。
如果再研究得深一点,开我们的验方合欢汤也行啊,不外乎有郁金、合欢皮、夏枯草、胆南星这些清肝疏肝的药物,这是属于少阳的早醒。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
中西汇通往往舌淡多津的,五苓散证,如果细心去查支原体,往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五苓散证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异处方,只要病原体有肺炎原体炎感染,五苓散有特殊疗效。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一般是病毒感染继发、消化功能不好,免疫力低下。
合并腺病毒感染,容易诱发出血性膀胱炎和脑膜炎,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核承气汤证.。
五苓散最常见于支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常表现为麻杏苡甘汤,因为EB病毒感染表现为舌苔厚腻。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容易继发中耳炎和虹膜睫状体炎。
急性咽炎后,耳朵痛,耳朵听不见,两耳无所闻,还可以同时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眼睛红,这是中医讲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别咽干、目眩也,少阳病。
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发生两种转归,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麻杏石甘汤证也属于阳明病,后世常加知母。
阳明病有两种转归,一种是自愈好了,体质弱、气虚的人出现太阴病的症状,比如痞证,本来胃气功能弱的人,用发汗的药物,抑制胃肠的功能蠕动,出现半夏泻心汤、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
第二种是小陷胸汤证,因为感冒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导致胃肠压力增高、腹胀、食物返流、另外可以合并慢阻肺被外感诱发,厚朴麻黄汤证。
还可以由外感合并胸水,胸水一般见于肺癌、肺结核、和特发胸膜炎,还有一种是在肺炎的基础上并发胸水阳明病持续发烧,会有两个改变,一个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节律被打破了,中医叫阴虚,知柏地黄丸、百合汤证。
一个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处于低水平,中医叫阳虚,四逆汤之类,合并心衰就用真武汤。
如果一个人感冒之后,咳三个月还在咳,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病人要开五苓散。
到了少阳病还没有缓解,随后就是休克、休克我们叫做厥阴病,厥热胜复,休克后体温不回来的话,冷冷冷这个人就冷死了,他就是一个疾病的基本转归的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的迁延期也可以咳两个月都不好,可以用厚朴麻黄汤|感冒好后出现烧心、疼、不舒服,感冒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胃食管返流症,是个小陷胸汤证,支原体感染用五苓散,知道了疾病的传变规律、看病很简单,不知道规律,每天都在那里辩证你看到的疾病是孤立的,是片断,你一定想不到贲门炎是由感冒有关系而且来了一个少阳病体质,你根本上想不到她会肿,会出现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一个普通的感冒,寒邪外感麻黄汤,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小青龙汤一个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伤寒论时说的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越婢汤,到肺心病的小(shuo米??)汤这些疾病里头,除了麻黄汤,都用了石膏,明明是太阳病,为什么用石膏呢小青龙加石膏汤和厚朴麻黄汤有什么区别?小青龙加石膏汤偏于痰很清稀的,白色泡沫痰为主,厚朴麻黄汤偏于以喘为主,以气逆明显,气逆明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五法六经治痛风吴雄志
五法六经治痛风 吴雄志真传一刻第64期:吴雄志-五法六经治痛风中医家2017-03-1314:25吴雄志" action-data="http%3A%2F%"action-type="show-slide">吴雄志">今人纵口腹之欲而不节饮食,痛风就是其中的果报之一。
西医认为痛风为代谢性疾病,但目前的治疗除了控制饮食结构、止痛之外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中医素有六经统万病之说,对于痛风的治疗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吴师学贯中西,以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一气贯通理法方药。
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吴师五法六经论治痛风的精彩吧!吴雄志">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关于痛风的话题。
实际上这个对于我来说很困难。
第一,我从来没有研究过痛风。
第二,过去十年里,我都没有看内科杂病了。
早期我是个中医内科大夫,看内科杂病。
后来这十年,我到天津肿瘤医院专门从事肿瘤研究。
由于挂号系统的原因,内科杂病的患者根本不可能挂上号,所以这10年,我没接触内科杂病。
又缺少专门的研究,所以说我的水平是很有限的。
但是,我希望把十多年前很简单、很肤浅的认识抛出来跟大家讨论,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西医的看法痛风是个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血尿酸增高后引起的。
急性痛风早期主要是以关节的疼痛为典型表现。
后来会形成痛风结石,尿酸盐结晶可以沉淀在皮下,我们叫做痛风结石或者痛风结节。
白色的点点样,像珍珠一样,或者就叫痛风珍珠。
多发生在游离的、弧形的皮肤边缘,比如耳朵就容易发生痛风结石。
我们其实还做过另外的一些研究,痛风晚期的病人关节都烂了,骨头都露出来了,骨头上破溃的关节就有很多痛风结石,白色或者黄色的痛风结节。
有的严重的病人躺在床上,双下肢都烂了,露出来都是骨头,可以看到好多结节。
这就是临床的痛风结节或者痛风结石。
在肾脏也可以沉淀,引起肾功能的改变。
天津吴雄志:吴门医述验方秘传(珍藏版)
天津吴雄志:吴门医述验方秘传(珍藏版)1、养胃枇杷饮枇杷叶12,生甘草3,生麦芽30,生谷芽30,竹茹9,芦根30,白茅根30,通草30,淡竹叶30,茵陈30。
主治:各种口腔溃疡。
加减法:心火加黄连3,热毒加蜈蚣3,多放疗可见;肝火加黄芩9,郁金30,多复发性口疮;湿重加薏苡仁60,藿香叶6,佩兰叶6,偏热加薄荷叶3;微寒加苏叶9。
煎服法:三沸即止,不可久煎。
如烂不可进食者,代茶饮。
2、加味鸡鸣散吴萸9 木瓜9 苏叶30 桔梗6 生姜6 槟榔9 玉竹30 桃仁6主治:舒张期心衰,流出道梗阻,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狭窄。
上述病症不可用洋地黄或真武汤辈强心,中西无策,其效如神。
3、加味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散:用硝石、矾石等分,大麦粥服下。
加味硝石矾石散:芒硝1-3g,矾石每天1g,加麦芽30 郁金9 木香9方药解:郁金加枯矾,白金丸,化顽痰;木香加郁金,颠倒木金散;木香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和胰液的排出,又能够止痛。
硝石(芒硝代替),软坚散结。
矾石,沉淀水,化血液中的顽痰。
生麦芽可疏肝,把药物引入肝经;护胃,防止硝石、矾石刺激胃。
主治:胆、胰癌等疾病,在此基础上化裁。
4、八味回阳饮制麻黄15-30 制附子9-30 制甘草15-30 升麻15-30红参6 淫羊藿30 仙鹤草90 牛蒡子9主治:少阴病,疲乏。
此中医兴奋剂。
5、开宣通痹汤瓜蒌15-30 薤白9 桂枝9 香附9 苏叶梗9 陈皮6 厚朴9 苍术9 神曲15 川芎9 枳实6-30 生姜6 射干9 威灵仙15-30方解:瓜蒌薤白桂枝汤合枳陈姜汤,入香苏散、平胃散、越鞠丸加射干、威灵仙。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寒中(上焦乱气,病在太阴)。
6、宣清降浊汤枇杷叶9 射干12 淡豆豉9 桔梗6 栀子9 降香6 瓜蒌12-30(通用壳,秘用实)法半夏6-30 黄连3-6 枳实6-30(通用壳,秘用实)生姜6片威灵仙9-30 郁金15-30 神曲15方解:宣清、宣肺也,选用枇杷叶,豆豉,射干,桔梗,瓜蒌,等。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完整版)作者:吴雄志教授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完整版)作者:吴雄志教授1、如何学习中医?从我的体会来讲,学中医需要两个比较重要的东西。
第一是根基,就象人要有骨头。
它的根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四部经典,或者说五部经典,《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还可以算上《神农本草经》,甚至包括《难经》。
这六部书里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当然除了骨头、根基之外,还要有肉,还要有丰富的东西。
这个肉是什么呢?我们要去浏览各家,我的体会是各家的书当小说看吧!放在枕头上有兴趣就翻翻。
一共是八千种(有的一种是几册),我看了不到一千种的样子。
在此基础上还要什么?要有血,就是我们讲要有灵性。
学中医主要是靠的悟性,学3年和学30年我个人认为区别不是非常的大。
你看大医家李东垣学医三年,终成大家。
所以我觉得学中医要有骨有肉有血,就是有根基、有知识面,还要有悟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加悟性。
所以我建议大家专门去研究伤寒杂病论,结合自己的悟性,在短期之内,就能够去理解中医最精髓的东西。
学习伤寒杂病论之前,我们首先要讲怎么去看待伤寒杂病论。
我个人认为看待伤寒杂病论,需要正确的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在过去两千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中医的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伤寒杂病论。
2、中医的历史与演变中医主要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和汉唐,这是中医的第一个阶段。
先秦和汉唐最代表性的成绩就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医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基础。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中医就走入了第二个阶段,一直到元明清各家学说的形成。
各家学说实际上大家会有很多的看法,回来我们讲医门一统去探讨它。
第三个阶段就是中医面临重大挑战的阶段。
从民国到现在,中医科学不科学,中医能不能生存下去,都受到很多质疑。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去看待《伤寒杂病论》,去思考它更根本的一些问题。
吴雄志在浙江中医学院讲肿瘤的中医治疗
吴雄志,在浙江中医学院讲肿瘤的中医治疗治疗肿瘤如何巧用温阳药1、学术传承:要谈温法治疗肿瘤,首先我们看这个学术的传承,如果我们要去捋捋中医学对恶性肿瘤,或者我们以后简称的肿瘤的认识(我们以后的肿瘤主要指恶性肿瘤),它的学术传承有一个变化过程。
最早先秦《灵枢》《素问》主要认为肿瘤属于寒邪所生,例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积病始生,“七篇大论”(包括素问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至真要大论)中把肿瘤认为是瘕病。
总之《内经》认为肿瘤属于寒邪所生,这个观点一直影响到唐宋,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处方陷冰丹,他们基本的认识,肿瘤都是寒邪所生,阳虚是根本。
但是,中医的学科,在金元乃至明清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元四大家兴起,到了明清中医外科的兴起,外科主要治疗疮疡。
有的是局部的肿物到最后的破溃,形成我们的疡,外科治疗的疮疡的疾病大部分是良性的疾病。
在外科所看到的疮疡主要是由热邪导致的,所以,随后形成了热邪学说。
实际上,我们的肿瘤,当其破溃以后,合并感染,也表现为热邪的情况;即便不合并感染,肿瘤有无菌性炎症,由于肿瘤的无菌性炎症,实际上肿瘤也有很多局部有热性的表现。
举个例子,以阳虚为代表的肿瘤,比如说乳腺癌,乳腺癌在局部,它常常表现为热邪,所以西医过去用红外线来诊断乳腺癌,就是因为乳腺癌局部血供丰富,它的血供丰富可以利用红外线来诊断,所以说乳腺癌局部表现为热邪,这也是明清以来这个学科发生的重大变化,认为热邪是导致疮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至清代中期,以王洪绪为代表的外科全生学派的兴起,他们提出恶性肿瘤应该区分“痈”和“疽”,“痈”是指良性的感染性疾病,“疽”在他的文献里主要是指肿瘤,为什么呢?他举了几个特点:根盘散漫,如肿瘤浸润性生长;坚硬如石,如肿瘤硬度增加;流走再生是肿瘤的转移。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疽”(不能说所有的疽),或者很多疽其实是指恶性肿瘤。
吴门医述之截断法作者:吴雄志
吴门医述之截断法    作者:吴雄志一、六经传变1、五大方式六经的传变规律总的来说,传变渠道有三种,或者说有五种,为什么说有三种或五种呢?因为第一种是循经传,第二种是越经传,第三种是枢机传。
又为什么说有五种呢?因为越经传里面有两种独特的传变方式,是表里传和开合传。
循经传是指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往下传,当然它有细的区别,我只说大的方向。
总的规律是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所谓三阳传变指的是如果太阳传少阳,少阳证备,则太阳证罢,完全传入少阳则不见太阳证。
少阳完全传入阳明,则不见少阳证。
而三阴是递进关系,太阴传入少阴,它同时具有太阴和少阴的症状;少阴传入厥阴,他同时有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
第二种越经传,越经传就是不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规律去传,它就叫越经传。
越经传都是隔一条经,比如太阳传入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都是中间隔了一条经,我们叫越经传。
而越经传又有两种特殊的方式,第一种是表里传,第二种是开合传。
表里两经相传,大家可能比较清楚。
表里传其实包含了两种方式,阳明传太阴这是循经传,大家看了这个图就明白,而少阳传厥阴与太阳传少阴都是越经传,隔了一条经。
因为少阳传厥阴隔着太阳经,太阳传少阴隔厥阴经。
所以少阳厥阴、太阳少阴表里传的是越经传,而太阴阳明的表里传是循经传。
还有一种特殊的传递方式是开合传,我们知道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合,阳明传太阴就属于开合传。
第五种传变方式我们叫枢机传,是指少阳、少阴之间的相互传变。
2、四大规律这五种传变方式决定了外感疾病有四种基本的传变规律。
我给大家归纳一下:第一种是寒体人,它是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入阳明以后寒化传入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是我们正常的六经传变的渠道。
应用六经辨证与伏邪理论治疗“反复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一例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23,Vol.16,No.71439 【编者按】 2022年11月27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㊁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委会承办的第六届 中医特色疑难病例讨论会”成功举办㊂ 中医特色疑难病例讨论会”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学者论坛的主要内容,旨在强化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为青年医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形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医特色显著㊁疗效突出的典型诊疗案例,经层层筛选,遴选出数个优秀作品,由作者结合其诊疗思路与体会,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随后逐一由中医界知名的临床专家进行现场点评㊂该论坛每届均取得很好的业界反响和品牌效应,也得到了‘环球中医药“杂志社的大力支持,特别开辟出 特色病例析评”栏目,从本次病例讨论会中筛选优秀病例㊁组织成文以飨读者㊂栏目文章由病例介绍㊁作者析评㊁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㊂本次病例讨论会由韩振蕴教授及其团队统筹策划,韩振蕴㊁曹克刚教授共同主持,特别鸣谢内科分会主委高颖教授和秘书长常静玲教授的大力支持,尤其感谢姜良铎㊁张声生㊁陈志刚㊁赵进喜4位教授的精彩现场点评㊂㊃特色病例析评㊃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2⁃2⁃4097)作者单位: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辛喜艳),血液科(董菲);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牛永宁)作者简介:辛喜艳(1982-),博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杂病㊂E⁃mail:xinxiyan198234@应用六经辨证与伏邪理论治疗 反复发热㊁皮疹㊁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一例辛喜艳 董菲 牛永宁【摘要】 该病例以 反复发热5周”为主诉,同时伴有皮疹和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西医诊断为反复发热㊁皮疹㊁淋巴结肿大,淋巴瘤可能”,中医辨病属外感发热范畴㊂先后应用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㊂笔者应用六经辨证,结合伏邪理论,总以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为诊治思路,初期急则治标,和少阳半表半里㊁清阳明经腑之热;中期防止伏邪,托清结合,温清结合,补清结合;后期余邪已清,邪气伤正所致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则以补气填精为主㊂治疗全程灵活应用小柴胡汤㊁白虎汤㊁五味消毒饮㊁升麻鳖甲汤,取得满意效果㊂希望通过该病例的介绍,能够启迪读者中医思维,对六经辨证体系㊁伏邪理论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㊂【关键词】 反复发热; 淋巴结肿大; 六经辨证; 伏邪理论; 分期论治【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7.0311摇病例介绍患者,女,38岁,2016年6月17日初诊㊂主诉:反复发热5周㊂患者5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伴头痛㊁恶寒㊁乏力㊁咽痛㊂3周前就诊于外院门诊,考虑 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使用过程中出现四肢风团样皮疹,考虑过敏性皮疹,改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后皮疹好转,仍有发热㊂2016年5月22日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血常规:白细胞12.2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2%,血红蛋白108g /L,快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9U /L,快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9U /L,降钙素原测定0.275ng /mL,予莫西沙星抗感染及保肝治疗㊂为求系统诊治,2016年5月24日收入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病房,入院诊断:发热原因待查㊂入院后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见异形淋巴细胞㊂骨髓穿刺:粒系偏高总占71%;部分粒可见中毒颗粒;红系偏低总占11%;可见2%分类不明确(反应性?淋巴瘤?)㊂浅表淋巴结B 超:双颈部㊁腹股沟㊁腋窝多发淋巴结,与前相比有增大,且结构不清㊁血流丰富,考虑非反应性改变㊂PET-CT:多发淋巴结肿大,脾大,代谢不同程度增高,中轴骨代谢不均匀增高㊂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和腹股沟淋巴结全取活检未见明确淋巴瘤改变㊂住院期间仍表现为反复发热病程,最高体温41℃,伴有全身皮疹㊁淋巴结肿大,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治疗12天疗效不佳㊂2022年6月15日诊断为 反复发热㊁皮疹㊁淋巴结肿大㊁淋巴瘤可能性大”㊂2016年6月17日中医科一诊:反复发热5周,下午及夜间热甚,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头面及全身皮肤红色斑疹,颜面水肿,偶有恶心,纳差,大便不畅,小便调㊂舌体胖大,齿痕舌,舌尖红,有芒刺,苔黄腻,脉滑㊂中医诊断:外感发热;六经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太阴脾虚夹湿;治法:和解少阳,清泄阳明,兼补太阴㊂处方:小柴胡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柴胡25g㊁清半夏12g㊁生甘草9g㊁黄芩10g㊁桑叶10g㊁金银花1440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30g㊁野菊花15g㊁蒲公英30g㊁地丁20g㊁虎杖20g㊁枳实9g㊁厚朴9g㊁生石膏30g先煎㊁木香9g㊁焦三仙各20g㊁苍术6g㊁炒白术15g㊁大枣6g㊂代煎,5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㊂2016年6月21日中医科二诊:患者诉服首剂当天夜间全身汗出,次日体温下降,头面及全身皮疹消退,颜面浮肿消失,自6月18日之后体温波动在36.5~37.2℃,肿大的淋巴结较前变小㊂恶心㊁纳差较前好转,二便调㊂舌淡胖,苔薄黄腻,脉滑㊂目前体温基本正常,热邪已去,去石膏㊂仍有苔薄黄腻,脉滑,余邪未清,前方加升麻鳖甲汤以托邪外出㊂处方如下:柴胡25g㊁清半夏12g㊁生甘草10g㊁黄芩10g㊁大枣10g㊁金银花30g㊁野菊花15g㊁蒲公英30g㊁地丁20g㊁虎杖20g㊁木香9g㊁焦三仙各30g㊁枳实9g㊁厚朴9g㊁麸炒白术15g㊁麸炒苍术6g㊁桑叶10g㊁升麻10g㊁醋鳖甲20g先煎㊁丹皮9g㊁生薏米45g㊁郁金20g㊁当归12g㊁牡蛎30g先煎㊂代煎,5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㊂2016年6月27日中医科三诊:体温正常,口干口渴,纳可,睡眠佳,二便调㊂查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㊂舌淡胖,质润,苔根部黄腻,脉沉缓㊂热邪已去,脾虚湿盛,柴胡减量为15g,加肉桂6g温振阳气,加泽泻10g加强生薏米利水渗湿作用㊂代煎,7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㊂2016年7月1日出院,中医科门诊定期随诊,予以六味地黄丸调理,随访至今,未再发病㊂2 作者析评本案患者病情复杂,以反复发热㊁皮疹㊁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并可见异形淋巴细胞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但骨髓涂片㊁流式细胞学及活检未见肿瘤性改变,不能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㊂两次淋巴结活检病理均未见淋巴瘤样病变,基因层面对T㊁B淋巴瘤克隆性基因进行PCR重排检测均为阴性,因此不能明确诊断为肿瘤性改变,且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㊂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中常见的棘手问题,病因复杂,即便经过系统全面的检查,仍有大约10%~50%的患者最终无法明确病因[1]㊂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显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最多见,为47.81%,其次为结缔组织病20.07%㊁肿瘤性疾病10.22%[2],但部分病例经过抗感染治疗仍不能获得满意疗效㊂中医对发热类疾病有独特的辨治体系,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㊂‘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治疗外感发热最常用的辨证方法,结合卫气营血辨证㊁三焦辨证,灵活选方用药,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往往能另辟蹊径,临床中亦有报道[3]㊂该病案属外感发热范畴,但伴有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诊治思路更值得仔细斟酌㊂2.1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法用和解少阳㊁清泄阳明㊁兼补太阴㊂笔者以六经辨证为主要辨治思路,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及病证结合的思想㊂该病例发病之初表现为发热伴有恶寒㊁头痛㊁咽痛的太阳表证,至中医科就诊时则已反复发热5周,无明显太阳表证,疾病已由表入里,既有反复发热㊁恶心㊁纳差的少阳证,又有高热㊁舌尖芒刺㊁苔黄腻㊁大便不畅的阳明证㊂邪热入里与内蕴之痰湿互结,经脉阻遏,故见淋巴结肿大㊂又有舌体胖大有齿痕之太阴脾虚夹湿之象㊂全身斑疹为邪热入厥阴营血,灼伤血络所致㊂六经辨证总属少阳不和,阳明热盛,太阴脾虚㊂一诊在选方用药上,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桑叶疏散风热;生石膏清泄阳明在经之热邪,枳实㊁厚朴辛开苦降温通,调畅气机,消痞满,通大便;五味消毒饮加虎杖清热解毒散结㊁气血同清㊁利湿消肿;焦三仙㊁木香健运脾胃,苍术燥湿健脾,炒白术㊁大枣健脾益气,共治太阴脾虚夹湿,又防寒凉药物损伤正气㊂2.2 去邪务尽:法用清透伏邪㊂一诊后体温基本正常,斑疹消退,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㊂但考虑患者表现为反复发热病程,二诊时仍见苔黄而薄腻,脉滑,提示湿热蕴伏,病情极易反复,余邪未尽,易形成伏邪,更难治愈㊂加升麻鳖甲汤清透伏邪,以托邪外出㊂伏邪理论始于‘黄帝内经“,如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虽未明确提出伏邪概念,后世普遍认为是伏邪理论的起源[4]㊂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伏气学说㊂晋代王叔和在其整理的‘伤寒论㊃伤寒例“中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伏邪理论,提出了伏邪化温[5]㊂至明清时期,对于伏邪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㊂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专立 春温”节,指出春温由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而致㊂后世诸多医家亦喜用伏邪思想辨治各种疑难疾病所致发热[6-8]㊂现代医家吴雄志先生结合现代医学对伏邪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挥,并著有‘吴述温病研究㊃伏邪“[9],详尽讲解了影响伏邪发作的因素㊁伏邪传变特征和伏邪致病特点㊂吴雄志提出正气不足,正邪不争,感而不发,伏于阴(营血)分,一段时间后由于新感引动伏邪或季节因素而发作,分为急性发作期和迁延缓解期㊂他对发作期与缓解期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提出六气皆可伏邪,伏邪易从火化,伏于三阴,转出三阳,慢性感染性疾病㊁过敏性疾病㊁免疫相关疾病㊁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从伏邪论治㊂升麻鳖甲汤首载于‘金匮要略“卷上,治疗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㊂后世医家认为该方是针对时疫而设,‘古方选注“注解: 升麻入阳明㊁太阴二经,升清逐秽,辟百邪,解百毒,统治温疠阴阳二病,鳖甲守护营神,当归通络中之血,甘草解络中之毒,蜀椒㊁雄黄猛烈之品,攻毒透表,不乱其神明㊂”该病例去原方雄黄㊁蜀椒,主以升麻托邪外出,其余所加药物以郁金㊁丹皮助黄芩清少阳之邪,解气分之毒,凉血分之热,加生薏米健脾化湿,牡蛎助鳖甲软坚散结㊂综合各家对伏邪理论的论述,该病例在病势缓解之后,主要治疗思路在于托邪外出,防止余热缠绵㊁反复发热,防止余邪潜伏,造成疾病慢性化㊂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4412.3 善后务细:法用补气填精临床治疗外感热病初期急则治标,解太阳之表㊁和少阳半表半里㊁清阳明经腑之热,中期防止伏邪需托清结合,温清结合,补清结合;后期余邪已清,因邪气伤正㊁攻伐太过等引发正气亏虚脏腑功能低下㊁气血阴阳亏虚,则以补气填精为主㊂叶天士‘温热论“讲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所以二诊时虽病势已缓,仍不宜用温药㊁补药,防止疾病复燃㊂三诊时随着热退疹消,阳气不足,水湿内蕴之象逐渐显现,加之患者自发病之初即有太阴脾虚,此时应加大温阳化湿作用㊂肉桂具有助阳之功,既可振奋阳气,阳气渐复,则水湿自化,又能防止寒凉药物损伤脾胃㊂出院后随诊时余邪已清,病变渐趋恢复阶段,故予地黄丸类中药补肾填精,精气充盛,则卫外固密,不易感受外邪㊂综上,‘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治疗外感发热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外感病初期为太阳表证,此时是治疗的关键阶段㊂若治疗准确及时则能截断病情进展,疾病易愈;若初期㊁前期治疗不及时或因病邪传变迅速,则可使病邪入里,病位广泛,实则易由太阳病传为少阳病㊁阳明病,虚则可发展为太阴病㊁少阴病㊁厥阴病㊂病在少阳时可表里传变,内陷厥阴营血㊂同时,若治疗不彻底,余邪潜伏,则可发展为伏邪,疾病迁延不愈㊁反复发作㊂临床治疗时,应谨守病机,方随证转,正如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辨㊃杂说㊃治病法论“中所述: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㊂”希望对此病例的介绍,能够启迪读者中医思维,对六经辨证体系㊁伏邪理论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㊂3 专家点评张声生教授:本病案很好地呈现了应用六经辨证体系和伏邪理论治愈不明原因发热㊁可疑淋巴瘤的过程,辨证准确,疗效确切,为中医药在不明原因发热,尤其是在感染科㊁血液科疑难病例诊治中的应用做了很好的示范㊂建议:该病例可在一诊时即加用赤芍㊁丹皮等清透血分之热药物,可能治疗效果更佳㊂参考文献[1] Kabapy A F,Kotkat A M,Shatat H Z,et al.Clinico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an Egyptian setting:a hospital-based study(2009-2010)[J].J Infect Dev Countries,2016,10(1):30⁃42.[2] 嵇玮嘉,颜学兵.不明原因发热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4):3681⁃3686. [3] 魏鹏辉,邓陈英,伍炳彩,等.国医大师伍炳彩从六经辨治湿热病证验案赏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1245⁃1247.[4] 狄舒男,桑希生,于淼,等.‘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7):1020⁃1021,1045. [5] 张晨晨,唐树杰.伏邪理论与运气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2597⁃2600.[6] 刘文礼,严季澜.孔光一教授辨治伏邪发热临证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0,27(2):94⁃95.[7] 周学平,冯哲,方樑,等.周仲瑛从湿热浊瘀论治风湿免疫病发热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19):1688⁃1691. [8] 李慧,李达.李达从毒辨治血液肿瘤思路与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1086⁃1090.[9] 吴雄志.吴述温病研究㊃伏邪[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点评专家简介张声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全国脾胃病协作组长,国家中医脾胃病重点学科㊁重点专科㊁继续教育基地带头人㊂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㊁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㊂(收稿日期:2023-02-03)(本文编辑:张楠)。
治疗痛风的千古经方
治疗痛风的千古经方一、刘渡舟对本方认识作者/刘渡舟“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词解】尪羸:是指身体瘦弱。
《脉经》作“魁瘰”,是形容关节肿大之状。
脚肿如脱:是指两脚肿大,如脱离身体的样子。
温温欲吐:泛恶欲吐不吐的形状。
【诠解】本条是论述风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邪留关节,痹阻阳气,气血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阳,故温温欲吐;流注下焦,故脚肿如脱;若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晕,而短气。
至于身体尪羸,乃为耗气伤阴正虚之候。
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阳行痹,驱除风寒湿三邪。
方中桂枝、麻黄发散风寒之邪;白术去湿;附子散寒;防风散风;生姜、甘草和中止吐;芍药、知母滋阴清热,以御燥药伤阴之偏。
【选注】《金匮玉函经二注》:“此风寒湿痹其荣卫、筋骨,三焦之病。
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
然分量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一剂也。
《三因方》云:每服四钱。
”【病案举例】石姓,女,34岁。
患类风湿关节炎半年。
风寒湿热杂至,风胜则游走疼;湿胜则关节肿;寒胜则剧痛;热胜则发热。
故病形体消瘦,手足小关节渐渐粗大,活动不便,大关节游走疼痛无定,痛甚时,如虎啮痛不可忍,低热不尽,脉象细滑,舌红苔白。
病情复杂,治极棘手。
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兼治。
处方:桂枝10克,赤芍12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5片,白术10克,知母12克,防风9克,附子12克。
加减连服50剂,关节疼痛基本控制,低热退尽,行走活动自如,体形渐壮,病邪已经衰退。
中医治疗痛风常见的6种方剂
中医治疗痛风常见的6种方剂痛风的发生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脾肾运化功能失调,加之后天饮食不节,当遇到风寒湿邪、热毒等因素时,就会导致湿邪、热邪流注于肢体关节,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痛风时,常会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症及发病时间等因素来制定治疗策略,下面给大家分享治疗痛风的常见的6种方剂:第一种,上中下通用痛风汤上中下通用通风汤,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创立的。
【主治】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为通治。
【用药】川芎、黄柏(酒炒)、苍术(泔洗)、南星(姜制)、桃仁、神曲(炒)、防己、白芷、羌活、威灵仙(酒拌)、龙胆草、桂枝、红花。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水祛湿、化瘀止痛。
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利水,四者治湿与热。
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血中气药,南星散风燥痰,四者治血与痰。
羌活祛百节风,白芷祛头面风,桂枝、威灵仙祛臂胫风,四者所以治风。
加神曲者,消中焦陈积之气。
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于中,所以能兼治通用。
第二种,四妙散四妙散为清热燥湿的代表方剂,出自清代医家张秉承所著的《成方便读》一书。
【主治】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两足麻木、痿软、肿痛诸证。
用于治疗痛风的湿热蕴结证,效果显著。
【用药】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之功效。
取其苦温燥湿之功除湿邪之来源。
黄柏:味苦,性寒,归膀胱经、肾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可直入下焦除肝肾之湿热。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排脓除痹之功效,取其入阳明经祛湿热而利筋络。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的功效。
可兼领诸药之力直入下焦,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四药合用,湿热去、痹症除。
第三种,萆薢渗湿汤此方出自《疡科心得集·补遗》。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病症。
吴雄志老师医术记录
吴雄志老师医术记录1 三焦心肺上焦为天肝肾下焦为地脾胃中焦为天地气交。
从脾胃看,口咽食管为阳为上焦,胃小肠为阴阳气交为中焦,大肠为阴为下焦。
胃本身亦可分为三焦。
从飞门到贲门为太阴肺,水谷由此入,从胃贲门到幽门为阳明胃,水谷由此腐熟,从幽门到阑门为太阴小肠,从阑门到魄门为阳明大肠,此为难经七冲门。
内经对太阴和阳明的论述: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阴阳易位,如四段,太阴肺阳明胃太阴小肠阳明大肠;更虚更实,胃实肠虚,肠实胃虚,消化蠕动为分阶运动的过程;更逆更从, 阳明主降,太阴小肠主升,阳明胃在上主下为顺,太阴小肠在下主升为逆。
有些人吃完饭就要上厕所,胃中进食后,会刺激下段大肠排出,因此上段的实会导致下段的虚。
清阳自下而升,指脾小肠也。
阴阳反作,气乱,清阳在下生泄泻,浊阴在上生胀满,就是指的逆从问题。
太阴和阳明,阴阳易性,体用不同: 主要四个方面心下为乃阳明为心火宣布其化之地也,故用黄连黄芩去心火,半夏干姜调胃虚寒。
2 舌诊(曾升平教授)红黄为暖色调,灰白为冷色调。
红而鲜活着乃是真热。
舌色:若见舌红而不鲜,隐见青光者,为寒邪内阻,阳气拂郁,为真寒假热。
舌苔:黄而鲜明乃是真热,若黄而晦暗水滑,或白底罩黄腻苔,或黄白相间,皆是真寒假热。
若舌黄燥而细且鲜明,如细沙布满舌尖边,纵使甚薄,亦为有热。
舌面和舌底:舌面为阳,舌底为阴。
舌面绛红,舌底色淡者,里寒外热。
例子:舌苔白厚腻,舌底绛红,外寒湿裹表,内有郁热,但白厚满布整个舌头,白细胞不能化脓而成黄色,故为阳气虚损,不能托邪外出,处以大黄附子汤加达原饮。
舌尖和舌根:满舌皆红乃是真热,若舌尖红,舌根部暗淡或者青光隐隐,此为上实下虚,或虚阳外越,或气虚于内。
腻苔有松密之分:松者饮食不减且易去,密者运化不价查湿苔质合参:湿在卫气苔腻者多,湿入血分,无苔者多。
舌胖大,口淡不渴,部分患者可见舌面局部肿胀,甚者舌面肿胀如诸多板块镶嵌而成。
部分患者舌质初觉红润,但稍一用力伸舌则舌面局部反而淡白无华,乃湿阻气分。
中医名家治疗痛风医案
中医名家治疗痛风医案中医名家治疗痛风医案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体内风湿、湿气、热毒等病邪侵袭而引起,治疗痛风的关键是要去风湿、利湿、清热、祛毒。
以下是几位中医名家对治疗痛风的医案:1.张锡纯:乌骨藤祛痛饮①药物组成:乌骨藤、苦参、独活、防风、地黄、牛膝、葛根、金银花、黄柏、当归、白芍、红花、川芎、白术、陈皮、山茱萸、黄连。
②用法用量:以上十八味药材煎水代茶饮用,每日三次,每次200毫升。
③主治病症:主要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2.李时中:苏梅温经汤①药物组成:苏梅、益母草、茜草、牛膝、羌活、山楂、草果、细辛。
②用法用量:以上八味药材混合,煎汤代茶饮用,每日三次,每次300毫升。
③主治病症:主要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3.关元俊:肝开胆通痛丸①药物组成:枳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甘草、生地、当归、川芎、红枣、茯苓、白术、木瓜、草果。
②用法用量:以上十五味药材混合成丸,每次6粒,每日三次,用温水送服。
③主治病症: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疝气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4.吴清明:桃花痛风丸①药物组成:茯苓、泽泻、心叶钩藤、肉苁蓉、赤苓、葫芦巴、穿山甲、独活、白芍、生地、川芎、当归、桃花芳香化湿解毒之物。
②用法用量:以上十三味药材混合成丸,每次8粒,每日三次,用温水送服。
③主治病症:主要用于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以上几位中医名家的治疗痛风医案都采用了中草药的配方,既能治疗病症,又不会产生副作用,是中医学治疗痛风的特色和优势。
当然,在使用中药治疗痛风时,也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的剂量和配方等因素。
希望痛风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提高自己的身体免疫力,早日康复。
吴门医述之聚类法作者:吴雄志
吴门医述之聚类法     作者:吴雄志现在我们讲六经聚类分析法(聚类法)。
我把它归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
即是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是在阴还是阳,大方向就出来了,阳经和阴经区别非常大。
第二步是辨病发何经。
如果把病发于阴、病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
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六经辨证变成了辨三经。
第三步是当你辨出在哪一经的时候,就去辨证。
辨证用方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主证在经在腑,三阴主证寒化热化。
所以第一步,辨阳阴;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
一、辨阴阳总纲第一步是辨阴阳总纲。
为什么我们要辨阴阳总纲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怎么叫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怎么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所以治病首辨阴阳,这是很重要的。
辨阴阳的方法怎么辨呢?第一个方法,《伤寒论》在太阳病篇讲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就是辨阴阳的总纲。
发于阳发热恶寒,发于阴无热恶寒。
这个是它的总纲。
当然它这是大的原则,具体上还有很多要区分的,但是总的原则就是“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这就是《伤寒论》提出的辨阴阳总纲的方法。
第二,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三阳为腑,腑多实证;三阴为脏,脏多虚证。
所以三阳经的疾病以实证为主,虚证是兼夹证;三阴经的疾病以虚证为主,实证是兼夹证。
第三个方法,火神派和温补学派发展了很多辨别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他们的经验。
总的来讲,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实际上更大的意义就是辨明这个病是虚证还是实证,实证发于三阳、虚证发于三阴,当然可以有兼夹证。
掌握这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很简单的先定它的阴阳。
二、辨病发何经辨完阴阳呢,辨病发何经。
吴雄志教授六经总纲与抓独总纲(附图)山海精舍
吴雄志教授六经总纲与抓独总纲(附图)山海精舍▇ 六经总纲1.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2.少阳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3.阳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4.太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5.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太阳脉浮。
少阳脉弦而有力。
阳明脉大。
太阴脉浮大缓而虚,手足自温。
少阴脉沉迟微,手足冷。
厥阴脉弦而无力,脉微细欲绝。
▇ 抓独总纲1、抓独总纲无热恶寒发于阴,发热恶寒发于阳。
太阳恶寒并发热,少阳寒热来复往。
阳明但热不见寒,背寒即合太阴脏。
太阳脉浮少阳弦,阳明在经大脉现。
沉而有力是腑实,无力而沉附子见。
太阴浮大缓无力,少阴沉迟并微细。
微细欲绝是厥阴,弦而无力即肝虚。
太阴手足自温之,少阴厥阴四逆始。
若有少阳阳气闭,疏肝泻火皆可治。
自利不渴属太阴,渴是少阴不化津。
厥阴消渴兼久利,龙雷火升夜半饮。
痛风针灸治疗方法
痛风针灸治疗方法
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热痛等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对于痛风的治疗也有着一定的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痛风针灸治疗的方法。
首先,针灸治疗痛风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针灸治疗痛风主要是通过选择穴位进行针刺或灸疗,以达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目的。
其次,针灸治疗痛风的常用穴位包括风池、太冲、曲池、阳陵泉等。
通过刺激
这些穴位,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同时,针灸治疗痛风还可以结合艾灸疗法,通过艾炷的温热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痛风病变部位的恢复。
此外,针灸治疗痛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
同的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和穴位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针灸操作的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针灸治疗痛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痛风患者的
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但需要强调的是,针灸治疗痛风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万能之术,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全面治疗痛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痛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痛风患者的疼
痛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针灸治疗,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痛风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痛风论治新探
痛风论治新探
宋绍亮;孙秀霞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9)004
【摘要】痛风论治新探宋绍亮,孙秀霞,李嘉庆(附属医院内科250011)关键词痛风;病因病机;分期治疗痛风乃嘌呤代谢紊乱,血液中尿酸增高所致。
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很符合中医“血毒”、“浊毒”的辨证范围,而由此引起的关节表现与祖国医学的“白虎历节”“历节病”极为...
【总页数】2页(P244-245)
【作者】宋绍亮;孙秀霞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897
【相关文献】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从足太阴足阳明经论治新探 [J],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王艳萍;陈珊珊
2."整合论治"策略下张冰教授标本兼治痛风病临床实践 [J], 李文静;张晓朦;林志健
3.从温阳化气论治痛风性肾病 [J], 吴佳丽;赵茜;余文丽;魏丹霞
4.疏调气机法论治痛风缓解期探讨 [J], 韩畅;卿越雷;秦竹
5.六经论治联合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J], 罗才茂;王金萍;李小燕;刘清华;钟宏文;钟王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法六经治痛风 吴雄志真传一刻第64期:吴雄志-五法六经治痛风中医家2017-03-1314:25吴雄志"action-data="http%3A%2F%%2Flarge%2F16c e00051fc852f15eb6" action-type="show-slide">吴雄志">今人纵口腹之欲而不节饮食,痛风就是其中的果报之一。
西医认为痛风为代谢性疾病,但目前的治疗除了控制饮食结构、止痛之外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中医素有六经统万病之说,对于痛风的治疗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吴师学贯中西,以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一气贯通理法方药。
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吴师五法六经论治痛风的精彩吧!吴雄志">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关于痛风的话题。
实际上这个对于我来说很困难。
第一,我从来没有研究过痛风。
第二,过去十年里,我都没有看内科杂病了。
早期我是个中医内科大夫,看内科杂病。
后来这十年,我到天津肿瘤医院专门从事肿瘤研究。
由于挂号系统的原因,内科杂病的患者根本不可能挂上号,所以这10年,我没接触内科杂病。
又缺少专门的研究,所以说我的水平是很有限的。
但是,我希望把十多年前很简单、很肤浅的认识抛出来跟大家讨论,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西医的看法痛风是个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血尿酸增高后引起的。
急性痛风早期主要是以关节的疼痛为典型表现。
后来会形成痛风结石,尿酸盐结晶可以沉淀在皮下,我们叫做痛风结石或者痛风结节。
白色的点点样,像珍珠一样,或者就叫痛风珍珠。
多发生在游离的、弧形的皮肤边缘,比如耳朵就容易发生痛风结石。
我们其实还做过另外的一些研究,痛风晚期的病人关节都烂了,骨头都露出来了,骨头上破溃的关节就有很多痛风结石,白色或者黄色的痛风结节。
有的严重的病人躺在床上,双下肢都烂了,露出来都是骨头,可以看到好多结节。
这就是临床的痛风结节或者痛风结石。
在肾脏也可以沉淀,引起肾功能的改变。
痛风是由高尿酸引起的,尿酸是核酸代谢的中产物。
DNA、RNA(遗传信息)主要是由核酸构成,最后代谢产物为尿酸。
尿酸主要是从肾脏排出,大概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还有一小部分从消化道排出,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以上是西医的看法。
那么中医怎么看呢?因为我不研究痛风,所以就只讲点自己的体会。
二、中医的认识1.少阳相火,湿热下注(柴妙饮)痛风早期发作在下肢,跖趾关节,常常是大趾拇,其它趾头也可以有,这是它早期的症状。
发作的前驱往往是过量饮食,尤其是饮食海鲜、酒精。
大家知道,喜欢饮食酒精、海鲜的人,特点是舌苔厚腻。
因为酒精、海鲜、肥肉等都是生痰、生湿、生热的。
酒精可以生热,肉类、海鲜生湿。
所以第一痛风可以由湿热引起,第二痛风是代谢综合症,常常伴有高脂血症,像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等。
中医讲脂肪肝、高血脂是有痰湿的。
湿当然由很多原因引起,我们这里不说原因,只说病理产物,它是有痰湿的。
落实到痛风上,有个基本的认识,痛风早期是有湿热的。
若单纯用湿热描述痛风,包含的东西还是比较复杂,因为湿热的原因很多,表现也很多。
但痛风有一个特殊的表现,一旦发作都是发作于下肢,脚趾的趾蹼关节,所以我们认为痛风的病位在下焦。
下焦湿热如何而来?痛风实际上就是核酸代谢产物(中医认为是属于先天的部分)控制我们的遗传信息,那先天部分是哪个脏器所主?是肝与肾所主。
先天不是属肾么?怎么和肝有关呢?《阴阳大论》中说“先天之气以肾为体,以肝为用”,少阳相火是中医肾气聚集发动的一个表现,那么基本的思路可以确定:少阳相火,湿热下注。
痛风的人半夜口苦,舌苔厚腻,脉弦等,往往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脂肪肝,这个是中医的少阳证。
脂肪肝的人往往表现肝区疼痛,胁下的不实,这些都是少阳厥阴证,至少是在少阳或者厥阴经,所以说少阳湿热下注是有原因的。
少阳湿热下注如何治疗?第一在少阳,可以用小柴胡汤,病位在下焦,下焦有湿热可以用四妙散,处方柴妙饮就出来了。
小柴胡汤合四妙散加减构成的处方柴妙饮:柴妙饮:柴胡25g 黄芩9g 苍术9g薏仁30g 淮牛膝9g 盐黄柏6g 砂仁3g炙甘草3g 萆薢9g泽泻30g 杜仲9g 郁金9g 远志6g方解:小柴胡汤合四妙散与封髓丹加减。
主治:少阳湿热注于下焦,相火妄动引起的阴囊潮湿,尿白浊,早泄,阳痿等,兼证失眠,落发,腰酸,疲乏等。
加减法:阳痿:蜈蚣3g升麻30g炎症: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60g柴妙饮基本上就是小柴胡汤合四妙散,其中有萆薢可以分清泌浊,尿酸属于中医代谢废物需要用分清泌浊的药物;泽泻泄下焦相火湿浊,能把湿浊洗去,促进尿酸排泄;还有车前子既利湿又补肾养肝。
这是治疗痛风早期的处方,我们定位在少阳证。
既然定位在少阳证,那么柴妙饮还可以合上一个专药:白金丸。
白金丸就是白矾配上郁金,这是一个少阳证的处方。
白矾能促进尿酸排泄。
在以前条件艰苦的农村,没有很干净的饮用水,就是用白矾净化水,用白矾来降尿酸降高脂血症都有效。
痛风经常合并高脂血症,所以在柴妙饮的基础上合用白金丸都是少阳证的处方。
柴妙饮和白金丸作为少阳证治疗痛风的处方,大家可以尝试运用,我认为见效还是很快的。
实际上还有一种理论,有的人把痛风当作风湿来治疗的,用羌活、荆芥、防风、麻黄等,这些人会不会越治越重?效果好不好?很多专家认为痛风不适合使用治疗风湿性疾病的药物,但可以稍微加一点通络的药物,如桑枝等。
所以我们很少使用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处方,如麻黄加术汤、越婢汤或者独活寄生汤。
很多痛风的患者喜欢饮酒,合并高脂血症。
酒精可以抑制雌激素的灭活,雌激素灭活障碍又会加重脂肪代谢紊乱,加重尿酸代谢的紊乱,引发代谢综合征灭活障碍跟饮酒很有关系。
有一部分人喜欢饮酒,往往大腹便便,合并早泄性功能障碍,就《伤寒论》讲到尺脉数、尺脉滑、尺脉长,尺脉数滑长和痛风、性功能障碍的关系大家可以去体会,往往身上可以看到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等这些少阳的症状。
诊断辨别痛风很方便,病人走进来,一看,人长的很方——木性;鼻翼两侧发黄——是少阳证,不光是体质偏木性,还有临床表现的少阳证;皮肤很油——是少阳夹湿证;额头的前端没有毛发,脱发,额头光亮光亮——这个是湿热下注了,湿热下注会导致前额脱发,是下焦有问题,腰以下有毛病;病人走进来在瘸——痛风!所以辨别痛风很容易,从看病人第一眼开始,即使他穿着鞋,也可以大概确定他是痛风,所以看病辨证很简单,走进诊室的时候盯他一眼,证已经出来了。
可以再摸摸他的尺脉,是不是数滑长?再问问症状,他会告诉你一堆症状。
实际上看病不需要这么复杂,这是我们讲的早期第一个证柴妙饮证。
2、太阴与少阳同病(侯氏黑散)痛风日久就不光是少阳湿热下注的问题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少阳病的特点,往后就会传到太阴之经出现太阴与少阳同病的症状,出现脾阳虚的症状,再用柴妙饮就不合适了,那个是急性期,现在有阳气虚了,怎么办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侯氏黑散治疗痛风就很恰当。
分析一下侯氏黑散。
大家都说这个处方不是张仲景的处方,这张处方好乱怎么会是张仲景的方子呢?其实侯氏黑散是张仲景赋形质的处方,治疗慢性疾病形质改变,形成痛风结石、痛风结节的处方。
小柴胡汤是气化的处方,张仲景的方每条经都分了三个组,每一个证都分了三个类型,形质病、气化病和神质病,也就是我们讲的形气神。
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是我们的特点。
张仲景讲少阳证,气化证小柴胡汤,芍药汤,四逆散;又讲了形质病鳖甲煎丸,侯氏黑散等;还有好多神质病的分散在金匮要略中,六经里头每个都分形气神,每一个主证都是这么来的。
随便举个例子,真武汤和瓜蒌瞿麦丸,两者根本没法鉴别,都有小便不利、口渴、怕冷,要如何鉴别?实际上真武汤是治气化性疾病,而瓜蒌瞿麦丸是治形质性疾病。
侯氏黑散也是治形质性疾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已经发生了形质上的改变,出现尿酸结晶,甚至关节软骨等的损伤。
那么侯氏黑散为什么会治少阳病呢?我们从配伍来看:大剂量菊花配黄芩,实际上是把小柴胡汤的柴胡去掉,换成了菊花;加牡蛎,大家知道小柴胡汤加牡蛎是仲景常用的配伍。
菊花、黄芩、牡蛎实际就是小柴胡汤的样子。
但还加入了桂枝、细辛、人参、白术、茯苓、干姜,其中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这些都是太阴经的药物——四君和理中,又加了桂枝、细辛温的药物。
说明他有寒,但同时也有热,是寒热错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人都是寒热错杂的特点。
举个例子,丹栀逍遥散中疏肝补脾,白术茯苓补脾,还加丹皮栀子,就是寒热错杂的特点。
正因为寒热错杂,火郁发之,所以用桔梗与防风,桔梗升散,用牡蛎潜降,调畅气机。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体阴而用阳,这个处方中最大的特点是配伍当归和川芎。
当归、川芎养肝之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都是这么配伍的。
还有风痰上扰用矾石,刚才讲到了白矾是一个专门降低尿酸和血脂的药,就是我们讲的白金丸,少阳病的处方。
所以这个处方治疗阳虚型的痛风。
第一:取小柴胡汤去柴胡改菊花配黄芩,再加牡蛎,小柴胡汤加牡蛎,大家都知道柴胡汤的或然证,这个配伍就是小柴胡汤的架子。
第二:因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传到太阴经了,所以加了人参、白术、茯苓、干姜,是四君和理中的架子,再用桂枝和细辛。
第三:火郁发之,用桔梗防风发散火郁,其中桔梗升散,牡蛎潜降,升降同调,调畅人身气机,另外,肝体阴而用阳,所以用当归川芎养肝之血,这个在金匮中十分常见。
第四:风痰上扰用矾石——白金丸。
这就是治疗痛风中晚期,长期痛风导致关节畸形变形,痛风结石沉着的一个处方。
我曾经用侯氏黑散治疗过一例躺在床上脚露出来都是痛风结石的病人,脚都烂掉了,大家可以去体会一下。
3、少阴病(百合地黄汤)这个病还有传到少阴的,痛风还有少阴病。
少阴病经典的处方是百合地黄汤。
它是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用百合地黄汤。
百合是开天门的,地黄是填地户的。
我们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这是它配伍的意义。
用来治百合病,百合病是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每溺头疼者——行走有障碍,有时小便还头疼。
实际上百合地黄汤就可以治疗痛风,痛风传少阴热化时,百合地黄汤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处方。
少阴热化,也就是说阴虚的人可以用百合地黄汤,那么不阴虚的人可以用吗?不阴虚也可以用!那还叫辨证论治吗?怎么就不叫辨证论治了呢?举个例子,龙胆泻肝汤里有生地黄,肝经湿热下注的时候清利肝经湿热加点百合、生地也很正常,难道说龙胆泻肝汤就不辨证论治吗?所以不阴虚的人其实也可以使用,柴妙饮,或者是侯氏黑散都可以合上百合地黄汤使用。
如果传到少阴阴虚,那么百合地黄汤就是最好的,特别符合辨证论治——少阴阴虚。
这个处方的特点是剂量要大——完整的百合七枚,而且还是鲜的百合。
当然我们药房用的都不是鲜的百合,干百合用量也是30-50g,加上生地的剂量,见效是非常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