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10课笔记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学前教育学第十章讲义笔记第十章:儿童的身体发展1. 儿童的生物体发展- 儿童身体的基础发育- 儿童身体机能的提高- 儿童身体协调与控制的发展2. 儿童的大脑发展- 大脑结构的发展- 神经元连接的形成- 儿童认知功能的提高3. 儿童的感觉器官发展- 视觉系统的发育与训练- 听觉系统的发育与训练- 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4. 儿童的运动发展- 运动技能的发展- 运动协调能力的提高- 运动习惯的养成学前教育学第十一章讲义笔记第十一章:儿童的社会与情感发展1. 儿童的社交发展- 父母、家庭和同伴关系的作用 - 社交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2. 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绪的形成与表达- 情感的调节与管理- 自我认同与生活态度的培养3. 儿童的性别认同- 性别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性别角色的学习与塑造- 性别平等的教育与引导4. 儿童的意志和价值观念- 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 道德观念的学习与培养学前教育学第十二章讲义笔记第十二章: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1. 儿童语言的获得和发展- 听觉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习得过程- 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培养2. 儿童思维的认识特点- 感觉与运动阶段的思维特点- 图像与符号阶段的思维特点- 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3. 儿童的记忆和注意力发展- 记忆能力的提高和记忆策略的培养- 注意力的发展和注意力控制的训练- 儿童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策略的培养4. 儿童的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策略- 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方法- 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以上是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的讲义笔记,其中包括了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发展、感觉器官发展、运动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性别认同、意志和价值观念、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记忆和注意力发展、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学前教育者来说,了解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有助于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和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2021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笔记10

2021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笔记10

2021自学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笔记10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不雅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忙,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包管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

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忙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记?(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标的目的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表里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学》第十讲《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教育学》第十讲《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 的教育。在学校里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 该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心理与克服困难的意 志品质,以使学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二)学生年龄特征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个体的年龄 特征往往被具体化为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 说来,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在创设良好生活环境时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使生活环境刺激丰富化,为其大脑发 育及智力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是要 经常有意识地、适度地训练婴儿的运动器官 与其他器官,使之充分发展。
拨浪鼓:刺激婴儿的情绪,使孩子处于积极 的情绪状态中。
(二)幼儿期个体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 1、幼儿期个体的生理特征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相对缓慢,但变化依然十 分显著,大脑重量已达到1000—1300克(成 人为1400多克)。他们逐渐成为能直立行 走,广泛操作物体,进行初步语言交流,且 能从事一些简单游戏的个体。他们逐渐承担 起吃饭、穿衣以及收拾玩具等一些简单的任 务, 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增强。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 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 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 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 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 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 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 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 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3、童年期学生的教育对策 (1)童年期教育(或小学教育)的核心 任务是培养儿童对学习及学校的积极态度, 即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 学校教育环境中生活,并热爱学校及其所在 的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

福师09春学期《教育学》第十讲课堂笔记

福师09春学期《教育学》第十讲课堂笔记

福师09春学期《教育学》课堂笔记第十讲学生与教师(下)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

“道”和“业”都是固定的、不变的,“解惑”是解释、解决学生学习“道”和“业”中的疑惑,目的还是为了掌握“道”和“业”。

这是典型的知识本位观念下的教师角色。

这种角色在近代的西方也是如此。

西方第一本写给教师的教育著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教师的角色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而在于“育人”,在于创造新的精神生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而不是普通职业。

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1966获日内瓦11届国际劳工专家会议通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

1986年我国也将教师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师的传统角色①蜡烛论。

将教师比作蜡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促进“尊师重道”的传统社会风气形成;但另一方面它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

②工程师论。

工程师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

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的地方,它曲解了师生关系,夸大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不恰当地把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

同时,教师仅作为既定方案的执行者又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师论又有自相矛盾之处。

第10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

第10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

第10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
第10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
课程标准
已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以《申报》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和要求
了解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课程设置及其培养目标的变化情况,认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对近代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京师大学堂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废科举、兴学堂。

学法指导
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

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人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京师大学堂
1、创办时期,成为的硕果。

1912年,改名为。

2、地位: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新式学堂的代表,它的创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废科举兴学堂
原因:
经过:年,清政府颁布,建立起包括
新式教育体制。

这是。

年,清政府宣布
在中国历史上宣告终结。

影响:
三、《申报》的创办
1、创办:
2、创办特色:
练习检测
1、为什么说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议一议:为什么说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的思想桎梏?
3、想一想:废除科举制为什么受到读书人的反对?
4、科举制的废除对于新式学堂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教师资格考试朋友们来看看自己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吧,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1、教育途径: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

2、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3、课外活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基本内容:社会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技能学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4、社会实践: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德育为目的的活动;以智育为目的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勤工俭学活动、自我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人成长的教育效益,及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6、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这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动。

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一种间接的认识。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这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个体认识,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一种以间接认识为主的认识过程7、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受教育者体力,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教学的教育性表现在: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8、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l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l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他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上正反2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l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9、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广泛性活动上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群众性课外活动的特点:参与人数多,活动规模大,教育效率高以个人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外活动具有的特点:活动场所广活动内容宽泛开放性强10、课外活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11、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坚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重视综合效益加强领导与保障安全12、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13、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14、中小学的科学技术课外活动的主要有:科技探索活动和技术普及活动1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16、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反映了古代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17、学生收集废电池、防止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时事政策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交通法规是社会公益活动18、课外活动的主人是:学生19、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都是正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各具特点,无法互相替代20、中小学社会实践应重视综合效益,但处于第一位的只能是教育效益21、夏令营是一种群众性活动22、原始社会的教育途径:生产实践、政事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23、以智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教学实验,专业实习,科学考察与普及活动,信息咨询服务24、社会公益劳动是:以德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注重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25、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影响(广义)指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狭义)26、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类型: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中心,由社区领导机构负责组建社区教育组织统一社区内的各种力量,为社区的统筹发展服务地位:是学校教育的大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学校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7、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28、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兼有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特点: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3、简述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答: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学生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知识与认识能力的发展;2.情感的发展;3.兴趣态度的发展;4.社会技能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潜能表现在八个独特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方面,即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关于自然的智力)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4、论述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答: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实践兴趣。

其次,班主任要关注并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综合、协调的发展。

再次,班主任要在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最后,班主任要经常在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协调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其次,班主任应当善于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

最后,班主任要与其他教师相配合,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

)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

第十章幼小衔接一、名词解释1.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主要阐述的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一般来讲,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连接。

幼小衔接工作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以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存在不同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衔接存在的意义。

幼小衔接的意义:(1)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更快适应新生活的需要,(2)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幼小衔接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适应(2)心理适应(3)能力适应(4)学习适应。

2.幼儿园小学化(2018年名词解释)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做小学生来要求,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小学课程,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

它属于一种超前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的误区之一,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做法,无论是对幼儿的生理发育还是对幼儿的心理成长都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不能或者不甚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

3.混龄教学对于幼儿的入园和编班,《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根据蒙台梭利的教学定义,混龄教学是指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幼儿年龄为界限的班级组织形式,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制成班,每个年龄的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与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不同年龄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他们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

第十课的笔记

第十课的笔记

第十课的笔记
今天是我们大学的第十节课,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我们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以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准备这节课,我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我研究了大量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并从中选择了一些最实用的几种方法。

我深刻理解,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成就。

在课堂上,我主要讲授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时间的管理。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分配我们的时间,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我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浪费时间。

例如,我们可以节约时间,不再浏览那些无意义的网站,而是把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个概念是资源的管理。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地分配我们的资源,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我建议大家可以定期整理自己的
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并把它们充分利用。

我们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组织和活动,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节课中,我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日历来管理我们的时间和任务,并使用待办事项列表来跟踪我们完成任务的进度。

我们也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模板,来帮助我们管理邮件、财务和胶原蛋白等资源。

我认为,这节课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这些技能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为我们开启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一、班级(一)班级的定义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产生的背景班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

这就必然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和低效率的问题。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教育对象的扩大,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班级应运而生。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级的教育意义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级中,从单个的自我到成为集体的一员,开始承担集体的责任,不断学习社会规范,自觉接受集体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其实是一个广泛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每时每刻与人交往,参加每次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学习。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同时收获了相应的精神成长,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学会了互相帮助,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从某种意义来说,班级不是严密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

这种社会初级群体的最大特征就是把情感作为维系成员之间的重要纽带。

由于是相同年龄和层次的人活动的场所,是共同接受教育的基地,因而在班级里,人们亲密相处,彼此尊重,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推动学生自我教育。

它不仅教育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大课堂。

教师的不断要求,集体风气的潜移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命令约束,都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自觉的要求,形成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我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10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0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十课笔记第2页:【说在课前】昨晚讲了行为主义的两个人,一个是巴甫洛夫的狗,一个是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的猫,今天讲第三个人物,斯金纳,其是拿小白鼠做实验的,从实验和得出的规律进行讲解,重点掌握规律。

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解析】小白鼠做实验叫做迷箱实验,在心理学地位很高。

将小白鼠放在33厘米的箱子内,箱子内有杠杆,连接实物台。

斯金纳将小白鼠放在箱子了,1.小白鼠碰到杠杆,连接食物台,就有食物出现,小白鼠就会一直按压杠杆,一个爪子按杠杆,一个爪子吃东西。

2.电网通电,小白鼠一直遭受点击,无意间按到杠杆,点击停止,小白鼠会一直按压杠杆。

因此可以发现,不管是为了避免点击或者得到食物,都是按压杠杆,学习的实质就是反应变化的概率。

手段是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因此可以发现斯金纳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因此也叫做强化理论。

实验强调以强化为中心,反应变化的概率。

在考试中考的最多的是基本规律。

第3页:课本122页开始基本规律分为3个,强化、消退、惩罚,强化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正强化2.负强化都是让我们反映概率增加,正强化是给一个愉快的刺激让你行为反映增加。

给予愉快的刺激,给予小白鼠想要的刺激,现实中,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时候,老师会给予表扬,你会发现老师表扬后,他举手的次数会增加,这就是正强化,给愉快刺激让你行为反应概率增加。

如洗碗妈妈给你100元,你以后就会多洗碗。

负强化强调取消一个厌恶的刺激,拿走你不想要的,如你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说下课不用扫地,这时候,你就会举手。

对于刚才小白鼠的实验,碰到杠杆电击停止,不停按压杠杆,取消电击厌恶的刺激就是负强化。

如你洗碗,妈妈说洗碗就不用写作业。

正负强化共同点:行为反应概率增加。

消退就是无强化,经常说不予理睬就是消退,如和妈妈逛街,哭着闹着要玩具,妈妈不理他,强调不予理睬。

惩罚与现实生活中惩罚是一样的,如你上课说话,老师一般让你站一节课,这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降低你说话的频率。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这个贯穿人类历史的活动,其本质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

教育的目的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而有所不同。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从个体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机会。

通过教育,个人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爱好,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实现个人的梦想和目标。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实践活动进行,目的是传授生存技能和部落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但教育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正规教育。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民主思想的传播,教育逐渐普及化和平民化。

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特点。

在线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导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高尚的师德。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和思考。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递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十、十一、十二章讲义+笔记

第十章幼小衔接一、名词解释1.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主要阐述的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一般来讲,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连接。

幼小衔接工作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以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存在不同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衔接存在的意义。

幼小衔接的意义:(1)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更快适应新生活的需要,(2)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幼小衔接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适应(2)心理适应(3)能力适应(4)学习适应。

2.幼儿园小学化(2018年名词解释)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做小学生来要求,在幼儿园阶段教授小学课程,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

它属于一种超前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的误区之一,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做法,无论是对幼儿的生理发育还是对幼儿的心理成长都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不能或者不甚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

3.混龄教学对于幼儿的入园和编班,《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根据蒙台梭利的教学定义,混龄教学是指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幼儿年龄为界限的班级组织形式,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制成班,每个年龄的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与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不同年龄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他们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deucare,本意是“引出、导出”,对人实和引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村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

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明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最基本、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这一时期,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学第 X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等。

政治功能表现在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方面。

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等方面。

文化功能包括传承、创新、融合和选择文化等。

人口功能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第十课的课堂笔记

第十课的课堂笔记

第十课的课堂笔记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我们每个人应该负责的角色。

老师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组引人深思的图片,揭示了环境破坏对我们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巨大影响。

首先,我们讨论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老师解释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它们的供应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过度开采资源,将会造成资源枯竭,给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老师提到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这些环境问题导致了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生。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我们的健康。

我们还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老师告诉我们,每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角色。

如果某个物种灭绝了,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最后,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老师强调,我们应该思考未来世代的需要,并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每个小小的举动都可以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垃圾分类等等。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今天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环境保护是一个关乎我们所有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负责。

通过加强环境意识、改变不良习惯,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宝贵的地球家园。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

1、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权利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性原则2、教师中心论:近代教师史上传统教育学派的主张,德国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近代教育史上进步教育派美国杜威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教育对象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4、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因素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5、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教育要求总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小学生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正在发展中,其心肺功能与成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经过了五六岁的第一个发展加速期,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而且大脑额叶的发展特别显著,表明小学生具备了参加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的生理基础6、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与教育要求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又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感知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注意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集中注意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但其注意容易分散,无意占较大比重,常受情绪影响记忆能力: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由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发展,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由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为主向对抽象内容记忆能力发展。

思维和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

/考·试·大/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想象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景物风光等进行有目的的想象,到高年级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初步写进自己的作文。

7、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及其教育要求:小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都有所表现,但还是初步的,他们的情感表现一般形之于外,但不稳定,变化教快,小学教师要注意观察个人或集体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引导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小学生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上,在小学阶段其意志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这种能力还比较弱,小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锻炼其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离,为使学生具有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8、小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要求:个性指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表现为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10课笔记第八章:德育第2页:【梳理】1.教学的任务:(1)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学生的能力或智力。

(2)实质教育轮:主张传授学生有用的知识。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基本规律:“舰长传教”(1)间接+直接;(2)知识+能力;(3)主导+主体;(4)知识+思想。

4.教学原则:口诀“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5.教学方法:(1)语言传递:讲授法的主体是教师,谈话法是师生之间,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

(2)直观感知:演示法教师去演示,实验法学生去做实验。

(3)实习作业与所学知识更为紧密。

检查与评定:(1)信度的关键词:稳定性、一致性。

(2)效度的关键词:正确性、准确性。

(3)难度:0.5最好。

(4)区分度:鉴别力。

信低效低,效高信高最好。

第5页:【解析】德育的概述与前面非常相似,我们在前面学到的教育与德育是非常类似的。

1.教育的概念: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德育的概念:有目的的、在政治想象道德方面施加影响。

3.教育中提到的“三位一体”有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而德育比教育多加了一个社区德育。

德育的功能:1.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的功能,可以理解为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帮助别人会感受到快乐)。

2.社会性功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功能。

3.教育性功能: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也要对学生进行教学。

在这里有一个人,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

考查方式单选题居多。

1.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

2.德育的功能有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发展功能。

3.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属于社会性功能。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体现了教育性功能。

5.生存、发展、享用中最高级的是享用功能。

第6页: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是通过目标还选择内容,通过内容选择方法。

德育的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传递的内容。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其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有效性针对性更强调与时俱进,因此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括五大方面,主要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作为多选题备考。

1.政治教育:爱国、爱党。

2.思想教育:马克思、邓小平、毛泽东的思想。

3.道德教育。

4.法制教育:给学生普法的过程。

5.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注意】补充考点: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安全教育。

2.生命教育。

3.生存教育。

4.生活教育。

5.升学就业指导。

【梳理】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

4.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

5.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升学就业指导。

第8页:1.德育的永恒主题是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2.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解析】1.【选A】2.【选D】第10页:【解析】德育过程的概念:1.把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个体社会化更侧重学的过程,而社会规范个体化更侧重教。

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品德、道德,最好区分的方式是:品德是个体层面的,而道德一般来说是社会的道德规范。

因此品德形成的过程更侧重个体品德,德育侧重社会的过程。

(1)主体:品德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既包括教,也包括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2)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德育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3)结果:品德形成过程与个人发展过程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而德育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般来说过程与社会要求一致。

第11页:【解析】我们在学习教育中,会学习教育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德育同样也是。

德育过程的结构: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比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要扶老奶奶过马路,但是学生只能做到不闯红灯。

大家提到矛盾,就想到这个即可。

第13页:【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备考。

在四条之中,单选题集中考查在第一条。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互动提高的过程。

(1)知、情、意、行:考试中出例子来选择,或者通过地位考查。

(2)知是核心和基础,情是内部动机、催化剂,意是精神力量、道德意志,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3)王婷老师的妈妈一直和她说不能抢别人的男朋友,妈妈给老师讲道理,这属于道德认知。

之后王婷老师看到一部剧,其中有一个女生抢闺蜜的男朋友,产生了厌恶,这属于道德情感。

有一天老师看到了刘新老师的男朋友,深深的爱上了他,但是压抑住自己,在家挠墙,这属于道德意志。

4)德育过程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是不一定的,但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是可以的。

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全面性、多端性,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以任何一个为开端都可以。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我们听过一句话,“外因是通过内因来作用的”,因此在决定德育的时候主要是其内部矛盾的转化。

比如某个学员从小就不喜欢当老师,这时候妈妈说给买个车、买个房可能并不是很有用,因为自己并不是想考上老师的。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1)我们在进行德育,主要是通过活动和交往进行的。

(2)注意区分: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而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3)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长期:教育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反复: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3)逐步提高的过程。

【梳理】单选题考点:1.知情意行的反选。

比如老师领着学生去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激起对祖国的热爱,这属于道德情感。

2.知情意行的顺序:多种开端。

3.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与交往;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4.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三位一体,即家、学校、社会。

5.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多选题考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解析】德育过程:1.概念: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

2.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互动提高的过程。

第15页: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哪一条规律()2.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学校管理之中,体现的德育规律是()4.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作出能动反映,这种教育方式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A.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D.在活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解析】1.【选A】2.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形成的过程。

【选B】3.【选D】4.德育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选C】52:38第17页:【解析】德育原则:是我们在进行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在考试中非常好理解,标题已经把内容说出来了。

1.单选题考查通过例子反选,大家能够把关键词掌握即可。

2.简答题要求大家背诵疏导原则、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要求。

3.材料分析题。

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要求老师给学生正确的导向。

在考试中考查的并不多。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即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一定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比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直给予以理服人的教育。

(1)古文:“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要求: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又叫做严慈相济的原则。

(1)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信赖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2)马卡连柯:“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去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多去尊重一个人。

”(3)两段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开心的学习,同时也要严格要求。

(4)贯彻要求:尊重、严格要求。

4.知行统一原则:(1)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教育阐释能够反选。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既要正面教育,又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考试中比较不常见。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就是长善救失,扬长避短的原则。

大家要记住教育阐示出自《学记》,反映的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一致性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要一致。

连贯性强调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要连贯。

考试出题例子比较多。

比如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请警察来学校。

“5+2=0”指的是学校教育5天,周末2天家庭教育,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

8.因材施教:德育原则与教学原则唯一一个重复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阐示需要大家重点掌握,要能够反选出因材施教即可。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集体和个别是两条平行线,要相互影响。

马卡流诗集:马卡:马卡连柯;流:流浪儿;诗:他的著作《教育诗》;集:强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口诀:“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德育原则口诀:“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陶行知:知行统一原则;集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疏导:疏导原则和导向性原则;一连:一致性与连贯性;积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纪律: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才:因材施教原则;尊严: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第18页:3.诸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违背德育的()原则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知行统一C.因材施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4.体现马克思“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学生观念的德育原则是()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知行统一C.因材施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5.针对目前学校与家庭中对品德培养出现差异的现象,要遵循德育()原则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知行统一C.因材施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解析】1.【选C】 2.口诀“马卡流诗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