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将相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将相和》 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会写“召、臣”等 12 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 3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4、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2、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问,如: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么和好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强调多音字“强、划”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词语“无价之宝、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完璧归赵”的部分,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出使秦国?他是怎样与秦王斗智斗勇的?(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他的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紧张的气氛。
(5)讲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将相和》;b.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c.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b.运用创意思维,设计角色扮演或绘画等展示活动;c.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品质;c.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1.故事《将相和》的朗读和理解;2.生字词的学习和应用;3.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概括。
教学难点:1.故事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2.故事寓意的深入解读。
教学准备:1.课文《将相和》;2.生字词卡片;3.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准确运用。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
四、故事理解与分析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创意展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或绘画展示。
2.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寓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进行阅读和分享。
2.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成语故事,并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了成语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人物描写方法资料。
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举例说明生字词的用法,并进行练习。
4. 人物描写方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历史,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将相和》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学习古代历史,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课文《将相和》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将相和的故事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将相和》,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课文《将相和》的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历史。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课文《将相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故事的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生字词的学习。
角色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利用课文音频,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4.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4.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评价学生在朗读、表达和讨论中的表现。
5.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段落大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段落大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将相和》。
2. 生字词卡片。
3. PPT或黑板。
4. 教学录音机或播放器。
5.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和新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2)老师讲解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老师给出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解释与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将相和》,感受故事的魅力。
4.3 理解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4.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5.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讲述故事内容,家长签字确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将相和》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学生口头叙述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目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7.2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懂得珍惜友谊。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故事主题。
2. 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将相和》2. 相关资料图片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将相和吗?将相和是指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将相和》,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总结将军和相国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中将军和相国的互动,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将军和相国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将军和相国的关系图。
2. 写一篇关于将军和相国的短文,可以是故事续写或者是对他们的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故事主题。
但在自主学习环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将军和相国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如领导与员工、老师与学生等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七、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将军和相国的身上学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六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课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作者、背景及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将相。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将相的形象特点。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将相的小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将相的小故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六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六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PPT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向学生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谈收获,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课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将相和》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将相和”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将相和”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将相和》的文本。
2.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3. 教学卡片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句子和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习过的关于历史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2. 提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文朗读和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相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10分钟)1. 展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词语,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2.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解释。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将相和”的意义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把课文《将相和》朗读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2. 让学生回家后,思考一下如何运用“将相和”的意义到实际生活中,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将相和》,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能够将“将相和”的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课堂活动与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小六语文将相和教案5篇 六将相和课文
小六语文将相和教案5篇六将相和课文下面是整理的小六语文将相和教案5篇六将相和课文,供大家阅读。
小六语文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将相和》教学设计6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6篇《将相和》教学设计1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蔺相如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__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将相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3、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13、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