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公开课
(2024年)朱自清《背影》(公开课)PPT教学课件
2024/3/26
1
contents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写作技巧探讨 •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观传递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2024/3/26
2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2024/3/26
3
朱自清生平及文学成就
通过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文章呼吁 人们在追求现代生活的同时,不要忽 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18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4/3/26
19
朱自清其他经典作品推荐
《荷塘月色》
描写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景, 展现作者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审
美视角。
《匆匆》
感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人生的短 暂,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本节课通过分析《背影》一文的情感 表达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了文章内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024/3/26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 展现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
25
下节课预告及准备事项
下节课将继续探讨朱自清的其他 经典作品,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
04
4
《背影》创作背景
2024/3/26
1925年,朱自清离开南京前往北京,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 时,父亲为他买橘子而攀越月台的情景深深触动了他。
几年后,朱自清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 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他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有感而发创作了《背影》。
背影八年级上全国比赛一等奖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朱自清故居在今扬州城安乐巷27 号,大门朝东。进门北向,有小 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朱自 清的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 堂屋三间,下堂屋三间和两侧厢 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 住所。而今房屋保护良好,环境 雅静,已列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
如今,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朱自清曾经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朱自清 著作及某些实物照片,正屋内尚有朱自清塑像。1992年10月,朱自 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提写了"朱自清故居"的挂 牌。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⑦过铁道时,他
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⑧到这边
时,我赶快去搀他。⑨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
的皮大衣上。⑩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⑾过了
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⑿我望着他走出去。⒀他走
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⒁等他的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 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 故自称“扬州人”。他是当代出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的散文重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 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重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 价格--七毛钱》、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 重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体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含有浓厚的人 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
泪又来了。
5、文章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背影优秀公开课教案
背影优秀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背影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背影》,使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感受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背影》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的复印件。
2. 针对《背影》的相关课件和多媒体资料。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辅助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与父母分别的经历。
2. 引入《背影》的背景和作者鲁迅,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背影》,并标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并作出适当解读。
三、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20分钟)1. 教师介绍文学鉴赏方法,如人物形象分析、情感解读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展示给全班。
3. 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发表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评价。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2.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2.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包括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论。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背影》中的主题和情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都说,父爱如山,如山那般高大,也如山那般默默不语,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我们就会发现,父亲的爱一直环绕在我们身旁,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乃至一个背影都是父爱的深沉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父亲的一个背影带给他怎样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初感亲情。
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我们同学在小学时候已经学过他的文章《匆匆》,同学们对作者并不陌生,从他的《匆匆》中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时间。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那么对于散文我们一定要品读,品读就要多读,首先大家先朗读课文,一定要心无杂念,精心走进文中,并且在朗读时思考:课文回忆了什么事?你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好了,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明确:文章追忆了作者几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
在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初步阅读看来文章还是触动了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继续深入地走进文章寻找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1.浏览课文,请概括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明确: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2.同学们的概括简洁明了,文中说到“自己当年已经二十多岁,北京来往过两三次”,父亲一路却亲力亲为,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细心的,是无微不至的。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能够归纳和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2. 对朱自清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作品和背景。
b. 提问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c. 引入本课的主题《背影》。
2. 阅读理解(15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c.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写作技巧分析(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b.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模仿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c.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讨论。
4. 情感体验(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重要性和平时对父爱的忽视。
b.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受。
c.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感悟。
b.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对父爱的理解和尊重。
c. 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文学探究(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朱自清其他作品的认识和感悟。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 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深入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讲述一个简短的父爱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呢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爱的。
2. 检测预习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狼藉、慰藉、簌簌、赋闲、游逛、勾留、嘱咐、妥帖。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看看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写错。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祸不单行(huò)、奔丧(sāng) 、狼藉(jí) 、慰藉(jiè)、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嘱咐(zhǔ) 、妥帖(tiē) 。
其中,“藉"容易读错,“卸”“丧"勾”等字容易写错。
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迂、栅栏、马褂、蹒跚、拭干、搀、光景、颓唐、惦记、琐屑、举箸提笔、晶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yū) 、栅(zhà) 栏、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拭(shì) 干、搀(chān)、光(jǐng) 景、颓(tuí) 唐、(diàn) 记、(chù) 目伤怀、琐屑(xiè)、举(zhù) 提笔、晶(yíng) 莹。
背影(公开课课件)(共30页幻灯片)
品一品,理解父爱
• 思考:“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对父爱 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语。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自以为是、 对父爱毫无体察的深深懊悔和自 责之情。 不理解——理解——感动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 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 挚的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 子。
父亲的穿着:黑、深青——穿着 朴素,心情沉重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 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给生给字生注字音注: 音:
xìè
交卸
yū
迂腐
jí
狼藉
sānɡ
奔丧
chóuchú
犹豫
pánshān
suǒxiè
蹒跚
琐屑
fù
tuí
赋闲
颓唐
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昏暗,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富、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 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迟疑:犹豫。 颓唐:衰颓没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没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肖像描写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 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 步履艰巨
(这是一个艰巨的背影!)
背影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5篇
背影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5篇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坐着及其相关的经历2、学习描述人物的方法,异常是行为描述本事目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情感目标:珍视亲情,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质朴、含蓄、动人的语言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围着,但大多数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地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
所以,我在开始讲课前,就用孟郊的《游子吟》带学生走进亲情的世界,由感受母爱到谈论父爱,为诵读、品悟父亲的背影蓄势。
或是将《世上仅有妈妈好》这首歌即兴改编为《世上仅有爸爸好》二、播放《背影》的朗读录音,以质朴的文字,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再自由诵读,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在学生听录音带的时候板书文内重要的字词簌簌(su)赋闲(fu)踌躇(chouchu)差使(chāi)颓唐(tui)蹒跚(panshān)琐屑(xie)交卸(xie)三、作者及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诗集《毁灭》《踪迹》散文:《匆匆》(七年级学过)、《荷塘月色》(高一学)、《背影》四、文章脉络第一部分(!)开篇点题,点出背影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五、具体研习课文资料(主要运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方式)1、教师提问:《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经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明确:作者是经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以及背影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背影。
比如,在晨曦中忙碌的清洁工的背影,在夕阳下蹒跚的老人的背影,还有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警察的背影等等。
这些背影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背影,这个背影让他终生难忘。
那么,这个背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 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家奔丧完毕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突出了父亲的“背影"。
当时,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十分惨淡。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加显得珍贵和深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踌躇(chóu chú)迂(yū)蹒跚(pán shān)拭(shì)颓唐(tuí)琐屑(xiè)惦(diàn)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的事件是什么?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
公开课《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背影描写表达父爱的手法。
2.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背影》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写一段话。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讨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分享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背影》中父亲的行为和言语如何体现父爱,以及这种爱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背影”的作文,体现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公开课《背影》教案
公开课《背影》教案(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公开课《背影》教案公开课《背影》教案【一】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
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打投影片)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游逛(gung)踌躇(chuch’)栅栏(zhà)蹒跚(pnshn)琐屑(suǒxiè)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
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
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
(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背影》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2.学习本文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3.品味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导入有人说父爱像冬天的火,夏天里的冰,有人说,父爱像高山,却比高山多了几分柔情;父爱是.......父爱是山,父爱是桥,父爱是生生不息的火种!同学们,你们说父爱是什么?在《春》的作者朱自清的心里父爱又是什么?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写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初读背影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
2.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表达了什么中心?(1)终于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车站。
(2)和脚夫讲价钱。
(3)拣座位,铺大衣,嘱托茶房照应。
紧扣“踌躇",“再三”,“忙着"等追问:作者写这些小事有什么作用?(1)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对下文买橘子这一主要事件做铺垫。
(2)更能体现父亲对“我”细心关照,周到入微的爱。
3.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聚焦背影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品味体会父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的方法:观其貌、看其行、听其言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____到铁道边,慢慢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
公开课《背影》教案设计
公开课《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评价父亲的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并评价父亲的形象。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深沉的爱。
(2)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本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
(2)教师指导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感悟。
(3)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背影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背影教案公开课一等奖《背影》袭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同时这篇课文也是初中的一篇课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供大家参考!朱自清《背影》教案一、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化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怀他人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领悟父子间的浓浓深情四、教学难点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的念父之情五、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入题:(课件投影:播放歌曲《父亲》)师: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板书《背影》)(二)走近: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三)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走进《背影》二、检查预习:1、指学生导读准字音: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三、整体感知课文(一)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背影》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2、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4、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4、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5、自由发言: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联系自己的实际你想说些什么?四、小结: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五、作业设计1。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
朱自清《背影》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形象、主题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深情,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朱自清的文学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领悟父子深情,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亲情价值观。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背影》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子深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形象、主题和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子深情,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6. 写作练习: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表达对亲情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推荐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或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的感悟和价值观的认同。
3. 学生对写作手法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在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
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以加深对朱自清文学风格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朱自清纪念馆或相关文学展览,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事迹,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3. 开展以“亲情”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背影》获奖公开课课件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教师讲授《背影》的背景 、作者及文章结构,帮助 学生建立整体认知。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背影 》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情境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背 影》中的情境,增强学生 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安排
讲授新课
教师讲授《背影》的背景、作 者及文章结构,帮助学生建立 整体认知。
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共享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和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小组讨论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个性化需 求。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 学习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整合
教材与课外资源结合
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线上与线下资源整合
利用线上资源如网络课程、学习网站等,补充线下教学资源。
《背影》创作于1925年,是朱 自清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感人至
深的离别场景。
当时,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 ,在江苏扬州中学任教,父亲则
在南京工作。
由于父亲要到北京看望儿子,朱 自清便前往火车站迎接父亲,并
目睹了父亲在火车站的背影。
作品评价
《背影》以其真挚感人的情感 和细腻的笔触,成为现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 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的珍藏 。
《背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02
课程内容解析
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为开头 、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并详细解析每个部分的内容和作 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14《背影》任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14《背影》任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在初一学过类似的回忆性亲情类散文。
但是,《背影》父子亲情,与初一学过的亲情类散文《散步》《秋天的怀念》相比,有其背景的复杂性。
初二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容易和父母发生矛盾,可能会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心理。
在学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探究父子最终和解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对学生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关键词句准确概括细节描写对于父亲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2.通过联系上下文,能够仔细梳理“我" 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真切感受中国传统父子之间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3.结合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父子和解的原因,回忆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的矛盾,勾连文本阅读探究当代亲子矛盾化解方式,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关键词句准确概括细节描写对于父亲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2.通过联系上下文,能够仔细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真切感受中国传统父子之间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诵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看短视频吗?短视频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那么,大家知道哪种短视频最受观众欢迎吗?有人统计过,其实最受观众欢迎、点击率最高的短视频就是生活类视频。
其实不仅是短视频,文学也是如此。
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那些平平凡凡的人们,往往蕴含着我们最真挚的情感。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就是这样以他的真实和诚挚,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今天,我们就尝试《背影》为题材,拍摄一条打动人心的短视频。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短视频导入并设置相关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鼓励学人认真观察生活,感受平淡中的真情。
)(二)任务一:拍摄《背影》短视频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导演,根据《背影》这篇课文,拍摄一个同名短视频。
语文教研公开课初中(3篇)
第1篇一、课题:《背影》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体会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父爱的内涵,体会其深远的意义。
-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朱自清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其散文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了解?对《背影》这篇课文有什么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讲解生字词。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第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朴实等。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父亲的理解。
- 教师总结: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子女的依靠。
2. 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体会其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背影”这一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 教师总结:背影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也是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3. 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体会儿子的愧疚和思念。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儿子的心理变化,探讨其成长历程。
- 教师总结:儿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父亲的付出,懂得了感恩。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1.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父爱的散文作品,如《父亲》、《我爱这土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作品中父爱的表现形式。
3. 教师总结:父爱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