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封禁 ” 彰显生态文化魄力
浅析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问题和解决思路
浅析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问题和解决思路朱文浩 张春胜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新时代下我国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民间文化流失问题而探索出的新的发展路径,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民俗文化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态环境两大范畴。
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是学术界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文化生态在讨论二者内在逻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生态所处的环境和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互动形式及外在产出,是文化生态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于环境对文化的包容和促进。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提升整体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些许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腾飞必然不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途径。
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在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前提下,不遗余力地提出了许多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集中整治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积累的生态文明和社会文化流失问题,提出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策略,力求修复和拯救处于危险状态的生态系统。
然而,政策实施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还处于割裂阶段,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二元论”层面,认为生态环境需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理,文化环境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相关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保护。
真实的情况是,“二元论”无法完[项目简介]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2018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73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文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张春胜,上海对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管理。
4142整阐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于文化保护策略对于生态资源的利用“度”,至于对“度”的衡量,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文化生态学说在解释这一概念方面颇具说服力。
20世纪,以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为代表的美国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并且运用了一系列实证的方法验证了这一理论。
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共生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良性互动。
一、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价值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都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文明的瑰宝。
环境保护旨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而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和艺术遗产,以便后代能够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在于维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二、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例如水、土壤和能源等。
环境的恶化将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计,使人类面临各种问题,如干旱、洪涝和气候变化等。
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过程中的环境破坏,使得许多珍贵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无疑对环境和人类文明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同样,人文对自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活动与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诸多的变化。
人类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和改造。
这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和破坏,威胁到环境和生态的平衡。
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提醒人们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三、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关系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首先,环境保护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许多文化遗产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古代建筑、文化景观和传统手工艺等。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
例如,黄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开发的加剧,黄山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从而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古树名木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古树名木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它们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保护古树名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传承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界的珍贵遗产,其保护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古树名木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生态信息,其庞大的树冠、广阔的树干、深厚的树根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古树名木的存在与生长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可以维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壤和水源的稳定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生态方面,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古树名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树名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它们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千年的沧桑。
古树名木不仅富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还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工艺。
通过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精神,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古树名木的保护还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成为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通过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利用,可以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景点,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古树名木景点的建设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饮食、住宿、手工艺等,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健全古树名木的保护体系,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区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的政策成效。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古树名木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生态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很多古树名木面临着砍伐、破坏等严重威胁,这些行为给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带来了损失。
因此,保护古树名木已经成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增加城市文化底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重要。
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象征,古树名木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也蕴含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
保护古树名木可以增加城市文化底蕴,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古树名木也是城市的文化展示和宣传品牌,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和旅游,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古树名木在生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吸收有害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其次,它们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古树名木拥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生态平衡。
因此,保护古树名木可以建设更加健康、美丽和绿色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塑造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
保护古树名木可以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古树名木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街头等。
在这些场所,它们可以吸引游客和市民的眼球,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
对于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保护古树名木更是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走出一条文化自信的道路。
四、传承历史文化古树名木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代表,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
它们见证了城市历史的演变过程,留下了历史文化的痕迹。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历史的文化魅力。
同时,古树名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国家文化自信的建设。
综上所述,保护古树名木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能增加城市文化底蕴,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封山禁牧美篇文案
封山禁牧美篇文案封山禁牧,是一项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政策。
这项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在封山禁牧的范围内,动植物能够自由生长、繁殖和迁徙,人类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
同时,这些地区也成为了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封山禁牧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封山禁牧政策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尽管封山禁牧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仍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其有效实施。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呵护才能够真正实现封山禁牧政策的目标,让大自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在封山禁牧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如金丝猴、大熊猫等。
这些动物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山禁牧政策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可以培养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重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封山禁牧不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态理念。
它代表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和追求。
在封山禁牧区域内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科普教育等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认识科学知识、提高生态素养。
封山禁牧政策还可以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交流互鉴,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封山禁牧政策不仅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还要求我们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们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山禁牧政策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健康和幸福。
封山禁牧美篇文案(一)
封山禁牧美篇文案(一)封山禁牧美篇什么是封山禁牧?封山禁牧是指在特定时期、地点限制或禁止人口和牲畜进入山区的措施,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恢复。
封山禁牧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封山禁牧能够防止人类的过度干扰和破坏,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恢复。
维护生产生活合理的封山禁牧能够保证水源、土地和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促进生态经济封山禁牧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激发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
封山禁牧的实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封山禁牧的传统,如雁荡山、武夷山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封山禁牧历史。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政府的推动,封山禁牧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封山禁牧的价值封山禁牧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封山禁牧,我们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产生活,促进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封山禁牧的调控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森林法》、《草原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规定了封山禁牧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了惩罚。
技术手段封山禁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GPS定位、智能监测等,对封山禁牧范围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封禁措施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封山禁牧的实施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维护好生态环境。
封山禁牧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封山禁牧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些封山禁牧区域的植被生态逐渐恢复,野生动物得到保护,当地的生态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结语封山禁牧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共同落实,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山山水水、草原土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中国。
保护文化遗产 彰显文化自信 征文800字
征文800字同时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发重视。
而要彰显文化自信,也需要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来展现。
本文将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如何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来彰显文化自信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的责任。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文物修缮力度,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等。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来彰显文化自信也是很重要的。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承和延续,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让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豪。
比如我国的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我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彰显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我国文化。
个人认为,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来彰显文化自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只有保护了文化遗产,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进而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来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生态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成功案例
生态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成功案例标题:生态文化建设示范作用成功案例:以丽江古城为例导语:生态文化建设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传承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以丽江古城为例,探讨生态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并分析其成功原因和经验启示。
一、背景介绍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二、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丽江古城通过限制游客数量、推行垃圾分类等措施,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 保护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丰富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在生态文化建设中,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3. 推动经济发展:生态文化建设使丽江古城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成功案例分析1. 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地:丽江古城制定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例如限制游客数量、禁止摩托车进入古城等,在实施过程中密切与当地居民和游客互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2.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丽江古城重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了许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展示场所,并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丽江古城建设了完善的旅游设施,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成功的经验启示1. 加强政府领导,形成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 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加强居民参与,形成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合力。
3.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宣传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激活地方经济。
封山育林对生态建设的启示
封山育林对生态建设的启示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随着人口的几何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封山育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态建设方式。
封山育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改善了生态系统,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教训,可以指导我们进行更好的生态建设。
首先,封山育林教育我们尊重自然。
封山育林是指将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山林区域封禁,严禁人类活动,以便让植被逐渐恢复生长。
这种方式的核心理念是让自然自主恢复,让植被自我更新,减少人为干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建设中,我们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只有让自然得以自我修复和自我恢复,生态系统才能真正稳定和健康。
其次,封山育林教育我们注重持续发展。
封山育林不仅仅是简单地禁止人类进入山林区域,更是要通过人工介入,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
在生态建设中,仅仅依靠自然恢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积极参与和推动,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态建设中,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探索和创新,以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三,封山育林教育我们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
封山育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恢复被破坏的山林生态系统。
通过禁止人类活动和进行植被恢复,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建设的核心在于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这提醒我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价值,采取一切合适的措施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保证我们和后代子孙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最后,封山育林教育我们需要广泛参与生态建设。
封山育林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封山育林的投入和支持;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环保措施和项目的实施来推动生态建设;社会各界和个人也应当积极参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摘要】古树名木是我国珍贵的生态资源,其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保护古树名木有助于巩固生态环境稳定,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资源保护。
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古树名木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古树名木的保护还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保护古树名木有助于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关键词】古树名木,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环境稳定,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品质,公众意识。
1. 引言1.1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古树名木是指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特殊意义的树木,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故事和记忆,是生态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生态旅游、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历史文化的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古树名木作为自然界的瑰宝,其保护可以巩固生态环境稳定,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古树名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传承历史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
通过保护古树名木,可以延续历史记忆,传承先人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众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古树名木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学习。
古树名木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景观,提升了城市品质,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通过古树名木保护,可以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呼吁大家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共同致力于构建美丽家园。
古树名木保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2. 正文2.1 巩固生态环境稳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古树名木保护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树名木的保护可以巩固生态环境稳定。
申论范文评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申论范文评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2年公务员考试备考需要提前预备,本站“申论范文”栏目将间续更新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供大家借鉴学习。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荣(评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非遗爱护不是一个新奇话题,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近些年来都对此项工作赐予了充分熟悉。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文物爱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本文依旧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绽开论述的一篇文章,大家在学习本文的时候,可以结合之前相同话题的文章一起学习。
)一幅幅颜色艳丽、制作精致的唐卡,带动超万人从事周边产业,西藏自治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一曲曲气冲霄汉、催人奋进的黄河号子,让观众赞叹“这就是黄河的力气”;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让传统文化火起来……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经济社会进展注入新动力。
(评析:事例引题,点明近些年来非遗融入生活得以“复活”乃至“活好”的现状。
非遗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代代人的实践不断被给予新的制造。
近些年来,非遗越来越多的与现代元素融合,许多传统技艺实现了创新利用,营造出制造性转化、创新性进展的良好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进展的方方面面,是满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习主席强调“要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爱护”,提出“要把大水道文化遗产爱护同生态环境爱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爱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进展、水道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赞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赞扬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在习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各地深化开展非遗爱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荣。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
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也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论述美丽中国如何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战略。
一、生态保护——守护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首先需要意识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需要从源头抓起,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中国连续多年开展森林覆盖率提升工程,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护濒危物种,还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
此外,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还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中国已启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努力改善水资源质量,减少水污染。
同时,政府还加大力度治理重点湖泊和河流,推行湖泊河流长效保护机制。
二、文化传承——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除了生态保护,美丽中国还将文化传承作为推进目标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明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政府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这一工程的目的是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如中国剪纸、中国结等。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美丽中国的推进还需要重视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
中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如故宫、长城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加强对历史建筑和古迹的保护不仅可以守护历史记忆,也可以为后代传承中华文明提供宝贵的资源。
三、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并不仅仅是单独进行两者的工作,更需要找到二者的融合点,实现互促互进。
一方面,生态保护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对文化遗产造成威胁,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文化。
提升群众绿色“幸福感”——项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纪实
提升群众绿色“幸福感”——项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纪实王亮
【期刊名称】《资源导刊》
【年(卷),期】2024()5
【摘要】“出门就能见到绿地、花园,锻炼、聊天、游玩更方便了。
”近日,家住项城市交通路的吴女士高兴地说。
近年来,项城市通过廊道绿化、建园造绿,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公园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景观城市,形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城在林中、人在画中、四季常青的城市新景象,让群众游在园中、住在绿中。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王亮
【作者单位】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特色公园绘旖旎服务群众铸品牌——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特色公园建设纪实
2.服务“走心”群众“舒心”——项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便民服务纪实
3.让“绿色家底”更厚实——项城市全面加强林业管理工作纪实
4.创新思路突出特色——项城市群众体育工作探索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在科技、经济及人们物质生活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启示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人类不断地大规模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克服这种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借鉴。
1天人合一——儒家生态环保理念1.1天人合一是儒家环保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
人是天地生成的,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形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
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这对现代人类正确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根据。
1.2重物节物、以时禁发是儒家环保思想的行为法则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儒家一贯反对滥用资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的节约论及“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觉其长也”(5)的生物协调论。
文化自信与生态的关系
文化自信与生态的关系文化自信与生态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文化自信的概念也愈发受到重视。
它反映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文化自信在筑牢国家自信、强化民族凝聚力、推进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生态环境则是人们自然生存和文化演进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与生态的联系文化不仅是人类思想的表达,也是人类实践的过程。
人类凭借着不断的实践,逐步摸索出适应生存的方法。
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转变。
而文化则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演进。
因此,文化与生态联系紧密。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追求。
与此同时,生态也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共同任务,也是人民的迫切需求。
因此,文化自信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自信对于生态保护的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对外交游戏的自信,其对于生态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保护对于文化自信的促进同样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可以促进文化自信的培养。
生态与文化的联系紧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四、总结文化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核心,必须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
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我们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文化自信和生态保护的共同目标,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始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紧密相连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而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它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珍贵的文物、独特的风俗习惯等,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
生态环境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许多文化遗产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贵高原,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古城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水源污染、森林砍伐、山体滑坡等,不仅会影响古城的景观风貌,还可能对其建筑结构和文化传承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再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屹立在广袤的沙漠之中。
沙漠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虽然给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这些古老的建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魅力。
一旦沙漠的生态平衡被打破,风沙侵蚀加剧,将会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严重威胁。
反过来,文化遗产保护也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遗产中的许多传统知识和技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中,传统的农耕技术和水利设施建设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充分考虑了土壤、气候、水源等因素,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传统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促进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
许多文化遗产所在地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社会关注。
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用文化的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作者:郑晓云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2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構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作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一起,共同成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文化不可缺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行为模式、人类社会中的环境友好关系以及有利于与环境状况相平衡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等。
生态文明是一个体系,包括从观念到社会、制度和物质建设的不同层面。
但是,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更多体现的是它的文化内涵,生态文明相关的制度建设、科学技术进步、行动和物质建设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生态文化理念的实现。
因此,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民众总是基于他们的价值判断、宗教观念、社会习俗、政治关系、生产和生活方式去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和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文化,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存在差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同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因此,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价值观,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这些文化意义上的要素,都会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
如果这些要素缺位,或者其性质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悖,都将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的文明根本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不可缺位。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少文化作为灵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有科学技术、制度、财政、工程建设等的支撑,也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封山育林与生态文化传承的关联
封山育林与生态文化传承的关联封山育林是一种以保护山林资源为目的的生态治理措施,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与生态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封山育林的实践等方面,探讨封山育林与生态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
首先,封山育林与生态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
封山育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防止环境退化和资源过度开发。
通过封山育林,可避免过度砍伐森林、滥砍滥伐等伐木行为,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这有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并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
因此,封山育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封山育林与生态文化传承相互促进。
生态文化传承是指通过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神话传说、民俗传说等途径,将生态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而封山育林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态治理方式,不仅涉及到技术和科学知识,还紧密关联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通过封山育林的实践,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承。
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为封山育林提供参考和支持,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性。
此外,封山育林的实践也是一种生态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封山育林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当地的传统习俗、文化艺术和民间故事,将生态知识融入其中。
例如,在一些地方,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变化,举行一些以封山育林为主题的节日庆典,用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传承生态文化。
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如民间剪纸、歌曲、舞蹈等方式表达对于封山育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激发公众对于生态保护的热情。
要想达到封山育林与生态文化传承相互促进的效果,持续的宣传与教育至关重要。
当地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居民参与封山育林的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生态文化活动、开展生态文化教育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意识。
封山育林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可以积极参与,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唤起更多人们对于封山育林和生态文化传承的关注。
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代表着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信心和自豪感。
而在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表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决心。
这种决心从一定程度上表述了中华民族传承、创新精神的决心。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在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中华文明灿烂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国孕育了世界上数以万计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大量的古建筑、雕塑、书画、文物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基因。
保护文物不仅是一项文化传承的责任,更是表述我们文化自信的关键。
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人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文物建筑、文物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19年,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共开展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2860项,涉及文物修缮、博物馆建设、考古发掘、文物数字化、文物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中国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完善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变得越来越规范。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我们将文物保护作为维护国家的尊严的方面。
在中国文化遭受攻击的情况下,文物保护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方面。
全民都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形成了呼吁“文化消费、文明出游”的热潮。
在大力加强文物保护方面,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保护文物寓意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成就,表述着中华民族对过去的无限感慨、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文化自信最明显的表现是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文物保护利用向着数字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发展。
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发展也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一大潮流,而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驱动力,推动着文化、旅游、经济高度融合。
同时,文化遗产的环保功能和生态价值也被充分发挥,将文化和环境有机结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加强文物保护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的自信,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封山育林与生态文明构建的关系
封山育林与生态文明构建的关系封山育林是指为了保护山林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种封山禁地政策,通过限制人类活动,减少人为破坏,促进自然恢复,从而实现山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构建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道路。
封山育林与生态文明构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封山育林作为一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手段,对于生态文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封山育林可以保护水土资源。
在封山育林区域,减少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可以有效避免土壤的脆弱化和水源的污染,保持水土流失的平衡,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封山育林可以保护物种多样性。
封山禁地为植被提供了生长的机会,为不同物种提供生存的栖息地,有效保护了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封山育林还可以缓解空气污染、改善气候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构建对封山育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生态文明构建要求尊重自然规律,推进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宗旨,不仅要推动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也要加强沟通和共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山林的责任感。
其次,生态文明构建强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推动山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封山育林的管理能力和效果。
此外,生态文明构建要求加强监督执法,加大对违法破坏山林资源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对封山育林政策的有效执行。
封山育林与生态文明构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封山育林作为一种具体的生态保护行动,是生态文明构建的基础和支撑。
封山育林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而生态文明构建则为封山育林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推动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提高其管理效果和实施效益。
展望未来,封山育林与生态文明构建的关系将愈发紧密。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构建的要求也将更加迫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钹山丹霞 地 貌 山 高高 水 长长 , 铜钹 山 人 说 , 要 大 手 笔 开 发 首 先 应 高起 点规划 、 深度 保 护 。 让山 更 绿 水 更 清 , 铜 钹 山 人 正 在 做 高起 点规划 , 正 在 实施 深 度 保 护 措 施 , 全 面 启 动 了 申报 国家 自然 保 护 区 工作 。 — —— 封山 , 在四 个 出 山 口 设 置 关 卡 , 禁 止 一 切 林 木 出 山 ( 除 毛 竹 外) , 林 场 职 能 转 原 来 的 伐 木 为 育 林 、 护 林 , 变 “ 砍 树 ” 为 “ 看 树 ”。 —— 禁 地 , 严格 控 制 建 设 用 地 , 旅 游 开 发 用 地 必 须 — 进 行 严格 的 科 学 论证 , 不 影响 生 态 、 不 影 响 观 瞻 、 不 影 响环 境 , 必须做 到 人文与自然 和 谐 统 一 ; 居 民 建 房 , 只 能 在 原 宅 基地 上新 建 , 另择 地 建 房 者 一 律 不 批 , 严 禁 乱 搭 乱建 。 —— 保 水 , 发 展 生 态 农 业 , 种 茶 叶 、 种 山 药 、 种 樱 — 桃 , 保育阔叶 林 , 保持 水土 , 严 格 要 求 当 地 居 民 的 农 业 生 产 和 生 活 做 到 生态 、 有 机 、 绿 色 , 严 禁 污 染 水 土 , 保 护山间的 涧潭溪 流和 九 仙 湖 、 七 星 湖 、 条 铺 湖 等 高 山 湖 泊 , 保 护水 源 地 。 — —— 建 设 千年封禁 馆 。 —— 建 设珍稀 动 植 物 标本馆 。 —
千 年 封 禁
面 积 312.4 平 方 公 里 、 占 广 丰 县 国 土 四 分 之 一 、 位 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铜钹山 , 自唐末至明 清 被 历 朝 历 代封禁千年之久 。 近日 , 记者踏访了这座横 亘 上 饶 东 南 部的神奇之山 。 晚清之前, 这片巍峨险峻的山岭, 千年林木参天, 没有人间烟火 。 明李鸿 《 封禁山考略》 载 : “ 铅 山 分 水 关由崇安入闽 , 永丰 ( 广丰) 柘阳关由浦城 入 闽 。 二 关 相去数百里 , 其间空弃数百里 , 在分水 、 崇 安 之 东 ; 柘 阳 、 浦 城 之 西 者 , 则 所 谓 封 禁 山 也 。” 清 嘉 庆 广 信 府 知 府 王 赓 言 《 拟 陈 封 禁 利 弊 禀》 载 : “ 窃 卑 府 所 属 封 禁 山 , 界连闽浙二省 , 周围约三百余里 , 重峦 叠 嶂 , 密 箐 深林 。” 清乾隆广信府知府五诺玺 《 请罢弛封禁 山 议 详》 载: “ 铜塘心, 为封禁之腹, 重峦复嶂, 最 易 藏 奸 。” 清同治两江总督马新贻 《 奏铜塘山弛禁折》 载 : “ 铜 塘 山 自 唐 季 迄 元 明 , 历 久 封 禁 , 我 朝 因 之 。” 由 此 可 见 , 封 禁 核 心 区 是 “ 铜 塘 ” ( 铜 钹 山 , 原 叫 铜 塘 山) , 直 到 清同治 以后才 开 始 弛禁 。
2013 年 5 月 27 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 : 郑大中 电话 :8237576 邮箱 :zdz9188@
文化
文化茶座
3
让 “ 千年封禁 ” 彰显生态文化魄力
—— —铜钹山人深度保护与适度开发回归自然
刘志明 本报记者 郑大中 文 / 图
铜钹山 , 是一座千年封禁之 山 。 如 何 让 这 封 禁 千 年 的美丽令人心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曳 ? 铜 钹 山 人 深 度 保 护 与 适 度 开 发 “ 两 条 腿 走 路 ”, 彰 显生态文化魄力 , 让铜钹山回归自然的风貌 、 自 然 的 野 趣 、 自然的灵性 、 自然的情调 、 自然的意境 。
书 架
适 度 开 发
红军岩 开发 , 是 为了 更好 地 发 展 。 占铜钹山总面 积 四分之三 的 丹 霞 地 貌 , 铜 钹 云 海 、 龙 井秘瀑 、 石 湖 飞 瀑 、 沟壑幽 谷 , 南方 红豆杉 群 、 香 榧 、 柳 杉 、 水 枫 、 米 槠 、 柳松 、 银杏 、 厚朴 、 木 莲 、 黄 腹 角 雉 、 毛 冠 鹿 、 短 尾猴 、 云豹 、 穿 山 甲 、 熊 、 鹰嘴龟 、 尖 吻蛇 、 眼 镜 蛇 等 野 生 动 植 物 ,是 自 然 遗 产 ;仙 道 足 迹 、寺 院 宫 观 ,九 仙 山 城 堡 ,木 城关 、 支 面关 、 五 通 关 、 太 平关 、 条 铺 关 、 梅 溪 关 等 , 是 文 化 遗产 , 铜钹山人 要悉 心 保 护 。 保 护 与 开 发 相 得 益 彰 , 是 铜 钹山人发 展 的 思 路 。 目 前 , 做好 各 项 保 护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 进 行 了适度开发 。 — —— 发 动 居 民 在 门 前 屋 后 种 景 观 树 、 果 树 , 在 各 条 山间公路 种植特色 景 观 林 带 。 —— 鼓励 山 民 种 山 药 、 种 茶 叶 、 养 土 蜂 , 发 展 生 态 — 农 副业 。 — —— 投 资 7000 万 元 在 条 铺 湖 畔 建 四 星 级 铜 钹 山 度 假 大 酒店 。 —— 投资 3000 万 元在 九 仙 湖 建 游 客 服务 中 心 。 — —— 投资 2000 万 元在 九 仙 湖 建多 功 能 亲 水平 台 。 —
神 奇 之 山
清乾隆 初 , 广丰知县 詹 广 誉查勘 封禁山 即 兴 题 诗 , 广 丰 乡 绅 谢 希 晋 和 《 封 禁 山 次 詹 邑 侯 韵》 : “ 崇岩峻岭奠金 汤 , 僻壤 何 曾 弃 版章 。 闽浙 无烽成旷 土 , 朝 廷 有禁自 遵 王 。 山空 长抱熊彪隐 , 谷邃层 生 草树荒 。 安 靖正多贤 执 政 , 每 “ 山空 长抱熊 彪 隐 , 飞凫舄 入 羊肠 。 ” 千年封禁的铜钹山 , 谷邃层 生 草树荒 ”, 因 而 神奇 , 人 迹罕 至 。 可 是 , 千百年 来 , 仍 然有人 把 这人 迹罕 至 视 为 形胜 之 地 。 千年封禁的铜钹山 , 又是 历朝历代 农 民 起 义 军 垒 石 造 城 堡盘踞 的 根据地 , 是超 然者的 修身地 , 是 出 世 者 的 隐匿地 , 是学 者 名士 的 探 访 地 ( 大旅行家徐 霞 客 就 探 访 过) , 以 “ 仙 ”、 以 “ 神 ”、 以 “ 道 ” 命 名 的 山 和 水 , 有 上百 个 之 多 , 积淀着 丰 富 的 民 间 故事和 神奇的 传说 。 山 高 林 深 故 事 多 。 白 花 岩 , 岩 穴 面 积 约 2500 平 方 米 , 岩 高 60 米 , 远 望 如 吐 蕊 花 瓣 。 岩 中 有 广 福 寺 , 始 建 于唐末 , 寺内石壁 上 留 有二 十 四 诸 元代 仙 图 壁 画 , 人 物 神态 各异 , 造型 生 动活泼 。 在此 成 “ 仙 ” 的 广 丰 民 间 医 生 祝燥 , 为 民救死扶伤行医 的 传说仍 广为 流 传 。 悟 道 尖 , 海拔 1289.5 米 , 面 积 4 平方公里 , 是 一座 充满 灵性 和 “ 仙气 ” 的山 , 不但名字动听 , 风 景秀 丽 , 还 给 人 以 悟道的灵感。 马氏夫人庙供奉的马氏夫人, 原名陈凤, 唐末世乱从洛阳来此修真悟道, 兴善度世, 救难济急。 上 加尖 , 海拔 1359.6 米 , 有天 侯圣母庙 。 天 侯圣母 , 俗 名叫林姑婆, 貌美心善, 生于唐朝, 福建泉州高坑头 人 。 铜钹山 , 海拔 1534.6 米 , 山 顶宽 广 而 平 坦 , 有铜钹 山寺。 福建乡民古时在山上拓基建寺时, 得铜钵一只, 闽人叫铜钵山; 赣人则以山形如铜钹而名之。 天齐山, 有天齐山庙。 仙人掌山, 有西石寺。 里坞, 有里坞寺。 坳头 , 有 坳头寺 …… 中国读书 人 , 讲究 “ 善 美同意 ”、 “ 天 人 合 一 ”, 追 求“ 情景交融” 的意境, 必择形胜之地以为肆业之所。 读书 之人也 钟爱 铜钹山 , 宋 代 状 元 徐 元 杰 、 明 代 状 元 孙 继皋 ( 江 苏 无 锡 人) 和 夏尚朴 、 吕怀等众 多 历 史 上 的 读 书 人 , 都 到 铜钹山 寻幽 探 奇 和读书 。
读一本让你泪流满面的书
吴 兰 有这 么 一 本 书 , 曾 让我心 潮澎湃 , 泪 流满 面 。 有这 么 一 本 书 , 曾 让我 念念 不 忘 , 刻骨铭 心 。 有这 么 一 本 书 , 像 是 我生 命中 的 贵 人 , 指 引 我 成长 的方 向 , 塑 造 我美 好 的 品 质 。 这 本 书 ,叫 《 牛虻》 。 14 岁那年,我从同学那儿借到这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读 书。 在这之前,我读的都是家里衣柜底下的老爸年轻时看的什么 《 隋唐 演义》 《 薛刚反唐》 之 类 的 小 说 ,另外 就是 作 文 书 。 我知 道 这 是 好 书 ,虽 然那时我还不知道它好在哪儿。 我一边看一边哭,晚上躺在床上,眼前 看 电 影 似 地 播放 着书中 的 画 面 ,并喃喃念 着“ : 无 论 我 活着 ,或 者我 死 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眼 泪 顺 着 眼角 哗哗 流 下 来 ,打 湿 了我的 枕头。 带着青春期少女的固执、专注与无与伦比的热情,我认定 《 牛虻》 是 这 世 上最 好 的 书 ,牛虻 亚瑟 是 这 世 界上最 坚 强 、 最 勇敢 、 最 刚 毅 的 人。 做人就得像他一样,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爱情也该和他一样,忠贞 不二,至死不渝;甚至整个人生也 该 和 他 一 样 度 过 ,全 身 心 地 投 入 到 自 己的事业中去,执著的追求自己的理想。 接下 来 , 《 牛虻》 影响 着 我的 学 习 生 活 。 读 师 范 时 , 晚上 宿舍 里 的 “ 卧 谈 会 ”、 和书 友 之 间 的 闲 聊 、 学 校 的 读 书 活 动 , 我 都 非 《 牛 虻》 不 谈 。 仿佛 没 读过 《 牛虻》 , 实 则人生一 大 遗 憾 。 还 别 说 , 真 有同 学 被 我 感 染 ,四 处 寻 找 《 牛虻》 。 奇 怪 的 是 , 学 校 图书 馆找 不到 这 本 书 , 我 们 还 专 门 到书 店 去 买 , 也没 买 到 。 如 今 , 我 以 为自 己 已 经 把 《 牛虻》 忘 得 一 干 二 净 时 , 才 发 现 其 实 牛虻 从 未离 开 过 。 当 第 一 次 阅 读 他 的 时 候 , 他 的 坚 毅 刚 强 就 像 疫苗 一 样注 入我的 体 内 , 并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 影响 着 我 对 生 活 做 出 的一 次 次 判断 与 抉 择 。 年 少 时读书 用 情之深 , 是以后 的 时 光 无 法比 拟的 ! 而 年 轻 时读 过 的一 本 好 书 , 会 像 一 粒 种 子 一 样 , 埋 在 你 的 心 底 , 在 流 光 岁 月 的 滋润 、 洗礼 后 , 撑 开一片 橙 黄 橘 绿 , 这 色 彩会 成 为 你 人生的 底 色 。 有 人说: “ 你 读 怎样 的 书就 会 成 为 怎样 的人 。 ” 我 认 为 是 这 样 。 如 果你 是 教 师 , 我 建 议 你 问 自 己 : 你 有没有 给学 生 推 荐 那么 一 本 书 , 让 他们 读得 泪 流满 面 , 心 潮澎湃 , 念念 不 忘 , 刻骨铭 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