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桔子》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昏暗中的阳光
——《桔子》读后感
第一次读《桔子》是在本科期间,读的是日文原版,因为当时语言功底有限,读的似懂非懂,但是对其中的很多细节却记忆犹新。
曾经几次乘坐火车时,从车窗望着远远的车外,或者一片荒凉,或者满目青翠,又或者炊烟袅袅。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心情,走进眼睛的是一副副不同的景象。
但是每次都会想起《桔子》中的场景,虽然小说中仅仅发生了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一件每天可能都在上演的场景,但是被人这样深刻而又生动的记录下来时,反而给人更多的思考——三等车厢的票,因为某种原因闯入了二等车厢;因家境原因被迫出门做工的小孩子;从车窗抛给送行兄弟姐妹的金色的桔子;以高傲的延伸注视着这一切的“我”……最近再读这篇短小而精悍的小说,似乎才读懂了其中的深刻意味。
可能,划分了不同等级车厢的一列短短的火车,就是一个众生万象的社会。
这里有人苦,有人甜,有人温暖,有人感动与被感动。
一、“暗”与“明”——鲜明对比
首先,小说开头呈现的是火车二等座位的一角:“我”——坐在空无一人的车厢,无精打采,百无聊赖,悲观厌世,冷眼看众生;站台上空无一人,自由意志被关在笼子里哀嚎的狗。
总之一片昏暗与萧条。
其实这不正是时代的写照吗?这篇精悍的小说创作与1919年4月,属于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作品,在此之前的1917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而这篇《桔子》就是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社会的现实的作品,这也是他写作风格转变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开头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第二段,农村小姑娘上场——“慌慌张张的走进来”,“红的刺眼的双颊”“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以及“红色的三等车票”。
作者用了浓重的
笔墨来描写小姑娘的登场,运用了大量颜色鲜亮的词汇来形容小姑娘,一下子就塑造出一个鲜活而又明亮的角色形象。
这一前一后,一明一暗,“我”与“小姑娘”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这里作者虽然只用了白描的写法,却又通过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我们在最直观的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充分显示了故事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件的本质特征,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其次,小说以火车进入隧洞为分水岭,表现了“我”前后心情的变化。
进入隧道之前,到处是阴暗——昏暗的站台,沉沉欲雪的天空,充满谩骂声的列车,糟糕的农村小女孩,印刷质量不高的铅笔字;进入隧道后一个盹儿醒过来以后,车窗外出现了三个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尖叫声,金色的桔子……这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进入隧洞前后,车窗外与车窗内,作者关于自然环境、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
再一次的,一前一后,一明一暗,表达出“我”的心情变化鲜明对比。
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这么短小的小说也能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记吧。
二、“火车”与“车票”——巧妙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种隐晦的比喻,有时通过恰当的隐喻运用,能够塑造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加有利于中心主题的表达。
小说中,整个事件的经过就发生在一节小小的车厢中。
而火车,在日本文学中,总是隐含的表达离别以及离别时的离情别绪、一起不复返等。
所以,火车启动的一瞬间,“站台的廊柱一根根的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
其实作者在此处运用“隐喻”的写作手法,把主角的“我”的登场就设定在了一个似乎悲伤,又充满复杂的环境——火车中,暗含了主人公悲观而又复杂的情感基调和形象,同时也为后文中小姑娘的登场做铺垫。
另外,小说中,同样作为主人公的小姑娘,是这样登场的——手里捏着“红色三等车票”,伴随着吧嗒吧嗒的木屐声和列车员的谩骂声,“慌慌张张的走了进来”。
而“我”作为二等车厢的乘客,在“瞥了”小姑娘一眼后,
仅通过外表就对小姑娘做出了审判——“肮脏”、“俗气”、“邋遢”、“愚蠢”。
与其说在“我”眼中,因为分不清二等车厢和三等车厢而误入车厢的人是愚蠢的,不如说,外表肮脏贫穷的农村人才是愚蠢的。
似乎一张二等车票和三等车票,就是身份等级的差别,就阶级化了不同人群的命运。
而此处正暗含了“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而小姑娘则是穷苦无产阶级人民的象征。
第三,农村小姑娘上场时,“红的刺眼的双颊”“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以及紧攥在手里“红色的三等车票”,以及后来车窗外三个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被抛出的“金黄色”的桔子。
运用了大量的充满暖色调的词汇形容小姑娘以及和小姑娘相关的事物,塑造出一个与“我”截然相反、“鲜亮又充满希望”的形象,暗喻着小姑娘像太阳,像阳光,像希望,最终温暖了悲观厌世的“我”,“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从悲观厌世到充满希望,从冷漠到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不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吗?用小小一节车厢,来表现人生百态,用短短的微小说来反映社会现实,芥川龙之介无愧于“鬼才”的称呼!而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真善美,通过一件普通的小事来折射人间大爱,也是芥川龙之介的常用写作手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