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1《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鉴赏这首诗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品味。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清冷。
由于这两种冷,诗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想念老友,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
然而转念一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2327·《唐诗鉴赏大典》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恕无根蒂”的人呢?诗虽一路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跳荡变化。
开始,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包含了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现象了,是秋气萧飒、落叶满山、空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作品赏析【注释】: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简析】:诗人因郡斋严寒,而突然念及住在山中的友人(道士),当然比郡斋更加寒冷。
只是他的行踪,似空山落叶,无法寻访。
全诗写得情深意远。
【注解】: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赏析【原文】《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作者:佚名此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寄全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注释全:今安全县,唐属州。
郡斋:州刺史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赏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篇1诗句: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出处: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翻译:他大概还在涧底下打柴束薪,归来后无口粮只好煮白石为生!全诗:《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
②涧:山沟。
束:捆。
荆薪:柴草。
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
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朋友。
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
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寻找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全诗鉴赏: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打算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心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暗示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
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
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
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
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
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
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1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注释】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白话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赏析】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词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词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词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1)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3)“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2]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突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抚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注释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评析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抚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突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要服食“石英〞。
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
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
古诗全文如下: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前言】《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尤其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二句,堪称诗中绝唱。
【翻译】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鉴赏】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评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评析原文:《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评析: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打算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心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暗示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
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
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
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
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
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
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
既念之则必要慰之,从此落想便又很自然地引出持酒远慰的颈联。
不言一杯而言一瓢,因后者是自然真朴之物,这就与所慰者道士的身份极为协调。
远慰之物亦本可不拘,诗人挑出酒来,则又使此远慰多了一点潇洒散淡的风致。
至此已由念及慰,如何慰呢?如果接写与山中客如何欢愉相浃,投契无间的情景,则诗题所着“寄”字不免落空,于是诗人以颔联所述为依据,料想山中客的行迹飘摇不定,加之秋日的空山满是落叶,行迹难觅。
作者写此诗,本来只是表露其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意到即止,似一潭秋水,泠然而清。
因此被人称为“化工之笔”,是韦诗中的名篇。
全诗前三联纯用赋体,平实叙来,毫不用力,然非情意深笃而又心气平和者莫能为。
尾联忽用兴体,以满山落叶入画,使全诗顿生远韵,极迷离恍惚之致,令人兴发难止。
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唐诗三百首赏析 第27首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27首一、原文《寄全椒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二、重点词汇解析1.郡斋(jùn zhāi):指官署的书斋。
2.冷(lěng):指感觉寒冷。
3.涧底(jiàn dǐ):山涧的底部。
4.束(shù):捆扎。
5.荆薪(jīng xīn):指柴火。
6.煮白石(zhǔ bái shí):道教中指修炼。
7.瓢(piáo):一种盛酒的器具。
8.风雨夕 (fēng yǔ xī):风雨之夜。
9.落叶(luò yè):指秋天的落叶。
10.空山(kōng shān):空旷的山。
三、现代文翻译(直译)今天的官署书斋感觉寒冷,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他在山涧底部捆扎柴火,回来修炼煮白石。
我想拿着一瓢酒,去远方安慰那风雨之夜。
落叶覆盖了空旷的山,不知道在哪里寻找他的行迹。
四、现代文翻译(意译)今日衙中的书斋里寒气逼人,我忽然想起了隐居山中的你。
想象着你在山涧下拾取柴火,回家煮食修炼。
我想要带上一瓢酒,去遥远的山中安慰你那风雨交加的夜晚。
秋天的落叶铺满了空旷的山岭,却不知道哪里才能找到你的踪迹。
五、赏析1.诗歌背景《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诗人在寒冷的书斋中思念隐居全椒山中的道士,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2.诗歌内容诗中通过对道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人以自己的想象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山中道士生活图。
3.诗歌结构全诗以对道士的思念为线索,分为对道士生活的想象和对友情的抒发两个部分。
结构简洁,情感真挚。
4.诗歌意象诗中的意象如“郡斋冷”、“山中客”、“涧底束荆薪”、“煮白石”、“一瓢酒”、“风雨夕”、“落叶满空山”等,都富有隐逸生活的气息,既描绘了道士的生活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译文
今朝有一首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咱来给它整个大白话的译文。
原文是这样滴:“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咱一句句来哈。
“今朝郡斋冷”,意思就是说“今天在官署的书斋里感觉冷冷清清的”。
“忽念山中客”,就是“突然想起了住在山里的那个道士朋友”。
你看,这多简单明白。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他在山涧底下捆扎柴草,回家后就煮些清苦的饭菜”。
哎呀,这道士在山里的日子过得也挺清苦的。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那就是“我想要带着一瓢酒,去远远地慰藉他在这风雨交加的傍晚”。
你想想,这得多贴心啊,朋友有难,想着拿酒去安慰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思是“可是满山的落叶,哪里能找到他的行踪呢”。
这可真是让人发愁,想找朋友都不知道上哪儿找去。
整首诗说的就是,作者在冷冷清清的官署书斋里,突然想起了山里清苦的道士朋友,想带着酒去安慰人家,可又发愁这满山的落叶,不知道上哪儿能找到朋友的踪迹。
怎么样,这译文是不是像咱平时唠嗑一样,通俗易懂,还带着点小幽默?这就是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的译文啦!。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原文及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草堂静修四十年,鹤驾云轩日月边。
锦书翰墨先飞去,酒坛琴瑟早传仙。
风引猕猴还九子,雪投蜃象满孤船。
谁怜草木荒凉处,好向人间题劒巅。
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韦应物所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山中道士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佩之情和希望他能以文学作品传达给人间的心声。
整首诗以抒发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描写道士在山中修行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超越人间的境界。
首句“草堂静修四十年,鹤驾云轩日月边”直接点出了道士的修行时间和修行地点,草堂、鹤驾、云轩、日月等词语给人一种宁静、高洁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锦书翰墨先飞去,酒坛琴瑟早传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文学才华和音乐天赋的赞美。
锦书、翰墨、酒坛、琴瑟等词语都是与艺术有关的,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的氛围更加优雅高尚。
接下来的两句“风引猕猴还九子,雪投蜃象满孤船”则展示了道士的神奇之处和超人能力。
风引猕猴、雪投蜃象等形象描绘了道士在山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给人一种神秘、奇妙的感觉。
最后两句“谁怜草木荒凉处,好向人间题剑巅”则抒发了诗人对道士孤独与无奈的同情之情,同时也希望他能以文学作品传达给人间他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草木荒凉、人间题剑巅等词语给人一种凄凉、苍凉的感觉。
整首诗以优美的写意风格展现了道士修行的境界和诗人对他的赞颂之情。
通过描绘山中道士的修行生活,诗人以超越凡俗的形式表达人间的心声,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独特的构思和运用丰富的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道士高尚品质和文学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道士孤独与无奈的同情之情。
整体上,这首诗以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山中道士形象,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美好感受。
总之,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以其清新的意境和精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道士修行生活的美好景象,并以此传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敬佩之情和希望他能以文学作品传达给人间的心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赏析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作品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1]
词句注释
1. 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5.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1][2]
白话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2]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2]
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3]
名家点评
《彦周诗话》:“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容斋随笔》: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
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韦孟全集》:刘云: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
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批点唐诗正声》: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唐诗归》:钟云: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通篇点染,情趣恬古。
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唐风定》:语语神境。
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唐诗别裁》: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茧斋诗谈》: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网师园唐诗笺》:妙夺化工(末句下)。
《唐贤清雅集》: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
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岘佣说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唐宋诗举要》:一片神行。
[2][3][4]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