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解读
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隐 逸 之 风 古 已有 之 , 相 传许 由、 务 光 堪 为 隐 士 的初 祖 , 在 中 国文 学 史 上早 有 记 载 。而 中 国传 统 道 家 和儒 家思 想 则 是 古 代 隐逸 文 化 的源 头 ,对 催 生 文 人 们 的 隐 逸 之 风 有 着 重 要 作 用 。魏 晋 时期 , 玄学盛行 , 其 与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相结合 , 形 成 了独 特 的魏 晋 隐逸 文 化 。 而 陶渊 明无 疑 是 其 中一 颗 耀 眼 的
方面 :
二、 陶 渊 明 隐逸 精 神 的 内涵
陶渊 明的 归 隐 及其 生 活方 式 。 体 现 了 他独 特 的精 神 追 求 ,
其 隐逸 精 神 的 内涵 主要 表现 在 对 自然 的追 崇 、 亲事 耕 工 、 安 贫
乐道 、 享 受 天伦 之乐 四个 方 面 。 具体分析如下 :
适 性 的体 现 。
陶渊 明( 公元 3 6 5年 一 4 2 7年 ) , 东晋 著名诗人 , 中 国 隐 逸 文 化 的代 表 。其 四 十一 岁 辞 彭 州 县令 . 归耕垄 田, 至 六 十 三 岁 离世 , 此 间 不 涉仕 途 , 隐 居 田园 。陶 渊 明在 归 隐期 间创 作 了 大 量 诗 文 .其 归 隐 对 中 国 文 人 以 及 中 国文 学 都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诗人 “ 不为 五斗米折腰 ” 的精神 为文人们 所景仰 . 鲁 迅 称 其为“ 我们 中国赫 赫 有名 的大 隐 ” 。 陶渊 明称 自己 为 “ 幽居 士 ” , 其多次历经仕而隐 、 隐 而仕 . 最终还是选择 了“ 终 死 归 田里 ” , 为 后 人 留下 了一 个 飘 逸 淡 泊 的 隐 者形 象 。 那 么 , 仕 历 官 场 的 陶渊 明为 何 会 选 择 归 隐 田 园 呢 ? 究 其 原 因 . 主 要 有 以 下 两 个
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汉语言文学 19 吴卫华目录一、陶渊明为何而隐居、1、家庭因素的影响2、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3、经济因素的影响4、性格与思想因素的影响5、社会因素的影响二、陶渊明的隐居以及对他作品的影响三、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四、简评陶渊明【摘要】: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游离失所,朝不保夕。
统治阶级赋税徭役十分沉重。
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剥削,逃往山林,以此保身。
部分读书人,他们厌恶官场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也过起了归隐自耕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然。
当然最具典型性的人物是陶渊明,他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他在归隐后写了很多杰出的诗歌和散文,赞美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优美。
他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过着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充分表现了他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
他在当时追名逐利的时风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这种品质的确难能可贵,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土大夫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陶渊明弃官归隐不慕荣利隐居田园诗东晋时期涌现了许多诗人,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写诗或抒情,或言志,而最具有特色,最吸引人的就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
他的人格操守,修养品质,历来受到许多文人士子们追捧、倾心仰慕。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
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重要性,陶渊明为何有这样大的影响?本文试从陶渊明的隐居背景、陶渊明的隐居以及他作品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简要评价陶渊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陶渊明为何有这样大的人格魅力。
一、陶渊明为何而隐居1.家庭因素的影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渊明是他的字,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大约生活在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田园诗意和隐逸生活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反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广泛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以观察细微之处为己任,将大自然的景物和物体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了清晨的白露、夜晚的月光、山间的花草以及河水的奔流,这些细腻的描写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舒适。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悠闲隐逸的生活态度。
他对于高官厚禄的官场生活并不感兴趣,而是选择了隐居山野,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适。
他过着简朴的生活,与家人一起耕田、养鸟,远离了尘嚣喧嚣的都市生活。
这样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深思熟虑和超脱尘世的内心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也让他在文学上具有了独特的风采。
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为主题,通常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朴素而不失情趣,使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借以映射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向往和思索。
他的作品让读者心旷神怡,引人深思。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对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内心的宁静,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成为了社会潮流。
因此,陶渊明的思想和作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他以诗歌抒发内心情感,倡导简朴隐逸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与隐逸生活给予我们一种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并在追求物质繁华的同时重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浅议陶渊明田园诗及其思想影响
浅议陶渊明田园诗及其思想影响【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关键词】田园诗;思想;影响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创了田园诗新的题材。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浅谈陶渊明思想及诗歌影响
浅谈陶渊明思想及诗歌影响周晓波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家。
其生活的时期,国家分裂,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
年少时“逸四海”的猛志根本不能实现。
因看不惯官场贪污贿赂之风,不愿屈尊就辱继而毅然挂印辞官,归去来兮,到农村躬耕自足,融入風光迤逦的田园,从而开创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大家。
其高杨的气节,清新、魅力无穷的田园诗风格影响了后来众多的文学家和诗人。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影响在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里,东晋的陶渊明因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而为人们所仰慕;因所抒发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的田园情怀而怡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气节而超然;因生活在乱世,怀才不遇甚至晚年食不饱腹而伤怀。
陶渊明生活在不幸的时代,却成就了文学上的斐然,影响了后来中国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发展。
一、陶渊明的家世注定其入世的思想道路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做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对其影响很大,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其胸怀。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
但他的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又对他十分不利,因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已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因此他钦敬其积极进取精神。
但陶侃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想要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其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以后十多年里,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试论陶渊明的归隐和他的田园诗
是前 无 占人 的
,
。
归 隐 后 的 亲 躬务 农
,
在
。
“
_
长大 夫 耻 涉
。
的 封 建社 会 中 更 是 难 能 可 贵
”
、
当 然 陶 渊 明 的劳 动 与 当 时 农 民 的 劳 动 仍 有 区 别 而 是 要 做 长 沮 梁 溺 式 的躬 耕 隐 士
。
他虽说
一
聊 为 垄 亩民
。
但 并不 是 真 正 要 做农 民
。
,
欲 有 作 为 而 不 能 , 他 藐 视 官 场 上 的 圆茸
阴 险 之 辈 不 愿 与他 们 同流 合 污
,
不能抗
, ,
只 有 退 而 洁 身 自好 ; 他 宁愿 归 隐 和 种 田
。
,
把 精 神 的 慰 安 寄 托 在 农村 生 活 的饮 酒
“
读
当
作诗 上
在 《 感士 不 遇 赋》 中
。
,
,
世流 浪而 遂 祖
”
密 网裁
宏 罗 制 而 鸟惊
,
,
乃 逃 禄而 归 耕
( 《 感 士 不 遇 赋 》 ) 便是 他 赤 诚
。
, 其实 此 文 写 于 归 隐 间 题 研 究 陶 溉 明归 隐的动 机 征 引 的大都 是 《 归 去 来 兮 辞》 获得 解决 以 后 主 要 是歌 项 自然 景物 的 关好 和 解 月 斌束缚 后 的 渝决 心 情 要 了 解 他 对 现 实 不 满
“
他 曾 在诗文 中 多 次表 露对 官 场生
;
。
误 落尘 网 中
,
,
一 去 十三 年
。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隐士,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逃避世俗纷扰,过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追求灵魂的自由和纯粹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作中,下面将从诗歌主题、意象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来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主题多涉及田园生活和隐居自然。
他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自然景观与隐逸心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他写道:“桃李花开豆蔻菊,花菊寒风杨柳烟。
我有宠辱皆忘机,使佳人独眠。
”诗中通过描绘花开、风吹和烟雾弥漫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于官场名利的无所求,只想静心隐逸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情感相融合,抒发自己超越尘世的愿望。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白露未晞梅花发,黄花尽瘦菊花开”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笔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景色,传递出了对淳朴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春水满园闹,少有人家住”。
这些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远离世俗喧嚣、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作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表达他内心的隐逸情怀。
他善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把深邃的思考融入到诗歌的构思中。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用“春晓多丽景,夏朝亦艳阳。
秋时瘦菊花,冬日枯槁黄”表达了世事皆有美丽和凋零两个方面,暗示了自己对名利进退之间的深思熟虑。
在《五柳先生传》中,他通过写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追求纯净精神的思想:“想当我鲁连季子时,也曾玩家骑童墨池。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将高尚的品质与自然的清静相结合,体现出了隐逸思想的价值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隐逸思想的色彩。
他通过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纯净、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在其作品中,陶渊明展现了一种对于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同时表现出孤独与超脱的情怀。
他通过描绘山水意境,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的隐逸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隐逸理想却常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发生冲突。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世俗生活的抗衡与超越的态度。
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是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超脱的表达,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内心自由与平静追求的信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诗作,山水意境,孤独与超脱,俗世生活,批判,理想与现实生活,颓废主义1. 引言1.1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超脱。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山水之间的幽静景致,表达了他对清静、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作中也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种探讨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探寻其中的深层含义与意义。
2. 正文2.1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是一种精神的寻求,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借助自然山水的清幽景致表达了对俗世烦扰的回避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将隐逸生活视为一种境界上的追求,通过超然脱俗的态度去抵制社会的纷扰和世俗的诱惑。
陶渊明认为,世俗的功名利禄与人的内在精神境界并无直接关系,而追求名利只会导致内心的烦躁和矛盾。
他选择了隐逸生活,将自己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与自然为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如《饮酒》之五,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的隐者形象。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
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把握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彻,表现得一览无余。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教学点泸州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姓名唐胜涛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期201 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论文内容目标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
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
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解读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
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关键词:田园诗人隐逸情怀生存环境安贫乐道自然和谐Abstract:Tao 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 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 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 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 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 Natural harmony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章,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都融入了隐逸的情怀。
小议隐逸生活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小议隐逸生活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著名的田园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用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引人向往的田园世界,同时他也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自己一生贫困淳朴、自得其乐的生活,这就是他的人生选择。
田园胜境是陶渊明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他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一、隐居生活对作品的影响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离开官场。
归隐田园后,他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以诗人的身份第一次体会和实践了儒家的“舍之则藏”的独善之道和老庄的自然任真理论,并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将儒道思想有机融合了起来,将隐逸生活所可能具有的在思想文化乃至心理上丰富性与繁杂性,通过杰出的诗歌艺术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文学领域里创造了一个以独善为主、兼有兼善思想的完美人格,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诗人是怀着对黑暗腐败官场的极大憎恶回到乡村的,因此他往往把田园生活作为官场与仕途的对立物来写。
这在他归隐初期的诗歌中尤为明显,例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境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清新的诗风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中体现了隐逸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流离和残酷战乱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感慨世事的诗篇。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至今事重悲咨嗟,管仲居然流汉家。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安乐境地,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渴望远离尘世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与抒发。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对大自然美景的直接描摹,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之情,希望在恬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充满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权贵阶级的压迫,嘲讽附庸风雅的文人,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追求。
例如《归去来兮辞》写道:“归去来兮汉无事,挥手自兹去。
”这是陶渊明表达对尘世繁杂的厌恶和对自由隐逸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深入反思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批判功利主义和权力欲的追求。
例如《读山海经》中写道:“阅之沉潜,错时终天。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追寻的深思,他认为人生应该以追寻真理、探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重,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出发点,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呼唤人们远离尘嚣,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倡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符号。
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
汉语言文学 1134001262489 吴卫华目录一、陶渊明为何而隐居、1、家庭因素的影响2、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3、经济因素的影响4、性格与思想因素的影响5、社会因素的影响二、陶渊明的隐居以及对他作品的影响三、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四、简评陶渊明【摘要】: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游离失所,朝不保夕。
统治阶级赋税徭役十分沉重。
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剥削,逃往山林,以此保身。
部分读书人,他们厌恶官场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也过起了归隐自耕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然。
当然最具典型性的人物是陶渊明,他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他在归隐后写了很多杰出的诗歌和散文,赞美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优美。
他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过着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充分表现了他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
他在当时追名逐利的时风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这种品质的确难能可贵,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土大夫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陶渊明弃官归隐不慕荣利隐居田园诗东晋时期涌现了许多诗人,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写诗或抒情,或言志,而最具有特色,最吸引人的就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
他的人格操守,修养品质,历来受到许多文人士子们追捧、倾心仰慕。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
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重要性,陶渊明为何有这样大的影响?本文试从陶渊明的隐居背景、陶渊明的隐居以及他作品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简要评价陶渊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陶渊明为何有这样大的人格魅力。
一、陶渊明为何而隐居1.家庭因素的影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渊明是他的字,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大约生活在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作品评析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易同伟一、隐逸哲思关于陶渊明的归隐,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是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他脑海里与原有思想碰撞交融,从而形成了陶渊明本人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
陶渊明明思考过天、地、人、物,他的哲思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且受道家思想影响居多,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中指出陶诗用事,《庄子》最多,《论语》次之,《列子》再次之。
《庄子》《列子》是道家的著作,陶诗的频繁征引,可见作者思想之一斑,当然,征引化用是诗句的“点”,我们在分析文本时也要把握住全诗情感的“面”,才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
在《形影神》三首中,“形”“影”“神”分别就人的生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形”认为“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人活在世上应该要趁着年华及时行乐。
“影”以为“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既然人生有限,何不行善积德呢?“神”在及时行乐与及时行善中提出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观点,在世间心应无所牵挂,遇事淡然,结合序文“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可以明显感觉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倾向:逍遥自在方是人生至道。
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家贫,多次出仕也因口腹之役,隐居后的他生活也没有改善,自耕自种。
他的几篇诗文中,透露了对儒家安贫乐道之精神的坚守,“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有会而作》)“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咏贫士》)“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饮酒》十六),或赞扬了颜回、黔娄、袁安等名士或有意以他们为楷模,坚持高洁的品德。
他贫(经济收入低)且穷(前途困顿),却依旧以古圣先贤为信念支持,撑起了当下的柴米油盐及失意怅惘。
可以说儒家是他的思想支柱之一,作为知识分子而言,陶渊明有自己的儒家价值观,这与上文谈到的几点思想综合构成了陶氏哲思的主体。
二、农耕之乐陶渊明笔下的农耕不同于白居易笔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酸,他是累并快乐着。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隐逸主题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隐逸主题1. 介绍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以其精湛的诗作和深沉的隐逸思想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和隐逸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2. 陶渊明的生平与背景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至刘宋初年间的文学家、农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代,但他选择了遁隐田园,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纯粹。
3. 田园诗与自然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物为特色,他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述春天里柳树婆娑、夏日里萤火虫闪烁、秋天里桂花飘香、冬日里白雪皑皑等美丽景观。
通过对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观察和表现,他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 田园诗与农耕文化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也对农耕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在他的田园诗中,除了描绘自然景物外,还融入了众多关于耕作、农事和农民生活的内容。
他赞颂了农田的肥沃、庄稼的茂盛以及勤劳的农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5. 隐逸主题与追求精神自由陶渊明隐逸主题在其田园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通过表现自己隐逸生活的愉悦和超脱尘世之感,传达了一个向往自由、回归本真、摆脱权力斗争和浮华名利束缚的理念。
通过隐居山水间,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舒适,他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独立思考、追求内心平静与真实自我的生活方式。
6. 影响力与价值观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景色和隐逸思想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不仅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自然、人文和生活方式的理解与追求。
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包括对真正自由的向往、崇尚纯朴和和谐与关爱大自然的观念,成为后世文人士继承和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7. 结论陶渊明以其田园诗与隐逸主题为世人所称道,他用文字描绘了美丽而理想化的田园景象,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充盈内心灵与实现真正自由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带给我们诗意盎然的享受,也启发我们思考我们与自然、社会以及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与隐逸主题进行详细探讨后所得出的结论,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信息和思考。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摘要:陶渊明将田园生活题材成功地引入诗歌创作当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其田园诗开辟了一种新的审美艺术表达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依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非凡的文学功力,将田园生活题材成功地引入诗歌创作当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半生一直隐居在浔阳,田园为伴,亦耕亦读,怡情养志。
对于陶渊明来说,乡土田园并非暂时的居所,而是真实而可靠的生存空间,是精神和肉体永久的归宿。
陶渊明将自己的耕种和文学创作看作田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田园诗所反映的不仅是田园生活,更有内心情怀的升华。
与此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对命运的感叹。
田园被陶渊明用文学手段纯化了、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手段,为后来的中国落魄文人所纷纷效仿。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一)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志向。
陶渊明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为其田园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名士。
陶渊明年幼时,其家庭开始衰落,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陶渊明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家里生活。
家乡故园的风光和外祖父孟嘉的名士风度影响着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这对他将来的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成年后的陶渊明曾做了几年的小官,但终因不得志而弃官归隐,仕宦归来的陶渊明“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
陶渊明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乡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茶淡饭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备受尊崇的文学大家,他的诗作充满了隐逸思想,表现出了他对世俗世界的疏远和对自然乐土的向往。
他的诗作不仅在情感上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更是在意境上创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纯净和超脱之美。
本文旨在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尘世的疏远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现出对官场生活和世俗社交的不满和厌弃,倾向于脱离喧嚣世界,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艰辛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尘世的疏远和对生活的深思。
他认为官场生涯是充满尔虞我诈和尔虞我诈的,而隐居生活则可远离这些纷扰,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他常常描绘自然景色,歌颂自然美景,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比如他在《饮酒》中写道:“欲驻洛阳人,城南称别愁。
何如东里东,归鸿何迟留。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他认为自然是充满了美好和神秘的,是一个人可以远离尘世,寻求宁静和舒适的理想场所。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思。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比如他在《饮酒》中写道:“桃李生南国,其乐陶陶终。
望良伴俯仰,庶几获清名。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思。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愉悦和满足,而不是被世俗功名利禄所累。
宋代陶渊明诗作的田园意境及其艺术特点讨论
宋代陶渊明诗作的田园意境及其艺术特点讨论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被誉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田园的意境。
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时期,陶渊明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陶渊明诗作的田园意境及其艺术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田园意境的表达1. 对自然的赞美陶渊明的诗作常常以田园风景为背景,他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野花和林中的鸟儿,表达了他对田园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对乡村生活的描绘陶渊明的诗作中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简朴的生活。
他写过许多关于种田、养蚕等农业活动的诗歌,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3. 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陶渊明的诗作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依存,互相合作,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
他的诗作中常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这种和谐关系的渴望和向往。
艺术特点1. 情感真挚陶渊明的诗歌情感真挚,直触人心。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音乐般的语言,直接打动读者的心灵。
2. 笔墨含蓄陶渊明的诗作常常通过含蓄的笔墨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丰富的意蕴和情感。
3. 艺术技巧独特陶渊明的诗作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技巧,使他的诗歌独具一格。
例如,他经常使用对仗和押韵,使诗句更加韵律优美;他也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赏,被誉为“田园诗”的代表。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也影响了其他文学体裁的发展。
陶渊明的田园意境和艺术特点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追求,许多文人学习陶渊明的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他的诗作不仅被传唱于民间,也被广泛地研究和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
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关键词:田园诗人隐逸情怀生存环境安贫乐道自然和谐Abstract:Tao 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 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 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 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 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 Natural harmony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章,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都融入了隐逸的情怀。
在当时的社会里做个文人不难,但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却不容易,然而陶渊明做到了,并且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从而把隐逸的情怀与其田园诗融为一体。
陶渊明一生困顿不堪,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打击了他一次次对官场生活的向往的热情,最后不得不接受天宇生活的那份平淡。
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维护自然的本质更重要了,所以他选择化悲痛为力量,从而对大自然进行讴歌。
陶渊明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他的精神实质的作用,能够大胆的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一个为官之人选择了归隐,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他步入了田园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没有了荣华富贵,从此便过着清贫乐道的日子,就在这种环境下他把自己同田园融为一体,写下了不朽的田园诗歌。
一、陶渊明隐逸情怀形成的时代环境与社会土壤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累世官宦人家,从小就接受儒学教育,从而就有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
由于自己出生的那个年代国家动荡,政治黑暗,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
他在世的那个年代曾三易朝政,多次废立皇帝,皇室继承人更迭频繁。
每一次政治斗争都伴随中一场屠杀,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
在当时的社会里,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危机转嫁给农民,从而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兼并,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然而给陶渊明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今的自己却改变不了这一切。
陶渊明在29岁时怀着壮志步入仕途,一心想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自己的宏图伟志,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碰了壁。
41岁那年,在他任彭泽令80余天后决然辞官。
做官12年中,他抱着希望出仕,到头来失望、绝望,归隐,再次怀着梦想出仕,又一次撞墙、再度失望、又一归隐。
陶渊明就这样反复的进行着自己的理想,仕途之路也就如此,最大的官也只做到参军县令之类的,因此陶渊明叹息到“求之靡途”(《归去来兮辞序》),很难有所建树。
他对当时的社会和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无法融入其中,更看不惯士族子弟的荒淫无道的生活。
“代耕本非望,所以在田桑”(《杂诗十二首(代耕本非忘)》),他情愿的选择了归隐种田安然于南山之下。
在这种人生困顿的环境中挣扎,解脱了世俗的约束,陶醉于山林过着和普通农人没有差别的田园生活,间接地和最普通农民有了“共话桑麻”的天然可能性。
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确“躬耕自资”,“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
因为他经历了和农民无异的生活体验,所以能懂农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拉进了自己同农民之间的天然关系,这也是陶渊明创作不可缺少的来源。
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境况,“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陶渊明集序》),再也没有了做官的念想。
从此之后便辞官从农,走上了艰辛的生活之旅。
在他的晚年,贫穷加之疾病困扰,但他对自己归隐的选择毫无后悔之意。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出自于心灵深处的。
,并非是“诱我松桂,欺我云壑”(《北山移文》)中表里不一的举动。
从此之后,他静守田园,老死田舍。
陶渊明的人生转变不是没有社会原因的,因为当时的社会特别黑暗,世风日下,司马氏集团的残暴统治,让他早年的志向受挫,打破了他的仕途之梦。
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他的觉醒,也是他同黑暗的社会现实作斗争的见证。
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于是走上了归隐的康庄大道。
从此以后他离开了官场,再也不用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一身轻,这种生活是他向往的也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一种积极的回避。
虽然在陶渊明的诗歌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消极的地成分,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虽然心有不甘,那又能如何,晚年的陶渊明感觉自己将会默默无闻的了却余生,不仅悲从中来,也是一种无奈,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痛斥。
年少的的旧梦已经成为泡影,那是的梦却一直搅扰着他神界的灵魂。
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他人生的结束,而是他人生的光明道路的开始,一切都源于他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成就了他伟岸的田园诗。
品读陶渊明的作品是我们要全面的认识他,以及田园和田园诗的关系,从而你感受田园诗和隐逸情怀的融合。
二、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精神支柱和核心理念热爱自然和崇尚田园是陶渊明隐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撑力,也是他步入田园的行为动机。
走进那梦幻般的田园后,陶渊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部寄托在自己的隐逸生活和诗歌创作上,开创了举世瞩目的田园诗歌流派,集中把自己的隐逸情感融入到田园诗中,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对田园的认知全都融入到自已的田园诗章之中。
平淡无奇的诗篇中看不出诗人孤独的背影,他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人生理念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的大多数田园诗都是以其深切的自我认识体验为背景,田园与自我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物我同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心血之创举,田园不仅是他的归宿,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背景。
他把自己融合在整个环境中,一切如此的静美。
我们看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和《饮酒》诗中写道:“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在这个宁静的世外桃源中一切显得如此完美,没有外界的干扰,也没有世人的勾心斗角,更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趋炎附势。
在这个田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人人都羡慕的生活,陶渊明便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陶渊明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再加上长期的仕途不爽,促使诗人把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归宿,在他笔下的田园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物质载体了,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和主观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意志。
从这意义讲田园不仅是陶渊明的生活寄托更是他的精神依靠。
当我们品读到他的《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这首诗的时候,我么还可以清晰地感受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情趣,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心情坦然充实又略带喜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我们在作者的那些文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对立的事物的存在,田园中的那份安静和温馨与外界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的生存环境里,大部分都是朴实的农民,虽然农村的大环境也很凋敝,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田园和农村的赞美。
陶渊明虽然在回避田园以外的环境,但他一再描写如画的田园风光,尽情的打造完美的自我,完美的田园。
可是这一切,仅仅寓含于一种平淡的叙述中,其中深意还须读者仔细思考品味。
陶渊明把自己归隐情感融入于偌大的田园之中,在那东晋动荡的时代里,能有心灵的净土,实属不易。
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与田园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他笔下的田园不仅是他生存的场所,也是他的信仰的圣地。
他所描绘的的田园已经不是出客观的外在事物,而是经过作者的过滤和筛选具有主观情感的理想环境。
前人曾经谈及陶诗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实质在有我之境的存在下的一种升华,这种有我之境太大了因而是我们忘了他们的存在。
1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诗人自己的情感圈定,把美丽的心情和无我的境界投入在描写之中,从而略带了自我的主观情感,而这彼此融通,从而体现了陶诗的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我们带着问题看看具体的例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欲。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郭主薄》其一)上文中的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实现了所有情感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哲学意义上的一次升华,以及人生的历史辨证意义,把诗学提升个到了另一个高度,从而实现了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
2三、陶渊明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水乳交融的深远影响陶渊明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与其田园创作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也与他的隐逸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