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

合集下载

2023学年高中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2023学年高中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2023学年高中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2.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3. ☆地球和经纬网4. ☆经纬网的应用5. ☆地理位置分析6. ☆地图三要素7. ☆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8.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9.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0. ☆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11. ☆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12.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13.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14.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15.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行 16.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星行 17. ☆月相位置及形状18.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19. ☆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20.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1.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2.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3. ☆太阳能的优缺点24.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25. ☆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26.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各层代表太阳活动 27.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28. ☆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29. ☆地球的演化30.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2. ☆地球自转的意义 33. ☆地球公转的意义 34.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35.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36. ☆大气的垂直分层 37. ☆大气的受热过程 38. ☆大气的两个作用 39.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40.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41. ☆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42. ☆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43.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44. ☆我国夏季避暑旅游途径(北上、下海、上山) 45. ☆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6. 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47.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48.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49. ☆风向的判断50.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51.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5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53. ☆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54.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55.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56.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57. ☆信风带移动与季风58.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A →N 名称、成因、分布及特征 59. ☆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60. ☆气候特征的描述 61.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62. ☆天气特征描述 63. ☆冷锋与暖锋对比64.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65. ☆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66. ☆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67. ☆锋面气旋68.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69.☆影响降水的因素70.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71.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7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73.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74. ☆水循环的意义75.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76. ☆河流的补给类型 77. ☆河流的水文特征78. ☆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79. ☆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80. ☆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81.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82. ☆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83. ☆湖泊水文特征 84. ☆咸水湖的成因85.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86.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87.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88. ☆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9. ☆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90.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91. ☆海浪(波浪)的类型 92. ☆潮汐93. ☆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94. ☆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95.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96.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特性 97.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8. ☆海洋渔场条件分析99.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00. ☆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10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02. ☆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103.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04.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105. ☆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106. ☆火山地貌107.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08. ☆矿物富集的原因 109. ☆外力作用110. ☆常见的风化作用 111. ☆常见的风化地貌112.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13.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14. ☆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115. ☆河流侵蚀地貌116. ☆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117. ☆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118. ☆喀斯特地貌 119. ☆风沙(风成)地貌120. ☆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121. ☆风沙活动的危害 122.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123. ☆地貌与方向 124. ☆冰川地貌 125. ☆海岸地貌126. ☆海岸线后退原因127. ☆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128.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129.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30.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31.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32. ☆湖泊按成因分类 133. ☆岛屿按成因分类 134.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35. ☆植被特征描述136.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137. ☆土壤及土壤剖面138. ☆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39. ☆土壤肥力分析140.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141. ☆土壤的保护14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43. ☆陆地自然带概念144.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45.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146.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47. ☆地方性分异规律 148. ☆气象灾害 149. ☆洪涝灾害类型 150. ☆地质灾害类型 151. ☆海洋灾害类型 152. ☆台风 153. ☆寒潮 154. ☆干旱灾害155. ☆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156.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157. ☆地震158. ☆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159.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160. ☆防灾减灾16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62.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163. ☆人口分析要素16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65.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66.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16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68.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169.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170.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71. ☆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172.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173.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74.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75.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76.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177.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78. ☆中心商务区特征 179. ☆城镇化标志180.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181. ☆逆城市化问题:182.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8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84.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生态城市建设) 185.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86.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87.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88.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89.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190.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191. ☆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192.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93.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94.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195. ☆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196. ☆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197.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198.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199.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00.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0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202.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03.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204. ☆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05.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06.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207. ☆交通布局特征描述 208.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209. ☆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210.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1. ☆环境问题的表现212.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14.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5.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216.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217.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18. ☆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219. ☆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220.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221.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222.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23. ☆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224.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225. ☆水土流失的原因 226. ☆水土流失的危害 227.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28. ☆资源枯竭型城市 229. ☆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230.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232. ☆城市的辐射功能233. ☆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234.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235. ☆产业结构的描述236.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237.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238.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 239. ☆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240. ☆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241.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242. ☆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243.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244. ☆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245. ☆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246. ☆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247.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48. ☆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249. ☆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50. ☆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251.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252.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253. ☆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254. ☆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55.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256.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257.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258.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259.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60.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61. ☆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262.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263.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264.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265.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266.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267.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68.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269. ☆资源安全问题270.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71.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272.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273.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274.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275. ☆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276. ☆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277. ☆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意义278.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279. ☆环境安全问题280.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81. ☆保障环境安全的措施 282.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283. ☆跨国污染物问题的应对措施 284.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措施 285.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分类286.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 287.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88.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289.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9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265--☆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本文总结了高中地理课程中涉及的自然资源的重要知识点。

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并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或能量。

- 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 可再生资源指能够自然恢复或人工再生的资源,如水、风能等。

- 不可再生资源指存在数量有限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土地资源-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农田、城市建设用地、森林等。

-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

-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生产、建设用地、保护用地等。

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

-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生产等。

能源资源- 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能源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储存在地壳内的矿物质和岩石,具有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铁矿石、铜矿石等)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灰石等)。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生物体及其遗传信息、基因资源等。

- 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任务。

- 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 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上是高中地理自然资源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位置: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与地球位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是宇宙中唯一被人类独占的星球。

地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地壳是地幔外层的一层薄壳,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3. 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4.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凹凸的程度。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5.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高中地理中研究的人口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包括首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等方式,通讯包括电话、邮件、互联网等。

3.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学习的范围包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学科,其中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自然存在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条件,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1.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温度、气压和风等自然元素,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气层的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三部分。

对流层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地带,其中含有大气氧气的数量足以支撑生命,但是由于人类的发展以及各种污染因素的影响,臭氧层逐渐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2. 水环境水环境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

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消耗速度快速增长,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供给。

水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工业、农业和人类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地区的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土壤环境土壤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土壤层,包括肥沃土壤和贫瘠土壤等。

土壤是大自然中供给人类农业生产和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但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会导致土地的减少、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4. 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所有生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组成。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命链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人类的活动已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人类的活动也正在威胁着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建立生态文明,成为了新时期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推进环保行动,共同维护地球家园的美好环境。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选修⑥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高中地理选修6 第1页(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2.4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答题模板(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包括宇宙环境、地球运动、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

(一)影响温度的因素(11个)1.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温度越高;2.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经常用于谷地);3.山脉阻挡:冬季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4.洋流:暖流増温,寒流减温;5.锋面:冷锋后最冷,暖锋后最暖;6.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含水越多,温差越小)7.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8.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温度更高;9.海陆风:冬季海风増强海洋性,増温(如盛行西风);10.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11.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増温,也可以降温,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増温(导致雪崩)(二)影响降水或水分的因素(12个)1.风:吹海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吹陆风少;2.雨:如信风、西北季风;3.气压: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4.洋流:暖流増湿,寒流减湿;5.锋面:冷锋峰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6.下垫面:湖泊降水>森林>荒地,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7.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8.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9.谷地上升与下沉气流:下沉増加蒸发,降低湿度;上升气流遇冷凝结多降水10.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中国少雨旱灾,拉尼娜洪灾11.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12.下渗(土质疏松、西北沙土、西南喀斯特地貌易下渗,东北青藏冻土、城市地面硬化不易下渗)(三)影响气候的因素(4个)1.纬度:决定太阳辐射强度,影响温度和季节变化;2.气压与风带:控制降水分布及气候类型,如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降雨,高压系统则常伴晴热干燥天气;3.洋流:调节沿岸气温湿度,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4.地形:改变风向、风速,影响气温、降水分布,如山脉阻挡或抬升气流导致降雨差异,海拔高度直接影响气温。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讲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讲解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考点解读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3.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5.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6.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知识清单1.自然资源按照能否再生分为______和______。

2.主要的资源问题:_____短缺,_____日益减少,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3.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___有限、地区_____,人为原因:不合理开发与管理、总需求量增长快;解决对策_____。

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______、时间分配不均,人为原因:____________,水污染和浪费;解决对策:_______、治理污染、_______。

4.土地退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污染;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农牧业措施。

耕地的利用和保护:确保耕地总量____、提高土地____、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开发和整治土地。

5.煤炭、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主要措施:____、环保进行、保护土地、_____。

6.森林的生态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_,防风固沙;过滤尘埃,吸收噪声;释放氧气,______;提供旅游休闲场所。

7.草场退化的原因是由于_____,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草场退化。

带来的危害:_____、盐渍化、物种灭绝等。

保护草地的措施:只有大力_______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具体做法有实行_____制度,建立饲草料基地,变游牧方式为牲畜_____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8.湿地的功能:提供____,保护_____;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_____;_______;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生产出大量的鱼虾等农副产品。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主要考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主要考点

高中地理一自然地理主要考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一银河系〔河外星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间隔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一晨昏线〔圈〕一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一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一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1.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过程。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硅、镁和氧等元素组成的岩石构成。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也是人类居住的区域。

大气圈和水圈则环绕在地球表面,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解释: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周期为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这两种运动方式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日夜交替、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

3.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解释:当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的朝向太阳或背对太阳,形成白天和夜晚。

由于地球的自转是连续的,因此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也是连续的。

这个现象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地球上的许多其他生物的活动节律。

4. 四季变化: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

解释: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的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在某一地区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也最高,反之则温度最低。

这种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5. 地貌形成:各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解释: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自然力量,如风、水、冰、重力等。

这些力量通过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塑造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山脉、河流、峡谷、平原和沙漠等。

6.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释:气候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纬度、地形、洋流、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速等。

了解气候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

7. 水循环:水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的过程。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的知识点。

以下是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大气圈1.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氮氧。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

2. 气压和温度的分布: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Pa)来表示。

气温是指大气中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气压和温度的分布是由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引起的,其中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高空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3. 气象要素和气象要素的测量: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

测量气象要素的常用仪器有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计和雨量计等。

4. 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层内的颗粒运动,主要包括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形式。

天气系统是指由气压分布和气压的变化引起的天气现象,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暖锋和冷锋、气旋和反气旋等。

5. 气候和其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平均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数据。

气候的变化是指气候长期平均值和气候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轨道变化、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因素。

二、水圈1.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蒸散、地下水补给等。

2. 水的物理性质和水文要素:水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比热容、凝固点、沸点等。

水文要素包括降水、径流、蒸发、融化等。

3. 湖泊和地下水:湖泊是指地表蓄水的自然或人造水体,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碱湖等。

地下水是指地下储存的水资源,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4. 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地域性差异明显。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行星。

地球上有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并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

2.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是指陆地和海洋的总体形态,而地貌是指地表上的微观形态。

地球的地形地貌因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地表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海底地形有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山等。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经过长期观测所得的大气现象的一般情况。

气候除了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类型有暖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球上的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特性和利用情况。

地球的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沉积物、湖泊类型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地球上的水文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料和能源。

5. 地球的生物地球的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称。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并且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能够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开发、转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和开发生物资源等。

3. 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高中地理知识点之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环境中不需要人工加工就可以供人们利用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空间等资源的总称。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涵盖了水、土地、森林、石油、金属矿产、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海洋等各种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

1. 水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是人类社会进行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和生活用水的不可替代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却极为不平衡,世界上许多地区因水源短缺而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此外,水资源还受到污染、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影响,因此保护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

2. 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

由于人类的活动,土地资源又受到了浪费、破坏和土地变质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保护土壤资源和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紧迫任务。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矿产资源具有高度的非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获取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保护矿产资源,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4.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人与自然之间最重要的联系之一。

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还有着重要的社会、生态与文化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森林资源越来越容易被破坏,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推进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是地球和人类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 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

它们既是能源的源泉,又是各种化学基础原料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其开采和利用往往会带来大面积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环境风险,并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在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中,我们将探讨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一、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形的椭球体,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形,而是稍微扁平的。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1. 自转:地球在自己轴线上的旋转运动,每天完成一次自转,使得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需要大约365.25天,形成了年份的概念。

二、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地球表面存在多种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经纬度、海洋暖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2. 植被:不同气候条件下,地球表面的植被分布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地区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温带地区多为落叶阔叶林,寒带地区以苔原和冻土为主。

3. 地形:地球表面存在着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各种地形类型。

这些地形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分布,还对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河流与湖泊:地球表面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水源和运输通道。

大型河流包括长江、亚马逊河、尼罗河等,大型湖泊有五大湖等。

三、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 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虽然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一些地区存在着缺水问题。

人类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矿产资源:地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

人类应当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

3.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减少污染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与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6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一、自然资源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二、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备战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一)分析思路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高中地理知识点:陆地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陆地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陆地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陆地自然资源特点数量──有限性,开发潜力──无限性,分布──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地质规律),自然资源组合──整体性。

3.陆地自然资源类型及分布陆地自然资源按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按照自我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人均资源少,质量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尖锐,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生态农业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体系。

典型例题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增高。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和相对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等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4章)高中地理必修二是研究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基础课程。

本文将对第1-4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规律。

第1章区域自然环境1.1 区域自然环境的概念和属性区域自然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过程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过程包括阳光辐射、大气环流、水文循环和生物地理过程等。

1.2 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区域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的原因有地质构造、气候变迁、水文过程等。

地质构造导致地貌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气候变迁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水文过程包括河流水系的形成和水体的运动等。

1.3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特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和西北高原地区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如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湿润气候和发达的河流水系,而西北高原地区则是干旱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1.4 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的分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地方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式,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

第2章资源与环境2.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2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水文过程等影响。

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有关,水资源的分布与气候条件和水文循环有关,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2.3 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提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

掌握高中地理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还能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对高中地理的全部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了解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

-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产生影响。

2. 地球的运动- 自转: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

- 公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的作用。

-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6. 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受力分析和风向判断。

7.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风向和气候特点。

8. 气候- 气候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9. 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和天气变化。

- 气旋和反气旋: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特点和天气状况。

10. 水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岩石转化示意图)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分

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
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
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淡水注入:近岸(河口)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2、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1.波浪:风浪、海啸等 2.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3.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3、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1)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1)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3)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形成过程: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3)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2、陆地自然资
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3、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不可再生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 大陆架:油、气等;滨海带:砂矿;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 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

目前工程投
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

其开发对科
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
风险大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
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

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
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
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自然带、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