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钟繇的老师,更是由隶入楷的书法大师!
为什么说钟繇是“楷书之祖”
为什么说钟繇是“楷书之祖”钟繇,字咸阳,晋代许昌人。
他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让他被誉为“楷书之祖”,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是中古时期书法发展的开创者,在当时的书法界占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探讨钟繇为什么被称为“楷书之祖”,并分析他的书法成就。
一、钟繇的生平钟繇出生于晋代的许昌,自幼喜爱书法,勤奋学习书法,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书法家。
其书法成就获得了当时皇帝和文化名流的赞誉。
他曾经写过很多碑刻,其中一些在后世保存至今,包括辽阳北楼碑、波斯城府千秋碑等等,这些碑刻上的书法风格严谨厚重,线条流畅优美,展现了钟繇高超的书法技艺。
据史书记载,钟繇是晋代一位著名的官僚,他曾在朝廷中任职,并多次担任过辅佐皇帝的重要职位。
他生前写下的书法作品数量巨大,其中以楷书最为突出。
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清秀凝练,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很多后人学习楷书,奠定了中古中国楷书书法的基础。
二、钟繇的书法创新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不仅在于他的书法风格严谨,线条流畅,华美而不粘腻,更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书法观念,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观念包括:1. 注重横平竖直钟繇强调书写字迹要条理清晰,注重横平竖直,笔画排列整齐,不偏不倚。
他要求字形要端正,尤其是四横要平,四竖要直,防止字形变形,这些观念成为了楷书书法的基础。
2. 讲究笔画结构钟繇的书法,讲究笔画的结构,注重笔画的连续性和和谐美。
他关注笔画的始末,重视笔画的轻重,要求刚柔韵味相互交融,跳脱刚柔分别的状态。
这种写法,不仅能让字体显得规范美观,还能更好地传达字义和墨韵。
3. 精益求精钟繇在写字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他从字体结构和笔画规范等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字体更加工整美观。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书法家的实践。
三、钟繇对中古楷书的影响钟繇被尊称为楷书之祖,不仅因为他的书法在当时代表着最高水平,更因为他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书法家,他们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卓越传承者。
一、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天才”,他的作品以雄浑秀丽、气势磅礴而闻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兼收并蓄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精髓,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二、颜真卿(709年-784年)颜真卿是唐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以“颜体”书法著称。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端庄大气,充满力量感和韵律美,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三、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以楷书为主要流派。
柳公权的楷书书风简练、秀丽,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四、米芾(1051年-1107年)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他以草书著称。
米芾的草书富有个人特色,线条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草书给人以奔放豪迈、自由奔放的感觉,成为后世草书的楷模。
五、赵孟頫(1254年-1322年)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行、草两种字体。
赵孟頫的行书作品书风豪放、秀丽,草书作品则充满激情和张力。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六、文征明(1470年-1559年)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隶书著称。
他的隶书作品刚劲有力、端庄典雅,给人以肃穆的感觉。
文征明的作品被后人称为“金石之宗”。
七、唐寅(1470年-1524年)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为主要流派。
唐寅的行书力度雄浑、笔势遒劲,草书则潇洒豪放。
他的作品充满个人风格,受到后世书法家的广泛影响。
八、文徵明(1590年-1645年)文徵明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书法家,他以“文体”书法著称。
文征明小楷研究
文徵明小楷1小楷《醉翁亭记帖》,纸本轴,纵53.5厘米,横2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谪于安徽滁州期间,修建醉翁亭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书家多有发挥题写。
這幅《醉翁亭记帖》是文征明八十二岁时(一五五一)书写,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鉤。
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記”的原由。
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征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2《小楷离骚经九歌卷》(局部)纸本纵23.0厘米横263.0厘米小楷前后赤壁赋86高龄3《小楷归去来兮辞》4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每页8行,正文每行18字。
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首页为工笔水墨老子像,题蝇头小楷一行:“长洲文徵明写像。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凡37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十二日,时年68岁。
《老子列传》凡34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月十九日,时年69岁。
均钤“徵”、“明”朱文连珠小印。
5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纸本,纵25.5厘米横9.8厘米6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落花诗册》生成于公元十五世纪末,起因是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因老年丧子赋得《落花诗》十首以寄托哀思,吴中士人皆有唱和。
一时吟咏落花,数量之多,非他人可比,令吴门诗坛热闹非常,引入瞩目。
沈周、唐寅等人皆有落花诗册书法传世,此为文徵明小楷抄录的《落花诗册》。
此册笔力劲健挺拔,瘦劲精匀,流露出“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的欧阳询书意,堪称精品。
7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各纵23.2、横28.4厘米。
故宫博物院这件草堂十志,字迹清秀、婀娜多姿,亦是其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
此件册页纵二十三点二厘米,横二十八点四厘米,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考从小楷书法产生到臻于完善,在历史上形成了几个发展高峰.魏晋时期由钟繇和王羲之等书家推动形成的魏晋初创高峰,将小楷书法正式引入书法艺术的大家庭中,并且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隋唐时期有大唐众书家和抄经高手形成的唐代成熟高峰,在这一时期中,小楷书法与楷书的成熟同时完成,达到了"法"的完备;元代赵孟糖等书家形成的元代中兴高峰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书家形成的明代复兴,承传高峰,在这两个时期,小楷书法已经很难再像魏晋,隋唐时期那样辉煌和壮美,但是,小楷艺术自身的魅力和审美意味依然吸引着大批书家拼其全力,奋斗终生去开拓小楷书法艺术的新境界.这些小楷书法发展高峰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小楷书法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书体的发展,承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和民族艺术灵魂的血脉.有明一代是书家辈出的时代,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唐寅,仇英,董其昌,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等等都是大书家.在书法史上都闪着耀眼的光辉.在小楷的技艺上,这些书家大都有着不俗的建树,当然明代小楷书法执牛耳者首推文徵明.正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言:"明楷以文衡山第一."的确,文徵明的小楷成就直接延续了元代赵孟颊小楷高峰的成就和影响,亦发扬了魏晋,隋唐小楷的古朴天真和谨严法度.在文徵明以后的时代,文徵明的小楷书风和书家风范一直影响着无数的后学,直至现在和将来.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正德末以岁贡生诣都,授翰林院待诏,故又称"文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堪称我国古代书坛画界的老寿星,德高望重,影响颇大.应该说是勤奋最终成就了文徵明的书法艺术.文徵明的勤奋是有据可查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出版)和周道振先生编着的《文徵明书画简表》两本书收录文徵明传世书画作品有千余件之多.这个数量在我国古代书画家存世作品中实属罕见.而且,其涉猎书画的门类相当广泛,绘画中的山水,花鸟,工笔与小写意,水墨和重彩;书法中的行书,草书,楷书无所不精,尤其是小楷书法更是不与凡同,九十岁的老人依然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确让人景仰.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待诏以小楷名海内."此评价文徵明当之无愧.从前人着录和现存的作品来看,文徵明一生的小楷书法学习和创作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五十岁以前广博学习的时期,五十至六十岁融会贯通的时期,六十岁以后成熟和发展的高峰期.文徵明传世小楷书法作品年代分布表①、3岁以前31—4岁41—5岁51—6岁61—7岁71—8岁81—9岁总计作品191536494352205数量文徵明小时候学习特别刻苦.据《明史》本传记载,在"郡学"念书时,同学们多背着老师玩乐,他却埋头临写《千字文》,每日多达十本之多.②、稍长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李应祯乃当时名士,对书学颇有研究,造诣很深,文徵明的书法最得力于李氏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和严格要求.据文徵明自己说,一次李氏见他写字带有苏东坡的笔意,便大声斥责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118?之,只是他人书耳!"③、另有一次李氏对文徵明说:"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起及目力壮之时为之."后文徵明在一题跋中记起此事说:"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小大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见《文待诏题跋?跋李少卿帖》)可见,李应祯的指导对文徵明书法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徵明早年楷书习字是很宽泛的,除临摹智永外,对唐代欧阳询的楷书用功很深,同时受李应祯的影响宋元的笔法学习也很多.在他五十岁以前写的楷书里,主要是受欧阳询和赵孟烦的影响,字里行间偶或有颜真卿和倪瓒的面貌.④、从所见文徵明早年传世作品看,欧的面貌在这一时期是比较多的.这一时期的小楷,起笔露锋,结字略呈扁势,严整规范,但是风格不统一,显得不够灵活.梁嵫说:"⑤、文衡山小楷初学欧,力趋劲健,而板滞之气未能尽脱."可见,文徵明早年的小楷书法尚未确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未形成臻善的个人书法风格.但其书法的定位是非常鲜明的,尽量不受时人的影响,学习历代优秀的法帖,走的完全是赵孟的学书之路,这于他崇拜赵孟烦的书艺有直接关系.⑥、下面这些小楷书法就是文徵明二十岁至五十岁时的作品.书《落花诗》清张培敦补,跋倪瓒《江南春》,跋张灵画《落花诗》,《落花诗》与画合卷,《甲子杂稿》,跋《江山初霁图》,书杜启撰《重修姑苏志后序》,跋《烟江叠嶂图》,跋《苏轼五帖?苏过一帖》,《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志铭》,题王羲之《七月帖》,跋钱良佑书吴仲仁《春游图》,跋欧阳修《付书局帖》,《铁崖诸公花游倡和诗》,《圣主得贤臣颂》,跋《落木寒泉图》,《落花诗》并图,跋《湘君湘夫人图》,跋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书唐人绝诗扇面》②文徵明五十岁以后官翰林院待诏时,为适应职务上的要求,写比较工整的字.丰坊说他"书写亦是一种修持——兼说文徵明小楷书法孙稼阜任何一门技艺,达到极致时,都通于“道”,道是指一种普遍的规律,是可打破门类区别而对话的“语言”,所谓万事“理通”。
中国人名怎么读[1]
中国人名怎么读?一、钟繇的繇怎么读?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
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钟会之父。
东汉末,为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曹丕代汉后,任廷尉。
明帝即位,迁太傅。
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此人,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应该知道此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
比出,已远。
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
’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
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
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
”晋文帝,即司马昭。
晋宣帝,即司马懿。
又:“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
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
’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钟毓,钟会之兄。
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
玄伯,即陈泰。
元夏,武周之子武陔。
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
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历代隶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隶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隶书名家及其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历代隶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
1. 王羲之(303-361),王羲之是中国隶书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洛神赋》等,被誉为“书圣”。
2. 颜真卿(709-785),颜真卿是唐代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颜氏家庙碑》和《祭侄文稿》等,以其刚劲有力的笔法而著称。
3. 欧阳询(557-641),欧阳询是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和《尊经堂帖》等,以其遒劲有力的笔法和端庄秀丽的风格而闻名。
4. 李邕(678-747),李邕是唐代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骆宾王碑》和《颜真卿碑》等,以其刚劲有力、刚柔相济的笔法而著称。
5. 唐寅(1470-1524),明代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唐文宗碑》和《唐寅帖》等,以其丰富多变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以上是一些历代隶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他们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汉代书法家钟繇:中国书法由汉隶向楷书转换的关键人物
汉代书法家钟繇:中国书法由汉隶向楷书转换的关键人物
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卒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元年,享年80岁。
汉献帝时举孝廉,曾担任侍中、尚书仆射,后被封为东亭武侯。
入魏后进为太傅。
钟繇是中国书法由汉隶向楷书转换的关键时期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称为楷书的鼻祖。
他不但精于隶书、楷书、行书诸体,而且于书法理论亦颇有建树。
因此,后人将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书迹流传至今号称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为:《宣示表》、《贺捷表》(亦称《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和《荐季直表》;“六帖”为《墓田丙舍》(简称《丙舍帖》)、《雪寒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长风帖》;“三碑”为《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
这些均为刻本,而且真假与否不甚可靠。
事实上,三碑均无明确署款,唯有宋人张稚圭在石刻题记中说《乙瑛碑》是“后汉钟太尉书”。
但是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推算下来,钟繇那时年方3岁,肯定绝无书写此碑的可能。
其它二碑亦皆系牵强附会之说,并无确凿证据。
而“六帖”之中,除《还示帖》、《丙舍帖》二者书体相近,其余四帖均属辗转临摹之作,面目全非,有人认为是王羲之父子临本,亦未可知。
《丙舍帖》、《还示帖》二帖用笔古雅简静,闲逸萧散,字体疏朗,是楷书之上品。
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反楷法而行之古拙而更有趣味
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反楷法而行之古拙而更有趣味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呢?钟繇的是开楷书之鼻祖,所以在历史上钟繇的小楷是历代书法家学习的范本,古拙而有意味。
那么,通过本文让我们一起看看钟繇小楷特点有哪些。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
而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通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
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
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作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四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字却写得偏长。
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此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原因。
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
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绝非易事。
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悦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中国人名怎么读
中国人名怎么读?一、钟繇的繇怎么读?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
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钟会之父。
东汉末,为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曹丕代汉后,任廷尉。
明帝即位,迁太傅。
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此人,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都应该知道此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
比出,已远。
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
‟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南朝•梁•刘孝标注:“二陈,骞与泰也。
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
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
”晋文帝,即司马昭。
晋宣帝,即司马懿。
又:“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
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
‟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钟毓,钟会之兄。
景王,司马懿长子司马师。
玄伯,即陈泰。
元夏,武周之子武陔。
东晋亡后即为宋,根据《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上述两则逸事,钟繇之繇无疑当读yáo。
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晋•钟繇,字元常。
繇音遥,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简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年少的时候,曾经随卫铄学过书法。当
时卫铄的书法很受名家推崇,名气很大。太常王策有一个儿子叫
王羲之,已经7 岁了,十分喜好书法,他就找到卫铄,要她教自
己的儿子学习书法。卫铄见到王羲之聪明好学,而且悟性很高,就
一口答应了。王羲之练字的劲头很大,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
她师承的却是钟繇的笔法。据《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
传之崔瑗以及他的女儿蔡文姬,蔡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
人。相传楷书创始于汉代,到了钟繇手里,书写法度已臻完备,为楷
书之祖,卫铄则继承了钟繇书法的精妙。钟繇看到卫铄的书法以
后,十分赞赏,说她的书法是“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
之的父亲说:“这孩子一定是发现过研究过笔诀,我近来觉察到他
的书法已经开始老练起来。”她断定,王羲之一定是在她面前保守
秘密,把那本前代的《笔论》的书名隐瞒了。王羲之的父亲回去
一问,果然是王羲之看了《笔论》,并且在不断学习,可见卫铄对
书法的技巧和理论是十分熟悉的。尽管王羲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法造诣超过了卫铄,然而从他的书风中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卫
卫铄的儿子李允,在他母亲的教导下,后来也成了书法家。大
概是由于长年练习书法,修身养性,卫铄很长寿。
铄风格的痕迹来。
卫铄不仅书法名冠一时,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独到见解。她的
著作有《笔阵图》一卷传于后世(艺文志》中所著录)。该为《宋史
书是论述写字笔法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了七种
笔划的方法。在《笔阵图》里,她首先提出“多力丰筋”说,这是一
个重要的见解。她说“:善笔力者写出的字多骨,不善笔力者写出的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
钟繇——隶书楷变的关键人物学习、研究一个时期的书法风格,把握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的剖析是相对关键且有判断依据的。
下面以钟繇书典范作品为重点,《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帖是出隶入楷过程中最突出的作品。
提取其中的例字,采用图文对比,整理归纳的方式,来举例说明隶书楷变的具体表现。
字势钟繇在隶书向偕书的变革过程中,推陈出新,创出钟体楷书。
《贺捷表》和《荐季直表》两帖中的字体基本呈扁平,字势多为横向,主笔相对较夸张,提炼精简了一部分笔画,巧妙布置空间,但结体上未完全脱开隶书笔意,于是呈现出这个时期独有的小楷书法艺术风格。
1.横势锺书楷体由隶书而来,文字发展史上一种书体转变成另一种书体,原有书体的基本特征都不会马上被新书体完全覆盖,所以其结体还遗留着明显的隶书结体,即横势。
主要表现为横向的长笔画开张,纵向的笔画相对较短。
所以即使没有横向的长笔画的文字,也会主观的通过结构的拉伸,夸张处理成横阔的形态,使文字的姿态显横势。
如“豫”、“欣”、“路”、“克”等字。
横张的字势放在现在来审视,虽不及后世唐楷那般规矩平正,却有着另一种极尽自然的书写状态,呈现出左右欹侧的姿势。
查阅魏晋简牍、文书残纸上也经常有这类写法,这应该是楷书形成之初还没有完全脱离隶书字态的原因。
2.上松下紧,重心下移锺书的结构与唐楷不同,上松下紧,重心偏下。
这个特征在《荐季直表》中尤为明显。
“守”字宝盖头比例偏大,点画较重。
寸字缩小藏在部首里面;还有“荒”、“县”、“得”等字,上半部分结体疏朗,下半部分比较短促,紧凑,重心往下半部分偏移。
这种结构相比唐楷的法度严谨端庄,更突出了性情稚拙。
3.部分笔画简化小字难在阔绰而有余,钟繇有意在书写过程中简化省略部分笔画,使字内部的笔画空间有大小变化显得意趣横生。
点画连带,先后呼应,行书笔意初步形成。
4.结构穿插位移结字打破了左右高低结构的平均呆板,方正中又存有错落,夸张对比效果,重新解读结构趋势。
圣字左边耳字宽博为主笔,王字偏右托口字。
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论我国书法的影响力,莫过于王羲之的书法。
他的书法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那么,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
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
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
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时习字,父亲潜于背后,猛抽他的笔,竟然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气。
”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习后,能写极小的楷书。
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混杂,分外谐调,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怀之风尚。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
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人物生平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
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
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书法更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几千年来,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无数优秀书法作品把我国历史天空装点得绚烂辉煌!80后励志网整理了几个关于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励志小故事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一、【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
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
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
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
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
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
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
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
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
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
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
”(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二、【张芝练字不择纸笔】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
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_写作技巧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王羲之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王羲之 - 简介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
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
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书谱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ng)寻诸(zh)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xí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í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注释】钟:钟繇。
顷(qng):近来,刚才。
云没:原文中没有写成云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样消失了。
云,也不作说话讲,语义不通。
新华字典中对“云”的解释: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所以,此处的“云”可理解为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
抗行(xíng):并行。
雁行(xíng):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
这里“行”是动词,不应读作háng。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耽:沉溺,入迷。
谢:逊,不如。
迈:超过。
果:动词,实现。
摭(zhí):拾取,摘取。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dài)古,古质而今妍。
书法家颜真卿故事
书法家颜真卿故事书法家颜真卿故事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对我国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关于颜真卿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
颜真卿的生平故事黄泥习字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
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
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一、《宣示表》《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注: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大字始祖”陶弘景
“大字始祖”陶弘景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8年第10期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曾经为官,后辞官归隐坚决不再出仕。
精通医药、炼丹,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他的书法。
自幼习书有成陶弘景一生才学不凡,是当时有名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都很喜欢写作,所以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这也练就了他的一手好书法。
据史书记载,他年仅四五岁就喜欢写文章,“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所谓“荻”是一种草,小小年纪就用草当做毛笔来练字,可见他对书法的兴趣。
师从书法大家据说,陶弘景在书法方面,以钟繇和王羲之为师,还常常与梁武帝萧衍书信交流讨论他们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自不必多说,书圣之名足以证明他的书法造诣。
而钟繇与他齐名,据说是楷书的创始人,王羲之也曾经学习过他的书法。
陶弘景擅长草、隶、行书,由此可知他从这两位书法大师那里受益匪浅。
而后世对他书法的评价也极高,认为是体势开张,疏密有致,已经自成一家。
《瘗鹤铭》后世流传陶弘景的书法作品传世至今的有《屈画贴》、《瘗鹤铭》等。
其中后者是中国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瘗”是埋葬的意思,因此就是他埋葬了自己家养的一只鹤然后为其写的铭文。
这篇书法作品共86个字,开创了大字大书的先河,字体浑厚古朴,虽是楷书,又带着隶书和行书的意趣,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对其极为推崇,作诗盛誉《瘗鹤铭》为“大字之祖”。
据说这一铭文所刻的摩崖,曾经遭到雷击,碎成五块而掉到江里,后来慢慢被捞出,如今已经被合在一起。
■。
把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
把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
推荐文章
以变化为话题作文300字5篇热度:将网页内容转化为PDF的三种方法热度:大气特色的楷书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楷书书法精美作品图片欣赏热度:化为泡影的造句例句热度:
字体都是会变化的,那么关于隶书转化为楷书又是谁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书法作品,希望能帮助到你!
把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钟繇(yáo,一作yóu)(151年-230年),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
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
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
以功迁前军师。
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
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
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
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钟繇的老师,更是由隶入楷的书法大师!
提示:点击↑'书画超市'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书画超市采编,转载需授权,否则举报!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是东汉大文豪暨书法大师蔡邕(字伯喈)之女。
自幼熟读经史,通晓音律。
博学有才辩,雅工书道,笔法得其父真传。
初嫁河东郡卫仲道,不幸夫亡无子,只得返至母家。
汉末天下大乱,蔡文姬被匈奴俘虏,后嫁与南匈奴左贤王,居胡中十二载,生二子。
曹操统一北方后,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文姬,并将文姬嫁与同郡董祀。
在曹操的鼓励下,蔡文姬凭仗记忆用真(楷书)、行(行书)书写古籍四百余卷,使古代典籍得以重刊传世。
她擅长诗文,诗风清婉俊丽。
所作《胡笳十八拍》感伤乱离,激昂悲壮。
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评其书法云:“蔡琰《胡笳行》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
”北宋《淳化阁法帖》卷五载有蔡琰草书一帖,二行,十四字。
此十四字为“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祀塞”,气象灵动,骨力洞达,弈弈有神。
庄严之外,有才情潇洒奔逸之致,令人叹为观止。
千古才女蔡文姬的草书《我生帖》' style='max-width: 650px; '
src='/DownloadImg/2015/07/12 10/55951178_3'
action-data='http%3A%2F%%2Fmw690 %2F002pHe5nzy6QeOvLdOj1b%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
real_src='/mw690/002pHe5nzy6QeO vLdOj1b&690' data-w='471'
data-ratio='2.6072186836518045' data-type='jpeg'>蔡琰的书法飘逸自然,为后世所传之.书法得其传授,又传授给钟繇,真草俱佳。
《淳化阁帖》有她的作品。
蔡琰真传弟子钟繇,字元常,三国魏时官至丞相,太傅,世称“钟太傅”。
在书法上兼融各家,尤精楷、隶两种书体,结字严整偏长,点画多奇趣,具有其师蔡文姬飘逸之气象,是由隶入楷开一代新风的书法大师。
搜:历代|牌匾|书法有法|所谓大师|点将|王羲之|名家100人|黄秋园|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扇面……还可回复任何词查看哦!左下“阅读原文”看往期·右上“分享朋友圈”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