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王弼本)资料
《老子》王弼本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 àn 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 ān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 ěng 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31-3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对照翻译:第31章: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精兵利器,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用它来解决问题。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上,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用的东西,不到迫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他也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
『道德经』王弼(本)繁体 中华书局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爲也。
爲無爲,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 )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经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得老子之~盖经君平指经之流也。
其言仁经~不能真学欤与礼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经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者~盖不学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经末矣。
其于易~多假经老子之旨~而老子无经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可经也。
经呼~其经哉,弼知佳兵者不祥断学之器~至于经经~以经经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人~常善救礼弃物~故无物。
得经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经傅奕能经之经。
然弼经是经曰道德经~弃独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近于古,其文字经多经经~殆有不可经者~令人惜之。
犹欤经经~弼之于老子~经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经之于左氏~范之于穀梁甯~毛经之于经~郭璞之于经雅~完然成一家之~后世经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经经学既写弼经~以经之。
并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经之经。
鄜畤克伏经咸平~经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经经然可经~王弼所注~言经意圣深~得老氏经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经真清经建官~经以刊行~又得晁以道先生所经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宁学既~喜其近古~经藏之~乾道庚寅~分京口~经经板以经~若其字之经经~前人已不写教能经~克焉敢经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事充经江府府授熊克经经从郎学教1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经经经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经~经经之育之~亭之毒之~经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故常无欲~以经其妙~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妙者~微之也。
万物始于微极常有欲~以经其徼。
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可以经其始物之妙。
虚徼徼~经经也。
凡有之经利~必以无经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经。
故常有欲~可以经其经物之也。
《道德经》王弼注解
《道德经》王弼注解王弼(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晁說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
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
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
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跡,斷可見也。
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
賴傅奕能辯之爾。
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
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繕寫弼書,并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老子原文 王弼本
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2.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爲也。
爲無爲,則無不治。
4.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7.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10.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阖,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1.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经》王弼本全文
《道德经》王弼本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全文(王弼本)
道德经据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整理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chěng,读如逞),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王弼注版)
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干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1-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0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照翻译: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译文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甯之于穀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正文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全文(王弼本)
道德经据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整理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chěng,读如逞),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
老子道徳經注(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章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時.則爲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爲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虚.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爲利.必以無爲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衆妙皆從(同)[玄]而出.故曰衆妙之門也.2章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擧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擧之(明)[名]數也.自然已足.爲則敗也.知慧自備.爲則僞也.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3章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爲.唯用是施.貴之何爲.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爲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D25582; 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心懷智而腹懷食.虚有智而實無知也.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虚則志弱也).守其眞也.智者謂知爲也.4章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擧重.不能爲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爲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鋭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汚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眞.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徳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徳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5章天地任自然.無爲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爲.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眞.有恩有爲.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天]地不爲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爲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爲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芻狗也.D15533; 排D15533; 也.籥樂籥也.D15533;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爲.故虚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D15533;籥也.愈爲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慧].事錯其言.[不慧]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D15533;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D15533; 籥有意於爲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6章谷神谷中央無(谷)[者]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物]以此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守靜]不可得[而]名.故謂[之玄牝].(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動).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太]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7章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無私者無爲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8章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治)[此]道也.9章持謂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徳無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鋭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四時更運.功成則移.10章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眞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也.天門謂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唱].因而不爲.言天門開闔能爲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爲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爲.侯王若能守.則萬物[將]自化.不塞其源也.不塞其源.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爲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徳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徳.皆有徳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11章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寡]統衆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爲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爲利.皆頼無以爲用也.12章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爲腹者以物養己.爲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爲目也.13章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寵]辱等.榮患同也.爲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由有其身也.歸之自然也.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詫天下也.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14章無状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爲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爲一也.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状之状無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15章冬之渉川.予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徳之人.其端兆不可觀.(徳)[意]趣不可見.亦猶此也.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物言其難也.除者詳愼也.盈必溢也.蔽覆蓋也.言致虚.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眞正也.動作成長.以虚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虚.動起於靜.故萬物雖竝動作.卒復歸於虚靜.是物之極篤也.各返其所始.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爲物.不偏不彰.無D22792; 昧之状.温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無所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與天合徳.體道大通.則乃至於[窮]極虚無也.窮極虚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無之爲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D22792; 無所投其(齒)[爪]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17章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頼威權也.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夫御大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眞.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濟]也.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18章失無爲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行術用明.以察姦僞.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僞生也.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和.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徳生也.19章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行]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絶.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20章下篇[云].爲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郷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訶]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爲用也.嘆與俗相(返)[反]之遠也.衆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煕煕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擧.如嬰兒之未能孩也.若無所宅.衆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爲無欲.若遺失之也.絶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惡)[美惡].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頽然若此也.無所別析.不可爲(明)[名].耀其光也.分別別析也.情不可覩.無所繋D27831;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無所欲爲.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21章孔空也.惟以空爲徳.然後乃能動作從道.恍惚無形不繋之歎.以無形始物.不繋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不]可得見.以定其眞.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眞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眞其中有信也.至眞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衆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説).[閲]萬物始也.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不自見[則]其明(則)全也).(不自是則其是彰也).(不自伐則其功有也).(不自矜則其徳長也).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徳其本.多則遠其眞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23章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言暴疾美興不長也.從事謂擧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爲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爲爲君.不言爲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眞.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言隨(行)其所[行].故同而應之.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24章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不自見則其明全也].[不自是則其是彰也].[不自伐則其功有也].[不自矜則其徳長也].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余也.本雖美更可D32094;也.本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爲肬贅者也.25章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匹之].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改也.周行無所不至而(免)[不危]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爲天下母也.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繋於大.(大)[夫]有繋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爲之名曰大.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遠極也.周[行]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天地之性人爲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爲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四大道天地王也.凡者有稱有名.則日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爲道.然則(是道)[道是]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故]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内.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處人主之大也.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法]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王]所以爲主.其(一)[主]之者(主)[一]也.26章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鎭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爲輕根.靜必爲躁君也.以重爲本故不離.不以經心也.輕不鎭重也.失本爲喪身也.失君爲失君位也.27章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因物之數.不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D36091; .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爲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爲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也.擧善以(師)[齊]不善.故謂之師矣.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不]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28章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智爲天下之先(也)[者]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式模則也.D10319;差也.不可窮也.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徳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樸眞也.眞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爲之立官長.以善爲師.不善爲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爲心.故無割也.29章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萬物以自然爲性.故可因而不可爲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爲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也.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爲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爲.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30章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爲(始)[治]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爲.故云其事好還也.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吾不以師道爲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後]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爲強也.壯武力暴興.喩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32章道無形不形.常不可名.以無名爲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爲物.以無爲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爲物.D11211; 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爲.不以物累其眞.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眞性無爲.則民不令而自均也.始制謂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始也.川谷之(求)[與]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也].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33章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越智之上也.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改焉.知足[者]自不失故富.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雖死而以爲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34章言道氾濫無所不適.過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爲小.故復可名於大矣.爲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35章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學與餌.應時感悦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悦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娯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36章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爲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衆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脱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37章順自然也.萬物無不由爲以治以成之也.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鎭之無名之樸.不爲主也.無欲競也.38章徳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徳爲名焉.何以得徳.由乎道也.何以盡徳.以無爲用.以無爲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爲心.聖王雖大以虚爲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主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徳之人.唯道是用.不徳其徳.無執無用.故能有徳而無不爲.不求而得.不爲而成.故雖有徳而無徳名也.下徳求而得之.爲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徳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爲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徳爲之而有以爲也.無以爲者無所( D10174; )[偏]也.凡不能無爲而爲之者皆下徳也.仁義禮節是也.正明徳之上下.輒擧下徳以對上徳.至於無以爲極下徳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爲而猶爲之焉.爲之而無以爲.故有爲爲之患矣.本在無爲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僞亦必生.不能不爲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爲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眞)[直]而義理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爲矣.故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徳)[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D11782;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徳]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徳.[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爲載地不能爲覆人不能爲贍萬物]雖貴.以無爲用.不能捨無以爲體也.(不能)捨無以爲體.則失其爲大矣.所謂失道自後徳也.以無爲用.[則](徳)[得]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者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爲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内.爲之猶僞.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心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則下徳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爲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徳)[得]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D32094; .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者則無爲而泰.守其素樸則不順典制.(聽)[耽]彼所獲.棄此所守.[故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爲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物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名)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鎭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徳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正.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尚]焉.義(其)[則]競焉.禮(其)[則]爭焉.故仁徳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擧其末.則形名倶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爲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爲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患憂.功在爲之.豈足處也.39章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爲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爲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れ.清不能爲清.盈不能爲盈..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爲本.高乃以下爲基.故致數輿乃無也.玉石D21070;D21070; 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40章高以下爲基.貴以賤爲本.有以無爲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柔弱同通.不可窮極.天下之物皆以有爲生.有之所始以無爲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41章有志也.建猶立也.光而不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王弼注版)
子道德经王弼注晁说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
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
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
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
赖傅奕能辩之尔。
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
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干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
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五种版本
道德经第一章(河上本):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傅奕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竹简本):无第二章(河上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王弼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傅奕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夫唯不处,是以不去。
(帛书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竹简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王弼本
《道德经》王弼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此《道德经》⽂本,以通⾏的王弼本为底本,对极少量确定为误之字句,主要根据郭店⽵简本、北⼤汉简以及参考帛书本等其他版本⽽加以修改,并且做了重点注⾳。
感悟《道德经》些许年,吾见其多有通假字,偕⾳字,多⾳字,为便学者感悟,避免误读其⾳⽽错解其意,故整理⼀⼆,包含常误解的字⾳以及全⽂释义,特作分享,望与修⾏者⼀起温习古⼈之智慧,感悟天地之⼤道!通篇记忆,顺其⾃然,熟能⽣巧,可达到趋吉避凶。
回想第⼀次感悟道德经还是很多年前,随着体悟的深⼊,汲取古⼈的智慧和能量,⽇益精进只为达到洁净精微的境界。
也希望所有修⾏者有朝⼀⽇,可以做到⽼⼦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篇五千⾔,深奥⼜充满智慧!吾愿穷其⼀⽣尽其⼀世所终。
(如有误字,望乞海涵)第⼀章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weí)之事,⾏不⾔之教;万物作(zuò)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据中华国学文库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整理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chěng,读如逞),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mián)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棁(zhuō)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同咳,小孩的笑。
儽(lěi)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zhòng)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lè)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yuè)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下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xiē),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数舆(yú)无舆。
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不闚(kuī)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xì)歙,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