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学生的课堂话语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调控学生的课堂话语权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充满生命气息和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话语权,使自己的提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关键在于教师的智慧引领。

一个教师走进课堂应该眼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脑中有课标。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灵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话语权的原动力,就必须使提问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记得给八年级(7)班的学生上公开课《甜甜的泥土》一文,至今记忆犹新。课文的大致情节主要是一个离异的母亲,在儿子小亮八岁生日那天,给他送奶糖的故事。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是“思维体操——说句心里话”,题目是妈妈把奶糖送给了小亮,可惜啊,虽近在咫尺,母子却相见无期,小亮是多么渴望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啊!假如你是小亮,当你跪在甜甜的泥土边上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你想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这个环节学生反馈时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积极踊跃,精彩纷呈外,有部分学生还动情地哭了。一个叫朱赛的学生在日记里写道:“轮到我发言时,我酝酿好情绪,准备发言,讲到一半时,不知怎的,鼻子一酸,禁不住泪流满面。顿时发不出声来。语文老师帮我读完了信——妈妈,谢谢你送的奶糖,真甜!你不在的日子,我非

常想念你。你别担心,虽然你不在身边,但我会照顾好我自己,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听得老师和同学有点欲哭无泪,下课了我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些!”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优秀的语文课,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

作为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要想激起学生的源源不断的话语权,除了提问时把握好学生的情感脉搏外,还应注重学生话语权、思维空间的多样性。

歌德说:“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需要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精神去关照和欣赏。”前几天上评优课《答应过眼睛》,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了一个年轻父亲为失明儿子引路,穿马路,进游乐场的故事。课堂上通过具体的讲故事、绘人物、探主旨环节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话语权的空间。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文末提到——他好想过一天不是盲童的生活,在梦里他答应过自己的眼睛。他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展开想象)

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学生说:“他梦见自己进了游乐场,和其他小伙伴们做游戏”;有的说:“他梦见自己看到了春天,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有的说:“他梦见了自己和其他正常人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有人说:“他梦见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在庭院里一起看月亮”……

特别是提到赏月的同学,想象力特别丰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代表了纯洁美好,就像文中盲童坚强、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把握学生的情感命脉和思维空间的多样性,必然使语文课熠熠生辉、魅力非凡!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三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