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案的启示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①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
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其母行资本几倍的资金做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
本来巴林银行后线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报警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②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从巴林银行事件来看,即使是里森用开立虚假户头进行衍生工具交易,以造成代客买卖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应该从或有资产的不正常增加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核实客户的身份、财力等。
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在制定有关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内控制度时,应该考虑自身从事该类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别、交易数量等。
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包括:交易的目标价、交易流程、坐盘限额、权责划分、预立止蚀点、报告制度等。
③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
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RogueTrader》(巴林银行倒闭案)观后感
《RogueTrader》(巴林银行倒闭案)观后感《Rogue Trader》观后感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出身寒徽的年轻人,凭个人努力、自信及野心的年轻人,在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巴林银行备受雇用并飞黄腾达,但他冒险求胜的举动让事实亏损累累已达不能自拔的地步,最终这家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毁于这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尼克里森之手。
首先从感情道德上讲,里森是个讨论德与才孰轻孰重的绝佳例子。
才华横溢却投机倒把,无德有才的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
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
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尼克李森就是这样一个无德有才的人。
他做为一个交易经纪人,背叛客户,将客户的资产作为自己的赌注,作为巴林银行的职员,背叛银行背弃的上司们对他的信任,私设帐户谋取利益。
如此看来,真的是他一手造就了巴林银行的悲剧。
其实事情的背后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往往让他们以身试险,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从巴林银行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由鼎盛而转为一发不可收拾。
这其实是跟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关系密不可分。
没有监管从而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惨重教训。
即便不是我们的天才主角无风起浪,巴林银行也自然会同样结果的一天。
所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告诉我们几个教训:第一,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本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
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第三,金融监管的失误 实际上,至2月22日的组合实际损失为612百万美元,小于相应的VaR,即833.07百万美元,而
至2月27日组合的实际损失为1169百万美元,远大于相应的VaR。2月23日,里森离开巴黎,行踪不 明,致使有关巴林的不利消息传开,导致日经指数在3个交易日内大跌1440点,日本国债期货大涨 104点,使巴林亏损进一步加剧。
巴林银行倒闭的可能原因
第一,里森投资策略的失误 无论从边际VaR还是从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之间的负相关考虑,里森的正常对冲策略应该是
持有国债期货和日经指数期货的多头以实现对冲,但令人不解的是,里森却利用债券期货的空头 对冲股票指数期货的多头,而这实际上进一步放大了组合的风险。
第二,风险测量的失误 巴林银行并没有采用VaR测量风险,其实没有对期货组合的风险进行任何测量,在官方报告中
里由森于手这下些有敞一口名头交寸易的员数出额现越了积两越 笔多大,额随差着错行:情一出笔现是不客利户的的波4动20, 口亏镑合损,约数以没额致有也无卖日法出趋用,增个另长人一至收笔入60是填0万1平0英0。 口在合这约种的情卖况出下指,令里误森为被买迫入尝。试里以 森自再营次收作入出来了弥错补误亏的损决。定幸,运用的是,
随着行情不利变化,亏损额已 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 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 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 款。
1994年下半年
尼克·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 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 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 日经指数期货。
1995年2月23日
尼克•里森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因素分析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
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案例十一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案例十一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一、案例内容1995年2月1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到了同一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有着232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员工1 3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许多的英国王室显贵都是他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家银行。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业绩,却于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员——尼克•李森的违规交易。
李森,事发时刚满28岁。
1992年,李森由摩根斯坦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
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李森得到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品交易。
期货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节节上升,以至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品交易管理委员会。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
然而,李森并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帐户大量买进日经股指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
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李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
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但过于自负的李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这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
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二、案例分析通过上述案例,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越来越广泛的风险:1)近20年来,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风险;2)金融风险并不是下金融机构的专利,大的金融机构也存在风险;3)金融风险的成因日趋复杂。
案例8-5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成因分为微观主体原因与宏观成因: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成因分为微观主体原因与宏观成因: 1.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微观主体原因 1.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微观主体原因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 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极 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 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 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 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 缺乏制衡,很容易改写交易记录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 缺乏制衡,很容易改写交易记录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 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 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 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 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 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里森因其衍生合约保 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 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总部竟然还将数亿美元调至 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 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巴林 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 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 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 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另外,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 另外,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增大 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1.你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 1.你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是什么?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 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 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 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 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 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 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 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 月至2月间将10 1995年 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 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 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 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 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 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 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 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单一的经 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 纪行为占有如此大洞。 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
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巴林银行事件中风险管理的启示一、巴林银行的背景巴林银行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至1995年已有233年的历史,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巴林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1993年,巴林银行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亿英镑;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高达亿英镑,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二、巴林银行的破产过程1992年,28岁的尼克·里森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起初里森只是被授权从事风险并不大的风险套利交易。
1992年7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由于操作失误,里森为其隐瞒并将损失放入“88888”账户。
此后,类似失误都被记入“88888”账户,此账户的亏损越来越大。
1993年1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
里森再次做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
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份期权的委托业务,但是由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
为了弥补亏损,里森大量购入225种日经股票指数期货。
由于判断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并又被转入“88888”账户。
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觉得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极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里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与教训
更多资料请访问.(.....)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学院》《国学智慧、易经》《人力资源学院》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46套讲座+6020份资料46套讲座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38.shtml...../Shop/39.shtml...../Shop/41.shtml...../Shop/44.shtml《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324份资料...../Shop/49.shtml《员工管理企业学院》《工厂生产管理学院》67套讲座+8720份资料52套讲座+13920份资料...../Shop/42.shtml...../Shop/43.shtml《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销售人员培训学院》56套讲座+14350份资料72套讲座+4879份资料...../Shop/46.shtml...../Shop/47.shtml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启示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20082366 田园1995年,具有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了,震惊了世界。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操纵不当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最终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隐藏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的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
1995年 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和启示
无数的事实表明,在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
上,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将会使一家辛辛苦 苦经营多年的企业在几天甚至几分钟内全部 赔光。
(三)加强对跨国银行的外部监管
•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金融开放程度进一步 扩大,外资银行的不断涌人,这要求我国 应具有完善的跨国银行监管手段,以防范 银行经营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 以下几点:
为什么这么一家曾辉煌一时的老
牌银行竟在一夜之间破产?
(一)交易员尼克.里森
(二)“88888”帐户
(三) 巴林银行倒闭过程
(一)交易员尼克.里森
• 尼克.里森,1989年 7月10日正式到巴林 银行工作,由于工 作出色,他被伦敦 总部视为期货期权 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2年巴林总部派 他到巴林新加坡期 货公司出任总经理。 • 在巴林银行新加坡 期货公司,里森被 授权从日本的股票 市场和利率市场中 套利,这是一种低 风险的交易,实际 上利用225种日经股 票指数期货在新加 坡和大阪两个交易 市场上的差价赚取 利润。
1992年7月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由于操作失误里森为其隐瞒并将损失放入88888帐户
巴林银行的破产
巴林银行简介
巴林银行集团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 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素以发展稳健,信誉良好而 驰名,其客户也多为显贵阶层,包括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二世。 该行成立于1762年,当初仅是一个小小的家族 银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银行集团。巴 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 务网络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在中 国上海也设有办事处。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
1、前台交易人与后台清算人必须严格分 开。 2、高级管理层要明确职责,加强沟通。 3、加强人事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10个教训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10个教训1995年2月14日,世界首家商业银行,一个在金融业掷地有声的金融巨头---巴林银行倒闭了,其倒闭主要原因是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通过“88888”号帐户操作金融衍生产品所致。
里森从1994年底开始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所以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历史不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转动,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利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利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之手。
分析该银行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
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
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二、银行内部监督松疏,控制不力。
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让里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完全分开。
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弱点。
三、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我们都知道,他分管交易和结算,这与让一个小学生给自己改作业、打分没什么区别。
四、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
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正文:1763年,弗朗西斯与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1995年,巴林银行宣告倒闭,以一英镑卖给了荷兰银行集团。
230多年的历史的破灭,导火线只是一个交易员——里森。
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以及在S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
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1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2引言:巴林银行的倒闭,是1995年国际金融界的爆炸性新闻,尽管时间已过去十多年,但巴林事件所折射出的银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345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
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6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都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队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7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8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
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
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巴林银行倒闭的背后原因何在?表表外业务究竟是好还是坏?表外业务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较为宏观的了解和分析。
巴林银行的倒闭直观上是操作员的操作失误带来的巨额负债造成的,但是操作的失误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呢?关于这个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了,银行的表外业务是一种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可能转换成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分公司的负债就最终转化为了实有负债,体现在了资产负债表中,然而负债数额如此巨大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造成的,金融衍生产品是以保证金进行交易的,交易所用的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即可进行交易,起初里森(致使巴林倒闭的交易员)作为期货的经纪人本应只赚取佣金收入,风险由客户承担,而最终由于盲目自信和对错误的掩盖导致其利用巴林银行的88888账户进行期货买卖,将风险有自身承担,一方面成功将带来巨大收益因为减少了中间的经纪人环节,另一方面,一旦亏损将自负盈亏(例如:里森看涨日本期货市场,如果与里森预期一致,那么巴林银行将赚取巨大的差价,然而天不遂人愿,日本神户大地震是日经指数狂跌,巴林银行就要在到期时按原来交易价格进行交易,损失无疑也是巨大的)并且里森没有及时止损这也是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因素。
由此我们看到,包括承诺类业务、担保类业务、委托代理类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等业务的表外业务,既有为银行赚取利润的巨大潜力,同时当监管不严,或操作不当时导致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界定表外业务的优劣,但是如果注意以下几点,那么表外业务将与传统业务相得益彰:1.将交易和清算等有利害关系的基本工作进行有效的隔离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或交易部门,如同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金融丑闻,该事件不仅对巴林银行自身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引起了金融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和员工涉嫌违规操作,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客户利益受损,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金融行业提供借鉴和警示。
首先,巴林银行事件的发生与银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密不可分。
在这起事件中,巴林银行的管理层未能有效监督员工的操作,导致了内部风险的快速积累。
同时,银行内部的审计和风控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违规操作的发生。
这表明,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应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监督机制,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巴林银行事件也揭示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不足。
在这起事件中,一些银行员工为谋取个人利益,故意违反银行规定和监管要求,进行违规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也损害了银行客户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良性秩序。
因此,金融从业人员应当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坚守职业操守,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手段违规谋取私利。
再次,巴林银行事件对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这起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和介入银行内部的违规操作,导致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表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机构还应当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监管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巴林银行事件也给投资者和公众敲响了警钟。
投资者和公众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当审慎选择,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同时,投资者和公众还应当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和监管情况,积极参与监督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的倒闭瞧起来像就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与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与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与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对于期货交易市场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吸取巴林银行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就是非常必要的。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与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与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与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与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她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就是内控机制建立与完善的前提。
这种认识必须就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与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
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与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与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就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就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
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就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
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
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与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
所有的管理人员与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
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
巴林银行无疑就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
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与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
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就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与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
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俩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里森同时负责交易与清算,前台办公与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全操控在李森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
因此,报告要求银行在对其组织结构与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注意保持核心业务与监控业务的有效隔离,在交易的各个阶段必须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避免“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就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巴林银行最惨痛的教训在于没有实现“前台职务”(front office)与“后台职务”(back office)的有效分离。
所谓前台职务,主要指交易业务,所谓后台职务,包括清算、稽核与业务准入。
尽管后台业务与前台业务往往就是并行发生,一一对应,如一笔交易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清算交割与业务稽核,但并不等于说,后台业务就是从属于前台业务的,巴林银行显然就混淆了前台业务与后台业务之间的关系,将后台业务作为前台业务的附属品,这种以交易盈利作为重心的作法必然导致对风险因素与稽查工作的忽视,造成严重的危机隐患。
实际上,二者之间应当就是互相制约、互为犄角的一种协作关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应当严格分离,甚至后台职务不同性质的业务也应实现有效隔离(如清算与稽核应当分离),如此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
就业务性质与地位而言,前台与后台业务没有主次之分,只有业务分工的区
别,前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盈利性,后台主要服务于银行的安全稳健性,当清算或稽核部门发现前台业务的不正常征兆时,应及时报告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就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就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
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与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英格兰银行的报告认为,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银行的各项业务设定限定风险值。
限定风险值反映了各个业务部门所能承担的风险极限。
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负责监督业务部门就是否遵守限定风险的相关政策,审查收益与损失的帐实相符情况,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等。
与传统财务风险部门关注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作法不同,报告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所有类型的风险,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应关注流动性风险、集中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与名誉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就是专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它通过对风险因素敏感的察觉与缜密的调查,来及早发现危机隐患,达到预防与控制风险的效果。
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从事多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金融机构整体业务进行监督检查。
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将重大事项与业务弱项及时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并有助于金融机构研究与计划在整个集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地域扩张程度越高,其风险来源就约多,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就越有必要建立强势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业务进行统一的内部审计。
在巴林银行倒闭前几月,巴林银行新设了内部审计部门,分别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执行内部审计职能。
这本来就是一个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举措,但由于其内部审计机构就是分别设置的,并且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不明显。
吸取了巴林银行的教训,英格兰银行认为,内部审计功能不应单独存在,而应与外部审计相配套、互沟通,并与管理层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
例如,内部审计负责人应能随时向首席执行官(或总裁)、审计委员会主席等重要管理人员汇报工作,或至少保持不被任意干预的联络渠道。
拥有长期自律传统的英国银行监管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应成为英国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环节,银行的审计委员会必须对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负全责。
在内部审计机制提出问题之后,管理层必须在一定时限内作出及时反应,如提出补救措施或责令业务部门整改,甚至撤换业务部门负责人与舞弊人员等。
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还应包括“回访”(return visit)安排,即由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结束
之日起若干日内对被审计单位再进行突击式的现场或非现场检查,以确认管理层与业务部门就是否已采取了必要的整改措施。
如果管理层与业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将情况报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责令管理层与业务部门进行补救或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