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专项训练题(有答案)
九年级化学实验专项训练题(有答案)篇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专题训练含答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专题训练(3)含答案13、在某氢氧化钡稀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现红色。
将此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红色消失了。
请你对此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14.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现利用如右图装置进行。
[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⑴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⑵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是什么?⑴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
小军的依据是:。
为了证实小军的看法,请你设计一个证明co32-不存在的实验。
⑵小军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性。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能与碘反应。
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研究如下:(1)猜想:维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2)实验方案:提供试剂:维生素c片、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实验仪器自选)根据以上试剂,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出两种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现象:(3)结论:维生素c具有酸性。
根据维生素c的性质,判断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反应的是()A、金属镁B、氯化钾c、氢氧化钠D、硫酸铜(4)某同学联想到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维生素c的含量产生影响。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一、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探究1、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
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黑色粉末。
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接触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粉末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__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 2↑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
查阅资料:CO 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1)当然A 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 (2)装置B 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 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 ②原因二:反应C+2CuO 2Cu+CO 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 ③原因三:……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及解析(二)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二)1、在用白磷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_____。
(2)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保持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答案】(1)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后一种;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3)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气球更瘪了;(4)①②⑤;【解析】【(1)图中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结论正确的是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故填:后一种;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3)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气球更瘪了.故填: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气球更瘪了.(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元素种类.故填:①②⑤.2.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供选择的仪器或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制取装置________(填序号)。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1.竹炭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车辆中难闻的气味而广泛受到群众的喜爱,这种产品可以对室内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进行吸附。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①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
①加热或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
【设计实验】将竹炭充分燃烧,检验其产物,以证明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A装置的作用。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D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竹炭中(填“含”或“不含”)有碳元素,写出C 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F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2.为使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视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
①、按图1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可视化”。
(1)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pH 7(填“>”“=”或“<”)。
(2)将稀硫酸缓慢注入瓶中并振荡,观察到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了反应,此时瓶中溶质(酚酞除外)一定有。
①、按图2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视化”。
(3)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进行下列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视化”。
(4)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与溶液温度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加入盐酸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总结反思】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借助指示剂、测量温度变化、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借助传感器等,提供间接的实验证据。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大全及标准答案
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与答案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小陈:也可能含有。
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取一根约10cm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B、C三处的变化。
几天后,他们会发现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2)一同学联想到家里铜制餐具上有一层绿色物质,认为铜在空气中也会生锈。
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这种绿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Cu2(OH)2CO3(铜绿)。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最新整理)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1.小明同学欲回收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题: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两瓶白色固体)用剩的药品。
他对其中的一瓶药品是否纯净产生质疑,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成分展开可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钠;猜想二:白色固体为氯化钠;猜想三: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设计与实验】【实验结论】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结论领悟到:老师强调加入稀硝酸并且至过量的目的是。
他认为,若只将实验步骤中的过量稀硝酸换成过量稀盐酸,重复以上实验操作,虽然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但不能确认猜想三是否正确,理由是。
【归纳总结】1.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干扰物质,又要防止新的干扰物质。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以避免药品被。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提出问题】反应后的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査阅资料】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猜想与假设】明明同学猜想:滤液中溶质是NaCl;亮亮同学猜想:滤液中溶质是NaCl 和(填化学式)的混合物;红红同学猜想:滤液中溶质是NaCl 和Na2CO3 的混合物。
【表达与交流】你认为明明猜想的理由是。
【活动与探究】(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 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
则猜想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硫酸钠溶液,若有现象证明亮亮猜想成立。
【问题讨论】(1)明明同学认为要证明亮亮猜想成立也可以改用碳酸钠溶液。
你认为明明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红红同学认为要证明亮亮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
你认为红红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
【归纳与总结】在分析溶液中溶质成分,在选择化学试剂时需要考虑的是。
(答出一点即可)3.小红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他对该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一起对其进行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练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B.C. D.【答案】B。
【解析】A、白磷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如图5-1-8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C.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D.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答案】D【解析】A项,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正确。
B项,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受到的浮力增大,若此时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所得结果会小于实际结果,所以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正确。
C项,反应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但因燃烧消耗了氧气,所以燃烧结束后冷却,气球逐渐变瘪,正确。
D项,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反应,如果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错误。
3.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 B.C. D.【答案】B。
【解析】A、白磷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专题05 实验探究题(20题)(人教版)(解析版)
专题05 实验探究题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 __。
(2)用A 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C 和D 都可以收集O 2,选择D 装置的优点_____。
(3)E 装置中水的作用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 ;(3)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解析】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装置A 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放有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 和D 都可以收集O 2,D 装置是排水法,选择D 装置的优点是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E 装置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3)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
2.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
(1)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取O 2。
能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的事例有_______(写一点即可)。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某些空气净化剂含超氧化钾,其净化原理为:222324KO 2CO 2K CO 3O +=+。
该方法一般不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答案】(1)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或食物在空气中腐败等;合理即可);(2)BC 或BE ; 过氧化氢=====MnO 2 水+氧气 ;(3)酒精灯;9. 9 ;(4)气体不纯【解析】(1)人和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食物在空气中腐败都说明空气中有氧气,故填:动物可在空气中呼吸(或食物在空气中腐败等;合理即可)。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一 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A B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B中盛放 溶液。
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目的是 小丽认为:通常状态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试验,分别量取50mL 上述溶液放入A、B 中,关闭K ,通入约500 mL 二氧化碳,A 、B中均无明显变化。
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二.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无色气体。
某同学想知道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H 2O 、H +、Cl —)能使碳酸钙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右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完成这次探宄话动. (1) 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碳酸钙并产生无色气体,还需要进行实验③和④: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4) 你的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猜想二:铁〉铜>锰;猜想三: .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初三化学探究性试题习题
一、物质成分的探究例1: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
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
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 CO3、灰份;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问题与讨论】(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中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是正确的,其理由是例2:小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她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Ⅰ】: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查阅资料二】: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
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用铂丝蘸取该固体在酒精灯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固体中含有Na+。
②将该固体置于足量蒸馏水中。
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可溶于水。
③取少量①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并振荡。
溶液变蓝。
溶液为碱性。
④(此格不必填写)实验结论:小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 。
【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燃烧的条件》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燃烧的条件》练习题(含答案)1.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2.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答案】B【解析】A.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红磷没有燃烧,选项说法错误;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若再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选项说法正确;C.在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选项说法错误;D.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3.“纸火锅”(如图所示)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没有与空气充足接触,不会燃烧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纸张的着火点降低 D.锅里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A.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解释错误;B.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解释错误;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D.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1.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猜想】(1)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I.石墨棒;II. 。
【实验】(2)用天平称量1.5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装。
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那么猜想II不成立。
【结论】(3)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改进】(4)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
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与铜活动性顺序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5)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
联想在空气中灼热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
写出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 丙:NH3、CO2、H2O 丁:CO2、CO、H2O(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取少量铜绿在下图装置中加热同学们对气球胀大产生兴趣,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发现问题】气球为什么会胀大?【提出猜想】猜想I: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气球胀大;猜想Ⅱ:铜绿加热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胀大;猜想Ⅱ:铜绿加热产生一氧化碳使气球胀大;猜想IV:铜绿加热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使气球胀大。
【实验与分析】(2)熄灭酒精灯后,气球依然胀大没有变瘪,证明猜想(填序号)不成立。
(3)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装置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铜绿加热后有CO2产生,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B中试管内的氧化铜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4)猜想成立。
题型03实验探究题(学生版) 备战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安徽专用)
题型03 实验探究题1.(2023-2024九上·亳州市·期中)小焦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查阅资料】①水泥块中含有的氯化铁,二氧化锰,碘化钾都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②气压传感器能描绘出密闭容器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
曲线斜率越大,说明过氧化氢分解速度越快,则该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越大。
2.(2023-2024九上·安庆市·期中)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即反应快慢)的因素,化学学习小组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20mL氧气所需的时间。
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氧化铜和红砖粉末。
(1)A组:探究催化剂种类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各取10mL10%过氧化氢溶液于注射器(此时注射器中无气体),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氧化铜各0.5g,分别注入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试剂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氧化铜时间/s106020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锰、氧化铜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
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质疑,认为需要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才能证明红砖粉末有没有催化作用,其操作为___________。
(2)B组: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甲同学:取10mL5%过氧化氢溶液,加入0.5g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25%过氧化氢溶液,加入0.5g氧化铜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①实验结果t1___________t2(填“>”、“=”或“<”)。
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结论: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催化剂探究实验题
4试验提高题〔催化剂探究〕1、经试验可知,硫酸铜溶液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硫酸铜溶液中有三种粒子〔H 2O SO 2- Cu 2+〕,小明想知道硫酸铜溶液的哪种粒子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加快,请你和小明一起通过以下图所示的三个试验完成这 次探究活动,并填写空白: ①硫酸铜溶液 ②稀硫酸 ③5%的H 2O 2 溶液5%的 H 2O 2 溶液 5%的H 2O 2 溶液 (1) 你认为最不行能的是哪一种粒子?。
理由是 (2)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还需要进展试验②和③:在试验②中参加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不起催化作用; 在试验③中参加后,会观看到大量气泡,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3) 假设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需通过试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响前后。
2、在化学试验室,某小组同学试验时觉察一瓶没有密封好的NaOH 已经结块。
【提出问题】结块后的固体成分是什么?【猜测与假设】猜测一:固体为碳酸钠猜测二: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固体中有碳酸钠的缘由 。
【查阅资料】 Na 2CO 3 溶液pH>7,BaCl 2 溶液pH=7,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进展试验】从瓶中取出肯定量的固体,参加足量水溶解,再将溶液分三等份分别装入A 、B 、C 三支试管,进展如下试验。
同学们依据试验现象,认为结块固体中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试验分析】(1) 依据同学们的试验结论,三支试管中观看到的试验现象分别是 ;B 试管中现象产生的缘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 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缘由是 。
3【试验反思】(1) 试剂瓶中的固体结块的缘由可能是 。
(2) 在溶解固体时放出了肯定的热量,依据此现象有同学认为该固体中肯定有氢氧化钠,为验证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还应当进展的试验是 。
3、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简洁生锈。
铜锈〔俗称铜绿〕的主要成分是Cu 2(OH)2CO ,那么,铜在什么条件下简洁生锈呢?为此,小明同学设计了以下试验,请你参与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
一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氢氧化钙都能发生
反应。
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B中盛放溶液。
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目的是
小丽认为:通常状态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试验,分别量取50mL 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 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盐酸并产生无色气体。
某同学想知道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Cl-)能使碳酸钙溶
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右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完
成这次探宄话动。
(1) 你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碳酸钙并产生无色气体,还需要进行实验③和④:
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的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
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
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
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
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
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
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36.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选择药品。
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从制取
..和收集
..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是。
(2)选择装置。
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3)制取气体。
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四、14.(9分)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
已知碳酸易分解,
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⑴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⑵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右图装段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填化学式),
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⑶讨论交流:
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处理的方法是。
五、(5分)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结论:金属活动性Al > Fe > Cu
(2)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 >Fe >H >Cu 的结论。
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 ;
六、.某工厂产生的铜屑中含有少最铁屑.现要回收利用其中的铜,需除去其中的铁屑,张山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1)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从回收利用率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 。
(2)两个方案中都有过滤操作,该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甲 方案乙 (4)你能否再设计一个不同原理的方案?写出你的方案 七.(5分)如右图所示,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 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 加指示剂。
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她 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 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 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I)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八.(8分)小红同学想探究实验室中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
与探究并回答横线上的①.~.⑦.七个问题。
.....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 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①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请你写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
(2)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 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
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你认为小红的实验 ③ (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 ④ 。
(4)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 ⑤ (填字母:A 、石蕊试液 B 、氢氧化钠
溶液 C 、 稀盐酸 )来代替酚酞试液,理由是 ⑥ 。
(5)若实验证明了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⑦ ,反应完成后过滤就
可得到只含CaCl 2一种溶质的溶液。
九、实验室现有四种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分别为无水硫酸铜、硝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
中。
为区分它们进行了下列试验
步骤一:将四种固体分别编号为A 、B 、C 、D
步骤二:取少量上述白色固体样品分别放入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固体全部溶解,
且C溶液呈蓝色,则C是 (化学式下同)
步骤三:取少量A、B 、D 的溶液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向三种溶液中各加入适量C 溶液,装有B
溶液的试管中产生蓝色沉淀,则B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有A溶液和D 溶液的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
步骤四:为进一步区分A和D,另用两只试管分别取少量A溶液和D溶液,加入适量的 溶液;若装有A 溶液的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则A 是 十.(6分)端午阳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
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 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 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 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少量NaOH 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NaOH 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 溶液的方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