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合集下载

免疫学课件——第七章 血清学反应

免疫学课件——第七章 血清学反应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5.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电解质:抗原与抗体的反应需要在适当浓 度的电解质参与下,才出现可见反应.血清学反 应一般用生理盐水作稀释液,但禽类血清需用 8-10%的高渗氯化钠溶液. 温度:通常用370C水浴中,有的补体结合反 应在冰箱低温结合效果更好. pH:血清学反应常用的pH为6-8,过高或过 低的pH可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重新解离.如pH 降至抗原或抗体的等电点时,可引起非特异性 的酸凝集,造成假象.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2.结合力和离解力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为弱能量的非共价键结 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一过程受物理化学,热 力学的法则所制约,结合的温度应在0-400C范 围内,pH在4-9范围内,如温度超过600C或pH降 到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可重新解离. 3.抗原抗体的结合比例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常需要适当的比例才出 现可见的反应,在最适比例时,反应最明显. 带现象:如抗原过多或抗体过多,则抗原抗 体的结合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抑制可见反应 的出现. “格子学说”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三.血清学反应的应用 1.抗原或抗体的快速检测 2.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量测定 3.抗原或抗体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 4.抗原组成的分析 5.微生物鉴定和抗原分型 6.血型鉴定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四.血清学试验的发展趋向 技术上要求高特异性,高敏感性,高分辨率, 精密定位,简易快速;在方法上要求微量化,自动 化,标准化;试剂上要求商品化.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二.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特异性和交叉性 如肠炎沙门氏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 Ab1 Ag1
Ab2 Ag2 交叉反应是区分血清型和亚型的重要依据 关系数R R=√r1 *r2 x 100%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血清学反应

血清学反应
直接Coombs试验
同种异型抗体
抗人免疫球蛋白
间接Coombs试验
双功能抗体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一)
双功能抗体抗 原交联物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二)
第三节 沉淀反应
一、液相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反应
1、絮状试验 2、环状试验 3、免疫浊度测定
液相内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
单向扩散试验
医学全在线网站
T1 T2 T3
Mancini曲线
T1 T2 T3
Fahey曲线
Mancini曲线:K=C/d2 适用于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
Fahey曲线:K=logC/d 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
单向扩散试验的适用对象
有特异性单价抗血清 有已知含量的标准品 待检标本抗原蛋白质含量大于1.25g
抗血清 抗原
+—
抗原 抗体
+

微量免疫沉淀测定
1、方法:免疫透射浊度测定法 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
2、原理:
散射光
入射光
透射光
检测器 检测器
凝胶内沉淀反应
1、扩散试验 2、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扩散技术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火箭电泳 对流电泳 免疫电泳
扩散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ml)1
2
3
4
CH50示意
补体结合试验
1、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待检系统
补体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阳性)
补体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不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阴性)

(完整版)兽医免疫学

(完整版)兽医免疫学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Ig的基本结构
Ig结构示意图
五种Ig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 抗原和抗体
第二节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区别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IgG: γ 70-80%; 单体;160,000-180,000; 再次反应
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活化增殖和分化
第一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NK细胞
1.种类与形态: 小淋巴细胞(T.B细胞 5 -7,NK细胞,亚群) 免疫母细胞 (2 -20 – 30) 浆母细胞 (7 - 15)━━浆细胞 (8 -20)
2.发生和分布: 骨髓多能干细胞--胸腺(成熟)--胸腺依赖区(淋巴结等)--活化(抗原) 骨髓多能干细胞--法氏囊(淋巴干细胞-前B细胞-B细胞)-淋巴结等
免疫的新概念,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作用。
一、免疫的概念 什么是免疫,免疫学研究解决什么问题。
免疫的传统概念:防御疫病(传染病) 免疫的现代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
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反应。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
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免疫的概念
第三节 免疫因子
一、补体
1. 概念
2. 生物学活性
3. 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C1q,C1r,C1s(识别单位),C4,C2,C3(激活单位),(攻膜单位) 旁路途径(替代途径):C3,(攻膜单位)C6,C7,C8,C9
补体激活途经示意图

免疫学

免疫学
第九单元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Antigen, Ag)
一、抗原与抗原性的概念: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
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 淋巴细胞的特性。
• 反应原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 完全抗原(免疫原):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例:结核疫苗、乙肝疫苗、蛋白质。 • 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 例:葡萄糖、氨基酸、青霉素。
三、免疫分子的组成
• 抗体
• 细胞因子
• 补体
四、补体系统 • 概念: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 酶活性的球蛋白。 • 组成: 四组分:参与经典途径的组分、替代途径的
组分、攻膜复合体、调节因子

特点:
1. 对热不稳定,56℃ 30min灭活 2. 作用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豚鼠血清中含量最丰富。
物、霉菌孢子、动物皮屑等。
2. 参与的抗体:IgE 3. 参与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与IgE结合的Fc受体:FcεR1
二、 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三、临诊常见的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
分两类:
1.急性全身性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
2.局部过敏反应:
饲料、霉菌、花粉、药物、疫苗、蠕虫感染等
第三节 Ⅱ型变态反应
第三节 疫苗与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一)活疫苗 1. 弱毒疫苗:强毒人工致弱 2.异源疫苗:火鸡疱疹病毒预防马立克氏病 (二)灭活疫苗 1.油乳剂灭活疫苗 单相苗:油包水剂型 双相苗:水包油包水剂型 2.铝胶苗
第二节
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血清学基础知识

血清学基础知识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示意图
双抗体夹心ELISA法示意图
双抗体夹心ELISA捕获试验
3、 Immunoelectrophoresis 免疫电泳法
1) Provides some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2) May tell you the number of antigens in a preparation
抗体攻击抗原(中间是抗原)
最适比例示意图
三、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
1、 Agglutination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电解质参与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其中的抗原称为 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在该反应中,因为单位体 积抗体量大,做定量实验时,应稀释抗体。
Agglutin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particulate antigen such as cells are aggregated to form large, visible aggregates if the specific antibody is present.
3、 Complement Fixation 补体结合反应
Complement fixation is the triggering of the classical complement pathway due to combination of antigen with specific antibody.
1、什么是抗原
抗原(A substance that causes production of an antibody directed against itself)是指能刺激机体免 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而生成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 免疫应答产物,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 物,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保护机体不受抗原侵害而 造成破坏。一般抗原都是外来物体,如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 。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

2、胶乳凝集试验
3、协同凝集反应
抗体致敏载体,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 菌A蛋白(SPA) SPA具有与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
第三节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 裂解液、病毒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组织浸出 液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介质存在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细微的白色沉淀。
第一节 血清学试验概述
二、特点
特异性与交叉性 敏感性 反应的可逆性 反应的二阶段性 最适比与带现象 用已知测未知
第一节 血清学试验概述
三、影响血清学试验的因素 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震荡 杂质和异物
第一节 血清学试验概述
四、应用及发展趋向
血清学试验在医学和兽医学领域已广泛应用,可 直接或间接从传染病、寄生虫病检出相应的抗原 或抗体。 血清学试验还广泛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超微定 量、物种及微生物鉴定和分型等方面。 血清学试验也用于基因分离,克隆筛选,表达产 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纯化等,已经成为现代分 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 )
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的表面,酶标 记物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后,形成酶标 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遇到相应底物时,结 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产生水解、氧化或还原 等反应,从而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的有色物 质,可用肉眼或酶标测定仪判定结果。颜色 的深浅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量成正比,因此, 可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定量抗体或抗原。
第三节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肉眼可见的沉淀
第三节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血清学反应

血清学反应
结果观察: 不溶血为诊断阳性,发生溶血为阴性
四、中和实验
病毒或毒素与相应Ig以一定比例混合后, 经过一定时间,病毒丧失对易感动物的致 病性,或消除毒素在试管内的溶血现象, 谓之中和反应。
该试验既可在体外进行,也可在体内进行, 可利用小动物、鸡胚、活细胞等作试验。 操作如下:
五、免疫荧光法
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丽 丝胺罗丹明B(RB200)等受紫外线照射 后可发荧光(FITC 为绿色,RB200为玫 瑰红色)。
补体结合反应的概念
➢ 补体结合反应(简称补反CFT): 是指在补体参加下,以绵羊红细
胞(Ag)和抗绵羊溶血素(Ig)作为 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补反包括两个系统五种成分:
• 一是被检系统(溶菌系)中的 已知Ag、待检Ig及仅供一组 Ag-Ig系统反应的定量补体。
• 二是指示系统(溶血系)中的 红细胞和溶血素。
• 参与凝集反应的Ag称凝集原,Ig称凝集素。
• 平板法和试管法
2、间接凝集反应
• 先将可溶性Ag或Ig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 的有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制成固相Ag 或Ig,再与相应的待检Ig或Ag结合产生的 反应。 分为两类: 间接血球凝集反应(HA) 间接血球凝集抑制反(HI)
• 间接血球凝集反应(HA)• 间接血球凝集抑制反(HI)
补体的特点
1、补体是酶类物质,但均以无活性的前体形 式存在于血清中
2、动物血清中尤其以豚鼠血清含量最高,故 多用豚鼠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
3、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失活,经56度30分 处理即灭活
4、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任 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 合,一但结合后不再游离。
5、补体不与单独的抗原或单独 的抗体相结合。

血清学反应

血清学反应

2
(一)特异性和交叉性
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只能与 相应抗体结合,而不能与其他抗体相结合。
生物体的组成是复杂的,包含有多种抗原 成分,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种类,有各 不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在亲缘种系中往往含 有部分相同的抗原成分,能引起交叉反应。
10/20/2024
3
(二)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结合,这一结合 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当温度超过60˚C或pH 降至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重新离 群。离群后的抗原、抗体,其理化性质、免 疫活性保留。
20
二 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是一种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加热溶解于水, 冷却后凝固成凝胶,琼脂凝胶是一种多孔结构,其 孔径大小与琼脂含量有关,1%琼脂凝胶孔径为 85nm,能使许多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扩散。 当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中的一定位置上相遇时,则两 者结合形成沉淀线。沉淀线的位置与抗原、抗体颗 粒的大小、浓度,沉淀线的数目和所含抗原组分有 关。琼脂扩散可分为单扩散(抗原或抗体中一种成 分扩散)和双扩散。
10/20/2024
18
第二节 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白色沉淀,称之为沉淀试 验(Precipitationreaction test)。
0.85%Na
可溶性抗原 +免疫血清Cl 出现沉淀现象 (血清蛋白、病毒) (抗体) 比例适合 沉淀原 沉淀素 比例不适合 不出现沉淀现象
吸附抗原的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存 在下可以引起溶血反应,这种反应称为间接溶 血反应。间接溶血反应只能用新鲜红细胞,而 新鲜红细胞不易保存,限制了本法的应用。
10/20/2024
41
2.溶菌试验

11.免疫学技术概论

11.免疫学技术概论

第十一章免疫学技术概论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主意。

免疫学技术包括:①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或称免疫检测技术②细胞免疫技术:用于分析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状态的免疫学技术③免疫制备技术:用于建立免疫检测主意的技术第 1 节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举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基于抗原与抗体分子结构及立体构型的互补,以及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两者在分子间引力参加下发生的可逆性免疫化学反应。

1.抗原抗体的结合力①库仑引力/静电引力:是抗原与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之间互相吸引的力。

其大小与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②范德华引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临近时分子极化作用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引力大小与分子空间构象的互补性有关。

③氢键作用: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和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④疏水作用: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互相接触,因为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拢的力。

疏水作使劲在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强。

2.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①亲和力(affinity):指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强度,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可用平衡常数K表示:K=K1/K2 (K1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②亲合力(avidity):指一个抗体分子与囫囵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第 1 页/共7 页合价直接相关。

亲合力表现为多价优势。

3.抗原抗体的胶体特性及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①胶体特性: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②亲水性改变:抗原抗体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血清学技术

血清学技术

三、放射免疫测定

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同位素测定技
术的敏感性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具有特异性
强、灵敏度高(可达10-9—10-12g) 、准确性和
精密度好等优点。
用途:常用于测定各种激素(如甲状腺激素、 性激素、胰岛素等)、微量蛋白质、肿瘤标志 物(如AFP、CEA、CA-125、CA-199等)和药物 (如苯巴比妥、氯丙嗪、庆大霉素等)等。
2、试管法
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用已知抗原检测待测血清中是否存在 相应抗体和测定该抗体的含量。
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然 后加入等量抗原,置37℃水浴数小时观察。
视不同凝集程度记录为十十十十 (100% 凝集)、十十十 (75%凝集)、十十 (50%凝 集)、十(25%凝集)和- (不凝集)。以其 “十十”以上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 凝集价 (或称滴度)。
(4)反应的二阶段性
抗原与抗体进行结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
反应快,几秒钟至几分钟即完成,但无可见反 应。
第二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可见阶段,表 现为凝集、沉淀等可见反应。
本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进行慢,需 要几分钟、几十分钟或更长。其二是受电解质、 温度、酸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血清学反应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及一般特点
1、概念
血清学反应: 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反应。
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1)特异性和交叉性

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同抗原诱
导产生的抗体也不同。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结
合,而不能与其他抗体相结合。
不同抗原物质间除了具有本身特异性决定 簇外,还可能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共同 抗原、交叉抗原),能引起交叉反应。

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

第五节中和试验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第一节概述免疫血清学技术按抗原抗体反应性质不同可分为:1. 凝聚性反应包括凝集试验和沉淀试验。

2. 标记抗体技术包括荧光抗体、酶标抗体、放射性标记抗体、发光标记抗体技术等。

3. 补体参与的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黏附试验等。

4. 中和反应病毒中和试验、毒素中和试验。

一、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1. 特异性与交叉性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如抗猪瘟病毒的抗体只能与猪瘟病毒结合,而不能与口蹄疫病毒结合。

这是血清学试验用于分析各种抗原和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

但若两种天然抗原之间含有部分共同抗原时,则发生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区分血清型和亚型的重要依据。

2. 抗原抗体结合机理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为弱能非共价键结合,其结合力决定于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之间形成的非共价键的数量、性质和距离。

常规的血清学反应,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只有在抗原与抗体呈适当比例时,结合反应才出现凝集,沉淀等可见反应,在最适比例时,反应最明显。

这种因抗原过多或抗体过多而出现抑制可见反应的现象,称为带现象。

二、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1.电解质特异性的抗原和抗体具有对应的极性基(羧基、氨基等),它们互相吸附后,其电荷和极性被中和因而失去亲水性,变为憎水系统。

易受电解质作用失去电荷而互相凝聚、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

2.温度较高的温度可以增加抗原和抗体接触的机会,从而加速反应的出现。

常用37℃水浴保温。

3.酸碱度血清学反应常用pH为6-8,过高或过低的pH可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重新离解。

第二节凝聚性试验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有电解质存在下,复合物相互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聚小块或沉淀物,根据此现象来测定相应抗体或抗原,称为凝聚性试验。

分为凝集试验和沉淀试验。

一、凝集试验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称为凝集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 凝集素
间接凝集反应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3、凝集抑制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颗粒
可溶性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颗粒
抗体
可溶性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待检样品
凝集
待检样品
凝集抑制
特殊的凝集反应
1、Coombs试验 2、自身红细胞凝集反应
抗人免疫球蛋白 自身抗体
直接Coombs试验
同种异型抗体
抗人免疫球蛋白
间接Coombs试验
双功能抗体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一)
双功能抗体 抗原交联物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二)
第三节 沉淀反应
一、液相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反应
1、絮状试验 2、环状试验 3、免疫浊度测定
液相内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
抗血清 抗原
+—
抗原 抗体
+—
微量免疫沉淀测定
1、方法:免疫透射浊度测定法
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
2、原理:
散射光
检测器
入射光
透射光
检测器
凝胶内沉淀反应
1、扩散试验 2、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扩散技术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火箭电泳 对流电泳 免疫电泳
扩散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T1 T2 T3
Mancini曲线
T1 T2 T3
Fahey曲线
Mancini曲线:K=C/d2 适用于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
Fahey曲线:K=logC/d 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
单向扩散试验的适用对象
有特异性单价抗血清 有已知含量的标准品 待检标本抗原蛋白质含量大于1.25g
双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的用途
1、抗原、抗体相对含量测定 2、抗原、抗体相对分子量分析 3、抗原性质分析
抗原、抗体相对含量测定
抗原、抗体相对分子量分析
抗原分子量>抗体分子量
抗原分子量=抗体分子量
抗原分子量<抗体分子量
抗原性质分析
免疫电泳技术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一、病原生物学检测 二、同种异型反应检测 三、自身免疫反应检测 四、生物活性物质检测 五、药物血浓度检测
本章小结
1、凝集反应的类型、原理与应用 2、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与应用 3、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与应用
思考题
1、应用血清学反应时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2、单向扩散试验与双向扩散试验有哪些区别? 3、补体溶血反应有哪些应用? 4、补体结合试验的设计原理如何?
第一节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一、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二、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体主要 来源于血清,其检测多以血清为实验 材料,故体外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 为血清学反应(serologic reaction)。
经典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类型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溶血(菌) 反应 补体结合 反应
抗原 颗粒性 可溶性 红细胞 G-细菌 固定补 体抗体
中和反应
外毒素 病毒
抗体 凝集素 沉淀素 溶血素 溶菌素
辅助物
补体 补体
敏感度( g抗体氮) 0.01 5-10 0.001-0.3 (同上)
补体
SRBC 溶血素 抗毒素 靶细胞 中和抗体 靶细胞
0.1 0.01 (同上)
第二节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接凝集反应 三、特殊的凝集反应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ml)1
2
3
CH50示意 4
补体结合试验
1、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阳性)
补体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不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阴性)
补体未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溶血)
第五节 血清学反应的应用
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对流免疫电泳——快速、半定量测定 火箭电泳——快速、定量测定 免疫电泳——抗原分析
第四节 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
一、溶血反应 二、补体结合试验
溶血反应
1、溶血反应原理 2、溶血反应应用
溶血反应的应用
1、总补体活性测定 2、C4活性测定 3、B因子活性测定
100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