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数学《折纸二》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用折纸创作和发挥创造力的方法与示范
教学目的: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了解数学上的折线、对称和角度,并通过创作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折纸来创作,如何体现对称和角度等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符合要求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1、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
2、展示一些折纸作品,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利用折纸来进行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欣赏别人的作品,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梦想。
二、教师讲解1、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和角度的概念;2、讲解如何用折纸来体现对称和角度,逐步演示如何折叠形成一个正三角形或是正方形,学生可以跟老师一起进行操作;3、讲解如何利用折纸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折纸图案,可以是花朵、星星等。
三、教师示范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有哪些对称和角度;2、教师随意选取一个点为中心,画出若干条射线,并指导学生依照这些射线将纸张折叠成类似于蝴蝶状的形状;3、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要求,可以为它加上翅膀和腿,让它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强调这个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称和角度概念。
四、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和指导,在纸上画出所需图形,并将它折叠成一些漂亮的折纸图案,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五、学生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欣赏和评价他们的作品,以此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教师反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热爱折纸的人,让他们了解可以用折纸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可以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折纸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笔试评估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纸张上进行练习,并展示他们的折纸作品,然后由全体同学给予一些中肯的评价。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发放一份测试卷,要求他们进行书面回答。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设计2,主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杂的折纸作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折纸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折纸的基本手法、折纸作品的创作和展示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纸基础,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折纸的基本手法,如折叠、剪切、粘贴等。
但是,学生的折纸技巧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折纸作品还难以独立完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折纸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
2.示范法:展示折纸作品的制作过程。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折纸作品。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折纸作品。
5.评价法:对学生的折纸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折纸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2.准备折纸作品: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
3.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折纸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手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尝试制作简单的折纸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折纸作品。
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复杂的折纸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折纸作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赏析折纸大师作品,体验厚重的文化底蕴
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数学下册中学习到了折纸二的内容,这是一项融合了文化和艺术的学科,通过手工折纸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厚重和神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折纸大师的作品,了解折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练习,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设计,制作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折纸作品。
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融入中华折纸的绮丽世界,学习并领略中西文化的艺术之美。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赏析折纸大师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个折纸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感和构造、动态和静态的巧妙结合,了解其中的技巧和设计思路。
2.学习折纸技巧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演示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比如折叠、旋转、扭转、剪切、粘贴等,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并实践。
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折纸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技巧。
3.创造性设计和实践在学习了基本的折纸技巧后,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作品样例供学生模仿,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和创作。
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渐提高技巧,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4.加强数学计算和空间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计算长宽、面积、体积等数学思维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同时,折纸还需要灵活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老师还可以进行一些空间构造练习,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施步骤1.讲解折纸二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PPT、手绘图等方式,讲解折纸二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
2.赏析折纸艺术大师作品。
教师通过展示图像、作品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欣赏中西折纸艺术大师的作品,并向学生介绍其特点、技巧和思路。
3.学习折纸技巧教师现场演示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并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练习和复制,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折纸的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折纸(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折纸(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折纸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折纸绕点方法、分线段方法、复合图形方法,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重点1.折纸绕点方法、分线段方法、复合图形方法。
2.相关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折纸绕点方法的应用。
2.分线段方法和复合图形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折纸、卡纸等)。
2.教师复习折纸绕点法、分线段法和复合图形方法的相关知识点。
2. 导入当学生进入教室后,教师简单地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折纸绕点(一)及其应用。
3. 学习内容的介绍1.折纸分线段法:教师示范折纸分线段法的操作过程,并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其应用过程。
2.复合图形法:教师给出几道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复合图形方法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3.折纸绕点方法的应用:教师给出若干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行尝试使用折纸绕点方法解决。
4. 教师演示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详细地介绍折纸绕点方法、分线段方法和复合图形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在讲解中加入实例,让学生逐步理解并积累操作经验。
5. 学生独立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和应用分线段方法、复合图形方法和折纸绕点方法解决与每个方法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方法的优缺点。
6. 教师巡堂为了指导学生完成操作,教师需要适时地巡堂,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
7. 小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上课的重点与难点,并回顾了课堂内容。
2.学生们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3.教师总结与学生温故知新。
8. 作业布置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再次复习所学知识点和方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折纸绕点方法、分线段方法和复合图形方法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数学世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经验总结与分享,让折纸更加易学易懂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经验总结与分享折纸是一项让孩子们增强动手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的有趣的活动。
作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折纸也有着严谨的逻辑和逐渐增大的难度。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则是一个相对较难的章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教授这一章节时的经验和总结,希望能够让小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个章节,更加享受折纸带来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折纸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折数、轴线、对称轴等。
2.利用折纸进行形状转换,包括三角形的变换、矩形的变换等。
3.图形对称性的概念和判断,包括将折纸对折后判断对称性、验证轴对称性等。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引入这一章节时,我通常会给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折纸作品,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它们。
介绍一些折纸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折数、轴线、对称轴等,让学生对折纸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折纸形状变换的教学接着,我会对折纸中的形状变换进行教学。
首先是三角形的变换,包括直角三角形的折法和等腰三角形的折法等,让学生体会折纸的奥妙。
教授矩形的变换,包括矩形的四边形折法、中心折法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折纸过程中感受矩形形状的变化。
3.对称性的教学在教授对称性时,我会展示一些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并提醒学生注意对称轴的位置和作用。
引导学生将折纸对折后判断对称性,并验证轴对称性。
通过数学的方法来验证对称性,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称轴的作用,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
4.拓展应用在教学完基础内容后,我会通过一些有趣的案例和题目来拓展应用。
例如,让学生制作一只折纸飞机并测量它的飞行距离,或者让学生利用折纸制作一个精美的礼品盒等。
这些案例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折纸的魅力。
三、教学注意事项在教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逐步增加难度,不能将难度设置过高,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从简单到复杂,学习不同难度级别的折纸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从简单到复杂,学习不同难度级别的折纸折纸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它不仅能练习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其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折纸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介绍从简单到复杂的折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折纸成品,引导学生猜测如何折出来的,让其对折纸有初步的认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基本折法学习之前,可以先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简单的讲解。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折法:对折、翻折、折痕等。
从两张纸条开始讲解,让学生自己尝试,并鼓励一些小创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验折纸的乐趣。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熟悉了基本折法后,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检验学生的折叠技巧。
3.学习难度递增折法在学习了基本折法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更有难度的折纸了。
在教学中,可以将难度按照递增顺序进行设计,从简单到复杂。
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参考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中的设计:从熟悉基本折法的简单动物、花朵、空心立方体等,到中等难度的青蛙、鸽子、吊环、鲸鱼等,再到较为复杂的蝴蝶、蝉、犀牛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可以采用示范加辅导,不仅让学生清晰了解整个折叠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难点进行解决。
4.巩固在完成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自编一道折纸题目,由同学互换作答。
在巩固阶段,可以让学生画画折纸作品、写一篇心得体会,做出一份纪念册,激发学生求知的韧性。
同时,巩固阶段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体现出折纸乐趣、美感和智力风范。
二、教学反馈折纸是一项细致耐心的实践技能,学生在学习时也有可能遇到难以折叠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折纸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情况,看是否有同学只能看不会做,及时加以调整。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折纸(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折纸(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1折纸(二)”部分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1折纸(一)”的基础上,学生将进一步探究折纸中的数学原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折纸中的几何特征和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对折、折痕与角度的关系、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折法、折纸对称性的探讨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折纸中的数学原理,培养其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折纸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激发其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4. 使学生能够运用折纸中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折纸中角度与折痕的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
2. 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折法,以及其中涉及的数学原理。
3. 折纸对称性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折纸中的对称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折纸示例、课件、投影仪。
2.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折纸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1折纸(一)”的知识,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3.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观察、发现、总结折纸中的数学原理。
4.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知识讲解:教师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折纸中的数学知识。
6. 实践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折纸创作,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与折纸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折纸(二)2. 重点知识:折纸中的数学原理、角度与折痕的关系、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折法、折纸对称性。
作业设计:1. 折纸作品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折纸作品,要求运用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折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用折纸练习手眼协调能力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用折纸练习手眼协调能力的方法与技巧折纸,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已经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惊喜。
而在小学教育中,折纸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育工具。
通过折纸,孩子们可以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折纸二这一单元,通过对一些基本折纸技巧的讲解和练习来提高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
一、折纸练习对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而折纸正是一种练习手眼协调能力的好方法。
通过对折纸的练习,孩子们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他们的手部肌肉和手指灵活度,同时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他们的空间认知和运动协调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折纸的难度适宜度非常重要。
我们在教学中会从难度简单、基本的方格折叠入手,让孩子们逐渐掌握折纸的基本能力,同时逐渐提高折纸难度,让他们在练习折纸的过程中逐步开发自己的才智和动手能力。
二、折纸练习提升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折纸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三维空间的变化和立体构建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提升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折纸和数学有着类似的特点,都需要孩子们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和技巧,才能够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创造力。
通过折叠一些基本的立体造型,例如三角锥、矩形盒子等,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的变化过程,进而在之后的练习中能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立体造型。
三、折纸练习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折纸与数学紧密相关,这源于折纸是关于几何学的实践。
在折纸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来将平面形状转化为立体造型,比如说只用折叠一个正方形就能构造出一个立体的正方体。
这种创造性和直觉性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孩子们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能够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折纸练习的方法与技巧1、基本的折纸技巧基本的折纸技巧包括了折成角、折成三等份、叠加压折等等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技能的方法和建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技能的方法和建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导致他们的手工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发达。
对此,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特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折纸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技能。
接下来,本文将从方法和建议两个方面,详细描述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方法:第一步,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在开课前,教师可以先集中讲解关于折纸的知识,并给学生展示一些已完成的折纸作品,通过展示自己制作的折纸作品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第二步,引出问题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生活场景,如电影院座位、游乐场过山车等,引出相关的折纸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第三步,点拨引导针对学生在折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折纸的基本技巧和要点,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运用其中的技巧。
第四步,总结展示在学生完成折纸活动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成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建议: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材料,让学生自由发挥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如提供不同的折纸纸张材料、不同难度级别的折纸设计等,让学生能够逐渐挑战更高难度的折纸作品。
3.强化手工制作技能学生在折纸活动中不仅能够锻炼其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技能,教师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折纸技能和制作技巧,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化指导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折纸活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折纸的基础知识分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折纸的基础知识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折纸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增加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折纸二这一章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折纸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折纸?折纸,是指利用单张平面纸片进行的各种折、翻、卷等变形操作,从而使其成为立体图形的一种手工工艺品。
折纸,又称纸艺,是一种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手工活动。
二、折纸的基础知识1.折痕:折痕是指通过将纸张沿着某条线段或某个点进行折叠后形成的痕迹。
折痕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它可以固定住在纸张中的折痕可以使纸张更加的稳定,避免折痕的散开。
2.对称性:对称性是指物体的镜像与物体本身能够完全重合的性质。
在折纸中,我们常用对称轴和镜像,来呈现物体的对称性。
3.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而相对位置则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这在折纸中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物体的相对位置来变换物体的形态。
4.精确度和对称度:在折纸中,精确度和对称度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体现出折纸的美感和完整度。
5.安全性和卫生性:在折纸中,我们除了重视美好和创意之外,还要注意安全和卫,保证手工和使用的工具都是干净卫生的。
三、折纸的基本步骤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学好折纸,必须要掌握折纸的基本步骤。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折纸的基本步骤:1.把纸张对折,注意它的对称轴应该居中。
2.将纸张分成几个部分,如三等份,四等份等。
3.折痕要坚持垂直或平行于纸张边缘的原则。
4.每次折叠之前,要给纸张一个平整的基础,避免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5.完成折纸后,要把折叠的线条仔细拍平,使其更加平整美观。
四、折纸的好处折纸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出很多好习惯和好处,还可以开发他们的视觉、思维和感官,让他们在趣味中自然地学习到很多知识。
1.增强动手能力:折纸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手眼协调和手指灵活度。
《分数加减法》——《折纸》(二) 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折纸》(二)(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体会最小公倍数做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分母计算更简单,准确率更高,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最小公倍数做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分母计算更简单,准确率更高,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助人、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小老虎去数字城找好朋友,遇到守门人的阻拦,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进城,但数学题着实难住了小老虎,小老虎请求同学们帮忙闯关进城。
(二)探索新知1、第一关(唤醒旧知)1 4 +13715-152、第二关(学习新知)7 10 -1 63、第三关(巩固内容)1 8 +23 34-16(三)课堂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逐字稿开场白: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张老师的数学微课堂,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正片:一、导入:有一天,森林里的小老虎去找远在“数字城”里的好朋友,走了三四个小时,可算到了城门口,小老虎开心极了,正要朝里走去,却被守护城门的人拦住“闯过三关,才能放你进城。
”小老虎只得应声答应,“第一关,请听题……”听完题目,只见小老虎唉声叹气“哎,居然是数学题,难怪叫数字城,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老虎一起闯关,最终进城见到好朋友吗?二、新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帮助小老虎闯关进城。
(一)第一关:动画出示:14 +13715-15师:同学们,暂停画面,拿出本子写一写吧。
生:我发现不论是四分之一加三分之一,还是十五分之七减五分之一,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数都单位不同,先通分,再计算。
四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三加十二分之四,结果为十二分之七;十五分之七减五分之一等于十五分之七减十五分之三,结果为十五分之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浸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探究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才能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进展约分。
教学难点: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一样的分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计算1/4+1/5 2/15+1/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学们要注意什么呢?今天,我们进一步讨论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
二、试一试1.比拟两种计算方法,笑笑的方法是找公倍数,最后进展约分,淘气的方法是找最小公倍数。
比拟后发现,找最小公倍数,计算起来比拟简单,计算的正确率会高一点。
其次,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2.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生独立完成,反应。
第一题结果要进展约分。
3.森林医生。
先观察,说一说三道题目错在哪里?再进展独立计算,改正。
4.应用题。
读题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5.解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这两个数量关系,找到X在题目中所表示的量,再进展解方程计算。
6.拓展题,第8题。
重点交流学生估计的方法,再计算验证。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知道埃及人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自己读一读你知道吗?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有趣的折叠-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有趣的折叠-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个教案,主题为“有趣的折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折纸艺术的介绍,通过折纸来探索几何形状和空间概念,以及理解折叠过程中的数学原理。
学生将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体验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观察和思考几何形状的特性。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折叠过程中的问题。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5.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折叠过程中数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几何形状的空间想象和构造。
3. 折纸技巧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1. 折纸示例图和步骤说明。
2. 彩色折纸纸张。
3. 安全剪刀和胶水。
4.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5. 小组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折纸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授:展示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数学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折叠与几何形状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体验数学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折纸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折纸活动中的数学知识点,强调空间概念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设计自己的折纸作品,并记录折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折纸的基本步骤和涉及的数学概念,如角度、对称、比例等,同时附上关键词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作业将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折纸作品,并描述折叠过程中的数学原理。
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折纸设计,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学生对折纸活动中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和艺术融合的兴趣和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案、教学设计
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对称美。
3.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对称性质的应用。
4.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轴对称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等。
3.轴对称的应用:讲解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制作手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轴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互相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几何图形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到我国在几何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数学事业感到自豪。
2.教师巡回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具有梯度、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基础题:让学生识别和绘制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折纸》|北师大版(2023秋)
4.增强审美观念:让学生感受图形对称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数学美的追求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举例解释:
a.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b.识别对称轴:能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并理解对称轴将图形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关于对称轴是完全重合的。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折纸》这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觉得通过折纸活动引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对称美,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如何准确地找出对称轴感到困惑,这说明我在讲解对称性质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c.应用对称性质:利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图形面积等。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应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举例解释:
a.理解对称性质:学生需要通过折纸活动观察和思考,理解对称性质,如对折后的图形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
b.空间想象:在无具体操作的情况下,学生需要想象出图形的对称轴,这对于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折纸(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折纸(二)教学目标1.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能正确使用“折痕”、“折痕间的距离”等概念。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能够折叠出给定的图形。
3.发现折纸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折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折纸中的数学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讲台、黑板、粉笔。
2.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3.折纸纸张、剪刀、尺子、铅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折好的纸制品,例如千纸鹤、折叠飞行器等,激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巩固已学知识复习上一课的重点内容——折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
概念1.折痕:将纸张对折时留下的线。
2.折痕间的距离:两个折痕之间的距离。
方法1.对角线折叠法。
2.中心对称法。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三、学习新知识1. 讲解折纸中的三类距离距离定义对称轴到折痕的距离对称轴到最近的折痕的距离点到线段的距离点到线段所在直线垂线的长度平移距离平移前后两点距离的差值2. 练习判断折纸相对位置示范一张已经折好的图形,让学生试着判断其中某些线段和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例如,通过比较两条平移后的线段长度,判断它们是否相等。
3. 讲解如何将一个点映射到另一个点在纸张上给出两个已知点和一个未知点,讲解如何将未知点通过折痕映射到已知点所在的位置。
并让学生自己练习通过折叠将一个点映射到另一个点。
4. 集体合作折纸讲解一组折纸图形的折法,并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一起合作完成折纸图形。
四、拓展练习1. 个体操作让学生在纸张上自主设计、折叠出一些具有创意的折纸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
2. 小组合作把学生分成小组,为每组分派一张图纸和一些规定的限制条件,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之前所学的折纸方法共同完成这张图纸。
在时间结束后,展示最终作品并评选。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折纸中的三类距离、将点映射到另一个点的方法以及一些集体和个体折纸的技巧。
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折纸2
《折纸》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组教学主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活动入手,通过操作,感受通分的必要性。
3.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个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
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教学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学会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交流。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的道理。
2.通过自主探索、渗透转化的思想,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附:板书设计折 纸107-61 可以用10×6的做分母,也可以用10和6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计算结果可以约分。
五年级数学下册 折叠2教案 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叠2教案北师大版叠教学目标1、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教法迁移、演绎、归纳、操作学法操作、转化、归纳、讨论、合作交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前调整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
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
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一、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用卡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明天早上带来展示)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
因此上课时得心应手。
我主要从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包装盒入手,把熟悉的生活带入课堂,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再通过教师演示这些盒子的拆、合,使学生获取“平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数学《折纸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数学《折纸二》教学设计
文章
来源xx 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纸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探究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1/4+1/52/15+1/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同学们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
二、试一试
1.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笑笑的方法是找公倍数,最后进行约分,淘气的方法是找最小公倍数。
比较后发现,找最小公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计算的正确率会高一点。
其次,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2.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生独立完成,反馈。
第一题结果要进行约分。
3.森林医生。
先观察,说一说三道题目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计算,改正。
4.应用题。
读题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5.解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这两个数量关系,找到X 在题目中所表示的量,再进行解方程计算。
6.拓展题,第8题。
重点交流学生估计的方法,再计算验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知道埃及人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自己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文章
来源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