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流水堆积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地理必修1中“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一章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变化的原因,特别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难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掌握侵蚀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3.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4.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地貌与侵蚀的关系–自然界侵蚀条件–河流侵蚀对流域发展的制约作用2.海岸侵蚀作用与地貌–海岸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分类与特征3.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水黏性和水功–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的关系–河流侵蚀作用对水资源的影响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河流的输沙能力–泥沙的运移和沉积–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5.世界主要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极地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亚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整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合全班多角度的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使学生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4.巩固通过“思考题”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已学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河流的堆积地貌是否只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承转第四站长江之旅第四站:冲击-洪积扇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平面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冲击-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河段地貌河流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侵蚀地貌侵蚀类型河谷变化河谷形态形成阶段搬运堆积地貌类型形态特点位置成因环节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实践出真知——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实验要求:每组要明确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实验目的: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材料:一瓶沙子、一本书、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斜放于桌面上;(3)将沙子自书本的中缝由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标题、主要知识点和案例分析。标题部分将清晰地标明“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让学生一目了然。主要知识点部分,我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案例分析部分,我会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案例,简要介绍其形成原因和作用。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注重板书的排版和设计,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避免冗长的文字解释。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形图、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以PPT、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问题为导向的导入方式开始本节课。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展示一张该河流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条河流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实际地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联系起来;部分学生可能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解有困难;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可能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通过更多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貌现象的理解;运用多媒体资源,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示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如调整教学策略,增加或减少课堂互动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能够从名称、特点和原因三各方面来描述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课堂探究】【探究一】河流侵蚀形式及其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情景一 观看动态视频,思考交流:(1)现象描述(2)原因思考(3)确定侵蚀类型情景二 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现象对比(纵剖面)(2)侵蚀作用差异(3)确定侵蚀类型【归纳总结】影响河流侵蚀的因素例1下列关于河流侵蚀地貌的叙述,正确的( )A.溯源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河口方向伸长B.下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C.侧蚀使河床加深D.侧蚀使谷底加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探究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侵蚀方向 对河谷的影响 分布河段 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 “V ”型谷 下蚀 侧蚀 “U ”型谷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依据下图完成表格【深化探究】情景一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描述该地貌的形状特点(2)说出从顶端到边缘地势的变化特点(3)猜想在实际中,冲积扇组成物质的颗粒从顶端到边缘变化特点情景二观察右图,思考交流:(1)在ABCD中,哪侧是侵蚀岸?哪侧是堆积岸?(2)在ABCD中,哪侧建港口码头?哪侧建村落?说出你的理由。

例2观察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影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

洪积河【归纳总结】影响河流堆积的因素习题--一展身手一、选择题(共32分,每小题4分)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2.发源于我国西藏,流入南海的湄公河()①上游河流下蚀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②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较强,形成槽形河谷。

③河口处形成了宽阔的三角洲,这是侵蚀作用的结果④上游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均大于下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流水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一章,主要讲解地球表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教材涉及很多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其中,流水地貌是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本节中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能够识别各种流水地貌的类型和地理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流水地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能够分析流水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地貌形成过程的了解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自然地貌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由于水的侵蚀和运动而形成的各种地理形态。

流水地貌的形成与流水的类型、水流量、水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2.流水地貌的分类根据流水的特点不同,流水地貌可分为以下两种:•水流运动型:如河流、瀑布、溪流、峡谷、涧谷等。

•水体积运动型:如冰川、洪水等。

3.流水地貌的地形特征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有不同的地形特征。

如河流地貌的特征包括河道、河岸、冲淤作用、泥沙及分布等方面,而冰川地貌则有冰川谷、冰雪、地脊等特征。

4.流水地貌的影响流水地貌既是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在等量的面积上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同。

如河流冲淤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而冰川、洪水等则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更大。

四、教学策略1.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针对流水地貌的影响,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

2.现象观察法通过现实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流水地貌及其变化。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当地的河流,来分析河流地貌的特点和趋势。

3.课外拓展通过课外实践、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探究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

如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者水文观测站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流水地貌特点及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1流水侵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2.1流水侵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型授课人班级梁爱莲211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对之后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学习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基础地貌类型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本节内容的安排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在第一章学生已经知道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初中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

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思想】1.融入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常见的河流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理解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不同河段的分布的侵蚀地貌类型及能描述常见的侵蚀地貌的特点从而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3.通过野外模拟实验和竞赛的形式,利于学生能认出河流的凹、凸岸;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难点)(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 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河流地貌特点;难点: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

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 《流水侵蚀地貌》 教学反思 002

高中地理 《流水侵蚀地貌》 教学反思 002

《流水地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地球3D图导入课堂,以教材中的青居镇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到对流水地貌的探究,整节课以解答问题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共设计了三个课堂探究活动和一个知识拓展环节,以earth元地球APP、视频、图像、动画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通过规律原理与具体案例结合,让学生不断分析归纳,从而比较深刻理解和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的类型与成因。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如下:1.课堂模式的变革earth元地球与地貌教学的融合是本节课的一大创新,ear th元地球APP 能展示3D地形、显示定位点海拔、展示河流地貌特征,在助力主题化情境——长江地貌之旅的探究中,使得学生非常迅速的进入到地貌之旅的主题化情境中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课后评价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课后评价方式往往只是通过教师下发纸质的训练题,学生完成、老师批改的方式,会加大老师的工作量。

本节的课后教学评价采用的是问卷星的方式发布,学生可以利用放学在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答题,答题之后立马能生成分数,还可反复答题,学生对于这样答题方式会非常感兴趣,老师也能在后台能看到实时的答题的情况分析,那么在下节课的讲解中可以利用网络反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再次强化。

3.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

本节课从导入开始至课后知识拓展,自始至终围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设计,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梳理、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养成。

4.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本节课全程就是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再解决新的问题的螺旋式上升中。

通过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讨论,教师层层递进引导分析,突破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判断地貌类型、分析地貌成因的方法,快速把握材料信息,突出主要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以长江为主线,上演最新版《爸爸去哪儿》,逐步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并完成学案表格。

2.阅读教材并通过实验,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合作探究、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首先播放长江视频,注意观察长江不同河段的地貌形态。

视频中我们看到峡谷、冲积平原,那么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流水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流水地貌。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流水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播放幻灯片】【承转】大型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热播,现在已经到了第五季。

这不今年暑假,我也带着儿子沿长江流域上演了平民版的《爸爸去哪儿》,通过对比长江上、中、下游的河谷形态,思考不同河段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沿途的美景。

【展示课件】合作探究,完成下面思考题和表格。

思考1:虎跳峡河谷是什么形状的,受哪些作用的影响呢?有人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置了。

”你认为可能吗?如果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思考2:三峡河谷与虎跳峡相比,河流的形态及侵蚀作用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3: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为什么?(A在凹岸,B在凸岸)思考4:长江下游以哪种侵蚀作用为主?河谷成什么样的形状?发育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侵蚀作用方向河谷形态到哪里去了呢?对,是被河水带到地势低洼处堆积,接下来我们学习流水堆积地貌。

高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观看河流视频(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1.讲解。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2.过渡。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图片)(注意复习前面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看课本回答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7页,填写以下内容。

1、河流侵蚀地貌是作用形成的2、河流初期侵蚀作用:以和的为主影响:使河谷和。

横剖面:呈型河流成熟期侵蚀作用:以为主影响:使河谷。

横剖面:呈形3、河流在凹岸,凸岸,使河流弯曲。

观看流水侵蚀实验侵蚀作用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于的侵蚀使河床,河流向方向发展侧蚀垂直于的侵蚀使谷底 ,河流向发展3、教师总结过渡。

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4、引导读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至第84页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

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学生讲解。

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2它以溯源侵蚀和下蚀,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

从图4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幻灯片河流不同时期的侵蚀剖面图让学生辨别根据学生刚才所讲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教师设问:播放幻灯片为什么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学生观看、思考并讨论,小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给出答案。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

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1.观察实验,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实验、图片和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区域认知)3.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探究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沙子、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视频《一粒沙子的独白》,思考这粒沙子的旅程体现了哪几种外力作用?二、新课讲授三、当堂检测本课考点相关试题。

【板书设计】【知识结构】《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河流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呈现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流水地貌的特征,合作探究流水地貌的成因。

【技能】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内在本质与原理。

同时,通过对山岳地貌的学习,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思维】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冲积扇为例以黄河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不足之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效果分析1.在教学目标达成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且能够分析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的特点;能够描述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地貌特点。

高中地理_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课题】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研讨及模拟实验,能够识别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

2、根据对石灰岩的认识,能够设计野外采集石灰岩标本的方案。

3、经过实地观察,识别喀斯特山、谷、洞穴,通过和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进行对比,能正确描述济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4、通过对流水地貌的学习,理解地貌和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理念,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模拟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描述其地貌特点。

2、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考察,识别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点。

【教学方法】模拟实验、野外实践、对比分析【教学手段】人人通平台互动课堂、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阶段:课内研讨导入环节图片中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为流水侵蚀地貌;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昌马冲积扇为流水沉积地貌。

本节课重点识别两种地貌:流水沉积地貌中的山麓冲积扇和流水侵蚀地貌中的喀斯特地貌。

模拟实验环节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冲积扇实验方案;演示并说明设计意图;分析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进行小组互评。

实验物品:课本、大米、白纸实验过程:用课本代表山体,课本缝隙代表山谷,大米自上而下沉积模拟冲积扇。

小组互评:1、模拟地貌轮廓扇形明显。

2、沉积物组成均匀,太理想。

实验物品:课本、各种豆子、大枣演示过程:沉积物从高到低沿书本缝隙下落,模拟冲积扇。

小组互评:1、能体现沉积物的分选。

2、对比两组实验能分析出影响冲积扇规模的因素。

第三小组实验总结展示冲积扇景观图实验物品:沙土、塑料盆、水实验过程:沙土堆积成坡状模拟山体,在沙土中划出一条沟表示山谷,用水代表河流。

小组互评:1、实验更真实。

2、能完整的模拟出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强烈的构造运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山口外突然变缓的地形。

冲积扇的地貌特点:形态:扇形、锥形、楔形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厚度变化大)数量:单个或群体出现面积:依赖于构造、气候和物源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模拟山麓冲积扇,也有很多同学对喀斯特地貌感兴趣,课前兴趣小组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下面听取同学们的汇报。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地质地貌专题复习课师课件展示:地质地貌部分近五年全国卷高考题统计;给学生明确今年考向预测:宏观把握复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构建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一、地壳的物质循环师回顾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回答1、岩石成因分类2、循环过程生先识记在回答师规律总结: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生讨论回答,总结规律并结合规律做高考链接题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二、地质构造1、类型师引导学生回顾地质构造的类型,分析判读依据生讨论分析回答2、地质构造与地貌师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生讨论回答并分析内力作用的成因3、板块边界与地貌师比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貌类型,并举例说明生讨论回答,画示意图解析师指导学生总结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生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举一反三,结合规律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1、流水作用与地貌师分析流水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生讨论回答并分析流水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2、风力作用与地貌师分析风力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生讨论回答并分析风力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生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规律,对高考题进行讲解师要求学生回扣重要知识点,并做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生讨论分析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做当堂检测生做练习并回答,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因为是复习地质地貌知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比较感兴趣。

因为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所以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研讨、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地质地貌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不够。

因此需要经过系统复习进行知识的再现,才能夯实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相信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对课标的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②教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河流堆积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对该类型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3、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有一定地貌相关知识的旅行研学与影视、网络媒体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本部分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如下:区域认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说明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示意图、演示实验和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明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欣赏风光秀丽的地貌景观的同时,注意开发利用时的生态环境保护。

河流堆积地貌是本节中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它是本章第一节中外力作用的教学延伸和应用,也是理解后面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基础,是学生深入感受人地关系的前提。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演示验相结合的学习手段,以沿河旅行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这三种地貌的分布、形成过程以及特点,达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分析、建构与拓展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冲积扇的分布、形成过程、特点。

【教学难点】冲积扇的分布、形成过程、特点【教具设备】多媒体课件、课堂实验所需实验器材【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小组抢答方式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思考的问题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明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沿河旅行第二站中下游地区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中下游,河道弯曲的原因?引导学生判断凹岸和凸岸,引导学生理解凸岸堆积、凹岸侵。

指导观察河曲照片,并分析A岸、B岸河床深浅、河岸陡缓,泥沙多少?思考两岸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河漫滩的形成与特点。

学生理解,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学生分析A岸、B岸河床深浅、河岸陡缓,泥沙多少?思考两岸差异的原因?A岸、B岸与①岸、②岸如何对应?自然过渡进入沿河旅行第二站这部分内容偏难,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

综合利用剖面图和景观图来辅助讲解。

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说明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体现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侧蚀A B②①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河道弯曲活动体验找两位同学演示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真实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加强理解。

展示交流指导同学们观看三角洲的视频,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提示:三角洲的分布、形成过程、特点(形态、地势、水源、土壤)学生活动:我来当老师由学生来讲解三角洲的知识点区域认知:运用视频图像,描述识别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视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说明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知识梳理指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点。

总结回顾,梳理小结当堂达标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请结合下图,回答1-2题。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诗中“古岸”指的是①岸还是②岸?是怎样形成的?2、诗中的“数家新住处”会出现在①岸还是②岸?此处具备哪些有利条件,使人们在此建立“新住处”?检验学习成果流水堆积地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但是,由于本节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学生不太熟悉,并且本节内容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因此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包括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对该类型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3)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有一定地貌相关知识的旅行研学与影视、网络媒体学习经验。

流水堆积地貌效果分析一、关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反思本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但是仅通过课堂教学就达到教学目标,这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还需要定一个最低目标。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不能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就掌握全部内容,但是学生必须做到记住河流有哪三种堆积地貌等,课后还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和巩固理解。

另外本课设计课堂实验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我深深地意识到地理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舞台。

二、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

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

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流水堆积地貌教材分析教材与授课内容分析授课内容:流水堆积地貌使用教材:结合《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参考教材《湘教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上进行添加、删减与整合。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流水堆积地貌评测练习编制:审核:高二地理组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请结合下图,回答1-2题。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3、诗中“古岸”指的是①岸还是②岸?是怎样形成的?4、诗中的“数家新住处”会出现在①岸还是②岸?此处具备哪些有利条件,使人们在此建立“新住处”?(2013山东卷)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下左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下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4.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严重B.流水沉积作用严重C.冰川侵蚀作用严重D.流水侵蚀作用严重5.下图中地表形态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 B C D6.依据我国黄河每年输沙量为16亿吨,渤海水深却变化不大的现象,可以判断A.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在渤海海域沉积B.渤海海底地壳无升降C.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渤海不断沉积D.拨号的海底地层不断下沉7、下列地表形态与主导外力作用的搭配正确的是( )A.风蚀城堡——风力堆积作用B.海蚀柱——冰川侵蚀C.喀斯特溶洞——冰川侵蚀D.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8.(2013潮州模拟)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9.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提示:首先据题意判读a、b何处是凹岸何处是凸岸)。

若在上题图示中建港口,建在_____处(a还是b),为什么? ___________。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读上图,分析回答问题:(1)写出地貌名称:甲 ______ ,乙丙。

(2)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_____和_____;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都是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

其能量来源来自于地球的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地貌都属于_________地貌类型。

(3)甲地形一般分布在。

该地形组成物质的分布特点是扇顶_______,扇缘_____。

乙地形一般分布在 _________,丙地形多分布在我国气候地区。

其迎风坡以_________作用为主,其背风坡以_________作用为主。

流水堆积地貌课后反思本课是地理必修一的一节重要的内容,本节以重点解释了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本课的重点有1个,第二: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难点是: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能快速的讨论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环节紧扣,讲练结合,体现了学生的自学,互学,师生互学的教学模式,特别关于本课难点问题“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开展的较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体现了教师精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次的教学过程还是存在较多的不足,包括提问的技巧、对学生的点评和时间的把握。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对教学环节的反思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必须充分的引导学生自学和互学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通过引入课堂实验及身边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个教学过程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