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设计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范文
发问的精神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发问的思考。
2. 教学主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3. 实践环节: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发问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发问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就特定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教室环境宽敞、舒适,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教学材料准备:准备相关教学PPT、案例等。
3. 小组讨论安排:提前分组,确定讨论话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沟通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发问精神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发问的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2. 讲解:讲解发问的重要性,如提问可以促进思考、激发好奇心、提高沟通能力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提问案例,让学生了解提问的实际价值。
4.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发问的过程。
5. 总结:强调发问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勇于提问。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5分钟2. 讲解:15分钟3. 案例分析:10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5. 总结:5分钟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对发问精神的理解程度。
2.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课时安排:两个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的精神。
2.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和探讨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什么东西越洗越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发问的重要性(15分钟)教师讲解发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提问是获取知识和理解问题的途径。
通过举例说明提问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话题,例如:“科技对环境的影响”、“友谊的重要性”等。
让学生围绕话题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
四、分享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分享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五、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案例或故事,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例如,讲述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让学生思考创业者的关键决策和成功因素。
六、小组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
例如,让学生调查和分析一个社会问题,如贫困、污染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七、展示和反馈(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
八、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问的精神和它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这两节课中的提问和思考过程,以及他们从中学到的知识。
教学资源:1. 有趣的谜语或问题2. 话题分配表3. 案例或故事4. 探究任务分配表评估方式:1. 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的积极性3. 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六、提问技巧训练(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效的提问技巧,如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探询性问题等。
2. 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提出不同类型的questions,并讨论其效果。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3. 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4. 批判性思维与提问5. 提问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提问的重要性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提问活动,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发问精神的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要提问?”2. 讲解:介绍发问的精神内涵和提问的重要性,讲解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与提问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提问。
5. 实践演练:设计提问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提问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提问技巧:评估学生在提问活动中的表现,如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深度。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活动,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发问精神教案的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寻找现实生活中与应用场景相关的发问案例,分享并讨论。
2. 邀请企业人士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的提问技巧和批判性思维应用。
3. 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运用发问精神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年龄段的发问精神相关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学习。
2. 案例库:收集各类发问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提问工具:提供各类提问工具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提问。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提问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介绍发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 教师讲解有效的提问方法,如明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等。
3.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发问的精神。
三、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话题,尝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发问的精神。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教师讲解如何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三、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选定的话题,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发问的精神。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践环节的参与度以及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发问的精神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新课内容:a. 讲解发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b. 介绍有效的提问方法,如明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等。
c. 讲解如何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实践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选定的话题,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发问的精神教案范文
发问的精神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提高问题质量。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意义3. 有效提问的技巧4. 培养提问意识的方法5. 提问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提问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阐述提问的重要性和意义。
3. 互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好问题,共同探讨如何提高问题质量。
4. 实践: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提问意识的提升。
2. 学生提问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发问精神的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发问的精神、提问技巧等相关内容。
2. 案例素材:提供一些实际学习中的应用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运用发问的精神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小组分享: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讨过程和发现,促进全班交流和思考。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发问的精神,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关注他们问题提出和解答的能力。
3. 反思日记: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思考过程。
九、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提问节:鼓励学生在校园中广泛提问,探讨各种问题,培养发问的精神。
2. 组织讲座或研讨会: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研讨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某个领域的问题。
十、教学反思2. 改进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反馈,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习惯1.2 教学内容介绍发问的精神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探讨为什么提问是获取知识和成长的的关键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发问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质量第二章:提出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2.2 教学内容介绍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探讨如何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提问练习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际提问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提问的深度和价值第三章:倾听与回应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问题和建议培养学生善于回应他人问题的能力3.2 教学内容介绍倾听和回应的技巧和策略探讨如何在讨论中有效地倾听和回应他人的问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倾听和回应的技巧和策略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行倾听和回应的实践练习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倾听和回应的质量第四章:提问与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2 教学内容介绍小组讨论中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探讨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有效地提出问题并促进讨论的深入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组讨论中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问技巧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提问的深度和价值以及对讨论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发问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发问的精神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持续培养发问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发问的精神在各个领域的应用5.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对发问的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发问精神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与发问精神相关的实际案例探讨案例中如何通过发问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的深度评估学生对发问精神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理解第七章:实践项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将发问精神应用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7.2 教学内容设计与发问精神相关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并反思问题解决过程7.3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反思日志法:引导学生记录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反思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对实践过程的反思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第八章:创新思维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发问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发问精神进行创新的能力8.2 教学内容探讨发问精神如何激发创新思维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发问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创新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实践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的表现和创新成果评估学生对发问精神与创新思维关系的理解第九章:拓展阅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深入理解发问精神的内涵和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9.2 教学内容推荐与发问精神相关的阅读材料9.3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9.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发问精神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展望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发问精神的应用和收获展望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10.3 教学方法反思日志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和收获展望未来法:引导学生规划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10.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的总结和展望能力观察学生对发问精神的理解和未来规划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设计围绕“发问的精神”展开,涵盖十个章节。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主题是“发问的精神”,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的发问精神,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发问的重要性。
2. 发问的意义:教师讲解发问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3. 提问方法与技巧: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如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等。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发问的意义、提问方法与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2. 提问质量: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如是否具有针对性、思考性等。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发问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材或教辅,如《提问的艺术》、《思考的力量》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如科学家、哲学家、企业家等成功人士的提问经历。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markers 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的教案
发问的精神(两个课时)课时安排:两个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的精神。
2.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学生可以舒适地进行讨论和活动。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谜语或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二、探究和讨论(2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和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二、探究和讨论(2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解决方案,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案例研究(20分钟)1. 教师介绍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根源。
七、角色扮演(20分钟)1. 教师为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发问的精神》教案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培养和 提高个人发问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05
作业布置
作业一:阅读《发问的精神》全文
总结词
理解文章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发问的精神》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观点和论据,把握 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作业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
总结词
深入理解文章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 ,包括对问题的重要性和如何提 问的深入探讨,理解作者对于发 问精神的重视和倡导。
03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我思考了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对于不
同特点的学生,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我回顾了我在教授《发问的精神 》时所传递的信息,以确保我提
供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
教学内容的深度
我反思了我是否深入挖掘了主题 ,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背景信息和 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
课外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相关活 动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
识面。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02
03
提问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 生思考什么是发问的精神 ,以及发问的重要性。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发问的 情境或故事,引导学生进 入课程主题。
回顾导入
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相关 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我思考了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 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相关,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
能力。
学生参与度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通用12篇)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通用12篇)《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3)领悟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
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行见?②或许有人会说,学问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加气概。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才智之门永闭吗?你情愿永久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情愿永久只做两脚书柜吗?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剧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珍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
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协作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楚。
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认为,发问就是擅长动脑筋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学问、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创造、新制造的开端。
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创造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
接着,针对“或许有人会说,学问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
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亮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了解为什么要提问:激发思维、拓展知识、解决问题、促进交流。
•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明确问题、简洁清晰、针对性强、开放性。
•分析不同类型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
2. 发问的意义和方法•理解发问的意义:激发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拓展思维深度。
•学习提出有效的问题:预测问题、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假设解答等。
•了解和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事实性问题、观点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
3. 发问与倾听•培养倾听和回应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问题、认真回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问题处理能力:学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曾经有过好奇心很强烈的经历吗?”“在学习中,你是否有过想要提问的瞬间?”等等。
激发学生对提问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白板等工具,向学生介绍提问的重要性、技巧和发问的意义和方法。
讲解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3. 团队活动(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并设计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团队之间合作,思考和讨论,提出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全班展示并介绍他们所设计的问题。
4. 学生实践(25分钟)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设计一个问题,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老师。
老师随机选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引导。
5. 总结归纳(5分钟)对学生在团队活动和个人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
强调提问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问。
四、教学评价1. 基础知识的测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
发问的精神教学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发问的精神内涵2. 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3. 有效的提问技巧4. 培养提问意识的方法5. 课堂实践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发问的精神,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勇于提问,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有效的提问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提问的价值。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4. 课堂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准备课堂实践的任务,让学生有机会锻炼提问技巧。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发问精神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有效的提问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提问的价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5. 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发问精神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问的精神内涵、提问的重要性和作用、有效的提问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提问的价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5. 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发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2.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的意义和价值。
2. 提问的技巧:如何提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
3. 提问的应用:在不同学科和学习场景中的提问策略。
4. 提问的实践:分组讨论,学生互相提问,培养提问习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提问的意义、技巧和案例分析。
2.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具体案例,用于分析提问的技巧。
3. 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于课堂上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提问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的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提问,培养提问习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运用提问技巧的情况和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提问技巧的讲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2. 组织提问竞赛:举办提问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问热情。
3. 建立学生提问平台:创建线上平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与提问相关的书籍,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简介发问的精神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针对发问的精神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以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2.学会正确的提问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PPT,用于介绍发问的精神的定义和重要性;•准备白板和黑板;•打印出“正确的提问方式”及相关例子的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步骤1:了解发问的精神1.讲师在PPT中介绍“什么是发问的精神”以及它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解自己对发问精神的理解,以及他们认为为什么重要。
步骤2:正确的提问方式1.讲师使用PPT演示正确提问的方法,同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2.让学生仿照PPT中的提问方式,自己找一些问题来进行练习,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提问方式。
3.让学生自己写下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并将问题写在白板上。
随后,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思考值得追问的问题。
步骤3:应用发问的精神1.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做研究,并将他们的发现和其他同学分享。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将发问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还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尝试破解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然后请他们讨论可能的答案。
提供不同的视角使学生思考更加全面。
3.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学生探究不同的学科,例如历史,哲学和科学等。
学生应该在探究自己喜欢的学科时,自主学习、观察,学会发问。
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热情地参加讨论,以帮助学生探究好问题和寻找答案。
2.教师可以将课程性评估和反馈组成的小组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以确保学生受到充分的帮助和观察。
3.根据学生的兴趣向引导细节,老师可以自由地引导学生在他们感兴趣或优惠的项目中进行学习。
总结发问的精神是我们日常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问的精神》教案
《发问的精神》教案《发问的精神》教案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问的精神》教案篇1发问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
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
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
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
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发问的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发问的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发问的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注:以下为智能写作,仅供参考发问的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往往过于注重答案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发问的重要性。
这也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忧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不取决于答案是否正确,而更多地受到发问的思考和探究精神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发问的精神。
一、为何需要培养发问的精神?发问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思考、探究和创造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则是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所必须的技能。
通过帮助学生发展其发问的能力,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发问的精神?1. 创设开放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创设开放式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行探究和解决,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答案,还需要了解问题的背景、来源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掌握解决问题所必须的技能,并培养主动发问的习惯。
2. 培养活跃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场景中,教育者应当鼓励学生发言,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交流。
学生应该乐意向教师和同学提问,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学会思考和探究。
3. 鼓励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发问精神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研究项目,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团队合作、鼓舞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专业领域的知识。
三、如何集成发问精神的实践?在学生课堂上启蒙发问精神的同时,还可以将这种精神引入其他实践性课程当中。
比如,可以在音乐、戏剧、体育等实践性课程中引入探究题,实现课内外发问精神的无缝连接。
同时,教育者还应积极推广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发问精神的方法,支持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或社区服务,以扩大其探究的领域和机会。
发问的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问的精神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3. 教授提问的技巧和方法4.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从问题中发现机会和解决问题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提问和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从问题中发现机会和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提问的重要性、提问的技巧方法、实例分析等内容2.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3. 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和问题4. 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如有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科学家和成功人士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提问的重要性:讲解提问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问的价值。
3. 教授提问的技巧方法:教授一些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等。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从问题中发现机会和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些案例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提问。
6. 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和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提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提问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提问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
3. 作业提交:评估学生对提问技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中的问题提出和分析来评估。
发问的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案教学设计发问的精神启凡学习重点:1、正反论证2、反问修辞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学问”既“学”又“问”。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问题是成功的接生婆”。
启凡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
下面我们学习启凡写的《发问的精神》。
二、学生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3):用讲道理、设比喻的方法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事例论证为主)第一层(4)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列举四位名人事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归纳小结。
联系一般人求知识、明道理的实际,强调勤于发问的重要。
第三部分(10—14)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又可分三层:第一层:(10)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何必多问”第二层:(11—13)从三方面讲道理,逐步深入地阐明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归纳小结。
联系学生求学的实际,再次强调发问精神的重要,同时又是全文的重点。
三、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的?从哪些词语中看出的?本文是写给学生的。
从“教师”“课本”“书”等词可以明显看出。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如何引出论题的?讲道理,设比喻。
二、作者正面论证时举了哪几个事例?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
所举事例,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范围广,事例具有典型性、具有代表性,因此,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三、反面论证时提出了怎样的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知识和道理可以……何必多问”,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四、概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课后练习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五、课文结尾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连续使用三个反问句,一气呵成,语势强烈明显,表达了否定的意思。
2、再次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
前三反问句分别对应11、12、13自然段;“钥匙”呼应第2、3段的“钥匙”,“万”字强调了必须具备发问的精神。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 动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 其探索未知的勇气和信心,形成敢 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材内容概述
本课程主要包括发问的概念、意 义、方法和实践应用等内容,通 过多个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
课堂表现
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 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 情况,评价其思维活跃 度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 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掌 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期末考试
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 综合评价学生对《发问 的精神》相关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水平。
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教学内容反思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标准制定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发问的精神》中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能 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的积 极性。
思维能力提升
考察学生是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
01
02
03
课文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发问 的精神》一文的主旨,掌 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相关知识点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 识,如作者的生平、时代 背景等。
思考与讨论
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 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 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 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问的精神》设计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
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
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
奇,
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
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
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
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
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
能发问、勤发问,就
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
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
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
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
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
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
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
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
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
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
论点。
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
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
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
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
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这
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5-8段)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
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
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
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
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然后
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
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
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
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
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
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
(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
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5-8段)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分析反面步(11段)
(10-14段)论点的错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的、真的。
(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13段)
归纳小结(14段)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由教案频道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