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制度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制度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质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三、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6.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四、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a.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认可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c.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d.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对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a.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a.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b.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4.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的模式。

科技与创新引导幼儿迈向未来

科技与创新引导幼儿迈向未来

科技与创新引导幼儿迈向未来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幼儿教育也应该紧跟科技的脚步,将科技与创新引入幼儿教育,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本文将探讨科技与创新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开发创新思维科技与创新的融合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能够采取独特的、新颖的解决思路。

通过运用科技工具和玩具,幼儿可以在探索中开展自主创造。

例如,给幼儿提供编程机器人,让他们编写简单的指令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动作,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二、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科技与创新在幼儿教育中可以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智力发展。

通过科技与创新的引入,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不同智能的能力。

例如,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空间智能和观察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科技与创新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幼儿被动接受知识。

而通过科技与创新的引入,幼儿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索。

例如,在课堂上使用教育APP,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程,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四、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科技与创新可以提升幼儿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通过使用科技工具和媒介,幼儿可以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室里设置可视化展示屏,幼儿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拖拽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五、培养信息素养科技与创新的引入可以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取、评估、组织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幼儿通过利用科技工具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白板,幼儿可以利用各类资源进行搜索和整理,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2教育的基本规律

2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教育中,数学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数理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 促进科技创新数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许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

例如,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数学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这将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和推理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解题和证明练习,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逻辑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

3. 培养创新精神数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领域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解决,尤其是数学竞赛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从而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4. 培养数理思维数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数理思维,即透过数学的抽象和推理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理思维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挑战。

通过培养数理思维,数学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数学教育,我们能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建立数理思维。

这些能力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1.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3.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5.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2)环境;(3)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6.简述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1)先导性;(2)生活性;(3)感染性;(4)针对性;(5)终身性。

8.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2)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3)文化发展促进学学校课程的发展(4)文化膨响教育发展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6)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9、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2)基础性;(3)义务性;(4)全民性;(5)全面性;(6)活动性;(7)趣味性。

1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1、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自我的形成。

1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2)学生为本;(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三、四、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五、六、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着作.七、八、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第一章第二章教育概述第一节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一、二、教育的基本概念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手段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P18—19四、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五、六、教育的发展(一)(二)原始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2(三)(四)奴隶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4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在中国历史上,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学校教育的生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答1、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5、6、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7、8、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三)(四)、封建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五)(六)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七)(八)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它是全民性教育第二节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一、二、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她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四)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多选1、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3、4、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5、6、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三、四、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一)(二)建国前的学制发展我国的学制,产生于商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三)(四)、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六、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育的学校教育四、五、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1、2、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3、4、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5、6、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7、8、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9、10、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11、1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第三节、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概述一、义务教育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二、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1、2、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3、4、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5、6、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三、四、从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实施,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五、六、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章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一)(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2、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化为现实的生产力3、4、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5、6、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7、8、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9、10、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多选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四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简答一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多选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4、社会文化影响学生文化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多选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一)(二)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三)(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简答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二、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大脑及其神经系统发展情况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并刺激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影响人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二、人的发展的动力观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机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洛克的白板说.华生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p68-75(一)(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答/填空1、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4、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5、6、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简答1、2、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4、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四)(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72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表明了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1)(2)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3)(4)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5)(6)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7)(8)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9)(10)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四)(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简答1、2、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及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3、4、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5、6、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个体活动能够使个体发展由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简答(1)(2)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3)(4)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5)(6)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五)(六)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2、遗传决定论内发论桑代克认为:人的智力也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乃是自然赋予的3、4、环境决定性外铄论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5、6、二因素论第二节第三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科学与艺术等方面的统一,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注重早教三、四、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五、六、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社您发展总体特征,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主要特点是易于形成与事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儿童时期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七、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性.例如,身体体重,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之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后,情感成熟更后,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九、十、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十一、十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的某些年龄特征的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和存在差异.十三、十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等教育,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14、15岁时,才有显着的发展;“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三节第四节初、高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特点: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型、闭锁性、社会性第四章教育目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念95: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简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简答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表现为:1、2、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3、4、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看,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1、2、国家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3、4、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5、6、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7、8、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一)(二)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三)(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五)(六)人们的教育思想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 101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3、。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与此同时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略 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从而使教育这个 长远的根本大计 从国家
发展战略的层面上得以落实和保证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曾在知识分子和人才问题上走过弯路 在左倾
思潮的影响下长期轻视知识分子 文化大革命中甚至把知识分子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充分发挥教育在开发我国人力资源方面的优
势 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不断提高工
人 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充分发挥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把提高人民的素质当作第一要
容等各方面的改革 以培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适
合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四有 新人 同时要大力加强科普
工作 培养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 科学精神 科学信仰 要建立与完
善工人 农民与知识分子提高自身素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每一
个劳动者都认识到自己必须是一个终身 学习型 的人 才能适应
社会进步的要求 才能使自己永远先进 而不致被时代所淘汰
务 不仅说明了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而且强调了培养大批高素
质人才的紧迫性 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
的主体性要素 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重要阐发
我国要发展教育 必须着眼于世界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从我
国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实际及劳动者素质状况出发 建立合理的基
础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并相应深化教育的体制 内
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 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二。科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关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 术的影响,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然 而,对于科学思想的变革却还没有为 人们充分认识和重视。以传授科学为 己任的教育界尤有必要对此给予足够 的重视。
科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人类社会的大变革中,人类对 于宇宙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也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牛顿的物理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在 二十世纪的大变革面前,暴露出许多难 以适应的弱点,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科 学思想的更新已经势在必行。
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从教育领域自身来看,面对现 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的深刻 变革,教育正在从内容、方法、 体制到观念等各方面发生,而且 继续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就是 教育信息化应当完成的任务。
一直到十几年前,我们的整个基础 教育的几乎全部内容,以及高等教育 的大多数内容,基本上是近代科学技 术的范围之内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学 的物理、化学到大学的微积分和经济 学,可以说是基本上反映了从工业革 命开始的三、四百年来人类文化的积 累。
信息化新高潮的到来
2001。7。29。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实行方案 发布。
2001。12。25-27。新的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 组第一次会议。
2002。3。9。第一次测评结果发表。 2002。7。5。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 议。
2002。10。9。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发布。 2002。11。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核 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新科学
总之,科学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 二十一世纪的全新的科学正在形成的过 程之中。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广泛应用和进一 步发展的,将是全新的现代科学。这种 全新的情况,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 待的。
三。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它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前人的科学成果加以合理的编排,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习者。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巴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实现科学知识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l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据1986年统计,美国的科学家被大学聘用的占全部科学家的40%,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在日本,则是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国立研究机构承担应用研究,民间企业承担开发研究。

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

l995年,我国高校承担的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占总数的60%,1/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3获国家发明奖。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的技术化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1简述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1简述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M,1简述现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风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3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目标。

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简述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5制定德育目标得主要依据是什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6如何正确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①此观点出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当代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思想。

2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学校,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平等参与、积极互动、合作与建构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和积极互动.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7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8如何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①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3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9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①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自然辩证法题目

自然辩证法题目

简答题:1.简述学术不端行为的种类及其具体行为2.简述科学假说方法的基本原则3.比较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论述题:1.论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2.论科学共同体的建制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题、自然观的演变历程;第一,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第二,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第三,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第四,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

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冲刺提分卷(3)及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冲刺提分卷(3)及答案

一、单选题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 )。

A.终身教育B.普通教育C.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答案】A。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答案】B。

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 )。

A.忠于职守B.团结协作精神C.人际交往能力D.良好的道德修养【答案】D。

4.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B.说理教育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答案】B。

5.某学生性格过分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这属于( )。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答案】D。

6.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电话号码的记忆是( )。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无意记忆【答案】B。

7.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相当于B.不低于C.略高于D.略低于【答案】B。

9.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 )。

A.诊断性评定B.形成性评定C.终结性评定D.发展性评定【答案】B。

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

A.专政型B.指导型C.民主型D.溺爱型【答案】C。

11.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权的分配C.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D.教育目的【答案】B。

12.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1.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成为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科学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重要。

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4.教育可以推广科学技术成果: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并能够将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到社会,促进科学技术
1/ 1。

狭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古代教育学思想:(1)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着大批的后备军,另一方面提高了科学技术群体的素质;同时,教育具有的经济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科学功能、培养人才的功能及社会智囊功能,正是科学技术发达的根基所在。

加强综合国力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特别是处在主导地位的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任务的高等教育。

关键字:教育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影响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各国都力争保持科学技术上的优先性,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也日益得到认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其它各方面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全面地研究,理清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了后备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密切相关。

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包括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综合性实验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网络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优化程度以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

其中科学家队伍的总体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反应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

要想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和培养一支年龄和结构、规模庞大的高质量的科学家队伍,就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才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后备力量。

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任何科技人才的智力、知识、技能、科学方法以及思想品德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过教育、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

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凡是教育发达的地区或国家,出现的人才也就多,科学技术也就越发达。

三、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高校科技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些特点为大学发挥推动科技发展作用提供了可能:一是学科综合齐全。

大多是高校纹理工农医学科兼而有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互相交叉渗透,容易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

二是学术氛围宽松。

高校学术氛围浓厚,文化氛围自由,科研的任务性交较弱,
市场压力小,非常适合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工作。

三是年轻人才不断的。

不仅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科技队伍,还有延续不断的大批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科学思想活跃,利于源头创新。

四是教学科研结合。

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

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产出优秀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出创新成果。

通过教学、科研两种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投资省,效率高。

五是信息通畅灵便。

不仅作为学术单位与国内外交流频繁,而且大量校友遍布国内外社会各界,有着得天独厚的获取信息与
及合作交流的便利条件。

从大学科学研究的类型重点来看,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

高校具有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国的科技任务,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越来越多地落在高校身上。

高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备是基础的主力军。

这也反映出我国的科技管理体系、科技运行机制正在趋向成熟,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队伍正在趋向优化。

四、结论
高等教育推动科技发展的方式是多样的,为科技事业培养专门人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高等教育为工业实验室直接和间接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工作人员,他们不但对工业实验室的产生、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且他们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也与大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高等教育不但直接培养了科学家,而且是孕育科学并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园地。

站在学科发展重要转折点上的科学家往往正是经过扎实高等教育训练的人,很多学科重要转折的发生就是在高等学校内,这不是偶人,而是具有深层次的原因。

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方面,高等教育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对高等教育直接科技贡献的研究表明,培养科技人才并不是其推动科技发展的全部内涵,事实上,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之一,高等学校在间接贡献于科技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并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

这往往正是学者在论述高等学校在推动科技发展方面作用时直接谈到的方面。

高等教育对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存在是与高等教育自身属性逻辑地切合的。

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持久而有效地发挥科研作用,与其机构特点和人员素质是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学科综合齐全、学术氛围宽松、人才流转通畅、教学科研结合和信息交流灵便等。

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高等学校往往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学术背景较全的人员梯队、掌握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利于在需要多学科参与,需要复杂理论指导的理论创新和重大尖端技术突破中做出成果。

在现代科学的大科学特点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高等学校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探析刘静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7)第11卷
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齐依南论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法制与社会 2010(2)
[4] 宋国平周治王浩绮中国环境公平探讨科技与经济 2005 第18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