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第一首诗写于710年在匡山十年读书其间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考知识点全扫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其一)【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中心思想】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原诗】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时间背景作品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1岁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5岁。
父李客率全家迁居剑南道绵州昌隆县。
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10岁。
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15岁。
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
作《明堂赋》、《拟恨赋》。
718年开元六年18岁。
隐居大匡山,往来旁郡。
从赵蕤学纵横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约作于此年。
720年开元八年20岁。
《大猎赋》初稿疑作于是年。
721年开元九年21岁。
在成都瞻仰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
此后几年游历蜀中各地。
作《登锦城散花楼》。
724年开元十二年24岁。
辞亲远游。
有《别匡山》诗。
游峨眉山,写有《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还写有《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等诗。
725年开元十三年25岁。
游洞庭,南穷苍梧。
写有《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等诗。
726年开元十四年26岁。
春,自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东涉溟海。
然后回舟北上,复至扬州,散金三十万。
卧病。
写有《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越中览古》、《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诗。
在九华山题刻“金沙泉”三字。
727年开元十五年27岁。
沿江西上,观云梦,寓安州北寿山。
北游汝海、襄州,结识孟浩然。
回安陆,冲撞李长史车马。
与元丹丘一起受安州都督马正会和李京之长史接见。
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写有《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等。
728年开元十六年28岁。
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
暮春,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安陆,寓居白兆山。
写有《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诗。
730年开元十八年30岁。
隐于安陆白兆山,有《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山中间答》诗。
李白的生平五个阶段
李白的生平五个阶段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迈不拘一格,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李白一生的时期阶段生平,欢迎阅读!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五岁随父到江油县,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二十五岁李白出蜀。
2、壮游与求仕期:26岁-42岁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
二十六岁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岁-44岁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4岁-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
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
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5岁-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
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
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
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
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
李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而入幕。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
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
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
”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
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引言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独特,想象丰富,语言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李白人生的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以期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历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一阶段:成长与求学(公元701年-725年)在这一阶段,李白主要在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两地生活。
他的父亲是一位企业家,因此李白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在这段时间里,李白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喜爱诗词。
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政治家。
同时,他也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著名诗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
第二阶段:游历与求官(公元726年-744年)这一阶段,李白开始遍游名山大川,寻求官职。
他曾北游中原,东至海上,南抵湖南、江西,西至四川、甘肃。
在这些地方,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李白的诗歌创作在这一阶段达到了一个高峰。
著名诗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等。
第三阶段:仕途与蹉跎(公元745年-755年)在这一阶段,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但不久后因政治斗争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四处漂泊,生活困顿。
这一阶段的李白,对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使得他的诗歌风格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著名诗歌:《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第四阶段:抗争与离世(公元756年-762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加入叛军,但不久后因疾病流落江东。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战乱、民生疾苦的诗篇。
这一阶段的李白,对生命、自然和宇宙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著名诗歌:《夜泊牛渚怀古》、《行路难》、《边词》等。
结语李白的一生,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意的苦闷。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
正是这种执着,使得他的诗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白诗歌专题阅读经典资料(按生平阶段)
诗仙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紧接着陈子昂把唐诗推上高峰的伟大诗人,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他的出现,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
他把屈原开启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推上了新的高潮,其作品今存诗九百多首。
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他的人生可分为五个阶段:1. 701—725 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读书和任侠时期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岁时,学习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学习纵横术。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负和理想。
2. 726—742 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了,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开始了他漫游、干谒的生涯,并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
李白生涯四大时期与其标志性诗篇
李白生涯四大时期与其标志性诗篇李白(701年-76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诗篇。
以下是对他生涯四大时期及其标志性诗篇的概述:1. 青年时期(710年-725年)李白的青年时期是他的创作生涯的起点,这一时期他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激情。
他的诗篇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表现出他的无畏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中最著名的标志性诗篇是《蜀道难》。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穿越蜀道的艰难历程。
诗中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奇峻的山川来表达了他追求自由和超越困难的决心。
2. 中年时期(726年-742年)中年时期是李白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游历各地,广泛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的诗作更加多样化,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在中年时期,李白创作了许多标志性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静夜思》。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乡愁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3. 晚年时期(743年-757年)晚年时期是李白的创作生涯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入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他的诗篇更加内省和哲思,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中一首标志性的诗篇是《将进酒》,这首诗以激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豪迈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它被誉为李白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
4. 晚期时期(758年-762年)晚期时期是李白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他面临困境和挣扎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困苦,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期时期的标志性诗篇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逝去的事物和往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慨叹和对境遇的反思。
它展示了李白晚年时期的独特风格和情感。
通过以上四个时期及其标志性的诗篇,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成长和变化。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历史的特点。
我欲因之梦寥廓
我欲因之梦寥廓作者:汪建新来源:《党史文苑》2022年第04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唐时属安西都护府)。
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25岁时离川漫游各地。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令李白任供奉翰林一年余。
后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中途赦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市)。
他是我国诗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推崇备至,其一生对李白诗作圈阅、手书、评论颇多,而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也深受其诗风影响,浪漫飘逸,超凡脱俗。
读李白:圈阅手书,运用自如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
严文井问:“听说主席喜欢古典诗歌。
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他直言道:“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
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是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
”李白是毛泽东一生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据曾帮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张贻玖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六百首,其中“三李”的诗约占三分之一。
而“三李”中,他又最爱太白诗,圈画过的有81首。
例如,他对《将进酒》批曰:“好诗。
”他对《蜀道难》批注道:“此篇有些意思。
”在闲暇或练习书法的时候,毛泽东常常用毛笔抄写或背写李白的诗。
中央档案馆选编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收有古诗词117首,其中李白诗有15首。
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之中,有一份共7页纸的《梁甫吟》的手抄本,用一寸大小楷体的毛笔字,抄录在十六开毛边纸上,右上角有毛泽东读过两遍的铅笔圈记。
毛泽东晚年患有眼疾,这是他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
毛泽东不仅能随口吟诵李白的许多名篇名句,还能加以巧妙运用。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提到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一件趣事。
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
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
前期创作时期 (701-709年)
李白的前期创作时期是他诗歌生涯中的起点,此时他追随着杜甫,从事政治工作并游历各地。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
生苦难和政治挫折的思考。
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
中期创作时期 (710-743年)
李白的中期创作时期是他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他的成名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并且创作
了大量的诗歌。
他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将进酒》和《行路难》。
流亡时期 (744-755年)
李白的流亡时期是他人生中最为动荡和困苦的时期。
在唐朝政
治斗争的背景下,他被迫离开京城,流亡于各地。
在这个时期,他
的诗歌表现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著名的诗
歌作品包括《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晚年创作时期 (756-762年)
李白的晚年创作时期是他的创作活动逐渐减少的时期。
在唐朝政治的混乱中,他逐渐淡出文坛,开始过上隐居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疑问。
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登金陵凤凰台》和《夜泊牛渚怀古》。
以上是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的概述。
李白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以其豪放磅礴、意境深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江上吟》(李白)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 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 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 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 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 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 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 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 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⑴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 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⑵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 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九歌· 湘君》:“桂 棹兮兰枻”。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 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 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 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⑶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 笛等乐器的歌妓。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江上吟》(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李白的简介
2.李白最早的一首诗的背景
3.李白最早的一首诗的内容
4.李白最早的一首诗的艺术特点
5.李白最早的一首诗的影响
正文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被后人尊奉为“诗仙”。
他生活在唐朝盛世,一生游历名山大川,广泛结交朋友,作品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著称。
李白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有山水田园、咏史抒怀、边塞戍楼等类型,其中最早的一首诗是《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写于李白青年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起点。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李白的身世和志向密切相关。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后来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成长于剑南地区。
李白少年时期便立志要成为一名诗人,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夜泊牛渚怀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夜泊牛渚怀古》的内容如下:
牛渚西江夜限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牛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夜限外”、“千里目”等,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也十分鲜明,如押韵、对仗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具音韵之美。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夜泊牛渚怀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作为李白诗歌的起点,奠定了他诗歌创作的基础,成为他以后诗歌风格的起点。
同时,《夜泊牛渚怀古》也是李白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为后人研究李白及其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白生涯四大时期与其标志性诗篇
李白生涯四大时期与其标志性诗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遥远,语言壮阔,情感奔放,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李白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诗篇。
一、求学时期(公元701年-725年)求学时期是李白的成长阶段,他广泛涉猎,勤奋好学,对文学、武术、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所涉猎。
这一时期的李白对人生充满好奇和向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为主,表现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标志性诗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游历时期(公元726年-744年)游历时期是李白诗歌创作的黄金阶段,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广泛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一时期的李白在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标志性诗篇:《庐山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仕途时期(公元745年-755年)仕途时期是李白实现政治抱负的阶段,他曾供奉翰林,后因政治斗争而被流放。
这一时期的李白在诗歌中流露出对权贵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关怀,诗风转为深沉、苍凉。
标志性诗篇:《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晚年时期(公元756年-762年)晚年时期的李白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白的人生四阶段和他们的代表性诗词
李白的人生四阶段和他们的代表性诗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风格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根据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将其诗作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1. 早年游历阶段(公元701年-725年)在这个阶段,李白的诗作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豪放情感为主。
这一阶段的典型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
- 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赠汪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仕途起步阶段(公元726年-744年)在这一阶段,李白开始涉足官场,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理想和期望。
这一阶段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典型作品有《将进酒》、《行路难》等。
- 将进酒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行路难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 仕途阶段(公元745年-755年)在这个阶段,李白的政治生涯达到高峰,但他对官场的失望和不满也日益加深。
这一阶段的诗作以讽刺和批判为主,典型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夜泊牛渚怀古》等。
-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4. 晚年流放阶段(公元756年-762年)这一阶段,李白因政治原因被流放,生活困顿,但诗作却呈现出深沉的思考和内省的特点。
典型作品有《蜀道难》、《黄河捧土尚可塞》等。
- 蜀道难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黄河捧土尚可塞黄河捧土尚可塞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
胡马窥江汉行空,云母台中鹤归翔。
李白的人生四阶段和他的诗作相辅相成,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邃的思想感情。
按时间顺序理清李白的诗歌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他的一生。
要按时间顺序理清他的诗歌并不容易,因为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且确切的创作时间有时难以确定。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的演变,对他的诗歌进行大致的时间排序:
1. 年少时期(701-725 年):李白年轻时在四川生活,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受到道教和仙侠文化的影响,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
2. 漫游时期(725-742 年):李白离开四川,开始了漫游全国的生涯。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山水、游历、思乡等,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春思》等。
3. 长安时期(742-744 年):李白来到长安,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例如《清平调》《行路难》等。
4. 赐金放还后(744-755 年):李白离开长安后,继续漫游各地,与朋友交往。
他的诗歌更加豪放奔放,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比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5. 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年):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永王东巡歌》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实际上李白的诗歌创作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
李白最早的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第一首诗,早年于戴天山读书时所作。
具体原文如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参考如下: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如下: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望庐山瀑布》作者简介
《望庐山瀑布》作者简介《望庐山瀑布》作者简介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出生。
705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711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
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715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718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720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
出游成都、峨嵋山。
谒于成都。
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721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
春归家昌明。
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
春三月自三峡东下。
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相遇。
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
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会稽。
秋,病卧扬州。
冬,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
728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731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
简述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 李白的诗歌内容
简述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李白的诗歌内容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他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1180篇诗文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1.将进酒唐代: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笔记整理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笔记整理古诗鉴赏是中考重要题型,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中《峨眉山月歌》的赏析内容,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峨眉山月歌赏析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三、理解诗义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四、作品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李白写的第一首诗写于710年在匡山十年读书其间
李白写的第一首诗写于710年在匡山十年读书其间李白写的第一首诗写于710年在匡山十年读书其间。
古风(其一)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
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
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
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
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
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
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
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
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
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
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
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
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
“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
那一年,李白未满十五岁,写下人生第一首诗《初月》
那⼀年,李⽩未满⼗五岁,写下⼈⽣第⼀⾸诗《初⽉》关于李⽩的出⽣地,历来存在很多说法,有的说他出⽣于中亚的碎叶城,也有⼈认为他出⽣于四川绵州(今绵阳)的江油县。
但⽆论如何,李⽩的少年时代成长于四川是确凿⽆疑的,他不仅多次在诗⽂⾥称四川为故乡,宋朝⼈曾记载在四川绵州亲见太⽩碑。
李⽩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不然何以养成如此浪漫、潇洒的性情呢?他“五岁诵六甲,⼗岁观百家”,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儒家教育。
不到⼗五岁,李⽩已创作有多篇诗⽂,他传世作品中最早的⼀⾸诗歌即写于未满⼗五岁之时:《初⽉》⽟蟾离海上,⽩露湿花时。
云畔风⽣⽖,沙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
因绝西园赏,临风⼀咏诗。
少年时的李⽩和很多向往美好事物的同龄⼈⼀样,对未知事物有着⽆尽的好奇⼼,所描写事物意象是明媚的、迷离的、浪漫的。
这⾸诗并⾮严格的五律,但已经⾮常讲究对仗和修辞。
⾸两句即描绘了初⽉的倩影,和⽉光下的花朵,夜⾊笼罩下彼此辉映,如同恋⼈般呢喃细语。
三、四句的景⾊描写极为精彩,微风吹动⽩云,让⽩云也⽣出了⽖⽛;沙头的流⽔不经意漫上了岸边的草坪,看似静态的事物写得灵动活泼。
五、六句是环境的描写,远处的客船上管弦清越,欢声笑语,是⼀帮⼈在做长夜之饮。
⽽对于那些渴望征战沙场的热⾎少年来说,这⼀切⼜让⼈躁动不安。
此时此刻,李⽩拒绝了朋友的邀请,⼀个⼈默默的来到江边,看着天上的明⽉和⽔⾥的⽉光,迎着温柔的晚风吟起诗来。
这是⼀曲唯美⼜富于⽣命⼒的牧歌,在圣洁的⽉光下,连意⽓风发的李⽩都安静下来,如同⼀只刚成年的驯⿅,静静的徜徉在肥沃的草原⾥,嗅着泥⼟的⽓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生平: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写的第一首诗写于710年在匡山十年读书其间。
古风(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
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
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
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
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
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
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
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
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
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
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
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
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
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
“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
《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
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
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
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
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
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
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
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
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何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又何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
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
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又何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何至于“吾衰竟谁陈”呢?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
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
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
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
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
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
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
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
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
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