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集

辨析题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答:错。
就教育的最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
答:错。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答: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
答:错。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代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错。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4)13.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2013-2014.1 (4)3.有的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
”2013-2014.2,2016-2017.1 (4)1.把几十个年龄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班集体。
2013-2014.2 (4)8、教育从一产生起就具有阶级性。
2014-2015.1 (5)14.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2015-2016.1 (5)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5)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5)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5)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5)6、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
(5)7、教育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
(5)9、《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6)10、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6)11、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6)12、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6)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7)1、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7)一、教育与个体发展 (7)1.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012-2013.2 (7)2. 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四岁获得博士学位。
教育学考试 辨析题

辨析题二、辨析题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2)引导性,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知识的方法。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并善于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力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
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3、教学就是教育。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师资格证笔试99个辨析必背

教资笔试99个辨析必背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答案】正确。
理由: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教育学辨析题大全

1.动物界也有教育。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活动。
动物界的所谓“教育”,像老猫教幼猫捕鼠等只是基于生存需要的本能活动,它们是无意识的。
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如课堂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
(3)因此,动物界没有教育,题干说法错误。
2.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教育活动。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参观博物馆是属于广义的教育。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能够拓宽知识、影响品德发展等。
(3)因此,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广义的教育,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只有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和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人——教师。
文字的出现和学校的产生是有直接联系的。
而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4.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这是高尔顿的观点,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它片面夸大了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主观能动性在其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综上所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
片面夸大了外部力量对人的作用,忽视了遗传素质,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3)综上所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6.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必须被动地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的和特点。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事业的学科,其特点包括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发展和教育效果等问题。
4.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学科,但教育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的过程和机制,而教育学则更加关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5. 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组织和管理的问题,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6.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深入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
7.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在教育领域,辨析题常常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知识和提升教育能力。
下面为您汇总了一些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题 1: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
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教育则通过各种社会机构、文化活动等,让人们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育形式。
不同的教育形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支持。
题 2: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这一观点存在局限性。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仅仅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那么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人。
题 3: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课堂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关注与指导等。
有些教师可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虽然短期内学生的成绩可能不突出,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身的基础、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
题 4:惩罚就是体罚。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惩罚和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答案在教育学基础领域中,辨析题是一种常见的考查形式,旨在考察学生对教育学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解答辨析题,学生能够加深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下面将给出一些典型的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其答案,以供参考。
1. 辨析题一:“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和解释。
教育和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教育是指对人的综合发展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培养过程,旨在使个体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它包括了课堂教学、校外活动、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
而教学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是具体教育行为的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德的活动。
教育和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2. 辨析题二:“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和解释。
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体差异所确定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通常是宏观的、抽象的,是对被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而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所确定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是微观的、具体的,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的表达。
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个体的整体素质,而教学目标则注重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达到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 辨析题三:“授课教师”和“教育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和解释。
授课教师和教育家都是教育工作者,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授课教师是指在教育机构中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导思维。
授课教师通常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辨析题

一、观点辨析题1、《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但是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前教育学阶段,虽然对教育活动的论述已经不少,但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上,即使有些论述比较深刻,也显得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不正确。
所谓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
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被人们意识到,因为教育现象是存在于社会客观现实之中,但是这些教育现象有时和其他社会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
既然不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就谈不上将它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教育现象即使被意识到,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现代教育学更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教育,更关注的是教育的现代特性。
3、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虽然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认为呢?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
2023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3教育学辨析题总结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旨在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2023年的教育学辨析题主要涉及教育改革、教育评估、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对2023年教育学辨析题的总结,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育改革1. 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教育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和方向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也有人认为应该从本土实际出发,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内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为教育改革需要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相一致。
2. 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教育质量评价是对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衡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其他人则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教育质量评价既能公正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能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师发展和培训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发展和培训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
然而,教师发展和培训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发展和培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教育改革中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育评估1. 教育评估的目的和方法:教育评估是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手段。
然而,教育评估的目的和方法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教育评估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和标准化评价,以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排名和比较;其他人则认为教育评估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教育学统考之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

教育学统考之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根本起不了作用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
相反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为他不了解"性""伪"之分的缘故.1)根据"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经过加工素质就不可能发展.2)根据"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恶的素质如何转化成善的素质,他提出了"涂之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达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3)在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阐述了教育的作用.4)简评: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因此,此观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2、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孟子的"素丝说"阐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素(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既然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有用,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发挥在哪呢?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学辨析题集

辨析题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答:错。
就教育的最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
答:错。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答: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
答:错。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代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错。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旨在探索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帮助人们了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并改进和发展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辨析题,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概念和理论。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一些常见辨析题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教育与培养的辨析教育和培养是教育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
教育强调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格,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
培养则更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塑造,通过培养活动激发和发展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和互为条件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教育更强调对传统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灌输,培养则更注重个体潜能的开发和自主性的培养。
二、教育与培养的目标辨析教育和培养的目标是教育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培养的目标则更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和互为条件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育更注重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灌输,培养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三、教育与教学的辨析教育和教学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过程,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格。
教学则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和互为条件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而教学则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
四、知识与能力的辨析知识和能力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知识是人类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和社会交往获得的具体信息和理论观念。
能力则是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的解决问题和行动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和互为条件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2024年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年教育学辨析题总结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教育学辨析题是对教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辨析、探讨和总结的文章或论文。
以下是对2024年教育学辨析题的总结,总结包含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 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成为热门话题。
在辨析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技术的发展是否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教师在技术融合中的作用如何体现?- 技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技术的使用是否对学生的认知、社交和创造力等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技术融合的挑战与问题:技术融合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 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支持的教育模式。
在辨析个性化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理念: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策略: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有哪些,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个性化教育的评价方法:如何评价个性化教育的效果,如何衡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的个性化程度?- 个性化教育的挑战与问题:个性化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 跨学科教育跨学科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辨析跨学科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跨学科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跨学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如何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跨学科教育的评价方法:如何评价跨学科教育的效果,如何衡量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跨学科教育的挑战与问题:跨学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4. 教育与社会公平教育与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教育学(辨析题,案例分析有答案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9.“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B.民主性C.基础性D.阶级性10.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1.学校教育产生于(B )。
教师招聘试题:《教育学》常考辨析题

教师招聘试题:《教育学》常考辨析题_一、辨析题1.“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心态说明其处于生涯低落阶段。
1.【答案】该说法错误。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出现在稳定和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只做分内的工作,不会主动追求教学专业的卓越与成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可以说是缺乏进取心、敷衍塞责的阶段。
而生涯低落阶段是准备离开教育岗位,打算“交棒”的低潮时期。
故以上说法错误。
2.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是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2.【答案】该说法错误。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强调的是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师的主要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通文化知识也必须广博,应兼通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
故以上说法错误。
3.师范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3.【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即通常说的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自我教育即专业化的自我建构。
这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故以上说法错误。
4.各国在学制上都会有一些特殊规定,比如设置特殊学校和特殊班级,这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4.【答案】该说法错误。
各国在学制上都做出一些特殊的规定,允许智力超常学生跳级,实行特殊招生,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级,使特殊教育成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说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调整教育结构和建立学制的依据之一。
经济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客观需求。
故以上说法错误。
5.在我国,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
5.【答案】该说法错误。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而基础教育是指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提高我国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等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
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来说,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先行”。
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一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内容还是方法、组织形式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崭新的,新的教育总是继承了以往教育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利用那些能够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教育要素,并将其纳入到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中。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
“8.教育起主导作用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
其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
最后,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
“9.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10.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社会本位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11.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
五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地位。
“12.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意味着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体现科学技术在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技术结构。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意味着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13.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14.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学学生进行教育。
“15.教学与智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
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
16.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即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使学生这个认识主体不断成熟完善。
可见,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认识过程的矛盾,即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17.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不同于“教师中心”,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19.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其积极学习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中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20.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联系: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区别: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去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
教学原则是主观的,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随着人认识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21.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2.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还有一种更为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
2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联系:(1)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2)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方面内容。
2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