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合集下载

有感于范长江精神发扬在新时代

有感于范长江精神发扬在新时代

有感于范长江精神发扬在新时代作者:潘晓明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摘要】“范长江精神”就是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与人民大众情同手足、血肉相连的精神。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是以“范长江精神”为坐标的党的新闻事业的生命线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大力弘扬。

联系当前抗震救灾中大批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面貌,更加说明了大力弘扬“范长江精神”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关键词】范长江精神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希望上世纪80年代初,我作为滁州报社的摄影记者,经常在天长县、来安县等地采访。

这里曾是新四军二师建立的皖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许多新四军的战斗故事。

有关“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1943年春,抗日战争的最艰苦时期,范长江同志千辛万苦从香港辗转来到了新四军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的天长县铜城镇。

在他到达根据地的当天晚上,二师师长罗炳辉陪同他观看了由民兵剧团演出的街头活报剧《生产互助》。

范长江以他的职业敏感了解到,该剧的剧本竟是本地的一位青年农民创作的,戏没演完他就找到了作者缪文渭,并拉着他的手说:“我叫范长江,想跟你谈谈这个戏……”接着就席地而坐,问这问那,当场给剧本提出了10多条修改意见。

此后,范长江接连6次观看了这个戏,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帮助修改,同时还与缪文渭彻夜地滚在地铺上教他认字写字。

后来,缪文渭同志终于成长为二师部队颇有影响的专业作家。

范长江培养年轻人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

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这个故事直到今天还在皖东人民的口碑中广为流传。

199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

同时,国务院确定,每年的11月8日,即范长江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

范长江新闻奖和记者节的设立,都是旨在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造就德才兼备,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综合业务成果和社会反映等人品、文品俱佳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优秀杰出的青年新闻人才。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二、坚持服务大众的立场和密 切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
范长江精神之可贵在于他的 民本思想和坚持为民服务的立场。 范长江的民本思想,不仅吸收了中 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的民本观,而且立足于马 克思主义为民服务的世界观,范长 江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具 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民本思 想,这种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追 求。
54
学术沙龙
2010.02
学教育
中美职业教育师资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安艳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 美国对职业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技术教育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 二十世纪中期美国职业学校对教师只实施阶段性的在职培训。到二十世纪 90 年代中期,学校开始从以教学为 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开展全员培训,培训的项目涵盖从职前的教育培训到在职进修。本文通过我国与美 国职业教育师资的状况进行对比与分析,对我国改善职业教育师资情况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
新 闻 史 上 的 “三 个 第 一”:他 在 1935 年至 1936 年间深入西北采 访,是 “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 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第一人 [2]”;他是突破新闻封锁, 向国统区报道 “西安事变” 真相 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 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 地情况的第一人。范长江新闻实 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 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从以下四 个方面浅要分析范长江的新闻思 想: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 内江人。范长江从 1933 年涉足新 闻界,到 1952 年调离人民日报社, 前后从事新闻工作达 19 年之久。 1935 年 5 月,范长江开始担任《大 公报》 记者工作,为西北通讯采 访和写作。1939 年 5 月,范长江 在重庆经周恩来同志介绍入党。皖 南事变后,他赴香港创办中国共 产党在海外的机关报 《华商报》。 1941 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 争,香港沦陷,范长江辗转到苏 北解放区,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 华中总分社和 《新华日报》(华中 版) 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 长等职。1946 年 5 月,范长江由 苏北到南京,是以周恩来为首的 中共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解 放战争时期,他始终跟随毛泽东、 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 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及时向 党和全国人民传达了党的声音。全 国解放以后,他从事党的新闻宣 传工作,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 放日报》 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 长、《人民日报》 社社长等职。

试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试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随感 录
以 大 大 提 高 自 己的 “ 近 性 ”从 而 赢 得 更 多的 读 者 。 自 己在 贴 , 使
越来越 激烈的报 业竞争中不断得 到发展 。
拉 近 与 本 地 读 者 的 距 离 , 高 报 纸 的 “ 近 性 ” 最 重 要 提 贴 。 的 一 条 就 是 关 注 民 生 。 一 张 报 纸 最 广 大 的读 者 是 平 民 百 姓 ,
这 告 诉 我 们 记 者 要 深 入 学 习各 方 面 知 识 , 为 “ ” 。 成 杂 家
读者提供服 务 。“ 事” 说 为读 者提供 的服务 同样 直接 , 因为“ 说 事” 就是 为读 者提 供 的一 个行使 “ 语权 ” 话 的大 平 台, 高兴事 、 烦心 事 、 不平 事 、 鲜事 ……任 何 一 名读 者 都 可 以在 这 里说 新 说 自己想说 的 事 , 成 了“ 边人 看 身边 事 、 边人 写 身边 形 身 身 事” 这样 一种 新 闻互动 格局 , 一 步增 强 了报 纸的 可读 性 与 进
服 务 信 息是 多样 化 的 , 括 出 行 、 房 、 费 、 财 、 学 、 包 住 消 理 升 就 业 、 医、 嫁 、 感 等 涉及 工作 、 活 、 习方 方 面 面 的 内 就 婚 情 生 学
究和分析” 。胡愈 之赞誉他的通讯 集《 中国的西北 角》 和斯诺的 《 西行漫记》 一样 ,是一部震撼全 国的杰作” 范长江能写 出《 “ 。 中 国的西北 角 》 这样优 秀的作 品 , 不光要 靠文笔 , 需要 丰富的 还 学识 , 范长江西北通讯 的成功 因素 中, 的丰 富知识起 到 了重 他
刻具有 平民视 角、 百姓 情怀 。在这 方面 , 牡丹 晚报 》 《 就做 了有
益 的 尝 试 , 民 生 热 线 》 版 已开 办 9年 , 《 9年 来 所 - 发 的 9 0 7 = 1 00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中国新闻名家范长江对当今的启示姓名:谢鑫垚学号:151100039范长江,一位跨越中国近现代的杰出新闻家。

他的一生可谓是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巨大变迁,从旧社会跨向新中国。

他的心始终系于社会和劳苦大众。

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却毅然决然地投身近代的革命事业,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反抗军阀独裁统治,坚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仰,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存浩然正气于心中,事事刻刻不忘为人民社会奋笔疾书,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担忧书写在笔下,争做一名历史的弄潮儿。

范长江的浩然正气可谓是那个年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之处。

反观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明显缺少这种正气,为自己的名利去报道,去书写,哗众取宠,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点击率,曝光率,对弘扬社会国家正气的新闻漠不关心而对各类负面新闻夸大事实,夺人眼球,蒙蔽广大群众的双眼。

因此范长江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的浩然正气值得当今新闻界的学习和反省。

那范长江的浩然正气从何看出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一一说明。

一·“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长江从小在儒家正统教育之下,形成了积极入世的思想,而青年之后在广泛的政治,哲学,经济学习中,他又树立将自身知识投入到现实中去的信念。

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的他却选择脱离国民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

”这段话表明了范长江对教育作用的观点,但从侧面看来也是他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在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一触即发,范长江便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危亡,奋斗在最前线将各种事实报道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如实反映社会面貌和群众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新中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先驱,简单的报道并不是他想要的,范长江是想通过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深刻内涵。

读华章 忆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范长江传》座谈侧记

读华章  忆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范长江传》座谈侧记

读华章忆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范长江传》座谈侧

邓炘炘
【期刊名称】《新闻实践》
【年(卷),期】1991(000)006
【摘要】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10名获奖者将于今年年内评选产生。

作为奖掖先进、引导更多的青年新闻工作者做范长江式记者的这一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
者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

范长江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榜样,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磨难,但范长江的精神至今仍然召唤和激励着无数
的后来者。

前不久,中国记协国内部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邀请有关方面的人士,座谈《范长江新闻文集》和《范长江传》这两本书,追忆和学习范长江的革命精神和【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邓炘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传播范长江新闻思想的力作——读《新世纪中国的西北角》 [J], 徐祝林;徐春霞
2.记者当如范长江——读《范长江新闻文集》断想 [J], 张宏文
3.范长江家乡新闻界座谈纪念范长江诞辰九十周年 [J], 姚伟民
4.发扬党报党刊光荣传统《新华日报》《群众》杂志老战士座谈范长江、石西民、恽逸群、许涤新、徐进同志的新闻思想 [J], 徐中海;芮德法
5.沃土骄子——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侧记 [J], 秀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者当如范长江——读《范长江新闻文集》断想

记者当如范长江——读《范长江新闻文集》断想

记者当如范长江——读《范长江新闻文集》断想张宏文【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年(卷),期】1992(000)007【摘要】每当翻阅《范长江新闻文集》,眼前便浮现一组镜头:五十多年前,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虎豹出没的丛林,“永远走向陌生的地方”。

这些镜头发人深思:范长江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论时代风云的名记者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强烈的事业心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察。

他去那里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角的历史和现状。

他认为这是当时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采写出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

那时年仅26岁的长江,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但他具有炽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总页数】2页(P16-17)【作者】张宏文【作者单位】新华社天津分社【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4【相关文献】1.记者职业,是我人生最美的选择——访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内蒙古日报首席记者刘少华 [J], 胡达古拉;2.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记者的实践启示——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 [J], 王贝贝3.读华章忆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范长江传》座谈侧记 [J], 邓炘炘4.范长江新闻奖首届评奖问答——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负责人答读者问 [J],5.全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业务成果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首届评选活动开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负责人答读者问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作者:袁小春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0期【摘要】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主要论点包括: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前哨与先锋”,要坚持“大家办报,大家用报”的群众方针;新闻工作的主体是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记者应不断学习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我国新闻工作的启示: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新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要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范长江是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

在范长江的记者生涯中,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范长江成绩的取得决非偶然,与其良好的政治素养,一心一意为民众服务的态度以及正确的记者作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中国的新闻事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传媒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怀念范长江、研究范长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范长江的实践中、著作中吸取到能够有助于中国新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一、范长江新闻思想的主要论点(一)新闻工作的性质:“政治工作的前哨与先锋”范长江认为“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前哨,是先锋,在正确的政治道路之上,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使正确的为争取最后胜利的政治理论和行动方法,能迅速地普遍地深刻地印入广大民众心目中,是推进政治的重大力量。

”范长江指出:“报纸一定要有明确的阶级性、党性与十分尖锐的政治性。

”由此,他精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党的喉舌。

”其主要理由在于“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是与人民一致的。

所谓与人民一致,就是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利益,因此我们的党报,除了人民的利益外,没有其他利益”。

新闻读后感

新闻读后感

新闻读后感新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新闻读后感1在图书馆苦苦寻找专业书近半个下午,无奈里面大多是教科书。

无意中瞥见了《新闻采编评析》这本书,见上面多少针对新闻稿的分析,便将其借了回来。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企业报而编纂的。

其实,企业报并不等同于我们日常的新闻报纸,但毕竟各方面知识都涉猎一点对自己有益无害。

总结一下,这是一本将如何尊重新闻规律,提升宣传工作的比较具有实用性的书。

比较欣喜的一点是,这里面很少有那种我们常见的,乏善可陈的套话,在语言方面做了一些创新。

比如说,书中倡导一句话: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

倡导多让真实的人出现在报道中,多在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

这种观点是很实用的。

而在此期间,我正负责新生军训的新闻,在消息稿中我也一反常规,用了大量的对话,让读者从他们的对话中获取真实的信息。

其次,这本书也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问题。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有句老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说的不无道理,而记者的态度,则直接关系到新闻的质量,是一份报纸,一本杂志得以生存的根本。

“要认真写每一篇报道,哪怕是200字的简讯,也要绞尽脑汁,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佳采访和写作,编辑时从头打磨到尾,甚至为一个标题凝视屏幕2个小时。

也许有一天,你就会突然发现,你已是名记者了。

”新闻读后感2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在我们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开设《外国新闻传播史》这本书。

最近看了这我们大学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史》,获益匪浅。

这本外国新闻史先概括的讲解了新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别讲述了欧洲、北美、亚洲、非洲、大洋洲、拉美州的新闻事业。

各大洲中,欧洲和北美的新闻事业相对发达,对其它国家的新闻事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各国的新闻事业既有差别也有公共点,就发达国家来说,他们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从中得以成长。

各国的政党报纸也是有很大的相似点,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此书按照不同国家在写各自的新闻事业,有利于读者清晰的了解新闻传播在各国的发展规律,在规律中发现不同点。

范长江纪念馆观后感作文

范长江纪念馆观后感作文

范长江纪念馆观后感作文
《范长江纪念馆观后感》
前几天,我去参观了范长江纪念馆。

那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啊!
一走进纪念馆的大门,我就感觉像是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里面的布置和展示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看到了好多关于范长江的资料和物品,有他用过的笔啊、写过的稿子之类的。

特别是那些老照片,看着他在不同地方采访的身影,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情。

我记得有一个展柜里放着他的一本采访笔记,那本子都已经泛黄了,但上面的字迹还是那么清晰。

我凑近了仔细看,仿佛能看到他当年一笔一划认真记录的样子。

我就在想啊,他是怎么做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报道呢。

在纪念馆里慢慢走着看着,我了解到了范长江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原来他为了追求真实的新闻,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和挑战啊。

他不怕危险,不怕吃苦,就为了把真相告诉大家。

这真的让我特别佩服。

参观完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条件去获取信息。

而范长江他们那时候,真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去为大家打开眼界。

我想,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和执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这次参观范长江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再来这里,再次感受范长江的精神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啦,咋样,是不是很真实的感受呀!。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当下“走转改”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当下“走转改”的启示

握主题还是采访写作 , 都要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 问题 。 特
范长 江坚 持贯 彻“ 从群众 中来 ,到群 众 中去” 的新 闻思 别 提 到不要 怕谈 政 治 , 不 要故 意避 开政 治 ,只要 不违 反 时
收 稿 日期 :2 0 1 4 一 O 1 — 0 4
今 传媒
2 0 1 4 年第 3 期
传媒 大讲 坛
范长 汪新 闻思想对 当下“ 走转 ’ 的启示
冯 圣
(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 与传媒 学院,广 西 玉林 5 3 7 0 0 0 )
摘 要:新 闻媒体“ 走转改” 取得 的成效 有 目 共 睹,但仍 然存 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如 失实报道仍有发 生,虚假报道仍 见诸
基 层” 。
二、“ 正确而坚定 的政治立场” 与“ 走转 改”
坚 持 正 确 的 政 治方 向是 范 长 江 新 闻 思想 中首 要 的一
路线 的三个 方 面 ,其 实 ,告 诉 了今 天 的记 者应 该 如何 “ 走 条 , 他 坦 承新 闻与政 治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他认 为无论 是把
才 走 得扎 实 ,走得 长远 。 “ Nhomakorabea依 靠群 众 ” 。他 在 《 记 者工 作 随 想 》一 文 中指 出“ 一 张报 基 层”
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 ,前途在群众” 但是“ 现在记 者 的生活 是机 关化 的, 不利 于记 者深 入群 众 , 和 群众 脱 离 ,
久 了就 很 危 险” ,这 主要 说 的 是“ 扎根 群 众” 。 范长 江 群众

层 ,但“ 心” 不在 基层 ,只 是“ 应 景式 ” 地走 马 观花 ,浮 泛而 过 ,没能 真正深 入 实 际。这种“ 走基 层” 即使 获取 了新 闻信 范 长江 在新 闻实践 中 , 始终 与人 民群 众保 持着 密切 的 联 系 ,始 终坚 持 以民为本 的指导 思想 , 这 种群 众路 线 与今 息 ,却未 必 获取信 息 里面 的情感 ,采 写 出来 的新 闻作 品 , 定然 缺乏 活力 ;这 样 也难 以确保 细节 的真 实性 ,严 重情 况 天 的“ 走 基层 ” 相 对应 。 范长江 群众 观 点的“ 服 务 群众” 、 “ 扎 这次雅 安 地震 的失 实报道 与记 者采 访 根群众” 、“ 依靠群众” 中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可 能导致 新 闻失 实 。

范长江长征报道对当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长征报道对当下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12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研究作为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分别在1935年下半年、1937年4月和1941年下半年三次报道红军长征。

他带着对中国西北状况的疑问和对红军的好奇,沿着红军长征的部分线路,翻山越岭,历经重重困难,写出了《红军之分裂》《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之行》《祖国十年》等系列报道,前期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后期的报道主要发表在华商报上。

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所体现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宣传工作者仍有不少启示。

尤其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中,回顾学习范长江的长征报道思想,对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有着不小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一、坚持独立思考:突破新闻封锁,勇于探索范长江1909年出生在四川内江,成长于清末民初,这是一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范长江从小就善于思考,关心社会问题。

他最初进入重庆中法学校学习,后来又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认识到只有抗日救国才是中国的出路,于是离开中央政治学校。

1932年,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这期间他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等内容,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

1933年,范长江开始投身于新闻事业,为世界报、晨报等撰写新闻报道。

但范长江最著名的报道是1935年以大公报旅行记者名义撰写的西北通讯系列,在历经重重困难后采写出《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徐海东果为肖克第二乎?》《松潘战争之前后》等新闻通讯,在国统区引起震动。

九一八事变后范长江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出路,他在南昌期间就搜集到中央苏区和红军的宣传小册子,这些小册子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发现红军并不是国民党宣传的“流寇”“共匪”。

他通过多途径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敏锐的政治意识使他看清红军并没有像国民党政府所说的“被歼灭”,而是在向西北转移。

为了搞清中国复杂的政局,了解清楚红军的状况,他不畏艰险,历经10个月,深入一线获取了大量生动素材,撰写出系列独家报道,这在当时国民党媒体一统天下的国统区是非常不容易的。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贡献及当代启示作者:李华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新闻是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应坚持群众路线和新闻记者应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四方面梳理了范长江新闻思想,总结了其对新闻理论的两大贡献,指出其新闻思想对新闻实务的启示:细分媒体市场、培养忠诚型消费者,新闻媒体应建立培训机制,社会主义媒体之间应加强团结协作。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理论新闻实务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杰出记者。

目前对范长江的研究成果以分析其新闻作品为主,研究其新闻思想的相对较少。

且当前范长江新闻思想研究存在三个缺陷:其一,多是对其新闻实务的总结概括,未上升到理论层次;其二,对其思想未进行系统梳理,很难准确把握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联系;其三,多是归纳范长江新闻思想,很少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对当代新闻实践的借鉴意义。

因此有必要以范长江所撰新闻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新闻实践,对其新闻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进而发掘其新闻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对当代新闻业的启示。

一、新闻: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在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新闻”是基础概念之一。

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所谓…预知‟,就是群众所关心的事物,就是从群众出发;所谓…应知‟,就是从领导的角度考虑,群众应该知道的事物;所谓…未知‟,记者还要考虑其未知的方面和程度;至于重要与否,那要靠记者的水平、敏感和对群众的熟知程度等条件去判断。

”[1]由此,范长江归纳出选择新闻须满足的四个条件:事实、新的事实、重要的事实、有利于人民。

“何为新闻”属于新闻本体论问题,是整个新闻理论研究的基础。

范长江对该问题的阐释也为其整个新闻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和党的喉舌范长江指出:“报纸一定要有明确的阶级性、党性与十分尖锐的政治性。

”由此,他精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党的喉舌。

行走的力量--范长江

行走的力量--范长江

行走的力量——读范长江后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这句话从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但我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却是在十年以后的大学。

“行万里路”强调的是实践的力量,“读万卷书”强调的是理论的涵养。

范长江作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样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树立了标兵,成为我们这些成千上万发的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学子们学习并效仿的模范。

了解范老的一生,对我们这些还在校园中固步自封的学子们来说无异于敲了一个警钟,警示着我们应当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实践中体会行走的力量,从实践中感悟理论,从而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做出更好更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来。

前段时间为了准备有关于范长江的课件,我查询了很多有关于范老的资料,发现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范老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他的智慧与勇敢让我不由得敬佩,他的平凡与恪守让我深受触动。

接下来我就这四个方面谈谈我在了解了范长江之后的一些感受。

一、智慧。

这一点毋庸置疑,范老作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以《中国的西北角》为代表,范老的新闻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写作素养。

说句实在话,我读过的范老的作品并不多,也就那么几篇而已,但是就是这么几篇篇幅不算长,也略显枯燥的新闻稿件,让我在阅读之中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范老写文特别注重写实,情绪激昂处也会发表一些肺腑感言,句句铿锵有力,坚实可信。

范老留下的奇人轶事不多,但最能体现他智慧的是一副绝对:“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这副妙联得到了陈毅的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从范老身上我看的是,智慧不仅仅是天赋的体现,它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只有不懈努力,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智慧才会伴随我们一起度过一生。

二、勇敢。

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对新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启示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实践对新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启示

2018.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一、范长江与西北通讯范长江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国记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联合会设立的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范长江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西北通讯报道至今都对新闻记者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沿途撰写了大量新闻通讯,首次真实、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备受全国读者的关注。

发表《中国的西北角》之后,他又撰写了《塞上行》、《西线风云》两部传世之作,不仅使他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新闻记者,也让西北通讯成为新闻记者践行新闻理想、秉承国家与民族意识,不断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标杆。

(一)前赴西北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政权日渐壮大,让国民党政府感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东北、华北相继沦陷,国民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共产党被迫向西转移,西北地区因此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并成为国共两党斗争和抗日战争中的双重焦点,很多国内媒体和有识之士包括普通民众都意识到大西北的重要性。

《大公报》在1932年4月26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西北地区是抗战的后方,但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许多情况不为人知。

范长江前去西北采访,得到了《大公报》的支持,可以说,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当时时代背景下,襟怀救国梦的新闻记者践行新闻理想的一种方式。

在范长江的笔下,新闻理想变成了一篇篇的通讯报道,向热望获取西部情况的普通大众传达着讯息。

1937年初,范长江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急从宁夏飞抵兰州进入西安后赴延安,成为第一个由白区进入延安的中国新闻记者,先后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事变的真相,及时澄清了社会舆论。

他的报道如实地阐述了国内各民族的问题、国家统一及途径问题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问题,并作为一名正直的爱国人士向读者介绍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状况以及西安事变的始末,宣传了共产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引起社会巨大的轰动。

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的读后感

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的读后感

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的读后感
自然界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新闻界奔腾不息的“长江”开创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辉煌!回顾范长江同志的革命历程,品读他的锦绣文章,仿佛看见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抗日前线悲愤激昂、为民立言的呐喊……长江同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应当研究长江同志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坚贞不渝地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研究他刻苦钻研、,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科学态度;研究他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清正廉洁、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的高贵品质;研究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的崇高念;研究他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

在长江同志诞辰1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身处革命老区、长江故里的笔者,谨以《烽火中行走的“活新闻”:范长江精神的影响与传承》让更多的人铭记他的光辉业绩,追随他的战斗足迹,弘扬他的革命精神,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将承载强国梦想,展翅翱翔,谱写世纪新篇章,不尽长江滚滚来!。

走近新闻工作者

走近新闻工作者

走近新闻工作者——观《纪录中国1—3集》有感第一篇:热血著文章1935年7月,当中央红军正在长征途中翻越大雪山时,一位26岁的青年记者,从成都动身了,他跟随着红军的踪迹,翻雪山,过草地,对我国的西北广大地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行程万里,足迹遍布川、陕、青、甘、宁以及内蒙地区。

他,就是范长江。

这个北大哲学系毕业的穷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情况,把真相告诉全国民众。

历时10个月的采访,他呈现给读者的不单单只是一纸新闻,还有他对当地历史、山水、风景,老百姓的情况以及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了解。

他所报道的,也正是人民最关注的问题,最想知道的事情。

在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又连夜赶写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的新闻,及时的向人们传达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揭穿了国民党对西安事变和共产党所散布的种种谣言,唤起了人民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他不仅仅是用一支笔在客观地记录着新闻,而是用他的生命在书写着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看到了他对真理和和平的宣传与捍卫,看到了他对实际和民众的体察与了解,看到了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熟知与把握,更看到了他广阔的知识面与专业技能。

还有这样一位新闻工作者,在他病逝后,延安的《解放日报》为他开辟了特刊,以表纪念。

他,就是邹韬奋。

毛泽东亲自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邹韬奋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民的地方。

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其所办报刊虽被多次查封,本人也多次流亡海外,甚至被迫坐牢,但他却从不屈服,一生撰写新闻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虽然他从未踏上过延安的土地,但他的心却始终向往着光明。

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爱与坚持,无不令人深深感动。

第二篇:放歌新中国抗美援朝时期,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在朝鲜前线成立。

当时年仅28岁的阎吾成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一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很厚,足足六百多页,里面收录了范长江很多新闻作品,看这些作品,就像看一本旅游游记,因为里面对他所到之处描绘的相当细致,甚至是生动形象。

这样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上卷,而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想找到那篇我们已经考过的文章,反正已经找到书了,就看看吧,结果我真的找到了《临河五原至包头》,和范长江其他很多作品一样,它描绘了详细的路线,风土人情,并在文章中表现出了对中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这个小小集镇的街市,不但这个市集因他们的早起而活跃,中国困苦艰难的前途,也因为他们这样生气蓬勃,而显得有无限光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将满腔热情投入新闻创作,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现状,并希望唤起国人的一腔热血。

作者的文字很生动形象表现在善用修辞,动词,甚至人物对话,用最大的力量还原场景,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好似大战后的场地,满山满谷的尸身,露出发了酵的手臂、大腿和肚皮。

”《老林叹荒谬》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无处不在,作者一面冷静的还原事件,一面又抑制不住的发出叹息,从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一直以为新闻是枯燥
的,是像干尸一样恐怖的存在,但是无数优秀的作品告诉我,新闻也是有灵魂,有思想,有作者的喜怒的。

他让我看到的新闻的新门户。

范长江也算是一个名记者了,但是他为何有名?能在无数的记者中脱颖而出,说明他定然有他的性格,他值得让人尊敬和不断学习的地方。

我想这些东西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一二。

他的文章内容很丰富,让人觉得他似乎对所写的事物十分熟悉,这离不开作者的观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包括采访的一系列准备。

然后,是他个人知识的渊博,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不怕苦,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能无时无刻不为此努力。

看他的文字,看到的不仅是风土人情,不仅是思想灵魂,他的文字就像一个战斗史歌,真实再现那个动荡的岁月,那个让人不能忘记的苦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