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教学渗透培养自信心

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那么,在教学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围绕这一主题,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一些策略。

1 愉悦性策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习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

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愉快的师生对话都会常常影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相反,愉悦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习。

2 激励性策略——让学生在激励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

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是师生情感的交互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成为投向学生的一份爱,一份期望和一份鼓励。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做到低起点,小步子,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当学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尽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再补充一点”、“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创设激励性目标,引用激励性语言,采用激励性方式,形成激励性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天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其成绩和进步,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诱导、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到我能学,我是成功者。

3 差异性策略——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要积极实施差异性策略,对不同学生进行认真调查分析,找出其心理上的不同特点,针对性采取策略。如对性格内向、腼腆、胆怯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理解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对个别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应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有目的地进行自尊、自爱、自强的心理教育,同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具体指导,使他们时刻感到老师和集体的温暖,使之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从而克服其心理障碍,调整心理状态,逐步养成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4 支援性策略——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健康成长

小学生正在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波折和困惑,特别是那些家庭教育不良的学生,更加需要友谊,需要得到师爱和温暖。还有很多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出现听不懂、做不了等情况,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苦闷和

急躁,对学习散失信心,情绪低落,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是教师要及时伸出友谊之手,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进行心理支援。多与他们谈谈心,聊聊天,善于观察、解答他们存在的困惑。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对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鼓励、多赞赏,在日常教学中时刻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给学生以及时的心理支持,确保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5 预防性策略——以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

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为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为防止学生心理疲劳,教师的教态、站姿、表情以及手势等构成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学习时间不宜安排过长,课间应适量调节气氛。此外,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教室的美化等。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轻松学习和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