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汇总(新)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论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论
实验原理:在空气中添加一种化学物质,使氧气与该物质反应,从而测定氧气的含量。
本实验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为亚硝酸钠(NaNO2)。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小瓶子,加入5mL的NaNO2溶液。
2.将空气吸入瓶子中,使其充满瓶子,然后将瓶子口用瓶塞封住。
3.摇晃瓶子,使NaNO2与氧气反应。
4.将瓶子倾斜,使反应液沿着瓶口流出,直到液体停止流动。
5.将瓶子中的反应液过滤,并用酸碱指示剂检测反应液是否酸性或碱性。
6.根据反应液的酸碱性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果:反应液呈现深红色,说明其中有足够的氧气,氧气含量较高。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这份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高。
氧气是空气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人和动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也是燃烧物质的重要成分。
因此,保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对于人类和环境都至关重要。
本实验使用的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实验室或者户外进行,对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1 -。
检测氧气含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并学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其体积分数约为21%。
本实验采用红磷燃烧法检测氧气含量。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从而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水进入容器,通过测量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三、实验仪器1. 集气瓶:用于收集空气样品。
2. 烧杯:用于装水。
3. 燃烧匙:用于盛放红磷。
4. 酒精灯:用于点燃红磷。
5. 橡皮塞:用于密封集气瓶。
6. 弹簧夹:用于控制水进入集气瓶的速度。
7. 导管:用于连接集气瓶和烧杯。
四、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集气瓶和烧杯连接,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 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以上的部分划分为五等份,做好记号。
3. 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4. 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待红磷燃烧完毕,打开弹簧夹,让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5. 待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至标记处,关闭弹簧夹,记录水面上升的体积。
6. 将集气瓶内的水倒出,用天平称量集气瓶和红磷燃烧后剩余固体的质量。
五、实验现象1.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2. 红磷燃烧完毕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水面上升至标记处。
3. 称量集气瓶和红磷燃烧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实验前相比,质量基本无变化。
六、实验分析及结论1. 红磷燃烧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
根据实验现象,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2. 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为五氧化二磷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磷酸。
称量集气瓶和红磷燃烧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基本无变化,说明五氧化二磷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生质量损失。
3. 本次实验结果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理论值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靠,实验结果准确。
空气氧气含量测定

空气氧气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通过实验,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以及不同环境下的氧气含量变化,进一步理解氧气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
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20%。
本实验通过燃烧法测定氧气含量。
当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它会消耗氧气。
通过测量燃烧前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可以推算出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
1.广口瓶
2.燃烧匙
3.精密天平
4.称量纸
5.酒精灯
6.橡胶管
7.三角架
8.砝码
9.铜丝(直径约2mm)
10.火柴
11.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
四、实验步骤
1.在广口瓶底部铺一层干燥剂,用以吸收水蒸气。
2.将铜丝绕成螺旋状,一端与燃烧匙相连,另一端穿过橡胶管。
3.用精密天平称量10g铜丝,放入燃烧匙中。
4.用砝码平衡广口瓶与燃烧匙之间的重量,记录平衡后的读数。
5.用火柴点燃铜丝,迅速放入广口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
6.观察并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现象,注意广口瓶内火焰的颜色和燃烧时间。
7.燃烧结束后,待广口瓶冷却至室温,再次进行称重。
8.根据燃烧前后的重量差,计算消耗的氧气质量。
9.通过消耗的氧气质量,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0.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缺氧。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3篇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3篇放开往日的学习中的紧张,用一颗平常心去轻松面对,相信你会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的。
愿好运一直陪伴着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化学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学符号为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为P2O5)的新物质。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实验原理:利用足量红磷燃烧消耗密闭集气瓶中的氧气,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
2红磷燃烧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易错,注意是白烟,不是白雾,也不是烟雾。
因为红磷燃烧产生的是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固体是烟。
而雾指的是液体。
这里容易出错!)3实验成功关键: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操作迅速,燃烧的红磷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4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注意1这里指的是体积,不能说质量。
第二在本实验中只能说是五分之一,不能说是百分之二十一)5实验误差分析:如果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五分之一的原因有可能是:红磷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装置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6从本实验得出氮气的性质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难溶于水(物理性质)7药品选择需要满足的条件:能够和氧气反应,并且只能消耗氧气;产物必须是固体,不能是气体。
举一反三: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因为镁在空气中不但会消耗氧气,还能和氮气以及二氧化碳反应。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应急处理措施
燃烧或爆炸
立即切断火源,使用灭火器或沙 土进行灭火,同时疏散人员并报
警。
有毒气体释放
迅速撤离实验区域,确保人员安 全,同时开启通风设备排除有毒
气体。
高温烫伤
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涂抹 烫伤药膏,并根据情况就医治疗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观察现象
在磷燃烧过程中,需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相关数据。
点燃磷
点燃磷时需远离易燃物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 行,确保实验安全。
处理废弃物
实验结束后,需妥善处理废弃物,避免对环境造 成污染。
03
实验步骤与操作
准备工作
80%
实验器材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玻璃导管、橡 皮管、止水夹、弹簧夹、烧杯、 红磷等。
使用足量红磷
确保红磷量足够,以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
3
充分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以确保测 定结果准确。
提高实验准确性的建议
01
02
03
精确测量
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如 电子天平、量筒等,提高 测量的准确性。
控制实验条件
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如温度、湿度等,以减小 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
与理论值比较
理论值
根据化学知识,我们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理论值约为20.8%。
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
实验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为20%,略低于理论值。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误差或实验操作不当 等原因导致的。
结果意义
虽然实验值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偏差,但实验结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实验结果 ,我们可以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实验0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解析版)

【同步实验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2.通过观看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并能加以改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实验仪器】大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烧杯、弹簧夹、橡皮塞和导管【实验试剂】红磷、蒸馏水【实验步骤】(1)按图所示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 等份;(3)夹紧弹簧夹,取过量(或足量)红磷于燃烧匙中;(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5)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一部分沿导管流入集气瓶中,瓶内液面上升约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 实验原理(1)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瓶内消耗氧气的体积。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注意】(1)此实验对实验药品的要求:只能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的产物不能是气体。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2)实验开始时,预先在集气瓶里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①吸收热量,有利于降低温度;①吸收生成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3)倒吸进集气瓶的水不能充满整个集气瓶的原因: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不与红磷反应且不溶于水。
(4)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性质: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①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实验误差分析(1)若实验结果小于1/5,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使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中;①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①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
(2)若实验结果大于1/5,原因可能是:①弹簧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部分气体受热膨胀沿导管逸出;①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使装置内气体受热逸出。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doc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doc实验目的与原理: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法氧计的测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通过测定空气的燃烧滴定,或者是通过电化学法来进行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电化学法,法氧计可以测量气体中氧的压力(或浓度),并且可以将气体中的氧直接电化为电流,再根据电流的大小计算出氧气的含量。
实验仪器:法氧计、电源、恒温水浴、配药瓶、烧杯、锥形瓶、电极。
实验步骤:1.将法氧计的氧气电极和银/银氯化物参比电极插入法氧计中。
2.将法氧计连接电源,并将电流调整到0。
3.将烧杯加热到60-70℃,并加入3 mL 硝酸银溶液。
4.取一定量的空气(约30 mL),通过锥形瓶勾上法氧计中的取样阀,并轻轻振荡空气,然后打开取样阀,将空气通入法氧计中。
5.转动法氧计上的滴定阀,将硝酸银溶液滴入法氧计中。
6.当法氧计上的电流值为0时,记录下滴入的硝酸银溶液的体积 V1。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步骤中记录下的数据,可以计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O2含量=(V1-V2)*0.0123*100O2含量:氧气的含量,单位:%。
V1:滴入硝酸银溶液的体积,单位:mL。
0.0123:是硝酸银溶液与氧的化学反应中的化学当量。
100:将结果转换为百分数。
O2含量的计算公式中乘以0.0123是根据硝酸银和氧的反应中的化学反应计算出来的化学当量。
根据化学反应式,1 mol 的硝酸银可以和 1 mol 的氧发生反应,因此,1 mL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所含的硝酸银量与氧气量相等。
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中,根据我们的测量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0%,这个结果与文献中的数据十分接近。
这说明我们在实验中的测量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而且可以深入了解电化学法的基本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我们还可以培养出实验和观察数据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实验仪器及试剂带铁夹的铁架台、500ML烧杯、带燃烧匙的橡皮塞、带铜丝的橡皮塞、去底大试管、药匙、镊子、吸水纸(可用滤纸代替)、酒精灯、火柴、红墨水、水、红磷、白磷、清洁纸、污物杯。
3.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4.实验操作部分4.1 依照图一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去底大试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底大试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去底大试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点燃酒精灯,在橡皮塞上的燃烧匙中用药匙加入一定量的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
红磷燃烧后迅速把燃烧匙伸入去底大试管中,拧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4.2 依照图二进行实验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为了便于观察现象,用红墨水染红,下面垫一木块。
再把分成五等分的去底大试管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去底大试管下端伸入烧杯中的水中,水面与去底大试管下端第一格相平。
用镊子取一块白磷在吸水纸上吸干水分,然后放在橡皮塞下端的铜网中,拧紧橡皮塞。
点燃酒精灯,加热橡皮塞上端的铜丝。
过一会,看到去底大试管内的白磷开始燃烧,继续观察现象。
5.装置改进的意义新课标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所用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如:5.1 由于红磷的燃烧,集气瓶内压力增大,有时会把塞子冲出。
5.2 在把点燃的红磷伸进集气瓶时,动作不够迅速,容易使其中的空气少量膨胀外逸,当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与红磷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会大于1/5体积。
5.3 集气瓶冷却时间较长。
5.4 点燃红磷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在伸入集气瓶中时,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按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克服了上述缺陷1和3,并且节约了药品。
但是所用的去底大试管容积太小,把点燃的红磷伸进时,其中的空气膨胀外逸,即使很少,也会对实验造成很大的误差,水面上升甚至会达到标记1.5处,不能克服缺陷2和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拓展
1.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在集气瓶内
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
用弹簧夹夹紧
乳胶管。
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①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
式:。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
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该气
体(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2. 右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认识正确
的是()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
2,生成固态的P
2
O
5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
2、O
2
、CO
2
和稀有气体
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
验,在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白磷在空气中燃
烧的温度为40 ℃),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为;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松开手,活
塞最终将回到刻度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
因。
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右
图所示装置。
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_______ ____。
(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_________。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_______。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 .某同学用右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
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
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 cm处。
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能产生大量
的热;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温
度;二是有充足的氧气。
⑴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
是。
⑵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白磷(足量) ,活塞向 (填“左”或“右”)移动。
⑶实验结束,恢复到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6.为粗略测量空气中O
2与N
2
的体积比,某学生设计了右图所示的
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a,将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的灼烧后迅速插入大试管,接触试管底部的过量的白磷,然后立即塞紧橡皮塞。
由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得多,因此反应很容易发生,可观察到大试管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试回答以下问题:(1)试写出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待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
为,
据此可证实空气中O
2与N
2
的体积比大约为。
(3)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出的O
2与N
2
的体积比
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7.某同学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3 所示的实验装置。
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
磷,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
磷上。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⑵“金属梯”的每一步上都放置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生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
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
是;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4)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5)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
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6)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9.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设计了
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
配成如右上图所示的装置。
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
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
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
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水面原上方空间的1/5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
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1)步骤2的目的是。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文字表达式:
10.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
2O
5 不
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右图。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
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
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11)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12)(选
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
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
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
比分析下面图11、图12实验,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指
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图1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12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12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图12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_______ mL刻度处才停止。
(5)对照图12实验,你认为图11实验有何不足之处?(回答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