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移项》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7530d8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f.png)
1.开展数学活动:组织数学竞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家庭作业设计:注重家庭作业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
八、教学总结
本节课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自我认知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四、教学实践
1.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移项的内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意义。
2.知识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移项的方法和技巧。
3.课堂互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以购物场景为例,设商品价格为x元,商家优惠力度为y折,根据实际支付金额列出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方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2移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2移项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4c549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2.png)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举例购物找零、测量长度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移项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发学生对移项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了移项的概念和方法。这样的教学策略,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巧。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每个小组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2.定期进行学习反馈:教师通过定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4.设计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5.定期进行学习反馈:通过定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教师通过举例子,如购物时找零钱、测量物体长度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移项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移项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移项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3.使学生了解移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移项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3d199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5.png)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的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通过引入移项的概念,让学生学会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从而求解未知数的值。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方程的知识,对于解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他们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移项的规则理解不深,导致在解方程时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难点:理解移项的规则,能够灵活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05493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6.png)
7.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以下教学设想: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算术基础,但对于代数知识,尤其是方程的求解还较为陌生。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于等程的移项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可能对方程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强化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毅力,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5.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讨论,解决方程求解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的方法和步骤,强调等式性质的应用,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5.巩固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基础练习题: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2页的练习题1、2、3,以巩固移项法则和等式性质的应用。
2.提高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课本第33页的提高题1、2,要求学生运用移项方法解决稍复杂的方程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429b8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9.png)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学习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移项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将方程中的项移动到等号的同一边。
2.能够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移项的方法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移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移项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示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两边,找出需要移动的项,并说明移动的方向和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23c54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e.png)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的方法,是解决更复杂方程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移项的规律,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熟练运用移项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正确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移项的方法。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移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灵活运用移项的方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移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3c105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5.png)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以及解法;2.学会如何通过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意识到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方法;2.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异常情况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同学们体验一次方程的解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快速解决某些问题。
2. 讲解(30分钟)2.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以及方程的各个元素的含义。
2.2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师介绍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大量练习让同学们掌握相关技巧。
具体步骤如下:•将方程中的项按照同类项进行合并;•将方程式中带未知数项的项全部移到等式的一侧,不带未知数项的项移动到等式的另一侧;•整理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2.3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感受到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移项解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
3. 锻炼(30分钟)同学们通过练习册中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练习移项解方程的方法,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让一些同学进行简单的发言。
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五、家庭作业同学们自行从课本或者其他资料中,寻找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子,并通过移项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将求解的过程详细写出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紧凑,难度适宜,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并掌握了其中的一种解法。
虽然没有使用很多方法,但确实对同学们的数学基础有一个较好的巩固,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章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章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aa487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2.png)
3.应用移项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行程问题等;
4.练习将一元一次方程通过移项化为标准形式x=a或ax=b的形式,为后续求解做准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移项法则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掌握方程移项的推理过程,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此外,我还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这说明他们在数学建模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我觉得今天的课堂总结部分进行得比较匆忙,可能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今天的内容进行简短回顾,巩固学生的记忆。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中加入更多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在移动方程中的项时,有些学生容易忽视等式两边的符号,导致最终结果出错。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移项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平衡收支、计算距离等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移项的奥秘。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移项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移项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1277b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5.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了解移项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作用,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移项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移项的规律和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移项的技巧。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移项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移项的概念,掌握移项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移项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移项的规律。同时,我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移项技巧。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移项有了初步理解后,我会进行新知的讲授。我会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讲解移项的定义、移项的规则以及移项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移项的原理,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移项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我会讲解在移项过程中,如何改变变量的系数、如何处理常数项等。同时,我还会强调移项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变量的符号变化、移项后的方程形式等。通过这些讲解,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移项的方法和技巧。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3.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移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2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移项。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技巧。但是,对于移项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移项操作。
七年级数学上册《移项》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移项》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95995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1.png)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移项的规律和注意事项。
3.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移项法则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升。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
1.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移项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演示例题:通过具体的例题,如解一元一次方程,演示移项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移项法则。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数学七上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数学七上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92d6bb6c85ec3a86c2c55f.png)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小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用“化系数为1”、“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等式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重点是学习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
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以后学习的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中都要用到。
2、学生分析:通过对前一节课学生的作业反馈,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用“系数化为1”、“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便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②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③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①经历用方程刻画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②经历探索“移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发现、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合作交流中,享受探究发现新知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通过“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学习,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教学策略:①自主探究策略: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结论,归纳概括总结。
②师生交流策略: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数学思想。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组讨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对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7fb7d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9.png)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购物找零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移项的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移项的实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移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思维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移项的实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移项操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移项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移项的规律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强调移项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的教学内容。在经历了方程基本概念的认知、方程式的简化等基础知识学习后,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代数基础。但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操作,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易出现移项错误,导致解题结果出错。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思考、勇于挑战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3.2.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3.2.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03d7f5d4d8d15abe234e73.png)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学科:数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执教:高东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已学知识等式的性质,来探究移项方法的基本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探究移项方法的基本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用移项方法解形如“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移项方法的依据和目的,以及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1、等式的性质1?(教师提问,请1名学生回答)即: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2、等式的性质2?(教师提问,请1名学生回答)即: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3、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教师提问,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完成,教师讲评并纠正错误)(1)4x -15 = 9 (2) 2x = 5x -21解:两边都加上15 ,得解:两边都减去5x ,得4x= 9+15 2x -5x = -21.合并同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4x = 24.-3x= -21系数化为1,得系数化为1,得x = 6.x = 7.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方程:4x -15 = 9→4x= 9+15和2x = 5x -21→2x -5x = -21.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方程(1)中-15从等式左边移到右边后变成了15,方程(2)5x从等式右边移到左边后变成了-5x。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说明:像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从而得出移项的定义,教师板书移项定义。
二、讲授新课1、定义: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2、移项的依据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3、移项目的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分小组讨论。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https://img.taocdn.com/s3/m/8e9654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b.png)
3.2.2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
2.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它可为解决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比较弱,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1.知道移项解方程的理论依据。
2.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移项解“ax b cx 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依据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投影仪学生:预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主要活动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移项解方程的理论依据。
2、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把一些图书分给七(3)班同学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的有多少名学生?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活提问题1;我们应该怎样设未知数较好呢?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动一出问题学生回答: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追问1:本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学生回答:图书的本数都是固定的.师生活动:学生列出方程,教师板书.追问2: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怎样解这个方程?学生回答:方程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教师活动:怎么样才能使它向x a=转化?它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二探究问题2: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号两边同时减去4x追问1:我们要如何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呢?学生回答:还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号两边同时减去20.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追问2:利用等式性质1前后的方程320425x x+=-和342520x x-=--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师板书:移项的概念: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eadd5158fb770bf68a551c.png)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课型新授第几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通过“盈不足问题”介绍,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数学文化,增强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解形如ax+b=cx+d的方程。
难点:体会其中蕴含化归思想,理解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解析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解方程和列方程。
方程的解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移项是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是一种同解变形。
移项法则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运用移项法则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移到等号的一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变号后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移项法则在今后学习的其他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中经常运用。
列方程在所有方程问题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贯穿全章始终,从实际背景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结合这些模型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样可以自然地反映所讨论的内容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
解方程式将复杂的方程向x=a(a为常数)的形式转化,其中化归思想起了指导作用。
化归思想在后续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中都有体现。
学情分析对于已经习惯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还需要时间经历思维的转化过程,从不熟悉到熟悉。
在用移项法则简化方程时,对于移项变号的意识比较淡,会出现移项过程中没有变号的错误,其原因是对移项原理的忽视与不重视,同时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等号同一边变换位置的本质区别,这两种情况学生容易混淆。
需要教师引导说明:如果等号同侧位置发生变化,这些项不变号,因为改变某一项在多项式中的位置顺序,是以加法交换律为根据的一种变形;如果把某些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时,这些项都要变号,这是以等式性质为根据的一种变形。
学生对解方程的核心思想,化归思想的认识都不到位,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初中移项教案
![初中移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16714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3.png)
初中移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移项的概念,掌握移项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移项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移项的概念:移项是指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将方程中的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2. 移项的方法:移项时,需要改变移动项的符号。
如果将方程中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移动项的符号变为负号;如果将方程中的项移到等式的右边,移动项的符号变为正号。
3. 移项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移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移项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移项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移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移项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移项的概念和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移项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移项的方法和技巧。
4. 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移项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移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移项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移项的方法和技巧。
2. 思考实际问题中的移项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移项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灵活运用移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移项的原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https://img.taocdn.com/s3/m/8905e9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7.png)
学生刚接触方程,对这样比较抽象知识理解稍弱,的在解方程的过中对移项的理解不够,尤其是对符号的变化比较模糊,在移项的过程里总是忘记改变原数的性质符号,导致整个方程解错。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PPT直观演示算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小结
再次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做出总结
阅读课本88页上的问题2,分析:
(1)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_本,加上剩余
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本.
(2)每人分4本,需要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本.
(3)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
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思考: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和不含
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
呢?
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
3x-4x=-25-20
上面方程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____移到右边,把
右边的4x变为____移到左边.把某项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时有什
系数化为1,得
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移项要变号)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练习1 解下列方程:
(1)6x – 7 = 4x – 5;
人教版七上《移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上《移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8e66deb0717fd5360cdcf5.png)
《3.2.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之一移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并为以后在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规则。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同时,体会化归思想。
三、学情分析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等相关知识与概念。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讨论、思考、观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找出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
五、教学方法教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列出方程。
(一)、回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问题1 有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每人3本,则剩余20本;每人4本,则缺25本。
问这个班级有多少人?教师展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相等关系,合理地设未知数、列式子。
师生共同分析: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该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移项
【知识与技能】
1.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2.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
体会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解“ax+b=cx+d”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较简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哪位同学能够说一下解方程的基本思想?
问题2到目前为止,我们用到的对方程的变形有哪些?目的有哪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教材第88页问题2.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3x+20=4x-25①
设问1:怎样解这个方程?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设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②
设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1.
【归纳结论】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 的形式.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教材第89~90页例3.
【教学说明】教师先讲解第(1)小题,注意严格按步骤进行,书写要规范.然后让学生上台板演第(2)小题,教师关注以下几点:①学生是否会将含x的项和常数项弄错;②移项后符号是否改变;③含未知数的项是不是放在等号左边,常数项是否放在等号右边;④步骤是否完整.
试一试教材第90页练习第1题.
例2教材第90页例4.
【分析】解这道题关键是要找到等量关系,而找等量关系关键是要找到中间量,由题意可知这个中间量应是“环保限制的最大量”,由题意又可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t和5xt,如果它们要达到“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则用旧工艺后的废水排量应减去200t,用新工艺后的废水排量应加上100t,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出方程:
5x-200=2x+100.
【教学说明】解这道题之前,教师应让学生先自主交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上述
分析,最后选派一名同学上台板演.通过分析和板演使学生认识到解这类问题通常要设未知数.此外,通常如果在方程等号左边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那么就应在方程等号右边加上(或减去)这个常数.
试一试教材第90页练习第2题.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已知方程3x-5=7x-11,移项结果正确的是()
A.3x-7x=-11+5
B.3x+7x=-11+5
C.3x-7x=5+11
D.3x+7x=-11-5
2.方程2x+3=3x-2,利用_____可变形为2x-3x=-2-3,这种变形叫______.
3.解方程:(1)5x+6=7x-9;(2)1
7
x-6=10x+9.
4.小李预计若干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如果他计划每天看32页,则有31页来不及看;如果他计划每天看36页,则最后一天还必须多看3页才能看完.小李预计的是几天看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教学说明】上面几题中,第1~3题较为简单,第1、2题可让学生口答,第3题让学生上台板演,第4题与教材例4类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中间量“书的页数”.
【答案】1.A
2.等式的性质1移项
3.解:(1)移项,得
5x-7x=-9-6.
合并同类项,得
-2x=-15.
系数化为1,得
x=15
2
;
(2)移项,得
1
7
x-10x=9+6. 合并同类项,得
-69
7
x=15.
系数化为1,得
x=-35 23
.
4.解:设预计x天看完.列方程:
32x+31=36x+3.
移项,得
32x-36x=3-31.
合并同类项,得
-4x=-28.
系数化为1,得
x=7.
所以书的总页数为36x+3=255.
答:小李预计的是7天看完,这本书有255页.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今天你又学会了解方程的哪些方法?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2)现在你能回答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吗?
(3)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又有何共同特点?
2.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1)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
移项(等式的性质1)
合并同类项(分配律)
系数化为1(等式的性质2)
(2)“对消”与“还原”就是“合并”与“移项”
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3.2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本节课是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
解方程(只合并常数项),来感受方法的简洁性.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针对以上情况,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困惑,让其他同学帮助他解决困惑,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注意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另外也可以看出他的情感态度.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