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常见异常步态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运动过少,或出现不随意运动。
绝大多数类型的脑瘫儿表现出运动过少,甚至几乎不动,其中以痉挛型为著。
即使运动,也表现出运动僵硬、不圆滑,甚至只以少数几种模式运动。
运动过多且伴有不随意运动者见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手足徐动型患儿常常喜欢活动,精神易于兴奋,但同时出现姿势异常及不随意运动,甚至出现发作性痉挛,这是其特征。
脑瘫的姿势异常即所谓的异常姿势模式。
这是指原始反射作为异常姿势残留下来,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的姿势,如伸肌突伸、全屈曲模式、全伸展模式、手指或足趾的不随意运动及面部的怪脸或歪扭等。
姿势的异常及运动模式的异常是脑瘫最具有特征的表现。
另一方面,应该出现的正常姿势及运动不出现亦是异常。
这包括竖直反应、Landau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及平衡反应等。
脑瘫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中难以攻克的一道难题,传统的医疗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跟神经系统损伤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
复杂而纤细的神经系统、接近于零的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因此,传统治疗是无法针对神经损伤的病因直接治疗,或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使得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居高不下。
然而,北京第261医院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潜心钻研,不断探索,终于在再生医学领域有了重大科研突破,以BX修复细胞临床应用为核心,开创出“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简称“细胞再生疗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是提取人体内特定的“BX修复细胞”,而BX修复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补充缺损的神经元细胞,并促进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如果辅以按摩刺激、功能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发挥康复的功能,“放大”康复的效果,为脑瘫患者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的任务专项训练独立行走的能力是大多数日常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的时间。
1.1~1.5 m/s的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
据报道,只有7%的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的标准,能够以一定的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他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
很大的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步态。
传统的中风恢复方法的重点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
以Bobath倡导的框架为基础的实践仍然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
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的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的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的呼吸和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直接回复。
—用心,做精致的康复微信—成功行走的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的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的运动节奏身体的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和目标的能力。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是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正常的步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和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跖屈不能腓肠肌力弱腘绳肌力弱比目鱼肌力弱摆动初期和中期膝关节屈曲受限股直肌僵硬腘绳肌活动降低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屈曲肌群活动降低踝背屈受限可能膝关节屈曲缓慢所致腓肠肌的僵硬和挛缩摆动后期(准备足跟着地和负重)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屈受限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背屈肌群活动降低常见偏瘫步态特点提髋型表现:迈步时以躯干向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提起下肢完成摆动。
脑瘫儿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有哪些
脑瘫儿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有哪些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疾病,其特点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导致的运动和姿势障碍。
脑瘫患者常常伴随着原始反射异常表现,这些原始反射通常是早期生理上的本能反应,在婴儿期会逐渐抑制,但在脑瘫患者中保留或重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瘫儿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
异常反射表现1. 异常拇指反射正常情况下,拇指反射是指当拇指被轻轻刺激或弯曲时,会引起手指尖的弯曲。
然而,在脑瘫患者中,拇指反射可能异常地强烈或持续地出现,表现为手指尖过度弯曲。
2. 异常步态反射步态反射是指当婴儿的脚掌与硬表面接触时,会出现踏步运动,通常在一岁左右会自然消失。
在脑瘫患者中,步态反射可能会持续存在或重现,导致行走时出现跷脚步态或四肢紧张。
3. 异常吮吸反射吮吸反射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反射,婴儿通过吮吸来获得营养。
然而,在脑瘫患者中,吮吸反射可能会异常地弱化或消失,导致困难进食或进食困难。
4. 异常咀嚼和吞咽反射咀嚼和吞咽反射是进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这些反射可能会出现异常。
咀嚼反射常常表现为松懈、无规律的咀嚼动作;而吞咽反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吞咽困难或误吸。
5. 异常抓握反射正常情况下,婴儿的手指会自动地抓住物体,这是一种自发的本能反应。
然而,在脑瘫患者中,抓握反射可能异常地强烈或持续出现,导致手指过度弯曲或过度松弛。
6. 异常脚趾反射脚趾反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射,当脚趾发生刺激时,会出现弯曲和弓起。
在脑瘫患者中,脚趾反射可能异常地强烈或持续出现,导致脚趾屈曲的表现。
7. 异常对光反射正常情况下,光照射到婴儿的眼睛会引起瞳孔收缩反应。
然而,在脑瘫患者中,对光反射可能异常地弱化或消失,导致瞳孔对光的反应不协调或迟钝。
8. 异常跳跃反射跳跃反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射,当婴儿被突然惊吓时,会引起身体的跳动和抬高。
在脑瘫患者中,跳跃反射可能异常地强烈或持续出现,导致不适当或过度的跳动。
9. 异常催眠反射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入睡时会有一系列的催眠反射,如揉眼、伸懒腰等。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引言异常步态是指人体行走时出现的不正常姿势或动作,它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了解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步态及其可能的原因。
1. 痉挛性步态(Spastic Gait)痉挛性步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种异常步态。
它通常表现为肌肉强直和痉挛,造成行走困难。
常见原因包括:•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中断,损伤了控制运动的神经元。
•脊髓损伤:脊髓受损会影响下肢运动控制。
•脑性瘫痪:大脑发育异常或受损导致肌肉控制失调。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干预等。
2. 阵发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阵发性跛行是一种由血管疾病引起的异常步态。
它通常表现为行走时出现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感,导致行走距离受限。
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壁发生斑块形成,导致血流受限。
•血栓形成:血液凝块阻塞了血管。
•动脉炎: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
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手术等。
3. 肌无力步态(Myopathic Gait)肌无力步态是由肌肉无力或萎缩引起的异常步态。
它通常表现为行走时肌肉无力、姿势不稳和困难。
常见原因包括:•肌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代谢异常等导致肌肉无力。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神经元退化导致肌肉无力。
•肌无力性重症肌无力:免疫系统攻击神经—肌肉连接点,导致肌肉无力。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
4. 顾盼步态(Apraxic Gait)顾盼步态是一种由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异常步态。
它通常表现为行走时出现不协调、迟缓和不稳定。
常见原因包括:•大脑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脑损伤:颅脑外伤、中风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5. 神经根型步态(Neurogenic Gait)神经根型步态是由神经根损伤引起的异常步态。
脑瘫蹲伏步态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
脑瘫蹲伏步态原因分析及康复方法痉挛型脑瘫在脑瘫患儿中是最常见的类型,这类患儿在开始行走的时候常表现为尖足,尖足常导致患儿行走延迟或容易摔跤,严重影响患儿的步行能力。
在青春期随着患儿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患儿的步态逐渐发展为蹲伏步态。
蹲伏步态是指患儿在起步相,膝关节过度屈曲大于30度,踝关节过度背屈,髋关节不能完全伸展的步态模式。
蹲伏步态改变了行走的生物力学模式,这种步态加重了患儿膝关节的负荷,患儿在行走时是一个耗能步态模式,因此,患儿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会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磨损、耐力下降等症状[1]。
本文通过内侧腘绳肌延长加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明显的改善患儿下肢的运动功能。
一、蹲伏步态产生原因分析(脑瘫儿童常见的):①髋关节屈肌(髂腰肌、股直肌等)张力高②膝关节屈肌(腘绳肌)张力高③小腿三头肌痉挛或张力高④躯干控制不稳定,站立时呈弓背或向前弯曲的姿势⑤伸膝伸髋肌群力量不足(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严重不平衡,屈肌肌力过强)⑥精神发育迟滞或认知障碍导致的步态异常⑦感觉功能障碍(本体觉、前庭觉等)⑧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伸无力⑨给年龄较小的患儿单独延长跟腱,而腘绳肌和髂腰肌的痉挛或挛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屈髋屈膝的角度很快会增大骨骼畸形-胫骨扭转(内旋/外旋)二、相关肌肉群(1)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骨盆前、后侧:①髋屈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缝匠肌)从前施加向下的力;②髋伸肌(臀大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从后施加向上的力。
(2)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膝关节前后侧:①膝伸肌(股四头肌)从前施加向下伸直的力;②膝屈肌(腘绳肌、缝匠肌、腓肠肌、腘肌)从后施加向上屈曲的力。
(3)两组对抗肌群附着于踝关节背面和掌面:①踝跖屈肌(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从掌面施加向下的力;②踝背屈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从背面施加向上的力。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 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 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3. 股四头肌步态 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行走时,由 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撑相膝后伸,躯干 前倾,重力线落在膝前。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垂直位移动的幅度较 大。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2. 臀中肌步态 臀上神经损伤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髋关节外展、 内旋外旋均受限,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 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 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身体向两侧摇摆,典型步态特征呈鸭步。整 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 5. 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
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 的提高,可上跑步机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 坡度和速度。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综合康复
小儿脑瘫常见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关键词】小儿脑瘫;异常步态;穴位位点注射;综合康复【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18-02脑性瘫痪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1]。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和行走,而下肢异常步态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
现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几种下肢异常步态的综合康复方法。
1.剪刀步状剪刀步态即两腿交叉,双足尖着地,形似剪刀样。
是小儿脑瘫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锥体束损伤,导致大腿内收肌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肌肉痉挛而引起。
治疗方法:1.穴位位点注射:a药物: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b1400mg、维生素b121mg,用5ml注射器,4号小针头,皮肤消毒后,将针剌入皮肤肌肉组织,回抽无血后,将药物推入,每位点注2~2.5ml。
b穴位位点:头部运动区上1 /5,下肢取血海、箕门、箕门与冲门连线上中点处。
c疗程:3次/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7天。
2.分髋法:患儿取仰卧位,使髋膝关节呈屈曲状,术者以双手扶患儿双膝内侧,双大拇指揉压双解剪穴,并推拿痉挛的股内收肌群.以缓解痉挛,然后双手扶按患儿双侧大腿内侧,将双膝分开,使髋关节分开到较大程度,如此反复做数10次。
3.弹拔法: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用与股内收肌群的筋腱肌肉等软组织走方向垂直的拔动。
4.穿戴髋关节矫形器(ho),限制髋关节内收,改善异常剪刀步态。
4.肉毒素a注射。
2.膝反张膝反张又称膝过伸或膝反屈畸形是在静止直立或行走时呈膝过伸现象。
正常时膝关节最大伸直度接近零度,超过5°即为膝反张。
膝反张是脑瘫的典型步态之一,严重影响患儿步行能力。
临床上膝反张肢体功能评测方法:根据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膝反张功能障碍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轻度10°以下,中度10°~30°,重度30°以上[2]。
小儿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
小儿脑瘫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引言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疾病,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起。
脑瘫患儿在运动和姿势方面往往表现出一系列异常,这些异常包括肌肉张力改变、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和姿势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特点。
运动异常表现小儿脑瘫患儿的运动异常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张力异常、协调性运动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
1. 肌肉张力异常小儿脑瘫患儿常出现肌肉张力异常,主要分为肌弛缓和肌强直两种类型。
•肌弛缓:部分患儿在运动时肌肉松弛,失去正常的肌张力。
这种情况常见于脊髓性脑瘫患儿,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容易出现肌无力、关节过度伸展等症状。
•肌强直:另一部分患儿肌肉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持续收缩,常见于痉挛性脑瘫患儿。
这种情况下,患儿的四肢常常处于屈曲或伸直状态,肌肉僵硬,难以控制。
2. 协调性运动障碍小儿脑瘫患儿常常表现出协调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协调的动作和姿势控制。
这导致患儿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如握笔、系鞋带等。
同时,患儿的平衡和身体的空间定位能力也受到影响,因此在跑步、跳跃等活动中容易摔倒。
3. 运动功能障碍小儿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也受损,表现为运动的速度、力量和精确度不足。
他们常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些日常动作,如步行、起床等。
此外,他们的肌肉协调能力也较差,导致动作的流畅性不佳。
姿势异常表现小儿脑瘫患儿的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姿势固定、畸形或不稳定等情况。
1. 姿势固定和畸形小儿脑瘫患儿在运动和姿势方面往往出现姿势固定和畸形的表现。
这些姿势异常可能是由于肌肉张力异常和骨骼发育异常所致。
常见的姿势固定和畸形包括屈曲畸形、外展畸形、内收畸形等,其中屈曲畸形最为常见。
这些姿势固定和畸形不仅影响患儿的外貌,还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2. 姿势不稳定小儿脑瘫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较弱,常表现为姿势不稳定。
他们在站立和行走时常常需要借助外部支撑来保持平衡。
常见异常步态的病因及表现
常见异常步态的病因及表现步态概述正常行走要求:每个参与的关节都具有足够范围的运动和力量;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精密控制;行走的复杂性产生很多机会,使正常步态受到影响。
步态代偿:“代偿”意思是“代替与补偿”。
因为人体的适应性和改变性,当人体出现损伤影响到步态时,会出现异常步态代替正常步态模式的发生。
异常或病理步态模式反应了为了保持行走,会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和异常应力对人体的作用增加。
异常步态原因:1. 疼痛:疼痛肢体回避重量,缩短支撑时间。
2. 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不能生成和控制适当水平的肌力。
3.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受伤,结缔组织紧张、关节结构异常、关节不稳定或先天性结缔组织松弛。
异常步态机制:1. 特定损伤的直接反应;2. 一种代偿;3. 病理步态的特征取决于损伤的性质、程度以及个体代偿能力。
常见异常步态分析:1.偏瘫步态:病因: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
典型特征: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
表现: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即划圈步态。
2.剪刀步态(交叉步态)病因:痉挛型脑性瘫痪。
表现: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3.截瘫步态病因:脊髓损伤所致截瘫。
表现: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
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病因:小脑功能障碍。
表现: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
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步态的特点
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取决于脑瘫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类型的脑瘫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步态异常。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特点:
1. 痉挛型步态:痉挛型脑瘫患者常常表现出肢体肌肉过度紧张并伴随着强烈的痉挛,步态呈现出僵硬、不协调的特点。
他们的步态可能呈现出挺身、关节角度异常或者用力收紧大腿和小腿肌肉。
2. 无力型步态:无力型脑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不足,步态呈现出行走困难、摇摆不稳、脚步不稳的特点。
他们可能出现膝关节塌陷、脚跟落地困难等现象。
3. 扁平型步态:扁平型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足部内翻、脚弓下陷、膝关节过度伸直并且下肢肌肉过度紧张。
他们的行走时足部接触地面面积较大,易导致扁平足和脚趾挛缩。
4. 痉挛-无力混合型步态:有些脑瘫患者的步态表现是痉挛型和无力型的混合。
他们的步态可以是肌肉力量不足,而在肌肉过度紧张时痉挛。
这种步态呈现出混合型特点,包括无力和僵硬的元素。
总的来说,脑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是步态困难、不稳定、协调性差,并伴随着肌肉紧张或无力等问题。
这种步态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导致行走困难、跌倒风险增加等问题。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异常步态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包括:
1. 金字塔步态: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肉痉挛和瘫痪,患者在行走时表现为下肢肌肉僵硬,步态呈现出类似于患者高举手臂写字的姿势。
2. 足下垂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造成患者足部无法提起,行走时下肢无力拖地。
3. 拖步姿势: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下肢肌力减退或瘫痪,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无力,步伐短小且需要用手抓住物体来帮助行走。
4. 屈曲步态:脑卒中可能导致下肢肌肉痉挛,使患者在行走时下肢关节过度弯曲,膝、髋关节无法正常伸展。
5. 痉挛步态:部分脑卒中患者在行走时会出现下肢肌肉痉挛,导致步态不稳定,摇摆行走。
这些异常步态是根据脑卒中对身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提升步态稳定性和恢复行走功能。
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
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姿势和运动障碍。
脑瘫儿童的异常运动模式是脑瘫症状的直接反映,了解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并探讨其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康复治疗方法。
二级标题1:扭转肢体扭转肢体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肢体出现扭转或交叉运动。
这种异常运动模式通常发生在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三级标题1.1:表现形式扭转肢体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上肢扭转:脑瘫儿童的手臂会出现内旋或外旋的现象,即手掌朝向身体内侧或外侧。
2. 下肢扭转:脑瘫儿童的腿部会出现内旋或外旋的现象,即脚掌朝向身体内侧或外侧。
3. 交叉运动:脑瘫儿童的肢体会出现交叉运动的情况,即上肢或下肢交叉在一起运动。
三级标题1.2:原因分析扭转肢体的原因主要与脑瘫儿童的运动和姿势控制障碍有关。
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通过神经传导将指令传达到肢体肌肉,从而实现正常的运动。
而脑瘫儿童由于大脑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神经传导受阻或不正常,进而引发扭转肢体的异常运动。
三级标题1.3:康复治疗方法针对扭转肢体的异常运动模式,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训练、矫形器使用等,通过适当的力量训练和支撑,改善肢体的扭转情况。
2. 局部肌肉注射:利用肌肉松弛药物注射到相应肌肉,放松紧张肌肉,减轻肢体的扭转情况。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扭转肢体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肌腱延长手术等,来纠正异常肌肉紧缩状况。
二级标题2:痉挛痉挛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肌肉紧张、不随意收缩和抽搐。
这种异常运动模式通常发生在四肢和躯干。
三级标题2.1:表现形式痉挛的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强直痉挛:肌肉呈现持续性的紧张状态,无法松弛。
2. 异常收缩:肌肉出现异常的收缩和抽搐,使肢体或躯干产生不自主的运动。
步态异常认识
偏瘫步态
2、脑瘫步态
• 脑瘫步态是由于脑实质损伤所致,常见的异常步 态有: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刀步态、舞蹈 步态等
步态异常
异常步态的常见影响因素:
•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或 炎症等)
• 神经系统疾病 • 其他
二、常见异常在行走时,由于骨盆后缩、膝关节屈曲不 充分,患侧产生提臀,下肢外旋、外展“划圈”, 同时伴有足内翻、跖屈,使患者下肢不能正常负 重,这种状况下持续下去,使下肢伸肌痉挛进一 步加重,患者走路时费时、费力且不易保持平衡 偏瘫步态可进一步分为:提髖型、膝过伸型、瘸柺 型、划圈型
[转载]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脑瘫患儿步态分析(绝对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梧桐近大半年来,我的工作主要是临床步态分析。
暑假期间做了很多例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年龄从2岁到15岁不等,一侧偏瘫的、双下肢瘫的、四肢瘫的都有,也见了许多种典型的脑瘫患儿的步态。
有很多年龄较大的患儿已经做过多处的肌腱延长手术,还有些患儿做过背跟神经切断手术。
也有患儿是多年来在我们这儿随访的,与可爱的孩子们打交道,并能为他们排忧解难,我感到很幸福~同时我也参阅了国外一些文献,对于脑瘫患儿的步态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偏瘫型脑瘫常见的步态偏瘫型的脑瘫出现的步态异常以远端为诱发因素多见(如小腿三头肌痉挛为最常见的原因),其主要类型有:1 单纯足下垂型摆动相踝跖屈,原因主要为胫骨前肌无力,无小腿三头肌挛缩,因此在支撑相踝背伸角度相对正常。
治疗主要为使用静态AFO(轻质)。
本情况相对少见。
2 马蹄足,可分为膝关节角度正常或膝过伸两种,都伴有伸髋这两种为偏瘫型脑瘫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足下垂角度多有不同,小腿三头肌可痉挛或挛缩,可有胫骨前肌及其他踝背伸肌无力。
踝跖屈肌、伸膝肌群过度活跃,膝关节可能出现过伸。
治疗采用:局部肉毒毒素注射、踝支具、跟腱延长手术。
3 马蹄足、屈膝步态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摆动相踝背伸不能,屈膝步态原因为帼绳肌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
治疗:小腿三头肌肉毒毒素注射,或小腿三头肌肌腱延长手术,或内侧帼绳肌延长手术(使用股直肌腱转移到半腱肌),可能是治疗此种屈膝步态最为有效的长期解决方式。
静态AFO或铰链AFO。
小腿三头肌和帼绳肌的肉毒毒素注射用于处理痉挛为主的患者。
4 髋内收、足下垂步态,此种步态近端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指髂腰肌、内收肌痉挛),伴有骨盆旋转、屈髋、膝关节僵硬、骨盆前倾。
髋关节半脱位可能性大。
髋内旋者需要内收肌延长手术,和股骨截骨手术。
治疗:痉挛处理:肉毒毒素注射:多组集群:包括小腿三头肌、帼绳肌、内收肌、屈髋肌,结合临床;挛缩/畸形处理:小腿三头肌延长,内侧帼绳肌腱延长(股直肌腱转移),髋内收肌和髂腰肌延长;股骨的外旋截骨术;支具:地面应力的AFO,固态AFO,铰链AFO.二、截瘫和四肢瘫型常见的步态1 马蹄足双下肢瘫的年龄较小的患儿开始步行时,小腿三头肌痉挛常导致马蹄足步态,支撑相踝关节处于伸髋、伸膝。
脑瘫患儿的异常步态.pptx
一、脑瘫患儿的步态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 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 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脑瘫患儿的异常步态 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鸭行步态、公鸡 步态和跳跃步态等,对患儿一生的步行产生不利的影 响。步态分析在脑瘫患儿的临床诊疗、康复锻炼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站立时两大腿靠 近,小腿略分开, 双足似足尖站立。 行走时象跳芭蕾 舞样呈足尖步行。 见于脊髓病变,Βιβλιοθήκη 如炎症、截瘫等。4.跳跃步态
见于患有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小儿,是由于患儿 在1~2岁期间肌肉注射过多造成。表现为下蹲时两 膝不能并拢,两腿必须分开,两侧髋关节呈外展、 外旋姿势,犹如青蛙屈曲时的后肢;站立时,两下 肢轻度外旋,不能完全并拢,呈“外八字“;行走 时呈“八字“蹒珊步态;快步行走时,由于屈髋受 限,步态呈跳跃状,故称之为跳步。
1.鸭行步态
行走时挺腰凸肚, 臀部左右摇摆如 鸭行状,这是进 行性营养不良的 表现,也可见于 佝偻病、先天性 髋关节脱位。
2.剪刀步态
双腿僵硬,两脚向内 交叉,膝部靠近似剪 刀样。行走步态小而 慢,常足尖踏地而行 似跳芭蕾舞,见于双 侧大脑或脊髓的病变, 如脑性瘫痪或家族性
痉挛性截瘫。
3.公鸡步态
感谢聆听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又称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第12页短腿步态•来自如一侧下肢缩短超出3cm时,患腿支撑期可见同侧
骨盆及肩下沉,摆动期则有患足下垂。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第13页
疼痛步态
•
当各种原因引发患腿负重时疼痛,病人尽可能缩短
患腿支撑期,使对侧下肢跳跃式摆动前进,步长缩短,又
称短促步。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伸膝伸直。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第8页
跨域步态
•
原因:踝背伸肌无力。表现:足下垂,摆动期增加
屈髋和屈膝以预防足尖拖地。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第9页
关节强直步态
•
原因: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表现:髋关节屈曲挛
缩时出当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长缩短。膝关节
屈曲挛缩超出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
动。假如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形如
鸭子走步,又称鸭步。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第7页
股四头肌步态
•
原因:伸膝肌无力。表现:患腿在支撑期不能保持
伸膝稳定,上身前倾,重力线经过膝关节前方,使膝被动
伸直。有时病人经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张力,
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假如同时合并伸髋肌无
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
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膝来代偿。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第10页
蹒跚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摆不稳,不能走直线,状如
醉汉,又称酩酊步态。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专家讲座
脑瘫异常模式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俯卧位异常姿势1、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 2、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 3、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 4、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图中所示为左侧受累。
2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仰卧位异常姿势1、头后仰,下肢伸直,婴儿脑瘫的姿势异常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
2、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
3、有时呈Mom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
4、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肢体不协调1、宝宝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
2、宝宝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
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
3、宝宝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
4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其他1、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宝宝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
2、有的宝宝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宝宝腋下,使其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
3、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
5 脑瘫宝宝姿势异常图:脑瘫宝宝有哪些其他症状1、身体异常脑瘫患儿手一般呈现握拳的状态,而且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四肢呈下垂状态。
另外还可能出现身体突然僵硬,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会感到困难。
2、情绪不稳定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浅谈脑瘫患者的不正常姿势
浅谈脑瘫患者的不正常姿势
脑瘫疾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而诱发的脑损害现象。
很多的脑瘫患者会出现很多不正常的姿势,并且扭曲感极强。
那么,会出现哪些不正常姿势的表现呢?
下面,专家就脑瘫儿会出哪些异常姿势的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脑瘫患者的异常姿势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如下肢股部明显内收症状、两膝紧紧靠拢症状、以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行走等等较为明显。
步态不稳,甚至难以行走,多以足尖着地的异常症状等。
脑瘫患儿的“剪刀步态”是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是脑瘫的症状之一,即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呈典型的“剪刀式”步态。
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肉内张力增高明显,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呈剪刀状。
剪刀步态是脑瘫的症状姿势异常的重要表现之一,即由于分娩时因窒息引起的大脑损伤或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引起,是痉挛性麻痹的一种表现,即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呈典型的“剪刀式”步态。
剪刀步大多是脑发育不全造成的,容易引起脑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引起的大脑瘫,其主要症状就是剪形步态。
以上就是脑瘫患者的异常姿势的一个简单介绍,希望这些介绍内容对患儿以及家长父母有所帮助,从而更能对脑瘫病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异常步态你知道多少?
异常步态你知道多少?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为一名治疗师,通过步态分析来评估患者是否行走功能异常,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对于我们接触到的异常步态中,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傻傻分不清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异常步态种类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下步态的参数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步行参数1、步长: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步长与身高成正比;2、跨步长: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3、步速:指步行的平均速度;步频:指平均步数;4、步宽:指两脚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步宽愈窄,稳定性愈差;5、足夹角:指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
再来看一下,异常步态障碍分类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①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②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③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①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②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及常用矫治训练方法01足下垂步态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
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
常见病因是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
矫治方法:①胫前肌肌力训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根据患者情况,脚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谢
谢Leabharlann 矫治的原则• 尽可能查明引起步态异常的原因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步态训 练。但是要注意某些肌肉瘫痪引起的畸形步态,如臀大肌 步态、臀中肌步态等本身是一种功能代偿现象不能用步态 训练矫正,如果肌力无法恢复,只有使用支架代替肌肉功 能练习,使步态有所改善。
偏瘫步态
• 原因: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屈 曲。表现:摆动腿向前迈步时患腿常经外侧回旋向前,故 又称回旋步或划圈步态。
关节强直步态
• 原因:下肢各关节挛缩强直。表现:髋关节屈曲挛 缩时出现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长缩短。膝关节 屈曲挛缩超过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 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 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膝来代偿。
蹒跚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能走直线,状如 醉汉,又称酩酊步态。
慌张步态
• 帕金森病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并出现阵 发性加速,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向,上肢摆动缩小或停止, 又称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
短腿步态
• 如一侧下肢缩短超过3cm时,患腿支撑期可见同侧 骨盆及肩下沉,摆动期则有患足下垂。
疼痛步态
• 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腿负重时疼痛,病人尽量缩短患 腿的支撑期,使对侧下肢跳跃式摆动前进,步长缩短,又 称短促步。
脑瘫常见异常步态
概 念
• 步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 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但是,其中某个系统或某些方面的 功能障碍,都可引起步态异常。
常见的病理步态
• 可分为下列几类:偏瘫步态、截瘫步态、臀大肌步态(挺 腰凸腹的体态)、臀中肌步态(鸭步)、股四头肌步态、 跨域步态、关节强直步态、蹒跚步态、慌张步态(前冲步 态)、短腿步态(两腿长短不等)、疼痛步态等
股四头肌步态
• 原因:伸膝肌无力。表现:患腿在支撑期不能保持 伸膝稳定,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 动伸直。有时病人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 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如果同时合并伸髋 肌无力,病人则需要俯身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伸膝伸直。
跨域步态
• 原因:踝背伸肌无力。表现:足下垂,摆动期增加 屈髋和屈膝以防止足尖拖地。
截瘫步态
• 原因:下肢内收肌痉挛。表现:步行时双侧髋内收, 双膝互相摩擦,步态不稳,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也可见 于脑瘫病人。
臀大肌步态
• 原因:伸髋肌群无力。表现: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 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 性向前。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臀中肌步态
• 原因:髋外展肌群无力,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表现:上身向患侧弯曲,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 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并防止对侧髋下沉,带动对侧下 肢摆动。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 形如鸭子走步,又称鸭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