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孝子故事
北宋二十四孝砖雕
北宋二十四孝砖雕————————————————————————————————作者:————————————————————————————————日期:北宋二十四孝砖雕(高清大图)欣赏北京故宫藏品祝愿天下母亲健康快乐!2014年母亲节即将来临,这里为孝顺的您分享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珍贵藏品--二十四孝砖雕。
因二十四孝是各自独立的故事,所以这里未按二十四孝顺序排列,敬请谅解。
资料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舜子耕田砖雕(孝感动天)北宋,高19.5cm,宽26cm,厚3cm。
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上刻有“舜子”2字。
画面上小鸟在天空中飞翔,两头大象与三头小象正在耕地,舜子在后面挥鞭播种。
舜子耕田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舜子即帝舜,名重华,父名瞽叟。
瞽叟在舜母死后娶后妻而生象。
瞽叟喜欢象而憎恨舜,常欲杀之。
一次,瞽叟与象令舜凿井,舜担心会出意外,在凿井时预先从旁边留了出口。
瞽叟与象见舜在深井之中便埋土填井,想置舜于死地,舜只得从旁口逃出。
尽管如此,舜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兄弟。
尧很赏识舜的孝行,后来就将帝位传给了他。
舜称帝后,载天子旗,朝见瞽叟,依然恭敬孝顺,而且还封象为诸侯。
最初舜的孝行图像是瞽叟与象埋土填井这一场景,宁懋石室还有“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的榜题。
但后来不知为何,转而成为舜耕种田地、大象为之犁、百鸟为之播谷这一场面。
据《孝子传》载,舜从井中脱逃后,在历山躬耕种谷,天下大旱,民无收者,只有舜种之谷获得丰收,舜就将米粜给饥民,使许多灾民得以度过难关。
在家能孝亲友弟,出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舜子之孝,可谓大矣,因此他牢牢占据了二十四孝的首席而从未变位。
撰稿人:冯贺军郭巨埋儿砖雕(埋儿奉母)北宋,长19.1cm,宽25.5cm,厚3cm。
画像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壸门内浮雕人物故事。
正上刻有“郭巨”2字。
左侧男子头罩巾,着窄袖袍衣,腰中系带,足穿芒鞋。
他手持铁锹作挖土状。
罗源孝子石的故事
罗源孝子石的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罗源孝子石的背景介绍2.罗源孝子石的故事概述3.罗源孝子石故事的详细经过4.罗源孝子石故事的启示和影响正文(篇1)【提纲】1.罗源孝子石的背景介绍罗源孝子石,源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孝子石的传说在罗源地区广为流传,其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和教育意义。
2.罗源孝子石的故事概述罗源孝子石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儿子为了救治病重的母亲,不辞劳苦地背着石头上山下海,最终感天动地,石头变成了黄金,治愈了母亲的病。
3.罗源孝子石故事的详细经过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罗源县的一位年轻人名叫石勇。
他的母亲病重,需要用草药治疗。
然而,家里很穷,没有钱购买草药。
石勇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治愈母亲。
他听说,背石头上山下海可以治愈母亲的病,于是便开始了这个艰难的任务。
石勇每天背着石头,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他的毅力感动了天地,终于有一天,他背着石头跳入大海时,石头变成了黄金。
石勇用这些黄金治愈了母亲的病,她也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4.罗源孝子石故事的启示和影响罗源孝子石的故事,传递了孝道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石勇为了救治病重的母亲,不辞劳苦,坚韧不拔,最终感天动地,实现了愿望。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个故事在罗源地区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目录(篇2)1.罗源孝子石的背景和来源2.罗源孝子石的故事内容3.罗源孝子石的故事所传达的孝道精神4.罗源孝子石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正文(篇2)罗源孝子石的故事源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它是一个关于孝道的传统故事。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尊崇和传承。
而罗源孝子石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在罗源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叫做石娃的孩子,他的父母都非常疼爱他。
然而,当他还年幼的时候,他的父母却先后因病去世,留下了他一个人孤苦无依。
北宋二十四孝砖雕之(五)——郭巨埋儿
.
0冯贺军
郭 巨 埋 儿
北宋 二十 四孝砖雕
文 物 故 事
093 Βιβλιοθήκη ⑤ 神情 , 孩紧紧 抱住 母亲 , 乎 已经意 识到危 险的 临近。 央偏 下 小 似 中 铁锹, 挖土状。 作 右侧为 怀抱小孩 的女子 , 女子面庞 清秀, 无悲戚之
巨 J 一 左 侧男 子头罩 巾, 窄袖 袍, '字。 衣 腰中系 带 , 穿芒 鞋。 脚 手持 长 方形 , 面 内 凹成 蠹门 状 , 门 内浮 雕人 物。正上 刻有 一 砖 壹 郭 高 一 九.一 厘米 , 二五. 宽 五厘米 , 三厘米 厚
现, 美国 纳尔 逊艺 术博物 馆 所藏北魏 孝 子石 棺, 线刻 郭 巨, 有 河南
郭巨 , 不得夺 , 官 人不得 取。 郭巨 埋儿图 像, L 在魏晋 南北 朝 已经出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孝子的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孝子的故事自有文明,即有孝道。
孝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
“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
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
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
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得到优先的照顾。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
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
以下列举的为中国古代十大孝子孝感动天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NO1:孝感动天——舜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
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
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
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
24个孝子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孝子的故事简介:1. 孝感动天:舜登上天子之位后,仍然尊敬父亲,并把象封为诸侯。
2. 戏彩娱亲:春秋时期的隐士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七十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还假装摔倒在地上,逗父母笑。
3. 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
4. 百里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
5. 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
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6. 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但他仍然顺从孝敬继母。
7.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8. 埋儿奉母:郭巨为了奉养母亲,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以节省口粮供养母亲。
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9. 卖身葬父:董永为了埋葬父亲,卖身为奴,为父亲筹办丧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妻。
在一个月内,他们织出了三百匹细绢,还清了债务。
此外,还有恣蚊饱血(吴猛)、扼虎救父(杨香)、卧冰求鲤(王祥)、闻雷泣墓(王裒)等故事,都是关于孝子的感人事迹。
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请注意,以上只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部分,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获取完整信息。
同时,这些故事中有些内容可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在传承这些故事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人孝顺父母的事例
古人孝顺父母的事例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道德的核心。
在古代,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以孝顺父母而闻名于世的。
以下是一些古代孝顺父母的事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黄香温席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为了让父亲能够安心睡眠,黄香每天晚上都会提前给父亲把床铺好,把被褥暖热。
到了夏天,他会用扇子把席子扇凉,让父亲能够舒适地入睡。
到了冬天,他则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窝,让父亲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二、卧冰求鲤王祥是晋朝的一位名人,他从小就是一个孝子。
他的继母经常虐待他,但是王祥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反而在继母生病时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为了给继母治病,王祥曾在严冬时节脱光衣服躺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块,然后再到河里捞鱼给继母吃。
他的孝行感动了当时的皇帝,被赐予了高官厚禄。
三、老莱娱亲老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寿星,他非常孝顺父母。
为了让父母开心,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老莱经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扮成小丑的样子在家里表演节目,逗父母开心。
有一次,他听说父母想要吃鲤鱼,于是就亲自去河里捕鱼。
但是因为年纪大了,动作不够敏捷,他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差点丢了性命。
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放弃,最后还是成功地捕到了鲤鱼,并且亲自烹饪好了给父母吃。
四、卖身葬父董永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没有钱安葬父亲,只好把自己的身体卖给了地主。
在为地主做了一段时间的苦工之后,他终于赚到了足够的钱来安葬父亲。
他把父亲的遗体运回了家,并且亲自挖坑下葬。
在安葬好父亲之后,董永还守在墓前尽孝道,直到父亲入土为安。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其中一位仙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五、弃官寻母朱寿昌是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从小就与母亲分离了。
在长大成人之后,朱寿昌弃官不做,决定去寻找母亲。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发现她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过着贫困的生活。
古代孝子故事
古代孝子故事1. 孔子孝感天地:据传,孔子的父亲去世后,孔子担任守灵之职,日夜不离父亲灵床。
甚至连食物也不肯吃,坚持守灵三年。
传说中这件事情使孔子对孝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实践。
2. 孟子履父之冰: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据说,有一次,孟子的母亲去世后,他为了尽孝心,用自己的脚踩着冰水去给父亲剃头。
这个故事表达了孟子对于孝道的极度尊重和坚持。
3. 虞舜治国:舜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圣王,也是三皇五帝之一。
据说,舜年轻时丧父,后来他的继父和母亲虐待他。
然而,他从不怨恨,一直十分尊敬并孝顺继父母。
成为帝王后,舜继续孝顺抚养自己的父母,同时用仁爱治理国家,被后世尊称为至孝之王。
4. 曹操战祭泪洒吕布墓: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时期的权臣和军事家,他通常被认为是非常冷酷和狠毒的人。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曾经的敌人吕布被处死后,曹操对吕布的勇气和忠诚感到十分敬佩,他特意亲自前往吕布的墓前献上祭品,痛哭流泪,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孝心。
这些古代孝子故事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尊重、崇敬和实践孝道的价值观。
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方式诠释孝道,让人们了解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孝道。
5. 韩愈拾遗书帐:韩愈是中国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据说,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发现了一本名为《拾遗书帐》的书稿,里面收录了韩愈多年来写给父亲的信件。
这些信件中充满了孝心和对父亲的敬爱,展现了韩愈作为儿子的孝道实践。
6.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与西施相爱。
当范蠡得知自己的母亲病重时,在西施恳求下,范蠡竟然放弃了陪伴心爱的西施,立即返回家乡照顾母亲。
这个故事表达了范蠡孝顺父母的精神和崇高品质。
7. 孙权遣子就学:孙权是中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吴国的建立者。
据说他为了儿子的教育,特地将年幼的儿子送到虞城的草庐中,拜名师庞统为师,接受优质的教育。
这个故事展示了孙权对于儿子的教育重视和为之付出的孝心。
母慈子孝的历史故事
母慈子孝的历史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慈子孝一直是受到大家尊崇的美德,也常常被拿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样板。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个关于母慈子孝的历史故事。
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南朝宋代的文学家顾恺之。
顾恺之在世时,是当时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如《洛神赋图》、《十七帖》和《颜师古帖》等等。
但是,这些崇高的成就背后,是他对母亲的孝道。
顾恺之年少时,随父母定居在扬州。
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每天都要默默地忙碌着为家人做饭洗衣,还照顾着孙子。
顾恺之想帮助母亲减轻家务劳动,便为母亲买了一位女仆来帮忙。
但是这位女仆却采取了一些欺诈手段,意图占取家庭财产。
虽然家人提醒了顾恺之,但他一直都不相信那位女仆会这么做。
最终,他亲眼见到了那位女仆私自携带着家里的财宝离开,才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顾恺之恼怒之余,也深感内疚。
他明白自己应该为母亲分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不再依赖他人帮忙。
于是,他每天早早地起床为母亲准备早饭,晚上则陪伴母亲一起学习。
有时他也会半夜起来给母亲熬药、款待客人,全心全意地为母亲效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顾恺之兢兢业业地默默工作,无声地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即使他成为了著名画家,在受到朝廷邀请和豪门厚待的时候,他都不忘对母亲的孝心和报答。
母亲对顾恺之的付出和孝顺非常感动,感慨于儿子的品行和修养。
她也非常支持儿子的学术和艺术兴趣,鼓励他努力向目标迈进,不忘孝行。
正是因为有了母慈子孝的美好情感,顾恺之不仅有了高妙的艺术才能,并发现了生命的真谛和修养。
顾恺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可以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心灵体验和真正的自由。
直到今天,母慈子孝已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德。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学习和实践母慈子孝的精神,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黄香温席: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夏天时,他用扇子把凉席扇凉,
然后让父亲睡在凉席上;冬天时,他先睡在父亲的被窝里,等被窝热了之后,再让父亲入睡。
2.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一个叫王祥的人,他的继母朱氏生病了,需要鲤鱼
治疗。
但是时值寒冬,河面结冰,王祥为了抓鱼,赤身躺在冰上,等冰化了之后,从冰窟窿里抓起了两条鲤鱼。
他的孝心感动了继母,病也很快就好了。
3.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他以孝闻名。
他的母亲
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亲自照顾,每次母亲喝药,他都自己先尝一尝,看看药是否苦、是否烫,才喂给母亲喝。
4.埋儿奉母:东汉末年的郭巨为了让母亲吃得好,决定埋掉自己的儿子,以
节省粮食。
他在地上挖了个坑,准备埋儿子,但是当他挖到一定深度时,从地下跑出来一只大活羊。
他抱着这头大活羊去请母亲吃羊肉。
羊主人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送了他一头牛,并免去了他的债务。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
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汉代画像砖是汉代墓葬中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们用来装饰墓室的壁画,常常以人物形象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观念。
在这些画像砖中,我们可以发现“孝”文化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
汉代画像砖中常常描绘了孝顺父母的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孩子们或者已经长大成人,或者还是幼儿,但无论他们的年龄大小,都展现出对父母的深深的孝敬之情。
有的画像中描绘了孩子们扶老携幼,款款地送别父母的情景,有的画像则展现了孝子孝女跪拜父母的场景。
这些画像生动地表现了孝顺父母的美德,弘扬了孝道的观念。
汉代画像砖中还常常描绘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活动。
祭祀祖先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感恩和对传统的尊重。
画像砖中的祭祀场景,展现了孝子孝女们准备食物和酒菜,摆放祭品的细心和认真,以及在祭祀过程中虔诚地磕头叩拜。
这些画像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孝子孝女们传承家族传统的决心。
在汉代画像砖中,我们还经常见到孝顺父母的故事成为描绘的题材。
这些故事可以是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是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但不论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何,都是在弘扬孝道精神。
通过这些故事,画像砖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那就是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被积极传承和弘扬。
汉代画像砖中还经常描绘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这些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父母常常用慈爱的眼神注视着孩子们,孩子们则依偎在父母身边,嬉笑着,或者一起做事,一起游戏。
这些画像以温馨的形象展示了家庭的和睦和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进一步加强了孝道的价值观。
汉代画像砖中“孝”文化的体现多方面而丰富。
它不仅描绘了孝顺父母的场景,展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活动,还通过故事的描绘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弘扬和传承了孝道的观念。
这些画像砖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孝文化的生动展示和传承,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孝道典型事例
古代孝道典型事例
以下是一些古代孝道的典型事例:
1.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远离市井喧嚣的地方,让孟子能够专心读书学习。
2. 曾参杀猪:曾参的母亲想吃肉,曾参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杀了家中的猪。
后来曾参得知母亲已经去世,悲痛欲绝,为了尽孝心,曾参割下自己的左耳来祭奠母亲。
3. 王祥卧冰:王祥的母亲生病,需要鲤鱼做药引。
当时正值寒冬季节,河水结冰,王祥为了给母亲取鱼,不惜卧在冰面上,最终感动了河神,鲤鱼从冰层中跃出。
4. 黄香跪父:黄香为了给父亲治病,每天跪在地上向神明祈求。
后来黄香得知父亲病情加重,决定割下自己的腿上的一块肉来做药引。
黄香的孝心感动了神明,最终父亲痊愈。
这些事例都是古代孝道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孝道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尽孝尽忠、尽心尽力。
这些事例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尊重长辈、关爱家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
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孝道的社会,尊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中国历史上,有24个孝子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孝道的典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孝道精神,从中汲取养育子女的教育启示。
故事一:包公孝悌包公是一个著名的清官,这与他孝敬父母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包公自幼丧父,他靠打鱼为生。
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瘦弱的老人,他病得很重,包公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
于是,他把所钓的鱼全都交给了老人,并顶着暴雨把老人背回家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体现在对陌生人的关心和照顾中,我们应该做出类似的行为。
故事二:萧何卖田萧何是西汉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有一次,萧何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用药。
而这时正值荒年,药价暴涨。
萧何卖掉了他家的田地,用来换取药物。
虽然田地是财富,但为了母亲的健康,萧何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要比物质更重要,亲情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故事三:阿福卖身阿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儿子,他卖身为奴以还父亲的债务。
阿福为了帮助父亲还清债务,舍弃了自由,甘愿做奴隶。
他坦然接受了这个命运,用真诚的孝敬表达对父亲的忠诚和感激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孝心。
故事四:杜预断臂杜预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知名书法家。
有一次,他父亲被人诬陷,杜预决定为父亲洗刷冤屈。
但是,为了让别人相信他的话语,他不惜用刀子砍掉自己的一只手臂,以证明自己清白。
虽然这个行为让他痛不欲生,但他无怨无悔地为了为父亲做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就是要舍小家为大家,为了父母不惜一切。
故事五:顾恺之负荆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
当他父亲去世时,他丧失了经济来源。
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顾恺之背起荆腹,与母亲一同涉水过河。
即使在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放弃对母亲的孝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
古代关于孝顺的24个历史故事
古代孝顺的24个历史故事古代关于孝顺的24个历史故事从古至今有不少关于孝顺的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孝顺的24个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担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3、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随从车马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5、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门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十大孝子的故事
十大孝子的故事
1. 文天祥:明代爱国诗人,因为忠于国家,不惧强权,曾在狱中写下“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名言,被誉为“忠臣孝子”。
2.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心系家乡,壮烈牺牲后,儿子关索便替父亲完成报国大业。
3. 宋代孝子陆游:这位文学巨匠不仅为母亲守孝三年,还经常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孝道观念。
4. 唐代孝子李白:《将进酒》作者李白虽然人生经历丰富,但他常常提到对父母和儿子的爱,让人感受到他的孝心。
5. 古代作家鲁迅:鲁迅先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特别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的家庭情怀和对父母的孝心。
6. 诗人苏轼:苏轼的“赤壁赋”是独步全文学史的名篇,却鲜有人知道他为了母亲,不惜跋山涉水,送来药物救治母亲的事迹。
7. 宋成肇:晚明南北书画大师,他为了照顾父亲,十年不远游,直到父亲去世才放心出行。
8. 珂罗版剧作家曹禺:曹禺先生是中国戏剧的杰出代表,他把父母我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戏剧中去,将家庭孝道发扬光大。
9. 社会救助专家许大维:许大维曾发起多次针对贫困家庭的公益活动,他也提出“孝道在社会”的理念。
10. 秦桧:诸多不当之举并不掩盖他孝敬父亲之情,他在父亲患病之时,甘愿牺牲自己,替父亲赎罪。
大足石刻孝顺的小故事
大足石刻孝顺的小故事《大足石刻之孝顺的那些事儿》大足石刻,那可是个充满神奇和故事的地方。
当我第一次踏入那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那些展现孝顺的小故事,让我感触颇多。
有一个石刻,刻画的是一个儿子背着老母亲去就医的场景。
你看看那儿子,咬着牙,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背上的老母亲倒是一脸的安详。
我当时就想啊,这儿子得多孝顺,才能这样不辞辛苦地背着母亲呀!这要是放在现在,有些年轻人可不见得有这耐心哦。
咱们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儿,有时候可能就忽略了对父母的照顾。
但看看这石刻,真觉得咱得好好反思反思。
还有一个石刻,是讲一个女儿精心侍奉生病父亲的故事。
那女儿端茶递水,忙前忙后,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我就打趣地跟旁边的朋友说:“嘿,这女儿要是在咱现在,那绝对是个孝女典范啊!说不定能上电视,被大家赞扬呢!”朋友也笑着点头。
看着这些孝顺的石刻,我心里也涌起了一些回忆。
我想起小时候,我妈生病的时候,我也会像那个石刻里的女儿一样,给她端水送药,哄她开心。
虽然那时候还小,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就是知道要对妈妈好。
说真的,孝顺这事吧,其实不难,就是多陪陪父母,多关心关心他们。
别老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
你想想,父母把咱们拉扯大不容易,他们不图我们大富大贵,就希望我们能多陪陪他们。
大足石刻里的那些故事,就是在提醒我们,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不能丢了。
而且啊,孝顺也是给自己积福呢。
你对父母好,以后你的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对你好。
这就叫言传身教。
我觉得啊,咱们都应该时不时地来大足石刻看看这些孝顺的故事,给自己敲敲警钟,别让忙碌的生活冲淡了我们对父母的爱。
在大足石刻的那些孝顺小故事面前,我感觉自己变得好渺小。
但同时,也让我坚定了要更加孝顺父母的决心。
以后啊,我要多帮父母做家务,多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朋友们,你们也别忘。
古代孝子守墓的故事
古代孝子守墓的故事
《古代孝子守墓的故事》
在古代呀,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呢。
今天我就给你讲一个。
话说有个叫小李的人,他的父亲去世了。
这小李那可是出了名的孝顺,父亲这一去世,他就决定要好好地守墓。
他在父亲的墓旁边搭了个小棚子,就住那儿了。
这小李呀,每天都会早早起来,先把墓地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根杂草都不留。
然后就静静地坐在墓前,跟父亲说说话,就好像父亲还在世一样。
他还会把自己遇到的每一件小事都跟父亲分享,比如说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呀,看到了什么好玩的呀。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那雨下得可大啦,就跟有人从天上往下倒水似的。
小李在棚子里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就开始着急了,他担心雨水会把父亲的墓给弄湿了。
于是呀,他披上蓑衣就冲了出去,拿着一块油布就开始给墓遮雨,自己却被淋成了落汤鸡。
等雨停了,他又赶紧把墓周围的积水清理干净,还把淋湿的地方都擦干。
就这样,小李一天天地守着墓,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一直坚守在那里。
周围的人看到他这样,都特别感动,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时间过得很快,几年过去了,小李依然还在守着父亲的墓。
他的头发都变白了,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他的那份孝心却从来没有变过。
这就是古代孝子守墓的故事呀,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了深深的爱和敬意。
现在的我们可能很难做到像小李这样一直守在墓边,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多关心关心我们的父母,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呀。
就像小李对他父亲的爱一样,虽然平凡,但却无比珍贵呢!。
华孝子祠堂故事
华孝子祠堂故事摘要:一、华孝子祠堂简介二、华孝子祠堂的传说故事1.孝子华宝的生平事迹2.孝子与父母的感人故事3.孝子精神的传承与影响三、华孝子祠堂的文化价值四、现代社会对华孝子祠堂的传承与弘扬五、结语正文:华孝子祠堂位于我国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古迹。
祠堂始建于东汉时期,专门为纪念著名孝子华宝而建。
华宝,字伯仁,东汉时期人,因其生平事迹感人至深,被尊奉为“孝子”。
华孝子祠堂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感人的当属孝子华宝的生平事迹。
华宝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恪尽孝道,竭尽全力照顾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父母的敬孝之心。
在一个传说故事中,华宝为了让母亲吃上肉,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上天赐予了他一只神奇的锅,锅里总能煮出美味的肉食。
这只神奇的锅也因此成为了华家传家宝。
华孝子祠堂不仅承载着华宝的感人事迹,更见证了华家几代人对孝道的传承。
孝子华宝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们,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子孙纷纷以华宝为榜样,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孝子祠堂正是这一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华孝子祠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见证了我国古代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孝道精神的象征。
如今,虽然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孝道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弘扬华孝子祠堂所代表的孝道文化,让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结语:华孝子祠堂是我国古代孝道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华宝的感人事迹和孝道精神。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孝道精神永放光芒。
出土文物中的孝子故事画传统 “孝文化”考古
出土文物中的孝子故事画传统“孝文化”考古
赵超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之所以讲求"孝",是与长期独特的农业社会结构分不开的。
追溯起来,代表西方文化的古代地中
海文明基本上属于商业社会,其政治、法律、宗教、伦理等意识形态与古代中国社
会有着明显的不同。
农与商,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方式造就了东西古文明不同的面貌,也是西方没有明显的“孝”这一观念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赵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孝子祭:传统孝文化的正规遗产 [J], 吕洪年
2.《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的传统孝道心理探微——以“贤德孝子”和“不孝儿媳”故事为例 [J], 王泽媛
3.《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的传统孝道心理探微——以“贤德孝子”和“不孝儿媳”故事为例 [J], 王泽媛;
4.固原墓葬考古中的孝子故事 [J], 杨明;黄丽荣
5.试析《孝子与闹鬼》中“孝子故事”的多重意蕴 [J], 隋清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画像砖上的孝道——以郭巨埋儿画像砖为例
AppreciatION 鉴赏孝子题材的故事常见于汉以来的画像砖(石)中,内容丰富,长期以来深受关注。
“郭巨埋儿”是孝行题材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博物院藏郭巨埋儿画像砖为主,对比山西、湖北等地出土的郭巨埋儿画像砖,探讨孝文化的重要性。
郭巨埋儿画像砖,是南朝时期画像砖,整体陶质,长3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
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村出土,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其制作之精美,对情境刻画之细微,是相关题材中的代表。
1957年12月,河南省邓县西北30公里的学庄村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彩色画像砖墓葬,随后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它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出土陶器、钱币等各类器物数十件。
这座墓葬全部是用特制的浮雕画像砖筑成的,所有的画像砖都是对缝紧密,并用石灰镶砌,四壁如新。
这样的墓葬,当时在我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由于该墓没有明确的纪年,考古人员根据其墓葬形制、墓门壁画、彩色画像砖以及随葬陶俑等综合分析、比较后,认为它与江南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所流行的画像砖墓十分相似,推断墓葬的年代可能是南朝。
此墓中画像砖的砖型和纹样很多,有劵顶用的楔形砖、墓底用的花纹砖和墓壁用的各种彩色的画像砖,发掘和收集起来的共60种。
特别是彩色画像砖构图紧凑、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共发现有34种不同类型,每一块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郭巨埋儿画像砖就是其中浅析画像砖上的孝道——以郭巨埋儿画像砖为例杨 扬邓县刘庄南朝画像砖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的一块。
郭巨埋儿画像砖位于学庄墓室东壁的第7柱,其表面光滑坚硬,画面内容为“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
这块画像砖的绘图,其背景树木葱郁,郭巨位于画面左侧,身着长衫,手拿锹做挖土状,画面右侧是郭巨的妻子怀抱幼儿,两者中间绘有一釜黄金,上有红色“金壹釜”三字。
整幅画面看起来轻松愉悦,字的提示帮助我们确认画面为“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埋儿画像砖反映的是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中的孝子故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所讲的课题是《文物中的孝子故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孝。
孝,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百善孝为先。
同时,孝也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
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
一、古人是如何理解孝的?孔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夫子认为赡养父母是犬马都能办到的事,认为人还必须敬重、敬爱父母,否则,怎么能够与犬马有区别呢?这种敬,不仅是在礼貌上、形式上,更重要的是来自肺腑,发自内心,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也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根据古代当时社会背景谈到,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传子嗣为最严重的事。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考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3、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其中第三点,又延续到现代,父母亲看到孩子长大,到适婚年纪,或者儿女结婚多年,却没有子嗣,就开始着急,常常会念叨:“孩子不孝。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人一向重男轻女的原因。
下面我要讲的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主题《文物中的孝子故事》。
1986年,固原博物馆在西吉县黑虎沟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宋代墓葬。
这座墓出土的文物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墓壁中镶嵌的孝子故事砖雕。
这些砖雕均为单砖雕,一块砖上雕一个孝子故事,分别嵌在东、西两侧的墓室墙壁上,并用侍人砖雕和象征门窗的砖雕隔开。
内容为:王裒闻雷泣墓、王祥卧冰求鱼、孟宗泣竹生笋、郭巨埋儿得金、曹娥投江寻父、姜诗涌泉跃鲤六则孝子故事以及武士砖雕和捧物侍女砖雕等。
这些砖雕中的人物与景物生动,形象慨括准确,衣纹简练有力,在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用极少的画面表现了整个故事的内容。
1、2则孝子故事点评:“孝”中某些封建性的内涵却是必须剔除的。
子女对长辈尽“孝”,也并不是要他们真的付出多少,往往要的只是一点点感情交流,一小会儿的陪伴,就能使长辈获得满足。
再说,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漠的时候,能在长辈那里寻找到往日成长的欢乐与爱抚,也必然使子女获得身心的愉悦。
3、4则孝子故事点评:社会需要既存善良的又和谐、和睦相处的亲情榜样,而不是像故事中的郭巨一样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而残忍的将爱子埋掉。
因为爱戴和亲情同样是一种崇高的道德。
这种所谓的“孝顺”行为是绝不可效仿且必须剔除的。
5、6则孝子故事点评:有关曹娥碑,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曹操与杨修路过曹娥碑下,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字,感到非常奇怪。
其实所谓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此处暗喻“绝妙好辞”4字。
杨修顿时就明白了。
而曹操骑在马上冥思苦想了30里路才理解其中的意思。
这是他就不由长叹了一声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我的才能的确不如爱卿,走了30里路才想通了着其中的意思)听完这6则古代的孝子故事,让我们明白: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作为子女都应该对父母尽孝。
古人们将孝子故事刻成砖雕并且贴在自己墓室的墙壁上。
一是说明他们非常注重孝道,就是在死了之后也绝不忘记尽孝。
二是要告诉我们后人“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应该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二、现代人如何理解孝?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今天现代人对“孝顺”又是如何认识的呢?我们做子女的大多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但是“怎样才是孝”的问题恐怕很少有子女可以完整的回答出来。
其实“孝”对于不同的子女、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涵义。
评价一个人是否孝顺,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更不能一锤定音。
孝,是一件事,一句话,甚至是一个面部表情。
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不缺钱,只有侍奉好就可以了。
老年人们认为,“孝”就是对老人的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所谓“孝顺”、“孝顺”,顺从就是孝。
还有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
一些中年人认为,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
而一些年轻人则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很有点浪漫劲。
其实现在多数老人在生活供养上不成问题,他们更渴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现代孝子故事(一)•2003年5月,山东诸城市高米村的农妇孙瑞秀被确诊患有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
两年来,只要一病重,丈夫王鹏就带着她来到青岛海慈医院做化疗,如今已做了10个疗程。
为此,王鹏已经变卖了家中的拖拉机、耕牛等值钱的东西,并欠下了一大笔债。
后来,孙瑞秀的病单靠化疗已无法根治,医生于是决定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经过血样配型,孙瑞秀的姐姐和母亲都不适合做造血干细胞移植,而高额的费用又限制了孙瑞秀用别人的骨髓。
这时,孙瑞秀年仅12岁的儿子王鑫在医院探望妈妈时,听到了同室病人的议论、知道了妈妈的病情,也从电视上知道了移植造血干细胞可以救妈妈的命,因此主动提出捐髓救母。
今年5月底和6月初,母子两人先后住进了海慈医院。
6月9日,在青岛市中心血站机采室采血椅上的6个小时里,为分离出救母亲生命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小王鑫3000多毫升的血液在体外过滤了三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有200毫升的血在体外流动,再加上往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等,对年幼的王鑫造成了诸多不适。
但是,王鑫坚持了下来。
由于9日王鑫出现血管渗血、没能采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10日,王鑫二次“上阵”,全身血液再“滤”三遍后,终于完成救母使命:两次献出的造血干细胞超出标准要求量。
王鑫捐髓救母的行动打动了青岛许多群众,不少群众不约而同地为王鑫一家捐款,表达他们对“孝子”的由衷感动。
现代孝子故事(二)1980年,王希海的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
母亲体弱多病,弟弟又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就业,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当时仅有23岁的王希海的肩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希海先是放弃了去马来西亚工作的机会,后来又请长假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当时他就在心底向父亲承诺:“一定要将您照顾到80岁。
”为了照顾父亲,他放弃了工作和个人婚姻,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父亲。
他说:“如果成了家,肯定会以家庭为第一位,而我不成家,那父亲永远是第一位。
这么多年来,有许多人要给我介绍对象,但我不能放弃父母家庭,我首先要做好的是一个儿子的角色,我觉得很满足。
” 2004年8月,王希海实现了自己24年前的承诺。
如今,父亲依然活着,王希海说他仍会和以前一样精心地护理父亲,如果父亲能活到100岁,他就护理到100岁。
不孝故事(一)杨丽娟,甘肃省兰州市女子,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
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
2007年3月22日,曾经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
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
杨勤冀在遗书中称,女儿参加歌迷聚会见到了偶像,但刘德华对女儿“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与她单独会面及给予签名,“这不公平”。
杨勤冀的遗愿是:“你应该见杨丽娟,为她签个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灵的呼唤。
”当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敬父母,决不是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愚孝”。
父母也是人,他们也会有缺点、错误。
对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顺从、迁就、姑息。
有的子女对父母的一些恶习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规谏、劝导,终于感动父母,使他们得以改正;有些人虽然工作繁忙长期在外,但他们不忘经常性地通过电话给家里的老人送去关爱与问候;有些人虽然家庭贫困不能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保障,但能天天陪伴其左右,时刻让父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在生病时能得到细心的照顾;有些父母生活贫寒,子女能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抽取些钱为父母提供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等等。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一种“孝”,这是新时代对父母的孝敬。
孝分为大孝和小孝,大孝由若干个小孝组成。
工作之余不忘给父母送去电话的问候;远方归来不忘给父母带些养生保健用品;为父母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父母生病陪伴其左右等等都为小孝。
所有的这些小孝加在一起,就成了大孝。
不孝也分为大不孝和小不孝,大不孝由若干小不孝组成。
叱责父母;违背父母之命;父母生病不能陪伴左右;不能光尊耀祖为父母脸上贴金等等为小不孝。
所有的小不孝加在一起,也就是大不孝了。
西方思想中“孝”的意识很淡,子女成人之后,纷纷离开父母过自己独立的生活,这种行为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文化氛围却自始至终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所以好德行要从孝敬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还必将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