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析】那时正好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朝廷“罪人”,可以想见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把月光拟人化,写的很富有人情味。
例如《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赏析】古人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同赏月者应是同心之人,今宵如此皎洁的月光,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其人。
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赏析】“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
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①②③总结:这三句是第一层,叙写中庭赏月的原因。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
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案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备一定的迁移性。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个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 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释词检验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 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 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 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 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 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 辙 曾巩 王安石 )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 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 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 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0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_26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使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3.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4.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作者的欣喜孤独旷达。
2、知人论诗。
搜集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学习作者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 教学重点:“月”和“闲”的揣摩与品味。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设想:抓住两个关键词:“月”和“闲”。
赏“月”,悟“闲”。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活动三:解读记叙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1分钟)
1、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2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 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 二人是何关系?
(联系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1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 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负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作者有职无权的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好像有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二 整体感知(时间1分钟)
一、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为三层,分别 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资料链接2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居承天寺,虽屈居 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官之 事,处逆境而不悲观,是位品行超逸的人。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3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二人是 何关系?
志同道合、有默契的朋友。
果断 志同道合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前积累(1分钟)
整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 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 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等。
部编版八上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读课文,对话文本
积累
户
记承天寺夜游
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
户:单扇门 木兰当户织 ----《乐府诗集—木兰诗》
道
黄州写下四篇 千古名作: 一首词《赤壁 怀古》,两篇 月夜泛舟的前、 后《赤壁赋》, 一篇《记承天 寺夜游》。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改句: 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
Skill
闲——閒
本义 形容词 月夜里无为,自在。
记承天寺夜游Βιβλιοθήκη 合作探究,分析情感闲人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赏月 欣喜
漫步 悠闲
贬谪 悲凉
人生 感慨
Skill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目 录 >激趣导入,勾连旧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对话文本 >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
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 的韵味。
积累: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以及写景的手法。
感悟:感受作者复杂奥妙的心境,领会作者的人生 态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二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产生了 怎样的人生感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 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 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 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 、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 用方法和技巧。
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寻张怀民”):记叙,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 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者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 集。
板块四、探究品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明确:2.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提升其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中主动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相关文学作品等,增加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散步时,有没有注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是如何描绘夜晚景色的。
-写景状物的深层情感把握: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表面的景色描写,但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寓于景色中的情感。
-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如对“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夜游”的文化意义等知识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突破语言理解难点时,教师可通过词义解释、古今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汇。
-针对写景状物中的情感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法,体验作者的情感。
总之,今天的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真正理解和欣赏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也会继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举例解释:
-在讲解作者情感时,可着重分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体现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地点: 承天寺(黄州)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人物: 苏东坡、张怀民 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读出节奏。 读出节奏。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欣然
贬谪
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圆缺,此事古难全。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 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 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 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 的苏东坡!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 明的月亮,
• 面对这样的苏轼, • 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PPT优质课件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
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 记承天寺夜游
散 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 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 胸怀。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 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 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 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作者访寺 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 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 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 的心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课文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2020.7.13
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020.7.13
6
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读课文 疏通文意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2020.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 想到 )
3、遂至承天寺。 (于是 就)
4、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共同 一起 )
二、找出并翻译句子。
自学指导:看注释,查资料,译读课文。 (如有疑问,小组成员可以交流、探究。)
翻译方法参考:
1、单音节补双音节;
2、省略内容要增补;
3、语序颠倒要调整;
4、增删补改是规律。
2020.7.13
7
译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行乐,
想到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为什么找张怀民一起游,而不找别人呢?
• 3、作者所见夜景如何?找出本文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并说说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 (结合背景分析以上问题)
2020.7.13
1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20.7.13
14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影 成 三 人
枫桥夜泊
天 涯 共 此 时
海 上 升 明 月
月 夜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 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 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你知道其他描写 月亮的诗句吗?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短文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你认为哪些语 句与“闲”字有关?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 “月色入户” 透露其 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 者” 透露其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更是透露其闲。
句子解析 月色入户;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月 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 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 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 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 来拜访他。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乐者: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 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 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 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散步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明澄澈
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柏树?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 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 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 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 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 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 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 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 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想去赏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下之景比成 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 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 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
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 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 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 超逸的人。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读出韵味。 • 2疏通文义,弄清文章思路。 • 3品味写景的句子。 •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 感悟作者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写景句总结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 的心境。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 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 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 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 个人得失,进入一个表里澄澈、 透明的世界。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3.
闲:
①、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 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 官的现实。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 辜负了良辰美景 。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 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晚,我解 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 (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于是,就 到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 承天寺找张怀民。 庭院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何 少夜 闲无 人月 如? 吾何 两处 人无 者竹 耳柏 。?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解衣 藻 荇 竹柏
qǐn suì
jiě
zǎoxì ng
bǎi
寝
遂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美妙 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 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 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
问题探究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 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在 大人 地, 上诗 意 地 栖 居
缺对 少于 美我美 ,们是 而的到 是眼处 缺睛都 少,有 罗发不的 丹现是。 。
——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 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 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这句话包含了 怎样的意思?
1、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 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 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 的仙境? 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 的心境,但也透露了自己 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 “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 人罢了。
• 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 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 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 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星 涌垂 杜甫 大 平 江野 流阔 ︒︐
[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 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 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 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 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 上奏着的名曲。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本文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和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1) 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描写(2)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议论抒情(3) 惋惜无人赏月。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会走出 户外?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所描绘的 情景,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3、怎么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