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合集下载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老子》读后感(一)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

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

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

“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篇1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

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

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

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

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

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

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

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开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答复“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那么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那么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

《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

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

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

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

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子》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表现。

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

另外,《老子》还提倡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它认为,统治者应该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种理念让我反思,过度的干涉和控制往往会导致负面的结果,而适当的放手和信任则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老子》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它认为,柔弱的事物往往更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而刚强的事物则容易受到挫折和破坏。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阅读《老子》让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它提醒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以及在生活中保持简单和纯朴。

这些思想对我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3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 ⽼⼦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灵的⽢泉”。

⼈们看事物多是从正⾯看,⽽⽼⼦却是从反⾯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接下来⼩编为你带来⽼⼦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篇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式,事物的产⽣、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章⼤部分⽤近乎诗体的语⾔,有些晦涩难懂,但⽤“博⼤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为”,“尊重规律”。

第⼀段“道可道,⼗分道,名可名,⼗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语⾔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异名。

”是说有和⽆这两⽅⾯都同出于道却有不⼀样的名称。

“同谓之⽞”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之⼜⽞,众妙之门。

”那⾥指的是这种⽞⽽⼜⽞的道是⼀切奥妙的门径。

这⼀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道指的就是规律。

⽽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然的,变化的,不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规律。

”这是⼀种⼗分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体现了我国古代⼈民对⼤⾃然的探索与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的,是⼗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化思想产⽣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切都会顺利,⽽违背规律会得到⼤⾃然的惩罚。

2023年最新的老子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老子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老子读后感3篇老子读后感1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

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

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

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略知其意。

但今天我突然觉得,在股市中什么是无为,怎样达到不治而治,自然顺通。

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执行操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会告诉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需作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轻松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执行了,哪里还有什么紧张、忙碌,哪里还有用什么方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得到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

而你多用心智,反而会带来灾祸,形成亏损和套牢。

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感到异常兴奋和坦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

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老子读后感2《老子》凡五千余言。

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

遂拖至今年始读。

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道德经读后感(20篇)_1

道德经读后感(20篇)_1

道德经读后感(20篇):读书国学自我分析道德经道德经读后感第1篇: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读后感500字

《老子》读后感500字

《老子》读后感500字《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阅读《老子》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子所传达的思想精髓和人生智慧。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名的,是万物之母,是宇宙的规律和本质。

在老子看来,追随“道”的人将获得内心的平和和真正的自由。

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往往是因为人们违背了“道”的规律和原则,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应该尊重“道”,顺应“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自由。

其次,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人们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规律。

治理社会也应该尽可能地“无为而治”,减少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提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减少过度干预和控制。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关于人生、道德、自由等方面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在的平静和自由,不应过于追求名利和物质。

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需要依据“道”的规律和原则,实现和谐和公正。

而自由则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最高追求,需要在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寻求个体和社会的平衡和和谐。

总的来说,《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深度的经典著作。

它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于世界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涵和哲学价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探索道德、追求自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阅读《老子》,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更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代表作。

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道德的追求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在读过《老子》后,我感受到了它的深邃和智慧,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

他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为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只会导致人的内心的空虚和困惑。

他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宁静,从而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很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平静。

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老子还提到了德行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宽容、谦卑和无私的品质,以及无为而治的理念。

通过修炼自己的德行,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伟大而有价值的人。

这些都是我认同的观点,因为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我们才能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真正的贡献。

在读过《老子》后,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治达到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理念与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的成功和名利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当代人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很多启示和借鉴。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竞争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平静和宁静,并通过修炼自己的德行,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读完《老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启迪。

老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他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修炼自己的品质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完善。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老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来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示,积极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丰富和充实。

老子读后感6篇

老子读后感6篇

老子读后感(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

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

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

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老子读后感(二):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

老子何许人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

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

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

孔子怀着感激的情绪离开了洛阳。

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就应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充满了深邃的智慧和
哲学思考。

读完《老子》,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对生活、处世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
物的本原。

这里的“道”并非指具体的道路,而是指宇宙间的自然
规律和真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
而忽略了“道”的存在。

读完《老子》,我明白了“道”是宇宙间
的真理,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律,才能够获得真正
的幸福和安宁。

其次,《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并不是说要
完全不做事,而是要顺应自然,顺应“道”的规律,不要过分干预
和违背自然规律。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利益,而
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读完《老子》,我明白了“无为而治”
的理念,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才能够真正获得
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另外,《老子》中还提到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

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于用强硬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
柔和的力量。

读完《老子》,我明白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学
会用柔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事物,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老子》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加注重顺应自然,学会“无为而治”,用柔和的态度
对待他人和事物。

相信在这样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过上更加平和、安宁的生活。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它主要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道家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

在《老子》中,老子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生动地描绘了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他强调道、德、无为而治等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谐,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使得《老子》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读完《老子》,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道家哲学的智慧和实用性,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同时,它也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老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道家哲学,还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读物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兴趣读完了这本书,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它所涵盖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却很广很深,读完之后,在心里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于是又把书从头到尾重新翻了一遍。

当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对道家中老子的思想不是很理解,如何做到“弃智”,说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种,但是没有智慧又该如何生活?没有智慧怎样才可以理解高深的自然规律,达到所谓的“道”呢?废除所有的制度就可以解决世上的祸源吗?怎样才可以达到“无为而治”,“为”与“不为”的定义及其界限又是什么呢?看简介的时候,感觉不能理解老子的思想,看完原著之后,虽然对原来的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是对老子的思想可以有所感触了,同时让我了解到老子更多的思想内容。

书的内容感觉很多,很乱,有的章节会重复到之前的内容,不过不管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所说的都没有离开对“道“的解说。

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自然之道,提醒我们认识事物要看本质。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中说“虚无”为源,“实有”为本,但“有”与“无”却是相通的,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说的很模糊,道家的思想就是这样的吧,其思维的本源是玄学思维,注重直观感受,追求以虚御实的思维境界。

无为之道告诉了我,“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柔弱胜刚强”就是它在实际中的成功应用。

在生活中,我时常有一种困惑,到底该顺应自己的心,顺其自然,还是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问题得做出一些努力呢?不喜欢强求,但是有些时候,你不去做的时候,别人会去做,原本属于你的可能会变成别人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一切都顺其自然,在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压力,会活得更自我,更轻松吧!在客观之道中,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超脱与物我之外,以一种旁观者得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境界可能达到吗?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之中,与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何才可以跳出去,来看待事物呢?现今社会我们都在崇尚一种思维模式,就是跳出事件本身,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但是,好像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常规模式是“跳进”事件的本身啊,怎样才可以做到“无我”呢?如何才可以清除思想上的杂念,无欲无求呢?
我很喜欢老子主观利己客观利人的思想,这种思想看上去没有儒家思想的大公无私,舍己利人的思想崇高,但是我却觉得更真实,更贴近人性。

“利己”看成是目的,而把“利人”看成是一种手段,这样才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吧,单纯的“舍己利人”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奉献,这样很难持久,真正无私奉献的人有多少,我们都是平凡人,自私是一种本性吧,当付出没有回报时,无法鼓励我们一直继续做下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喜欢帮助别人,不仅仅是出于同情、爱心,也是为了内心的一种自我实现与满足吧,看到别人开心自己不也是会很开心吗?
“返朴归真”,减少各自内在多余的东西,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达到思想单纯,精神自足的境界。

人的一出生就开始了复杂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学到的越多,他人的思想占据了很多位置,慢慢地丧失了自我。

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才有“弃智”的主张吗?我们知道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智慧,从而达到“道”的境界,但是可能在达到“道”的境界之后就抛开了所有的智慧吗?
思维之道中概括了道德本体形态:谨慎、敏锐、端庄、宽和、质朴、博大、包容万物。

思维的基本模式:修智、修心、修行、不自满、自我更新。

“归根”、“复命”、“知常”是老子对事物循环之道的三点强调说明。

“归根”指出了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回归本源的特征;“复命”则强调了这种回归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说明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改变的命运;“知常”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循环之道的基础上,顺应道德这种变化过程,不要试图改变和破坏这种常态,否则会引发各种灾祸,遭受惩罚。

知常,心态才会宽容,遇事才能从容,这样活着会更自在自得。

管理之道,“太上,下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皆谓:我自然”,这样的管理应该受到大家的赞同吧,下面的人不受到过分的限制和压抑,可以自由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作用,有更大的创造发展空间,这样的理想模式现今的一些公司已经早就开始实施了,并且创造了相应的好的结果。

“绝学、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样的主张很难让我们理解,在道家的思维看来,解决问题不单单是就事论事,而是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矫枉过正。

虽然刚开始很不理解这样的思想,但是认真思考过后,不难发现,这是道家思想中“精勇猛进,逆向反动”的一面,它是为了拨乱发正,不是要把现有的一切打乱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手段,绝弃一些畸形发展的东西。

“溯本清源”是道家主要针对种种社会弊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相成,静守虚无,逆常而动,物极必反,这些从反方向思考的思维模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受益,不要一条道走到黑,适时的时候从反面思考,问题可能会简单容易多了。

通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首先想到如何去解决它,而是首先考虑能否通过自我的节制来回避问题,实在回避不了才会采取柔和的手段来解决。

这样“节制用柔”的思想我们常人是很难赞同的,但是道家却就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很消极,但是道家所谓的这种退让也是有极限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无可忍时无需再忍吧。

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我们的一生该如何去度过,最后想要达到怎样的追求,老子自己的理想人生是“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节制欲望,知足者常乐有所作为、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最终归宿,这样的理想人生就是“道”在人生过程中的体现吗?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什么知识的学习是一天一天的增加,而智慧却是一天一天的减少呢?道家思想认为,智慧的修炼不同于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追求的是博学多才的智能,头脑里的东西是越多越好。

智慧修炼追求的是明澈圆融的境界,头脑中的东西越少越好。

道家并不反对对知识的学习,反而鼓励新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在消化知识,一归于道的“悟道”的过程。

道家消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锻炼智慧,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是谁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得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老子超前的智慧在今天得到了验证,为大家所赞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清静为天下正”、“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以德报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易。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

“积厚”:厚积薄发、有备无患、布局造势。

“治大”:大动若静、大制不割、大道自然。

“守静”:以静御动、以一御万、以不变应万变。

“居下”:损此益彼、以虚应实、返朴归真。

“择时”:无时不动、不以强力、避实就虚。

“顺势”:不为大势、因时择势、借势成功。

“慎终”:以终为始、以终为重、以终为果。

“转化”:以圆为方、反向求成、化实为虚。

“不争”:不争之争、弃小争大、弃实争虚、、、、
道家思想中“德”与“柔”在说明体现道德过程中占到了一定的分量。

“德”源于“道”,是“道”的应用与体现吧。

而“柔”则是“道”的处人处事的方法,是“道”的表现,“上
善若水,几与道”。

水的柔性充分体现了“柔”的作用之大,同时在道家思想价值里“柔弱处上,坚强处下”,可见“柔”的思想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

书的内容有很多,感触也不是都可以具体一一写完的。

老子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道的体现,其深度广度,也不是我们全能体会得到的。

道家的“反向道理”,让我们深有体会,对于“正向道理”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不算难,但对于“反向道理”的理解,用我们平常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感觉有一定的困难,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可以说是思维的一种锻炼,对思维的归本溯源。

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事情的正面,很少去反思它的反面,或许当我们看到事情的正反两面的同时的时候,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我们会过得更好,更自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