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2.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学生:好!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这里重点纠正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同学把东北三省的范围等同于东北平原的范围,其实我们看图,图中红线以内部分大致是东北三省的范围,蓝线以内大致是东北平原的范围,同学们能看出不同,在描述中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啦。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冬天“闯关东”,一定要带足什么呢!对,衣服。
对于东北的气候特征,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过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的文本内容及图6.13,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基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初中地理_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年级地理组主备:审核:⼀起去东北看雪吧1、位置、范围⿊龙江吉林辽宁2、地形、河流⼭环⽔绕,沃野千⾥3、⽓候⽓候最⼤特点:冷湿(原因?)冬季___________,夏季短促温暖。
夏季降____,冬季降____。
3、⽓候思考:⽓温分布规律:(1)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图中—4°C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位于此地的A地⽓温⽐同纬度的B地和C地⾼还是低?原因是什么?3、⽓候思考:降⽔的分布规律:(1)从图中年降⽔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降⽔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东北三省降⽔最多的地⽅在哪⾥?约为多少mm?为什么降⽔多?合作探究⼀:积雪厚度提⽰:先⽐较延吉和长春两城市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地形、海陆位置)。
从⽽说明选择该城市的理由。
合作探究⼆:雪期提⽰:先⽐较漠河、齐齐哈尔、沈阳三城市的雪期长短,归纳三城市雪期由北向南的变化规律,由此说明选择该城市的原因。
讨论交流: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墙体厚、窗户⼩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然化境的关系。
北⼤仓——最⼤商品粮基地有利条件:(⾃然)1、地形平坦,⼟地集中连⽚,适于⼤规模机械化耕作。
2、⿊⼟地,⼟壤肥沃。
3、温带季风⽓候,⾬热同期,有利于作物⽣长。
(⼈⽂)1、地⼴⼈稀,本地粮⾷消费少,商品率⾼。
2、农业科学技术⽔平⾼,机械化程度⾼。
湿地——“地球之肾”涵养⽔源蓄洪防旱调节⽓候维持⽣物多样性中国最⼤的湿地保护区——三江⾃然保护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最⼤的重⼯业基地——辽中南发展条件:1、矿产资源丰富。
(煤、铁、⽯油地位重要)2、铁路、⽔路运输交通便利。
(铁路⽹稠密,南邻渤海、黄海,海运便利。
)⼯业中⼼及部门⼯业结构特点:以重⼯业为主⼯业(中⼼)分布:靠近矿产地或交通线⼯业问题: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滞后设备⽼化产业结构单⼀“振兴东北⽼⼯业基地”学情分析⼀、地理能⼒和素养分析⼋年级学⽣经过为期⼀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读图、析图的⽅法,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思路也相对明确,也具备了⼀定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同时学习合作⼩组也能够运⽤起来,在课堂合作讨论环节时,发挥了⽐较重要的作⽤。
初中地理_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北三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气候特点、农业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东北三省地形图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与范围、地形特点。
通过读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及不同城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东北三省气候特点并能分析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东北三省的农业特点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能够成为北大仓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特点,形成对东北地区的地理认识。
通过认识东北三省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又到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形成合理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特点。
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教学难点】气候特点的分析东北三省成为北大仓的有利条件分析【教具准备】课本、ppt课件、学案【教后反思】《东北三省》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气候特点、农业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东北三省地形图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与范围、地形特点。
通过读气温降水分布图及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了解东北三省气候特点并能分析其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东北三省的农业特点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能够成为北大仓的自然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特点,形成对东北地区的地理认识。
通过认识东北三省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又到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形成合理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一、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点(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特点)向东北出发1、地理位置与范围(1)相对位置: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部,包括、、三个省。
濒临的海洋、。
(2)经纬度位置:(读课本14页图6.11,在横线上填出东北三省的经纬度范围)经度:纬度:(3)绘图:(结合课本14页图6.11,在右图中标出四条经纬线的度数,然后跟随老师在经纬网格中绘出东北地区的大体轮廓)走进东北2、地形河流(1)在课本14页图6.11找出主要山脉、地形区、河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素有“白山黑水”之称,是指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所涵盖的区域。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资源、工业、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等基本情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资源分布。
2.难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与地理位置、资源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民族、文化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东北三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节主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气候特点、土壤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交通网络以及民俗风情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东北地区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上地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北地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对于东北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能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概括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2.学会阅读地图,分析东北地区的山河大势,认识主要地形区。
3.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交通网络等,形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
4.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东北地区山河大势的识记。
3.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土壤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交通网络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北地区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北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东北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操练(15分钟)分析东北地区山河大势,让学生通过地图识记主要地形区。
4.巩固(10分钟)讲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植被、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交通网络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的特点。
初中地理_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①.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②.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图表,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②.通过对漠河、大连两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逐月分布图的分析比较,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情感目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②.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媒体展示:东北景观。
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一个地区,大家知道指的哪个地区吗?你知道三个词语的含义吗?生:东北地区。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东北三省。
板书: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讲授新课]一、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板书)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的一些图片,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们来形容一下对东北三省的印象。
生:“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师总结:同学们形容的非常好,东北地区山脉纵横,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好地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一下。
(板书: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师:要了解东北三省,首先就要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同学们将地理图册翻到第14页,观察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图,找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板书:1、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生: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东北部,有黑龙江、吉林、辽宁。
师总结:对,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
师:同学们,东北三省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地方,那么,东北三省被哪些山、哪些河所环绕着呢?同学们一起参考课本14页图6.11东北三省的地形图来找一找。
(板书:2、东北三省的地形与河流)1.读图6.11“东北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东北地区的特色景观、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独特魅力。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东北地区的壮丽山水和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东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民俗文化、历史背景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北地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心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
2.难点: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东北地区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实例,分析其地理、文化、历史等特点。
4.归纳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资料。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即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被誉为“白山黑水”之地。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对于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地理工具,分析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
2.难点: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东北三省的实际案例为载体,分析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2.课件: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地图:东北三省的地形地貌、交通、城市分布等地图。
4.学具:笔记本、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同时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等人文经济状况。
本章节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了解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地理单元,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东北地区的认知可能仅限于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刻板印象,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纠正和丰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等人文经济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
2.难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工业基地、城市分布等人文经济状况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情境,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东北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南部为辽东丘陵,中部为松花江平原,北部为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
本节课通过“白山黑水”来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具体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深入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呈现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东北三省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东北三省的一些典型地理案例,如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长白山的天池、黑龙江的冰雪世界等,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课程,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掌握其地理特征,提高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陌生的地域,学生对其认知程度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东北地区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
2.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3.实例分析:以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东北地区的认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5.提问解答: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好相关教学课件和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观察,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同时,展示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为特殊,需要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东北三省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等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北三省的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人文地理特征。
2.教学难点:东北三省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三省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详细的课件,包括图片、案例、地图等教学资源。
2.教学案例:收集与东北三省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中的分析与讨论。
3.教学地图:准备东北三省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地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向学生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东北三省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又称“白山黑水”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本节课主要通过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三省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情况,对于区域地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为特殊,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人文地理特征。
3.东北三省的区域差异。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东北三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东北三省的相关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关注东北三省,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差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总结出东北三省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展示预习的案例,其他学生和教师提问、讨论,深入理解东北三省的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区域差异。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编写一篇关于东北三省的短文。
8.板书(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教学设计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2.呈现:10分钟3.操练:15分钟4.巩固:10分钟5.拓展:10分钟6.小结:5分钟7.家庭作业:5分钟8.板书:课后总时长:50分钟在本次《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对学生、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一些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东北三省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使学生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地理_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导入新课播放反映东北风情的视频,让学生谈印象中的东北三省。
今天我们学习有“白山黑水”之称的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是指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出示中国政区图,闪出东北三省的轮廓)。
提起东北三省,往往首先让人想起的是那童话般的冰雪世界。
(出示冰雪世界的图片,可以重点说哈尔滨的冰雕——在中国,东北是冰雕发展最好的地区,其中最有名的是哈尔滨冰雕展。
这也使哈尔滨成为举办国际冰雕比赛的重要城市之一)。
人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等来形容东北三省。
白山黑水——(出示图片)林海雪原——(出示图片)北大仓——(出示图片)追问:你对东北三省还有那些印象?要进一步的认识东北三省,首先了解它的自然环境。
二、讲授新课(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分布特征东北三省的地形出示“东北三省地形”图。
(1)描出东北平原的大致范围,并找出其由哪三部分组成。
(2)依次找出黑龙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
(3)在图中找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
(4)师生共同总结,明确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可以形容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先在图中圈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区东北平原,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圈出东北平原周围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最后再圈出环绕东北平原的主要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及东北平原上的松花江、嫩江、辽河等主要河流。
由此归纳出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分布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出示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依次得出:(1)东北三省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气温很低,降雪较多。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小部分位于寒温带、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3)东北三省主要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降水较充沛。
但降水集中在夏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概况,认识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资源丰富程度,从而培养学生对东北地区的认知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东北三省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基本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资料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资源丰富程度。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引导学生观察东北三省的地图,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信息。
2.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3.资料查询:引导学生利用地理资料,了解东北三省的气候、资源等情况。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东北三省的认识和看法。
5.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对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2.地图:东北三省地图3.图片:东北三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4.资料:东北三省的气候、资源等方面的资料5.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东北三省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七下第六章第二节的第三标题。
在初一下册的区域地理教材中,已经初步探究过俄罗斯的工业特点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初二上册也简单探究过我国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不过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们对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相关知识没有进行总结性探究。
这节课的内容设计可以说是对相关内容的一次总结性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尤其是经过初一下册世界区域地理的探究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关于东北三省的课外知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应该不会太陌生,在教学中,将探究的问题设计合理,充分利用地图、文字材料来增加学生的体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的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东北三省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分布图说明资源、交通等要素对当地工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和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工业结构统计图表,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和工业结构特点,学会认识区域工业特点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东北工业布局特点及与资源和交通的关系五、教学难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六、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合作和老师讲解为辅。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课前进行导学预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三、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大庆、鞍山、伊春的工业构成及成因2、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与资源的关系3、东北三省工业城市的分布与交通运输的关系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学反思优点:本节课重点结合地图和材料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来引领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课堂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展示。
初中地理_“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2)在东北三省地形图中,请你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2.小组合作讨论,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
任务2 通过阅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
总结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1.分小组讨论:A组:计算漠河、齐齐哈尔和沈阳的雪期,看看三地的雪期由南到北的变化规律。
B组: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2.观察东北三省传统民居的房顶坡度大、墙体后、窗户小等特点,说出这种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_____密切相关。
这里纬度_____,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_____影响,容易发生_____。
2.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_____耕作;气候_____,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这里盛产_____、_____、_____、水稻等。
3.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历史上被称为“_____”,如今“_____”变成了“_____”。
【互动探究】任务1 运用资料,知道为什么东北三省由北大荒成为北大仓,认识东北商品粮基地,总结出东北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1.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历久弥新北大荒,结合下列图片,简单叙述东北地区由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过程?2.结合教材p17-18,总结出东北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学情分析:优势:在前面的区域学习中,对于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学习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学生有了一定了解。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能够通过读图自主探究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组主备:审核:一起去
东北看
雪吧
1、位置、范围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2、地形、河流
山
环
水
绕
,
沃
野
千
里
3、气候
气候最大特点:冷湿(原因?)
冬季___________,夏季短促温暖。
夏季降____,冬季降____。
3、气候
思考:
气温分布规律:
(1)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
,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气温
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原因
是什么?
(2)图中—4°C等温线
中部向南弯曲,位于此地
的A地气温比同纬度的B
地和C地高还是低?原因
是什么?
3、气候
思考:
降水的分布规律:
(1)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
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降
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原
因是什么?
(2)东北三省降水最多
的地方在哪里?约为多少
mm?为什么降水多?
合作探究一:
积雪厚度
提示:先比较延吉
和长春两城市的
(
积雪厚度大小,
并说明导致这种
差异的原因(地形、
海陆位置)。
从而说
明选择该城市的
理由。
合作探究二:
雪期
提示:先比较漠
河、齐齐哈尔、
沈阳三城市的雪
期长短,归纳三
城市雪期由北向
南的变化规律,
由此说明选择该
城市的原因。
讨论交流:
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化境的关系。
北大仓——最大商品粮基地
有利条件:
(自然)1、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黑土地,土壤肥沃。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人文)1、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商品率高。
2、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湿地——“地球之肾”
涵养水源
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
维持生物多样性
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三江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中南
发展条件:
1、矿产资源丰富。
(煤、铁、石油地位重要)
2、铁路、水路运输交通便利。
(铁路网稠密,南邻渤海、黄海,海运便利。
)
工业中心及部门
工业结构特点:
以重工业为主
工业(中心)分布:靠近矿产地或交通线
工业问题:
资源枯竭
经济发展滞后
设备老化
产业结构单一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学情分析
一、地理能力和素养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地理读图、析图的方法,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思路也相对明确,也具备了一定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学习合作小组也能够运用起来,在课堂合作讨论环节时,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次上课学生为本校八年级5班,共52人。
该班属于两极分化较强类型的班级。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的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
学习、合作讨论、探究学习,并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老师督促检查就不主动学习;同时在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时,他们参与性差、积极性不高,也不积极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加强对他们的指导。
三、地理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后,已经从整体上掌握了中国的地形、土壤、气候、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基本概况,并已具备了分析、概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的能力。
但是《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节是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将要学习的第一个区域地理,在学习区域地理方面,学生经验欠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节内容用到的地图、图表较多,需要学生或自主或合作读图、析图,并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上台展示,这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及时对学生加以指导。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效果分析,将从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思路:本节课紧扣课标,制定目标,设置小明同学进行雪原之旅这一主题情境为主线,设计新颖科学,思路清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本节课大致分为“创设情境、探究合作、归纳整合、训练提升”四个环节,教学环节完整。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析图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整堂课都兴致盎然,始终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使用次数稍多,使得学困生似乎心生厌倦,参与度、积极性不够。
教学效果:从课堂学生上课反应情况及相关练习题反馈结果来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课前设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教材分析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了“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三个标示题。
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
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
为了落实“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分蒸发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三条课程
标准,教材重点讲述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为了落实“举例说
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教材设
计了“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的“活动”。
“活动”第1题让学生
学会阅读气候统计图,从而归纳东北三省雪期的分布规律;第2题让
学生通过积雪厚度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积雪厚度存在地区差异,进而分析地形、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对积雪厚度的影响,即分析自然
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3题让学生通过分析东北三省传
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东北三省的农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
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东北
三省农业的地位和生产条件,教材设计了“认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活动”。
“活动”第1题和第2题让学生认识东北省商品粮基
地在全国的地位;第3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东北三省建设商品粮基
地的条件。
东北三省的工业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了落实“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的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了“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工业分布与交通、资源的关系。
“活动”第1题通过重要工业中心的交通优势分析,让学生认识交通便利是发展工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工业中心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第2题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发达的铁路网及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第3题让学生学会阅读工业统
计图,通过工业统计图认识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特点,在分析这三个城市工业结构特点成因的过程中,认识工业结构与资源的关系,进而认识工业布局与资源的关系,即资源型工业一般分布在资源产地。
评测练习
一、完成教材P21页活动第2题:
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对照图6.21和图6.20,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二、选择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①的名称是( )
考点四我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C.小兴安岭
D.大兴安岭
2.图中②所处地形区属于( )
A.寒温带
B.中温带
C.暖温带
D.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