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
(冷岛效应)“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 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 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 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城市干岛效应: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 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 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 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 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A.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B.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C.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D.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的季节差异反映出( D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
B.日变化与昼夜长短无相关植被长势最好
1.城市“五岛效应”
1.城市“五岛效应”
(4)城市雨岛效应: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 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 导致降水形成。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多,遇到暖湿气流,凝结核多,易形成局地暴雨。
(5)城市浑浊岛效应:“城市浑浊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比郊区 多, 凝结核也多, 低空的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又比较强, 因此造成城市的日照时数 减少, 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 其能见度也小于郊区的现象。
④治理措施:a.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当一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达到 30%时, 绿地对 热岛效应即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b.采用新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根据城市地理 环境确定道路网的方位、宽度, 建筑物朝向 、间距以及建筑物的形体等,并留出风道、 分散高层建筑;c.减少人为排放废热。合理地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改善能源 配置和使用条件,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等;d.保留城区水域面积,增加喷水洒水设施;e. 采用高反射率的建筑材料。如在建筑物屋顶上涂浅色的涂料 ,垂直墙面上贴白色墙面 砖等。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地理学中有许多的效应,其中一些效应对于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高中地理中比较常见的27种效应:
1.强制效应
2.拉曼散射效应
3.雨影效应
4.地形效应
5.隔离效应
6.混合效应
7.季风效应
8.城市热岛效应
9.微气象效应
10.逆温效应
11.倒流效应
12.内陆效应
13.反射效应
14.转移效应
15.辐射效应
16.云降效应
17.热带雨林效应
18.电离效应
19.屏障效应
20.重力效应
21.旋转效应
22.单位面积产量效应
23.稳定效应
24.不稳定效应
25.降水增加效应
26.海陆风效应
27.地球自转效应
这些效应对于理解大气、水文、气候等地理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对于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知识的同学们来说,了解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提高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们涉及气候、水文、生态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
一、气候效应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而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红外线却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地球气温上升。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筑物、道路等人造结构吸收太阳能,使城市地区气温高于周边农村地区。
3.雨岛效应:城市中建筑物、道路等硬化表面导致雨水流速加快,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形成内涝。
而农村地区雨水容易渗入土壤,不易产生径流。
4.冷岛效应:绿洲地区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蒸发散:水体表面水分蒸发,向大气中释放水汽的过程。
2.地表径流:雨水或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3.地下径流:雨水或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的过程。
4. 水文循环:水从地表和地下流动,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过程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生态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调节径流、减缓洪水、提高水源涵养等功能。
2.绿洲效应: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形成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3.生物多样性效应: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环境越好。
4.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地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
四、地貌效应1.冰川作用:冰川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塑造作用,如冰川槽谷、冰川湖等。
2.风蚀作用:风力侵蚀地表,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石、风蚀洼地等。
3.河流侵蚀作用:河流运动对河床、两岸地貌的侵蚀作用,如峡谷、瀑布等。
4.喀斯特地貌: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导致地表地貌发生变化,如石林、溶洞等。
综上所述,地理效应是地理学中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
了解各种地理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
高中地理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22个地理效应地理效应在地理考试中特别是选择题中很常见的一个考点,关于地理效应假如让你们自己去归纳的话可能无非就是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一些在课本上常见的几种效应,其实远远不止这几种,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地理效应集锦。
一、雨岛效应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影响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典型案例】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B)①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③城市化挤占湖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足⑤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某一季节降水量(单位:mm)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该季节应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关于图中市区400mm等降水量线以内的降水量数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岛效应 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热岛效应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雾岛效应 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岛效应二、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一、温室效应指各种温室气体(如CO2、N2O、CH4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强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从而使大气和地面增温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以CO2的温室效应最为显著。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同时因人类对森林等绿色植物破坏日趋严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明显上升。
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5℃。
其中极地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幅度更可达5℃以上。
二、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加之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得城市宛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热岛效应”。
当大范围的大气环流运动微弱时,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研究这种现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和工业用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会考虑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绿岛效应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降水稀少。
而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由于土壤湿度大、蒸发和植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应增多;由于含水较多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加上蒸发、蒸腾作用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变小。
林地和草地的这种可以降低近地面温差、提高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而产生的影响就叫绿岛效应,又称绿洲效应。
四、沙漠化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
由于地表植被层和由沙石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为15%~20%,后者为35%~40%)。
当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地面反射率明显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
高中地理27个效应
高中地理27个效应引言高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与地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的学习涉及到许多与自然和人类活动相关的效应。
以下是高中地理中的27个重要效应的介绍。
冲击效应冲击效应指的是地球上一种地理事件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突然且显著的影响。
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经济危机和战争等人类活动都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冲击效应。
扩张效应扩张效应是指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大和延伸。
例如,城市的扩张、工业区的扩建、交通网络的发展等都是扩张效应的体现。
环境效应环境效应表示地球上自然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包括了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土地退化、物种灭绝、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
副作用效应副作用效应是指人类活动在追求某种目标时所带来的意外或负面效应。
例如,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以及农药的使用导致的农田土壤退化等都是副作用效应的表现。
迁移效应迁移效应指的是人类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产生的影响。
这包括了人口迁移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文化和技术的传播等。
消亡效应消亡效应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减少和社会衰退所产生的效应。
这可能是由于资源枯竭、环境退化、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和文化变迁等原因导致的。
集聚效应集聚效应表示人类活动或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和聚集。
这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产业发展、经济机会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导致的。
穿梭效应穿梭效应是指人类在不同地点之间频繁来往所带来的效应。
例如,通勤人群造成的交通压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等都属于穿梭效应的范畴。
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社区或城市,并形成一系列的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
这包括了城市化、商业中心的形成、社会网络的建立等。
递减效应递减效应是指人类活动或资源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
例如,市中心到郊区的人口逐渐减少、资源利用递减和文化影响的减弱等都是递减效应的表现。
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指的是不同因素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地理中的各种效应是指由地球自身的特性所引起的各种现象。
这些效应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公转、气候、地形、水文等多个方面。
下面就介绍几种地理效应。
1. 科里奥利力效应科里奥利力效应是指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效应。
在地球的自转中,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该力会使物体偏离它在静止空气中的轨迹。
这个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飞机、导弹等的飞行轨迹,都需要考虑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2. 热带风暴效应热带风暴是一种强大的气旋天气系统,经常在热带海洋区域形成,并向着低纬地区移动。
热带风暴效应是指热带风暴在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强风、暴雨、洪水、海啸等,对当地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3. 海浪效应海浪是海洋表面的波浪,通常由风、重力、海水密度等因素所引起。
海浪效应是指海浪对海岸线和海上设施所产生的影响。
海浪可以侵蚀海岸线,对港口、码头、船只等造成破坏。
因此,海浪效应对于海洋工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4. 水循环效应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运动,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等过程。
水循环效应是指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例如,水循环的异常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平衡。
5. 冰川效应冰川是由积雪形成的巨大冰体,通常在高山和极地地区出现。
冰川效应是指冰川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冰川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和流量,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低洼地区的居民造成危害。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高考地理考试常考的几个地理效应
地理考试常考的几个地理效应#0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放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温室效应的危害1.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 影响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大面积温度与气候的变化导致物种迁移,而许多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法适应气候迅速变化,从而走向灭亡。
3. 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4.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5. 地球上病虫害增加;6.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1. 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2. 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3. 开发采用新能源和技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4. 提高能源利用率。
#02湖泊效应由于水体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少,使得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加之水陆热力性质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
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
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不断的输来的水汽,使云量和降水增加。
湖泊效应对气候的影响1. 水分平衡变化(湖区蒸发量增加,周围地势高出降水量增加);2. 调节温度(年平均温度升高,温度年较差减少);3. 温度、降水变化,使生物多样性增加;#03阳伞效应阳伞效应是由烟尘增多形成的。
火山喷发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这些自然原因再加之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的烟尘等人为原因,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导致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会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云量、降水量和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起冷却作用。
【地理素养】高考必考的十六个地理效应
【地理素养】高考必考的十六个地理效应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效应往往是解答某个问题的命门所在,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到的十六个效应。
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屏幕前的你不妨先来了解关于城市的五个效应,这五个效应因为都带有一个“岛”字,又称为“五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较多,人们在生产(如工厂)和生活(如机动车、取暖设备)过程中会向外排出大量的废热,再加上城市柏油马路、混凝土建筑物等的比热容相对较小,因此形成的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湿岛效应湿岛效应是指某个时间段,城市空气湿度大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包括“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
以雨天湿岛为例,是指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的现象。
城市雨岛效应由于城市内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等加重了热量排放,使城市内热空气上升,上升中遇冷凝结,促进降水形成。
此外,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多,即凝结核多也易形成局地暴雨。
城市混浊岛效应由于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凝结核也多,低空的各类湍流又比较强,因此造成城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被削弱,日照时数减少,能见度小于郊区的现象。
城市干岛效应城市多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降落地面的水分大多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它处,缺乏天然地面(土壤、植被等)具有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城市近地面空气就难以像其它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造成城市空气中湿度较低,称为“干岛效应”。
不仅是城市,湖泊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系统也引出了诸多的地理效应,例如大湖效应和湖泊效应。
大湖效应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一般是湖泊)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例如,渤海的大湖效应,使得烟台、威海等地形成著名的雪窝。
湖泊效应由于水体巨大的比热容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或天然湖泊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并引起风、空气湿度和降水量等的变化,称为"湖泊效应"。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
高中常考地理效应在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它们对于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高中常考的地理效应: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周围农村地区的现象。
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中心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加重,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城市绿化和减少能源消耗。
3、极光效应: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在极地地区形成的自然现象。
极光效应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是地球磁场活动的表现,对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4、海洋环流效应:由于地球自转和陆地地形的影响,海洋中的水流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的现象。
海洋环流效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表面的温度。
5、城市化效应: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城市地区的地貌、气候、交通和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的现象。
城市化效应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些地理效应都是高中地理的重要考点,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这些地理效应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挑战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应对。
1、温室效应大气层中CO2增多形成地球表面“保温被”,近地面形成“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面临淹没危机(海水倒灌)。
干旱地区扩大,世界沙漠面积扩大(温带沙漠向两极延伸)。
气候变化加剧,导致降水以极端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热岛效应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高度密集,排放物多,建筑林立,且高楼大厦吸热多而散热慢,一般风速较小等气象条件,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3、锋面雨带推移规律随季节变化,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下,降水分布也随之发生季节移动。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1. 热带雨林效应: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和水循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雨林效应指的是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和水循环的影响,包括释放大量氧气和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影响大气温度和降雨量等。
2. 喀斯特效应: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通常存在于石灰岩地区。
喀斯特效应指的是喀斯特地貌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包括水源涵养、水质保护和地下水流动等。
3. 海洋环流效应: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洋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环流效应指的是海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气候变化、调节全球温度、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等。
4.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是指城市内部相对于周围农村地区温度升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对气象环境的影响,包括影响气温、降雨、风速等。
5.火山喷发效应: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火山喷发效应指的是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植被生态系统等。
6. 沙尘暴效应:沙尘暴是一种气象灾害,由于地表风力较大而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灰尘等颗粒物造成的。
沙尘暴效应指的是沙尘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影响空气质量、降低能见度、影响农作物生长等。
7. 冰川效应: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和水循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冰川效应指的是冰川对全球气候和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影响海平面变化、调节地球气候、影响水资源等。
8. 飓风效应:飓风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飓风效应指的是飓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影响能源供应、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影响生态系统等。
9. 洪水效应: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周围。
洪水效应指的是洪水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影响水资源、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影响生态系统等。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
高中地理常见的27种效应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
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
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
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
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
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它们涉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水资源、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
一、气候效应1.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导致热量排放较多,形成较高的气温,从而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绿洲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一个相对凉爽的小气候环境。
3.冷岛效应:在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空间内的气温较外部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蒸发散、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
不同地域和森林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水文效应。
2.湿地效应: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减缓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湖泊效应: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提供水源、改善水质等。
湖泊效应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三、城市化效应1.城市气候: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造构筑物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导致的特殊气候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较多,导致城市气温较周边地区高,形成热岛效应。
3.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热量排放和污染物的累积,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四、生态环境效应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体与地球化学元素之间的循环过程,如氮循环、碳循环等。
2.生态补偿效应: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通过恢复和重建措施,实现生态功能的补偿。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自然资源效应1.水资源效应: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土地资源效应: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耕地、草地、林地等。
3.能源资源效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通过了解以上地理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效应大全及解释
地理效应大全及解释
地理效应是指由于地球表面上的地理条件、环境和地形特征而导致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发生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及其解释:
1. 山脉效应:山脉对气候和天气产生的影响,如造成降雨的阻挡、气候分区的形成等。
2. 高地效应:高地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与周围低地的差异,如高山气温降低、高原气候干燥等。
3. 河流效应:河流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河流的引水灌溉、形成河谷地貌等。
4. 洋流效应:洋流对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温暖的洋流带来温暖的气候、冷洋流降低海洋生产力等。
5. 大陆性效应:大陆内陆地区与近海地区的气候差别,如大陆内部极端气温变化、海洋对气候的调节等。
6. 面积效应:地理区域的面积对气候、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如大陆的区域天气系统形成、国家或地区资源分配的差异等。
7. 岛屿效应:岛屿与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如岛屿的阻挡作用、岛屿物种独特性等。
8. 火山效应:火山爆发释放的火山灰、气体对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如火山喷发造成的气候变化、火山灰对农作物的影响等。
9. 沙漠效应:沙漠地区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沙漠形成的原因、沙尘暴对气候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10. 湖泊效应:湖泊对其周围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湖泊的蒸发冷却效应、湖泊的水资源供给等。
地理效应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地理效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1.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
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
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3.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
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
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
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
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4.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并探讨其在地理考试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导致热量积累,使得城市气温较高,从而形成降雨集中的现象。
2.冷岛效应:与雨岛效应相反,绿洲地区的气温较低,形成一种凉爽的中心区域。
3.森林水文效应: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调节径流、减缓洪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4.湖泊效应: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提供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等。
5.冰川效应:冰川对气候、水资源、地貌等方面的影响,如调节全球气候、形成地貌景观等。
6.草原生态效应:草原植被对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如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维持生态平衡等。
7.沙漠化效应:沙漠化对土地、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
8.山地效应:山地地形对气候、水资源、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如形成垂直气候带、调节水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9.河谷效应:河谷地貌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形成水资源丰富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
10.城市气候效应: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如热岛效应、污染排放、生态隔离等。
11.农田生态系统效应:农田作物对土壤、水资源、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如提高生产力、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
12.湿地效应:湿地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调节径流、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13.海岸带效应:海岸带地貌对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调节气候、防止侵蚀、维持生态平衡等。
14.地下水效应:地下水对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塑造地貌、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
15.岩石圈效应:岩石圈对地貌、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形成地貌景观、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
16.生物圈效应:生物圈对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维持氧气循环、调节碳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理效应集锦
高中地理常考得地理效应集锦01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就是如何形成得呢?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得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得局地气流得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得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得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与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02干岛效应由于城市得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得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得管道排至她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得土壤与植被得吸收与保蓄能力。
城市近地面得空气就难以像其她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与植被得蒸发中获得持续得水份补给。
城市空气中得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得'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得,系统天气状况就是决定性因素;其次就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与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得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03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就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得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得雾都,重庆为我国得雾都,除了自然条件得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就是重要因素。
04绿岛效应“绿岛效应”就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就是最高得植被。
在成片得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得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得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得日变化与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就是森林得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得作用,因此,大规模得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得有效措施之一05绿洲效应空气与水混合,空气得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得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备战高考:常考的14种“地理效应”
高考经常考的地理效应一、狭管效应①概念: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峡谷时,由于空气无法大量堆积,于是加速通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气流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风力的狭管效应②形成条件:l存在谷地地形l风向与谷地走向基本一致③应用:•出现狭管效应地区风力加大,风力资源更丰富,也容易出现风灾•水体在流动过程中,经过狭窄处时流速会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在城市刮大风时,高楼之间易出现狭管效应,形成阵风,易破坏树木、广告牌、吹倒行人等•在城市可以利用狭管效应,建设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绿化用地、水域、城市开阔空间等),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例题】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
如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二、大湖效应①概念:指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
②形成过程:当冷空气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
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
上部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到达湖对岸时形成降雪(雨),如果湖对岸有地形抬升作用,降雪会更明显。
③形成条件:•冷空气•相对温暖的水域④降雪(雨)情况:降雪地点:取决于冷空气的风速和风向。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1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冷岛效应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2016绵阳一模)“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3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4雨岛效应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常见的地理效应
··< vo◇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沙进步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在人为因素中,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和更改土地用途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大气温室气体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硫化物等气溶胶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陆地表面特性改变等。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2.雨岛效应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解释称,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加重了热量的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
3.湖泊效应湖泊效应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而使相应库区周围气候发生变化。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大面积的水域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夏季,库区气温比库区周围气温低;而冬季则比库区周围气温高,年较差比库区周围小,年平均气温较高,54日较差较小。
4.焚风效应焚风指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水汽达到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到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
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小。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的焚风现象,增温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灾害和森林火灾。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家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冬春季节,每当西部高原东移并垂直于太行山的气流越过山脊,石家庄就会温度骤升、湿度骤降。
石家庄在冬春季节吹西风时会出现气温骤升的干燥天气,据图解释这一现象,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1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冷岛效应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2016绵阳一模)“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3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4雨岛效应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阳伞效应
阳伞效应是由烟尘增多形成的。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
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6周末效应
周末效应是指大气要素和污染物以星期为周期的变化,臭氧浓度、气溶胶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经历周一到周五的积攒到周末达到极值,这些污染物导致了降雨云层的形成,降水概率在周末也变大的现象。
7冷盆效应
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半封闭地形,冷空气从口处进入不断堆积使得盆地内气压升高,气温骤降的现象。
8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这情形以在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沿岸的降雪最为著名。
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分布在湖的东、南岸。
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9岬角效应
因陆地(如山脉尽头或半岛附近)向海中突出造成气流辐合,流线密集,风力明显增强,称为岬角效应。
10狭管效应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11下坡风
在山脉的背风坡,由于山脉的阻挡作用通常风速很小,但在有些情况下,空气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面一侧会出现局地强风,这种局地强风称为下坡风。
多发生在近地表面,在日落之后的15~45分钟内开始起风,一直到次日的日出,从山顶刮向峡谷的底部
12焚风效应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焚风的害处很多。
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
在高山地区,焚风还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还会导致雪崩。
13布拉风
冬季大风从山顶或高原倾泻而下,在沿海平原处风力骤增的现象。
布拉风常发生在黑海西北部海区、亚德里亚海的东北部海岸(南斯拉夫北部海岸)以及地中海西北角,法国利翁湾等也都有这种寒冷大风(当地叫做密司曲拉风)。
最典型的布拉风出现在黑海北岸的诺沃罗西斯克。
这种风是因为在不太高的寒冷高原上的严寒空气,受暖海面上暖低气流的吸引倾泻而下的一种极严寒的地方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