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语文上优质课《桥之美》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桥的美的独特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桥之美。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桥的美的感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各种各样的桥呢?谁能分享一下你见过的最美的桥?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桥的课文——《桥之美》。

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a.课文描绘了哪些桥的美?b.作者为什么说“桥是美的”?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a.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桥的美?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仿照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二、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拟人等。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以“家乡的桥”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2.写作过程中,注意表达自己对桥的美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将作文进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家乡的桥的作文。

二、课堂讨论a.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桥的美?b.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桥的美?c.你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以“家乡的桥”为题,进行二次创作,提高作文质量。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桥的美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体会课文描绘的桥之美。

1.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哲理。

2.2深入解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的历史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著名桥梁。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2教师分析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延伸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短文。

5.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桥的绘画作品。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桥之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积极,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深入。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作文,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相关桥梁图片、视频3.网络资源:桥梁历史、著名桥梁介绍等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发现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限度的有效记忆。

1.默读课文 2.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从说明的角度看,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精选4篇)《桥之美》教案篇一课时总1课时课型阅读课备课时间20xx-10-9第1课时使用时间20xx-10-10教学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重点同上。

难点同上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展示桥梁图,让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直观效果较好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2. 通过初读、精读、研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 问题设置分层次,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在平等的气氛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自读?合作?探究板书设计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4、风雨桥(形式独特)教学过程教学修改、反思○导入○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人教初二语文上优质课《桥之美》的教案

人教初二语文上优质课《桥之美》的教案

人教初二语文上优质课《桥之美》的教案目的知识与才干: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言语,与规范说明白话语准确、缜密的特点作对比进程与方法:在自主协作探求中,看法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点先生构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育先生的审美才干教学重点、难点经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剖析,指点先生取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言语教材、学情剖析: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拟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那么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经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先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白话语应准确、缜密的特点。

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

学习本文,要细心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遭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美学知识。

文章极具特性颜色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言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先生细心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佐教学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点点拨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明天,教员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桥梁专家看桥更注重它的结构。

明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方式作用。

绘画的方式美就是要留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桥之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桥之美》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关于桥之美的描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章中欣赏到桥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桥之美》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桥之美的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感受作者所传达的对桥的热爱和赞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桥之美》这一主题。

同时,让他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知识点讲解(10分钟)介绍《桥之美》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讲解生词和相关的文学知识。

3.作品分析(20分钟)深入分析《桥之美》中的桥之美,如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用词特点等。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桥梁的美。

4.练习设计(15分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

例如,选择题可以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问答题可以考察学生的阅读感悟。

5.课堂互动(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活动,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桥梁的美。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桥梁之美。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主导教学进程,适时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助于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桥之美,或者写一篇与桥相关的短文。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教案设计《桥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了解作者吴冠中及其在美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桥之美。

-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桥的语句,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桥和相关环境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桥梁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掌握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桥的方法。

-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

2. 教学难点-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桥和相关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桥之美,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引入话题-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让学生欣赏并说出这些桥的名称和特点。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桥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吗?桥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引导学生思考桥的美学价值,从而引出课题。

2. 介绍作者-简单介绍作者吴冠中,他是一位在美术和文学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艺术家。

他擅长将美术的视觉感受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文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与创新。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桥是跨越障碍、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这句话解释了桥梁的定义和象征意义。

“桥梁之美,在于其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这句话概括了桥梁之美的三个方面。

2.学生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桥梁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桥梁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一座桥梁?为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桥梁之美?2.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写作训练1.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眼中的桥梁之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提示,如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等。

3.学生写作: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下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桥梁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今后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4篇)桥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两座桥的“神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在教学流程中,注意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首先教师重点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自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放手让学生继续合作学习与交流。

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全班交流时,尽量让每组汇报反馈。

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学习目标】1、认知: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情感:体会“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丰富想象力,尊重个人独特感受。

3、操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归纳出两座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想象。

4、分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全班)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出“塑料桥”和“潜水桥”的“神奇”之处。

(中等及其以上学生)【教学重点】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自主研读课文,发现两座桥的“神奇”之处。

【课前准备】学生做好常规预习工作;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字词游戏。

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兰兰过桥》。

(板书并齐读课题)⑴ 在上课之前,愿意和老师来玩个过桥的游戏吗?2、回忆上节课所教的课文内容。

过渡语: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听见你们把词语读得那么好。

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复习一下课文吧!(多媒体课件展示要求)⑴ 请你快速的看一下课文。

⑴ 回忆一下:兰兰过了哪两座桥?⑴ 课文分别是用哪几个小节来描写这两座桥的?3、学生自读、反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3.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

桥梁专家眼中的桥和画家眼中的桥特点是不一样。

通过让学生朗读分析,不同种类的桥在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桥之美导入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二、寻找桥之美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

2.寻找画家眼中的美。

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用一句话概括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美感?学生概括: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

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

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桥之美》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激发学生对课文《桥之美》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要介绍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桥梁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了解到的桥梁知识或经历。

3. 教师总结桥梁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引出课文《桥之美》。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桥之美》的阅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课文,讨论并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桥梁的美学特征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桥梁的美学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桥梁的美学特征,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2. 分析课文中的桥梁美学案例。

教学活动:1. 展示桥梁美学相关的图片或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桥梁美学特征的重要性。

3.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桥梁,分析其美学特征并展示给全班。

第四章:桥梁设计的原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原则。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桥梁设计的原则,如结构稳定、功能性、美观性等。

2. 分析课文中的桥梁设计案例。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桥梁设计的原则。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桥梁,分析其设计原则并展示给全班。

第五章:桥梁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桥梁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 桥梁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措施。

2. 分析课文中的桥梁保护和传承案例。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桥梁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措施。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

《桥之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2.学生回答:桥。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桥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桥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桥之美》,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美在何处?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桥的认识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之美》,谁来说说桥的美表现在哪里?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三、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图片中的桥。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以“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桥的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桥的美,达到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桥的特点。

学生甲:“老师,这个桥的弧度很美。

”教师回应:“对,桥的弧度可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桥之美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讨论学习: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三、拓展学习: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建筑的美。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审美情趣。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建筑的美。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梁建筑的历史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桥梁建筑的美。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3.课文分析3.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3.1.1对比描写:如课文中的“古今桥梁之美”对比。

3.1.2细节描写:如课文中的“桥梁的构造与特点”描述。

3.1.3情感抒发:如课文中的“我站在桥上,仿佛置身仙境”等句子。

3.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2.1拟人:如课文中的“桥身弯曲如龙”等句子。

3.2.2比喻:如课文中的“桥上的流水如丝带般”等句子。

3.2.3排比:如课文中的“桥之美,美在造型,美在结构,美在文化”等句子。

4.写作实践4.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家乡的桥梁之美”。

4.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家乡的桥梁进行描写。

4.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5.拓展延伸5.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桥梁建筑,了解其历史与特点。

5.2学生调查家乡的桥梁建筑,收集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6.2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写作实践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多媒体课件3.家乡桥梁建筑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造性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桥之美》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桥梁知识等。

(2) 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 课堂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桥梁,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关于桥的美的描述。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课文中的美。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桥的美的欣赏能力。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的美。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美学内涵。

2.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桥梁的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桥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2.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

3.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桥的美。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美学内涵和写作手法。

4.2结合课文,讲解生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连线等练习。

5.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关于桥的短文。

6.1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全班评价。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桥的美学认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的美。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发言,表现出对桥的美学认识。

3.课后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对课文中的美学内涵还需进一步挖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优质课《桥之美》的教案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

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

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极具个性色彩
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
-y/. -y/. f . >-7-^ 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
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

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
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
——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
——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
——灵动和谐
风雨桥——欣赏—
——安详自在
桥感受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