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孔子及《论语》概说A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论语》未能幸免,几乎失传。
汉代经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流传,即《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
《古论语》是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论语》,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写成,为古文本,史称古文《论语》,共有二十一篇。
《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有二十二篇。
《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
《齐论语》和《鲁论语》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成,史称今文《论语》。
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
东汉时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本,参考《古论语》和《齐论语》再加以改订,即成为今本《论语》。
《古论语》和《齐论语》从此亡佚。
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
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
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
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è_oèˉ-__a___
一、知识要点填空:1.《论语》是记录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我国古代(体裁)的典范。
2.孔子,名,字,(朝代)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他是学派的创始人。
3.、、、统称为“四书”。
4.《<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
二、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A.学而时习之( 温习) B.不亦说乎(也)C.人不知而不愠(愤怒) D.不亦君子乎(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A.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B.可以为师矣(能够)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称为) B.不耻下问(可耻)C.默而识之( 记住) D.学而不厌(满足)4.A.诲女知之乎!( 教导) B.是知也( 此,这) C.不愤不启( 启发,开导)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返回)5. A.学而时习之(表顺承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关系) C.默而识之(表修饰关系) D.学而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6.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用) B.是以谓之文也( 因为) C.可以为师矣( 凭)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由)7.A何有于我哉( 对) B.学而不思则罔(就)C.不亦君子乎( 吗) D.必有我师焉(啊)8.A.默而识之(它,学习所得的东西) B.学而时习之( 助词,无实义)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 D.诲汝知之乎(代孔子的训言)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3.诲女知之乎! ( ) 4.不愤不启( )5.不悱不发( )6.温故而知新(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四、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知之为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2.3-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2.3-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一下论语2.3的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示例:第二章第三节的《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论语》中的一节。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和编纂而成的,它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中的每一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2.3这一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这一节主要围绕着孔子的学生曾子展开,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
孔子通过与曾子的对话,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以及人们应该如何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一节中的要点包括:曾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不犯过错,孔子回答说只要有一颗谦逊而谨慎的心,追求仁德,就能达到不犯过错的境界;孔子还让曾子自我反省,思考自己是否符合这样的标准,并给予了他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建议。
通过探讨孔子和曾子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明白他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理解。
这一节在《论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论语2.3中的要点,并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决定了文章的组织框架和逻辑展示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本文将会按照以下结构展开:2. 正文部分:2.1 要点1在论语2.3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不断反复练习的必要性。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收获快乐和满足感。
这一要点将会进一步探讨孔子对学习和练习的看法,并阐述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2 要点2另一方面,论语2.3中还涉及到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思考。
在该章节中,孔子提到“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这一要点将会探讨孔子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建议,并解释其对个人智慧和学术成就的重要影响。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孔子与论语》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A:对B:错答案: 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A:《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B: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C: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D:《论语》是当今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依据。
答案: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A: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B:孔子、佛陀、耶稣、柏拉图C: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D:老子、佛陀、耶稣、柏拉图答案: 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A:《礼记》、《大学》、《春秋》B:《大学》、《孟子》、《中庸》C:《尚书》、《诗经》、《春秋》D:《易经》、《尚书》、《诗经》答案: 《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A: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B:六经之菁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C: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D: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六经之菁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答案: 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A:"修己安人'"经世致用'"崇伦尚德'"守中贵和'B:"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守中贵和'C:"以义为先'"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D:"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答案: "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精读课件第一讲 孔子和《论语》概述
也。”(《泰伯》)子曰:“君子疾没世 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六)骂人与恶作剧:原壤夷俟。子曰: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孺 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 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七)孔子好掉泪:颜渊死。子曰:“噫! 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春秋时代最重视 的是礼,很少讲仁。而孔子则以仁为核心, 并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八佾)。“仁”是礼乐等形制 的本质。其仁的内涵则是“忠恕”。恕的 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 公),这是仁的最低要求;而其较高的要 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他认为仁的最高境界是“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修己 以安百姓”(宪问),但他也说尧舜等圣 人都未必达到这个标准。
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 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 御矣。”(《子罕》)孔子射瞿相之圃, 观者如堵墙。(《礼记·射义》)
(十)重视仪表,讲究吃穿:君召使摈, 色勃如也,足躩( 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 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 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乡党》)
那时人们无不信天、命、鬼神,而又以此 前的殷商和当时的鲁为甚。但孔子不迷信。 因为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语 “怪力乱神”,所以庄子说他“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见于《论语》的第20 章“尧曰”。包括统一度量衡,粮食充足、 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正名等内容,但多流 于空洞。其人生观比较积极,如“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
论语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
论语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20篇,包括论语本篇和子罕篇。
本篇又分为20个章节,包括孔子的思想、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论语》中的各种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古代经典。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论语》中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儒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念。
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人们应该追求仁,以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他还强调了礼仪、忠诚、信义、孝道等传统美德,认为这些美德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此外,孔子还强调“中庸”、“正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伦理体系和政治理论。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包括了道德、政治、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礼仪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礼仪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仪礼和习俗,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言谈,维系社会秩序和和谐。
孔子提出了“礼不敬不行”、“不敬虽礼何以行”、“敬其疾而防之”等观念,强调了社会上层阶级的礼节与仪容,以及对社会底层阶级的尊敬和爱护。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规范和规则,使得礼仪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道德在《论语》中,孔子对道德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同时,他还提出了“孝道”、“忠义”、“信义”、“仁爱”等观念,强调了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使得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四、政治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他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政治理论,包括“仁民爱物”、“民贵君轻”、“政以德为本”、“用民之力而不为”等观念,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行之道来治理国家。
001《论语》概说
(四)成书
《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有若的学生。因此, 我们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 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 《论语》所记时代最晚的一件事是曾子之死,而曾子死于 公元前436年,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成书时间的 上限。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论语》其书并引用其文 的是《礼记· 坊记》,《礼记· 坊记》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而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 结集成书时间的下限。也就是说。《论语》成书于公元前 436年——前402年这34年之间。从这个时段看,《论语》 的编纂者当仅限于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
•
•
许逸民说:‚《论语》全书总字数 15921(包括几处当删的衍文)。‛ (《古文献检索电脑化刍议——兼评论语数据库、史记索引》,载于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32期)
(七)各篇提要
• 细读《论语》,全书二十篇,各篇之内、各篇之 间,编排还是依稀有线索可循的,也就是说,是 有次序的。 • ‚学而第一‛篇主题是学习。孔子从政时间不 长,平生功业唯教与学。孔门所谓的学习,不只 是读书,掌握知识、技能,更在于道德品质的修 养、磨砺,学而篇记录的都是为人处世、齐家治 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其中有几章是直接谈学 习的。
记录者
• 首先,是孔子在世时弟子各有记录。
• 如,《论语·卫灵公15· 6》:子张问行。子曰: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 【注释】 ①行:这里是“行得通”、“通达”的意思。②蛮貊:蛮,古称 南蛮;貊,古称北狄。蛮貊都是古代对边远地区民族的称呼。③州里: 与蛮貊相对,指本乡本土。④参:相参,显现。⑤衡:车辕前用于套牛 马的横木。⑥绅:束在腰间并能垂下的大带。
国学大讲堂之 孔子、经学和《论语》
《论语》的价值:
认识孔子的为人;
考察孔子的时代背景; 了解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体认孔子法:
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以免蒙混真 相。 略依《论语》内容分类,将全书纂钞一遍,为部分的研究。 立意自作一篇孔子傳或孔子学案,以正确理解孔子。
创办私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 孔子在矍相园练习射箭,观者如堵。 孔子能够驾车:“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
杏坛。
据说孔子讲学的地点在杏坛,这其实是后人的附会。《庄 子· 渔父》称:“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 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 曲阜杏坛
《春秋》记齐桓、晋文之事以及弑君三十六、灭国六十, 是非二百四十年之迹,而彰其成法,此春秋学也。
“论语”之名义。
《论语》的作者或编者不是孔子。
《论语》编写在孔子死后很长时间。
《泰伯》: 曾子有疾,孟敬子(仲孙捷)问之。曾子言 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死后,大家汇集所记,便形成了 《论语》。【論:侖、亼、冊】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经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 鸿教也。
有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之目。
《汉书•武帝紀》: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史记•滑稽列传》: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易已神化,春秋以道义。 七经:(1)《后汉书》李贤注:六艺之外,再有《论语》;(2)宋 刘敞、王应麟: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 (3)清康熙: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4)日本山 井鼎: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孝经。 九经:(1)唐代科举: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 传、穀梁傳; (2)宋巾箱本九经:易、诗、书、左传、礼记、周礼、 孝经、论语; (3)明张照:易、诗、书、春秋、周礼、仪礼、学庸、 论语、孟子; (4)明郝敬: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仪礼、 论语、孟子; (5)清惠栋: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 穀梁、论语。
孔子与《论语》导读ppt课件
道德伦理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等 道德准则,成为了中国道德伦 理的核心内容。
社会价值
孔子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
意义。
03
孔子与《论语》的关系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01
仁爱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论语》中记
录了孔子关于仁的言论,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仁。
《颜渊篇》
涉及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
。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告诫人们要尊重他人,不要 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 获得真正的快乐。
阅读《论语》时,不仅要理解其意义, 更要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注重整体
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章或某一句话, 而应将《论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把握其核心思想。
《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导读
《学而篇》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观点。
《为政篇》
探讨政治伦理,提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等观点。
孔子与《论语》导读
• 孔子简介 • 《论语》简介 • 孔子与《论语》的关系 • 《论语》导读 • 结语
01
孔子简介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贵族家庭,但家道中落,他自幼刻苦好学,精通六艺,后成为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的成书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讲 儒家学说之孔子及《论语》
(2)野外交合。 “野合”在两千年前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性行为,也是上古人类 的宗教风俗,当时的礼仪规定每年春天特定时间可野合生子, 这一礼仪,可最大限度丘云。——《史记•孔子世家》
孔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 世家》 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钱穆《孔子 传略》 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 低而四傍高也。——司马贞《史记索隐》
中华经典文化
之
儒家文化
主讲教师:刘称心
一、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佛
道
儒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 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汉书•艺文志》 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 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修身力行,当仁不让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论语·子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语·述而》 ——《论
论语中的“君子” 1、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无所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 也君子。” ——《论语·八佾》
5、修身达仁
“仁”是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
论语每章思想总结《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的文献,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二十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下的对话和述说,涵盖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论语》每章的思想进行总结。
第一章:学而篇。
本章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还提到了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他强调学无止境,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第二章:为政篇。
本章主要探讨了政治治理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民无信不立”等思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且要以身作则,赢得民心和信任。
孔子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章:八佾篇。
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祭祀的仪式和意义。
孔子认为祭祀是一种对上天表示敬意的方式,同时也是对自身修养的考验。
他强调要以恭敬的态度来祭祀神灵,同时也要寻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
第四章:里仁篇。
本章主要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爱为核心,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助人为乐。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要用心去对待他人。
第五章:公冶长篇。
本章主要涉及到一个名叫公冶长的学生和孔子的对话。
孔子向公冶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告诉公冶长要勤于思考和研究,不断追求真理。
同时,孔子还提及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第六章:雍也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到了学习的态度,他强调要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并且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同时,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要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七章:述而篇。
本章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讨论。
其中,孔子提出了自身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善于教导学生,并且要倾听他们的意见。
论语20.3-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语20.3-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论语20.3这段话中,孔子谈论了人们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概括起来,这段话传达了一个重要思想:要有正确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幸福。
孔子在论语20.3中说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尚的人怀抱的是道德和职责,而低下的人只关注个人利益和私欲。
这句话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同阶层、不同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
孔子通过这句话,试图引导人们关注道德和正义,追求高尚的目标。
这句话的意义深远。
它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公正和正直的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句话对当代社会也有很深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过分追求个人的私利和享乐,忽视了道德和公益。
而孔子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应该怀有“德”和“刑”的精神,注重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追求高尚的目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论语20.3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需要怀抱道德和正义,注重公益和社会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和幸福。
这句话的意义和影响超越了时代,对于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和探讨论语20.3的背景、内容、理解与解释以及其意义和影响。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概述,介绍论语20.3所属的背景和起源,并简要说明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展开。
第一个小节将详细探讨论语20.3的背景,包括论语的起源、发展背景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
这一部分将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史料,以及分析和解读相关史实,展示论语20.3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二个小节将重点阐述论语20.3的内容。
通过引用原文段落,并结合相关的注释和研究成果,论述论语20.3的内涵和表达的思想。
孔子论语原文与解析
孔子论语原文与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
《论语》是他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言论和教诲,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孔子论语中的原文以及对其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价值。
一、论语原文及其翻译《论语》中有20篇,共512章,每章都非常精炼,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原文摘录以及对其的简要翻译。
1.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翻译:“学习并不断地温习,这不是一种快乐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复习中获得快乐。
2.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篇)翻译:“了解某件事不如喜欢某件事,喜欢某件事不如享受某件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某种事物,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喜欢和享受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
3.原文:“君子不器。
”(子路篇)翻译:“君子是没有傲慢心的。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不要狂妄自大。
二、论语原文的解析孔子论语充满了智慧和教育意味,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生活和处世的智慧。
以下是对一些论语原文的简要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一次性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温习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获得快乐。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某种事物,仅仅了解是不够的。
真正理解和把握一件事情需要通过喜欢和享受来实现。
只有真正喜欢和享受某件事情,我们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3.君子是没有傲慢心的。
(子路篇)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保持谦逊。
傲慢和自大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而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开放心态,虚心学习,并尊重他人。
通过对论语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强调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学习、谦逊、善良等。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
孔子与《论语》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和那本超有名的《论语》。
孔子啊,就像是古代文化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颗超大型恒星,他的光芒那可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到现在还在照亮着咱们呢!孔子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可他呢,就像一个超级文化传播者,穿着他那长袍大袖的衣服,带着一群弟子,到处讲学。
他就像一个移动的文化宝库,走到哪儿,就把智慧的种子播撒到哪儿。
弟子们就像一群小迷弟,紧紧跟着他,生怕错过任何一句金句。
而《论语》呢,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是孔子的智慧大集合,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金矿。
这里面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有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就像“吾日三省吾身”,这就好比每天都要给自己来个全方位的扫描,看看有没有什么小毛病,要是有就赶紧改正,这可比给手机清理垃圾还重要呢!再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好像在说,你走在路上,随便遇到三个人,那里面肯定有一个能当你老师的。
这就好比你在游戏里,总能遇到隐藏的高手一样,可不能小瞧任何人。
孔子在《论语》里还特别强调“仁”。
这个“仁”啊,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能让世界变得美好。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花园,那“仁”就是最肥沃的土壤,能让每一朵善良、友爱的花朵茁壮成长。
孔子还像一个超级大厨,他把各种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用最简洁的话语做出来一道道菜,放在《论语》这个大餐盘里。
我们就像一群食客,每品尝一道菜,就收获一份营养。
有时候觉得孔子像一个预言家呢,他说的很多话在现代社会还是超级适用。
比如说“礼之用,和为贵”,现在大家倡导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孔子早就预见到的嘛。
而且《论语》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把古代的智慧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合适的时候打开,就能给现代的我们带来无尽的启发。
它就像一个智慧的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翻翻它,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总之呢,孔子和《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超级珍贵的宝贝,它们就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一直引导着我们在人生的海洋里航行,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只要朝着灯塔的方向,准没错!。
孔子与《论语》 介绍
舞剧《孔子》
在舞剧《孔子》的演出现场, 观众们全然沉浸在感人的情节和演 员们精彩的表演中,当演出结束后, 全场观众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表达 了对这部剧的赞赏和对先哲的敬意。 “这部剧非常成功,以这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其传播一定能起到有力的助推 作用。”家住中天花园的郑女士说。 “很感谢这样的活动,让高雅艺 术走进基层,让我们老百姓免费享 受到这样的文化大餐,满足了群众 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我们更多地 了解了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市 民陈先生说。
成
就
1 2
3 4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 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同时他主张“为政以 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 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回到鲁国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年近七十 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 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 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 育和古籍整理。
从政鲁国
51岁时,认鲁国中都宰。 54岁时提出“堕三都”遭拒。 55岁时君王沉迷美色,其 大失所望后周游列国
驾鹤西归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 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 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 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 六年。
选文
孔子学院
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 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 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 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 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 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 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 学渠道。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 国首尔正式设立, 截至2016年12月 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 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 堂。
第06课《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06 课《论语》十二章【基础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详解】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
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请事.斯语矣事:听从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第三讲:孔子及《论语》概说计划课时:4课时前两课时讲义整理孔子( Confucius)(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在家中排行第二。
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河南商丘)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代表作品:《春秋》《十翼》主要领域: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孔子生平简介: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
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此时孔子已51岁了。
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周游列国遭遇: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石,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孔子师徒被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所说的一些话,我们这样理解: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