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表现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胃容量:成人为1500 ml左右,新生儿为30 ml左右。
(二)形态与分部: 从外观看,有两口、两弯、两壁。 1.贲门:TV10(或11)左侧,胃 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 入口。也是胃最固定部位,向 上距中切牙40-45cm左右。其 左侧有贲门切迹。 2.幽门:胃的远端连接十二指肠处 ,是胃的出口。在LV1下缘右侧。 若胃充盈,幽门可向右移动5cm ,距离切牙60cm。
胃的应用解剖
胃是消化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常见病如胃炎﹑胃溃疡﹑胃 癌等的好发部位.据统计资料显示胃溃疡的发病率可达15~25%, 且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梗阻和癌变等.
一、胃的位置、形态与分部
(一)位置: 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及胃内 容物多少而有变化。中等充盈 时,大部份位于左季肋区,小 部份位于腹上区。胃贲门位于 TV10左侧,幽门在LV1下缘右 侧。
按 胃底:临床称胃穹窿,放射学称胃泡。
形 态
胃体: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胃部。
幽门部 幽门窦 幽门管
按 消化部(胃底+胃体+幽门窦近侧) 功 能 排空部(幽门窦远侧+幽门管)
Cardiac part 贲门部
Fundus of stomach 胃底
Body of stomach 胃体
Pyloric canal 幽门管 Pyloric antrum 幽门窦 Pyloric part 幽门部
四、影像表现
(一)、X线 1、瘤体自胃肠道壁向腔内外生长,腔内见充盈缺损,轮廓
较规则,周围粘膜受压推移,部分出现粘膜破坏、溃疡形成。
2、肿瘤发生于消化道外者,消化道管壁呈外压性改变,邻 近结构受压推移,发生于小肠可见肠间距增宽。
患 者 ,M , 45Y, 发 现右上腹包块就 诊。胃体部充盈 缺损,大小约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PPT
分类
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 为,胃肠道间质瘤可分为良性、 潜在恶性及恶性。
发病部位与症状
发病部位
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等部位,其中以胃部最为常见。
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 块、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诊断方法
01
02
03
内窥镜
通过内窥镜检查可以直接 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和位置 ,并可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诊断。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 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 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 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恶性 程度。
02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钡剂造影
胃肠道间质瘤在X线钡剂造影中可表 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充盈缺损 ,有时可见“半月征”或“靶环征” 。
VS
肠梗阻
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扩张和蠕动减弱。但 肠梗阻通常是由于肠道内堵塞引起,如粪 块或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则通常在肠道外 生长,较少引起肠梗阻症状。
05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价值 与局限性
诊断价值
定位诊断
监测复发和转移
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部位和范 围,有助于确定手术切除的方案和范 围。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监测肿瘤的 复发和转移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转 移病灶。
评估恶性程度
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密度、 边缘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恶 性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局限性
01
误诊和漏诊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 其他消化道肿瘤相似,有时难以 区分,可能导致误诊和漏诊。

胃肠道间质瘤解读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解读课件

诊断方法
01
02
03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内镜检 查,观察肿瘤位置、大小 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内镜、CT、MRI 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 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 后的病理学诊断,确定肿 瘤性质。
鉴别诊 断
平滑肌瘤
需与平滑肌瘤鉴别,平滑 肌瘤通常位于食管和胃的 平滑肌层,而胃肠道间质 瘤起源于间质组织。
临床试验与新药研发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针对胃肠道间 质瘤的临床试验,包括新药研发、
联合治疗等。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积 极投入资源,以期开发出更有效
的治疗方法。
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动胃肠道间质瘤治疗发展 的重要途径。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 战
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 领域的快速发展,胃肠道间质 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更加清晰。
多摄入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 身体健康。
控制摄入量
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盐、 高糖的食物。
日常护理与自我监测
观察症状
留意胃肠道不适、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胃肠道间质瘤。
心理调适
免疫治疗研究
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攻 击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针对胃肠道 间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正在进行中。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也是目前研究 的热点,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 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显 示出一定的疗效,为胃肠道间质瘤的 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详解演示文稿

检查方法
MR扫描常规序列
Axi: fs T2WI、T1WI、3D DE IN/OUT、
DWI、LAVA+C(动态三期、加扫延
迟期3-5分钟)
Cor: fs T2WI、MRCP、 LAVA+C Sag:fs T2WI 、LAVA+C
Signa HDx 3.0T
五、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CT平扫:
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大多数边界清楚光整,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 多呈较均匀等密度,也可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中心多 见;少见钙化。 CT值约为30Hu。 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气液平面。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详解演示文 稿
(优选)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胃 肠 道 间 质 瘤 ( G astrointestinal S 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曾被认为是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Mazur 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是一种非定向分 化的肿瘤,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瘤 ,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 间叶性肿瘤。
二、流行病学特点
❖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1%-3%
❖ 每年发病率为1-2/10万
❖ 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儿童至老年,无性 别差异,75% 发生在 50岁以上人群
❖ 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
二、流行病学特点
GIST可发生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 分布比例:
三、临床表现及治疗
胃间质瘤标本及病理
四、组织病理-免疫组化
GIST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 断与组织分型。
CD117 强阳性 接近100%诊断率。 CD34 阳性 约60%-80%诊断率。 这是病理诊断GIST的最重要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如吃 腌制肉类、饮食习惯和胃肠 道感染等,与胃肠道间质瘤 的风险有关。
分类与分期方案
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出现在胃、小 肠和结肠等多个器官,位置决定 了治疗方案。
恶性程度
胃肠道间质瘤通常分为良性和恶 性,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恶性程度 进行个性化制定。
大小
肿瘤大小会决定瘤根切除、根治 性手术或姑息性手术等治疗方案 的选择。
多学科诊治团队
医学专家
肿瘤学家、放疗医师、病理学家 等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社会支持者
研究团队
患者、家属、社工等,共同支持、 照顾和帮助患者。
科学家、研究人员,致力于胃肠 道间质瘤的前沿研究,为治疗和 康复提供更多可能性。
未来研究展望
药物疗法
• 继续发掘新的靶向药物,克服药物耐药性。 • 研究更加精准的靶向治疗方法,降低治疗的
• 病人的年龄、身体情况、病变形态等因素可 以影响治疗方案和风险评估。
多学科协作
• 支持不同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 合作,共同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支 持和照顾。
思考与交流: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健康生 活方式
“作为患者,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远离不良习惯和环境污染,以加速治疗和恢复。”
有丝分裂指数
有丝分裂指数是判断肿瘤是否有 恶性倾向的指标,也是判断治疗 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像学检查方法
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和未
CT扫描
2
知来源的腹部肿块,特别适用于肿瘤囊 性变化的评估。
CT扫描提供了有关肿瘤大小、位置、形
态和组织密度的三维影像,可用于分级、
评估肿瘤进展并制定治疗计划。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探索 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克服耐药性问题以及降低治疗副作用等 。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推动胃肠道间质瘤领域的持续发展。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相 对较低,但近年来呈上升 趋势。
发病年龄
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 上,但也可发生于儿童和 青少年。
性别分布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无 明显性别差异。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
全身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腹痛、 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病机制
01
02
03
基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基 因突变密切相关,特别是 CD117(c-kit)基因突变 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 ,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 风险。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性在胃肠道间质 瘤发病中也有一定影响,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 象。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乏力等 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 下降等全身症状。
消化系统异常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 、便秘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肠梗 阻。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可 以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
和形态,并可进行组织活检。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浸 润深度以及是否有转移。
有助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学文档胃肠道间质瘤PPT演示课件

医学文档胃肠道间质瘤PPT演示课件
9 突变病人中预后最好; ➢ b. 三线治疗药:瑞格菲尼 160 毫克每天用于二线治疗药如舒尼替尼治疗肿瘤进展的患者。尼洛替尼
.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 6.新辅助治疗用于有切除可能的胃肠道间质瘤
➢ a. 术前应用伊马替尼 8-10 周能增加手术切除可能性及长期生存时间。
➢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鉴别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虽然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潜 在的治愈方法,在过去十年中,持续应用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已显著降低本病死 亡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 DOG1 突变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包括:DOG1 抗体比 KIT 抗体更敏感,尤其是在检测胃间质瘤和 PDGFRA 突变的间质瘤。DOG1 免疫反应未见于其他间叶细胞肿瘤,使其对胃肠道间质瘤高 度特异。这些数据使得许多医疗中心将 DOG1 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在广 泛使用 DOG1 作为诊断前应确定其在其他肉瘤中的免疫反应。 .
➢ 行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胃肠道间除间无 差异。中位复发时间为 12~16 个月。80% 的复发出现在术后两年内。然而,术中肿瘤破裂或腹腔内 出血显著降低了无瘤生存时间。 .
诊断方法
➢ 由于大部分转移在腹腔内,腹部 CT 扫描足以捕捉大部分的转移性病灶。由于在粘膜下生长,直视 下上消化道内镜具有挑战性且无法准确定位活检标本。
➢ 造影后,如果高度怀疑是间叶细胞肿瘤且可以切除,术前活检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然而,在明 显转移的病例或手术切除边缘,组织活检是定位特定突变和系统分子治疗的关键。在许多医疗中心, 超声内镜活检比经皮 CT 引导活检更多。对于组织活检,也可以考虑腹腔镜检查。获得的组织可以 用于免疫组化和有丝分裂计数分析。细针穿刺也可以用于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后续免疫组化染色 可用 KIT、PDGFRA、CDKN2A、PI3K 和 DOG1 标记。 .

【优秀文档】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

【优秀文档】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PPT
强化:
均匀强化
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实性成分强化,其内小囊状坏死无强化 中央大片坏死无强化,周边中度或明显强化 环形强化 中央可见辐射状的血管结构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三、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高达95%的GIST对CD117抗体呈强阳 性,而胃肠平滑肌源性肿瘤及神经鞘瘤均不表达CD117,因而 可作出鉴别诊断。
四、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 GIST组织起源及发生: 50岁以上中老年人,40岁以前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学说2 来源于能分化为caial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原始干细胞。
五五、、间 间于质质瘤瘤胃的的影影肠像像学学道表表现现管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
一 定义
• 上皮性肿瘤 • 肌源性肿瘤 • 神经源性肿瘤 • 血管源性肿瘤 • 淋巴源性肿瘤 • 间质瘤
一 定义
间质瘤: 实性成分强化,其内小囊状坏死无强化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五五、、间 间质质瘤瘤的的影影原像像学学发表表现现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
主要症状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消化道出血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其他症状 贫血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形态:单纯肿块,边界清楚
GIST在胃肠道的分布比例: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部肿块
五、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痛 GIST组织起源及发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由Mazu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传统上几乎都 将其归类为平滑肌肿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部胃肠道肿瘤, 多体积较大
大网膜肿瘤,界 线清楚
大网膜及小肠系膜 间肿瘤,与肝及胰 界线消失
腹腔间质瘤
腹壁间质瘤
横结肠系膜间质肉瘤
腹膜后间质瘤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3(3/22)个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其中1个位于后
腹膜区,2个位于腹壁上,直径≤10cm,且均为类圆 形。
间质瘤位于小网膜囊内,但未见相邻胃壁改变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5个肿块分别与肝、胰头、肾脏界线不清。
1例见腹水,2例肝转移,2例术后复发伴腹壁转 移,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
病变侵及肝并与十二指肠、胰头 及右肾界线不清
胃肠道外间质瘤并腹水
结果
四、手术病理
本组17例22个病灶,位于:小肠系膜4个, 大网膜4个,横结肠系膜2个,胃结肠韧带1 个,小网膜及肝胃韧带3个(其中1个有蒂与 肿块相连),子宫直肠窝1个,乙状结肠系膜 1个,腹壁2个,腹膜后间隙4个。病理诊断 均为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
后腹膜间质瘤瘤,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表现: 19(19/22)个肿块内密度不均匀,程度不同,内有
大小不等、形态多样低密度坏死区,直径均>10cm。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
大网膜间质瘤
腹膜后间质瘤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2(2/22)个肿块内见气液面,手术病理示此2个病灶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表现详解演 示文稿
(优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表 现
临床资料
资料与方法
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6岁。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的CT资料。
病程1月至10年,其中2例为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复发 时间分别为术后9年、10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12例,黑便、呕血2例,尿 频、尿急伴下腹部隐痛2例,腰部困痛1例。上述伴腹部肿 块12例,腹壁肿块2例。17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倒 均于2周内手术。
均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1个见不同密度的液平面, 病理示坏死及出血后改变。1个病灶内部见点状钙化。
二者均为小肠系膜起源间质瘤,手术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
结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2、增强扫描CT表现 1个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位于腹壁上 2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5个肿瘤边缘实质部
分动脉期出现点线状强化,6个内部不规则索条及斑片状 强化。
病理上,胃肠道外间质瘤与GIST除发生部位不同外, 病理特点均类似GIST。
本组病例均为恶性,坏死、囊变占绝大多数, 且 体积较大,符合肿块大小与良恶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22个病灶中腹膜后间隙有4个,16个位于腹腔内的系 膜、网膜及韧带,2个位于腹壁上,较为罕见。
有学者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卡哈尔间质细 胞。然而,卡哈尔间质细胞只分布在胃肠道神经丛周 围,不能解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生,因此另有学者提 出,GIST可能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 胚叶间质干细胞。
结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1、部位:病灶位于胃小弯及后壁区2个,中腹部肠系膜 区5个,右侧肠系膜区1个,盆腔2个,腹腔内巨大占据多 部位7个,腹膜后区3个,腹壁2个。
起源于横结肠系膜
大网膜、肠系膜及腹壁
与小网膜有蒂相连,占 据多部位
结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2、形态:肿块呈分叶状14例,不规则形5例,类圆形3个。 占据一侧腹腔较大肿块,均按照腹腔形态塑形生长,其近 中线部位前后径,均小于侧腹部前后径。
这一起源学说可以解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生以及 胃肠道内GIST的高发生率,同时还可以解释该肿瘤免 疫表型所显示的多种间叶成分分化的特点,但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组2个腹壁间质瘤,考虑转移可能性更大,因此2例 均于数年前行腹内间质瘤手术。
腹腔、腹壁间质肉瘤术后复发
讨论
一、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特点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 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 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
胃肠道外间质瘤较少见,Emory等报道在1004例中 有67例属于EGIST,占6.7%,80%位于网膜和肠系膜, 20%位于腹膜后腔。Reith等研究认为EGIST多具有高 度危险性,其生物学行为近似于小肠GIST。
资料与方法
CT图像分析方法及病理学诊断
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照 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包括部位、 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周围结构和转移等。 不同之处经讨论后确定一致。
所有患者通过手术取得病理标本, 通过对标本的 组织学形态判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做出最终病理诊 断。以 CD117或/和CD34阳性组织学呈梭形细胞型、 类上皮细胞型或混合型者为诊断标准。
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果
肿瘤边缘实质部分动脉期出现点线状强化
结果
肿瘤内部不规则索条及斑片状强化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15个腹腔内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4个腹膜后 肿块见腹膜后结构前移表现。
大网膜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 腹膜后肿块推挤胰腺移位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2个肿块与胃壁界线不清,增强动脉期未见胃壁 粘膜改变。
资料与方法
检查方法
采用SOMATOM PLUS 4型或EMOTION型全身 螺旋CT机,空腹8小时,于检查前1-2小时内分次口 服温开水(6/11)或2%泛影葡胺(5/11)800-1200ml。 扫描层厚5mm-8mm,螺距1.5-1。全部行平扫加三 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Utravist (300mgI/ml),注射量1.5ml/kg,速率3.0ml3.5ml/s,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秒、60秒、120秒。
塑形生长:中线狭窄部 前后径小于侧方宽大部
边缘分叶,塑形生长
位于后腹膜,按照空 间大小塑形
结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3、大小:肿块最小径6.2×5.0×5.0cm,最大径 16×16×25cm,其中18个最小短径≥10cm。
4、边缘:22个肿块界线均较清楚,其中5个病灶与周围 脏器界线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