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空间分析改进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

议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空间

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后文称“小广场”)是我校最大的校园公共空间,其地理位置、周边功能性建筑、场地设计情况具有特殊性。近日北方工业大学“校训树”雕塑揭幕仪式在小广场隆重举行。标志着我校最大的主题性雕塑完成。使我校最大的校园开放空间功能又得以完善。

通过对城市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对笔者导师论文的研究,笔者获悉。很多“对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最好的评论均建立在第一手观察基础上,扎根于对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观察中。” 笔者采取观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小广场空间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策略。一、研究对象现状概况

小广场位于我校学生综合服务楼西侧,因而得名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其北侧和南侧均为学生公寓区,西侧为学校中心绿地毓秀园,东南侧与服务楼学生五食堂毗邻。根据以下图 1 和图2所示,可以看出小广场周边用地的空间关系和用地性质。

图1小广场及周边平面图图2小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一个区域的人流、使用和意象等情况往往与周边建筑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笔者对小广场周边建筑的功能、活动人群及人群数量等具体数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其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小广场建筑群综合分析

照片1小广场全景图(西侧拍摄)

照片2小广场全景图(东侧拍摄)

二、公共空间分析方式

根据张伟一教授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一一兼议西单文化广场的空间意象》,笔者在本文中也沿用了此方式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进行评析。

Matthew Carmo na和Tim Heath等编著的《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将城市设计笼统地划分

为形态的、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以及时间的维度。我们的研究视点为功能维度,包括场所的舒适性、空间的社会用途以及良好空间边界与形态的创造。

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提供交往、愉悦自己并徜徉其中的场所。不同的公共空间类型要求设计者运用相应的设计策略,因此为实现良好的设计质量对公共空间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十分

A

F

2

照片345.6小广场现状照片

必要,而判断空间质量高低的方法“是调查他们是否把时间花费在其中,如停留、观望, 或坐下来享受城市、风景和纷繁的人群”。

三、研究对象综合分析

1.舒适性分析

公共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涉及环境因素、生理舒适感、社会和心理舒适感。具体而言,环境因素涉及公共空间的微气候、日照与遮蔽、建筑色彩与光影;生理舒适感主要与各类设施有关;社会及心理舒适感主要涉及公共空间边界及尺度、自然及人工照明。

对于小广场的环境设计。经过统计,小广场周边有乔木灌木三十余株。其中北侧有数棵银杏树;西侧毗邻毓秀园边界,除了三四棵四季常绿的松树,还有一些春、夏季树种;南侧为几棵较为低矮的国槐。然而整个小广场除了几棵落叶乔木,没有任何其他植物和绿地,而地面布置多以铺装为主。从树木在广场的分布看,布置于广场的南北部两侧边界,表明设计师明确的设计意图,似乎无意为人提供遮蔽的作用,并未刻意营造整个空间维和感以延长人在广场中的停留时间。

从生理舒适性看,广场没有提供足够的休憩设施:具有一定舒适性的座椅都布置在西侧边界处数量不太充足,且大部分座椅暴露于骄阳、寒风中。对于北京夏日炎热冬日寒冷且夏冬季节漫长的气候状况,让行人留下来十分困难,座椅缺乏遮蔽及私密性。

照片7小广场西侧的座椅无人问津

2.社会性分析

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在于为市民提供交往与交流的场所,提供主动或被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始终紧密联系,与社会性相关的设计策略直接影响公共空间的“人气”,即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程度,这是评价公共空间设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笔者通过四个时段对小广场人流穿行和聚集情况进行了观察统计(图345.6,其中红色

为学生流线,蓝色为教师工流线,黄色为家属和其他人员流线)。从现状使用来看,小广场清晨的使用以行人穿行为主;上课期间,有一些家属和学校人员在广场上休息闲聊,此时人群以停留为主。正午时分,小广场使用迎来高峰。学生、教师穿行小广场到食堂、超市进行生活行为。学生社团在小广场的南北两侧开展活动,时常在毓秀园主干道上还有交换空间等“摆摊行为”。傍晚下课后,教师基本离开学校,到综合楼沐浴、就餐学生成为穿行小广场的主要人群。

初步调研结果显示:广场主要为通过性人流,其中四个时段的主要人流方向各有差异。但是调研结果清楚地表明斜穿广场的交通流量很大,而相对中心对称的构图、方格网状的地面铺装可能与人流方向关联不大。另外在中午和傍晚下课高峰期,由于学生五食堂、学生餐厅、校园超市以及教工餐厅等服务类用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侧,而东南侧路口比较狭窄,因而时常发生

人流拥挤的情况。

图3晨时人行流线分析图及聚集点图4上课人行流线及聚集点分析图

图5正午人行流线分析图及聚集点图6傍晚流线及聚集点分析图

3.公共空间的形态与边界分析

在城市设计理论课程中曾经提到“边界效应”,即大多数人更喜欢或站或坐在公共空间的边界,逗留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临界面。对一个成功的场所而言,边界的设计是最重要的元素,边界宜处理成有厚度或容积的场所。

从边界角度来看,前文中提到的布置在广场与毓秀园的边界上的座椅,设置是较为合理的,对于课间、傍晚等休闲时段,人们在此放松休闲。但是这些座椅布置在进入广场的出入口附近,当到了午间、下课高峰时段,休憩者受到大量穿行的行人的影响,缺乏休憩安坐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也被带动穿行起来。

从构图上看,广场的空间形态比较完整,具有强烈的轴线与几何性,但其边界的处理不理想,仅以有限的几棵树木和几个灯柱作为人行道与广场的边界,缺乏限定而使广场形态模糊欠缺场所感。

从建筑界面来看,广场周围建筑形态不一,建筑风格界面色彩杂乱无章。三公寓、四公寓、六公寓为多层建筑,灰黑色界面;十一公寓、学生综合服务楼建造年份较近,灰白色界面;红叶公寓,综合楼为多层建筑,白粉色界面。在标志性建筑调查中,多数被访者对周边建筑缺乏印象,认为建筑色彩灰暗杂乱,广场本身的色彩亦单调(夜景靠几个灯柱也营造不出氛围),植被、铺地配置简单化。广场虽然具有强烈的几何形态,且具有标志性的纪念碑,但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小广场区域标志性建笛

■小广场区慟标盍性彈菰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