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合集下载

202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02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02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202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三大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①铁农具(春秋战国)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唐代:曲辕犁的消失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②浇灌工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浇灌工程:都江堰坎儿井二、自耕农经济产生的缘由、时期及评价1、缘由:生产力进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消失 2、产生:春秋时期3、评价:优点: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主动性高 ;缺点: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洁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进展;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当者,常因水旱灾难或统治者过度剥削而破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化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国出名义下的贵族土地全部制)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四、中国古代纺织制瓷业业的成就丝织业:⑴汉代“丝国”唐代消失缂丝技术⑵明清:苏杭是丝织业中心棉织业⑴元代黄道婆创造脚踏三锭纺车⑵元明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⑶明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1)新石器时代:陶器(2)东汉:青瓷(3)南北朝:白瓷(4)唐:南青北白,制瓷成为主要部门(5)宋: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6)元:青花、釉里红,进入彩瓷时期五、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夏商周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2、私营手工业(明中后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关系)3、家庭手工业六、明清时期商业的进展: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广泛使用白银;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七、古代城市进展(唐、宋、明清)1、唐:长安城布局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掌握;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添3、明清: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业市镇兴起,特殊是江南地区市镇繁华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缘由和特征1、产生时间、地点:明代中叶以后,在江南地区纺织业中最先消失2、缘由: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根本缘由)3、本质特征:雇佣关系九、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缓慢的缘由:(根本缘由:封建制度的阻碍)①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②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③思想〔文化〕:愚昧自大,文化专制,鄙薄科技④对外关系:海禁闭关政策十、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1、目的: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②稳固封建统治(根本)2、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进展,稳固地主阶级政权;严峻阻碍工商业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复习提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列举我国在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等方面思考)(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一一石刀石犁石斧;商周一一少量青铜,大量耒耦;春秋战国一一铁犁牛耕;两汉一一耦犁(西汉赵过推广),出现犁壁,楼车;隋唐一一曲辕犁。

(2)耕作技术:原始社会一一刀耕火种;商周一一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春秋战国一一垄作法;两汉一一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魏晋南北朝一一耕耙(糖)技术;宋以后——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3)农作物:原始社会水稻和粟(南稻北粟);商周粟、稻、黍、稷、麦、麻、桑等;明清一一引进玉米、花生、辣椒、甘薯和马铃薯等(4)水利灌溉(包括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春秋战国一一都江堰;两汉一一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一一翻车;隋唐一一筒车;宋一一高转筒车;明清一一风力水车;2、简述早期农业的影响?(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1)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的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简述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6、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地位)(1)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性)(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地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性)(4)经营规模小,在封建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每遇灾荒瘟疫,大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神农”的传说(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或耦耕)(3)生产工具:石器、耒耦、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出现:春秋战国(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1西汉: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褛车一一播种工具;东汉:一牛挽犁%1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1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糖)技术%1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渚匕江堰、郑国渠、井渠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2)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弱点: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历程:春秋战国F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年三夫茂造完成后才消失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 )个体农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商周:集体劳作(大规模简单协作,也就是常说的“千耦其耘”)一一春秋战国:个体农耕知识梳理: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经营模式二、成就:冶金业:①夏商周:青铜时代,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②春秋晚期:人工炼铁%1战国:炼钢和淬火技术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⑤南北朝:灌钢法纺织业:①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1.(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1题)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该画讽刺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答案】A【点拨】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2012年2月西安五校一模33题)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

”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

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

”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答案】D3.(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32题)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

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里批判的主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只抓农业不抓工业C.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答案】C4.(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15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答案】B5.(2012年1月临沂市期末16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新政的“新”之处)(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第一,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二,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

);第四,保护劳工权利;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农业经济1、生产力:(1)商周时期:木石时代耒耜(2)春秋战国后:铁器牛耕(西汉出现犁壁,唐代-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2、生产关系(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2)春秋战国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评价:积极:使农民生活稳定,基本温饱,有一定生产的积极性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3、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3)春秋战国后:土地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均田(北魏、唐初)限田(5)租佃制:A.战国产生B.汉“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D.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三、商业与城市1.商业2.城市(1)周秦至唐:坊市制;功能: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代:打破坊市制;城镇、乡村允许设市,出现夜市、晓市、草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3)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四、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与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发生矛盾(4)影响:封建社会前期,对于发展农业和稳定统治有积极意义;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2、“海禁”政策影响:(1)“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基础: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A农业:新的作物品种的出现及普及B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C商业:白银的普遍流通;工商业市镇兴起D明清综合国力强盛: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2.产生:明朝中期,江南地区3.表现: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B:商人出资,织户出力,计件取资C:雇主出资,雇工计日(月、季、年)受值4.特点:雇佣劳动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A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文化专制D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二、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1、传统经济结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瓦解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3、影响:A半殖民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B 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三、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宗旨:“自强”“求富”3.内容:前期——创办军用企业;后期——创办民用企业4.性质:官办近代企业5.失败原因: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6.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专题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断发易服”1. 服饰(1)鸦片战争前后,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2)民国时期,中山装与旗袍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1)1910年,清政府允许民间自由剪发(2)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陋习革除3.不缠足(1)先于断发,但完成较晚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面世(3)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电影(1)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面世(2)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拍摄完成(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拍摄完成三、习俗风尚1.民国初,废除了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体现民主共和、平等、自由精神)2.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近代婚姻变革(对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影响较小)3.变化最慢的是丧葬习俗四、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2)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的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和航空(1)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诞生(2)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3.邮政(1)1896年,大庆邮政局成立;此后,清政府设立邮传部(2)1920年,中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4.通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是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5.影响:(1)新式交通和通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通讯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专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过渡时期总路线A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当务之急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提上日程B 内容:一化三改(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doc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新政的“新”之处)(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第一,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二,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

);第四,保护劳工权利;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云子长丰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

云子长丰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纲要

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二)按社会发展史分期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奴隶社会: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④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⑤唐代: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C、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a形成:春秋战国。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二必修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6.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大禹治水,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二、手工业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最新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最新
3
教师谨言:请走入历史,撩开尘封的神秘面纱,探寻历史的韵味
■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 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1] 原因: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2] 表现: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 [3] 影响:① 减少了农业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② 中国逐渐 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③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买 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进入政治领域,对近代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1] 历史背景: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引进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受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2] 产生年代: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3] 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4] 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 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5] 基本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 历史背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的 推动。 [2] 产生年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败至一战爆发) [3] 著名实业家: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 2、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 历史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 [2] 时代背景: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热情,政府倡导国货等 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一战 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因素) 。 [3] 发展表现:①纺织业、面粉业、卷烟工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②重工业和新兴 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复习提纲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特征: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扩展中相互交融。

3、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3、唐代: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1、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战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等。

3、汉代以来政府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治黄)工程。

4、西域地区修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自耕农(个体小农)经济,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近代阻碍进步发展的因素。

小结: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a 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的出现;东汉时,耦犁(二牛抬杠)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唐代出现了更为完善的曲辕犁。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又称坎儿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特点: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a b)汉代时期: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纺织业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而且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制。

汉代冶铁技术: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从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有著名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瓷器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提纲)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苏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①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波罗的海水兵叛乱)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由支配)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影响积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

消极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新经济政策的“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总结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 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 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 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 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排斥价值规律,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压抑企业和地方积极性。
体制逐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 训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一,说明苏联采取何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途径?目的是什么?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发展国防力量,应对战争,保卫国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采取何种农业 政策?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 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政策:农业集体化; 问题: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 业停滞不前。 教训: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过程-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一五计划 实际完 最佳方案 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逐步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3)评价①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七)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逐步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3)评价①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2、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⑴背景①二战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⑵内容①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 a.农业: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⑶结局及成因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
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戈尔巴乔夫改革⑴内容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经济制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⑵后果:苏联出现了全面危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与此同时,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