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第四页,共39页。
▪ 4.两者关系发展趋势
➢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 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 系,由此出现“社会”取代“社区”,并导致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 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 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 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 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
第十二页,共39页。
▪ 2.农村居民仍是农村社区的主体。
➢ 无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介入有多深多广,农村 居民仍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第十三页,共39页。
▪ 3.家庭仍是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
➢ 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 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 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
➢ 具有质朴的民风 ➢ 宗法伦理 ➢ 封闭性 ➢ 乡土性 ➢ 保守性 ➢ 平均主义 ➢ 经验主义
第二十一页,共39页。
四、当代中国乡村社区和共同体的转 型及认同危机
▪ (一)人民公社 下的农村共同体
➢ 1958年中国农 村建立人民公社 始末 :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 1.总体特点
➢ (1)生产队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核算单位,也 具有基层社区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特征。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 (三)改革后农村社区转型特点
➢ 1. 农村社区结构系统逐渐趋于开放化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终生不离故土 半开放状态:商品经济、离土不离乡 开放状态:市场经济、离土又离乡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 2. 农村社区的对外流动性日益增强
➢ 传统农村社区主要以农园九页,共39页。
(三)村落的社区生态
从地理空间来看,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地域通 常以村落为中心,以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所辐 射到的地理空间范围。

农村社会学ppt课件

农村社会学ppt课件

前苏联:
前苏联的农村社会学比较突出,早在1923年就成立了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调 查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大规模的农村社会调查,出版了一些农村社会学的书籍。 虽然之后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被取消了,但农村社会研究工作没有停止过,50年 代后期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领域涉及到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的流动问题、人口老化及教育问题、农村文化生活等, 对东欧国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社区研究就是用同一区位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区研究民族学家农村社会学家城市社会学家分别考察边疆部落社区内地农村社区沿海沿江都市社区通过静态社区研究了解社会结构通过动态社区研究了解社会历程或同时并进以了解社会组织与变迁的整体
农村社会学
( Rural Sociology )
农村社会发展悖论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2朝0朝世暮暮纪? 50年代以后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冲击与转移。
西欧等国:
二战以前不发达。
二战后迫切需要农村社会学的知识指导战后乡村重建,加上美国农村社会 学者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帮助,农村社会学迅速发展。
1951年,法国社会学界的农村问题大讨论,1960年代的农村城市化研究等; 英国社会学者的农村社区调查(如威廉斯、斯塔塞);1957年成立“欧洲农村 社会学工作者协会”,后更名为“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和美国农村社 会学会联合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
巴特菲尔德(Butterfield)教授在墨西哥大学任教时(1902),编写了一本 《农村社会学》讲义,1903年发表文章阐述农村社会学的定义、内容和重要性。
农村社会学产生标志
1908年,总统T·罗斯福任命成立了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负责主持 全美农村调查研究工作。该委员会组织大批学者对美国农村社会生活进行了系 统全面地调查,发表了一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到农村土地、交通、 商业、儿童教育、家庭、妇女、卫生、人际关系等大量社会问题,反映了运用 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综合研究农村社会的特点,被看成是农村社会学的纲领性文 件。因此,该委员会的成立,被看成是20世纪农村社会学的开端。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续3
3.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 。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 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试行法”有突破性 的进展: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 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 “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和“派选”等人 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实行差额 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 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 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 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增加了对“破 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 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设定罢免程 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 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 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 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 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 以操作。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农村社会学》第三讲

《农村社会学》第三讲

1.农村生态破坏严重,农业自然资源日趋减少 2.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3.农村外源污染 4.农村人居环境污染
1.农村经济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合理,贫困污染恶性循环 2.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城市工业落后产能转移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4.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 5.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 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一种社会 控制与社会治理手段。
作用:
1.教育作用
2.威慑作用
3.惩罚作用
1.阶级性
2.强制性
3.公共性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人们自发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人类 社会出现最早的一种行为规范。 1.普遍性
2.稳定性
3.变异性 4.历史性 5.地方性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
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初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提高农民 收入 4.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1.经济收入 2.职业 3.受教育程度 4.权力
5.其他。如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 另一个地位的移动。更进一步说,社会流动就是社会位置的 变动。
1.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横向流动也叫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个阶层内部的位置 转移。 纵向流动也叫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层面中的 不同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1.义务教育尚未实际普及 2.教师数量不足,“代课老师”问题严重 3.农村教育以应试为中心,各类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1农村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2)实用性(3)本土性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的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3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的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2)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1、农民: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2、农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填空)3、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4、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1)农民的劳动方式1、以农为主兼营他业2、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3、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到趋于均衡4、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2)农民的消费方式1、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农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3)农民的交往方式(4)农民的婚丧娶嫁方式5、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指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6、目前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1)收入(2)职业(3)教育程度(4)权利7、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1)经济发展是农民社会分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2)政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外在力量(3)文化因素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内部动力8、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外一个地位的移动,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9、新型农民的特点(1)独立意识(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4)科技意识10、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1)善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农民企业家(2)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致富带头人(3)高素质的农民技术员(4)农业社会化服务者(5)农民组织领导者11、(论述题)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2)流动有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第四章1、农村社会具备的基本特点:(1)人口密度较低(2)以农业生产为主(3)社会结构简单(4)家庭与邻里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简答题)农村的功能:(1)农村的生产功能(2)传统文化保护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名词解释)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农村社会学课件

农村社会学课件

生活的方式,处事的哲学,人生的智慧,甚至是一种宗教。”
(三)对传统农民二重性的认识
• 1、务实思想和功利观念
• • 讲求实际,对于与生存需要息息相关的物质利益深信不疑 对政治和对个人功利无关的事情持冷漠态度
• 2、团体本位和个性压抑
• 农民行为必须从家庭、家族利益为准绳
• 压制了个体的价值和创造性,国家观念难以形成
• 3、进取精神与保守心理
• 求生、求存的进取
• 求稳、不求变,求同,土束缚与安土重迁
• 5、人际和谐与轻视竞争 • 6、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 • 7、重义轻利与功义并存
当代农民的特征
• 传统与现代的边界:
• 20世纪90年代以降:农民的非农化
• 兼业——职业 • 实物——货币 • 团体——自我 • „„
握在主要生产者手中。生产品及劳务不是由生产者直接交换,
而是被提供给一些中心,重新分配。剩余的东西要转移到统治 者和其他非农业者手里。„„这种权力往往集中于一个城市中
心,尽管并非永远如此。”
(二)农民的学理视角
• (2)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 “农民是相对于城市或一个精英集团来定义自身的,只要 没有城市,就不会有‘农民’。按其字面上的本义是地方 之人,他们超越不了自己的土地的有限视野。一个农民从 不会想到要单独做某件不寻常的事;相反,他受自己的群 体所驱使。”
第二讲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引言
• 他们还是农民吗?
• 【视频:征地破局】
引言
• 2005年后大量的涉农惠农政策实施:种子补贴、农药补贴、
义务教育、合作医疗,„„ • 谁能享受粮补? • 军转政策
一、学术界对农民概念的探讨
(一)农民概念的语义学含义

农民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幻灯片PPT

农民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幻灯片PPT
(云南三村Earthbound China)

E.R.沃尔夫分析了传统农民(peasants)与现代农业者 (farmers )的区别:
“农民(peasants)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护生计,并 在一个社会关系的狭隘等级系列中维持其社会身份。 因此农民不像那些专门为满足市场而生产、并在广泛 的社会网络中置身于竞争之中的耕作者。” 农民必须 “固守传统的安排”,
农民的含义
❖ 农民代表一种职业。农民和农业是连为一体的,无论是 “大农业”还是“小农业”、“传统农业”还是“现代 农业”;
❖ 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
❖ 农民代表着社会中的一个阶级或阶层;
❖ 农民常常还与一种文化模式联系在一起,反映一种文化 心理、观念和意识。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处于特定的地位,因而在生活 中,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 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小农意识确实 存在。
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 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 难。什么是“农民”?即便在地域上只限于 西欧,时间上只限于过去1000年内,这一定 义仍是个问题。
在对农民的认识中, “小农”、“农民”、 “农业劳动者”、“农村人”、“农场工人(farm worker)”等概念,我们虽然可能体会到它们之间 的细微区别,但在实际运用当中,还是难以明确 地区分开来。它们之间,既有重合交叉部分,亦 有差异分离部分;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在特定的 情景中运用这些概念时,其意义或许是同一或相 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理解和使用“农民” 这一概念时,也就可能出现某些分歧。
农民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幻灯片 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社会规范与秩序
关注农村社区的社会冲突和整合问题,探讨如何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冲突与整合
04
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农村社区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产业多元化
A
B
C
D
总结词
农业为主导、劳动力丰富、资源优势明显
劳动力资源丰富
中部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为农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资源优势明显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农业大区,拥有广阔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国,农村社区的政治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村社区的政治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
在中国,农村社区的文化组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的文化组织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七章农村社区
CATALOGUE
目录
农村社区概述农村社区的结构与组织农村社区的人口与社会关系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变迁案例分析:典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01
农村社区概述
农村社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社区;按功能可分为农业型、工贸型和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七章 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七章 农村社会问题
第七章 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概述 农村人口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
第一节 农村社会问题概述
农村社会问题的含义 农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
一、农村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或 环境的失调,使相当一定数 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 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社 会上众多人们的注意并需采 取集体行动去解决的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就是发生 在农村社区内的各种社会问 题。
3、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脱贫与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
土地制度创新:使用权、所有权的高度合一,以时间为 保证;50年不变;尤其是山地。
基层组织制度创新:村级组织是关键。运用“三力”强 化村级领导人的形成机制。
经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增加补偿主体。
强化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改变落后的 是生产方式,诱导农民把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 向智力投资 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解除农民的后 顾之忧,弱化“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教育,加强对农民现代意识的 开发,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 强化行政控制,加强对农村人口的管理 制定优生法,建立对晚婚夫妇的奖励制度 广开门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3、农村贫困的表现
经济上的贫穷 社会文化的贫乏 思想观念的陈旧
4、现阶段的贫困特征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 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2003年,中国城镇有近 2248万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 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中部地 区为931万人,本部地区为130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 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0%、2.8%和5.7%; 在低收入人口中,东部地区为837万人,中部地区为 1744万人,西部地区为2396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各地 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2%、5.3%和10.5% 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农村社区文化PPT课件

农村社区文化PPT课件
第19页/共24页
2、政府运行的机性制约
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全部由政府包办在实践 中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一是缺乏强大的人力物力支 持;二是农村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潜藏着许多原创性 的思想,这需要得到呵护,但时常遭到无情的漠视; 三是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在农村的碰撞。四是对农 村地区的习惯性偏见,极易让人们疏于对农村社区 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艰巨性的关注,具体工作流于 形式和空泛的指标而不能获得村民的理解。
点:以家庭小农业为基本的经济形式,人们和人文环境相
对的自然关系密切,社会组织性低,人口密度较低,社区 文化的一体化比较高,内部分化和阶层较少,土地、职业、
人口的社会流动也较少。人们通常称这种社区文化为“乡
土文化”。
第5页/共24页
• 2、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

以社区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背景来看,虽然城市文
第7页/共24页
1、节日文化活动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历代先民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立了众多 的名族传统节日。经由节日,农民形成并在一年一度的重复下 强化对于自身所处世界的认识。因此,在我们的农村社区文化 研究中,节日必须给予首要的考虑。
第8页/共24页
2、庙会文化活动
庙会的形成与发展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但实际上,文化艺术 游乐和经贸活动已经成为庙会活动的主体。今天,无论是宗教 庙会还是商业性庙会,有了文化活动的参与,其目标就容易达 到。为此,这种农村的广场文化——庙会文化活动,在农村社 区文化中应该占有显要的位置。
1 农村社区文化及其特点 2 转型期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第1页/共24页
一、农村社区文化及其特点
➢ 1.1农村社区 ➢ 1.2农村社区文化的特点 ➢ 1.3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 ➢ 1.4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社会学[完美打印版]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完美打印版]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
在中国,农民可以说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不仅作为职业的农民 (farmer)在统计上有8亿,即占中国总人口的3/5;而且,作为社 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其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要想顺利的

实现孟德拉斯意义上的“农民的终结”,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农村是农民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中国现 代化事业的成败。虽然从历史发趋势来看,“村落的终结”是其必然 趋势。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如城乡二元结构,农民人口众多,等 等),农村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存在下去。中国农村的现状如何? 中国农村将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值得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土地问题这一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总起来看,乡村建设运动只是一
个典型的改良主义运动。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得怎么样?

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所有高校的社会学系最终都被取消了,农村社 会学的研究自然也就中断了。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社会学的教 学与研究才恢复;时至今日,农村社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中的“显 学”。与以前的乡村研究相比,目前的乡村研究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 性: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相当明显。

第一节:农民

三、值得关注的四类农民
(一)农村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妇女; (三)农村留守老人;




(四)‚四海为家‛的打工者。


第一节:农民


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
(三)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 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

(四)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 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国际上认为城乡差距在1.5:1比较合理, 但我国的城乡差距近年来一直在3:1以上。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农村社会学第三版课件第7章农村经济1

农村社会学第三版课件第7章农村经济1
第一节 农村经济概述
一、什么是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的概念 农村经济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基础上,以农业生产为
主要特点的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包括农村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以及农民作为农村市场主体, 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 关系。
二、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
1979年,在农村改革大潮推动下,国家对农垦系统 实行“财务包干”的新政策,要求国营农场“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国营农场从此走上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 式创新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营农场在建立政 企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组织领导制度与进行投资主体和土 地经营制度的改革、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和推进,前景很好。
二、国营农场的类型
——农垦农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统称为农垦系 统或农垦部门,主要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管理,其耕 地大量来自开垦荒地。
——国营林场,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国营渔场,由渔业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
三、国营农场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农场主要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提供战略储备物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粮、 棉、油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需要。在就业上,安置了大 批复员转业官兵、库区移民、城乡知青和劳改人员。
4、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是形成由农民、农村工 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二、农业补贴问题
(一)农业补贴的概念
农业补贴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生产、流通和 贸易以及农产品消费者进行的转移支付。它是一国政府 对本国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体系中最常用的工具,包括 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实行的各种直接与间接形 式的补助的总和。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区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区

▪ 3.家庭仍是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
➢ 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 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 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
➢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 份参加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也 区 的联系纽带。
(三)村落的社区生态
➢ 从地理空间来看,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地域通 常以村落为中心,以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所辐 射到的地理空间范围。
➢ 从社会关系来看,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 社会联系纽带的。
▪ 从社区文化来看,村落文化的形成是农民 几千年生活方式及经验的历史累积:
➢ 具有质朴的民风 ➢ 宗法伦理 ➢ 封闭性 ➢ 乡土性 ➢ 保守性 ➢ 平均主义 ➢ 经验主义
▪ (三)格蒙特·鲍曼
➢ 共同体存在基础
提供了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安全和保障,或“确 定性”,让人们得以相互依赖,由此共同体获 得了人们的信任与认同。
➢ 共同体成员代价
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自由, 要求人们放弃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而对于 他人及共同体以完全的依赖、认同和信任。
▪ (三)格蒙特·鲍曼
思考
▪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是什么主导了城乡关系的演变? ▪ 城乡关系演变趋势如何?
▪ (二) F ·滕尼斯后学界共识
➢ 1.社区要素: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 交往、认同意识
➢ 2.社区或共同体也存在于现代城市和现代社会 之中
➢ 3.随着社会发展及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理 性的成长,人们的传统忠诚与归属感日益消退, 传统封闭的社区或共同体也陷入分化和解体之 中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 1.农村社区是农民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共 同体。
➢ 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 农民参与各种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 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

农村社会工作 PPT

农村社会工作 PPT
在国外NGO(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 是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体制外的。
(三)新中国的社会工作
1、中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 会工作。 (1)所谓的行政性是指: 第一,这种社会工作是被纳入行政框架之中的, 即它对社会成员的帮助是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的。
(三)新中国的社会工作
例如,有困难的人依照行政系统向他所属的 上级提出要求,而作为政府代理人的工作单位 则有责任去解决他们的困难。
(一)土改
把握历史脉络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
(三)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度
(四)市场经济下,三农问题的出现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农村教育问题为例:不同的理论与方法的介入方式的不同
科学论:
失学成为孩子及家长的问题。运 用统计等方法,去测量失学儿童的 比例,如发现失学率高,就证明村 里存在严重的失学问题。
(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源自西方社会的文 化传统与制度,反映了西方社会中崇尚的个人 主义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论
这套专业社会工作文化,包括保密、隐私、 自决等原则,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当带有浓厚西方文化气息的社会工作与中国 传统文化接触时,就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第二,农村社会工作以社区经济、社区动员、 社区参与和增权等作为社区层面的介入策略, 以此调适社区成员关系,增强居民解决社区问 题的能力。
社工充当协调者、教育者、参与者等角色,建立社区民众 与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以民众自身力量增强社区居民 间的团结,依赖社区共识,倡导民众参与社区事务
第三,以“地域发展”的模式适应中国社区建设 理念,号召社区民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共同应 对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压力,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稳 定的需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联系纽带的。
从社区文化来看,村落文化的形成是农民 几千年生活方式及经验的历史累积:
具有质朴的民风 宗法伦理 封闭性
乡土性
保守性 平均主义
经验主义
四、当代中国乡村社区和共同体的转 型及认同危机
(一)人民公社 下的农村共同体
1958年中国农村
建立人民公社始 末 : http://www.letv. com/ptv/vplay/3 14667.html
共同体趋向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放弃共同体的安全或确定性
而选择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共同体不可避免地 走向消亡。 那些享受自由的人们仍怀念过去的共同体,甚 至尝试重建共同体的生活。但是,这种共同体 一旦解体,将无法重建。
安全与自由的张力
自 由
安全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 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 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 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虽然政治组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介入,但
血亲、姻亲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关系,仍是农 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
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5. 农村社区承载了多重功能,是国家政 权体系向乡村的合理延伸。
经济功能: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政治功能: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维护村
(三)格蒙特· 鲍曼
共同体存在基础
提供了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安全和保障,或“确
定性”,让人们得以相互依赖,由此共同体获 得了人们的信任与认同。
共同体成员代价
共同体允诺了安全感,但同时也剥夺了自由,
要求人们放弃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而对于 他人及共同体以完全的依赖、认同和信任。
(三)格蒙特· 鲍曼
3.家庭仍是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
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
娱乐等项功能,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 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个人往往以家庭成员的身
份参加组织活动,社区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也 往往把家庭视作接受任务的单位。
4. 血亲、姻亲、邻里关系仍是农村生态
传统社会中,农民在村
落及周边范围内自给自 足,形成了相对封闭的 社会地域。农民只是根 据所处村落的自然环境 适应之,通过简单的农 业生产达成人与自然的 交流、交换。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村落与自然生态协调关 系逐渐遭到破坏,关系 不断恶化。
思考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是什么主导了城乡关系的演变? 城乡关系演变趋势如何?
(二) F · 滕尼斯后学界共识
1.社区要素: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
交往、认同意识 2.社区或共同体也存在于现代城市和现代社会 之中 3.随着社会发展及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理 性的成长,人们的传统忠诚与归属感日益消退, 传统封闭的社区或共同体也陷入分化和解体之 中
1.总体特点
(1)生产队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核算单位,
也具有基层社区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特征。 (2)农村基层社区首先是一种生产共同体或经济共 同体,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所有,集体生产和经营。 (3)生产队及农村社区是以集体产权为边界,具有 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4)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分配和消费都受国家计 划的严格控制,农民及社队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工商业及城市的
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将瓦解并取代传统自然关 系,由此出现“社会”取代“社区”,并导致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然而,一些社会体也是起源于共同体的自然关 系,共同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 系中的精华部分还将继续持久地存在于社会的 生活方式内部(社会进化论)
组织基础和品性:人们的关系基于个人的独立
性以及个人理性及契约和法律
代表:新兴的商业化城市
3.共同体与社会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社区或共同体:一种个人缺乏独立性和理性选
择而靠传统形成的封闭的群体
社会:具有独立性和理性选择的个人依靠契约
而形成的开放的群体。
4.两者关系发展趋势
民合法权益,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文化功能:发展社区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体活 动,维护社区的稳定。 社会功能:发展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 生态功能:保护生态
三、村落
(一)村落的内涵及类型
村落是一种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社会,居民生
产生活主要依赖于农业,通常是以血缘、地缘 为纽带联接而成的社会地域。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是农民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共 同体。
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是
农民参与各种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并以 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
2.农村居民仍是农村社区的主体。
无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介入有多深多广,农村
居民仍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实拍湖南农村山体破坏 老农跪求保护家园 /v/b/390987611828780702.html
(三)村落的社区生态
从地理空间来看,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地域通
常以村落为中心,以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所辐 射到的地理空间范围。
从社会关系来看,乡村社会是以血缘和地缘为
2.人民公社及集体的单向性和封闭性
(1)社会组织及社会关系 人民公社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一度还变成半军事 化的组织,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 集体化”。 ①缺乏经济独立性、社会独立性。 ②不能自由迁徙和流动。 ③阶级和阶层则主要是一种政治划分
第七讲 农村社区
一、社区或共同体的内涵
(一)F · 滕尼斯(1855-1936)
1.社区或共同体:由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联
合体
组织基础和品性:人们之间则是基于共同的历
史、传统、信仰、风俗及信任而形成的一种亲 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默认一致的人 际关系。 代表:传统的农村村庄
2.社会:通过选择意志而形成并根本上被 其决定的联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