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经典导读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

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

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教学大纲【说明】教学目标: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最领先的研究成果都在国外。

因此,要深入的学习传播学,就必须适量阅读国外著名学者的原文著作。

因此,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课程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播学著名理论,了解传播学理论属于和概念,在本课程结束后,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中英文术语和理论,并通过双语学习增强学生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中文理论学习和原著节选阅读各占一半学时。

根据传播学研究的5个领域分成5个研究领域开展教学活动。

期间节选各个研究领域的传播学名家著作让学生进行学习阅读。

教材选用:中英文对照教材《中午传播学名著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教法建议:在指导学生方面:每次上课之前,就把本次课程需要的原文材料提前复印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数遍,对本次学习的理论内容进行熟悉。

在课堂学习上,配合以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课程准备时,要实现大量阅读原文著作,做充足的准备,另外,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课堂上进行理论陈述和案例演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生动的学习。

【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介绍课程性质、要点。

回顾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传播学者内容要点:传播学概论回顾传播学两大源流、两大学派、五位奠基人、五个研究领域教学方法:总结学习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总结归纳传播学五位奠基人的经典理论第二章传播学效果研究理论(一)教学目的:掌握传播学五个研究领域基本概念,开始对传播学效果研究领域经典理论的学习阅读内容要点:一、李普曼(Walter Lippmen);拟态环境理论(Theory of Pseudo-environment)原文阅读:THE WORLD OUTSIDE AND THE PICTURES IN OUR HEADS (Walter Lippman)二、麦库姆斯:议题设置理论(Theory of Agenda Setting)原文阅读:Agenda Setting Theory教学方法:讲解式+引导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策划一则新闻选题第三章传播学效果研究(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掌握传播学效果研究领域的第二部分内容内容要点:拉扎斯菲尔德(Philip Lazarsfield):二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原文材料引用:The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Adopts from The People’s Choice)教学方法:讲解式+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从网上找一个论坛或板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内容,版主介绍,特点分析等等。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传播学推荐书目

传播学推荐书目

传播学推荐书目传播学推荐书目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

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传播学推荐书目的相关信息,以供各位参考。

传播学推荐书目【一】《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中文版。

《跨文化传通》,[美]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1987年中文版。

《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思想管理者》,[美]席勒著,王怡红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1996年版。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传播学推荐书目【二】《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无声的语言》,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著,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传播学简介》,社科院新闻所世界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PPT课件

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PPT课件

8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的出版标志着新
闻社会责任论的成熟。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自 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其目的有二:一是防 止资本主义传媒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日益 激化;二是防止媒体内容的进一步低俗化,以 保证社会道德和精英文化不致没落。
9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2)媒介应当在其传播活动中坚持和贯
彻真实、准确、客观以及服务于公众等专业标 准。
12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3)媒介须遵守现行政治和法律制度,
对有关社会犯罪与宗教或种族歧视的话题不得 有煽动性的内容。
13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4)要求媒介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是受众不 可剥夺的权利。
6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哈钦斯委员会
为了这份研究:“ 委员会对美国新闻自由 的现状做了一番“认真的、学术性的调查研 究”,对当时的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及书 籍做了系统的考察。他们查阅了多种资料,并 选派精干的研究人员,采访新闻业及社会文化 界人士对美国大众传播事业的意见,并举行了 听证会。
7
哈钦斯委员会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必须对社会和公
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追求社会责任论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 (1)大众传播是具有很强公共性与公益
性的社会活动,所以对社会和公众负一定的责 任是大众传媒机构的义务。
11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14
.
哈钦斯委员会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 18~19世纪,传播媒介对民主政治曾有过

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多媒体课件

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多媒体课件
Effects theory):20世纪30-50年代 有限效果论/微弱效果论( theory): 世纪30-50年代 ):20
代表性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意见领袖理论 代表性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 霍夫兰"劝服论" 霍夫兰"劝服论"
适度效果论(Middle-effects theory):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底末. 适度效果论(Middletheory):20世纪60年代至70年底末.
从"拟态环境"到"议题设置" 拟态环境" 议题设置" 传播理论的变迁
传播学效果研究理论(一)
一,传播学效果研究各阶段理论
魔弹论(Bullet theory)/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 needle theory): 魔弹论( theory) 皮下注射论( theory):
20世纪初到30年代.也就是超强效果论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也就是超强效果论阶段. 代表性理论:李普曼:传媒的"拟态环境"理论 代表性理论:李普曼:传媒的"拟态环境"
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
传媒是现实的把关人.由于商业,编辑,资方,时间,信源,篇幅 和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传媒对现实的报道是有重点的. 通过设置议题,传媒可能影响受众的视角和立场. 通过议题设置,传媒能够提高公众对某种情况的认识和关心. 能够确定重大的社会问题. 传媒和社会机构共同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医学机构 和药物广告都关系到药品能否顺利售空. 传媒的功能在于引导受众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确定新出现 的社会问题和不断改变人们跟自己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具体问 题的关心程度.
(1)概念:1972年 麦库姆斯( (1)概念:1972年,麦库姆斯(Maxwell E McCombs)和唐纳 McCombs) 概念 Shaw)作了经典概括: 德肖(Donald L Shaw)作了经典概括:传媒形成议题功能的见 即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 解, 即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 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这个观点可用这样的关系来 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表达: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 表达: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 事件. 事件.

传播学必读经典书目

传播学必读经典书目

传播学必读经典书目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必读经典书目:1、《传播学简史》:这本书作为一部学术史,通过追溯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张力和对抗”,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全面介绍了传播学发端以来有影响力的理论、衍变,以及新媒介环境下传播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

3、《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在关于影响力的学术图谱中,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最著名、记录最完备的成员之一。

4、《沉默的螺旋》: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5、《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H.米德的主要著作,对传播学中的自我概念和社会互动理论有重要贡献。

6、《公众舆论》:李普曼的经典之作,探讨了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中的作用。

7、《政治学》: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代表作,对传播学中的政治传播、宣传分析等领域有深远影响。

8、《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又一力作,详细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和技巧。

9、《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的代表作,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对选民投票决策的影响。

10、《传播学概论》:施拉姆的代表作,扼要论述了各个传播要素及传播的社会效果,为大众传播学奠基之作。

11、《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和温德尔的经典教材,反映了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模式化阶段的研究探索。

12、《大众传播学诸论》: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教材,较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众传播学专业的学科水平。

13、《人类传播史》:施拉姆的另一部力作,从传播学的观念出发叙述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传播技术演进与文明社会构成的互动的简史。

这些书目涵盖了传播学的多个领域和理论,既有宏观的历史和理论梳理,也有微观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对于初学者和资深学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

※新闻传播系学生专业必读书目(100部)1.《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山西人民出版社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新闻理论教程》,成美、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新华出版社5.《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6.《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7.《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8.《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9.《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三联书店1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采访行为学概论》,熊高,人民出版社15.《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16.《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三联书店17.《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新华出版社2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展江译,新华出版社21.《舆论学》,[美]沃尔特"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2.《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23.《新华新闻传播书系——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马胜荣等新华出版社24.《新华新闻传播书系——西方新闻写作概论》程道才新华出版社25.《新华新闻传播书系——隐性采访记》顾理平新华出版社26.《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27.《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杰里"施瓦茨,中央编译出版社28.《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电卷》29.《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30.《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3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3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33.《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34.《世纪转折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尹鸿,北京出版社199735.《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 华夏出版社36.《当代叙事学》,华莱士"马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7.《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38.《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大卫"宁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9.《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中国思维形态》,吾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以下是一些20世纪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文本:1. 《传播学理论导读》- 欧内斯特•科德尔(Ernest K. Giddens)这本经典的著作是传播学的入门读物,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它为后续的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传播学的自然史》- 德文特博士(Dr. Wilbur Schramm)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传播历史和演变的经典之作,对传播学的定义、范围和实践提供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

3. 《传媒效应》- 保罗•拉扎斯费尔德(Paul Lazarsfeld)、贝尔•伯森特(Bernard Berelson)、威廉•鲍德温(Hazel Gaudet)这本书是经典的传媒效应研究的合集,探讨了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对研究传媒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媒介的特殊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麦克卢汉的这本书探讨了媒介对人类意识和社交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概念,对后来的传播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 《认知控制论》- 诺姆•钱南(Noam Chomsky)这是一本关于语言和媒介的经典著作,提出了一种关于媒介对思维和认知的控制方式的理论,对传播学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符号行动的社会构建理论》- 伯特•恩斯特(Bertrand Ernszt)这本书通过研究符号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的社会构建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符号和意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经典文本代表了20世纪传播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理论、实践以及对传媒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学者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研究方向下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丰富的研究,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终极版

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终极版

《论自由》理论背景:1,17,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自由精神逐渐成长为成熟的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者认为。

个人的自私自利是促进公共福利的推动力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表示,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经济动物,总是要求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

边沁的功利主义认为,自私自利和贪图享乐是人的天性,政府的目的是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密尔身处19世纪英国政治正值转变时期。

主要观点:自由原则或者又称伤害原则。

---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在仅只对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力上则是绝对的。

就是所谓的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的区分。

涉己行为的范围就是密尔认为个人自由所应具有的饿最低限度。

密尔指出:最好的政府并不比最坏的政府较有资格来运用它,应合公众的意见来使用它比违反公众的意见开使用它,是同样有害的,或者是更加有害。

因为:一,被压制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

二,受压制的意见即使是谬误,也可能有真实的部分。

三,即使社会所公认的意见全部正确而且是完全的真理,,也不应禁止争辩和讨论。

四,一种学说或交易若不经自由讨论,其本身也将被忘掉,保留下来的知识“意见的外壳和表皮”,其活力已尽失了。

密尔认为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要求者思想和感想的自由,要求者在不论是时间的或思考的,科学的,道德的或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

二,要求趣味和知趣的自由,要求有自由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要求有自由照顾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当然也不规避会随之而来的后果。

三,在不伤害他人利益前提下从事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的自由。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文化工业是由马克思。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提出。

提出该概念的背景之一:大众的文化困境,即艺术开始失去自身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沦为非创造性的,商品化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传播学必读书目

传播学必读书目

传播学必读书目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影响和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推荐一些必读的传播学书目,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一、《传播学原理》这本经典教材由美国传播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撰写,被誉为传播学的圣经。

书中系统介绍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媒介和受众等方面内容。

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二、《传播学导论》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昌凤编写的这本教材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传播伦理、传播技巧、传播政策等实践层面的内容,非常适合作为传播学入门读物。

三、《传播学理论与批评》由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卡特尔(James W. Carey)撰写的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书中作者以历史和社会学的视角,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重构。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演进。

四、《媒介与现代性》由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撰写的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媒介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卢曼认为,媒介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本书对于理解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五、《传播研究方法与设计》这本书由美国传播学者阿瑟·阿萨(Arthur Asa Berger)编写,是一本介绍传播研究方法的实用指南。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播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常用的研究工具和技术。

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传播学研究的能力。

六、《传播心理学》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撰写,研究了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传播学经典导读讲义

传播学经典导读讲义

第一讲李普曼《公众舆论》一、李普曼生平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政治专栏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是著书立说,一是从事报业,两者相得益彰。

这种结合使他独树一帜,使他的言论带有无与伦比的权威性”(《李普曼传》)★1922年出版的著作《公众舆论》提出了后来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他描绘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通过它,某个新闻论题被大众传播,使得公众和政治精英给予优先关注。

此书自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经典权威地位。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供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他从24岁(1913年)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到85岁(1974年)逝世为止,60年间撰写一千多万字、上万篇时评,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今日与明日”专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广的专栏,奠定了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地位,其评论被250多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还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1958年、1962年一生著述30余部,涉及新闻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

★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得到世界范围内新闻学界、政治学界广泛推崇,许多美国大学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教材。

英国企鹅图书公司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4
斯诺:《西行 漫记》
5 郭嵩焘、刘锡
鸿等:《郭嵩 焘等使西记六 种》
八、新闻传播政策
欧文·费斯:《言 论自由的反讽》
弥尔顿:《论出版 自由》
奥威尔:《1984》
九、新闻传播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 动理论》
陈力丹:《精神交往 论》
维纳:《人有人的用 处》
丹尼斯、梅里尔: 《媒介论争:数字时 代的重...
梵·迪克:《作为话 语的新闻》
六、传播主体
1
勒庞:《乌合 之众》
2
莫斯科维奇: 《群氓的时代》
3 霍弗:《狂热
分子——群众 运动圣经》
4
麦奎尔:《受 众分析》
5 舍基:《未来
是湿的——无 组织的组织力 量》
七、新闻与传播史
1
曼古埃尔: 《阅读史》
2
斯蒂芬斯: 《新闻的历史》
3
林语播现象
目录
07 五、新闻生产与传播
08 六、传播主体
09 七、新闻与传播史
010 八、新闻传播政策
011 九、新闻传播理论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 全掌握的问题。”不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读书对于弥补新闻从业人员的缺陷都是必要的。为鼓励读书, 自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青年记者》主持“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 形式为陈力丹导读按语+3篇学生的读书笔记,组织学生读了53本书,共发表读书笔记162篇。经过进一步筛选, 《陈力丹带你读新闻传播学经典》将书目压缩至41部,新组织了2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不熟悉的传播学格拉斯哥 学派的两个系列书(共5本)的读书笔记(共5篇)。这样,本书共涉及关于46本书的128篇读书笔记,这些书的 选择和关于这些书的读书笔记,对于在读的和未来的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研究生,在读书方面会有一定引导意义。 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 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传播学经典导读 拉斯韦尔

传播学经典导读  拉斯韦尔

ballad tale come in occasional contact
在原始的地区,外界到达该地区的传播大多以 民谣和传说的形式,游牧的部落通过与定居的 部落接触获得信息,在这种传播中,教师,医 生,法医,税务兵,警察,士兵,小贩,售货 员,传教士和学生充当了信息的传送者,这种 传播大多是以人际传播的形式进行的。 民谣和传说的衰落也可以说是因为今 天传播技术的不on in World Society
More detailed equivalences
杨树萍 鲍坤子 张蕾
Key word
three categories of specialists: survey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response of the whole state to the environment response from the old to the young Diplomats attaches foreign correspondents Editors journalists speakers Educators school
At the other extreme are the attention frames of primitive inhabitants of isolated areas No one is entirely out of this world long threads of trade missionary zeal adventurous exploration scientific field study global war
Speaking of the symbol specialists as a whole, therefore, we separate them into the manipulators (controllers) and the handlers; the first group typically modifies content, while the second does not.

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新闻学(国际传播方向)--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050301)二、所属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与传播学院三、学制:四年四、教学对象:(一)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或学校组织的考试,被学校录取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二)被学校录取的来华留学生。

五、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以复兴中华文化和遂行北语发展战略为使命。

培养具有坚实的人文基础和深切的社会关怀、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素养、通晓传播规律与实践技能、熟悉我国传媒政策法规、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通才与专才相融合的复合型传播人才。

我们培养的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功底,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全球传播现象和需求进行有创见的分析和有成效的应对,能够站在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实践前沿,善讲中国故事并且能够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在日益紧密的全球合作和日益突显的国际冲突中,生产适合不同媒体环境和受众的传播内容,能够胜任包括新闻报道、媒体实践、国际交流、文化评论、公共关系、广告营销等多种具体的传播业务和管理工作,并成为这些领域中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领军人才,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本科生要强化思想政治素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愿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努力工作。

本专业学生同时要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学习和掌握新闻学与传播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传播业务的基本训练,养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素养,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本专业强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均衡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密切联系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突出以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为方向的学科特色。

传播学原著导读复习资料.doc

传播学原著导读复习资料.doc

一《论出版自由》1For books are not absolutely dead things, but do contain a potency of life(生命的潜力)in them to be as active as that soul was whose progeny(子女.后代)they are; nay (不仅如此),they do preserve as in a vial (小玻璃瓶)the purest efficacy (效力)and extraction of that living intellect that bred them.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菁华保存起来2Who kills a man kills a reasonable creature, God,s image; 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kills reason itself, kills the image of God, as it were in the eye.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3whereof the execution ends not in the slaying (杀死)of an elemental life, but strikes at that ethereal (精英)and fifth essence, the breath of reason itself.在这种屠杀中,杀死的还不止是凡尘的生命,而是伤及了精华或第五种要素——理智本身的生气。

4Wholesome meats to a vitiated (伤害)stomach differ little or nothing from unwholesome; and best books to a naughty mind are not unappliable to occasions of evil.对于坏的胃口来说,好肉和坏肉一样有损害。

传播论文导读笔记摘抄(3篇)

传播论文导读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对《传播学导论》一书进行导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信息、观点、情感等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发送者、信息、媒介、接收者和反馈等要素。

2. 传播的要素(1)发送者:传播的发起者,负责将信息编码后传递给接收者。

(2)信息: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

(3)媒介:信息传递的渠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4)接收者:传播的接收者,负责将信息解码并理解。

(5)反馈: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可以是语言、行为或心理反应。

3. 传播的类型(1)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如谈话、书信等。

(2)大众传播:通过媒介对广大受众进行的传播,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3)组织传播: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企业内部通讯、行业会议等。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主要方法包括:(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大量样本数据,分析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

(2)内容分析:对传播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传播规律和特点。

(3)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传播现象的变化,探究传播效果。

2.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深入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现象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主要方法包括:(1)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观点和感受。

(2)观察法: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活动,了解其传播特点。

(3)个案研究:对特定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

四、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媒体研究:研究媒体内容、媒体传播效果、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等。

2. 公共关系: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公众形象等。

3. 广告与市场营销:研究广告传播策略、市场营销传播策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经典导读-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

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笔者(清华大学熊澄宇)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

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

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

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

在芝加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

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著作。

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

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

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土壤",分四章介绍了外语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相互融合,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报刊的状况"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战争,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控制杠杆,海默林的操纵控制,对手宣传与政府干预,联盟控制。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作为一种民族担忧的结果而问世的,即担忧美国的移民可能出现的不忠诚。

成千上万的德国裔美国人会忠诚于美国还是会忠诚于K.威廉?他们会扩散宣传,还是会从事破坏?帕克指导了对移民外语报刊的研究。

他发现,意第绪语、波兰语、德语等报刊主要帮助近来的移民懂得如何在北美生存下来。

很少有报刊鼓励对于原先祖国的忠诚。

美国的外语报刊通过帮助它们的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地构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

在美国,帕克是最早对少数民族(族裔)和传媒的关系展开研究的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新移民来到美国。

如何使这些新移民同化,是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同时,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排斥新移民的现象。

帕克深入少数民族社区,在对数十种外文报刊进行调查后,于1922年出版了关于移民报刊的专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反对压抑或控制这些报刊。

他强调它们的角色有助于维护种族文化,并使读者透过家乡的语言而接触到大都会生活,使移民顺利融入美国社会中。

帕克注重实证分析,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调查了芝加哥的贫民窟与当时颇为严重的犯罪问题。

帕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日后欧美和日本等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媒体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

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

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人民的选择》以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分析案例,试图阐释在大众传媒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选择。

促使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大众在总统选举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诱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直接推动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发展:社会学家奉命研究士兵的士气,以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更利于作战;社会心理学家奉命研究政治宣传的有效性问题,以使政府的指令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深谙世界各国文化的人类学家则负责向政府提供建议,以减少美国政府在与日韩等国打交道时产生的摩擦。

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的成功为人文社科带来很高的声誉和愈来愈广泛的研究领域。

基于社会需要的各种新兴研究领域也促使人文社科摆脱单纯的思辨式研究方式而代之以实证式的研究方式,因为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被期待着对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解释或者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

《人民的选择》和实证派传播学都诞生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人民的选择》对于传播学学术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一是"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观点的形成。

早期的宣传理论家支持强有力的大众媒体,但是,后来的传播学学者在研究媒体对于选举行为、消费决策和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时,没有找到这类强效果的证据。

开始怀疑强有力的大众媒体效果论的主要学者就是拉扎斯菲尔德,而正是他的伊利县研究引发了他的怀疑。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希望证实大众媒体在构成人们关于总统选举中如何行事的意向上具有直接的与强有力的效果。

他假定,在总统选举的投票决定会在竞选过程中做出,并会受到大众媒体中出现的有关选举问题和候选人的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影响。

但研究结果却揭示了相反的事实:许多伊利县的选民在选举竞选开始之前就拿定了主意。

600名调查对象中仅54名曾从一个候选人转向另一个候选人,而这些转变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直接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才这么做的。

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它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

阅读《人民的选择》不仅可以对传播学早年的学科发展有清晰的了解,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效的研究方法。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我们许多人知道哈罗德·拉斯韦尔,大多是从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开始的。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