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鉴赏复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B. 山岛竦峙(sǒng) 秋风萧瑟(sè)C. 子规啼(dí) 杜鹃(juān)D. 风正一帆悬(xuán) 枯藤老树昏鸦(téng)2.下列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B. 杨花落尽子规啼(t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C.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lǜ)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D. 断肠(cháng)人在天涯(y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下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山岛竦峙竦峙:耸立。

(《观沧海》曹操)B. 闻道龙标过五溪道:道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C. 乡书何处达达:到达。

(《次北固山下》王湾)D. 断肠人在天涯天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6.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 枯藤/老树/昏鸦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4.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5.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部教编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题

部教编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题

部教编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观沧海》的作者,字,末年家、家、。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写景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作者是,代诗人,次的意思。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字,号,是代著名诗人,闻的意思,左迁的意思是。

4、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代著名家。

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观沧海》,以哪个字展开?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3)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4)勾勒出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的诗句是5)描写大海风急浪涌,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6)本诗文主旨: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以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次北固山下》1)这首诗的颔联:。

2)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表明新旧交替的诗句:3)表现江面开阔,帆船飞速直前的长江景致的句子4)表现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5)本诗主旨: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上早春秀丽之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天净沙秋思》1)点明主旨的诗句是:2)此曲以萧索凄凉之境衬托游子内心悲苦,其中最为典型的两句是:和。

予以形成对比构成一幅清新、恬静景象的一句是:。

3)本诗主旨:借景抒情,生动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写景兼点时令并含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2)表明作者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的句子3)抒发诗人对友人深切同情和关怀的句子4)本诗主旨:借月抒怀,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之情。

三、阅读技巧1、主旨赏析写作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2、诗句赏析1)名句赏析修辞/表现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2)炼字赏析句中含义+描述景象+烘托意境/表达情感3、描绘诗歌画面找出文中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组织语言,形成画面4、写作手法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实虚结合、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对比、s首尾照应、侧面烘托、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用典2)表达技巧: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借代、对偶、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四、实战演练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考题汇总

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考题汇总

《古代诗歌四首》试题汇总观沧海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该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宏丽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雄伟的抱负,以及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主旨)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3、赏析诗中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句子)。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意象)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

3、诗人为什么要寄“愁心”与“明月”?借此抒发对友人的担心、思念和关切之情。

4、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人的感情,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做通情达意的使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5、在“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写景句中,作者于繁花杂树中独取“杨花”,在诸多禽鸟里特选“子规”,有什么深意?因为“杨花”和“子规”不仅能点明时令是暮春,切合当时情事,还可以烘托凄凉、悲伤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次北固山下1、全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而思念故乡的情感。

2、主旨: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节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而思念故乡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主题思想】《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上期古诗四首复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期古诗四首复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古诗四首阅读复习题《钱塘湖春行》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释:云脚: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二、翻译:在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远望湖面与岸齐平。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哪家新来的燕子衔春泥筑巢。

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

三、主题: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赏析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几处”和“谁家”表现出初春的春意渐显,“争”、“啄”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

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刚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字贬词褒用,极言花多花艳,“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阅读赏析及练习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阅读赏析及练习检测(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辅导《古代诗歌四首》学习探究与练习(一)《观沧海》1.重点字读音与写法。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2.主要词语解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1.字词解释。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新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内含答案)

新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内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一、简答题:1、体会《观沧海》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4、《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二、选择题: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一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此诗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借“夜郎西”寄托对好友的思念。

C.《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锤炼的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D. 《天净沙·秋思》语言精练,全篇仅五句,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练习题(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练习题(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练习题(新
人教版)
为了能帮助广大学生朋友们提高成绩和思维能力,下文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诗歌四首复习练习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七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练习题(新人教版)
《观沧海》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次北固山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 海日生残夜(残夜: )
1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1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
燕”有什么不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5.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作者:字年,
诗歌以见称。

2、本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 描述本句所展现出的画面
3、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虚写的句子):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5、作者:, (评价)。

6、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 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7、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钱塘湖春行》
8、作者:字:号, 。

著有。

9、本诗中最能表现春景生机勃勃的句子是哪几句?请描述它们所展现出的画面。

10、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11、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12、
作者:, , 。

天净沙, 。

13、请简要赏析一下“断肠”二字。

14、请描述一下“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所展现出的画面。

15、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鉴赏答案
1、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歌以慷慨悲壮见
称。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画面描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 各种草都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 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3、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本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 表现了作者伟大的
抱负和广阔的胸襟。

5、王湾。

唐代诗人。

6、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作者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景色, 因景生情, 表达
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7、妙在作者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 旧年未去, 江上春色已到),
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时序交替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8、白居易, 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
蹄。

画面描写: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1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美丽景色的描绘, 表现了诗人沉醉于自然风光和对湖春的热爱与喜悦之情。

12、马致远, 元代大都人, 著名戏曲作家。

13、“断肠”二字, 写出了一种痛彻心腹的感觉。

直观、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之情。

14、枯藤缠绕的老树, 枝头上落着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流水潺潺, 映出(环绕着)岸边的几户人家。

15、本诗出色的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表现了作者沉郁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