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

合集下载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理水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典园林以水为基调,借助水的流动、倒影、声音等元素,构筑出了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空间,给人以愉悦和陶醉的感受。

在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所展现出的理水表现手法,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可以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一、水的运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运用是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之一。

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作为景观存在,更是构成了整个园林的主线。

水在园林中流淌、倒影着园林的美景,如同一幅幅水墨画般,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还能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达到清凉的效果。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应该充分利用水资源,通过水的运用来丰富景观,提升设计品质。

二、借景造景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善于借景造景,将周围的景观融入到园林中,以增强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通过巧妙的布置和设计,将窗外的山水、建筑、村落等景致融入园林之中,使得园林的美景得以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手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植物配置,将周边的建筑、山水等景观融入滨水景观中,使得整个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三、亭台楼阁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园林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布局和造型精巧别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亭台楼阁不仅是观赏景观的好地方,更是体现主人情趣和境界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考虑采用亭台楼阁的设计手法,为人们提供休憩、观景的场所,使得滨水景观更加具备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四、石桥、曲径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常常会有石桥、曲径等元素。

石桥作为连接不同区域的交通工具,被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布局中,既方便了游客的通行,又不影响整体的美感。

曲径则是园林中的小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

这些小径通过巧妙地布置,使得人们在园林中行走时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

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

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那么你知道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理水: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水是苏州园林的“血脉”,布局多以水池为中心,理水有聚有分,动静结合,与各要素组景。

理水创造园林生境,具有调节气温、湿度,降尘、灌溉、防火等综合功能。

苏州园林有河湖、池塘、古井、溪涧、飞瀑等静态和动态水景。

注重岸线、驳岸、岛屿、矶滩、桥梁、水闸、汀步的处理。

叠山:假山是苏州园林的“骨架”,构成“城市山林”主景,有土山、石土相间和石山三种构成形式,用石为地产的湖石和黄石。

布局有园山、池山、厅山、楼山、书房山、壁山等。

造型有峰、峦、谷、坡、峭壁、洞、飞梁、蹬道、山径、栈道、涧、瀑等山景。

诸山中尤以“池上理山第一”,似“蓬莱仙岛”之境界。

“特置”的太湖石峰是苏州园林的重要景观和特色,蕴有“瘦、漏、透、皱、秀”的天成之美。

苏州园林假山艺术的真谛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符合自然之理,才得自然之趣”,可谓“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花木:花木是园林的“毛发”,成为园林生态环境和造景不可缺少的要素,与山水、建筑相衬,皆成美景。

苏州园林运用传统的乡土树种,以自然式栽植为主,形成丰富多彩的山林、水乡和四季植物景观。

古树名木尤为珍贵,是活的文物,历史的见证。

盆景雅称“盆盎山林”,拙政园、留园专辟有“盆景园”,虎丘有“万景山庄”,展示精湛的苏派盆景艺术。

建筑:苏州园林是住宅的延续和扩大,具有使用和赏景的双重功能,以满足传统的“琴棋书画”文化生活和游赏的需要。

园林建筑类型多样,有厅堂、轩斋、楼阁、榭舫和亭、廊等,组合自由灵活,室内外空间通透流畅,造型轻盈秀美,结构富于变化,材质柔和细腻,装修精美雅致,色彩素净淡雅,显示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陈设:家具陈设俗称园林建筑的“屋肚肠”,具有生活起居和游憩品赏的功能,更是苏州园林文化内涵和意境情趣的载体。

苏州、扬州、无锡三地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异同

苏州、扬州、无锡三地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异同

苏州、扬州、无锡三地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异同点苏州、扬州、无锡三地同处于江苏省,属于鱼米之乡,其造园艺术相对于中国其他城市无疑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其中,以苏州园林为最。

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相比,无锡、扬州不在对等的平台上。

然而,无锡、扬州不仅与苏州近在咫尺,而且也有着深厚的吴文化背景,有寄畅园、个园这样的古典园林精品,其城市古典园林也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同点:中国的古典园林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然后配合人工的修饰,让自然以人的意志为依托,传达出造园主人的一种情感,或以物言志、或寄情山水,总之,巧借自然的形来表达出心中的意。

苏州、扬州、无锡这三地的古典园林都以掇山理水为胜,结合亭台楼榭,或亲水,或赏月,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则是当时造园主人在闲暇之余给予情感的一种熏陶。

三地的古典园林都表现了古典园林的四大特色: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不仅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诗画的情趣:诗情: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

画意: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假石山的堆叠和构图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

植物的配置也表现了绘画的意境。

建筑的外观也表现出生动的线条美,色彩美和质感美。

意境的含蕴:意指主观的理念、感情,境指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的含蕴既深也广,表述的方式也丰富多样。

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意境也常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完整word版)苏州园林叠山理水

(完整word版)苏州园林叠山理水
《园冶·掇山》中对园林假山进行分类,园林中的假山,不仅仅是作为景观,很多时候会参与人的活动,与人的情感进行互动。(如图4)
《园冶》中提到一种类型为“厅山”,即在厅堂的院落中堆叠假山。厅山最忌在围墙里并排耸起三座高高的山峰,那样不但显得呆板而且无景可望。厅山注重玲珑,少而精。留园中的冠云峰即为厅山中的佼佼者,高耸的石块一枝独秀,直冲云霄,周围辅以低矮灌木,像众星捧月般突出冠云峰。
网师园的水池岸边蜿蜒曲折且多为小弯,少有深弯。水池中部集中,对角处有延伸。形状单一,内聚,局部有深远的效果。
留园水岸同样曲折,但块状湖泊被狭长堤桥所分隔。多个块状湖泊串联,空间连续不断,主要具有深远效果
拙政园水岸多为大弯,边缘较平整。这样的水池可看作是几个块状的水池相互连接形成的,也有小弯小曲。水面时而开阔,时而深邃,显得十分生动。
“皱”指石块表面凹凸不平的纹理,即《园冶》中的“纹理纵横.笼络起隐”。表面过于平滑的石块显得单一,而石块表面纵横的纹理既使石块造型各异、富于变化,又表现出石块经历的沧桑历史。
除以上四点外,古人赏石还注重“丑”。郑板桥在《题画·石》中写道:“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也有好也——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这里的“丑”,并非现代”即真实、自然、雄奇秀丽。
由此看来,园林中的水不仅仅有营造意境上的作用,还有空间方面的作用。水能划分出不同空间,根据水的形状差异,所划分空间也各有特色;水能反射倒影,丰富空间层次,在无意中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苏州园林面积有限,因此不以水量取胜,而是通过各种手法,突出水的自然特征。上述的三所园林水池,虽形态各异,但无一不是模仿自然中水的形态,符合自然规律,水面蜿蜒曲折、动静结合、分散与聚集相辅相成,处理得有节奏感。
苏州园林的理水
自然界中常见的水有源泉、瀑布、渊潭、溪涧、池沼、河流、湖泊乃至海洋。造园讲究“师法自然”,虽然苏州园林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北方园林那样利用自然界中宽广的水源,但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为园林的理水创造了良好条件。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

苏州园林叠山理水

苏州园林的理水叠山苏州园林甲天下,园林有四项基本要素:建筑、叠山、理水和花木。

而明朝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水石》中写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由此看来,园林基本要素中最不可缺的是叠山与理水。

“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

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能生。

”这原是描写绘画中山水的关系,运用到园林也同样适用。

苏州园林的理水自然界中常见的水有源泉、瀑布、渊潭、溪涧、池沼、河流、湖泊乃至海洋。

造园讲究“师法自然”,虽然苏州园林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北方园林那样利用自然界中宽广的水源,但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为园林的理水创造了良好条件。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南有澄湖、淀山湖等,周边大小湖泊、水道星罗棋布,自古以来雨量充沛、水网密布。

苏州园林的水大多源自大运河的城内水道,其次为地下水,因此苏州园林中的水为活水。

从苏州网师园、留园、拙政园的总平面上可以看出园林中水的分布情况。

(如图1)图1 网师园留园拙政园(从左到右)平面图从总平面上可将水的布局分为两类: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

网师园与留园属于前者,整个园林以水为中心,在周边布置建筑物,形成内聚的格局。

网师园与留园虽都属于集中用水,但留园面积比网师园大,在布置水池时将其偏向庭院一角,在庭院另一角可布置山石树木,山水相依,别具一格。

拙政园的水属于分散布局,使水化整为零,遍布园林的各个位置。

使水显得无穷无尽,找不到源头,无意中放大了园林面积。

拙政园中水拥有多个中心,各中心可创造不同环境,使得园林中风景各异,移步换景。

水上小岛将块状集中的水分隔为带状,使池水既分离又相互流通。

从水池的形状来看,三所园林各不相同。

(如图2)图2 网师园留园拙政园(从左到右)水池形状网师园的水池岸边蜿蜒曲折且多为小弯,少有深弯。

水池中部集中,对角处有延伸。

形状单一,内聚,局部有深远的效果。

留园水岸同样曲折,但块状湖泊被狭长堤桥所分隔。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要素作者:宋玉芹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36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四大造园要素之一,将自然界中的水源融入到园林设计中,便是园林理水。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灵魂,所以对园林中水要素的探讨就非常有必要。

文章首先对古典园林中的静态和动态两种水体类型展开分析,接着对园林中的水源进行探讨,园林理水最重要的是对理水手法及水面处理的分析,所以文中对古典园林中的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水面处理重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水体形态;水源;水面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大多以水池为中心,模拟自然山水,将一池春水调理得自然天成,得心应手,与山石花木、亭台楼榭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营造出较高的艺术天地。

园林之水就像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园林,影响着园林的空间布局。

绘画理论家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曾指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

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这段山水画论,同样适用于作为立体山水画的古典园林。

园林中的山与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园林之水可以为园林增添了灵动与生气。

本文将对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水源以及水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层层分析。

一、古典园林的水体形态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体形态有静态和动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一)静态水体古典园林中的水以静态水体为主,如湖泊、池水、水塘等多种形式的水体。

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园林静水的赞美。

比如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自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比如,网师园彩霞池、拙政园、艺圃和环秀山庄等水体都是静态的水体。

在园林设计上通常采用曲桥、榭、廊、岛屿等分隔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蒲等植物点缀水面,由此构成一片安静的风景区,形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理水 汇报-上传文档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理水 汇报-上传文档

水面植物配置水面景观低 于人的视线,与水边景观呼应 ,加上水中倒影,最宜观赏。 水中植物配置用荷花,以体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的意境。但若岸边有 亭、台、楼、阁、榭、塔等园 林建筑时,或设计种有优美树 姿、色彩艳丽的观花、观叶树 种时,则水中植物配置切忌拥 塞,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来展 示倒影。
留园中部庭园集中用水,但水池偏 于一侧,从而留出 较大地面堆山叠石,并于其上广种密植各种乔灌木 以造成山林野趣,与水池相对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
分散用水可随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凡水面 相对开阔的地方均可因势利导地借亭台楼阁或山石花木的配 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环境空间;而水面相对狭窄的地方—溪流— 则起沟通连接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从 而具有一种水陆萦迥,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
古典园林中不论是北方的大型苑囿,或是小巧别致的江南 私家园林,凡条件具备,都必然要引水入园,即使受条件 所限,也无不千方百计地以人工方法引水开池,以点缀
空间环境。拙政园是江南水乡的造园,以水为主题更是拙 政园的一大特色。
拙政园水体的分布拙政园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曲水环绕,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特别是中部,水的面积 几乎占全园的五分之三。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 通,互相联系,并在东、中、西南留有水口,与外界交流。
综合作用 利用整体的小环境设计 手法将形与色、动与静、 秩序与自由、限定和引 导、分隔与倒影等园林 作用综合在一起,从而 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景 观效果。
在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变化不大,多以静态的水出现,如湖泊、 池水、水塘等。设计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 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 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一般构成安静的风景区,形成"青 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 花香"的意境。

明代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探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明代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探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A
1 引言
水乃生命之源,一切活灵活现的物体都离不开水的
造就.人们常用平静的水来描写它的轻柔美,赞扬水 的
无限轻柔,“一方水 土 养 一 方 人”,水 的 无 限 温 柔 可 以 净
化人的心灵.观之神清气爽,解除疲劳、忧愁,让心灵 回
归水一般的的平静.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 者
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中国古典园林的景 观 主
/
1 3 为池水 面 积. 借 水 赏 园 中 美 景,景 因 水 而 生 成,因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整个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上影响
深远.逐渐形成了 写 意 山 水 的 风 格 是 在 “道 家 思 想”的
为水多所以桥多,所 有 的 桥 都 为 平 桥,因 为 水 面 的 平 静
思想影响下,文 人 对 山 水 的 陶 醉 和 向 往 及 其 深 刻 的 影
拙政园不仅是苏 州 最 大 的 私 家 园 林 同 时 也 是 整 个
要由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以及建筑构成,然而在明代 拙
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华所在,明代王氏拙政园占地面积 约
政园中,园林理水艺 术 尤 为 突 出,在 整 个 历 史 时 期 中 是
18.
5 亩,最大的特点就是总 体 规 划 以 水 池 为 核 心,全 园
如听雨轩处静听雨打芭蕉山间亭畔遍植松柏梧竹幽居是以雨声为主在不同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声音来渲染雨景的下转第67页462020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42街巷黑虎寨的景观空间中除建筑本身的景观特性外还有街巷空间的副业设施如置于屋檐下的蜜蜂桶女儿墙壁上散挂着金黄色的玉米罩楼里挂满喜气洋洋红辣椒以及当地出产的山货街巷两边不时可以看到堆砌成型的柴火在阳光的照射下强烈的色彩对比烘托处羌族石构民居独有的韵味

(完整版)拙政园水系分析

(完整版)拙政园水系分析

拙政园水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

“理水”根据字面理解就是整理梳理之意。

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池、潭、湾、溪、瀑布、涧等,自然界水体多种多样,姿态万千。

苏州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吸取灵感,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在模仿自然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自然,是在实用与审美的基础上地再创造,是对自然山水的再创作,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中,乃为名胜地。

”明·文震亨《长物志·水石》。

古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把自然山水的精华浓缩为小巧、精致、浪漫的山水写意园林,也充分说明了水体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对水体的设计则是叙情写意的再现,苏州园林当中尤以拙政园最具代表性。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娄门内,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之句取园名。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52000 ㎡,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现在的拙政园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东、中、西三个小园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曲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特别是中部,水的面积几乎占全园的五分之三。

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中、西南留有水口,与外界交流。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028文化视角李宪磊 莫苗瑛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随着当前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城市的高楼大厦已不能再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而城市滨水地区由于有着与自然环境相同的魅力,因而逐渐被人们重视。

但是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很多地方兴起景观设计复古的潮流,在滨水景观的处理手法上照搬古典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完全不考虑时代背景,导致滨水景观设计手法过于陈旧,水景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西方滨水景观设计思想对我国现代景观理论教育影响很大,因此很多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滨水景观时没有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惯,只强调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盲目借鉴西方滨水景观设计的形式和风格,缺乏对西方水景设计内涵的理解,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二、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的起源与表现手法1.起源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提升园林意境与防火排水的作用。

作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四大构成元素之一,理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到秦始皇修建的兰池宫;从汉代的铜龙吐水到唐代的曲江公共园林;明代之后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还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优秀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著。

古典园林理水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2.表现手法(1)“师法自然”,将大自然的溪流、泉水、瀑布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方式,形成园林中的水景,通过园林中理水的动感美,营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2)“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面形式与驳岸的设计。

“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的水体形态[1]。

(3)“声景”,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水善于利用水营造声音场景。

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宁静舒适;瀑布轰鸣,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营造的声景使得古典园林更具意境。

(4)“水面倒影”,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设计通过依靠反射水面周围的天空、树木、亭、台、楼、阁、地形等来丰富水面层次,为园中景观增色。

苏州园林艺术之理水

苏州园林艺术之理水
发挥园林的多重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苏州园林理水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元素,如假山、池塘、水流等,这 些元素的应用使园林充满了生机和灵气。
创新现代手法
在传承苏州园林理水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新型材料进行创新 ,如将现代艺术和科技手段融入园林理水中,使园林更加富有现代感和实用性。
06
总结
苏州园林理水的成就与影响
积淀历史韵味
02
理水技法
静水与动水
静水
静水是园林中常见的理水技法,通过建造池塘、水池等,营造出静谧、宁静的氛 围。静水在园林中常被用来映衬周围的景色,形成镜面效果,使景物更为自然、 和谐。
动水
与静水相反,动水通过建造溪流、瀑布等,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氛围。动水在园 林中常被用来增加景物的变化性和趣味性,使游览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 情趣。
增强游园体验
通过理水,可以增强游园的体验和 感受,使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苏 州园林的魅力和神韵。
理水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历史沿革
苏州园林的历史悠久,其中理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简单水池到后 来的溪流、湖泊、瀑布等复杂的水景,理水技术和艺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发展现状
现代苏州园林中的理水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节能等方面,同时也不断推陈 出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游客呈现更加美丽的水景。
水声
水声是理水技法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水流声的大小和音调,营造出 不同的氛围和效果。水声可以使游览者更加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流动,增强游 览的体验感。
03
理水元素
建筑与理水
1
建筑是凝固的诗,水是流动的诗。诗情画意, 相得益彰。
2
水景与建筑小品结合,形成优美的画面,使游 人赏心悦目。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卫薇,张龙(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苏式园林理水讲究忌平直求曲折、动静结合的理念,拙政园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得益于苏州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水源优势,以及在文人中盛行向往田园山水的风气,便天然形成了此种自然式的理水手法。

拙政园以水景为中心,采用动静结合的理水手法,营造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奇观。

从拙政园理水手法中的动态之景出发,分析拙政园造景艺术和理水手法等,以理清动态之景在构造全园景观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出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之处,增加当代水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理水;动态美学;设计1园林理水发展及艺术手法1.1我国传统水景理法的发展演化我国古典园林的造景从先秦开始。

台是商、周两代重要的园林建筑,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台”等,外观雄伟,规模宏大,主祭祀和观赏功能。

在春秋时期,以台地为主的园林风靡,自然的风景也就成为造园依借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人为开挖水体,营造理水景观。

在秦汉时代的园林治水造景处于萌芽阶段,也取得了极大进展。

在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的“隐士”思想的熏陶下,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对园林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朝,我国的花园逐渐发展起来,已能模仿大自然的多种水流,并且和山石相结合,形成天然的花园景观。

我国古代的园林在明清两代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园林水景的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11世纪,辽人在中都东北侧(现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带开湖建岛,故称西华潭,岛名为琼华岛。

元王朝灭亡后合并为大内御苑,并改名为“太液池”。

明朝以元大都为基点,改革了北京的给水体系,营建西苑,扩大了南湖,形成了3个主要的水系景观:北海、中海、南海。

三海的东北面与什刹海、后海、西海相连,被称为京城“六海”。

六海的疏通,为宫廷园林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环境。

明代西苑三海海域广阔,水景丰富,自然的野生风光野趣无穷,并延续至清朝。

从风水学角度解读苏州古典园林

从风水学角度解读苏州古典园林

从风水学角度解读苏州古典园林摘要:本文从风水学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说起,研究了风水学在苏州古典园林相地选址和各种造园要素上的运用,阐明了风水学与古典园林的密切关系,并对现代园林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水,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五行八卦,掇山理水一.风水学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

传统的风水理论渗透到建筑选址规划等活动,特别是对古典园林的布局产生深刻影响。

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园林所应追求的意境。

下面从风水学的三大原则阐述其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渊源。

1.天地人合一原则“天地人合一”,就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类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关系。

在传统建筑活动中,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设计到施工营造,处处运用到风水学中的天地人合一原则,千方百计寻求一处好气场。

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一致,本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在园林选址布局、景观构成等方面力求浑然天成之美,模范山水,追求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地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这种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内涵特征,正是该原则的体现。

2.阴阳平衡原则风水理论认为,宅居外部环境的选择,能否处在阴阳枢纽的良好系统中至为关键,阴阳枢纽即风水格局的理想模式,概称为“穴”。

所谓的风水格局须有山川聚集,形成内敛的外部空间并具有优美景观,更有生机充盈其间,使宅处于“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中国古典园林即体现了阴阳平衡原则,力求处在对自然的最佳关系中,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

3.五行相生相克原则风水学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来认识宇宙,把天地万物用五行来分类,并以此来认识自然,形成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观,据此来把握和经验宅居环境,使建筑和园林符合自然天道、天人合一的信仰。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苏州古典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理水表现手法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更是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启示。

本文将从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入手,探讨其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水的使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既有大片的湖泊、池塘,又有细小的流水、瀑布,还有水面上的假山、亭台等结构。

这种丰富多样的水景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水的巧妙运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调节了气候,提高了空气湿度,为园林中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水的周围装饰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水的周围通常会布置各种装饰物,如假山、亭台、廊檐、石桥等,这些装饰物既可以增加水景的观赏性,又可以为游人提供休息和避雨之处。

这些装饰物的设计和布置也体现了园林设计师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艺术美感的追求。

三、水的引导和流向苏州古典文人园林中的水景通常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水系和景观来引导人们的观赏路线和视线,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水的流动与变化,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还强化了整个园林景观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对水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这种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可以启示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尺度的水体、水景来丰富滨水景观的表现方式,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也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水景,增加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改善空气湿度等,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师可以借鉴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的理水表现手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水的使用、合理丰富的水的周围装饰、以及合理引导的水的流向等手法,设计出更加具有吸引力、趣味性、连贯性和完整性的滨水景观,提高城市滨水景观的品位和水平,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健康、快乐的生活空间。

苏州印象

苏州印象

苏州印象摘要: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的美端庄秀丽,苏州的雅别具一格,苏州的意境诗情画意。

初来苏州,就被她的小家碧玉的精致秀雅所吸引。

首先,在苏州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苏州水乡街道空间的丰富多变,以及很大的包容性和极具诗意。

其次,苏州园林也令我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滥觞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两宋,再高潮于明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过程。

因此,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会就苏州古城传统街巷及整体空间形态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展开细致的分析。

一、苏州古城传统街巷及整体空间形态分析苏州街道的构成没有固定的法则,却又非随心所欲,构成街道立面的建筑并不完全连续,但如果将限定街道的建筑作为连续背景来看,这些民居建筑又显得相当统一,它们面向的街道也因此具有可识别性。

民居的布局构成了街道,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充满活力的载体,街道空间的比例、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聚落的总体特征与特色,它们是完全的、易辩认的、符合人的尺度并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凯文·林奇曾说:“任何一个良好的城市都应有连续的组织结构而非一个个单元体”,苏州水乡的街巷就是这样一个连续的组织结构。

1.街道的收放与转折。

苏州传统街道的布置多根据水网,基本上与河道平行,因此就形成了城内呈直线的方格状、郊外呈自由曲线的街道。

这些街道总体看来有规律,但在其中行进时,这种规律性就被无序所打破,使人时常处于意外的境地,即使在直线型的街道中,人们也往往感觉不到“直线”的存在。

古城街道不断地呈现出细微的收缩、放大或转折。

收放与转折给了街道平面丰富的形式与意义,让人感觉空间的构成是连续的多边形,因而直线的概念已消散,只有当人们走完这条街时,才能得出“直线”这一意象。

这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与矛盾,使水乡街道丰富而完整。

2.街、巷的多中心平衡。

水乡街道处于均衡之地,它不像别的街道讲究开始、序列、中心、高潮。

水乡的街道处处可以成为开始,处处可以成为中心,处处可以成为高潮。

留园理水手法

留园理水手法

留园理水手法水,苏州园林的灵魂《园治》有曰:卜筑贵从水面,立基讲究源头。

即园林内房屋的位置最好临水,规划房屋时要分析水源所在。

故而规划园林的第一步是理水即布置园内的水。

十亩左右的园林基地,取十分之三的面积,开挖水池水池形状,随地势布局,最忌建成规则的方、圆样式。

以水池为中心,再辅以溪涧,水谷,瀑布,让园内水系曲折回还,以此扩大空间感,是苏州园林常用的理水技巧。

苏州园林内的池塘,通常下面会有口井,所以园林可能干涸、荒芜,淤塞,但一旦挖开,清流依旧。

园林内水的故事仿佛与水无关,却与水一般无处不在——引:借、泉、井“无水不成园”,模拟天然山水的园林内水的存在与山不相上下,而且中国文化中山为阳,水为阴,山水一处,自然阴阳。

道家尤爱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云:“水静犹明。

” 换做儒家,孔子也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这样山水仁智的说法。

因此筑园的基础就是“叠山理水”。

“你知道为什么叫‘理’水,而不直接叫凿井、挖池吗?”因为叠山可以“无中生有”,你可以运来一堆石头叠出一座“山”,但水是没法“无中生有”的,所以要“借”,要引,要梳理、要通竣。

最初的园林大多在郊外、身处大自然中,寻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依山临水,但到了晚明时期城市园林兴盛,借就不易了,当然苏州园林中也有借水的,譬如沧浪亭,借古河葑溪之水;譬如昆山曾经的玉山佳处直接借阳澄湖的水,东山启园借太湖水,这都是在水边起的园林。

最妙的“借”是网师园,园内自有一股清泉——涵碧泉。

1978年当时的涵碧泉淤塞,著名的“山石韩”第三代韩良顺带工人开挖,还没挖到一股森然凉意便汩汩而出,很快,清泉喷涌泻出,大家恍然大悟,难怪涵碧泉旁边有个亭子叫“冷泉”,因为此泉正属冷泉。

名字得自宋代朱熹的诗句“一方水涵碧”。

但这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园子而言,这水就需要好好“理”了。

怎么理?凿井,引河水,甚至引雨水……想方设法把水弄过来,而且不是弄过来就完了,还需要水是活的,最好是流动的。

探析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_刘海燕

探析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_刘海燕

-136- 探析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刘海燕(苏州大学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形式与造景手法的调查研究,提炼出古典园林理水的精髓,继承古典园林理水对自然水体形式模仿的意境、源头和水尾处理的艺术以及水体空间的分割手法,将其应用到现代园林理水景观设计中,探索出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理水景观;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艺术形式;造景手法作者简介:刘海燕(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苏州园林艺术与设计。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4要素之一,理水指园林中各种水体的设计营造[1]。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理水的意境和手法,多源于自然界中的湖泊、江河、溪流、深潭、池塘等,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1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多数是以湖、池、泉、溪、潭的静态水景为主,但又能做到静中有动[2]。

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各类水的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精髓;各类水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水体源流、水体动静和水面聚分上符合自然规律,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水景。

1.1 水体形式不同园林有着不同的水景类型与水体形式,通过实地调研,将苏州古典园林的水体分为:湖泊、溪流、深潭、池塘4个类别。

1.1.1 湖泊——以网师园中部彩霞池为例…自然界中的湖泊为大型开阔的静水面,而园林中的湖泊则要小得多,基本上是一个自然式的水池。

湖泊水面有聚有分,而小园的水面聚胜于分,如网师园中部的彩霞池。

…苏州网师园内,园池面积仅20…m 见方,但却给人以开阔的感觉。

水面集中,位于园的中部,并在池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间堆山叠石、种花植树。

网师园中对于水面的处理原则,符合《园冶》中的4字概括:“随曲合方”,水面的形态布局“宜曲则曲,合方则方”[3]。

“方”即水体岸线为平直的几何形态,通常用于临水主建筑前的岸线处理;“曲”即水体模拟自然界水体蜿蜒的曲岸线,更好地与园中山石形成紧密的山水布局,营造出山环水抱的景观格局。

由沧浪亭看建园与城市水体的关系

由沧浪亭看建园与城市水体的关系

由沧浪亭看建园与城市水体的关系吕颖洁【摘要】苏州城市水道对于园林中的水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园林的格局有时要依据城市水系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如何处理引水入园成为了评判园林高低的标准,文章从苏州园林中取最悠久的沧浪亭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2页(P180-181)【关键词】沧浪亭;苏州园林;城市水网【作者】吕颖洁【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无水不成园,古时园林亦被称作“园池”,据此可知水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必须前提。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园林中水需为流动的活水,有其来龙去脉,故常引自然水道,如河川、湖泊、涌泉为水源。

由此,园林水系要与城市的水网相联系,使得园中水体能被引入和流出,从而形成活水的循环。

1 苏州古典园林水源姑苏古典园林水源一般分为两类,即地面水源与地下水源,此中以地面水源为最佳,也是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引地面水源入园的过程即引水,此时需要将园林中的水并入苏州城市地表水,或者将泉水引入园内,贯通于苏州的河网之中。

若实在无水网可连,才采用池底凿井的方式,将园内水体与城市地下水体连通从而改善水质。

具体方式如下:1.1 地面水源引地面水入园通常需要在园林中设置水口,且水口常设于园墙的长廊下,除水口之外还有水门、水阁。

历史上很多名园均引自然河道或人工河道之水入园,据史书中记载,秦始皇时期修筑咸阳宫时,就是引渭河之水入宫作为园林之源。

苏州古典园林也不例外,例如藕园基本保持清代园林的水口做法,将水口设置在东部墙体的长廊,直接砌筑,使得水口与墙体形成一个整体。

并且,留园中水也与园林之外的城市水体相连,其入水口位于西南角的南院长廊处。

1.2 地下水源当园林水系无法与城市地表水相连时,只能采用凿井的方式使园林水体与池下的地下水连通,可作为对园林水源的补充,从而改善水质、解决水源问题。

在《吕氏春秋》中有“伯益作井”,即仿效凿井之法取水。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浅析郭沁梅【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在园林史上有着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处理手法的前提下,通过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的应用形式,以期启发中国园林设计理水的新方式.【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6(000)035【总页数】1页(P82)【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园林设计【作者】郭沁梅【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要素之一。

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无论南方园林还是北方园林,只要具备条件就会为水景营造煞费心思。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承载了中国古人的诸多感情。

在中国园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里,园林与园林中生活的人融为一体,成为人与自然、与自身对话的媒介。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取材于自然山水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表现形式,古代工匠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在园林中模仿和再现自然,创造出隐于当时城市院墙中的自然式园林[1]。

在组织园景时,以水池为中心形成园中较为广阔的空间,以此来和园中幽曲的庭院和小景进行对比,是我国古典园林小庭院中常用的方式。

此外,较大的园林往往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在形成园中较小空间的多样性中心,甚至环地成岛,营造出离心式的空间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从布局上来看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来看则有静有动[2]。

一般中小庭院多采用平静而相对集中的水面,能营造出宁静开阔的氛围。

园林整体以水池为中心,沿岸周边布置建筑,结合置石与花木,从而形成向心的空间格局。

大部分园林空间采用不规则的形式达到不对称平衡,少部分方正形水池则出现在皇家园林中。

这种形式使整个空间布局紧凑,通过水面在园中的留白与建筑、置石的实体空间形成鲜明虚实对比,达到了使小庭院空间显得更加开阔的效果。

还有一些园也是集中静水面,但是将水面设置于园林的一侧,形成较为自然的山水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姓名:王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指导教师:陈薇20070607摘要摘要。

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相比“叠山”而言,“理水”更依赖于自然条件。

正所谓“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园林“理水”往往须设法引河JII、湖泊、涌泉为水源.再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整理,不似建筑、假山等可以人力为之。

因而,在造园之初,就常以水源丰沛与否作为。

相地”准则之一,而造园之时,“理水”手法也最无定式可循,亦最见造园者之高下。

“水”也是系及城市盛衰的命脉.中国古代建城立都,往往力求近水并通过营建水网解决城市的军事防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防洪防火和林园景观等一系列问题。

苏州位于太湖东北,有江南水乡泽国的地理优势,唐宋以来,就以其日趋完善的城市水网体系与日渐繁盛的私家园林著称。

论文选取由宋代至清代的苏州古城这样一个典型的时空背景,以古典园林与城市水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地图,通过整理分析与推理研究.初步总结出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与古城水系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文研究大致分两条线:一方面通过对历代所记载的苏州城内园林进行普查与整理并进一步对其分布以及相应时期的古城水系进行复原性研究,以此分析两宋以来苏州古城的发展变迁对造园活动的选址与分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在前一过程中对苏州园林普查及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选出各类优秀的园林理水案例以及引用城市水系造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历史考证与实地调研,层层分析总结出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理水手法与体系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全文字数:90700余字图片:78余幅表格:5幅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理水,城市水系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j母L导师签名:率日期:‖‖·尹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缘起“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因素。

正如明代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中所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

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1,“水法”和“山法”在中国古代造园家眼中,即是造园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

尤其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多以水组景,增添景物的柔美和妩媚,“水”也就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

然而相对于研究成果丰富的“叠山”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很少。

即便是在中国古代的造园巨著《园冶》一书中,也没有专列关于理水的篇章,其相关内容只穿插于“相地”、“掇山。

等章节中。

至于对中国各地古典园林理水风格与手法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演变进行详细研究与总结的论著就更为少见了,所以说,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仍是急待整理的遗产。

“理水”理论研究之少,正缘于“理水”研究之难。

明末诗人王永积就曾说:。

假山可为,假水不可为”2.在无水地区,。

理水”就无从谈起,不似建筑、假山等可以人力造就。

所以对比“叠山”而言,园林“理水”更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也更需根据各自地形条件“自成天然之趣”,故而园林“理水”也就难有定法可循。

但是,园林“理水”理论研究虽难,却也非无从下手。

如‘园冶》虽不设理水一章,却在“相地”一章中屡屡指出“水源”的重要,并强调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因此,笔者认为对古典园林理水进行总结与研究,关键是要抓住“水源”进行分析。

园林的水源虽各有不同.归结起来却无非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两大类。

其中又以地表水源为上选.古人于城市中兴造园池,首选将园林水池串联入城市河网,或则就近将涌泉之水引入园内,难以通活地表水的园林,才在溪池深处,打井将园内池水和地下活水沟通,以保证水的活力。

故此宋代洛阳园林发达,为有伊、洛二水:明清北京所谓三山五园,则多依靠玉泉。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繁盛冠绝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一地域水道纵横,湖泊罗布,随处可得泉引水。

故此,笔者试图通过在城市背景下对水系的变迁研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此来探讨园林理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于城市水系,又由此在理水手法上产生了怎样的互动与回应。

苏州古典园林为江南私家园林之最,凡集大成者,水景的处理必然十分精当。

同时苏州的古代城市也以其独特的城市水系形态与空间结构著称,在城市水路双棋盘格局中,经纬交织的城市河道解决了军事防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防洪防火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

故此,苏州为笔者通过城市水系进而研究园林理水的设想提供了最为典型的案例。

1.2论文研究内容与范围的确定论文以“园林理水”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内容选取由两宋至清末的苏州古城,对其中水系与园林的变迁展开探讨与研究,由此最终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作出理论总结。

论文的基础研究分为两个基本范畴:1)苏州古城水系与园林分布变迁研究;2)苏州各古典园林个案的理水及演变研究。

前者是从城市角度研究城市水系与造园活动的关系,包括分析城市水网为造园活动带了怎样的便利,城市水系在发展变迁过程中对城市园林分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园林理水个例的研究基础。

后者则通过对现存园林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历史典籍与地方文献的考证,进一步分析各园林与城市水系相关的理水手法及试图营造的景境,以及在外部城市水环境发生变化时,园林理水手法作1转引自曹汛.造园大师张南垣(二)——纪念张南垣诞生四百周年.中国园林,1988/032转引自李宝珍,王志强.晋祠园林的用水初探.文物世界t2002/033〔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相地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第56页l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了怎样的应对与变化。

在上述两项基本研究基础上,论文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体系进行初步总结:对作为研究核心问题的苏州园林理水手法进行理论总结;对相关的研究内容及技术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在一个更大视野上,将苏州与其他地区及城市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对照与比较。

1.2.1苏州古城的范国界定论文对苏州古城的范围界定以其护城河内的古城城圈范围作为核心范围。

由于历史上的苏州古城城址及城圈十分稳定,“历久而不变”‘,城圈内14.18平方公里的城区也以水陆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为其空间共性区别于其他地区,故而这一范围的界定也就十分明确。

“古城城圈”以内的范围正是本论文所研究的“苏州古城”的最核心也是狭义上界定的概念范围。

此外.论文研究还涉及与古城区有密切历史关系的其它地段。

例如古城城西的阊门外直至虎丘一段,由于地靠大运河,自唐以来,一直是苏州重要的商业区,属“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处”5.史称“闻门内外。

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速”‘。

这一带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古典园林与历史河道,其中留园即是论文重点讨论的园林之一。

同时,苏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1986年编制的‘苏州历史图1.I“苏州古城”概念范围界定圈中的F底图来源苏州市规划局网站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划图http:f?Ⅷ.SZ出5.gov.on/文确护城化定范二名了围线躲叶溷甜护“卜”规古D。

划城,其》”即咿一也保一城指护城河内的整个古城,二线指山塘街、山塘河一线及枫桥路、h塘街、p塘河一线,三片指虎丘片区、寒山寺片区和留园、西园片区,总面积约19.56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与古城相关的所有城市形态保存较完整、较有价值的历史地段。

因此,论文将苏州历史名城的保护范围作为本论文所研究的“苏州古城”的广义概念界定范围。

1.2.2苏州古典园林的范围界定论文将所研究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范围限定在前面所界定的苏州“古城”范围之内。

苏州历史上各类园林均有出现,“帝王苑囿”、“寺庙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茶肆酒馆园林”以及文人“私家园林”不一而足。

论文所涉及的除曾属于名胜的沧浪亭和少数几个会馆、祠堂或佛寺附设的知名园林外,基本上只讨论私家园林。

这也是苏州城内保存最为完好且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

4顾颉刚.苏卅l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第37页5〔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一回.人民出版社,19856〔清〕孙家淦.南游记.山右丛书初编.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342第一章绪论1.2.3时间轴的前后界定论文将所研究对象的时间上限定于北宋,其中对于苏州古城和部分历史悠久的园林也对其前代历史进行了一定的上溯,但不做主要关注;所研究对象的时间下限定于清末,民国之后的历史变迁虽多有涉及但并非研究主体。

1.3相关研究状况论文的研究由苏州古城水系变迁研究与各古典园林演变研究两部分展开,所涉及的研究现状也主要包括苏州古城格局及水系研究现状,以及苏州古典园林理论与实例两方面研究现状。

1.3.1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状况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

苏州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是学者们所公认的。

对于这一历史珍贵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综述、研究著作、论文以及期刊资料也都相当丰富。

其中对苏州古典园林所作最为系统的学术研究当属刘敦桢教授生前的重要研究著作‘苏州古典园林》7,该书分。

总论”与“实例”两大部分,图文并茂,对造园理论与园林个例两方面均作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是其后所有对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的坚实基础。

其他苏州园林的研究也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重园林个案的研究与资料整理,一类偏重造园理论的总结与研究。

前者也主要分史籍文献整理与分析研究两个层面。

对于苏州各主要古典园林的史志文献整理,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已组织各编写组编写了众多苏州古典园林的志稿,此外还有邵忠、李瑾编写的‘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陈从周、蒋启霆编写的《园综》等文献综述类著作,成果较为丰富。

其他对于某个园林的进一步研究,也多散见于各学术期刊论文,如2004年《建筑师》总第112期中曹汛先生的‘网师园的历史变迁》,2002年‘中国园林》中居阅时、钱怡的‘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等等.后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则更为丰富,形式也更多样。

尤其可与苏州园林或是江南私家园林相印证的造园理论于中国古代史籍、诗文、绘画甚至方志小说中已然可见,明末计成所著《园冶》更是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论述造园原则、要素、经验的理论专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