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原文、赏析
《元日》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元日宋代: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
十二个传统节日的古诗原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屠苏”是古代的一种酒名,常在正月初一饮用。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春风送来温暖,人们畅饮屠苏酒。
千家万户在明亮的阳光下,忙着把旧的桃符换成新的。
诗句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氛围,展现了新年的喜庆与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诗歌简洁明快,富有深意,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四、运用片段:过年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如今虽然城市里限制了烟花爆竹,但那种欢乐的气氛依然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就像这温暖的亲情,始终不变。
原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有祭扫、踏青等习俗。
“断魂”形容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二、赏析: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此诗语言通俗,意境含蓄优美,画面感极强,生动地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俊爽清丽。
四、运用片段:在这细雨纷纷的清明,我独自走在街头,心情沉重。
“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正是我此刻的写照吗?想起杜牧的这首《清明》,仿佛穿越千年,与他一同感受那份哀愁。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异乡”指他乡、外乡。
《元日》全文与赏析
《元日》全文与赏析“元日”通常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元日”为题创作诗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元日》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爆竹是古代春节时的重要习俗,相传是为了驱邪避灾。
这一声爆竹,不仅带来了热闹和喜庆,更意味着岁月的更迭,让人在欢腾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新的开始。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把暖意吹进了屠苏酒中。
屠苏酒是古代在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据说有驱邪防疫的功效。
人们在新年里共饮屠苏酒,相互祝福,期盼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这里的“暖”字,既指春风带来的自然的温暖,也暗示了人们内心因新年的到来而充满的喜悦和希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充满生机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新的一年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总是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于辟邪。
换桃符象征着除旧迎新,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年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美好期待。
从意境上来看,王安石通过描绘元日的种种景象,营造出了一种热闹、祥和、充满希望的节日氛围。
爆竹声、春风、屠苏酒、曈曈日、新桃旧符,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动鲜活的新年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新年的喜悦和活力。
从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旧岁逝去的感慨,又有对新春到来的欣喜和期待。
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从写作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通过描写元日的景象,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诗词翻译及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诗词翻译及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原文、赏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元日》原文及赏析
《元日》原文及赏析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元日》原文及赏析的文章:说起这《元日》啊,那可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经典之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说这开头“爆竹声中一岁除”,那画面感简直了!我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每到除夕夜,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大人们欢欢喜喜地在院子里放着鞭炮,我们小孩子呢,捂着耳朵,又兴奋又有点害怕,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炸开的烟花,心里别提多高兴啦!这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不就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嘛。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更是充满了温暖和欢乐。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那温热的屠苏酒。
大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说着吉祥话。
小孩子呢,也跟着抿上一小口,辣得直吐舌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那股子温暖劲儿,就像春风一样,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千门万户曈曈日”,想想新年第一天,那阳光洒在千家万户的门窗上,明亮而温暖。
那光芒仿佛带着新的希望和生机,让人心里亮堂堂的。
我有次过年早起,一推开窗户,那金色的阳光就照了进来,瞬间觉得新的一年充满了无限可能。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过年的一个重要习俗。
大家忙着把旧的春联和门神换下,贴上崭新的。
我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爸爸一起贴春联,爸爸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给他递胶水和春联。
贴好后,我们站在门口,看着那红彤彤的春联,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和喜悦。
整首诗啊,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把新年的欢乐、热闹和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描绘得淋漓尽致。
王安石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元日的独特魅力。
而且啊,这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那个时代,新年就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变革的时刻。
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期待着生活能变得更好,就像换去旧符换上新桃一样,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很多过年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元日》里所传达的那种对新年的喜悦和期待,一直都没有变。
每当过年的时候,读起这首诗,都会让人心里暖暖的,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欢乐和温馨的时刻。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安石《元日》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元日》原文、译文、赏析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篇。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
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翻译及赏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翻译及赏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日句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赏析王安石《元日》可以视为写元日的诗词中之翘楚。
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或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或争插)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
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
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
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进屠苏"注)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
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王安石《元日》古诗赏析
王安石《元日》古诗赏析王安石《元日》古诗赏析元日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一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
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二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王安石元日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元日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安石元日原文及赏析王安石元日原文及赏析元日是王安石写新年的一首诗,大家一定对诗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很熟悉吧,下面一起去看一下本店铺整理的王安石元日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原文及赏析
《元日》原文及赏析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元日》原文及赏析的内容:说起《元日》这首诗啊,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先来看看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
咱先来说说这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一提到过年,大家脑子里是不是马上就响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啦?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大人就带着我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
那时候,我总是兴奋得不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鞭炮盒子。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外面的爆竹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就在这热闹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欢欢喜喜地来啦!“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春风啊,不仅带来了温暖,还把这温暖送进了屠苏酒里。
想象一下,一家人团团圆圆,喝着热乎乎、香喷喷的屠苏酒,那滋味,别提多美了!我曾经有一次过年,跟着爷爷学着酿屠苏酒。
爷爷手把手地教我,每一个步骤都那么认真,还不停地跟我讲着过去过年时的故事。
那时候,我虽然不太懂,但心里却觉得特别温暖。
“千门万户曈曈日”,大年初一的太阳那叫一个亮堂,照得千家万户都红彤彤的。
这明亮的阳光啊,就好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早上起来一推开窗户,那阳光直直地洒在脸上,暖洋洋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好。
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旧符说的就是春联和门神啥的。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把旧的春联和门神换下来,贴上崭新的,寓意着辞旧迎新。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邻居家帮忙贴春联,我个子矮够不着,邻居叔叔就把我抱起来,那场面可温馨了。
整首诗读下来,王安石通过对新年热闹、欢乐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他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如今,虽然很多地方为了安全和环保,限制了爆竹的燃放,但每当过年,我们还是能从张灯结彩的街道、满桌的美味佳肴、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感受到那份喜庆和欢乐。
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
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OrG/b/486htm,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都在这!含原文、翻译及赏析!快来收藏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都在这!含原文、翻译及赏析!快来收藏吧!元日(宋代:王安石)【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原文】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关于春节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关于春节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原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 “屠苏”:一种酒名,在古代,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都要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益气温阳。
3.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4. “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的前身。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那种辞旧迎新的欢快氛围一下子就被烘托出来了,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拉开了序幕。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把暖意吹进了屠苏酒中,人们喝着屠苏酒,感受着新年的气息。
“千门万户曈曈日”,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初升太阳的光辉之中,那是多么明亮、充满希望的画面啊。
最后“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家每户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从声音到画面,从环境到人们的行为,全方位地展现了春节的喜庆。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政治上推行变法,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他的文学成就也很高,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诗歌则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四、运用片段:过年的时候,村里就像诗里描绘的一样热闹非凡。
“爆竹声中一岁除”,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感觉旧的烦恼都随着鞭炮声烟消云散了。
我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就像快乐的小鸟。
大人们则忙着贴春联,这就像诗里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家都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盼望着新的一年能有新的气象,就像王安石笔下那充满希望的新年景象一样。
原文:《除夜》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烟花爆竹声中一岁除诗句
烟花爆竹声中一岁除诗句“烟花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全诗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释: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爆竹的响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在这和煦的春风中,享受着屠苏酒的甘醇。
此刻,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初升太阳的光辉之中,人们纷纷换下旧桃符,换上新的桃符来迎接新春。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古代新年伊始的景象,生动展现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悦心情。
爆竹声中一岁除,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希望的开始。
春风送暖入屠苏,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则表现出新年伊始,家家户户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情景。
总把新桃换旧符,则是表达了人们对于除旧布新、迎接新春的渴望。
桃符是我国古代春节期间用以驱邪避邪、祈求平安的一种信仰象征。
新桃换旧符,意味着新的一年,人们希望去除一切不好的事物,迎接美好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春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我国古代民间风俗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传达了人们迎新辞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春节的习俗和传统依然深入人心。
人们在享受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的同时,依然保留着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和谐、团圆的珍视。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烟花爆竹的环保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也在积极探索环保、低碳的过节方式,如无烟烟花、电子烟花等。
这些新型环保烟花在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负担。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过一个绿色、环保、和谐的春节。
让古老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元日》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元日》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元日》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元日》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词语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元日》原文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
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
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全诗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全诗意思
《元日》是宋朝王安石的诗作。
全文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哪首古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哪首古诗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元日》《元日》原文:王安石〔宋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句古诗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解释】: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赏析】:此句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场景,诗人抓住春节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