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农村居民点规划及发展策略
农村居民点规划及发展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规划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发展策略,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村居民点规划的重要性,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重要性农村居民点规划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规划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模和布局,使其更加合理和科学。
合理的规划可以确保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
其次,规划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布局和绿化景观,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最后,规划可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规划可以避免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规划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和规划经验,很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规划不合理和功能不完善。
其次,规划与实际情况脱节。
由于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规划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求。
再次,规划缺乏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由于缺乏对农村居民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考虑,很多规划只是片面追求眼前效益,忽视了农村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发展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规划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加强对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规划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规划能力,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其次,加强规划与实际情况的结合。
在规划农村居民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求,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成为了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重要性、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重要性行政配套设施布局是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确保这些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生产效率。
其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配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最后,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需要配备商业、金融、物流等经济服务设施。
通过合理的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二、行政配套设施布局的原则在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规划中,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
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需求不同,因此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投资。
其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公平与公正。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注重公平原则,确保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经济机会,避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再次,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应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可持续性。
行政配套设施布局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 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 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这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 最广泛的布置形式。尤其在山 地、丘陵地区,受到地形的限 制,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平地 来建设居民点。有的便于耕作, 在自己耕作田块附近建造房屋, 有的村民根据地形布局,高低 错落,有的是满天星式不规则 分布。
布局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大 • 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无序,结构不紧凑 •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住宅用地比重偏大
——《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布局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渠霓(硕士)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
城市 大城市 人口50-100万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城市居民点
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上
居
县城
民 点
城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制镇 集镇
农村居民点 中心居民点 一般居民点(基层村,自然村)
研究意义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目
录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 和乡村两大类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学院:资源与环境班级:xx级土管x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x时间: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7日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问题,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我认为,泛泛地指责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这种偏向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判断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首先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利益,绝不能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而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去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
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表现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觉悟水平的盲动式调整,即在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调整的时候非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在大多数农民希望推进自己家园建设的时候,阻拦他们的行动,表现为调整的滞后性状态。
这两种情况都是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
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权益,就要对做出空间调整的农民有合理的生产生活安排。
这些安排包括:至少不低于原先状况的居住、收入、就业、保障、子女就学及其他生活服务条件。
这些条件的改善,有的要由农民个人和集体来承担部分或全部成本,有的需要由各级政府来支付。
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能否按照各自应承担的部分来支付这些成本,是农民权益能否不受到损害的关键。
城乡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与改造
城乡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与改造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与改造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地区的基本单元,其规划与改造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的现状、整治与改造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单元,其发展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不规范。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往往是无序的、随意的。
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将房屋建设在违规地段,导致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混乱,影响了农村的整体形象。
其次,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供水、供电、排水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农村居民点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一些农村居民点存在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的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也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二、农村居民点整治与改造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整治与改造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整治与改造农村居民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地区的基本单元,其规划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只有通过整治与改造,才能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品质,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其次,整治与改造农村居民点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而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与改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整治与改造,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整治与改造农村居民点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心化村庄和冷僻的小村,这些地方缺乏经济活力和社会资源,容易滋生社会问题。
乡村聚居点建设模式的建议
乡村聚居点建设模式的建议乡村聚居点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乡村聚居点建设的建议: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乡村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确保聚居点的选址、规模、功能等符合当地实际需求。
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乡村聚居点建设应注重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要建立健全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注重特色,传承文化在乡村聚居点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特色,传承文化。
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聚居点。
同时,要注重传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乡村聚居点建设应注重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土地使用行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同时,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聚居点建设应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向聚居点集中居住,对于到聚居点居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六、培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乡村聚居点建设应注重培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要鼓励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摘要:在分析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路径,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复垦节约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最后,提出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推进农村居民点整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1.前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
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
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
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
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
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几户成一线的现 象比比皆是, 个别地方更是天女散花, 也 不成点, 更不成面。 1.2 形 式 乱 , 缺 乏 统 一 规 划 。 我 国 是 一 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由于受 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村建房没有统一的 规划, 统一的设计, 统一的标准, 坐落东、 南 、西 、北 、中 都 有 , 朝 向 各 异 , 前 后 错 落 不齐, 小巷弯弯曲曲, 村中道路较差, 建 筑层次差别大, 致使农村居民点内部不 合理, 整 体零 乱 不 堪。比 较 典 型的 是 “马 路 经 济 ”的 出 现 , 公 路 修 到 哪 , 房 子 建 到 哪, 给安全埋下了隐患, 也影响了市容村 貌。虽然房屋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 由于盲目仿效攀比, 造型设计随意, 造成 建筑风格混杂, 整体景观差。 1.3 房 屋 设 计 标 准 差 , 功 能 混 乱 。 从 目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 90%以 上 的农村住户没有正规的设计模式。一方 面由于村民集居点缺乏科学的功能规 划, 布局结构混乱, 道路网络不合理, 主 房 、辅 房 ( 柴 房 、蓄 舍 、厕 所 ) 基 本 按 联 体 或连片设置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晒场、 庭院、家 庭 作坊 混 杂 , 造成 了 用 地浪 费 及 环境质量的恶化。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 实 行 的 “一 户 一 宅 ”的 私 人 宅 基 地 政 策 , 无形中也造成了浪费。 1.4 农居基础配套设施水平低。由于民
64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12
时代视点
庄建设规划搞好了, 就会影响农业人口 向城镇的转移, 影响乡村城镇化进程, 这 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错误。 2.1.2 农民 认 识 上的 偏 差 。 一 方 面 是 部 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 他们只顾眼 前利益。在他们看来, 房子是他们的根 本, 他们没有考虑规划不规划对他们以 后生活的影响, 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 想往哪建房子就往哪建房子, 才使得农 村居民点又散又乱。另一方面是农民的 土地私有观念强, 超占土地现象严重。我 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由于 受封建的私有观念的影响, 不顾法律法 规规定, 建新房同时保留旧房, 旧宅基地 即使无用, 宁让荒废也不肯调让。无论是 基层领导还是农民自身都只重视建设用 地的选址而对村庄规划缺乏考虑。 2.2 发展思路不清, 规划编制滞后 2.2.1 长期 以 来 探索 适 合 我国 国 情 的 农 村现代化 之 路 , 不论 是 “中 心村 ”还 是 “小 城镇大 战略 ”, 都 未 跳出 城 乡 二元 结 构 的 框框, 也未走出“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2.2.2 乡镇 规 划 体系 严 重 缺 乏 , 大 部 分 农村都未进行规划编制, 有的村镇即使 进行了规划 , 也 是 仅局 限 于 交通 、水 利 工 程等建设项目, 没有更具体涉及空间管 治的具体内容, 规划的指导性, 可操作性 不强, 规划编制滞后, 严重落后于经济发 展。 2.3 重 视 不 够 , 机 构 不 全 , 管 理 不 严 , 形 式主义严重 2.3.1 部分 领 导 , 特别 是 农 村 基 层 领 导 对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 够, 总是认为经济是大事, 而民居建设属 于社会事务的事, 还没有认识到村庄民 房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规划的严肃性不 强。 2.3.2 机构 不 全 , 体制 不 顺 。目 前 , 有 的 县以下的城乡管理机构仅建设局一个职 能科室( 规划科) , 一般只有 2 ̄3 个人。 2.3.3 在具 体 操 作过 程 中 , 农 民 只 需 要 拿到那个证即可, 但具体程序却不清楚, 村干部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只需交纳 保险金, 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2.3.4 还 有 一 种 是 报 喜 不 报 忧 的 倾 向 ,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规划原则与方法、建设内容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农村环境:农村居民点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农村建设,减少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2. 优化农村空间布局:通过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的位置和规模,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3.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规划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依据农村居民需求:规划应该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问题,提供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考虑自然环境: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4. 综合协调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农村居民点与周边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3. 居住环境改善:包括居民房屋改造、环境卫生改善等,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4. 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农村居民点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点规划与乡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规划与乡村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加大力度,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引导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建设朝着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首先,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自然特点,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居民点,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农村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保护草原,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农民的实际需求。
切实了解农民的居住、生产和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和建设农村居民点。
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保证每个农户都有足够的宅基地,充分满足农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等,方便农民生活。
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居民点规划应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农民的整体经济实力。
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村休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居民点规划应注重乡村文化传承。
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农村居民点规划的重要内容。
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重建老祖宅,重现乡村的古朴风情。
挖掘农村的传统艺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组织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总之,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农民需求、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做到科学、合理、可持续。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点规划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农业生产对于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意义、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意义农村居民点规划是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农村居民点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居民点规划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例如,可以合理规划农田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和效率。
其次,农村居民点规划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可以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例如,可以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可以规划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
最后,农村居民点规划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而农村居民点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通过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可以提高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是农村居民点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农村居民点规划和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可以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作物的耐病虫害能力;可以引进新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例如,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
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选址的科学合理性
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选址的科学合理性摘要: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址是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选址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效果和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并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科学选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选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合理的选址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选址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土地利用冲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因此,本文将从科学原则和方法、选址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选址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选址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概述1.1 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需要遵循社会可持续性,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应该优先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福祉[1]。
这意味着规划必须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还应促进社会平等,确保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同时,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规划应该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减少贫困率。
此外,规划也应该注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农村地区的市场接入。
另外,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规划应该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同时推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2 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有助于农村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发展。
通过规划,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吸引投资和人才,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住宅布局的改善与建筑风格的现代化
农村住宅布局的改善与建筑风格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
然而,在农村,农业是经济的重点,农村住宅尽管数量庞大,但建筑的样式和居住环境仍然比较简单。
为此,改善农村住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变得十分重要。
一、农村住宅布局农村住宅布局的改善是提高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
过去,农村住宅的布局方式常常是依山傍水或者向南朝阳。
这种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利于空气流通、日照不够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村住宅的布局设计逐渐走向合理、科学化。
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 合理的用地安排。
在保障生产生活用地的基础上,尽量保留防风林、水源、山岳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并开发旅游、休闲等功能性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 理性的绿化规划。
在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建设花草树木绿化景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村景观的美感。
3. 交通路网完善。
合理的道路规划和建设,能够方便农民的日常出行和物资运输,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二、农村住宅建筑风格针对农村住宅建筑风格的现代化改革,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尝试。
1. 不同居住区域需要不同的建筑风格。
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根据当地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建筑风格。
2. 合理的户型设计。
农村住宅户型相对单一,大部分都是通高通面,低效、不合理,需要根据不同居住人口的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户型,使居住空间得到合理利用。
3. 合理的建筑材料使用。
适当使用保温材料、环保材料等,能够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同时,打造庭院、阳台等室外空间,能够增强住宅的通风性和视觉效果,也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特色建筑的创建。
在保留部分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不仅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也能够提高居民的自尊心和民族意识。
三、农村住宅改革的挑战和应对农村住宅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各种难点和挑战。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
浅谈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与优化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但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是未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建设出现代化的村庄,使农村居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农村的空间规划以及布局存在较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思想比较封建,没有及时的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所以农村居民居住点并不集中,没有高效的对土地进行利用,很多村庄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不利于我国大力倡导的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文基于此,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布局现状以及居住点构建原则,并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给出了一些优化策略,让我国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对策;江口县引言: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持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对此,我国必须要将农村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农业发展,要通过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提高[1]。
我国一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农村发展规划以及居住环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农村居民对于改善居住环境,将较分散的传统居住环境集中都持积极态度,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间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农村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管理人员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农村依然是无规划、无秩序的状态[2]。
本文基于此,对江口县的农村居民地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江口县农村居民居住点现状,给出一些优化措施,以此提高江口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相关概念概述(一)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四个理论:①人居环境理论,这个理论是我国学者林志勤等人在上个世纪末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出现的,主要讲述的是人和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与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与乡村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是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布局、功能规划和建筑设计,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设计原则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农村居民点往往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
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引导农村居民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可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农村的生态平衡。
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实现农村居民点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可以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规划设计应注重农村居民的社会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活动场所,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
通过规划设计,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的原则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科学合理。
规划设计应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探讨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探讨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工作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在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必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然后因地制宜,制定出相应的整治模式,确保农村土地得到集约性使用。
文中从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应性评价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区特征来说明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的规划。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应性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区特征农村用地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致使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而城镇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建设面临土地资源供给不足。
为了加强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我国实施了建设新农村、整理农村居民点、规划村镇等活动。
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是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评价,通过对居民点用地的适应性评价和合理的整治分区规划确保土地被节约集约性的使用。
一、村镇农村居民点的界定村镇农村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居民点、城镇居民点而言,是城乡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为了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居住场所,是农村人口的归宿地。
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致使大量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如住宅基地闲置较多、宅地面低超标等现象。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治,以便实现土地的集约性使用。
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居民使用的所有土地,如宅基地、耕种地等;狭义的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居民的宅基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时要对农村所有闲置地、低效率用地等进行盘点,挖掘出整理潜力,然后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最后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整治模式。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应性评价由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治,致使许多土地被闲置、被浪费。
完整的、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础。
以下就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就行论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采取的一种社会经济行为,受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整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模式,建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思考
对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思考:绘就美丽乡村的“蓝图”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合理用地犹如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农村居民点的合理用地,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让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先,让我们揭开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神秘面纱。
它是一种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目标,以科学规划和管理为手段的用地模式。
这就好比是在农村的舞台上,我们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绘制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在思考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其巨大的优势。
它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能够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就好比是在农村的舞台上,我们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绘制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然而,要想让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才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这就好比是在农村的舞台上,我们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绘制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但他们需要一片肥沃的土地来种植。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
农村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只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才能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这就好比是在农村的舞台上,我们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绘制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但他们需要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来生活。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农村居民的参与和需求。
农村居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只有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参与,才能让农村的发展更加符合他们的期望。
这就好比是在农村的舞台上,我们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绘制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但他们需要一群能够欣赏和享受这些画卷的观众。
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犹如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为农村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城乡资源协调布局
新农村建设的城乡资源协调布局一、资源协调布局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城乡资源的协调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规划和配置城乡资源,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
二、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土地资源是农村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协调布局。
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划分出农业生产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农村居民用地等不同功能的用地,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土地整治和整治,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整理和农房改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村的整体形象。
三、水资源的协调配置水资源是城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协调布局。
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同时还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水土流失。
四、能源资源的协调供给能源资源是城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合理供给和利用能源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协调布局。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能源设施的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和燃气供应,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另一方面,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电池板、生物质能源等,降低农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人力资源的协调配置人力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合理配置和培养人力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协调布局。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人才的互补和共享。
六、环境资源的协调治理环境资源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资源与环境
班级:xx级土管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时间: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7日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问题,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我认为,泛泛地指责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这种偏向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
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判断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首先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利益,绝不能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而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去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
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表现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觉悟水平的盲动式调整,即在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调整的时候非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在大多数农民希望推进自己家园建设的时候,阻拦他们的行动,表现为调整的滞后性状态。
这两种情况都是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
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权益,就要对做出空间调整的农民有合理的生产生活安排。
这些安排包括:至少不低于原先状况的居住、收入、就业、保障、子女就学及其他生活服务条件。
这些条件的改善,有的要由农民个人和集体来承担部分或全部成本,有的需要由各级政府来支付。
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能否按照各自应承担的部分来支付这些成本,是农民权益能否不受到损害的关键。
因此,所谓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农民收入状况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性调整首先需要考
虑的基本条件。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决定农民(在外部不能支付全部成本的前提下)有没有条件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农民收入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需求愿望。
(二)城市对于农村的需求
城市对于农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
包括:
1.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2.涵养生态,营造市域绿地系统。
3.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城市圈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美化及农产品展销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型和会展型农业;近郊圈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远郊平原圈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山区生态涵养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生态型和休闲型农业。
都市型农业的新形式也将对村庄布局和建设提出新的需求。
4.建设中心村,使中心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三)调解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布局的重点与难点
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
它们的一致性表现为:通过满足城市的需求,往往能够不断地解决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可以比较长远地解决农村生活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难题。
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往往聚焦于村庄布局建设的方便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从农民的角度,往往希望留给自己的不动产多一些,利用各类设施更便捷一些,居住稳定一些,在调整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多一些;而城市的需求则是要使局部的人均建设用地尽量少一些,调整力度大一些,调整的补偿支出和设施的建设投入节省一些。
二、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分析及调整对策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历史遗留原因。
在郊区农村,宅与院是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
随着发展,村落和民居传统中某些不适应社会进步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院落式的居住格局与楼房相比占地较大。
按照目前农村居民点中住宅建筑占宅基地40%、庭院占60%推算,全市农村庭院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以上,其利用潜力相当可观。
这无疑也成为人们批评它、想改造它的一个理由。
2.城市发展及功能变动,引起原来位置合理的变成了不合理。
采矿业发展形成了山区的采空区;电力、道路、水利、环卫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使一些村庄的位置变得不适宜进行建设或管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存在主要道路穿村而过的现象;工业发展使农用地大量改变了用途,形成了工业区;各种城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定,比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林区、南水北调等,也改变了村庄位置的合理性。
3.体制和机制问题。
统计数字表明,乡村人口减少速度远远低于耕地面积减少速度。
1995-2004年,平均每减少1公顷耕地所减少的乡村人口不到0.9人;按乡村人口人均耕地0.1公顷计算,每减少1公顷耕地就有9人滞留在乡村。
这就意味着,在郊区土地利用方式高速非农化转变中,将农民纳入城市服务体系的进程严重滞后,许多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未被纳入城市居民的就业、保障、补偿、公共事业等社会服务机制之中,仍然大量滞留在由乡村自行安置解决的层次。
这就产生了土地被城市占用、行政建制仍属农村系列的问题,形成所谓“城中村”等村庄布局的体制性不合理问题。
(二)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势
按照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对农村居民点发展格局做出以下预期:
21世纪前20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到1万美元提升的时期。
目前农村居民点在未来规划期内将面临不同前途:少部分农村将继续保持典型农村的特征或内涵,即居住人口仍以农业和相关产业活动为主,村庄经过改造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点;一部分农村将成为以非农活动为主、兼有农业经营的新型乡村社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目前的“农村”将转变为基本上没有农业活动的城镇社区。
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变化主要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将适当减少,但是由于居住用地利用效率提高,人均居住(建筑或使用)面积将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的产业用地的总量和比重将明显增加,特别是用于发展工业、旅游业、商饮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安置农村就业的空间将会扩大;在农村居民点内部,用于公共事业的建设用地的比重将提高,特别是用于基础设施、文教卫体、环境绿化、社区服务与管理等建设的用地比例将明显增加;在增加乡村生活服务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乡村地区要保持同城镇地区在文化和景观之间的区别,保持较低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水泥覆盖率和较高的绿化覆盖率等景观特色与宜居环境。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村庄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不同,解决的紧迫性和途径也不同,因此,应当区别对待。
对于生存性不合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结构性不合理等宏观层次上布局不合理的居民点,可以划定范围,确定数量,根据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等问题的程度和调整改造的支撑能力,确定调整步骤和顺序。
微观层次上结构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是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现象,需要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村庄进行有步骤的整治、改造和建设,在村庄整治、改造和建设中解决布局问题。
农村居民点布局变动是一个包含着经济、社会、资源、空间等多种配置变化的复合过程。
农村居民点的调整不是在旧有基础上易地居住,而是一个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因此,应当把调整、整治、改造、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以调整带改造建设,以改造和建设促调整,达到空间调整与水平提高、面貌更新的双重效果。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的长期性和现实基础与未来规划出发,考虑城市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的安全、方便、经济、功能、永续发展的需要,应实行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部分村庄就地进行环境整治或者整理推进;有条件的村庄就地实行拆建改造;对于生态不合理的村庄,则尽量早一些地实现分期的整建制移民搬迁;一部分村庄就地纳入城镇建制及社会服务体系,解决人口户籍、土地权属、社区管理等要素相互协调地从农村体制向新体制转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