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包括以下方面:
1. 设备操作规范:对医疗设备的操作进行规范,包括设备的启动和关闭、操作步骤、操作参数的设置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2. 检验操作规范:对各种检验项目的操作进行规范,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试剂使用和检测方法的步骤等,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治疗操作规范:对各种治疗操作的步骤和操作要点进行规范,包括手术操作、注射操作、药物给予操作等,确保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护理操作规范:对各种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包括卫生操作、体位操作、导管护理等,确保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5. 放射操作规范:对放射诊疗操作进行规范,包括放射设备的使用、辐射防护措施的采取等,确保放射操作的安全性和辐射防护。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技术操作规范,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守这些规范,提高医疗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持续监测和评估技术操作的质量和安
全风险,及时纠正和改进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为了规范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一、设备和环境的准备1.中医药相关的治疗设备和器械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2.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操作区域应做好消毒和隔离。
二、操作前的准备1.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手卫生程序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
2.应确保患者的了解和同意,并对治疗过程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交流。
3.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过程1.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2.操作过程应细致、规范,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
如针灸操作中,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浅、针头的角度等。
3.药物的使用应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标准进行,遵循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
4.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心呵护患者,了解其反应和感受,及时解释和安慰。
四、操作后的处理1.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并整理、清洁相关设备和器械。
2.患者离开后应对病历进行记录和归档,妥善保存。
3.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安全措施和意外事件应对1.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并应急预案。
2.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治疗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3.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安全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4.对于治疗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做好记录、通报和处理。
对于严重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继续教育和培训1.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医务人员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形成共享的学习氛围。
3.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高。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是为了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和标准化而制定的一份重要文件。
本规范本的编制旨在规范医疗机构所有技术操作的执行,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操作、医疗设备使用、医疗器械操作、药物使用等。
下面将具体介绍该规范本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的适用范围本规范本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的技术操作,包括各类手术、检查、治疗等操作。
二、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的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在任何技术操作中,要始终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遵循有关安全操作规程,防范并减少可能的风险。
2.标准化操作:要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制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3.科学合理:技术操作的选择和执行要基于科学依据,合理控制操作的风险,达到最佳医疗效果。
4.持续改进:医疗机构要积极采纳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技术操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的具体要求1.操作前准备1.1 操作者要熟悉技术操作的操作流程和所用设备、器械的使用方法。
1.2 检查确认所用设备、器械的完整性和操作的准备情况,确保无故障和污染。
1.3 患者安全:检查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相关资料,确认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该项技术操作。
2.操作中的要求2.1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安全,无污染物和危险品。
2.2 操作器材准备:检查所用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遵循正确的器材使用方法。
2.3 操作要点:操作人员要掌握正确的技术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2.4 技术属性:在操作过程中,要遵循技术属性原则,如洁净操作、无菌操作等。
3.操作后的处理3.1 设备、器械的清理和消毒:操作完成后,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备、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3.2 工作场所的整理:及时清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确保操作环境的整洁。
3.3 操作记录的填写:要准确记录技术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操作的时间、人员、设备、器械等。
四、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的监督与维护1.规范执行: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检查和监督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在医疗领域中,规范的操作是保证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针对各种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和标准,确保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遵循规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少操作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关键的一点是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操作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检查结果、过敏史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全面的评估,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特殊需求,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和器械,提前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保持适当的专注和专业态度。
他们应遵循操作规程和操作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细心观察,注意患者的反应和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失误或不当引发的意外事件。
此外,医护人员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手卫生的重要性。
在医疗技术操作前后,医护人员应正确洗手或消毒,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防止交叉感染和交叉污染。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因个人行为引发医疗纠纷和意外事故,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医疗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协作性强的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配合。
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相互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沟通和配合,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还包括相关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需要在操作前对潜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操作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防止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出现意外情况。
总而言之,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是医护人员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医护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专注和专业态度,遵循操作规程和操作步骤,注重个人卫生和手卫生,加强团队合作,评估和预防操作风险。
门诊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门诊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门诊医疗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本规定订立。
本规定适用于本医院门诊部全部医疗技术操作。
第二条医院门诊部全部医务人员应遵守本规定,正确操作医疗技术,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第二章门诊医疗技术操作流程第三条门诊医疗技术操作应依照以下流程进行:1.预约挂号:患者在就诊前需提前预约挂号,准确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病情描述。
2.等待就诊:患者依照预约时间在候诊区等待就诊。
3.患者就诊登记:医务人员核对患者信息并在病历系统登记。
4.医师诊断:医师依据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订立。
5.医疗技术操作:医师依据治疗方案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如注射、拔牙、换药等。
6.医嘱开具:医师订立医嘱,包含用药、用量、用法等。
7.缴费结算:患者依据医嘱和实际治疗情况进行费用结算。
8.给药、治疗:患者依照医嘱要求进行给药和治疗。
9.就诊结束:患者完成医疗服务后离开门诊部。
第四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患者身份和病情全都,避开误诊和误治。
第五条门诊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乾净,操作台面、器械、药品等应进行有效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操作安全。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医疗技术。
第七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应自动向患者告知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第八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应佩戴干净乾净的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并保持双手清洁。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应注意操作细节,遵从医疗操作规范,不得随便更改治疗方案或未经医师同意擅自停止治疗。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技术操作进行记录,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变动、治疗过程和效果等,并及时上报医师和相关部门。
第三章门诊医疗技术操作要求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应遵守以下要求:1.注射:准备注射器材应先选择无菌器材,操作前应进行双手洗净,并戴好手套。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前言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的医疗技术操作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本规章制度旨在明确医院内各医疗技术操作的要求和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加强对医疗技术操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声誉。
一、管理机构医院设立医疗技术操作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和监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该委员会由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医疗技术操作人员代表、护士代表和相关管理人员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二、医疗技术操作要求1.全部医务人员必需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许可证,而且需要不绝接受专业培训和连续教育,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操作本领。
2.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必需了解相关操作流程、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熟识操作所涉及的相关规范和安全要求。
3.全部医疗技术操作必需依照国家和专业标准进行,遵从医院内部已经订立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规范。
4.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需遵守医院的隐私保护政策,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三、医疗技术操作流程1.医疗技术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需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身份确认,并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全部医疗技术操作必需在规定的操作区域内进行,并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乾净和无菌环境。
3.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需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设备,以防止交叉感染。
4.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必需进行适当的洗手和消毒,确保操作的无菌和无菌状态。
5.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需严格依照操作步骤和流程进行,禁止随便修改或疏忽操作中的任何环节。
6.医务人员在操作结束后必需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和使用的器械设备,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并将使用过的设备妥当存放。
7.医务人员在操作结束后必需做好相关的记录和报告,包含操作的具体情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的技术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规范医疗机构技术服务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以下是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基本要求:
1. 技术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技术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资质证书和实践经验。
2. 操作环境的条件要求:医疗机构应提供符合操作要求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的通风、照明等条件。
3. 操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要求: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操作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建立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4. 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 操作安全措施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事故报告和事故调查等。
6. 操作记录和信息管理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操作记录和信息管理制度,对每一次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操作者、操作时间、操作方法、操作结果等,确保操作的可追溯性和可查询性。
7. 操作人员培训和考核要求: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
总之,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的目的是确保技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和业务特点,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
医生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度
医生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生的医疗技术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执业医生的医疗技术操作行为。
第三条医生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应遵守本规范,并依法履行医疗职责,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章医生医疗技术操作要求第四条医生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相应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熟识和了解相应的医疗技术操作流程;3.审慎准确地推断患者的病情,订立合理的治疗计划;4.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进行技术操作;5.具备应急处理本领,能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第五条医生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应遵从以下原则:1.敬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必需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供应相关信息和风险提示;2.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行业规范,确保医疗技术操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3.重视团队合作,与其他医疗人员紧密搭配,供应优质的医疗服务;4.坚持实施医疗质量管理,不绝改进医疗技术操作水平。
第三章医生医疗技术操作流程第六条医生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依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确认需要进行相应的医疗技术操作;2.准备所需的医疗器械、料子和药品,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3.对操作流程进行评估和安全掌控,防备操作中可能显现的风险;4.检查和确认所用设备的状态良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维护和修理或更换设备。
第七条医生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操作:1.身着干净乾净的工作服、戴上手套和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2.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3.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操作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操作前需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匹配患者和操作项目;5.操作过程中需细心察看患者的反应和体征变动,及时调整操作方法;6.操作完毕后,做好清理工作,将医疗器械、料子和药品分类妥当处理;7.记录和报告操作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汇报。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技术操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技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医学影像技术操作、实验室检验技术操作、护理技术操作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本,明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应急处理等。
第四条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本应由医疗机构负责技术管理的部门负责编制和修订,并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技术操作指导小组,负责评估、审核和监督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
第二章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规范第六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放射线照相技术操作、核医学技术操作、超声波诊断技术操作等。
第七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操作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份、了解患者病情、核对影像检查项目等。
(二)操作过程: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检查,确保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操作注意事项:注意辐射防护、避免操作失误、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注等。
(四)应急处理:处理设备故障、应对意外情况等。
第八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并定期参加培训,更新操作知识和技能。
第九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规范本应定期进行修订,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三章实验室检验技术操作规范第十条实验室检验技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血液检验技术操作、尿液检验技术操作、生化检验技术操作等。
第十一条实验室检验技术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操作前准备:准备实验室用品、核对患者信息、了解样本特殊要求等。
(二)操作过程: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检验,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操作注意事项:注意标本采集、避免交叉感染、加强质控措施等。
(四)应急处理:处理实验失控、应对意外情况等。
第十二条实验室检验技术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并定期参加培训,更新操作知识和技能。
第十三条实验室检验技术操作规范本应定期进行修订,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四章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十四条护理技术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导尿技术操作、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创面护理技术操作等。
医疗行业操作规范
医疗行业操作规范医疗行业是一个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其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规范的操作不仅能够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还能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医疗行业的操作规范。
一、医疗人员的操作规范1、专业资质与培训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通过严格的医学教育和培训,并持续进行专业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技术和理念。
2、诊断与治疗规范在诊断过程中,医疗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案应根据诊断结果制定,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充分告知患者治疗的风险和益处,征得患者的同意。
3、病历书写规范病历是医疗活动的重要记录,医疗人员应如实、准确、及时地书写病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诊断、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
病历书写应清晰、规范,便于查阅和保存。
4、沟通与告知义务医疗人员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诉求,解答患者的疑问。
在进行有创检查、治疗或手术前,必须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告知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书面同意。
二、医疗机构的操作规范1、设施与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对于特种设备和关键设备,应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2、感染控制规范医疗机构是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感染控制规范。
包括清洁消毒、无菌操作、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3、药品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采购、储存、调配和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防止滥用和流失。
4、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医疗操作的具体规范1、手术操作规范手术是医疗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也存在较高的风险。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5篇)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按照规范的流程和标准操作,以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下面是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的大致内容,供参考。
一、引言1.1 目的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的目的是规范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技术操作人员。
二、技术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2.1 学历和专业背景技术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的医学、生物学或工程学专业背景,拥有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
2.2 健康要求技术操作人员应符合相关的健康要求,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2.3 专业素质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技术操作规范3.1 工作流程技术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符合标准。
3.2 操作规范技术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遵循操作步骤,保证操作准确、无误。
3.3 设备使用技术操作人员应熟悉所使用的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保障设备正确、安全地运转。
3.4 材料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流程管理和使用材料,避免材料污染和误用。
3.5 检验标准技术操作人员应熟悉所负责的检验项目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6 数据记录技术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记录和保存相关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7 法律法规技术操作人员应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医疗机构工作合法合规。
四、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4.1 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技术操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风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技术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保障患者安全。
五、培训和继续教育5.1 培训要求医疗机构应对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基本要求和工作流程等。
门诊工作中的医疗技术与操作规范
门诊工作中的医疗技术与操作规范在门诊工作中,医疗技术与操作规范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遵循合理的医疗技术并遵守操作规范,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加强医患沟通和信任,提升患者体验。
本文将重点介绍门诊工作中的医疗技术与操作规范,旨在提高门诊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一、临床操作规范在门诊临床操作中,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的要求进行。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洗手:洗手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操作要求,医务人员在进入门诊诊室前必须认真洗手,以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患者之前,医务人员应穿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和白大褂等个人防护装备,有效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
3. 治疗操作:医务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治疗操作时,必须按照临床操作规范进行,如穿刺、注射、拔血等,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 用药规范:医务人员在门诊工作中必须准确执行用药规范,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计算和给药的方法等,以避免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检验操作规范门诊的常规检验工作是确诊和治疗的重要环节,医疗技术与操作规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常见检验项目的操作规范:1. 血液采样:医务人员在进行血液采样时,必须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适当的采样器具,遵循标本采样的步骤和方法,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实验室仪器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实验室检测时,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要求进行操作,遵循标本的处理和检测流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报告解读:医务人员在检验报告解读时,应准确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及时给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三、影像诊断操作规范门诊中常见的影像诊断包括超声、X光、CT等,医务人员在进行影像诊断时需要遵循以下操作规范:1. 检查前准备:医务人员在进行影像诊断之前,应将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记录清楚,确认患者对检查的适应症以及可能存在的禁忌症。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医疗人员要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资格证书。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要具备专业的中医知识和操作技能,医疗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学历背景和临床经验,同时需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考核。
二、医疗设备要维护良好,并符合相关的验收标准。
中医医疗技术中常用的设备如针灸针头、艾灸器具等需要保持清洁、无损坏,并定期进行消毒、检测和维修。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必须详细记录。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医疗人员应当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和效果等,以便于日后的跟踪和评估。
四、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进行合理的诊疗程序。
医疗人员在进行中医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诊疗工作,包括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以确保对患者的诊断准确。
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进行解释和沟通。
五、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要严格控制风险。
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医疗人员需要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操作时,医疗人员需要注重操作的细节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意外事故。
六、医疗人员进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时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疗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注重患者隐私保护和尊重,确保患者权益。
七、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八、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需有明确的治疗目标。
医疗人员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目标,明确治疗的重点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和评估。
九、医疗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在进行中医治疗后,医疗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疗效不佳或过度治疗。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文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行为,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机构技术操作包括医疗器械和医学影像技术操作。
第三条所有医疗机构均应遵守本规范,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第四条医疗机构要培训和持续教育技术人员,使其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条医疗机构要定期对技术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科学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技术和流程。
第二章医疗器械技术操作规范第六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医疗器械技术操作的标准作业流程。
第七条技术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准确使用医疗器械。
第八条技术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使用状态和性能,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修和更换。
第九条技术操作人员要按照相关的卫生规范进行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要制定医疗器械的库存管理制度,做到合理采购、储存和使用。
第三章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规范第十二条医疗机构要建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的标准作业流程。
第十三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要熟悉常用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第十四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要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保证自身安全。
第十五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要保证影像设备的准确校准和定期维护,保障影像质量。
第十六条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要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家规范进行影像的拍摄和处理。
第十七条影像操作人员要准确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并妥善保存。
第十八条影像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影像设备的安全性能,确保操作的安全。
第四章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监测技术操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负责人要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及时予以奖惩。
第二十一条技术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应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规范的技术操作行为,医疗机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追究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三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订。
2023年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确保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就2023年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了研究与总结,旨在指导医疗机构的技术操作,保障医疗机构运作的规范化和效率化。
二、基本原则1. 患者安全第一:任何技术操作都必须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遵循“先不伤害”的原则,严格依照操作规程执行;2. 规范操作:医疗技术操作必须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3. 追求卓越:医疗技术操作人员应追求卓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技术操作规范1. 操作人员合格要求(1)医疗技术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国家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合格证书;(2)操作人员必须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3)医疗技术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和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利用技术操作谋取不正当利益。
2. 操作设备和用具(1)医疗机构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功能完好的操作设备和用具,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2)操作设备和用具的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正确使用设备和用具进行技术操作;(3)禁止使用损坏的操作设备和用具,必须及时报修或更换。
3. 操作流程与操作规程(1)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必须经过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的审核和批准,流程和规程的修改必须经过程序审批;(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技术操作,禁止随意修改和变动操作流程。
4. 操作记录和质量控制(1)医疗技术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填写技术操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一步操作的时间、过程和结果;(2)医疗机构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技术操作质量控制机制,定期对操作记录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3)发现操作不规范或出现差错的情况,必须及时报告并进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
是指医疗机构内部制定的,用于规范技术操作流程、保障医疗技术质量和安全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文件。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操作程序:详细说明各项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包括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及操作后的处理和记录。
2.设备使用规范:规定医疗机构内各类设备的使用标准和操作流程,包括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要求,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保障患者的安全。
3.质量控制要求:规定医疗技术操作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实验室操作中的质控程序、标准物质的使用和校准要求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安全防护措施:规定医疗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防护要求,包括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和使用、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消毒要求,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以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5.文件管理和记录要求:规定医疗技术操作的文件管理和记录要求,包括相关文件的编制和保管、数据的记录和存档,以便于随时查阅和追溯。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操作失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第 1 页共 1 页。
医院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为确保医院诊疗过程的安全、规范和高效,提高医疗质量,应严格按照以下操作规范进行医疗技术操作。
二、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操作规范1. 注意器械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根据使用手册或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2. 对于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情,要进行认真核对,确保操作与患者信息的一致性。
3. 每次使用前,要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且无损坏。
4. 操作前应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和清洁,特别是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的器械,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
5. 对于涉及到患者体内的器械或设备,需要明确操作步骤和深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操作流程的规范化1. 操作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的治疗过程,对操作流程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准备。
2. 操作过程中要遵循操作规范,按照标准步骤进行,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进行操作时,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整洁和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4. 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规定,随时保持清洁的操作状态。
5. 治疗结束后,对操作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下一位患者的安全。
四、操作人员的规范要求1. 所有参与医疗技术操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持有有效的从业资格证书。
2. 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3. 操作人员在进行技术操作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正确佩戴手套、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4.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沟通畅通,与其他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配合和协作。
5. 操作人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严禁在操作过程中吃东西、随意交谈或其他与操作无关的行为。
五、非医疗技术操作规范1. 所有非医疗技术操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严禁擅自修改或忽略规定步骤。
2. 非医疗技术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检查器械设备是否正常,确认患者信息等。
3.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专注,严禁分心或随意停止操作。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经营医疗技术操作的机构应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疗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第二条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应包括技术操作的规范、设备的操作、维护与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等内容。
第三条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应由医疗技术操作的机构负责人或者专门机构负责人组织,并报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四条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应定期进行评审,保持与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同步。
第二章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五条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应明确各项操作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术前准备:对于医疗技术操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应详细描述所需文件、设备准备、操作流程等。
2.术中操作:对于医疗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应详细描述相应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等。
3.术后处理:对于医疗技术操作的术后处理工作,应详细描述相应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等。
4.操作安全:说明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包括个人防护、设备安全、消毒与灭菌、废物处理等。
5.操作风险:列举医疗技术操作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处理方法。
第六条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应根据不同技术操作的特点进行具体规定,确保操作过程合理、科学、安全、有效。
第三章设备的操作、维护与管理第七条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应明确医疗设备的操作规范、维护与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设备操作:对各类医疗设备的操作要求进行具体规定,包括设备启动、操作流程、参数设定、数据采集等。
2.设备维护:明确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设备清洁、检修、质量验证等。
3.设备管理:规定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求,包括设备登记、维修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等。
第八条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应建立设备使用日志,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异常情况及处理过程,以备查档。
第九条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必要时可以委托相关单位进行,需建立相应的合作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胸腔穿刺术1目的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和预防胸膜粘连。
2适应症(一)抽液帮助临床诊断,以明确病因。
(二)放液: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过久不吸收或发热持续不退者;2)肺炎后胸膜炎胸腔积液较多者;3)外伤性血气胸。
(三)胸腔内注入药物。
3操作方法(一)对精神紧张的病员,在胸穿前半小时给小量镇静剂或可待因0 03g,嘱患者术中避免咳嗽和转动。
(二)嘱病员反坐在靠背椅上,面朝椅背,双手平放在椅背上缘,头伏于前臂上。
病重不能起床者,取半坐半卧位,可行侧胸穿刺。
(三)可选择胸部叩诊最实的部位为穿刺点。
如有大量积液,可任选肩胛骨下第七至第九肋之间隙、腋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隙、腋前线第五肋间隙。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决定。
(四)以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术者须戴口罩及无菌手套,盖上消毒洞巾,然后在穿刺点肋间的下肋骨上缘注入适量的1%普鲁卡因溶液,深达胸膜。
(五)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住穿刺点皮肤,将针尾套上有橡皮管和附有钳子的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慢慢刺入,待觉得胸膜壁层被穿过,针头抵抗感消失后,取注射器接于像皮管,除去钳子,抽吸胸腔内积液,盛在消毒量杯中,以便记录和化验。
(六)放液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4注意事项(一)放液不要过多、过速,一般第一次不要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要超过1000ml,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够。
(二)穿刺和抽液时,应随时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三)术中不断观察病员,如发现头晕、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和剧烈疼痛、昏倒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泡沫状痰等抽液过多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人工呼吸术1目的人工呼吸术是在病人呼吸受到抑制或停止,心脏仍在跳动或停止时的急救措施。
此时以借助外力来推动隔肌或胸廓的呼吸运动,使肺中的气体得以有节律的进入和排出,以便给予足够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进而为自主呼吸的恢复创造条件,力争挽救生命。
2适应症(一)溺水或电击后呼吸停止。
(二)药物中毒,如吗啡及巴比妥类中毒。
(三)外伤性呼吸停止,如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者。
(四)呼吸肌麻痹,如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严重的周期性麻痹等。
(五)颅内压增高,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或晚期颞叶钩回疝有呼吸停止者。
(六)麻醉期中麻醉过深,抑制呼吸中枢,或手术刺激强烈,发生反射性呼吸暂停,或使用肌肉松弛药后。
3方法人工呼吸的方法甚多,但以口对口呼吸及人工加压呼吸效果最好。
故在呼吸停止、尤其是循环骤停的抢救中,应首先选用。
术前措施:施术前应迅速检查,消除患者口腔内之异物、粘液及呕吐物等,以保持气道畅通。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此法简单、易行、有效。
它不仅能迅速提高肺泡内气压,提供较多的潮气量(每次约500—1000ml),而且还可以根据术者的感觉,识别通气情况及呼吸道有无阻塞。
同时,该法还便于人工呼吸术及心脏按压术的同时进行。
1)操作步骤:(1)病人仰卧,术者一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并尽量使其头部后仰。
(2)用托下颌的拇指翻开病人的口唇使其张开,以利吹气。
(3)于病人嘴上盖一纱布或手绢(或不用),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以免漏气。
(4)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将口紧贴病人的口吹气,直至其上胸部升起为止。
(5)吹气停止后,术者头稍向侧转,并松开捏病人鼻孔的手。
由于胸廓及肺弹性回缩作用,自然出现呼吸动作,病人肺内的气体则自行排出。
(6)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4—20次。
2)注意事项:(1)术中应注意患者之呼吸道通畅与否。
(2)人工呼吸的频率,对儿童婴儿患者可酌情增加。
(3)吹气的压力应均匀,吹气量不可过多,以500—1000ml为妥。
用力不可过猛过大,否则气体在气道内形成涡流,增加气道的阻力,影响有效通气量;或者因压力过大,有使肺泡破裂的危险,以及将气吹入胃内发生胃胀气。
(4)吹气时间忌过短亦不宜过长,以占一次呼吸的三分之一为宜。
(5)如遇牙关紧闭者,可行口对鼻吹气,方法同上,但不可捏鼻而且宜将其口唇紧闭。
(二)举臂压胸法:此法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病人潮气量可达875ml,仅次于口对口呼吸法。
(1)病人仰卧,头偏向一侧。
肩下最好垫一块枕头。
(2)术者立(或跪)在病人头前,双手捏住病人的两前臂近肘关节处,将上臂拉直过头,病人胸廓被动扩大形成吸气,待2—3秒钟后,再屈其两臂将其放回于胸廓下半部,并压迫其前侧方向肋弓部约2秒钟,此时胸廓缩小,形成呼气。
依此反复施行。
2)注意事项:(1)病人应置于空气流通之处。
(2)病人衣服须松解,但应避免受凉。
(3)如病人口中有呕吐、血液、痰液等,应迅速予以清除;有义齿者,应当取出。
必要时,将其舌以纱布包住拉出,以免后缩阻塞呼吸道。
(4)呼吸速度,以14—16次/分为宜,节律均匀。
(5)压胸时压力不可过大,以免肋骨骨折。
(三)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1)患者仰卧,背部垫枕使胸部抬高,上肢放于体侧。
2)术者跪于患者大腿两则,以手掌贴于患者两侧肋弓部,拇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向胸部上方压迫,将气压出肺脏,然后松手,胸廓自行弹回,使气吸入。
3)如此有节奏地进行,每分钟按压18—24次为宜。
(四)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1)患者俯卧头向下略低,面转向一侧,两臂前伸过头。
2)施术者跪于患者大腿两则,以手掌贴于患者背部两侧肋弓部,拇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压迫背部下后方两侧。
每分钟18—24次。
注:压胸或压背呼吸法过去常用,但因潮气量很小,其效果远较口对口及举臂压胸呼吸法为差,故目前已很少用。
(五)膈神经刺激法,应用毫针及电子仪器刺激膈神经,使膈肌产生节律性收缩,从而达到节律性呼吸的目的。
方法:以一寸半毫针刺入膈神经刺激点。
该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的中点,颈总动脉搏动处,亦即人迎穴部位,向下方刺达横突再退出少许,接上68型治疗仪,以两侧人迎穴作为一对电极。
也可在人迎穴旁再插一毫针,与人迎穴作为一对电极,两侧共两对电极。
一般治疗仪的Ⅱ、Ⅲ频率,通电后即出现膈式呼吸。
呼吸频率及深浅,可通过调节强度的旋钮来控制。
(六)加压人工呼吸法:常用的有以下两种:1)简易呼吸器法:简易呼吸器是由呼吸囊、呼吸活瓣、面罩及衔接管等部分组成。
呼吸囊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是泡沫塑料,外层是由特制的乳胶制造的。
呼吸囊有弹性,挤压后能自动恢复原形。
呼吸囊入口处装有单向进气活瓣相接,挤压时空气由此而出。
在进气活瓣处装有另一活瓣,放松囊时进入空气;其前出口处与另一气活瓣相接。
挤压时空气由此而出。
在进气活瓣处装有另一侧管,可接氧气;呼吸活瓣处亦装有一侧管,可与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相连,挤压呼吸囊时,使病人吸入空气(或氧气);放松呼吸囊时则呼气,并通过呼吸活瓣而排至大气中。
本法一次挤压可有500—1000ml的空气进入肺。
简易呼吸器轻巧便于携带,特别适用于现场抢救及基层医疗单位。
2)空气麻醉机法:空气麻醉机的构造有面罩、螺纹管、呼吸囊、单向的吸入及呼出活瓣。
应用时用面罩罩住病人的口鼻,托起下颌,有节律地(14—16次/分)挤压折叠风箱即可达到加压人工呼吸的目的,每次挤压可进入气体500—1500ml。
亦可将衔接管接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上行加压呼吸,效果很好。
腹腔穿刺术1目的采取腹水标本常规化验、培养、脱落细胞检查、染色体检查等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或注入药物以进行治疗和抽改腹水以减轻症状。
2禁忌症(一)结核性腹膜粘连时不可穿刺。
(二)疑有卵巢囊肿或多房性包虫病可能者不能穿刺。
(三)肝昏迷者不可穿刺。
3操作步骤(一)穿刺前排空小便,患者作卧位或坐位。
(二)穿刺点一般在脐、髂前上棘连线外1/3和中1/3交点,或脐与耻骨之间腹白线中点旁4—5cm处(通常选用左侧)。
(三)常规局部消毒铺洞巾和局麻。
(四)以腹腔穿刺针逐步刺入腹壁,待穿透腹壁、针锋阻力消失时,可用针筒抽取或引出少许腹水于消毒试管中备验。
然后于穿刺末尾接以橡皮管,引腹水于地上的器皿中。
如试验穿刺,用50ml注射器连于1号针头上,自麻醉点刺入,抽50—100ml。
(五)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
大量放液后需用多头带将腹部包扎。
4注意事项(一)放腹水速度要慢。
消毒前,以宽布带缚于上腹部。
当腹水流出时,将布带渐拉紧,以免腹内压突然下降,引起内脏血管扩张发生休克。
(二)放腹水前后测血压、腹围,复查腹部体征,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三)放腹水过程中,注意患者脉搏、血压,若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应立即停止抽液,并作相应处理。
(四)大量放腹水可引起休克或昏迷、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质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
初步放液一般不宜超过3000ml,以后每次不可超过5000ml。
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备者不在此限。
(五)腹腔注射药物要慎重,很多药物不宜作腹腔注射,抗菌素中以卡那霉素及四环素为妥。
(六)放腹水时若流不出,可将穿刺针稍移动或稍变动体位。
(七)腹穿后平卧休息,使腹穿孔向上,以免腹水继续漏出。
(八)注意无菌操作,以免腹腔感染。
骨髓穿刺术1目的(一)诊断方面:各种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面: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途径。
如葡萄糖、生理盐水、血浆、血液、骨髓、青霉素等药的输入。
2适应症(一)血液病时观察骨髓以指导治疗。
(二)急性传染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断需要时,可作骨髓液细菌培养或涂片找寄生虫。
(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3禁忌症血友病者忌骨穿。
4操作步骤(一)髂前上棘穿刺:其优点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质较硬,施术时较费劲,此部位最常用。
1)病员仰卧,有明显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致腹部非常膨隆者,可取半侧卧位。
2)在髂前上棘后约1cm处为穿刺点,用2%的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3)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深达骨膜。
4)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1.5cm处。
5)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进约1.5cm,一般可达骨髓腔。
否则,可谨慎再钻入少许,拔出针芯,以10ml注射器吸取骨髓液约0.2—0.3ml,制髓片5—10张。
如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而抽不出骨髓液时,可能因针腔被骨屑或骨膜片堵塞,此时可重新插上针芯,再深钻一些或旋90°或270°,见针芯有血迹时,再试抽取。
6)取得标本后,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并拔出,以手指按压2—3分钟,盖上消毒纱布,并以胶布固定。
(二)髂后上棘穿刺:其优点为术者在病人背后操作,可使病人减少恐惧;此处骨松质较厚,骨髓液量多,不但穿透机会少,且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