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合集下载

农作物病虫测报质量评定办法

农作物病虫测报质量评定办法

《农作物病虫测报质量评定办法》测报质量的评定是农业病虫测报工作的重要环节。

以科学的评定方法对测报质量进行评定,可以检验测报水平,衡量测报工作的业绩,也可以有效地总结预报经验和教训,改进测报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更好地指导大面积防治。

一、评定内容1、某种病虫的单次预报准确率。

2、某种病虫的全年预报准确率。

3、某站全年预报的平均准确率。

二、有关规定1、预报期划分:短期预报:离防治适期5-10天发布的预报;中期预报:离防治适期10-30天发布的预报;长期预报:离防治适期一个月以上发布的预报。

2、发生程度等级划分:病虫发生程度等级划分,一般从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是发生严重度(虫口密度或病情严重度),二是发生范围大小(发生面积比例)。

当一、二项不一致时,则用一、二项的乘积表示。

按全国标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分为五级,即轻发生、中等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等偏重发生、大发生。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程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

3、预报误差与准确率换算:按照发生面积比例,发生严重度,防治适期等项目,分别确定长、中、短期预报不同误差对应的准确率换算标准,见表2。

4、评定预报质量以短期预报为主。

对中长期预报质量的评定,若出现预报后病虫情况发生变化,应发布补充定正预报,评定时以定正预报为依据。

5、防治适期预报主要用于虫害预报。

一般以适于防治虫态的始盛期计算。

主要害虫适于防治的虫态为: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粘虫、小地老虎为低龄幼虫,二化螟为蚁螟,稻飞虱为若虫,玉米螟、棉红铃虫为卵孵盛期。

三、评定方法和步骤(一)数据收集和整理发布预报后评定预报准确率,需要收集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发生密度、发生面积和防治适期。

1)作物种植面积从有关统计资料中抄录;2)某病虫的发生面积,用观察区达标类型田推算;3)发生密度和防治适期主要用测报观察去有代表性的防治田和适期指导防治验证田以及大田普查结果确定。

至于区域引起的防治适期误差,则取其众数。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是指在稻田中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和危害程度的目标和指标。

以下是常见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1. 螟虫密度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密度是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每平方米田面上苗期阶段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应控制在1-3只,成熟期阶段的数量应控制在2-6只以下。

2.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对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如叶面损伤程度、叶片被卷程度等,从而判断防治效果。

3. 药效持久性评估: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时,要评估药剂的持效性和残留期,以确保防治效果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4. 生态环境评估:对防治措施对稻田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等。

5. 经济效益评估:评估防治措施的经济效益,包括减损效益、增产效益、成本效益等,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治措施。

综合以上指标,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并及时调整实施的防治措施。

表1 水稻螟虫冬后虫源及发育进度调查模式报表

表1 水稻螟虫冬后虫源及发育进度调查模式报表
稻纵卷叶螟越冬面积
(万亩)
白背飞虱
褐飞虱
冬秧田
再生稻苗田及稻桩
落粒稻苗田及稻桩
野生稻田
杂草(游草)
合计
注:稻飞虱调查选点主要在有水稻存活区包括冬种田、冬闲田或绿肥田(有再生稻苗、落粒稻苗存活的田块)和野生稻;稻纵卷叶螟除上述地点外,还要关注游草地上部分能存活的区域。
表3稻飞虱越冬调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类型田
样点类型面积比例(%)
取样面积
(㎡)
稻飞虱种类
成虫数(头/㎡)
若虫数(头/㎡)
虫量
(头/亩)
卵粒数(粒)
百株卵量(粒)
长翅型
短翅型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表4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类型田
取样面积(m2)
幼虫数(头)
蛹数(头)
活虫数(头)
总死虫数(头)
亩活虫量
活虫
死虫
寄生
活蛹
死蛹
寄生
蛹壳
表5水稻主栽品种种子稻瘟病带病率调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品种名称
调查粒数
带病粒数
带病率‰
注:调查水稻主栽品种3个以上,每个品种调查种子不少于1000粒。
表1水稻螟虫冬后虫源及发育进度调查模式报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头/亩)
死亡率(%)
预计羽化盛期
预计卵孵盛期
预计一代发生程度(级)
预计一代发生面积比例(%)
二化螟
三化螟
二化螟
三化螟
虫量
比去年增减(%)
虫量
比去年增减(%)
表2“两迁”害虫越冬虫源面积调查表

水稻病虫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水稻病虫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水稻病虫调查问卷报告范文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水稻田间病虫害情况及农户的防治措施,共收集到100份问卷回复。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报告:1. 水稻病虫害情况根据农户的反馈,水稻田间主要出现的病虫害包括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其中,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病害,而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主要的虫害。

2. 病虫害防治措施农户们主要采取化学农药喷洒、轮作和间作、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部分农户也尝试了植物保护剂和生物防治方法。

3. 农户对防治效果的评价对于化学农药喷洒,有大约60%的农户认为效果明显,但也有约20%的农户表示效果一般,10%的农户表示效果不佳。

对于植物保护剂和生物防治方法,有将近半数的农户表示效果尚可。

4. 农户的需求在调查中还了解到,部分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方面缺乏相关知识和技术支持,希望能够得到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同时也有农户提到希望能够获得更加环保和健康的防治方法。

综上,水稻田间病虫害的防治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同时也需要加大环保和健康防治方法的推广力度,以帮助农户更好地保护水稻产量和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部分农户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存在着一些不当使用情况,包括超量喷洒或者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这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户的农药使用管理和指导,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药技术,以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

另外,针对农户提出的培训需求,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就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环境友好型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农户的相关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

针对环保和健康防治方法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生物农药、植物保护剂等环保产品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户转变防治理念,提倡生态友好型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科研力量,不断推出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产品,提高防治效果和安全性,并对农户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推广。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螟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螟虫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螟虫田间调查。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过程、结果以及所得到的启示,以期对农业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水稻田的螟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调查内容包括螟虫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调查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调查点,通过人工抽样进行统计。

3. 调查结果在螟虫田间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以下主要结果:3.1. 螟虫种类调查中发现了多种螟虫种类,包括稻纵卷螟、稻纵卷螟、斜纹夜蛾螟等。

不同种类的螟虫在不同地区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发生规律。

3.2. 螟虫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螟虫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通常在水稻生长期间,螟虫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成熟期则逐渐减少。

3.3. 螟虫分布情况螟虫的分布主要受到温度、湿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位的水稻田中,螟虫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

3.4. 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螟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和湿度是螟虫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则对螟虫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反思和启示通过本次螟虫田间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螟虫发生情况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4.1. 采样点选择不够全面本次调查采用了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在采样点的选择上,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可能没有涵盖到所有可能发生螟虫的区域,这可能对调查结果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调查指标不够全面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螟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但对于与螟虫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调查并不充分。

水稻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治信息候报表

水稻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治信息候报表

水稻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治信息候报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年月日
说明:
1、本表格由11个市植保机构在汇总本市情况基础上定期填报;
2、执行时间为6月中旬至10月中旬,5天一报,每逢0、5日通过农民信箱或“中国农作物有害生
物监控信息系统”向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测报防治科汇报。

农民信箱发钱冬兰、蒋学辉传真:0571-86966130
3、表中涉及的面积单位均为万亩;
4、“主要分布区域”描述病虫在本地的分布情况,具体到县;
5、“发生概况及原因简述”、“防治工作简况”填写要简明扼要,总字数不超过800字;
6、发生面积指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成灾面积指产量损失30%以上的面积。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

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摘要总结了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以期对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预测预报;方法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东南深丘地带,海拔180~1 980 m,立体气候明显,每年种植水稻3.33万hm2。

涪陵区农作物病虫害是全国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年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9.42万公顷次,累计防治9.92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0 915 t,大发生年病虫害发生14.01万公顷次,累计防治19.65公顷次,挽回损失16.19万t。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每年可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能及时地指导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产品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无公害[1-2]。

因此,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加强水稻病虫田间调查,搞好病虫测报,对创建绿色、安全、无公害水稻生产,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加速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

1水稻病虫田间调查方法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方法就是运用平行取样调查法、5点取样调查法、拍打法等进行田间病虫调查。

1.1水稻流行性病害的调查方法1.1.1稻瘟病的调查方法。

叶瘟调查从插秧后秧苗返青开始,每5 d调查1次,查到穗期止。

系统观察田选择感病品种早、中、迟类各2~3块,在观察期内不施药防治。

定点田在田埂内第2~3行定2点,每点查2丛绿色叶片,分0级,1~5级填写各级病叶片数,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共计普查20块田以上。

大田普查,查200穗,5点取样,每点40穗,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1.1.2稻纹枯病的调查方法。

一是稻田翻耕前或水稻收割后进行。

根据当地发病情况,选择重、中、轻类型田各1块,5点取样,每点0.1 m2。

将1 cm厚的表土连同作物残渣一并铲起(在越冬后应取5~10 cm厚的表土)置于缸内,然后加水充分搅拌,捞出水面浮渣,计算菌核量,推算每公顷菌核残留量。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调查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调查
在 7月 1 8 1 7月 1 ; 3和 11 系统 田赶蛾 资料 表 明 , 3 20 0 6年 、0 7年 第 4 2 代 稻 纵 卷 叶 螟 累计 蛾 量 20 () 分别 是 175头/ 6 2 75头/ 6 2. 67m 、1. 6 7 m 。高峰 期较 常年 早 , 入量 较 常年 多 。第 4 2 代 稻 纵卷 迁 ()
20 0 6年系统 田赶 蛾 8月 1 3日进 入第 5 3 代 () 发 蛾 始盛 期 , 8月 2 日为发 蛾 高 峰 1 ,为 4 3 O 0 3 1
头/ 6 6 7 m 。第 5 3 代 累计 蛾 量 为 2 0 . () 0 5 05头/
67 i , 6 n 8月 1 9日田问调查 , 系统 田有 卵 1 0粒/ 4
LI U Yu u —h i
(a gu G nu A r utr ar col inu gn i gu 2 2 0 , hn) J ns ay gi l a C de Sho,Lay nagJa s 2 10 C ia i c ul n
Ab t c :T e f e e s n o h u b e k o h p ao o i d n l w r u s r t h v ra o s f r t e o t r a f c a h lr c s me i ai e e s mmaie a o g p a d rt n f t re a i s r d s ln e k u a i o h e z o
简 报

球稻
V1 2 o 9 No. 3

稻 纵 卷 叶螟 大发 生调 查
刘 玉 惠
( 苏 省赣 榆 县 农 业 干 部 学校 , 苏 连 云港 2 2 0 ) 江 江 2 10

水稻稻纵卷叶螟

水稻稻纵卷叶螟

我国东半部稻 纵卷叶螟迁飞 途径(1977) 途径( ) Ⅰ终年危害 区;Ⅱ 岭南 代区; 6~8代区;Ⅲ 江岭5 代区, 江岭5~6代区, 岭北亚区, 岭北亚区,江 南亚区; 南亚区;Ⅳ 江淮4 代区; 江淮4~5代区; 北方2 Ⅴ北方2~3代 区。M1~M2各 次北迁( 次北迁(月/旬)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明显的回迁过程: 三次明显的回迁 回迁过程: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和江 淮区北部中稻地区向江岭区和岭南区迁入,有些 地区仅过境停留。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自9月下旬起,长江以南迁出,随副热带高压南 退,藉助高空的东到东北风,南移至大陆以外, 也有过境降落在南方的现象。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死亡因素的 ki值
虫期 作用因子 第二代 失踪 k1 卵 寄生 k2 不孵化 k3 1~2龄 1~2龄 幼虫 3~5龄 3~5龄 幼虫 蛹 失踪 k4 寄生 k5 失踪 k6 寄生 k7 失踪 k8 寄生 k9 总K值 0.1914 0.0021 0.0311 0.2449 0.0324 0.1336 0.0062 0.2507 0.0542 0.9466 各世代 ki值 第三代 0.2277 0.0177 0.0240 0.5409 0.0177 0.4011 0.0114 0.4800 0.0248 1.7093 (1977~1982) 第五代 0.2734 0.0867 0.0219 0.3583 0.0537 0.3825 0.0443 0.5251 0.0669 1.8128 第六代 0.2374 0.0357 0.0210 0.8864 0.0113 0.5386 0.0180 0.7278 0.0179 2.4941 相关回归 系数 bi 0.0663 0.0343 0.0065 0.3450 -0.0156 0.3331 -0.0038 0.2602 -0.0260 ∑Bi ≈ 1 K与ki的 相关系 数 ri 0.8502 0.6946 0.4769 0.9337 -0.6418 0.9770 -0.1846 0.9860 -0.7835 –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白叶满田".一般减产2~3成,重的甚至颗粒无收.以孕、 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3.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三横线明显,中横线短〔雌〕或呈眼点状 〔雄〕
幼虫: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 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前胸背板 黑点不明 显
前胸背板
前后缘各 出现2黑 点
前胸背板后 缘2黑点变 为2三角形, 可见中后胸 斑纹
前胸背板前缘2 黑点侧出现小 点组成的括号, 中后胸斑成黑 褐色
中后胸背面 有8个毛片, 前排6个,后 排2个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 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4. 发生规律
9-11代区:##南部、##岛、##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短期预测 灯诱: 物候指标:水稻破口期〔抽穗始见期〕 性诱剂:
诱蛾始盛〔或高峰〕日+产卵前期=卵始盛〔或高峰〕 日再+卵历期=幼虫孵化始盛〔或高峰〕日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头 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计比 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 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较强 需补充营养 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品种
上产卵,卵产在中、上部叶片 上
5. 生活习性
幼虫习性 取食特点:表面食叶肉→叶尖卷→整叶纵卷 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4龄后食量大增〔食叶量占幼虫总食叶量的94%〕 离地面7-10cm 处的叶鞘内、稻丛基部或老虫苞

稻麦(油)轮作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稻麦(油)轮作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稻麦(油)轮作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水稻与小麦、水稻与油菜连作区重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的基本策略、防治对象、检疫措施、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施药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水稻与小麦、水稻与油菜连作区重大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4407.2-2008经济作物种子第2部分:油料类GBf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8371-2009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GBfT15792-2009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GB"15795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15796小麦赤霉病测报技术规范NY/T2156-2012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NYfT612小麦财虫测报调查规范NY/T614小麦纹枯病测报调查规范NYZT1608-2008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范NY-T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NYT794-2004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NY/T2737.1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NY/T496肥料合理施用准则通则DB34T4043-2021油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34/T3663植保无人飞机农田施药作业技术规范DB23/T2949-2021植保无人飞机水稻精准施药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物检疫通过法律、行XX技术手段,旨在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进而达到保障农林业安全的措施。

3.2 生态调控基于对稻、麦(油菜)连作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遵循自然调节规律,适时辅以人工干预措施,充分保护并提高生物多样性,发挥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功能,最大程度限制本系统内有害生物种群发展,确保稻、麦(油菜)连作生态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湄潭县主推优质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湄潭县主推优质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1
14.
3
12.
6
16.
1
473.
1
619.
0
588.
0
539.
1
437.
9
530.
4
475.
0
547.
to
fMa
i
nRe
commended Hi
l
i
t
gh
qua
y
Ri
c
eVa
r
i
e
t
i
e
si
n Me
i
t
anCoun
t
y
ZHANJ
i
nb
i1 2 ,J
IANGXu
e
ha
i2 ,LIT
i
anha
i1 ,WANGYong1 ,YANGYu1
,

要:收集适合湄 潭 县 种 植 的 24 个 优 质 水 稻 品 种 进 行 了 田
5 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 10%
6 级:典型的稻病斑,受害面积为 10%~25%
穗瘟分级
0 级:无病
1 级:发病率低于 1%
3 级:发病率为 1%~5%
5 级:发病率为 6%~25%
7 级:发病率为 26%~50%
9 级:发病率为 51%~100%
7 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 26%~50%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04
06

40%丙溴磷EC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示范

40%丙溴磷EC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示范

保 叶效 果 : 后 1 施 、3d调查 ,4 % 丙 溴磷 E 0 C 药 剂处 理 区均 有 一定数 量 的小束 叶 ( 卷尖 ) 或 ,药 剂 的 保 叶 效 果 较 低 , 每 67 m 6 用 20 10 8、 0、
10 ml 后 1 d 的保 叶 效 果 均 在 5 % 以 下 , 比 2 药 0
螟的高效 、低毒药剂 ,20 07年,我们对 4 %丙溴 0 磷E C进 行 了 防治稻纵 卷 叶螟 的 田间 小 区试 验 和大
面积 示范 ,现 将试 验示 范情 况 报告 如下 。
1 材 料 和方法
小区、大田示范区水稻的生长发育情况 ,以明确药
剂对 水稻 的安全性 。
2 结果 与分 析
收稿 日期 :20 0 —3 0 8— 1 1
4 % 毒死 蜱 E 8 略优 ,但 差异 较小 ,药 后 3d 8 C 0 ml 的保 叶效 果 虽 有 所 上 升 ,但 均在 6 % 以下 ,剂 量 5 间差 异不 明显 ,均显 著 优 于 4 % 毒 死 蜱 E 8 l 8 C0 m ; 施药 后 7 d调查 ,小 束 叶 ( 卷 尖 ) 内的稻 纵 卷 或 叶螟 死亡 后 ,束 叶又 自然 展 开 ,卷 叶率 有 所下 降 , 药剂 的保 叶 效果 明显 上升 ,4 % 丙溴磷 E 0 C三个 剂

次 ,每 67 m 用 药 量 对 水 4 g常 规 喷 雾 ,施 6 0k
9 % 左 右 ,每 67 m 0 6 用 10 ml的 杀 虫 效 果 在 0
9 . 4 ~9 . % 之 间 ,每 6 7 m 用 1 0 m 的 杀 16 % 36 6 2 l 虫 效 果稳定 在 9 % 以上 ,三个 处 理 的杀 虫 效 果 均 5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

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方法水稻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方法二化螟调查方法成虫体长13~1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雄蛾体较小,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色较深,雌蛾色较淡。

幼虫老熟时长20~30毫米,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1、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冬前和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16%或3/下~4/初)进行。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空白田、油菜田和花草田)10~15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拔取20~40丛稻桩(已翻耕田块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每点面积1m2),带回室内剥查记数并计算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虫口密度:指每亩活虫数;死亡率:死亡虫量占总虫量的比例)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或秋季雨水多的地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杆不少于5000根,进行剥查草杆内的虫数,并计算虫口密度和死亡率。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2、成虫诱测用200w白炽灯,灯高1.5m左右,进行诱测。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初见蛹时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为止。

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诱集物带回室内区别种类,清点虫数。

3、卵块密度调查大田调查。

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栽期等将水稻田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定点取5个样点,每样点4m2,摘取样点内全部卵块,计算亩卵量;秧田调查。

秧田划定10m2作卵量观察圃,每次调查在计数全部卵块后,摘除卵块,计算亩卵量。

4、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枯鞘率调查在分蘖期进行;枯心率调查于当代二化螟化蛹率达30%时进行(破口前一周);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调查于黄熟期进行;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50丛稻内的全部被害株,剥查其中的幼虫和蛹的数量,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

5、防治指标秧田每亩卵块数为80块;移栽田(大田)每亩卵块数为100块。

水稻害虫检测实验报告

水稻害虫检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稻害虫的种类及危害;2. 掌握水稻害虫检测的方法;3. 提高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场地:水稻田;2. 实验工具:放大镜、捕虫网、记录本、尺子、剪刀等;3. 实验试剂:酒精、水、蒸馏水等;4. 实验对象:水稻植株、害虫样本。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1)选择一块水稻田作为实验场地;(2)观察水稻植株的生长状况,了解害虫的发生情况;(3)准备实验工具和试剂。

2. 害虫检测:(1)观察水稻植株:观察水稻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寻找害虫的痕迹,如虫孔、虫蛀等;(2)使用捕虫网捕捉害虫:在水稻植株附近,用捕虫网捕捉害虫;(3)观察害虫:使用放大镜观察害虫的外部形态、颜色等特征,确定害虫的种类;(4)记录数据:记录水稻植株受害虫危害的程度,以及害虫的种类、数量等。

3. 害虫样本处理:(1)将捕捉到的害虫放入装有酒精的容器中,固定害虫形态;(2)使用剪刀将害虫的头部、尾部等部位剪下,分别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容器中,以便后续观察;(3)将固定好的害虫样本进行分类整理。

4. 害虫种类鉴定:(1)根据害虫的外部形态、颜色等特征,结合相关资料,确定害虫的种类;(2)对鉴定出的害虫种类进行记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通过实验,共检测到以下几种水稻害虫: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等。

其中,稻飞虱和稻螟虫的危害程度较重,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2. 害虫检测方法:通过观察水稻植株和捕虫网捕捉害虫的方法,成功检测到水稻害虫。

此方法操作简便,适合在田间进行。

3. 害虫防治措施:针对检测到的害虫种类,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地;(2)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昆虫,如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等;(3)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检测到水稻田中的害虫种类,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依据;2. 害虫检测方法操作简便,适合在田间进行;3. 针对检测到的害虫种类,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害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leaf – roller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纵卷叶螟越冬、蛾量、卵量、幼虫发育进度、残留虫量以及发生程度和受害程度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过程中资料整理与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调查
2.1 限以本地越冬虫源为翌春主要虫源的地区进行。

2.2 调查在冬后成虫羽化前进行7 > < 次。

2.3 调查方法
选稻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等主要越冬场所,共取样20m2以上,调查稻桩、再生稻、落谷稻、冬稻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记载死、活幼虫和蛹数及被寄生效。

2.4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记载表”(表1)。

表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记载表

3 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
3.1 赶蛾
3.1.1 调查于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常年始蛾期前一周开始,至当代蛾盛期结束为止。

隔天上午9时以前进行一次。

3.1.2 调查方法
选择具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田各1块,合计3块。

手持长2m的竹竿沿田埂逆风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用计数器计数飞起的蛾数。

每块田调查面积为50~100m2以上。

3.2 雌蛾卵巢解剖
3.2.1 调查于主害代及其上一代蛾的主要峰期,结合田间赶蛾进行剖查2~3次。

迁出代成虫迁出时期内,如遇多阴雨天气,再剖查1~2次。

3.2.2 调查方法
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当即解剖、镜检卵巢级别和交配率。

3.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表2)。

表2 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记载表
4 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
4.1 调查在各主害代及其上一代大田防治结束后,四龄幼虫盛期进行一次。

4.2 调查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100丛,剥检所有卷叶虫苞,记录各虫态数量和被寄生虫数,统计各虫态百分率、虫口密度、卷叶率、寄生率。

4.3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记载表”(表3)。

表3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记载表
5 大田普查
5.1 卵量普查
5.1.1 各主害代发蛾高峰期调查1~2次。

5.1.2 普查方法
选择具代表性的类型田各1~2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10丛,目测所有叶片有效卵、寄生卵、干瘪卵数。

5.1.3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记载表”(表4)
表4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记载表

5.2 幼虫发生程度普查
5.2.1 各主害代施药防治前2~3龄幼虫盛期,田间普遍发生卷叶时进行。

5.2.2 普查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村进行抽样。

各类型田的调查块数应按比例确定。

调查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目测稻株顶部3片叶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幼虫发生级别。

记录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比例。

5.2.3 幼虫发生级别的分类,见表5。

表5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级别分类表
万头/667m2
5.2.4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普查记载表”(表6)。

表6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普查记载表

5.3 稻叶受害率(程度)普查
5.3.1 各主害代防治结束,危害基本定局后进行。

5.3.2 普查方法
抽样同5.2.2条。

目测稻株顶部3片的卷叶率,并以此确定稻叶受害程度,记录各级别所占田块数及比例。

5.3.3 稻叶受害程度级别的分类,见表7。

表7 稻叶受害程度级别分类表
%
5.3.4 调查结果载入“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普查记载表”(表8)。

表8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普查记载表

6 资料整理与归档
6.1 世代划分
6.1.1 世代划分的起点虫态为成虫。

以广东和广西南部的发生为基础,全年共分为八代。

6.1.2 各代起止日期:
第一代4月15日以前
第二代4月16日至5月20日
第三代5月21日至6月20日
第四代6月21日至7月20日
第五代7月21日至8月20日
第六代8月21日至9月20日
第七代9月21日至10月31日
第八代11月1日至12月10日
6.1.3 适用范围为南海岸线以北大陆发生区,海南等发生区可采用当地习惯划分方法,但世代起止日期可参照本标准确定。

6.1.4 世代具体起止日期根据当年实际发生划定,但一般不宜超过标准日期5d以上。

6.2 发生(危害)程度的确定
6.2.1 发生程度的确定以大田防治前普查的幼虫发生级别及其面积占适生面积的比例为依据;危害程度以大田防治后普查的稻叶受害级别及其面积占适生面积的比例为依据。

6.2.2 发生(危害)程度等级及其指标,见表9。

表9 发生(危害)程度等级
6.3 数据记载与归档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正式填入《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纵卷叶螟》内归档保存。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纵卷叶螟》样册见附录A(补充件)。

附录A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纵卷叶螟
(补充件)
(二零年)
测报站名
测报站编号
站址
(北纬:东经:海拔:)
测报员
负责人
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编制
说明
为积累部分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的系统观测资料,建立一病一虫一年一档制,以便分析研究,不断提高测报水平,特参照一九七九年修订的系统测报办法及一九九一年制定的测报调查规范,设计了这套资料表册,要求有关站于每年年终将观测结果略加归纳整理,并用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清楚,及时上报总站一份。

现将资料表册归纳整理时的注意事项,简要说明如下:
(1)稻纵卷叶螟资料表册除发生防治基本情况下,总计列出6个表。

(2)任一表格如出现不够用的情况,都可以自行仿照补充列表,但必须填写清楚表头的标题和表格序号。

表A1 稻纵卷叶螟越冬调查表
表A2 稻纵卷叶螟赶蛾、剖蛾调查表
表A3 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进度及残留虫量调查表
表A4 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调查表
表A5 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普查表
表A6 稻纵卷叶螟危害情况普查表
表A7 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m2
水稻面积和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
hm2
受害减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m2
发生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治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m2
挽回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
实际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
发生特点及原因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皓年、汤金仪、韦江、曾汉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