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
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李艳春;鲁继荣【摘要】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产生,自1979 年开始定名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已见报道的有29种(IL-1 ~ IL-29).IL-23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白细胞介素,由p19和p40两个亚基组成.近几年对IL-23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作用于T细胞使之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从而使IL-23在多种疾病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就IL-23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了综述.【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3页(P295-296,299)【关键词】白介素-23;生物学功能;疾病【作者】李艳春;鲁继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一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一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IL-23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白细胞介素,目前已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1 IL-23的分子结构IL-23由p19和IL-12中的p40两个亚基组成,它们之间以二硫键相联结。
p19是Oppmann等发现的衍生于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新细胞因子。
p19的cDNA序列编码189/196个氨基酸多肽(人/鼠),其相应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 700和19 800。
人和鼠的p19相应蛋白质中均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无N-糖基化位点,两者有70%同源,其蛋白质组成大部分与IL-12p35、IL-6和G-CSF相近。
2 IL-23的受体IL-23的受体由IL-12R中的一个亚基IL-12Rβ1和IL-23R两个亚基组成。
IL-23R 是一种新细胞因子受体亚单位,它是与IL-12 Rβ2和gp130相似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人IL-23R的基因定位于人1号染色体距离IL-12Rβ2大约150 kb的地方。
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Tregs的免疫调节机制 由于既往过分关注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屏障,曾认
为免疫与中枢神经系统是互不相关的。然而目前免疫系统在 卒中病理生理过程中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且这两个系统相互 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导致了组织坏死、生理屏障破坏、炎性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328) 作者单位: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 通讯作者:陆正齐
C,Apetoh L,Awasthi A,et al。Semin Immunol,2011,23:6。 JM,Patterson SJ,Levings MK.Front Immunol,2012,3:245. S,Sakaguehi N,Asano M,et a1.J Immunol,2011,186:7. Stroke Med,
1
T细胞介导炎性免疫损伤 动物实验¨’8 o发现,T细胞在脑缺血损伤早期(24 h)即可
出现在软脑膜表面,位于梗死边缘区,紧靠血管,在延。_i期(3 d和7 d)达到高峰,14 d时开始减少。Felger等一1观察、脑中 动脉栓塞大鼠模型大脑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发现,T细胞在24 h与3 d出现在梗死边缘区,3 d后位于梗死核心区。T细胞 与其他致炎、抑炎细胞及因子形成炎性级联调节网络,是介导 急性与迟发性脑损伤及保护的重要细胞类型之一。在脑卒中 早期,T细胞的激活依赖于共刺激信号通路(CD28)、单核细 胞趋化蛋白一1(MCP一1)、趋化因子1(CXCLl)、受激活调节正 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因子(RANTE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s)、Toll样受体(TLR)、炎性因子[如白介素(IL)-1、IL一 6、IL.17、IL一23、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旧’”o;晚期时,T细胞 激活可能与脑卒中发病的病理生理相关,T细胞表面抗原识 别受体(TCR)介导、DAMPs、TLR与转化生长因子・B(TGF—p) 激活Tregs、B细胞参与了卒中后持续性损伤与保护机制的启 动¨“。T细胞在脑微血管一内皮细胞界面发挥神经毒性作用, 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血 栓炎症的持续存在H2’”J,是增加脑梗死体积,促进颅内血栓 形成和免疫细胞浸润募集与炎症介质分泌,调控炎性免疫损 伤的主要病理途径。
白介素17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白介素17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荚琳琳季必华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8期【摘要】IL-17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其来源及其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深受人们关注。
它是IL-23、RORγt等细胞因子作用Th17后产生。
它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等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参与了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的慢性感染过程,与疾病活动性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IL-17;细胞因子;皮肤病白介素17(IL-17)最早是由Rouvier等人于1993年在激活的噬齿类的T细胞杂交瘤中发现的[1]。
近年来它逐步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尤其是在发现它参与人体固有免疫之后。
它和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免疫相关性疾病[2]和慢性感染过程[3]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多种皮肤科疾病。
1 IL-17的来源和作用IL-17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分泌[4],Th17在白介素23(IL-23)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IL-17[5],同时巨噬细胞、NK细胞[6]以及树突状细胞[7]都够能产生。
它可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8]。
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有大量IL-17 分泌型的树突样表皮 T 细胞(γδT细胞)浸润。
而且γδT细胞在IL-23和IL-1β联合刺激下可产生大量的IL-17。
实验发现真皮中的γδT细胞都是表达CCR6的细胞,不表达 CD27,不分泌γ干扰素,是只分泌IL-17的T细胞;在体外实验中IL-23可以刺激真皮γδT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的IL-17;但脾脏中的γδT细胞在IL-23的作用下却无明显的增生反应[9]。
IL-17细胞因子家族包括6个成员,分别是IL-17A~F,它们通过白介素17受体(IL-17R)复合物参与炎症反应,通常所指的IL-17即IL-17A[10]。
IL-17可以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白介素6(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CXCL1、CXCL2、CCL20等。
人重组腺病毒rad-il-23r的构建与功能鉴定
2020年㊀5月第40卷㊀第5期基础医学与临床Basic&ClinicalMedicineMay2020Vol.40㊀No.5收稿日期:2020 ̄02 ̄14㊀㊀修回日期:2020 ̄03 ̄18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2017 ̄I2M ̄3 ̄007)∗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lliu8@263.net文章编号:1001 ̄6325(2020)05 ̄0662 ̄06研究论文㊀人重组腺病毒rAd ̄IL ̄23R的构建与功能鉴定苑晓梅ꎬ刘㊀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病原生物学系ꎬ北京100005)摘要:目的构建表达白介素23受体的人重组腺病毒(rAd ̄IL ̄23R)ꎬ并探究该病毒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增殖的影响ꎮ方法采用AdEasyTM系统ꎬ将带有IL ̄23R的穿梭载体与腺病毒骨架载体进行同源重组ꎬ构建pAd ̄IL ̄23Rꎬ酶切消化鉴定ꎬ线性化的病毒质粒在HEK ̄293A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ꎬ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ꎮCCK ̄8法检测rAd ̄IL ̄23R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ꎬ流式细胞计量术分析和Westernblot检测rAd ̄IL ̄23R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ꎮ结果pAd ̄IL ̄23R经PacⅠ酶切消化为约30kb和3kb的核酸片段ꎬ可诱导HEK ̄293A细胞产生细胞病变ꎬ并成功表达IL ̄23R蛋白ꎻ用不同滴度的rAd ̄IL ̄23R(0㊁1和2MOI)感染HeLa细胞后ꎬrAd ̄IL ̄23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P<0 05)ꎬ随着MOI增加ꎬ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 05)ꎬ同时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ꎮ结论成功构建rAd ̄IL ̄23Rꎬ该重组腺病毒可抑制HeLa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发生ꎮ关键词:重组腺病毒ꎻIL ̄23Rꎻ宫颈癌ꎻ增殖ꎻ凋亡中图分类号:R37㊀㊀文献标志码:AConstruction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humanrecombinantadenovirusrAd ̄IL ̄23RYUANXiao ̄meiꎬLIULi∗(DepartmentofEtiologyꎬInstituteofBasicMedicalSciencesCAMSꎬSchoolofBasicMedicinePUMCꎬBeijing100005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constructthehumanrecombinantadenovirusexpressinginterleukin23receptor(rAd ̄IL ̄23R)ꎬandexploretheeffectoftherAd ̄IL ̄23Rontheproliferationofhumancervicalcancer(HeLa)cellline.MethodsUsingtheAdEasyTMsystemꎬthepAd ̄IL ̄23RwasconstructedbyhomologousrecombinationwiththepShuttle ̄CMVplasmidcarriedIL ̄23RandthebackboneplasmidpAdeasy ̄1ꎬwhichwasidentifiedbyrestrictionendonucleasedi ̄gestion.ThelinearizedrecombinantplasmidswerepackagedandexpandedinHEK ̄293Acells.TheviraltiterwasdetectedusingTCID50.CCK ̄8assaywasusedtoanalyzetheeffectofrAd ̄IL ̄23RonHeLacellsproliferation.FlowcytometricanalysisandWesternblotwereusedtodemonstratetheeffectofrAd ̄IL ̄23RonHeLacellsapoptosis.Results㊀pAd ̄IL ̄23RwasdigestedwithPacⅠtoyield~30kband3 0kbfragmentsꎬwhichcouldinduceHEK ̄293AcellstoproducecytopathiceffectandexpresstheIL ̄23RproteinafterbeingtransfectedintoHEK ̄293Acells.AfterinfectingHeLacellswithincreaseddosesofrAd ̄IL ̄23R(0ꎬ1ꎬ2MOI)ꎬtheproliferationofHeLacellswassignificantlyinhibitedinadose ̄dependentmanner(P<0 05).WiththeincreaseofMOIꎬnotonlytheapoptoticrateoftheinfectedHeLacellswasalsoincreasedsignificantly(P<0 05)ꎬbutalsotheproteinexpressionlevelof苑晓梅㊀人重组腺病毒rAd ̄IL ̄23R的构建与功能鉴定cleaved ̄caspase3wasmarkedlyincreased.Conclusions㊀rAd ̄IL ̄23RwasconstructedsuccessfullyꎬwhichmaybeusedtoinhibittheproliferationandtopromoteapoptosisofHeLacells.Keywords:recombinantadenovirusꎻIL ̄23Rꎻcervicalcancerꎻproliferationꎻapoptosis㊀㊀白介素23(interleukin23ꎬIL ̄23)配体属于IL ̄12家族ꎬ是由p19和p40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ꎬ二者分别被IL ̄23受体(IL ̄23receptorꎬIL ̄23R)和IL ̄12Rβ1识别[1]ꎮ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分泌IL ̄23配体后ꎬ可激活记忆T细胞产生IL ̄23R[2]ꎬ通过稳定Th17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与扩增来促进IL ̄17细胞因子表达ꎬ也可以通过激活γδT细胞和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lymphoidcellꎬILC)促进IL ̄17分泌[3]ꎮIL ̄23可促进肿瘤发展进程[4]ꎮ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ꎬ在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瞬时转染IL ̄23R可降低IL ̄23配体的表达水平ꎬ并诱导凋亡增加[5]ꎮ但是ꎬ瞬时转染质粒的效率相对较低ꎬ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局限性ꎮ腺病毒系统感染效率较高ꎬ宿主适应范围广ꎬ外源DNA片段容纳量较大ꎬ易于提高病毒滴度㊁浓缩和储存ꎬ安全性高[6]ꎮ因此ꎬ本研究构建了表达白介素23受体的人重组腺病毒(humanrecombinantadenovirusexpressinginterleukin23receptorꎬrAd ̄IL ̄23R)ꎬ并探究其对HeL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ꎮ1㊀材料与方法1 1㊀材料1 1 1㊀细胞系: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㊁人胚肾细胞系HEK ̄293A(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资源中心)ꎮ1 1 2㊀主要试剂:BJ5183感受态细胞(北京博迈德生物技术公司)和DH5α感受态细胞(北京天根生物科技公司)ꎻSalⅠ㊁XhoⅠ限制性内切酶㊁分子克隆试剂盒(TaKaRa公司)ꎻPmeⅠ和PacⅠ限制性内切酶(NEB公司)ꎻ质粒小提试剂盒(Aidlab公司)ꎻ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和ECL化学发光液(北京威格拉斯生物技术公司)ꎻDMEM ̄高糖培养基(Gibco公司)ꎻ小牛血清(NCS)ꎻBCA蛋白定量试剂盒(ThermoFisherScientif ̄icals公司)ꎻanti ̄β ̄actin一抗ꎬanti ̄caspase3一抗(Proteintech公司)ꎻanti ̄cleaved ̄caspase3一抗(Sigma ̄Aldrich公司)ꎻanti ̄IL ̄23R(Abcam公司)ꎻHRP标记山羊抗兔二抗(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ꎻCCK ̄8试剂(MCE公司)ꎻ凋亡检测试剂盒(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公司)ꎮ1 2㊀方法1 2 1㊀构建表达人IL ̄23R的重组腺病毒质粒:以SalⅠ和XhoⅠ为限制性酶切位点ꎬ将IL ̄23R核酸序列整合入pShuttle ̄CMV载体的多克隆位点ꎬ构建pShuttle ̄CMV ̄IL ̄23R穿梭质粒ꎮpShuttle ̄CMV ̄IL ̄23R穿梭质粒经PmeⅠ线性化后转化进入BJ5183感受态细胞ꎬ与骨架载体pAdEasy ̄1进行同源重组(图1)ꎮ重组子经过卡那霉素筛选ꎬ挑取10~20个单克隆扩增并提取质粒ꎬ随后分别通过PacⅠ及SalⅠ/XhoⅠ酶切进行初步鉴定ꎮ选取鉴定正确的pAd ̄IL ̄23R质粒于DH5α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转化扩增ꎬ随后提取质粒ꎬ并进行PacⅠ及SalⅠ/XhoⅠ酶切鉴定ꎮ1 2 2㊀表达人IL ̄23R的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扩增:pAd ̄IL ̄23R经PacⅠ线性化回收后ꎬ转染HEK ̄293A细胞ꎬ1周后收取细胞及培养基ꎬ反复冻融3次ꎬ离心收集上清rAd ̄IL ̄23R病毒液ꎮ采用rAd ̄IL ̄23R病毒液继续感染HEK ̄293A细胞ꎬ约3d收取细胞及培养基ꎬ继续反复冻融3次ꎬ离心收集上清rAd ̄IL ̄23R病毒液ꎬ此时rAd ̄IL ̄23R病毒滴度有所提升ꎬ重复此操作ꎬ直至出现明显细胞病变(cytopathiceffectꎬCPE)ꎬ表现为细胞间隙增大ꎬ细胞变大变圆㊁脱落ꎬ呈葡萄串状等异常生长变化ꎮrAd ̄GFP病毒液采用同样方法提升病毒滴度ꎮ1 2 3㊀病毒滴度测定:采用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ꎮHEK ̄293A细胞接种于96孔板ꎬrAd ̄IL ̄23R病毒液进行10-1㊁10-2㊁10-3㊁10-4㊁10-5㊁10-6㊁10-7㊁10-8梯度稀释后感染293A细胞ꎬ每个梯度设置10个复孔ꎬ剩余16孔做为阴性对照ꎻrAd ̄GFP病毒液进行同样操作ꎮ定期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补充培养基ꎬ7~10d待不再出现新的CPE时ꎬ计数每个病毒稀释液梯度出现CPE的孔数ꎬ采用KARBER统计法计算TCID50滴度T=1+d(S ̄0 5)/100μLꎮd=lg稀释度ꎬ本实验稀释度为10ꎬ故d=1ꎻS=阳性比率之和ꎮ366基础医学与临床㊀㊀Basic&ClinicalMedicine202040(5)图1㊀pShuttle ̄CMV ̄IL ̄23R和pAdEasy ̄1重组示意图Fig1㊀RecombinantdiagramofpShuttle ̄CMV ̄IL ̄23RandpAdEasy ̄11 2 4㊀细胞培养与病毒感染:在37ħ5%CO2的潮湿环境中ꎬ采用10%小牛血清加DMEM培养HeLa细胞和HEK ̄293A细胞ꎮ将细胞接种于12孔板或96孔板ꎬ24h后更换无血清培养基ꎬ并加入病毒孵育4hꎬ随后补充血清至完全培养基ꎬ继续培养ꎮ1 2 5㊀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收集病毒感染24h后的细胞ꎬ加细胞裂解液在冰上裂解并提取细胞总蛋白质ꎬBCA法测定蛋白液浓度ꎬ制备样品依次进行SDS ̄PAGEꎬ转膜ꎬ在含5%脱脂奶粉的TBST溶液中37ħ封闭1hꎬ在4ħ条件下与一抗杂交过夜ꎬ室温二抗杂交1hꎬ最终加入ECL发光液检测细胞中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ꎮ1 2 6㊀细胞增殖实验:等量HeLa细胞接种于96孔板ꎬ次日接种病毒ꎬ24h后加入CCK ̄8试剂37ħ孵育2hꎬ在450nm下测量吸光度值ꎮ使用计数后的HeLa细胞ꎬ梯度稀释后进行细胞增殖实验以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细胞增殖数目ꎬ每组均设置3个重复孔ꎮ1 2 7㊀细胞凋亡实验:感染病毒24h后ꎬ收集2ˑ105~5ˑ105/mLHeLa细胞ꎬPBS轻柔洗涤ꎬ在1ˑ结合缓冲液中用annexinⅤ ̄FITC室温避光染色10minꎬ随后加入PI染色ꎬ采用流式细胞仪在1h内进行检测ꎮ1 3㊀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表示为均数ʃ标准差(xʃs)ꎬ采用PrismGraphPad6 0软件对两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ꎮ2㊀结果2 1㊀pAd ̄IL ̄23R质粒酶切产物的鉴定2个pAd ̄IL ̄23R质粒1㊁2及其酶切产物经0 8%琼脂糖凝胶电泳后ꎬ第3㊁4泳道的PacⅠ单酶切产物大小分别为~30kb和3 0kbꎬ第5㊁6泳道的SalⅠ/XhoⅠ双酶切产物大小包括1 89kbꎬ与预测相符ꎬ说明pAd ̄IL ̄23R质粒构建成功(图2)ꎮ466苑晓梅㊀人重组腺病毒rAd ̄IL ̄23R的构建与功能鉴定M DNAmarker(DL15000)ꎻ1ꎬ2 showedthesizesofpAd ̄IL ̄23Rplasmidsꎻ3ꎬ4 showedthesizesofPacⅠenzyme ̄digestedproductsofpAd ̄IL ̄23Rplasmidsꎻ5ꎬ6 showedthesizesofSalⅠ/XhoⅠenzyme ̄digestedproductsofpAd ̄IL ̄23Rplasmids图2㊀pAd ̄IL ̄23R质粒及其酶切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Fig2㊀AgarosegelelectrophoresisofpAd ̄IL ̄23R㊀㊀㊀plasmidsandenzyme ̄digestedproducts2 2㊀rAd ̄IL ̄23R滴度测定及其在HEK ̄293A细胞中的表达HEK ̄293A细胞感染rAd ̄IL ̄23R后出现CPEꎬ细胞间隙增大ꎬ细胞变大变圆ꎬ呈葡萄串状(图3A)ꎬ测定rAd ̄IL ̄23R和rAd ̄GFP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6 5TCID50/mL和107 5TCID50/mLꎮ随着rAd ̄IL ̄23R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ꎬMOI)的增加ꎬHEK ̄293A细胞中IL ̄23R的表达量也随之增高(图3B)ꎮ2 3㊀rAd ̄IL ̄23R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以2MOI的rAd ̄GFP做为阴性对照组ꎬrAd ̄IL ̄23R对HeLa细胞的增殖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图4)ꎮ2 4㊀rAd ̄IL ̄23R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随着rAd ̄IL ̄23RMOI的增高ꎬHeLa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 05)(图5Aꎬ5B)ꎻ且随着IL ̄23R蛋白表达量的增加ꎬcaspase3被激活ꎬ表现为caspase3前体的表达量降低ꎬ而被切割后的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ꎬ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图5C)ꎮ3㊀讨论IL ̄23与IL ̄23R结合后可激活Janus激酶(JanuskinasesꎬJAK2)ꎬ进而诱导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trans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 ̄tionfactorꎬSTAT)㊁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ꎬMAPK)和磷脂酰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kinase3 ̄kinaseꎬPI3Ks)信号的下游效应分子[7]ꎬ同时还可通过NF ̄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效应[8]ꎮIL ̄23/IL ̄23R对启动㊁维持和加速IL ̄23/IL ̄17炎性反应信号传导通路至关重要ꎬ参与维持慢性炎性反应进展及肿瘤形成[9]ꎮBlaine等[10]发现IL ̄23R敲除小鼠中Th17的表型减少ꎬ从而加速口腔癌的癌前病变进程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IL ̄23R在宫颈癌细胞中同样可发挥抑癌样基因作用ꎬ促进细胞凋亡[5]ꎮ癌前病A morphologicalchangesof293Acellsthatweremock ̄infectedorinfectedwithrAd ̄IL ̄23R(ˑ10)ꎻB WesternblotanalysisontheexpressionoftheIL ̄23RtreatedwithdifferentMOIofrAd ̄IL ̄23Rꎻβ ̄actinwasincludedasainternalcontrol图3㊀rAd ̄IL ̄23R对293A细胞形态及蛋白表达的影响Fig3㊀EffectofrAd ̄IL ̄23Ronphenotypeandproteinexpressionof293Acells566基础医学与临床㊀㊀Basic&ClinicalMedicine202040(5)∗P<0 05ꎬ∗∗P<0 01comparedwithrAd ̄GFPgroup图4㊀rAd ̄IL ̄23R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Fig4㊀EffectofrAd ̄IL ̄23Ronproliferationof㊀㊀㊀HeLacells(xʃsꎬn=3)变时DNA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助于清除有害细胞ꎬ阻止肿瘤发生ꎻ而凋亡功能紊乱可导致肿瘤发生ꎬ与细胞增殖失控㊁肿瘤进展和治疗耐药相关ꎬ因此ꎬ恢复肿瘤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可能有助于疾病治疗[11]ꎮ实验室前期应用的质粒瞬时转染技术主要适用于体外实验ꎬ对于后续的体内实验仍具有一定局限性ꎮ腺病毒载体是一种在体内外传递表达基因的有效方式ꎬ可以在分裂㊁休眠及终末分化任一时期的细胞中稳定高表达ꎬ此外ꎬ腺病毒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ꎬ且免疫原性相对较低[6]ꎮ综合治疗方式及临床表现ꎬ腺病毒载体药物在基因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ꎬ是目前临床实验中最常见的治疗载体之一[12]ꎮAꎬB flowcytometricanalysisonapoptosisofHeLacellsꎻ∗P<0 01comparedwithblankcontrolgroupꎻC Westernblotanalysisontheexpressionofcaspase3ꎬcleaved ̄caspase3andIL ̄23Rꎻexpressionsofβ ̄actinwereservedasinternalcontrolsꎻdatawastheonerepresentiveofatleasttwoindependentexperimentswithsimilarresults图5㊀rAd ̄IL ̄23R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Fig5㊀EffectofrAd ̄IL ̄23RonapoptosisofHeLacells(xʃsꎬn=3)666苑晓梅㊀人重组腺病毒rAd ̄IL ̄23R的构建与功能鉴定㊀㊀本研究采用AdEasyTM系统ꎬ将携有IL ̄23R的穿梭载体与腺病毒骨架载体进行同源重组ꎬ成功构建了人重组腺病毒rAd ̄IL ̄23Rꎬ该病毒可感染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系ꎬ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发生ꎬ这为进一步深入探索IL ̄23R在宫颈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研究基础ꎮ参考文献:[1]TengMWꎬBowmanEPꎬMcElweeJJꎬetal.IL ̄12andIL ̄23cytokines:fromdiscoverytotargetedtherapiesforimmune ̄mediatedinflammatorydiseases[J].NatMedꎬ2015ꎬ21:719 ̄729.[2]ParhamCꎬChiricaMꎬTimansJꎬetal.AreceptorfortheheterodimericcytokineIL ̄23iscomposedofIL ̄12Rbeta1andanovelcytokinereceptorsubunitꎬIL ̄23R[J].JIm ̄munolꎬ2002ꎬ168:5699 ̄5708.[3]WangKꎬKarinM.TheIL ̄23toIL ̄17cascadeinflamma ̄tion ̄relatedcancers[J].ClinExpRheumatolꎬ2015ꎬ33(4Suppl92):S87 ̄90.[4]YanJꎬSmythMJꎬTengMWL.Interleukin(IL) ̄12andIL ̄23andtheirconflictingrolesincancer[J].ColdSpringHarbPerspectBiolꎬ2018ꎬ10:a028530.doi:10.1101/cshperspect.a028530.[5]ShiWYꎬCheCYꎬLiuL.Humaninterleukin23receptorinducescellapoptosisinmammaliancellsbyintrinsicmi ̄tochondrialpathwayassociatedwiththedown ̄regulationofRAS/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andsignaltrans ̄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tionfactor3signalingpathways[J].IntJMolSciꎬ2013ꎬ14:24656 ̄24669. [6]AthanasopoulosTꎬMunyeMMꎬYáñez ̄MuñozRJ.Nonin ̄tegratinggenetherapyvectors[J].HematolOncolClinNorthAmꎬ2017ꎬ31:753 ̄770.[7]FlossDMꎬMrotzekSꎬKlöckerTꎬetal.Identificationofcanonicaltyrosine ̄dependentandnon ̄canonicaltyrosi ̄neindependentSTAT3activationsitesintheintracellulardomainoftheinterleukin23receptor[J].JBiolChemꎬ2013ꎬ288:19368 ̄19400.[8]ChoMLꎬKangJWꎬMoonYMꎬetal.STAT3andNF ̄kappaBsignalpathwayisrequiredforIL ̄23 ̄mediatedIL ̄17productioninspontaneousarthritisanimalmodelIL ̄1receptorantagonist ̄defcientmice[J].JImmunolꎬ2006ꎬ176:5652 ̄5661.[9]McGeachyMJꎬChenYꎬTatoCMꎬetal.Theinterleukin23receptorisessentialfortheterminaldiferentiationofinterleukin17 ̄producingefectorThelpercellsinvivo[J].NatImmunolꎬ2009ꎬ10:314 ̄324.[10]CaughronBꎬYangYꎬYoungMRI.RoleofIL ̄23signal ̄ingintheprogressionofpremalignantorallesionstocancer[J].PLoSOneꎬ2018ꎬ13:e0196034.doi:10.1371/journal.pone.0196034.[11]PistrittoGꎬTrisciuoglioDꎬCeciCꎬetal.Apoptosisasanticancermechanism:functionanddysfunctionofitsmodulatorsandtargetedtherapeuticstrategies[J].Aging(AlbanyNY)ꎬ2016ꎬ8:603 ̄619.[12]OrtolanoSꎬSpuchCꎬNavarroC.Presentandfutureofadenoassociatedvirusbasedgenetherapyapproaches[J].RecentPatEndocrMetabImmuneDrugDiscovꎬ2012ꎬ6:47 ̄66.766。
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TUG1和miR-140-3p水平与血清炎性因子、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
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和miR-140-3p 水平与血清炎性因子、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孙静,石丽媛,康美丽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㊁微小RNA-140-3p(miR-140-3p)与血清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关系㊂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SAP组)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UAP组)72例,同期选取6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㊁IL-1β㊁IL-18㊁C-反应蛋白(CRP)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斑块稳定性指标正五聚素-3(PTX3)㊁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㊁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㊂结果: UAP组血清lncRNA TUG1及IL-6㊁CRP㊁TNF-α㊁IL-1β㊁IL-18㊁sICAM-1㊁IMT㊁PTX3㊁Lp-PLA2㊁FGF23㊁MMP-9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miR-140-3p水平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lncRNA TUG1及IL-6㊁CRP㊁TNF-α㊁IL-1β㊁IL-18㊁sICAM-1㊁IMT㊁PTX3㊁Lp-PLA2㊁FGF23㊁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miR-140-3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㊂SAP㊁U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与miR-140-3p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2,-0.586,P<0.001),且炎性因子IL-6㊁CRP㊁TNF-α㊁IL-1β㊁IL-18㊁sICAM-1及斑块稳定性指标IMT㊁PTX3㊁Lp-PLA2㊁FGF23㊁MMP-9与lncRNA TUG1均呈正相关(P<0.001),与miR-140-3p均呈负相关(P<0.001)㊂结论: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水平升高,miR-140-3p水平下降,且二者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㊂关键词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炎性因子;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微小RNA-140-3p;相关性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08.024冠心病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改变生活习惯㊁药物干预㊁手术及定期检测相关指标等[1-2]㊂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ong non-coding RNA taurine up-regulated gene1,lncRNA TUG1)及微小RNA-140-3p(microRNA-140-3p,miR-140-3p)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且二者之间存在调控关系[3-5]㊂流行病资料表明,全身炎症增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存在一致的关系,心血管疾病病人斑块炎症严重程度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6]㊂本研究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及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9月 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基金项目2021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No. 2021013144)作者单位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河北廊坊065000),E-mail: *******************引用信息孙静,石丽媛,康美丽.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和miR-140-3p水平与血清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8):1483-1486.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病人(SAP组)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40~76(52.64ʃ10.53)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病人(UAP组)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2~74(52.77ʃ10.81)岁㊂同期选取6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35名,女31名,年龄40~74(51.98ʃ10.84)岁㊂纳入标准:冠心病诊断符合SAP和UAP的诊断标准[7-8],并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证实;劳累或休息时有明显的心绞痛等冠心病临床症状;病历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近期有抗炎㊁抗凝治疗史或既往有冠状动脉介入等治疗史;合并严重肝㊁肾功能障碍疾病;合并感染㊁自身免疫系统疾病㊂1.2方法1.2.1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检测抽取健康体检者体检时及冠心病病人确诊后24h内静脉血,静置30min,以3000r/min离心10min后收集上层血清,置于-80ħ冰箱待检㊂按照Trizol试剂盒(沈阳万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书对血清总RNA 进行提取,检测其浓度和纯度,质检合格后按照逆转录试剂盒(上海研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书对总RNA进行逆转录操作(逆转录为cDNA),之后采用7500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仪器检测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以GAPDH 及U6为内参,软件设计引物后由北京鼎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见表1㊂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相对表达水平采用2-әәCT法计算,各样本均重复进行3次㊂qRT-PCR反应条件:95ħ5min,95ħ30s,60ħ30s,72ħ30s,45个循环㊂详见表1㊂表1qRT-PCR引物序列(5'-3')基因名称正向引物反向引物lncRNA TUG1GACCTCGGACGAGTCGAGC GTGCACTGGTGCACTGGGAC GAPDH ACCTACCACGTGCTGAGAG TACGATAGTCGGTGCAGCG miR-140-3p TGGGCTATGCCTGATAAG TGCAGCACGAAGTGTAGC U6TCACGACTGAGCACTTCGC CGAAGCAGGCTGACGTTGAC1.2.2血清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6㊁IL-1β㊁IL-18㊁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㊁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㊁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及斑块稳定性指标正五聚素-3(pentraxin3,PTX3)㊁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㊁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㊂IL-6㊁IL-1β㊁IL-18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CRP㊁TNF-α㊁sICAM-1试剂盒均购自武汉益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TX3试剂盒购自上海富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p-PLA2㊁FGF23㊁MMP-9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瓦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㊂采用高频探头(频率7~15 MHz)的AU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百胜公司)测量健康体检者及冠心病病人颈总动脉㊁颈外动脉㊁颈内动脉及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3组间比较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㊁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3组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比较UAP组血清lncRNA TUG1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miR-140-3p水平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 0.05);SAP组血清lncRNA TUG1水平高于对照组, miR-140-3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㊂详见表2㊂表23组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比较(xʃs)组别样本量lncRNA TUG1miR-140-3p对照组66 1.01ʃ0.20 1.02ʃ0.21 SAP组68 1.69ʃ0.27①0.68ʃ0.16①UAP组72 2.49ʃ0.38①②0.38ʃ0.14①②F值433.847239.696P<0.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SAP组比较,②P<0.05㊂2.23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UAP组血清炎性因子IL-6㊁CRP㊁TNF-α㊁IL-1β㊁IL-18㊁sICAM-1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炎性因子IL-6㊁CRP㊁TNF-α㊁IL-1β㊁IL-18㊁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㊂详见表3㊂表33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ʃs)组别样本量IL-6(pg/mL)CRP(mg/L)TNF-α(ng/L)IL-1β(μg/L)IL-18(pg/mL)sICAM-1(pg/mL)对照组667.64ʃ1.12 3.39ʃ0.48 5.94ʃ1.02 3.71ʃ0.67 4.12ʃ0.78 3.67ʃ0.46 SAP组6814.36ʃ1.42①10.84ʃ1.23①15.78ʃ2.69①8.40ʃ1.21①9.24ʃ1.05①8.31ʃ0.98①UAP组7221.58ʃ2.09①②24.72ʃ2.15①②29.42ʃ3.03①②19.07ʃ1.27①②18.32ʃ2.27①②14.54ʃ1.46①②F值1292.0263717.8991622.3413621.7051521.0181821.319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SAP组比较,②P<0.05㊂2.33组斑块稳定性指标比较UAP组斑块稳定性指标IMT㊁PTX3㊁Lp-PLA2㊁FGF23㊁MMP-9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斑块稳定性指标IMT㊁PTX3㊁Lp-PLA2㊁FGF23㊁MMP-9均高于对照组(P<0.05)㊂详见表4㊂表43组斑块稳定性指标比较(xʃs)组别样本量IMT(mm)PTX3(μg/L)Lp-PLA2(μg/L)FGF23(μg/L)MMP-9(ng/L)对照组660.56ʃ0.140.94ʃ0.1924.98ʃ2.16 2.03ʃ0.6186.92ʃ10.54 SAP组68 1.08ʃ0.25① 3.21ʃ0.34①46.74ʃ4.81① 4.68ʃ0.64①227.83ʃ23.95①UAP组72 1.45ʃ0.36①② 4.37ʃ0.56①②72.35ʃ6.78①②7.58ʃ1.02①②386.78ʃ24.86①②F值189.7831303.7891540.539861.0753522.602 P<0.001<0.001<0.001<0.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SAP组比较,②P<0.05㊂2.4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Pearson 法分析结果显示,SAP㊁U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与miR-140-3p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2,-0.586, P<0.001),且炎性因子IL-6㊁CRP㊁TNF-α㊁IL-1β㊁IL-18㊁sICAM-1及斑块稳定性指标IMT㊁PTX3㊁Lp-PLA2㊁FGF23㊁MMP-9与lncRNA TUG1均呈正相关(P< 0.001),与miR-140-3p均呈负相关(P<0.001)㊂详见图1㊁图2和表5㊁表6㊂图1S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与miR-140-3p 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散点图图2U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与miR-140-3p水平的相关性散点图表5S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指标lncRNA TUG1r值PmiR-140-3pr值PIL-60.491<0.001-0.489<0.001 CRP0.486<0.001-0.476<0.001 TNF-α0.504<0.001-0.472<0.001 IL-1β0.492<0.001-0.496<0.001 IL-180.479<0.001-0.475<0.001 sICAM-10.486<0.001-0.480<0.001 IMT0.515<0.001-0.510<0.001 PTX30.503<0.001-0.500<0.001 Lp-PLA20.497<0.001-0.504<0.001 FGF230.482<0.001-0.494<0.001 MMP-90.501<0.001-0.497<0.001表6U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㊁miR-140-3p水平与炎性因子㊁斑块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指标lncRNA TUG1r值PmiR-140-3pr值PIL-60.486<0.001-0.479<0.001 CRP0.472<0.001-0.475<0.001 TNF-α0.494<0.001-0.472<0.001 IL-1β0.468<0.001-0.481<0.001 IL-180.472<0.001-0.473<0.001 sICAM-10.475<0.001-0.492<0.001 IMT0.521<0.001-0.509<0.001 PTX30.504<0.001-0.514<0.001 Lp-PLA20.509<0.001-0.492<0.001 FGF230.507<0.001-0.517<0.001 MMP-90.494<0.001-0.504<0.0013讨论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脏疾病,根据心肌缺血程度不同分为SAP㊁UAP及急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复杂,血小板聚集㊁血管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参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9]㊂冠心病特点是脂质和免疫细胞在冠状动脉内皮下空间或动脉管壁中积聚,这一过程涉及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10]㊂尽管冠心病的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说明目前冠心病诊断㊁治疗等方法仍存在不足[11]㊂lncRNA TUG1是一种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的RNA,通过调控内皮细胞增殖㊁凋亡等过程参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㊂本研究对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水平的检测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13]一致,SAP㊁UAP病人血清lncRNA TUG1水平均升高,且UAP病人高于SAP病人㊂提示lncRNA TUG1高表达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㊂既往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炎性因子水平可预测冠心病发展,炎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重要病理机制[14-15]㊂IMT㊁PTX3㊁Lp-PLA2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斑块稳定性降低[16]㊂本研究中lncRNA TUG1与IL-6㊁CRP㊁IMT㊁PTX3等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均呈正相关㊂因此推测lncRNA TUG1可能通过增强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参与冠心病发生发展㊂Zhu等[17]研究显示,miR-140-3p在外周动脉疾病中显著下调,且可能参与支架内再狭窄㊂冯六六等[18]研究表明,miR-140-3p是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㊂上述研究说明miR-140-3p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㊂本研究相关性结果显示,miR-140-3p水平降低可能导致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恶性循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加重病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㊂本研究结果显示,lncRNA TUG1与miR-140-3p呈负相关㊂推测lncRNA TUG1可能通过负向调节miR-140-3p表达进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㊂综上所述,冠心病病人血清lncRNA TUG1水平异常升高,miR-140-3p水平异常降低,二者水平均与炎性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相关㊂lncRNA TUG1㊁miR-140-3p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可能有重要价值,今后可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㊂参考文献:[1]MA Q,LIU J C,LI C B,et al.Effects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 on clinical efficacy,cardiac function and the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Translational Research,2021,13(3):1742-1749.[2]JIMENEZ-TORRES J,ALCALÍ-DIAZ J F,TORRES-PEÑA J D,et al.Mediterranean diet reduces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in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analysis of the CORDIOPREV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roke,2021,52(11):3440-3449.[3]YAN H Y,BU S Z,ZHOU W B,et al.TUG1promotes diabeticatherosclerosis by regulating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viaWnt pathway[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8,22(20):6922-6929.[4]ZHANG H,JI N N,GONG X Y,et al.NEAT1/miR-140-3p/MAPK1mediates the viability and survival of coronary endothelial cellsand affects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J].Acta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20,52(9):967-974. [5]杨璐,钱岷江,吴姗姗.LncRNA TUG1通过miR140-3p调控脑胶质瘤细胞增殖㊁迁移㊁凋亡[J].解剖科学进展,2021,27(6):673-676.[6]PATEL N H,DEY A K,SOROKIN A V,et al.Chronic inflammatorydiseas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sights fromcardiovascular CT[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Tomography,2022,16(1):7-18.[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9):680-694.[8]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2):73-80.[9]陈入菲,郑俊晨,秦建宁,等.冠心病患者血清IMA㊁cathepsin S㊁RBP4水平与炎性因子及心肌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16):3101-3105.[10]MEDINA-LEYTE D J,ZEPEDA-GARCÍA O,DOMÍNGUEZ-PÉREZ M,et al.Endothelial dysfunction,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arterydisease:potential biomarkers and promising therapeuticalapproach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1,22(8):3850.[11]NARASIMHAN B,NARASIMHAN H,LORENTE-ROS M,et al.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review ofmechanisms and current approaches[J].Expert Opinion onInvestigational Drugs,2021,30(9):947-963.[12]CHEN X C,MAO M,SHEN Y,et al.lncRNA TUG1regulates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viasponging of the miR-9a-5p/BCL2L11axis in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J].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2021,22(2):906.[13]周芳,曹军,孙跃玲,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痰热互结证患者外周血LncRNA TUG1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J].中医学报,2019,34(5):1039-1042.[14]DUGANI S B,MOORTHY M V,LI C Y,et al.Association of lipid,inflammatory,and metabolic biomarkers with age at onset for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JAMA Cardiology,2021,6(4):437-447.[15]PENG J,LE C Y,XIA B,et al.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between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3expression in the humancoronary artery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J].BMC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21,21(1):356.[16]吴佳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炎症水平㊁颈动脉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3):5-8.[17]ZHU Z R,HE Q,WU W B,et al.MiR-140-3p is involved in In-stentrestenosis by targeting C-myb and BCL-2in peripheral arterydisease[J].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2018,25(11):1168-1181.[18]冯六六,白艳艳,史骏,等.血液循环中微小RNA-140-3p和Toll样受体4表达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12):21-26.(收稿日期:2022-05-09)(本文编辑薛妮)。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的分类
IL-11:il-11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23kd,是造 血微环境中一个多功能的调节因子。 IL-12:il-12主要由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分子是一种 异型二聚体,40kd(p40)和35kd(p35)的2个亚基通过二 硫键相连接。 IL-13:细胞来源:il-13由th2细胞产生,分子量约10kd;其 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与il-4基因紧密连接。il-13分子 的氨基酸顺序与il-4有20%~25%的同源性,在功能上也 与il-4有许多相似之处。
1.PCR扩增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对 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的复制反应 本质:生物体DNA复制原理在体外合成DNA 发明者:Mullis,生物技术革命的象征, 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
2.酶切反应
概念:在特异位点上催化dsDNA分子的断 裂敏感的蛋白质,高温会降解破坏
策略:生产期可采用先高温,后低温,变温表达,避 免蛋白质降解
例如: 大肠杆菌和酵母生长最低温度为10℃
大肠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高温度为45℃ 酿酒酵母: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高温度为40℃
白细胞介素2的应用列举
1.肿瘤 2.AIDS(艾 滋病) 3.抗病毒, 细菌感染 4,自身免疫 系统疾病
酶切体系组成:目标和质粒DNA,缓冲液, 限制性内切酶。 反应条件:适宜温度(37℃),1小时以上。 终止反应:加热;加入EDTA,螯合镁离子。 电泳检查:酶切完全性。
3.连接反应
概念:
DNA 双链上相邻的3′-羟基和5′-磷酸基因 共价结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使原来断 开的DNA缺口重新连接起来。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7、IL-23、HMGB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7、IL-23、HMGB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陶鹏辉【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67例SLE患者为本研究观察组,同期选取22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IL-17、IL-23、HMGB1表达水平,分析三者表达与SLE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7、IL-23以及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LE活动组中IL-17、IL-23以及HMGB1水平均高于稳定组(P<0.05),肾炎组HMGB1水平明显高于非肾炎组(P<0.05),肾炎组IL-17、IL-23水平与非肾炎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IL-17水平与抗ds-DNA抗体水平、抗Sm抗体水平、补体C3、C4、IgM、IgG、CRP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SLEDAI呈正相关(r=0.703,P<0.05);IL-23水平与抗ds-DNA抗体水平、抗Sm抗体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SLEDAI、IgM、IgG、CRP呈正相关(r=0.621、0.317、0.432,P<0.05),与补体C3、C4呈负性相关(r=-0.456、-0.378,P<0.05);HMGB1水平与抗Sm抗体水平、补体C4、CRP均无相关性,与SLEDAI、抗ds-DNA抗体水平、IgM、IgG呈正相关(r=0.000,P<0.05),与补体C3呈负性相关(r=0.000,P<0.05).结论血清IL-17、IL-23及HMGB1在SLE患者中显著高表达,且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这些指标可能对揭示SLE发病机制或控制病情有一定的作用.【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4页(P177-180)【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白介素17;白介素23;高迁移率蛋白1【作者】陶鹏辉【作者单位】信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1;R446.62SLE是一种以机体多器官功能损伤及广泛的免疫异常为特征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1]。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
生物制品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生物制品学2、生物制品3、联合疫苗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5、诊断制品6、细菌类诊断制品7、病毒类诊断制品8、抗原9、疫苗10、核酸疫苗11、遗传重组疫苗12、基因工程疫苗13、冷链系统14、免疫佐剂15、微生态制剂16、免疫调节剂17、减毒活疫苗18、灭活疫苗19、细菌类疫苗20、病毒类疫苗21、类毒素22、细菌内毒素23、血液制品24、正常人免疫球蛋白25、特异性免疫球蛋白26、细胞因子27、基因治疗28、核酸药物29、基因置换30、成分输血31、基因增补32、静注丙球33、集落刺激因子34、细胞因子35、基因失活36、干扰素37、肿瘤坏死因子38、促红细胞生成素39、干细胞因子40、xx41、xx42、合生元43、体内诊断制品44、体外诊断制品二、填空题1、病毒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和()。
2、制备生物制品要选择最佳生长时期的原料,植物原料要注意生长的()、动物要选取适当的()、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
3、自原始代工程菌种经传代扩种获得的菌种称为(),用于制备生产用的工作代工程菌种。
4、与其它商品相比,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和()。
5、GMP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三类:()的GMP、()的GMP和()的GMP。
6、生物制品的检定一般分为()、()和()三个方面。
7、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类生物制品主要包括()、()、()、()和()。
8、生物制品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或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
目前公认的致热物质主要是(),其本质是脂多糖,通常用()进行检测或量化。
9、目前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诊断及血液筛查的诊断试剂主要有()、()及()。
10、细胞因子通常以()或()形式作用于附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在局部以高浓度短暂地发挥作用。
11、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根据结构、功能来源等主要分为()、()、()三种。
左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对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左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对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冉春涛【摘要】目的:探讨左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门诊收治的200例确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单双号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联合组给予左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 P <0.05)。
干扰素γ(TNF-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IgE、IL-4、TNF-γ、Eotaxin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INF-α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后联合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P <0.05)。
联合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联合组不良反应率(9%)高于对照组(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左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单用左西替利嗪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07【总页数】3页(P1015-1017)【关键词】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作者】冉春涛【作者单位】401320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4慢性荨麻疹为皮肤科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和黏膜小血管发生局限性水肿和炎性充血,每周至少发作2次,且病程持续超过6周[1]。
该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生物因素和物理因素等。
白介素-2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培芬,张玉明,吴翠玲,等.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研究 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9):3159-3162.
[2] 杨健萍,叶铁 真,赖 冬 波,等.142例 儿 童 急 性 髓 系 白 血 病 初 诊 特征及诱 导 缓 解 疗 效 分 析 [J].中 国 小 儿 血 液 与 肿 瘤 杂 志, 2017,22(6):302-308.
IL2并不能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 进 CD4+和 CD8+ T细胞的增殖间接产生抗肿瘤作用。 IL2诱导增殖的发生是通过原癌基因 cmyc和 cfos 以及抗凋亡基因家族 Bcl2而发挥作用。其参与 T细
疗建议》指出,念 珠 菌 菌 血 症 的 治 疗 首 选 棘 白 菌 素 类 或两性霉素 B脂质体,次选氟康唑或伏立康唑。口咽 部念珠菌病:首选氟康唑或棘白菌素类,或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 盐,可 选 伊 曲 康 唑 口 服 液、泊 沙 康 唑、伏 立 康唑 。 [10]
[3] 赵芸,郭妍妍,张春霞,等.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治疗并发口腔 溃疡的影响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17,15(1):97-99.
[4] 林苑云,冯盈,陈德健,等.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口腔治 疗预防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初 步 研 究 [J].中 华 口 腔 医 学 研 究 杂志:电子版,2015,9(4):305-307.
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
2011 年 9 月第 8 卷第 26 期
·计数至 5×109 cfu/ml。 用 氯 胺 酮 麻 醉 小 鼠 ,将 PA 组 小 鼠 固 定 在 专 用 手 术 台 上 ,颈 部 前侧用眼科剪剪一 0.5 cm 的竖切口, 用眼科镊剥离挑出气 管, 用 1 ml 注射器注入 40 μl 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糖珠悬液。 立即竖起小鼠轻轻摇晃,保持 1 min,使菌液 流 下 进 入 肺 内 , 小鼠有类似呛咳反应。切开伤口不做处理,自然愈合。对照组 给予同样方法注入无菌琼脂珠悬液。 1.3 标本的采集及观察项目
采用 SAS 8.0 统计软件, 实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样本 t 检验及 F 检验,以 P<0.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PA 组小鼠 毛 发 紊 乱 ,表 情 呆 滞 ,活 力 明 显 下降 ,进 食 和 饮水减少,3~4 d 表 现 最 明 显 ,5~7 d 后 状况 稍 有 改 善 , 有 2 只小鼠分别在第 3 天和第 4 天死亡。 对照组小鼠一般状况明 显轻于 PA 组,2 d 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活动和饮食 ,无一只死 亡。 2.2 小鼠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光镜下 PA 组感染早期肺细支气管狭窄变形 ,中性粒细 胞浸润明显,局部出血,局灶性肺泡炎,见图 1。 后期纤维增 生明显,可见肉芽肿形成,部分小鼠肺泡萎陷不张,出现小脓 肿,淋巴细胞聚集表现,见图 2。 对照组早期肺泡腔稍有渗 出,3 d 后基本恢复正常, 见图 3。 免疫组化发现 PA 组 DCs 在小鼠肺内分布广泛,气管、支气管、肺泡、脏层胸膜和气管 周围相关淋巴组织及血管周围均可见, 但以气管旁聚集明 显,见图 4。 2.3 两组 BALF 中 IL-23 测定结果
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_生物信息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_生物信息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信息学研究论文3100字(一):基于结构生物信息学的白介素17进化及其结构研究论文摘要:目的:基于结构生物信息学的白介素17进化及其结构研究,以为防治许多炎症相关重大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采用医学研究资料调研分析法,对我院2 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稽留流产、阿尔茨海默病、左右半结腸癌等疾病患者,就白介素17受体基因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应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和注释后,就其进化和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Recombinant HumanIL-17通过SDS-PAGE,银染色和Coomassie?Blue染色定量光密度法显示,纯度>95%。
通过LAL方法,每1微克蛋白质的内毒素水平<0.01EU。
辅助T细胞的细胞增殖测定中测量中,为此作用的ED50为0.06-0.24ng/mL。
即细胞因子转运蛋白至机体关联的高浓度区细胞因子生物学效应;与mCK-R相应成竞争性配体,抑制mCK-R介导生物学效用明显。
结论:IL-17的进化及其结构在狼疮性肾炎、稽留流产、阿尔茨海默病、左右半结肠癌等疾病等疾病的防治中效果和表达较为明显,可作为疾病防治领域的科研依据加以重视。
关键词:白介素17;进化;结构;结构生物信息学白介素17是最初源于鲤科鱼类最具代表性的二个物种—鲤和草鱼IL17受体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无论是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均证实了在鲤和草鱼中分别注释得到9个和5个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与四足动物相比,大多数硬骨鱼类中IL17受体基因没有明显增多。
两类物种除在IL17RB和IL17受体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全基因组复制后不同基因拷贝的功能发生了分化。
本研究旨在基于结构生物信息学的白介素17进化及其结构研究,以为防治许多炎症相关重大疾病提供借鉴,具体内容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医学研究资料调研分析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稽留流产、阿尔茨海默病、左右半结肠癌等疾病患者,就白介素17受体基因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应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和注释后,就其进化和结构进行研究。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有些白介素可由2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名称的由来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
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
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IL-1—IL-35。
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人白细胞介素1β (Human Interleukin 1β)人IL-1β为IL-1家族的成员之一,IL-1家族包括IL-1α、IL-1β、IL-1ra、IL-18及IL-1F5至F10。
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β链,β三叶草构像。
IL-1α和IL-1β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的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
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
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
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em cells)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细胞和肥大细胞. Important role in allergic response (IgE)IL-5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角色分化的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生成,和 I gA 生成IL-6 巨噬细胞(macrophages),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引起急性期反应IL-7 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中的红色骨髓、胸腺(thymus)渉及 B, T, 和 NK细胞的生存,发展和动态平衡IL-8 巨噬细胞,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中性粒细胞趋化(Neutrophil chemotaxis)IL-9 T细胞,具体的CD4 +辅助细胞(CD4+ helper cells)刺激肥大细胞(mast cells)IL-10 monocytes、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抑制的辅助型T细胞(Th1)因子产生(inhibits Th1 cytokine production)IL-11 骨髓基质(bone marrow stroma)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产生IL-12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刺激 NK cell, Th1 cells induction. May suppress food allergies IL-13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 B-Cells (IgE), 抑制 TH1-cells 并生成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acrophage inflammatory cytokines)IL-14 T细胞和某些恶性B细胞控制生长和增殖的B细胞IL-15 引起生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IL-16 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一些上皮细胞) chemoattracts 免疫细胞表达细胞表面的CD4受体(cell surface molecule CD4)IL-17 - 引起生成炎性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IL-18 巨噬细胞诱使生产的干扰素-γ(IFNγ)IL-19 -IL-20 - 调节增殖和分化的表皮细胞(keratinocytes)IL-21 -IL-22 - 激活 STAT1 和 STA T3 并增加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诸如: serum a myloid A, Alpha 1-antichymotrypsin 并结合珠蛋白在肝癌细胞系(haptoglobin in hepatoma cel l lines)IL-23 -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增加,但会降低CD8受体(CD8 T-cell)浸润。
【精华】华西-新药药理学实验设计文稿
新药药理学——支气管哮喘病特效药研究方案及临床前筛选和实验方法概述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12级 8班周鹏翔29一、研究背景概述1.选题及意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
而有关支气管哮喘,众多细胞因子参与其发作,其中白介素23(IL23)水平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
IL-23是2000年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IL-23 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
因此,以IL-23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可能对支气管哮喘产生积极的疗效。
2.作用因子及靶点IL-23由p19和IL-12中的p40 两个亚基组成,它们之间以二硫键相联结。
人和鼠的p19 相应蛋白质中均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无N-糖基化位点,两者有70%同源,其蛋白质组成大部分与IL-12p35、IL-6和G-CSF相近,因而在小鼠体内的药理学实验结果对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IL-23的受体由IL-12R中的一个亚基IL-12Rβ1和IL-23R两个亚基组成。
人IL-23R的基因定位于人1号染色体距离IL-12Rβ2大约150 kb的地方。
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包括NK白血病细胞均可以表达IL-23R[2]。
因此,本“新药X”(下称X药)选择以肺组织细胞中IL-23R为作用靶点,特异性竞争性地抑制IL-23和其受体结合,减少其表达蛋白产物的生成,从而缓解支气管哮喘。
3.靶点选择的文献依据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应用ELISA 法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IL-23 水平、RT-PCR 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p19mRNA 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 表达;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RT-PCR 法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23p19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L-23p19蛋白表达情况[3](图片以及表格数据均引用于该文章)。
白介素_23的生物活性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研究现状
山东大学 耳鼻喉眼 学报 J OTOLARYNGOL OPHTHAL SHANDONG UNIV
文章编号: 1673- 3770( 2007) 01- 0086- 03
Vol. 21 No. 1 Feb. 2007
白介素 23 的生物活性与炎症性疾病关系研究现状
[ 关键词] 白介素 23; 免疫; 鼻息肉 [ 中图分类号] R765. 2 [ 文献标识码] A
白介素 23( IL 23) 是 Oppmann 等[ 1] 于 2000 年发 现的一个白介素 12( IL 12) 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 它与 IL 12 一样, 都是含有亚单位 p40 的异源二聚体 细胞因子, 它们的功能部分重叠而又彼此有所不同。 我们现就 IL 23 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 述。
1 IL 23 的分子生物学结构
IL 23 是一个由亚单 位 p19 和 p40 通过二硫键 形成的异源二聚体分子, 结构为 p19 p40, 任一个单 独的亚单位都不具有生物学活性, 只有两个亚单位 结合在一起时, 才能发挥它的生物功能。
Michael 等[ 2] 从序列数据库中寻找 IL 6 亚家族 的新成员时, 发 现了一 个新的 细胞因 子 p19, 它的 cDNA 序列在鼠和人分别 编码 189 196 个氨基酸的 多肽, 分子量分别是 18. 7 ku 和 19. 8 ku。人和小鼠 的 p19 有 70% 的同源性。单独表达的 p19 无法被细 胞有效地分泌, 人们推测 p19 需要一个伴侣蛋白促 进分泌, 并作为一个细胞因子的亚单位发挥作用。
林庆海 综述, 王挥戈 审校
(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 广东 汕头 515041)
TLR4与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HEILONGJIANG MEDICIAE AND PHARMACY Dec.2220,Voi.43No.9•75・TLR4与IL-4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①吴建7,牟基伟2,张爱华2(7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佳木斯74077;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黑龙江佳木斯152765)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TLR4和IL-63在鼻息肉组织中和正常下鼻甲鼻黏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二者在鼻息肉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方法分析48例鼻息肉黏膜组织中TLR4与IL -63的表达与分析,同时选择42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患者正常下鼻甲鼻黏膜上皮组织中TLR4与IL-63的表达与分析进行对比。
结果:①TLR4JL-63主要表达在上皮细胞、腺体细胞、固有层炎性细胞细胞膜或细胞质中。
②TLR4、IL-63在实验组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5),用SPearmau相关性分析TLR4与IL-63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c=2.57,P<2.25)。
结论:TLR4与IL-6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下鼻甲黏膜;免疫组化;相关性分析;TLR4;IL-63中图分类号:R775.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2144(2022)26-0275-26鼻息肉是鼻腔及鼻窦黏膜上皮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5]。
前鼻镜示鼻腔可见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小的需要进行鼻腔黏膜的收缩方可看到、,状如新鲜荔枝肉,触之柔软,且可移动,触之不易出血,也无触痛。
多源于中鼻道或鼻窦腔黏膜。
主要症状:双侧进行性鼻塞伴有清涕或黏性鼻涕、部分患者有嗅觉障碍、头面部闷胀沉重感、部分严重的患者有听力下降。
鼻息肉好发于筛窦、上颌窦、中鼻道冲鼻甲、筛泡等处。
中鼻道结构复杂,参与形成中鼻道的中鼻甲黏膜也易与中鼻道外侧壁黏膜相互挤贴或向内与中隔黏膜相互接触,在正常情况下中鼻道黏膜的血供就比鼻腔其他部位的血供明显减少,中鼻道微环境缺氧状态时常发生,其环境稍微变化就会为鼻息肉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5]。
白介素-36的免疫功能以及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
白介素-36的免疫功能以及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曾素芬;操龙斌;张素贞【摘要】白细胞介素-36(interleukin-36,IL-36)是基于其和IL-1超家族成员(interleukin-1 superfamily,IL-1F)具有同源性而被首次发现.IL-36包括激动剂IL-36α、IL-36β、IL-36γ以及抑制剂IL-36Ra,其激动剂主要具有促炎症功能.IL-36Ra作为IL-36激动剂的天然抑制剂结合IL-36R并抑制激动剂配体的结合.IL-36在上皮细胞和特异性的免疫细胞中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主要包括细胞的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招募和激活不同的免疫细胞等.特别是在银屑病的病理学中,IL-36有广泛的作用.最近的研究数据也证明了IL-36家族在肺的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现在,尽管已经对IL-36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6;炎症;免疫细胞;病理【作者】曾素芬;操龙斌;张素贞【作者单位】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东莞 523900;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东莞523900;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东莞 52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5白细胞介素-36是白细胞介素-1超家族成员(interleukin-1 superfamily, IL-1F),包括了三个促炎细胞因子IL-36α、IL-36β、IL-36γ和一个IL-36受体拮抗剂 (IL-36 receptor Antagonist, IL-36Ra) [1]。
IL-36和他的受体只表达在少数的组织中,并在这些组织的炎性诱导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IL-36在上皮细胞和特异性的免疫细胞中具有生物活性,其功能主要包括细胞的活化,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招募和激活不同的免疫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