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里善于用“典“的最美诗句

唐诗宋词里善于用“典“的最美诗句

唐诗宋词里善于用“典“的最美诗句有人说当今社会与过去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客观环境,甚至人的思维方式都大不一样了,怎么可能再写出先人那样的诗歌来,人心不古了。

确实不能否认,但也不能尽然。

今人的生活节奏,生活追求,生活认知多少是限制了人的笔锋笔力,但最根本的其实还是要学到古人诗歌里的精髓。

用典,是古代诗歌里常用的表现方法,它常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来表达诗中所要呈现的意愿和主题。

典用得好,会给诗歌带来很强的吸引力,包括深度和厚度。

这些典故或优雅,或厚重,或含蓄,或凝炼,或意义深远,让读诗的人展开无限的想象,陶醉翩翩。

这些著名的典故,看看古人是如何运用的。

投笔。

辛弃疾: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长城。

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楼兰。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 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化碧。

温庭筠:“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鸿雁。

晏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 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 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怀旧空吟
,到乡

• 出处: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 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 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 过了百年。诗人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 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 • 用典思路:烂柯人典故意为变化巨大,结合本诗,可 知作者想表达时局多变,世事全非之感。 • 明确用典目的思路:一则了解典故原意,二则了解作 者此时此景此情为何,就可明了。用典其实就古意与 今意结合,借古典为己用,以此表情达意。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意在表明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诗词中的对仗问题⼆、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歌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是文言各体共用的手法;诗词中常常用,也许是因为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竟是这样,我们就无妨把用典看作诗语中有鲜明特点的一个小类。

由用典是怎么回事说起。

这可以用定义的形式说,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

如“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对棋”句是用《晋书·谢安传》记谢安与客下棋事,以表示自己(作者杜甫)当年与房太尉也有过这样的交谊。

“把剑”句用《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吴季札于徐君死后挂剑于徐君墓树事,以表示自己对死者也有此心。

两句都是引古事以表今意;“凌波”是用《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以表示美人脚步,是引古语以表今意,这用不着思索就会看出。

这样的表达方法会带来麻烦:一种轻的是“隔”,因为不是径直说,理解就不能不绕弯子;另一种重的是“难于理解”,因为读的人也可能没念过《晋书》、《史记》和《洛神赋》,不知道事或语何自来,典故就必致成为迷魂阵。

一、用典的涵义“用典”是古体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但是“用典”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在此之前关于这一修辞方法的名称主要有:1.用事:钟嵘《诗品序》中即有“诗何贵于用事?[①]”之问。

王昌龄《诗格》“诗有六式”云:“五曰用事。

谓如己意而与事合。

”2.隶事:《南史王谌传》:“谌从叔摛,以博学见知。

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

[②]”3.引事: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称“引事虽博,其意犹同。

[③]”4.事类:《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5.事义:《颜氏家训》中《文章》称:“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古诗词化用典故的几种类型

古诗词化用典故的几种类型

古诗词化用典故的几种类型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

二、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三、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四、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
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

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

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

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作者:闫子强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4期【摘要】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用典给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用典表现手法诗词鉴赏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一、引用历史故事(用事)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①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用典

用典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宋玲)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谈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谈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炙. 后人 即以“ 百 里” 牛 。二是 相传 刘备 曾乘 的卢马从 襄 阳城 八 指 西 的檀 溪 水 中一跃 三 丈 。 离 险境 。 运用 这 两个 典 故 , 造一 个 脱 创 雄 奇 的意 境 .不 由让 读 者仿 佛 看 到 战争 爆发 前 犒 劳 出征 将士 的 壮 观场 面 和战 场上 铁骑 飞驰 敌 阵的激 烈场 景 , 极具 穿透 力 。 四 、 洁精 练 。 简 内涵 丰 富。如 : 刘 禹锡 《 乐 天扬州 初逢 席 上见赠 》 怀 旧空 吟 闻笛赋 。 到 酬 中“ 乡翻似 烂柯 人 ”这 里运 用 了向 秀闻笛 、 质遇 仙两 个典 故表 达贬 . 王 官 二 十多 年后 回归 时的 感受 。以 “ 笛赋 ” 闻 隐含 对 当时 统 治者 迫
其外形 之 工整 。 其次 我们 来说 诗词 用 典 的主要 形式 。 用典 从形 式来 看 . 常用 和 常见 的主 要有 引用历 史故 事 和化 用 前人 诗句 两种 。
作的《 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 , 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 啻
引 用历 史 故事 , 叫“ 事 ” 也 用 。即把 典 故浓 缩 化 为诗 句 , 以 借 夏 : 死 时期 正值 国运 衰微 之 际 。 而这 些 统 治者 不 以 国事 为重 , 而聚 集 抒 怀言 志 或影 射 时事 。 如李 清 照 的《 日绝句 》 生 当作 人 杰 , 反 不肯 过江 东 。李清 照是 我 国文学 史上 最 于酒 楼之 中欣 赏靡 靡 之音 。怎 能不 使诗 人 产 生 历史 可 能 重演 的 亦 为鬼 雄 。至今 思项 羽 。 称 不徒 俯视 巾帼 , 直 隐忧 ?所 以 。 诗人 这里 是借 陈后 主 因荒 淫享 乐终 致亡 国 的历史 讽 伟 大 的女词 人 。后世 对 她的词 评价 颇 高 , 其 “ 欲 压倒 须 眉 ” 《 坛 丛话 》 。相 对 而 言 , (词 ) 李清 照 的诗 流 传 下来 的 刺晚 唐那 些醉 生 梦死 的统 治者 不从 中汲取 教训 。 极 少 . 这 一首 却一 扫其 词 的婉 约缠绵 , 格悲 壮飘 逸 , 但 风 最为 人所 二、 抒情 育 志 。 明心 迹 。如 : 表 诗 二句语 气 激 昂慷慨 , 铿锵 有 力 , 已成千 古名 句 。 、 三 如苏 轼 在 《 城子 . 州 出猎 》 持节 云 中 , E遣冯 唐 ? ” 赞 叹 ! 的一 、 江 密 “ 何 l 中 秦 项 引用 了一 个典 故 。据 《 书 ・ 唐传 》 载 : 文帝 时 , 尚为 云 中 汉 冯 记 汉 魏 四句 随 即用典 : 末 . 羽 与刘 邦 争天 下 。刘 邦 的 主将 韩 信 于垓 项 败 太守 . 御 匈 奴有 功 . 因报 功 时 多报 了六 个 首 级 而 获 罪 削 职 。 下 设 十面 埋伏 , 羽 杀 出重 围 。 退 至乌 江 。乌 江 亭长 劝 他 回江 抵 只 东 像 还 后来 . 帝 采 纳 冯唐 的劝 谏 。 冯 唐 持 符节 到云 中去 赦 免 魏 尚 。 东 去重 振 旗 鼓 。 山 再起 , 当年 率 八 百 儿 郎那 样 破 釜 沉 舟 , 文 派 自言“ 颜 见江 东父 老 ” 终不 肯渡 , 无 , 这 里诗 人 身在 密 州 。 怀才 不 遇 、 志难 酬 , 壮 以魏 尚 自喻 , 望 有一 可背水 一 战 !但他 羞愧 难 当 。 希 天 . 廷也 能 派遣 象 冯唐 这 样 的人 前来 。 朝 抒发 了渴 望 报效 朝 廷 的 遂拨 剑 自刎而 死 . 得 英勇 . 死 毫无 腆 颜偷 生 , 得女 词人 的深 深敬 博 意和 扼腕 !这 就是 把历 史故 事 浓缩 化为 诗句 , 高度概 括 的形式 用 壮 志豪 情 。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艺术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艺术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艺术2017-02-18 06:25:14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用典,能使诗词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杜牧《泊秦准》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诗中的“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因宠爱贵妃张丽华,荒淫亡国,因此此曲成为亡国之音的典故。

此诗借助典故,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三、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为简短的字词,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

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远;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语辞,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蕴藉、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整阙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

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

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顿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缓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

“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难言的冤情。

浅谈诗词创作中隐用典故之手法

浅谈诗词创作中隐用典故之手法

浅谈诗词创作中隐用典故之手法用典,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叫用事,指的是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代经典以及前人诗文词句等加以巧妙引用,自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精简的文字表达复杂事物或深刻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段。

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论述用典:“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以典入诗,可以增加诗歌有限语言的容量,丰富并拓展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之更为凝练含蓄,富有美感。

如何将典故融合在作品之中,为主旨服务,这是诗词创作的难点。

如果一味地将典故堆砌于诗中,看似深沉,实则于主旨无多大的关系,这样的运用可以说是浪费了典故的内涵,并给人艰深晦涩之感,甚至有的生僻之典,读者不明其意,当然谈不上意境的美感了。

用典无痕,且营造了诗词的意境美,当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

这种技巧,非一日之功。

隐用典故含蓄而不露痕迹,恰“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

纵观古诗词中的隐用典故之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壹一、借用词语,更换物象。

引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

这也是用典的形式之一。

在古典诗歌中,引用前人诗文现象相当普遍。

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又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但这种直接引用的句子终归是“泊来品”,或可称为“偷句”,其引用过于直接,缺少自己的语言因素。

引用前人诗句还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

王勃更换物象,以动静结合、时空融合的方式,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具有立体感的江南秋景图。

这种借用语言、转换物象的方法显得灵活、含蓄,且富有自我特色,甚至更胜原诗一筹,王勃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典故赏析

典故赏析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历史故事典故类别神话传说前人语句运用正用(直用其事)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方式反用(对比反衬)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杜牧《泊秦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意图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辛弃疾《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作用:诗歌内涵丰富深刻,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读懂典故的关键:找准“连接点”练习1qióng 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词中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练习2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典,借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和白居易江州与友人送别,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练习3人月圆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07浙江)用典。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练习4秋晚登城北门陆游巾幅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用典

用典

(1)点明用典手法
(2)解释典故内容
(3)点明所抒情感
(4)用典效果作用
联系课内学过的古诗词,试举一例说明用典 对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作用。
【小结】 内涵丰富,委婉含蓄 论证有力,精炼典雅
学 以 致 用

(2014高考重庆卷)
商调· 黄莺儿· 赠燕 [清]张渐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 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问题】“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该怎样理解?全词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
——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背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短歌行》
展示成果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并收失地, 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英雄,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诗句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 将霍去病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 3. 辛弃疾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 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明确:
(1)本句采用用典手法,(1分)委婉含蓄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诗句。通过写乌衣巷已半是破败凋零,抒发了最难排解 的是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 。 (2)词人借“燕衔落花”表达出惜花伤春之情(1分)。用“旧时王 谢 堂前燕”之典抒发痛惜衰败之慨(1分) 。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通常是这样几种:1.用典可以引起联想,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可以充饥,都是靠联想。

如宋代词人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这首词是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情怀和坚决不移的信念。

词中“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永丰柳是用白居易诗:“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晚唐《本事诗》中说:“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

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以托其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流传很广,“樱桃小口”,“杨柳细腰”从此成为描写美女的两个成语。

“小蛮腰”还成为许多现代女性追求的一个审美标准。

这首诗是白居易衰老时为歌女小蛮而作,张先这首词是写惜春的惆怅之情,引用永丰坊的旧事,就会使人联想到诗人老去的凄凉,意思就丰富多了。

2.用典可以写难言之隐。

大千世界事无限,其中有些未必不应有而不好明说,如果还想说,怎么办?用典是一种办法,甚至是好方法。

如晏殊的《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这首词,从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叹美好生活的不常,写情细腻含蓄。

闻琴是用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解佩是用郑交甫在汉皋与仙女好合的故事,也写男女的越轨行为,用典可以变粗俗为娴雅。

3.用典说今事,可以取得情景化近为远的效果。

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典故,不仅可以让诗词的表达更为形象,还可以让诗词读起来含蓄典雅,别有一番诗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词中的这些常用典故吧!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4.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5.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7.献芹: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浅析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浅析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浅析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孙梅华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般来说,用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借用历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不仅使文字经济,而且还能避免直说,有“正用”和“反用”两种。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回顾了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属于“正用”;下片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并通过今昔对照,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属于“反用”;结尾以廉颇的典故自比,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也属于“正用”。

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贴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恰当传达了词人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二、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

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如毛主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王勃更换物象,以动静结合、时空融合的方式,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具有立体感的江南秋景图。

诗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怀、借古喻今。

因此,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

例析古诗词的用典艺术

例析古诗词的用典艺术

例析古诗词的用典艺术作者:王丽萍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2年第05期关键词古诗词用典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引用典故是一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典故,含蓄精练,意蕴深远,形象生动。

运用典故,能彰显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诗词中的典故往往来源于史料记载的事件典故和语言典故,事件典故指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语言典故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作品中的现成语句。

我们在鉴赏诗句时,就必须查阅典故的来源和原意,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处境,并掌握典故的運用规律。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理解,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以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谈谈典故的运用。

一、牵挂亲人,表达深切思念故乡是生养中华子孙的根,家是温暖幸福的避风港,亲人是永远难于忘怀的思念。

远在异国他乡,长久漂泊无定,我们自然会牵挂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因而在古典诗词中,羁旅之愁、思亲之殷、归家之切都是重要的创作题材,诗人们常借用典故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如《次北固山下》写于春冬交替之时,诗人的船只停泊在北固山下,看到两岸生气勃勃的美景,触发了思亲情结,遂作此诗。

尾联中的“归雁洛阳边”中的“归雁”即是用典,该典出自《汉书·苏武传》,说的是汉武帝出游时射落一只大雁,雁足系一帛书,上面有苏武等人被困于匈奴的信息。

于是朝庭通过外交手段与匈奴交涉,把苏武等人从北海接回。

诗人运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牵挂家乡亲人的浓浓情感。

二、怀念故交,抒写真挚情怀在古典诗词中,有些典故表达了对故交好友的真挚情怀。

具体来说,或为好友遭遇不公待遇而鸣不平,或对好友久别不能相见的无限牵挂,或对已故好友的深沉悼念和缅怀,等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回赠好友白居易同情自己人生遭际的诗篇。

颔联“闻笛赋”,是借用了向秀《思旧赋》的典故。

西晋时向秀的好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的胡作非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被杀害,向秀万分悲痛,有一次从嵇康的旧居路过,里面传来幽咽的竹笛声,这不禁触发了他对好友的思念,于是信笔写下了《闻笛赋》,悲痛地悼念嵇康。

古诗词的巧妙用典模板共51页

古诗词的巧妙用典模板共51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古诗词的巧妙用典模板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以典入诗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

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

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

细似轻丝渺似波。

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

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说苏子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典之处便颇多。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太白诗《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之意;千里共婵娟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

上述两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

今天我们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

用典是用词问题。

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用典。

在古书中使用典故是经常有的,在现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这种办法。

但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在现代诗人写的旧体诗词中,有时还出现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在诗词中适当地用典,有时还很有必要。

在诗词这种特殊文体中用典的好处。

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

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

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

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好的用典能做到这样。

3、诗词的语言要说得具体,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

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

下边通过一些具体的诗词,进一步谈谈用典的好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

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

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

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的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又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

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这样只用了七个字,不但内容上说服力强,并且语言自然,平仄、对仗、押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就是用典的功效。

在古人的诗词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讲到的胡世将《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

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的典故,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关中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

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愤怒。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以上谈了一些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

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

一般说有以下两种滥用的情况1、可以用自己的话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这些典故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使诗意晦涩。

读者只看到这些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通过这些典故很好地体会的思想感情。

古代一些诗人因为古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下笔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容易产生滥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难免。

例如李商隐的诗,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很喜欢。

鲁迅先生说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

但也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锦瑟》一首: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